• 《十二夜2》觀後感——迎合同溫層的美好,現實卻總是殘酷

    《十二夜2:回到第零夜》探討在2017年因《十二夜》電影效應所帶來的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如何找出臺灣動保下一步。並透過一些人與團體的努力,引領讀者找出流浪動物問題的解方。

  • 《心之所向-獸醫師的每一天》遊戲製作幕後紀實

    如何產製出一款兼具「實感」與「美感」的新聞遊戲?

    窩窩首次成立「遊戲小組」(由一位記者兼企劃、一位編輯、兩位設計與一位工程師所組成),從初步發想到正式上線歷時七個月,

  • 「不擬續養」算是棄養嗎?——到柏林動物之家修一堂沒有標準答案的生命課

    我趁著旅居柏林之便造訪園區,除了實地感受現場氛圍外,也有幸訪問到任職於柏林動物之家的Julia Sassenberg專員。我們從場館、人力和經費聊起,進而談到收容比率及動物待遇問題,直到論及「不擬續養」,我終於忍不住(也許略帶怒意地)問道:「對於這些未盡飼養責任的飼主,難道都沒有任何罰則嗎?」想不到,Julia非但沒有和我一塊同仇敵愾,反而正色替我上了至今難忘的一課。

  • 【等家的每一天3】收容所滿載,動物何進何出?

    過去的收容所,在《動物保護法》規範的時限下,以12天為循環,機械式地消化著全台龐大的流浪動物數量。然而,零撲殺政策下的收容所,籠位不再有法定的有效期限,一批動物入所後,即使度過了1200天,牠們仍生活在同一個籠舍中。

  • 【等家的每一天4】終身困籠的攻擊犬,繼續收容或安樂離去?

    兩年前,貴賓犬圈圈被送來收容所棄養,飼主臉上帶疤、滿手傷痕,養了牠七八年,就被咬了七八年。入所後的圈圈,出現不斷繞圈及無預警的攻擊行為,經醫學檢測、行為觀察皆找不出原因,只能日復一日地,追著自己的尾巴,卻追尋不到下個家。兩年後,圈圈癲癇發作,結束了在收容所的下半生。

  • 不曾終止的流浪動物之殤——圖解台灣動保現況2020版

    你曾巧遇浪浪嗎?你曾想過,牠們是從哪裡來的?在街頭的生活又面臨哪些問題?

    有一群人,為了解決流浪動物問題挺身而出、赴湯蹈火;卻也有些人假借動保行動悄然圖利、中飽私囊!

    為何流浪動物問題從未有終止的一天?而我們真有機會改變牠們的生活與命運嗎?

  • 你助浪他發財?動保人士假愛心真斂財遭判刑!

    2016至2017年之間,曾爆出臺中知名的愛媽兼流浪貓中途之家負責人盛珊珊涉嫌以不實的醫療費用、日期與收據共826張,並向動保處詐領近82萬4千元的醫療補助。直至今年9月15日經檢察署偵查完結,該名愛媽與丈夫坦承犯行,判決緩起訴一年,並需在三個月內繳交15萬元給公庫,及參加一次法治教育課程。

    首圖來源:CTWANT
  • 北市新動物之家到底在哪?選址爭議不斷,動物只能繼續等

    自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臺北市動物之家因收容爆量、空間擁擠,犬隻打架頻傳,所內照護者也面臨極大壓力,2020年11月起決定進行改建工程!但因原址重建預算過高,目前另尋6、7處新址重新評估,蓋新家恐遙遙無期,爆量的犬貓僅能繼續等待。

  • 官方證實無誤!犬貓正式名列外來入侵種

    臺灣流浪犬貓長年對生態的危害,不只是攻擊原生物種山羌、穿山甲、梅花鹿等,更有研究指出,遊蕩犬貓在野外所留下的糞便,會將小病毒傳染給石虎,間接提高路殺機率。

  • 小病毒感染——遊蕩犬貓對石虎造成的致命威脅

    除了棲地破壞、人為開發之外,流浪動物,也成為石虎的生存威脅之一?在野外的犬貓,對石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最新研究發現石虎高比例地感染小病毒,又和流浪動物有什麼樣的關係?

  • 恢復安樂死公共政策提案達標,尚待主管單位回覆

    台灣遊蕩犬貓問題嚴重,據2020年農委會畜牧處調查顯示,光是遊蕩犬隻就超過15萬隻,較107年之146,773隻微增6.19%。近年來,台灣野生動物遭到犬貓攻擊而被送至救傷中心的案例也急遽上升,舉凡像是保育類動物穿山甲、石虎、草鴞皆曾有過犬殺及攻擊相關案例。

    鑑於此,今年(2022年)7月10日,有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之連署,截至9月2日,附議該提案的民眾已超過5000人,附議也正式通過。 

    提案者認為,台灣因未明確規範與管理餵養流浪動物,為防止流浪動物問題日益嚴重,並保護特有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與機會,應正視隨意餵養所造成的問題,同時解決流浪犬貓生生不息的問題。 

    對於實施細節,提案者認為應禁止於山區餵養流浪動物,若犬貓被棄養、放養於此,經通報應送至收容所,待數日無人認養後將其安樂死。而任意餵養、棄養、放養犬貓等行為也應有處罰制度,像是罰款並禁止餵食、飼養寵物等措施,並同步檢舉與獎勵制度,鼓勵民眾檢舉。

    20220902配圖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野生動物遭犬貓攻擊致傷數量,在2014年後迅速攀升(圖片來源:林務局臉書粉專)。

     

    不少民眾對此提案附議響應,並提出自身看法與經驗。一位住在淺山地帶的住戶表示,他經常看見淺山保育類動物與流浪犬貓的競爭事件,流浪動物不只是破壞生態,更造成農損。也有人表示,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爆籠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犬貓動物福利,收容所外的餵養浪犬貓的行為也對人、野生動物造成層出不窮的問題,甚至因此增加浪犬貓繁殖機會。 

    不過,也有民眾表達反對的看法,認為流浪動物問題之所以仍非常嚴重,根本原因在於棄養與放養問題,應仍加強源頭管理及寵物買賣管理制度,並確實開罰,以杜絕棄養與放養,現階段並不贊成安樂死。 

    亦有民眾另行提案,來反對此公共政策提議,該提案者認爲,乾淨餵養流浪貓犬是人道精神,率爾禁止餵食更會造成爭議與執法上的困難。 

    目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截至9月2日15:00已有約5030人附議,尚待主管機關於11月2日前回覆。

     

     

     

  • 懷孕母貓也慘遭毒手,台南新化農藥毒貓釀7死

    毒殺並非第一起,警方消極遭質疑

    臺南新化區竹仔腳社區10月24日發生一起浪貓遭集體毒殺事件,至少7隻浪貓被害身亡(包括1隻懷孕母貓)。

    吳禹寰等9位不分黨派議員接受民眾陳情後於26日召開記者會,譴責兇手手段殘忍之外,更表示民眾當日中午即向警方及動保處報案,卻見警方只到現場轉一圈,既沒蒐證也沒提供報案三聯單,動保處人員更是晚上才到場。而當地居民更指毒貓事件每年發生,迄今已犧牲近60條生命,希望公權力介入偵辦遏止毒殺事件再發生。

    警方則表示第一時間受理報案後已啟動偵查,調閱監視畫面及訪查附近住戶,清查可疑人士。但礙於流浪貓狗虐殺案件須由動保處調查死因後提告,因此無法提供民眾三聯單,並非吃案。

    20201027002208臺南市議員吳禹寰出示雞肉毒餌。|圖:中國時報洪榮志攝

    驗出禁用農藥「好年冬」,卻因缺乏證據陷膠著

    26日送至農委會毒物所的毒餌化驗結果已於11月5日出爐,餵食浪貓的雞肉被摻有農委會公告禁用的劇毒農藥加保伏(俗稱好年冬),臺南市動保處和新化警分局已立案全力查緝涉案人。然而,因放置毒餌地點附近並無可供調閱之監視器,也無人目擊或發現放置毒餌之人,案情陷入膠著。

    動保處更是呼籲,若有目擊本案或持有本案相關證據之民眾,請主動與動保處或警方聯繫,若因此成功破案,將核發檢舉獎金。

    截圖 2020 11 03 下午7.07.28臺南市動保處初判,浪貓食用的雞肉被摻雜紫色顆粒的農藥。|圖:蘋果日報讀者提供

    討厭動物也不應處以私刑!虐待傷害有刑責!

    臺灣《動物保護法》自1998年實施至今已有22年,對比過去人們對於動物保護的觀念已有明顯提升,但根據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統計,光是2019年就接獲了600多起投訴案件,毒貓毒狗等虐待動物的事件仍在臺灣各地不斷地發生。

    動物毒殺為何會發生?其實,流浪動物在街頭生存的風險本來就高,時不時得面對著挨餓生病、交通意外、天災等,與人的衝突也是其中之一。當動物與人的生活範圍緊密相連,衝突也隨之而來,人們可能因為動物的噪音、追逐群聚、飲食便溺造成環境髒亂、破壞農作物或家禽畜、個人財產遭到破壞等利益損失而對動物心生怨懟,又或只因個人好惡而刻意虐待動物。

    不論是什麼原因,都不應該任意傷害任何生命,擅自施以私刑非但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導致刑責上身,最高可能處以5年有期徒刑與500萬元罰金。  

  • 戰火下的動物們——收容所動物的生殤與救援行動

    俄羅斯向烏克蘭宣戰後,無情的戰火波及到無數人與動物,不少收容所的動物與人因難以克服種種問題而無法逃離,持續受困於戰區周圍,除了隨時面臨遭砲火襲擊、家園倒塌的風險,也因戰爭而糧食、物資短缺,要生存下去變得愈發困難。

  • 每年耗數億,流浪動物問題仍未解,監察院要求改進

    監察院7月23日發佈新聞表示,根據監察委員田秋堇提出的調查報告,農委會及各縣市政府在流浪動物議題每年耗資數億元,卻仍無法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不論是公立收容所在照護重傷病或嚴重傳染病等動物、針對流浪動物源頭控管策略中的各項作為,例如寵物登記的資料庫、寵物登記稽查裁罰、繁殖業者控管,以及整體遊蕩犬隻數量調查設計與控管方法上,均有缺失且有欠積極,要求檢討改進,以免耗用鉅額經費,未來仍有源源不絕的流浪動物亟待處理。

  • 犬隻沒入 檢調啟動,寶媽事件動團籲正視民間狗場問題

    日前知名狗園「寶媽米克斯領養庇護所」因爆發不當飼養,導致不乏犬隻死亡、瘦弱、逃逸等問題,導致兩園區超過百隻的犬隻全由新北市及桃園市動保處沒入,不少動保團體也因此介入協助承接照養、絕育工作與收容部分個體。由於事發嚴重,多個動保團體也藉此事件發表聲明,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積極建立管理制度,確實清查與輔導民間收容所。

  • 留下來,或帶我走?從城市留言板看街頭動保意識

    還記得今年四月中的上班路上,看見幾位居民一同向前傾,圍繞在公司附近的轉角小公園圍籬旁,好奇驅使下一同湊上前看,沒想到迎面而來的,是一張護貝仔細的留言紙配上一張貓咪照,啊!這不就是工作室附近的地瓜派嗎?

  • 瘦弱 逃逸 未絕育,桃園知名私人狗場爆不當飼養爭議

    桃園市觀音區在今年(2022)八月底陸續爆出一起知名民間狗園疑因不當飼養造成動物死亡,以及因未絕育使犬隻懷有身孕;甚至是因環境不佳,讓不少犬隻逃逸、遊蕩在臨近台66線快速道路。 

    此外,該狗園亦有部分犬隻安置於新北市新店區,同樣傳出類似問題⋯⋯

  • 看動團提TNR入法「麻醉甚至絕育可由非獸醫執行」的荒誕訴求

    根據台灣動物保護聯盟所倡議的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其中新增的第22條之7,條文中的「依前項辦法培訓考核合格之誘捕、絕育、安置執行人員,應授與證書。 前項人員取得證書後,得對第一項捕捉之流浪動物施行麻醉,不受獸醫師法之限制」,美其名是經過訓練就可以領證書合法使用麻醉藥品,這個條文明明就寫著誘捕、絕育、安置執行人員,也就是說這位訓練完成的人員就可以做這三項業務,不是嗎?又是用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用麻醉來偷渡絕育。這不就是筆者上次說的聘請掛羊頭賣狗肉的人做諮詢委員,排除臨床獸醫師的參與的後果嗎?

  • 管理餵養與遊蕩犬貓安樂死再開會,與會人憂無進展

    去(2021)年6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曾有超過5000人附議的「禁止餵養流浪動物」與「反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於同年10月召開會議,也在事前舉行焦點座談會,但最終仍因缺乏明確共識與決策,激辯三小時未果。

    事後,農委會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回應,禁止餵養與否未具共識,實務上可行性低。 現行政府處理遊蕩犬問題,仍會以密集絕育工作、減量以達控制遊蕩犬隻族群為目標。若涉及生態敏感區,則與林務機關、國家公園管理機關合作進行遊蕩犬族群控制工作。

    而今(2022)年7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再有民眾提案「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以及主張「反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也皆在9月獲得5000人附議達標。

    由於輿論、立場觀點等陷入兩極,雖11月11日曾召開過第一次提案會議,但卻也發生讓與會提案「恢復流浪犬貓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犬貓」方表示:該會議不僅多只邀請動物保護團體列席,缺乏生態保育學者、專家角色與觀點,加上會議途中有線上音訊不佳、關閉線上會議留言功能等問題,因而質疑官方立場偏頗,要求舉行二次會議。

    農委會於12月28日再舉辦實體協作會議,除了邀請2案之提案人到場說明提案外,也邀請關係團體的代表進行對話與溝通,並提供線上直播,讓關心議題的民眾與會,但會後並未留存影片。

  • 臺東大學數隻校園犬失蹤,校方異地野放惹議

    臺東大學幼教系系犬阿黃於2021年4月18日,疑似被校方帶到校內污水處理廠過程自行逃脫,失蹤已逾半年。除阿黃以外,也有其他校園中的狗狗消失,9月30日校方聲明,因籠子有限,若校園浪狗過多,會將凶狠之浪犬外地野放。 

    記者|呂芷晴     責編|朱翊瑄

  • 讀者投書|流浪動物管理條例的催生,將是福還是禍?

    遊蕩動物,即為無直接管理且活動不受限制的應受領管動物。其出現的原因可能為飼主放養、棄養,或在外交配繁殖的無人領管後代。這些動物除了自身動物福利受損外,與人、生態保育的衝突也產生許多問題。然而零安樂的執行取代撲殺,TNS(捕捉、結紮、收容)及TNVR(捕捉、絕育、注射疫苗、回置)成為了終端解決遊蕩動物問題的唯二方法,卻引發了更多的問題。

    撰文|李宜龍

    零撲殺後遊蕩動物問題的影響不減反增!?

    零撲殺實際執行後狀況,普遍可以看見幾個現象,收容所的超收、野外族群沒有減少、偵測率提高、預算越編越多卻來不及提升收容品質與降低遊蕩動物數量

    如今TNVR被部分動保團體視為解決遊蕩動物問題的神主牌

    由台灣貓狗人協會執行長黃泰山、台南徐春水抓紮團隊等訴求入法化,期許能夠依法強制執行,並提高預算的編列;亦有其他團體反對TNVR入法化的操作,認為將衝擊飼主責任的規範等。

    然而以108年寵登率估計67%與來看,這確實存在遊蕩動物議題上的隱憂,也代表飼主責任的推行仍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最後在8月25日招開遊蕩動物TNVR入法公聽會,結論中提到「執行量能不足」為各團體間的共識,農委會也承諾,將再找相關單位研議「流浪動物管理條例」是否有推動的必要性。

     

    TNVR執行量能不足能有什麼改善?

    以往TNVR的施作模式,往往因人設事,處理的區域通常是人畜衝突高或主觀認定的核心區域,捕捉方式又因各個操作人員所受的訓練、操作強度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樣的TNVR執行常常不夠具有策略性,時常產生抓紮不徹底且忽視新個體出現的問題,一段時間後遊蕩動物春風吹又生。賴亦德博士2014年刊登於泛科學的文章中表明,TNVR的強度若不能維持在75%以上,操作很有可能破功。

    因此,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TNVR操作前應該更系統性地實施遊蕩動物與寵物飼養模式普查,瞭解各地遊蕩動物的族群動態、分布、遷出移入、行為的模式等,再來規劃人力資源進駐,實施TNVR或TNS,配合飼主責任的推廣、策略性規劃捕捉方式,提升捕捉率、結紮率,應可降低量能不足且不夠精準操作的問題。

    最後「回置」的區域依然考驗遊蕩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環境衝突,若是繼續放回衝突的高風險區,如交通要道、生態敏感帶、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等,則可能造成衝突不減。因此操作人員的訓練與操作地點評估、後續管理的規劃,因地制宜的考量,亦是操作上重要的核心之一。 


    從生態學看遊蕩動物造成的野生動物傷亡

    站在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遊蕩動物造成的問題被視為外來種入侵的一種。往往威脅原生動物的存續,衝突的發生亦造成兩敗俱傷,尤其遊蕩動物族群數量、佔據範圍的提升,也造成許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在救傷後,難以找到適合的地方進行野放,甚至民眾毫無規範的餵食行為,造成遊蕩動物的群聚,也是提高野生動物被侵擾的因素之一。

    甚至國內具有狂犬病及麗莎病毒的潛在傳染風險,雖然有施打疫苗(也就是TNVR的V)的操作,但疫苗每隔一年要再次施打,遊蕩動物的「再捕捉率」亦是防疫的一大考驗,過去遊蕩動物回置後再捕捉施打疫苗的成功率更是受到質疑。近年,越來越多在地的資料統計與研究刊登於報章雜誌及科學期刊上,如顏士清等人2019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調查,表明遊蕩動物的出現,會對原生動物造成負面影響,且陽明山在2012至2014年間就曾記錄過三筆麝香貓疑似遭犬攻擊致死的記錄。2019年七股發生群聚的犬隻追逐黑面琵鷺的事件,亦是遊蕩動物侵擾瀕臨滅絕等級的保育類動物案例。 

    甚至根據臺北市立動物園「2017整合保育暨穿山甲族群與棲地存續分析國際研討會」的資料指出,救傷及路殺所收到的257隻個體中有66隻受到動物攻擊,林務局更表明歷經6年的野生動物監測,遊蕩動物數量高的區域,穿山甲的族群就相對下降,且拍攝到犬貓的自動相機點位逐步攀升也表明棲地逐漸被遊蕩動物佔據的現象。

     

    「流浪動物管理條例」應協同「保育與防疫機關」商討!

    回置的遊盪動物,仍然對生態環境有衝擊,因此盤點生態與防疫的重點區域,如國家公園、保護區、保留區、甚至郊山、某些特定物種的重要棲所,列如石虎等,都應該表列並分類管理,進而與相關單位研議條列執行的配套,預防回置後對生態的持續衝擊,降低疾病跨物種感染的可能,改善遊蕩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問題。

    其中錯誤的「異地釋放」更是需要預防,若將遊蕩動物釋放到生物敏感帶,則可能讓原生動物面臨的衝突有增無減,佔據更多野生動物的棲所環境,也因此更精準記錄釋放的位置與族群追蹤,為遊蕩動物族群管理上很重要的一環,一來可以確保釋放位置的準確性,二來防止發生人員怠忽職守的錯誤操作,同時得以瞭解族群概況還有個體情形。

    最重要的是:

    別讓遊蕩動物專法成為解決問題的絆腳石,遊蕩動物的議題需要更系統性的規劃與討論,更不應該全盤押注在TNVR上

    通盤檢討環環相扣的因子,並且需要納入更多受此議題影響的部會及學者的意見,避免消磨更多資源,進而改善長久以來的爭議。 

  • 遊蕩犬入侵,野生動物回不了家:臺大犬殺白鼻心警世錄

    「用天線威嚇趕走三隻狗後,我摸著冰箱溫熱的屍體,真的很難想像這隻就是我們從小奶大的冰箱。」臺灣大學白鼻心研究員莊博鈞,26日在臉書上寫下校內野放的白鼻心「冰箱」遭犬隻咬死的經過,和他對冰箱的心疼和不捨。

    無獨有偶,今年3月在嘉義大學、6月在嘉義南華大學也發生了遊蕩犬殺害白鼻心事件,臺大去年(2022)也有2隻白鼻心遭犬殺。

    白鼻心適應力強,是校園、郊山、都市綠帶常見的野生動物,擅長在人類環境中求生存,卻躲不掉犬殺的陰影。

    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棲地重疊,狗與野生動物和平共存是不遠處的理想、還是天方夜譚?野放應該如何趨吉避凶?冰箱的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臺大野放白鼻心活不過7天——冰箱的故事

    2023年2月,臺大生命科學館內捉到一隻白鼻心幼獸。因為發現地點附近有冰箱,這隻白鼻心就被取名為「冰箱」。雖然取名的過程有點隨便,冰箱卻是在眾人的關愛下成長的。

    當時體重不到1公斤,還沒斷奶的冰箱,由校內執行白鼻心研究計畫的保育及演化生物學研究室成員和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把屎把尿地接力照顧。4個月過後,冰箱順利長成一隻漂亮健壯的白鼻心公獸,準備重回臺大,回歸校內白鼻心族群,繼續完成一隻白鼻心的使命——生存、繁衍使族群存續,使生態系更健全。

    野生的白鼻心即使斷奶,仍需要依賴母獸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學會在外攀樹、躲藏、覓食、遠離危險的求生本領。但冰箱沒有母獸,為了彌補冰箱與野外白鼻心的落差,研究員們一肩擔起教育責任,訓練牠爬樹、訓練牠認得可食果子,訓練牠把自己藏進建築物夾縫裡度過無聊的白天,學會在黑夜的掩護下行動。

    「野放不是籠子打開就好了。」這一點研究員比誰都了解。

    研究室主要負責照顧冰箱的三位研究員林品萱、莊博鈞、陳釤珉,在冰箱正式野放以前進行了一系列漸進訓練。以舊校舍研究室為起點,讓冰箱用自己的步調探索這個世界,從研究室慢慢拓展到爬滿綠藤的中非館,再爬上館外綠樹,認出樹上能吃的果子。在冰箱探索環境的期間,研究員仍會在冰箱熟悉的地點提供食物和庇護,讓冰箱有足夠的緩衝面對新的世界。

    台大白鼻心03野放後研究員持續追蹤冰箱的動態,了解野外白鼻心的生活樣態。圖片來源:莊博鈞

    第一次看見他自行爬上榕樹時,真的有一種為他驕傲的感覺

    看著冰箱漸漸成為獨當一面的白鼻心,莊博鈞在臉書上記錄內心的感動。為了追蹤冰箱野放後的生活,研究員為冰箱裝上發報項圈,不定時追蹤冰箱的情況。

    7月10日凌晨四點,冰箱正式野放的第7天,莊博鈞像平常一樣追蹤著冰箱的訊號,來到中非館前的草叢,映入眼簾的卻是校內號稱「地獄三頭犬」的3隻遊蕩犬,而冰箱卻像一塊落在遊蕩犬腳邊的抹布。屍體還溫熱著,腸子被拖出體外,一點也不像那個活潑貪吃的冰箱。

    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冰箱倉皇逃亡的身影,牠逃往中非館旁的樹林,3隻遊蕩犬隨後追上。幾秒後3隻遊蕩犬再度回到畫面裡,其中一隻嘴裡咬著冰箱,另外兩隻遊蕩犬追上後輪番拉扯冰箱的身軀。

    根據莊博鈞觀察,現場3隻遊蕩犬沒有護食行為,對地上一動也不動的冰箱,一點也不感興趣。這些遊蕩犬並非因為飢餓展開獵殺,「冰箱受到的殘酷對待,對這些犬隻來說只是消遣。

    26日莊博鈞在臉書上寫下與冰箱相遇的過程,以及發現冰箱慘死的悲痛心情。文章一出,立即引發熱烈的迴響。這次肇事3隻遊蕩犬,也成了討論的焦點。而研究員不禁困惑,在有專人管理遊蕩犬的臺大校園裡,一隻白鼻心想要安身立命居然這麼難?

    明知有狗,為什麼還放白鼻心回臺大

    被人類圈養的野生動物,等同在生態系中死去。終生被人類圈養的冰箱,將再也無法以一隻白鼻心的姿態,穿梭在屋簷雨遮和綠樹之間,爬上最喜歡的那顆樹,一邊享用稜果榕,一邊窺看樹下來往的人類。也無法遇見牠這一季的伴侶,將基因貢獻給下一隻新生白鼻心。

    除非冰箱學不會爬樹、覓食、不懂得躲藏、躲避,或是嚴重肢體殘缺,使牠無法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否則,對冰箱或是校園裡的白鼻心族群而言,將冰箱野放回到臺大校園,都是最好的選擇。

    既然已知校園內有遊蕩犬危機,何不選擇其他沒有遊蕩犬威脅,或是威脅相對較小的地點?

    台大白鼻心02研究員安排冰箱從中非館野放,附近的綠樹都是覓食和躲藏的地方。圖片來源:洪郁婷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也是白鼻心研究計畫的共同指導老師。他說明臺大校內是白鼻心棲地,白鼻心族群既然已在此繁衍,在臺大出生的冰箱,自然選擇釋回臺大原本的環境。如果需要進行移地野放,牽涉到的科學評估更加困難,而衍生的爭議也會更複雜。

    應該思考的是,理應受到人類管理控制的犬隻,為什麼會在校園遊蕩,持續威脅野生動物生存?

    而鄰近臺大的蟾蜍山雖然也有白鼻心族群,但是根據自動相機調查,蟾蜍山出沒的遊蕩犬數量不少於臺大,也不像臺大有專人管理遊蕩犬。況且蟾蜍山和臺大的白鼻心族群各自獨立,把臺大的白鼻心送到蟾蜍山,會對蟾蜍山的白鼻心帶來壓力和干擾,蟾蜍山原本的白鼻心族群也不一定可接納外來的個體。

    更殘酷的現實是,全臺16萬隻遊蕩犬,因為不被都市接受,徘迴在校園、田野、河濱、近郊地帶甚至山區,與白鼻心棲息的低海拔環境幾乎完全重疊。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同樣為犬殺感到憂慮,他感嘆的說:

    基本上,臺灣「找不到」沒有狗的地方,且石虎的活動範圍極大,石虎所需不受犬隻威脅的棲地,我們給不起。

    冰箱不是第一隻野放後遭犬殺的野生動物。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也曾經救援並野放一隻被狗咬斷尾巴的穿山甲。裝上發報器三個月後觀察發現狀態良好,再隔三個月卻是白骨一具,按照鱗片跟發報器的毀損情況,研判死因也是犬隻攻擊。

    而特生中心歷時一年,辛苦拉拔長大的石虎秋哥,沒想到才野放2週就傳出噩耗,同樣受遊蕩犬攻擊而死。

    野放後兩週即遭犬殺的石虎「秋哥」。圖片來源:林育秀

    而臺大白鼻心研究員想不到的是,在有專人管理遊盪犬的校園,犬隻威脅相對小的環境裡,白鼻心要活下來還是如此不容易。

    臺大白鼻心研究團隊野放冰箱後,仍持續追蹤冰箱,觀察牠是否順利融入族群?可能遭遇哪些生存威脅?健康是否良好?冰箱回報的資料,不僅讓研究員安心,也能作為全臺的野生動物救傷、保育單位未來野放白鼻心的參考,持續精進野放流程。

    野放前做好訓練,冰箱就不會死了?

    面對校園裡的前科累累的遊蕩犬,讓冰箱早點認識天敵,是否就能避開被犬殺的命運?

    不同動物需要學會的求生本領不同,失親幼獸野放前,必須具備運動能力、躲藏能力、覓食能力、天敵辨識能力並且不親近人類。長達一個月的軟野放,研究員模擬自然環境,讓冰箱在安全的環境中學會野外求生本領。

    最後階段,研究員開放大門,讓冰箱自由進出籠舍,讓冰箱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環境,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獨立。

    為了提高石虎野放後的存活機率,特生中心在執行野放石虎之前,會將迴避犬隻加入野放訓練。然而,對於白鼻心而言,無論有無訓練,可能都難逃犬殺命運。

    根據臺大白鼻心研究團隊統計,離開安全的育幼環境之後,犬隻攻擊一直是白鼻心的傷亡的主要原因,即使經驗豐富成年白鼻心也不例外。意思是,即使冰箱受過犬隻趨避訓練,和成年個體一樣懂得要遠離犬隻,也躲不掉犬攻擊。

    「由監視器拍攝的影片顯示,大部分的攻擊只發生在短短的幾秒之內,就會造成白鼻心的重傷或死亡,而受到攻擊的個體幾乎無法存活。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遊蕩犬隻經常會將死亡的屍體帶離攻擊現場,所以推測實際上的死亡案例是遠被低估的。」林思民表示。

    趨避訓練亦有其風險,林思民說明「因為操作過程中的犬隻並沒有真正傷害動物,訓練後可能讓白鼻心發現狗沒有真正威脅,反而越做越不怕狗。必須要在動物行為訓練師的指導下進行。」

    至於,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野放研究?指導教授曾惠芸老師和林思民老師表示,臺灣所有的救傷單位都努力增加這些傷病野生動物野放後的存活率。但是個體釋放到山林之後,鮮少有人願意投注資源,進行後續的追蹤和評估。尤其像白鼻心這類並非瀕危的非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所進行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我們(若)知道什麼部分會成功,什麼部分會失敗,日後才知道我們哪些細節做對了,哪些細節做錯了。

    林思民強調「有知識做為背景,才知道要從什麼地方改進。」持續進行更多的研究,累積知識往前走,這才是研究人員對冰箱事件能提供最好的價值。

    台大白鼻心04無論白鼻心野外經驗多寡,犬隻攻擊都是白鼻心最大傷亡原因。圖片來源:林思民

    校內遊蕩犬惹事,莊博鈞:校方外包單位失職!

    在冰箱發生憾事之前,關心校園犬隻議題的同學就曾在5月10日臺大校長座談會中,提出「移除國立臺灣大學遊蕩犬隻請願」請願書,希望校方能妥善處理遊蕩犬隻攻擊師生、野生動物及造成財產損失的問題。短短3天便募集到700名師生聯署。當中有200多位教職員、學生表達對校內遊蕩犬感到困擾,無論是曾經被追吠,或是因為擔心被追吠而繞路。

    臺大校內遊蕩犬存在已久,校方也早有因應,自2007年起將校內遊蕩犬管理工作,以外包形式交給「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下稱相信動物協會)處理。記者致電臺大校方,校方表示不願針對白鼻心遭校內遊蕩犬殺害一事回應,僅強調遵守《動物保護法》及臺北市自治條例規定。

    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犬貓管理要點」規範,校內常出現之無主犬貓應予調查、造冊及建檔,並以TNvR(捕捉、絕育、疫苗、回置)方式處理。只有具潛在攻擊性、發生傷人事件、感染疫情的犬貓,會被適當隔離或通報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捕捉移置。 其中,潛在攻擊性,不包括習慣性追逐人車、連續對人吠叫等。

    此次肇事的3隻犬隻都是TNvR犬隻,過去雖然都有追吠紀錄,但是因為未有傷人紀錄,所以任其在校內遊蕩,最終成了白鼻心殺手。臺大校方以每月4萬2千元委託相信動物協會管理校內遊蕩犬隻,莊博鈞質疑協會並未善盡管理責任,才導致冰箱發生憾事。

    但對此,相信動物協會則有不同看法。

    相信動物:TNvR有效,歷時13年校內遊蕩犬30隻變2隻

    28日相信動物針對白鼻心遭校內遊蕩犬殺害一事發表聲明。強調TNvR及精確捕捉方法,有效降低遊蕩犬數量,終將達成校內無遊蕩犬的目標,同時也盡力處理人犬衝突問題。

    台大白鼻心05冰箱事件之後,相信動協會移置動保處的遊蕩犬。圖片來源:相信動物

    相信動物說明校內遊蕩犬數量變化,從2007年的30隻,至2020年降低至10隻以下,到了2023年初則剩7隻左右。今年5月之後,陸續移除校內問題犬隻,包括帶頭咬死冰箱的犬隻在內,目前校內遊蕩犬大約剩下2至3隻。而相信動物在臺大周邊地區完成80%以上母犬絕育率,也使得校內新狗移入的數量變少了。

    然而,對照相信動物提出流浪犬處理量表,有44%犬隻是以送養方式移除。網友認為,校內遊蕩犬數量減少,並非單靠TNvR就能達成,搭配送養、收容等移除方式,才是犬隻數量有效下降的原因。

    對於白鼻心遭犬殺死亡,相信動物協會表達遺憾。執行長郭璇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表示,「只要遊蕩犬尚未歸零,就一定會有問題產生。」臺大經過十幾年執行TNvR,才讓校內遊蕩犬從十幾隻降為兩隻,讓野生動物如白鼻心,逐漸在校園內擴張族群。

    郭璇強調,相信動物的目標是終結流浪,與關心野生動物的學生目標並未衝突。

    台大白鼻心06相信動物協會處理遊蕩犬的方式,也包括移除後送養。圖片來源:相信動物協會

    校內遊蕩犬立刻終結,可能嗎?

    根據臺北市動物救援隊長林庭君接受窩窩記者採訪表示,學校對校內環境有自治權,除了現行的TNvR和精準捕捉,校方亦可主動捕捉遊蕩犬,交給動保處收容。不需等到實際發生衝突才請動保處協助移除。而目前臺大校方針對問題犬隻,也會主動精準捕捉。

    然而,校內犬隻移除工作並非一勞永逸,校園非封閉環境,無法阻止新的犬隻自校外移入。除了校內移除,同時也要減少校外犬隻數量,才能維持無遊蕩犬的校園環境。

    無論在近郊或都會校園,遊蕩犬都威脅著野生動物生存。冰箱的案例不只是白鼻心處境,更是全臺灣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害的縮影。

  • 餵養之殤(上)——一個餵養各自表態,飽餐就能救浪浪?

    「咕……」腹部傳來叫聲,伴隨著陣陣作嘔與吐出黃綠液體,黃黃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這是牠不曉得第幾天沒有進食,而下垂乾扁的乳頭象徵著,牠還有孩子們嗷嗷待哺⋯⋯骨瘦如柴的牠們,只能在街頭掙扎、有一餐沒一餐地刻苦生存著。

    隨著零撲殺政策的施行後,以人道處理來減少浪犬的策略正式走入歷史,邁向捕捉、結紮、回置的TNR大時代。然而,全臺灣至少仍有14萬隻流浪犬隻在外,牠們依舊可能面臨與黃黃相同的處境。

    不論政策怎麼走,始終有一群站在第一線的愛心人士,對於這些流浪動物的命運心有不捨,扮演給予牠一餐活下去的關鍵角色。但在流浪動物衍生的諸多問題仍無法有效解決情況下,街頭餵養是救贖,還是可能帶來更多黑暗與陣痛呢?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 餵養之殤(下)——設條件、推入法、餵養管理可行嗎?

    「我就是看牠可憐,給牠一頓飯而已,為什麼要來管我?這是我的自由吧!」陳媽媽碎嘴念道,惋嘆世道淪亡,對棄養者與虐狗者放任無作為,卻對如她一般的餵養人士們百般刁難!

     

    「我們是協助你,合作才會雙贏啊!」黃阿姨則急聲呼籲,餵養人之於流浪動物問題的解決有無法代替的重要性,不論政府機關或大眾應放下成見與對立,傾聽她們的意見與觀察⋯⋯

    當餵養流浪動物與否面臨共識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總在「棄養人才是最大問題啊、你管我要不要餵狗幹嘛?要餵就帶回家餵啦!」等紛爭中輪迴,卻鮮少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才能試圖斬破如此迴圈。

    對於有些餵養人而言,餵食流浪動物是日常,一種生活的習慣與經驗,何需談管理或被管理?但也不乏有些餵養人體認到,除了愛動物外,也要顧念到周遭的人,開始對於自己的餵食行為做出退步與改善,卻仍不免陷入「社會太過苛責與不友善」的疲乏之中。

    在整體零撲殺的政策推行下,許多地方縣市政府則逐漸意識到,對於流浪動物的族群數量控制、人犬衝突與風險的改善,餵養行為佔了一個關鍵的要角,有它需要被管理的急迫與緣由;並試圖提出解決紛爭的折衷方案⋯⋯而當街邊餵養與屢見不鮮的衝突事件已成事實,有條件管理餵養,能終結餵養爭議嗎?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 餵養之殤(中)——餵養衝突遍地烽火,餵養人責無旁貸?

    「喜歡餵為什麼不帶回家養呢?何必假愛心、害人不淺!餵一餵就走了,垃圾就一堆!狗聚集在那邊,騎車經過多少會被追,很危險欸!」王伯伯氣憤地說著,餵養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寧靜社區

    「唉,牠也是個生命啊,也是要討生活啊對不對?大家都應該愛護生命,在餵的人也是很辛苦啊⋯⋯」陳阿姨持反對意見,認為鄰居們應對流浪動物與餵養人和善一些,大家互相包容。

    當流浪動物沒有固定餵養人餵食,牠們在街邊、城市角落、郊區河濱,甚至山區顛沛流離著,為了生存逐食物而走,被人們視而不見。一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就像找到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天堂,便容易群集、產生領域概念,逐漸形成龐大的群體。有些人認為這是美好的街邊風景、友善動物的象徵;有些人認為這是公安與疫病風險的產生源頭,避而不及

    於是給牠一餐,認同的人十分支持、反對的人則深惡痛絕,後續也可能引發各種問題。用路人被群聚的流浪動物追逐、攻擊時,家屬無奈泣訴希望導致動物群聚的餵食者出面負責;在地里民氣憤痛罵餵養導致環境髒亂、經濟與農作物的損失,甚至人身與健康安全遭威脅;餵養人心碎指責鄰里毒殺、虐待流浪動物,誓言要替牠們討回公道⋯⋯進而演變成鄰里與愛心人士之間的辱罵紛爭。

    在這一則則屢見不鮮的社會新聞報導事件中,你可曾想過,給動物一餐溫飽的美意,面臨了什麼樣的衝突困境呢?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 餵養,該負責任嗎?——有餵就有風險?餵養前請先詳閱公開懶人包

    要餵帶回家餵啦!

    牠不是我的狗啦!

    上述熟悉又典型的說詞,你是否也聽過呢?若餵養成災,風險該由誰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