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蜜」卻孤獨而死的海豚媽媽——解析日本殘酷鯨類圈養產業真相(上)

    近期,日本一隻圈養的孤獨海豚之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隻海豚名叫「Honey(甜蜜)」,是一隻雌性寬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2005年2月,在廣闊大海中自由生活的Honey以及她的家族被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漁船驅趕至海灣內,那時年輕的Honey被水族館的相關人員現場篩選並指定活體捕捉。能保住性命殘存下來的多數為成熟或年幼的雌性海豚,剩下的同伴們在血海中慘遭殺害,成為了食物。(圖|Animal Rights Center

  • 「甜蜜」卻孤獨而死的海豚媽媽——解析日本殘酷鯨類圈養產業真相(下)

    近年來因日本各地海洋公園及水族館新的建設計劃或重新整修擴建,進而讓遊客有更多的選擇,導致較小規模或設施老舊的園區入場人數持續下降,而假如企業也經營管理不善則可能會面臨關閉的命運。如果最後不幸只能結束營業,那麼園內的動物該何去何從呢?

  • 「甜蜜」卻孤獨而死的海豚媽媽——解析日本殘酷鯨類圈養產業真相(中)

    上篇提到的「太地町開發公社」所屬的圍欄腹地相當廣大,依該社的宗旨來看,再加上「海豚基地」的計劃,太地町目前正將鯨類動物視為振興當地經濟的生財工具。這也間接證實為何太地町會如此堅持並保護海豚捕獵季,並且極力向日本民眾宣導海豚肉安全可供食用,以及盡可能美化圈養產業,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切都是為了自身的金錢與益利。

  • 印太瓶鼻海豚擱淺 成大鯨豚搶救站急募志工

    今日(5)上午六時,海洋保育署接獲通報前往救援一隻在高雄汕尾漁港擱淺鯨豚,初步判定該擱淺鯨豚為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相關單位協力救助,現場經扶正、保濕及鎮定處理後,已於下午一時運送至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的搶救站進行醫療,目前狀況尚屬穩定

    印太瓶鼻海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與西太平洋沿岸,在臺灣西部海岸出沒,東部近年也偶有賞鯨船的目擊記錄。該擱淺鯨豚是成年個體,個體體型稍微消瘦,身上無明顯外傷,有緊迫現象。

    海豚目前於成大四草鯨豚搶救站由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團隊協力照護,鯨豚照護救援需要大量人力,海保署呼籲歡迎更多夥伴投入擱淺救援,若有意願參與排班志工,【可填寫班表】,但因疫情尚在浮動,研究中心建議要符合以施打三劑疫苗的志願者較佳,並可多攜帶一套衣物作為替換。

    圖1高雄汕尾漁港印太瓶鼻海豚活體擱淺 高雄汕尾漁港印太瓶鼻海豚活體擱淺
    圖2海巡人員巡查員及志工至現場協助將活體印太瓶鼻海豚扶正保濕 海巡人員、巡查員及志工至現場協助將活體印太瓶鼻海豚扶正、保濕
    圖3MARN成大團隊現場初判活體擱淺情形並量測基本資料 MARN成大團隊現場初判活體擱淺情形並量測基本資料


    圖4MARN成大團隊評估動物狀態後後送至成大四草鯨豚搶救站醫療照護 圖4MARN成大團隊評估動物狀態後,後送至成大四草鯨豚搶救站醫療照護

    圖5擱淺印太瓶鼻海豚送入成大四草鯨豚搶救站由志工入池協助保定 圖5擱淺印太瓶鼻海豚送入成大四草鯨豚搶救站,由志工入池協助保定

     

  • 感動瞬間!偽虎鯨「亮鯨鯨」宜蘭蘇澳擱淺,25日順利返回大海

    11月17日宜蘭蘇澳海灘發現偽虎鯨(Pseudorca crassidens)擱淺。經過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簡稱海保救援網)救援團隊接連9日緊急救治與醫療復健,24日由獸醫評估偽虎鯨狀態穩定可野放,並於11月25日上午順利返回大海。

    撰稿|洪郁婷    責編|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

  • 拯救血色海灣的海豚,卻成另一個終生圈養的展演聖地——帛琉海豚灣(上)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3月17日指出:「目前臺灣與帛琉都是疫情相對低的國家,希望利用『綠色通道』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重啟兩國觀光,即日起正式啟動『臺灣—帛琉安全旅行圈推動施行計畫』,透過相關防疫作為,確保旅遊安全。」

  • 日捕鯨業者設無人鯨肉店,鼓勵民眾吃鯨護漁

    日捕鯨企業共同船舶公司為了鼓勵民眾多吃鯨魚,連續在東京、橫濱設置3家鯨肉料理自動販賣店。 

  • 是生命還是漁獲?從日本漁業混獲的小鬚鯨遭處決談起

    受困在太地町定置漁網內的小鬚鯨。截自影片「ミンククジラ混獲16日目

    2020年末,在人們滿心期待的聖誕節前夕,對一隻偶然闖入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沿岸定置漁網內的「小鬚鯨(Minke Whale)」來說,是一個不平安的平安夜。

  • 牠們與大海的距離——鯨豚綁票事件

    今年(2019)5月11日為《Empty the Tanks》國際反圈養日,全球25個國家,將近70個團體,為了「零表演、零囚禁」的信念,在同一天踏入各地的水族館和海洋公園,目的是透過教育和倡議,提升民眾認知,盼有一天能終結圈養鯨豚的謬誤。《Empty the Tanks》是全球每年極盛大的反圈養串連行動,自發起至今已邁入第七年,越來越多國家加入行列,齊呼「還動物自由」口號。

  • 當鯨喜不再鯨喜—反思香港西貢鯨魚之死

    封面圖:Surrealhk提供(此為合成圖)

    前不久在香港西貢海域觀察到罕見的鬚鯨,港媒普遍報導為布氏註一。由於接連幾天持續在西貢被觀察到,隨著越來越多影片陸續於社群平台發佈,引起更多遊客爭相前往,多艘船隻徘徊於布氏鯨附近。香港當地保育團體對此現象感到擔憂對布氏鯨造成驚擾,因而對民眾提出呼籲:「不要出海追鯨,若從事海上活動遇到鯨豚應降低船速,並保持距離。」希望在布氏鯨來訪的期間,能夠降低其活動海域的干擾與威脅。

    撰文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無奈,香港於31日的新聞報導,上午10:46分接獲通報在西貢牛尾洲南面發現一具鯨屍,外型看來是鬚鯨,但是否為先前觀察的同一隻布氏鯨就還需要更多的線索才能確認。不過,港媒輿論將這隻鬚鯨的死因指向觀鯨遊客與船家,以及政府先前未有及時的管理作為,導致鯨魚死亡。

    這則案例很適合做為臺灣借鏡,近年當罕見的鯨豚來訪東部海域時,也有趨之若鶩的遊客與船家,因此黑潮希望從這起香港正在發生的案例來跟大家分享黑潮的觀點。

    人們的獵奇心可能殺死了這隻布氏鯨?

    必須強調,截至本文刊出前尚無確切資訊可以連結牛尾洲南側漂浮的鯨屍,和日前逗留於西貢海域的布氏鯨是同一隻個體,雖然部分港媒報導,讀起來的理解是同一隻,但基於黑潮對於鯨豚個體辨識的經驗,目前的資訊不夠充足,所以這部分暫且懸而不談。

    值得探討的是,從7/13日觀察到布氏鯨於西貢海域活動開始,越來越多的遊客帶著好奇、獵奇的心態前往,業者也因此提供「包船賞鯨」服務,收費每人每小時100至200港幣,一旦見到鯨魚蹤跡就會駕駛船隻靠近觀察,網路搜尋就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影像,稍微檢視也可以看到有不少船隻在鯨魚周圍活動。

    瞭解到這裡先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載著遊客前往觀察鯨魚的船家,是平常就從事賞鯨活動?還是此時西貢海域來了隻布氏鯨,嗅聞到商機才臨時決定開船帶遊客去賞鯨?

    在網路搜尋關鍵字「西貢、觀鯨」結果沒有得到太多旅遊活動資訊,但「觀星」和「潛水」就相對多很多,所以大概可以理解當地有從事海域休閒活動的產業,但以賞鯨為主的業者似乎不多,然而當布氏鯨來到西貢之後,大眾獵奇的心理對賞鯨開始有了需求,而從事海域活動的業者恰好有船可以供給賞鯨服務,這樣的結果雖然無法斷定足以害死鯨魚,但對鯨魚造成棲息、活動上的干擾與影響是一定不會少的。

    因為賞鯨(觀鯨)若要達到友善、共好,那只有駕駛船隻的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業者、船長、工作人員都對於鯨豚生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有足夠的實務經驗能夠觀察判斷鯨豚當下的行為和狀態,以及具備駕駛船隻友善靠近鯨群的技術與態度,至少需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夠確保賞鯨(觀鯨)活動會是專業且友善的。

    2021年深圳「小布」案例再現?

    其實在2021年也有一起相似的案例發生在深圳註2。有一隻布氏鯨(其實也是伊頓鯨)2021年6月在深圳大鵬灣土洋海域被目擊,之後大概兩個月的時間經常在深圳大鵬灣海域徘徊也持續被觀察到,當時被中國鄉民命名為「小布」,當地政府甚至為小布劃設「保護布氏鯨臨時管控區」,但遺憾的是8月30日晚間於大鵬灣深港交界海域發現鯨魚屍體,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死亡的鯨魚就是小布,但還是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與反思。

    小布逗留於深圳大鵬灣海域時,同樣有保育團體呼籲「不要出海追鯨」,且小布經常在近岸的淺水域活動,從陸地上也都可以清楚觀察,希望能夠降低對小布的打擾。但讓人更憂心的是深圳大鵬灣海域是漁船、貨輪、遊艇等各類船舶活動頻繁的水域,除了休閒娛樂可能對鯨魚造成風險外,大型的船舶航行時對鯨魚也更具風險,雖然當地政府已經劃設臨時管控區保護鯨魚,全面禁止漁船、遊艇等船舶進入,但界線、範圍都是人設的鯨魚不可能瞭解和遵守,游到了區外風險僅能用生命來承擔。

    回到西貢7/31發現的鯨屍,從香港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的粉絲專頁看到空拍的鯨魚屍體,背部有著巨大且傷及肌肉層的新鮮傷口,推測是遭受船隻撞擊所致。對照西貢一帶水域繁忙「海上交通意外」時有報導,當罕見的「鯨喜」來到時,我們如何減少鯨豚活動水域的風險與威脅因子,就非常值得重視與省思。

    他山之石:友善鯨豚的啟示

    這次香港西貢的案例裡可以瞭解到香港也有訂定「觀鯨/豚守則」,不過與臺灣的情況相同的是守則/準則都不是法律,且海上記錄的事證要做為定罪的證據在認定上還有很大的難度。然而,當罕見的鯨魚來臨時,嗅聞到商機的業者往往更快速的規劃臨時性的商業活動,在缺乏專業也不瞭解友善賞鯨準則的情況下輕率的靠近鯨群,不僅容易對鯨群造成干擾,掀起的輿論也會對平時認真經營賞鯨遊程,紮實累積實務經驗與專業的業者造成莫大的傷害。

    香港觀鯨/守則

    近年海洋保育署持續推廣「友善賞鯨」,主要輔導臺灣賞鯨業者願意自發遵守友善賞鯨準則,但從香港西貢和深圳大鵬灣兩海域的布氏鯨案例來看,值得臺灣海洋保育署借鏡的是,臺灣賞鯨產業現況透過輔導與規範使產業更具備專業,且以友善賞鯨的態度營運,對鯨豚保育而言是重要的永續管理概念,但同時也需要落實管理與品質稽核,才能真正彰顯帶領大眾觀察、體驗野生動物生態的專業,不致淪為既得利益業者的廉價行銷標語;此外對於非賞鯨產業的船隻如漁船、貨輪等,因其業主、船長、船員未必具備鯨豚生態相關知識、技能與態度,建議不適用「友善賞鯨準則」,應另有明確與動物距離和航行速度的規範。

    對於一般大眾的提醒是,若在臺灣觀察到罕見鯨豚來到附近海域,而鯨豚活動區域是在陸地上透過望遠鏡或肉眼便可輕易觀察時,選擇在陸地上觀察對於鯨豚而言絕對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如果真的想要出海就近觀察,那麼務必選擇平常已經有在從事賞鯨活動,並且願意遵守友善賞鯨準則的業者、船家,避免過度驚擾鯨豚。

    多元友善的環境無法立即實現,但希望從相關案例中獲得的啟示,能夠導引我們邁向友善鯨豚、友善環境的未來。臺灣政府推動友善賞鯨的立意良善,但要落實鯨豚保育,更重要的是永續管理的作為,那需要關注的面向就得從賞鯨產業拓展到漁業、交通運輸業、軍事國防等,都需要進行溝通協調,讓鯨豚保育策略與計畫能夠從鯨類棲息與活動的環境來思考,該納入管理的威脅因子才不至於侷限在單一產業,以致保育無法整全。

    註1:港媒對於鯨豚的種類普遍以布氏鯨報導,不過黑潮海上解說員王樂怡於香港的觀察推測較可能是布氏鯨的亞種伊頓鯨(Balaenoptera edeni edeni),但是本篇目的並非探討種類辨識,故暫依循港媒以布氏鯨稱之,若有意再搜尋相關新聞報導時也會較直觀。若對於伊頓鯨想多瞭解,也可以閱讀 About 鯨豚 之前整理由泰國官方《海洋與沿岸資源部》所發行的「伊頓鯨(EDEN’S WHALE)」宣導圖
    註2:關於小布案例的文章關於小布的種類驗證
  • 私人遊艇接連兩天故意衝向鯨豚 處分出爐:繳國庫2萬換緩起訴

    8月7日位於宜蘭龜山島的「牛奶海」有民眾開著私人遊艇尾隨賞鯨船,並在發現鯨豚以每小時37公里的速度衝向一群寬吻海豚,以追逐鯨豚作樂。事發當日,一旁的賞鯨業者見狀後緊急鳴笛,同時以擴音器大喊阻止「開遊艇的大哥,你們可以不要這樣追海豚嗎?原本海豚是不會這樣跳的!」遊艇上的民眾並未罷手,持續追逐,嚇得海豚跳躍逃難、潛入水中躲避危險,隔日更有不同遊艇做出一樣的行為。

  • 科學家困惑之動物的逆襲!? 西班牙水域虎鯨撞擊船隻事件簿

    在船員和漁民一再發出救援請求之後,歐洲西南角伊比利亞半島周圍水域中,虎鯨的一種奇怪行為開始引起科學家們的擔憂。圖為虎鯨跟隨在西班牙海上救援與安全協會《Salvamento Marítimo》的船隻後方。圖片來源:《Salvamento Marítimo

  • 空汙、漏油、重金屬污染——我們需要乾淨空氣,鯨豚更需要!

    空氣汙染向來與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2018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召開全球空氣污染與健康峰會討論如何解決現今空污問題,也強調所有人都享有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隨後2019年3月聯合國《人權及環境特別報告員(Special Rapporteur on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David R.Boyd表示,這現在也應該被視為人權問題。

    既然呼吸乾淨的空氣是基本人權,那與我們共存在同一顆星球上的生物們,未嘗不是如此呢?

  • 窩動保週報_第020期 剝開美味的月餅,揭穿籠飼鴨蛋的血腥真相

    當那鹹甜濃郁的蛋黃在嘴裡化開,卻是一股腦的血腥味衝向腦門時,月餅,還是美好團圓的象徵嗎?即使農委會從民國104年開始輔導轉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國內至今仍有高達15-20%的蛋鴨遭以籠飼生產鴨蛋;不僅違反了鴨子需要水源的天性,長期待在狹窄籠子導致鴨蹼摩擦滲血、熱緊迫等,嚴重影響蛋鴨的身體健康,殘忍的飼養模式與國際「廢籠」趨勢背道而馳。

  • 窩動保週報_第023期 越南河內2021年擬全面停止狗肉交易

    越南的狗肉市場興盛,是亞洲交易量第二高國家,每年有高達500萬條狗肉進入市場買賣。而擁有相同文化的國家還有中國、印尼、南韓等,中國的交易量更是高達每年2000萬條。近年來,隨著動保意識抬頭及兼顧國家形象,在七月初南韓釜山當地最大狗肉市場熄燈後,越南胡志明市盼改變國家形象,於今年九月六日官網公告呼籲民眾應停止吃狗肉的習慣,而首都河內市更擬2021年全面關閉狗肉市場。(圖 koreabizwire.com

  • 見死不救?該怎麼救?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簿

    整個春季,臺灣西南沿海紛紛傳出小虎鯨擱淺事件,幸運的被救援人員推回海裡、不幸的陸續被發現陳屍在高雄港中、台南將軍沙灘、嘉義布袋沙洲⋯⋯至六月已累積23隻小虎鯨死亡。 

  • 認清日本捕鯨豚文化變質後的龐大圈養利益

    2009年紀錄片《血色海灣》向全世界公開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捕殺海豚的事跡。每一季的時間為當年9月初至隔年2月底,這半年內只要海象許可便會出海尋找鯨豚,一旦發現動物便會將其趨趕至海灣內屠殺。

  • 遠雄海洋公園新生海豚命名活動 一出生就失去海洋的理由

    10月20日遠雄海洋公園宣布園內的新生小海豚將滿週歲,特別舉辦命名活動及生日派對,邀粉絲同歡。粉絲團同時發布一支短片,紀錄了小海豚出生的瞬間和成長的片段,新生命到來的喜悅感染了每個人。

    新生海豚嬌萌讓人憐愛,貼文一出立刻湧進無數祝福。但一出生就成為展演動物,替人類表演換得食物和照顧,得到眾人關愛祝福的小海豚未來能幸福快樂嗎?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