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接獲通報,一隻石虎於南投集集往中寮的139縣道上遭路殺,原先,阿虎團隊擔心該個體是先前有戴發報器、正在追蹤的石虎#盛哥,經過現場確認,本次遭路殺的石虎並非盛哥,卻是一隻懷孕母石虎!
根據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資料,石虎全年皆可繁殖,冬末春初為高峰期,懷孕石虎需要懷胎約63天,一胎約1到3隻。然而,多年來石虎面臨路殺的嚴重生存威脅,母石虎慘遭輪下,死亡即是一屍多命,對於數量不到1000隻的瀕危石虎來說,可謂一大影響。
本案已是今年第3起石虎遭路殺,根據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粉專,目前的石虎行動計畫書目標希望一年的石虎路殺數字需降到5隻以下,但以台灣的道路密度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和難題。阿虎團隊亦表示,該路段前後分別有限速50及40公里的告示牌,然而從該石虎所受的衝擊力判斷,該肇事車輛疑有超速的可能,呼籲用路人應遵守速限,一起保護石虎。
9月19日晚間約10點鐘,有民眾行經苗栗縣後龍鎮苗9縣路上,發現一隻石虎個體路倒在雙黃線上,並且已經死亡,立即撥打110通報,而竹南警察分局也立即前往現場,並且通報苗栗縣縣府農業處人員。
140縣道是苗栗與台中石虎交流的重要廊道,2011年至2020年,曾發生13起石虎路殺死亡事件,全縣56起路殺有將近4成都發生在此,是苗栗縣石虎路殺最頻繁的縣道。
基於生態保育及用路安全考量,2020年1月苗栗縣政府曾決議,讓140縣道卓蘭三義路段,及附近發生過6起路殺的台13甲造橋路段,從原先的60公里速限,修改為日間60、夜間降速至50公里,配合石虎出沒時段調整,希望能有效與快速降低石虎路殺。140縣道同樣為當地交通要道,民眾抱怨當地農產運輸受夜間速限影響,且2021年此路段並未發生石虎路殺,表示相關道路修繕與保育工程已見效,希望速限能不分日夜統一至60公里,甚至提高到70公里。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則表示,夜間視線較差,夜間降速不僅保護野生動物,對用路人來說也相對安全。
而苗栗縣道路交通安全聯席會報在12月23日聽取農業處、工務處及公路總局等單位意見後決議,140縣道將恢復60公里速限,後續等待工務處公告並施行。
2022年的7月1日,台灣猛禽研究會發佈消息表示,在6月30日時,大安森林公園的知名鳳頭蒼鷹女王「黃恩萼」不慎在穿越馬路時發生車禍而當場離世。隨著牠逝世,2022年的大安森林公園鳳頭巢位直播也跟著收播。此消息一出,令許多追播的民眾感到震驚又不捨。
金門寧湖路日前發生水獺路殺,這已經是今年第2起水獺路殺事件,也是今年第3隻死亡水獺
金門——歐亞水獺在台灣最後的棲地,窩編追尋而至。艷陽高照的冬日,窩編第一趟車程即從極西開到極東,軍管背景遺留下來複雜難辨的道路,使我們行經無數個圓環,轉了一圈又一圈,選對或選錯路,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條條通往不同的方向,像是稍稍體會了水獺一踏錯路,踏上紛雜的陸路,可能淪為路殺亡魂的艱困處境。圖|袁守立在金門守護水獺。
11月10日(2020)晚間,一名男子騎機車行經板橋區堤外的機車道時,竟迎面撞到一隻貓頭鷹,一人一鳥在撞擊後紛紛倒地,所幸男子僅輕微皮肉傷,貓頭鷹也從撞擊的驚嚇中恢復後,便逕自飛離。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苗栗縣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12月19日凌晨接獲通報,在西濱快速道路(臺61線)上有石虎遭到路殺。可能因遭車輛碾壓而屍體破碎無法辨認性別,已將屍體送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後續分析研究。
新北市農業局12月1日發布新聞稿,分享土城區桐花公園路段的路殺改善成果,像是誘導式斜坡道、空中廊道、邊坡防護網等,幫助動物們能有一條安全回家路,免於路殺的命運。
墾丁國家公園日前發生機車騎士疑似酒駕撞上梅花鹿,成為當地首起人鹿雙亡的車禍事件。
黑冠麻鷺移居都市,與新鄰居們相處還算融洽。但表面的和平之下,不是「萬物皆平等」,而是人類的需求高居第一順位。都市裡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綠地零散分佈各區域之間,高度依附人類的犬貓也隨處可見,這些種種,都是黑冠麻鷺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威脅。
訂戶登入就能搶先閱讀尚未公開的報導,也能查閱您的訂閱付款紀錄。
Your e-mail is required to ensure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Website and its services and we make a commitment not to reveal it to third par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