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台灣動保大事記

    2020年肺炎疫情籠罩全人類,這一年過得太不容易,許多人迫不及待告別2020。動物們的世界也有些動盪,寵物餐廳的浣熊遭到虐待,動物園的小食蟻獸和石虎接連脫逃,零安樂死之後流浪動物卻淪為斂財工具。但黑暗之中總有希望的曙光,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2020年的動保大事紀吧!

  • 2020國際動保大事記

    印尼大象吞下一顆鳳梨炸彈一屍兩命?澳洲森林大火究竟燒掉多少動物的家?而國際蔓延的疫情除了影響人類,更犧牲了上百萬隻的水貂。受惠於傳播科技的發達,讓我們也能關心國外的動物議題。世界各地的動物或許過得有好有壞,但有人關注,就有希望帶來改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動物的世界發生了哪些大事吧!

  • 三、野外棲地誰的家──犬殺頻傳,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下的生態與公衛危機

    遊蕩犬在野外數量增加,從北部的陽明山、中部的石虎棲地,到高雄的壽山,穿山甲、石虎、山羌等台灣原生野生動物,都傳出遭遊蕩犬攻擊的案例。陽明山上的野生動物甚至為躲避貓狗攻擊改變日常作息,壽山的山羌更是銳減9成,出現區域滅絕可能。 

    遊蕩犬對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在這5年開始獲得重視,但儘管研究人員用各項數據、影片、照片,證實遊蕩犬的威脅,上從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對遊蕩犬管理還是束手無策。 

    研究人員擔心,除了生態浩劫,人畜共通的「狂犬病」病毒長期流通在台灣野生動物身上,若放任其和遊蕩犬衝突,屆時狂犬病若傳到犬隻身上,甚至出現變異,受影響的將不只是動物,人類也難逃一劫。 

     

    logo記者|林慧貞    核稿|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    設計|黃禹禛 

    對林裕傑來說,壽山是他和兒子大自然的啟蒙。有一次他帶著小學三、四年級的兒子爬壽山,遇到一隻迷途的小山羌,繞著他們的腳,小小的山羌身上斑點未褪,就像卡通裡的小鹿斑比,可愛極了,兒子興奮得大叫。他們流連在壽山一起觀察山羌、獼猴,走遍壽山各個角落,兒子甚至立志長大後要研究生物。 

    過了7、8年後的現在,林裕傑兒子已讀高二,而壽山的山羌愈來愈少、遊蕩犬愈來愈多。偶爾發現山羌時,甚至只剩冰冷的屍體。 

    當野生動物遇上遊蕩犬貓

    1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裡一隻小獼猴遭遊蕩犬咬傷,犬齒穿透小猴皮膚傷及肌肉,造成內外出血,母猴不知小猴已經死亡,仍努力幫牠清理傷口。(攝影/林裕傑) 

     

    壽山山羌10年少9成,面臨「區域滅絕」危機

    根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簡稱壽管處)委託的調查,壽山地區的山羌相較10年前,大減超過9成,其中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量下滑的主因。 

    林裕傑住在高雄鳳山,喜好大自然的他,每週都往高雄市近郊的壽山跑,騎上半小時機車也不嫌累。一開始他觀察到民眾餵食獼猴,造成獼猴過度親近人類,便開始當起志工宣導禁止餵食;但6年前的一起意外,讓他將目光放到遊蕩犬: 

    「看到5、6隻狗在圍攻一隻山羌,我衝進狗群、抱著山羌就往山下跑,送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轉送動物園治療途中卻回天乏術。」 

    事隔多年,他依然清楚記得那些血腥的畫面、山羌淒厲的叫聲,下山後他發現許多人盯著他看,才驚覺自己渾身是血──山羌被遊蕩狗從背後攻擊,屁股已經血肉模糊,染上了他的衣服。這樣的場景在往後幾年不斷上演,林裕傑手機裡被遊蕩犬攻擊的山羌、獼猴照片愈來愈多。 

    2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裡的山羌,遭遊蕩犬攻擊致死,數量急遽下滑,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攝影/林裕傑) 

    壽管處曾在2021年委託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在壽山地區每500公尺就設置一台自動相機,共設65台,調查遊蕩犬與山羌族群現況。2014和2018年中山大學用同一方法調查的數據發現,2014年山羌是壽山出現指數(又稱OI值)註一最高的動物,2018年微幅下滑;而狗的OI值,在2014~2018年間大幅攀升。 

    2018年起壽管處開始對犬隻做高強度的TNVR註二後,在2021和2022年的調查中,遊蕩犬相對OI值卻沒有明顯減少,山羌的OI值則大減92.6%,相較2018年的研究,現在剩不到1成,推估數量僅剩50~63隻。 

    • 註一:生態研究常以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 OI),評估動物族群狀況,也就是在1,000小時內,拍到多少張該種動物的照片,公式為有效照片數/相機工作時數×1,000。
    • 註二: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ion)、原地回置(Return)。

    09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犬隻出現指數上升山羌急劇下滑

    「我們看到數字也很訝異,多方交叉驗證,壽管處在2013~2022年有41件山羌遭狗攻擊通報案件,但2020~2022年總共只有3件,」顏士清表示,這顯示山羌的數量的確大幅下滑,也有許多每天到壽山的在地人,不約而同地指出山羌變少了。

    雖然還無法直接驗證原因,但以現行資料來看,遊蕩犬的空間分布或活動時間,都和壽山的野生哺乳類動物明顯重疊。狗的OI值在2014和2018年變高,2022年些微下滑,「這就是一種獵物跟掠食者的波段關係,兩者的指數會有一點點時間差,」顏士清解釋,獵物很多時,掠食者也會因為吃得飽而數量變多;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掠食者太多,獵物變少,掠食者跟著變少,推估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量下滑的主因。 

    根據自動相機分析推估,目前壽山約有411~444隻狗;若是由研究人員徒步或騎車記錄,分析出來的犬隻高達419~806隻。若進一步細看壽管處的犬隻攻擊傷亡通報,2013~2016年間,山羌通報案件合計13件,但2017年零撲殺政策註三上路後,通報數量單年就來到新高11件,2018年也有11件,隨著山羌族群數量下滑,2019年後通報量才銳減。顏士清在研究報告中建議,遊蕩犬對野生動物造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山羌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必須加速對犬隻數量的控制,除了搭配高強度的犬隻絕育政策,更應積極移除當地犬隻,「若還要再等待多年,野生動物族群很可能再也無法恢復。」

    • 註三:指201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2017年生效之《動物保護法》部分修正案,刪除了第12條條文中,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12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者,不受「對動物不得任意宰殺」之限制。

    4

    陽明山小型原生哺乳動物,為避開犬貓改變作息

    遊蕩犬不僅造成野生動物傷亡,也影響到牠們的作息。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與中興大學的多位學者,2012~2017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架設自動相機,並在2019年將此長達6年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顏士清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團隊比對9種台灣原生哺乳類動物(水鹿、山豬、山羌、穿山甲、麝香貓、白鼻心、鼬獾、台灣獼猴、台灣野兔),與遊蕩貓、犬的活動時間,發現在4~7月時,部分動物和遊蕩犬活動重疊時間明顯下降,而這時間正好就是野生動物繁殖季節,不過水鹿、山豬等體型較大的動物就沒受到影響。這是台灣首度有人以長期的科學化研究,證實遊蕩犬貓對原生哺乳類動物的影響。 

    顏士清推測,或許體型較小的動物們,需利用這種暫時性的迴避策略,降低幼獸被捕食的可能;但根據國外研究,野生動物改變作息,可能導致牠們錯開原先適合取食的時間,進而可能內分泌失調、長期饑餓,甚至因為和其他個體距離過遠,降低繁殖機率。 

    犬隻攻擊已成穿山甲最大威脅

    5特生中心統計,2018年後,大約每兩隻救傷的穿山甲,就有一隻是受到犬隻攻擊。圖為救傷治癒後,在特生中心內受訓等待野放的穿山甲。(攝影/余志偉)

    綜觀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的野生動物遭犬隻攻擊案例,2014年之前,每年大約僅有10隻出頭,但之後卻一路攀升,到2020年已超過40隻,被攻擊最嚴重的就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穿山甲。

    《報導者》在2019年曾撰寫穿山甲保育議題,造訪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時,獸醫師正在餵食一隻出生僅45天的小穿山甲,牠的母親就是遭遊蕩犬咬傷,拚命生下孩子後卻不幸死亡。當時急救站留置的7隻穿山甲中,有5隻都是被犬隻攻擊,研究員詹芳澤憂慮地說,犬隻攻擊已經取代獸鋏成為穿山甲最大威脅。 

    特生中心分析1993~2022年穿山甲被送到急救站的原因,受「犬隻攻擊」的隻數在2018年後大幅成長,連續5年每年都有20隻左右,是過去的3倍,超越長期占據榜首的「陷阱」。在2018年後,大約每兩隻救傷的穿山甲,就有一隻是受到犬隻攻擊;而一隻穿山甲遭犬隻攻擊後,療程動輒2個月以上,消耗的救傷人力與資源非常龐大,甚至出現野放後,再度因為狗咬被通報入院的悲慘案例。 

    種種跡象都顯示,2017年推動零撲殺政策後,遊蕩犬隻對穿山甲造成巨大影響。穿山甲生活在台灣的中低海拔淺山地帶,幾乎和遊蕩犬分布地區重疊,遇到危險時會蜷曲成團,原地不動,以身上堅硬的鱗片保護自己,但遇到擁有利齒、成群結隊的遊蕩犬們卻莫可奈何。許多進入特生中心的穿山甲都被咬斷了尾巴,鱗片底下柔軟的身體布滿一個個被利齒啃咬的小洞。

    6

    穿山甲的命運,反映了台灣中低海拔生態普遍面臨的遊蕩犬隻威脅。自從2013年在鼬獾身上驗出本土絕跡50年的狂犬病毒後,農委會林務局從2015年起,在鼬獾主要棲息的中低海拔廣設自動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族群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翁國精,2020年曾受林務局委託,分析全台183個長期監測樣點註四,發現在其中142個樣點都拍到狗的蹤影,比例高達77.6%,且從2017年後顯著上升,正好是零撲殺政策上路第一年。 

    狗在中低海拔與許多小型哺乳類動物如石虎、穿山甲「共域」的情形相當普遍,其中瀕臨絕種的石虎甚至達到100%,也就是每個拍到石虎的自動相機也都會拍到狗,不過石虎和狗的OI值並未有顯著相關。穿山甲與狗的共域也不遑多讓,達到85%,而且穿山甲的OI值與狗明顯成反比,狗愈豐富的地方,穿山甲愈少。研究團隊特別提醒,石虎和穿山甲與遊蕩犬衝突必須特別注意。 

    林裕傑觀察,遊蕩犬除了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還會爭奪資源,例如壽山較缺水,附近的台泥蓄水池是少數水源處,吸引許多遊蕩犬,甚至餵食者也會去那邊裝水給貓狗喝,無形中也與山羌和其他野生動物競爭水源。

    • 註四: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137台,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46台。

    零撲殺、收容量能不足,生態敏感區也難「清零」

    7位於屏東的台灣愛狗人協會,協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結紮、安置遊蕩犬,但自家收容所已經滿滿都是狗,不時還要承接非法繁殖場救援出的小狗,能安置遊蕩犬的空間有限。(攝影/楊子磊) 

    遊蕩犬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已不是新鮮事,隨著社群平台發達,野生山羌、石虎,甚至鳥類遭受犬隻攻擊的畫面才終於呈現在民眾眼前,也讓過去隱身在山林中,長期不受關注的遊蕩犬生態問題浮上檯面,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育人士的對立亦愈趨嚴重。

    不過在去年(2022)12月28日農委會主辦的遊蕩犬隻管理策略會議中,動保和野保人士雖然依舊在餵養遊蕩犬隻、恢復撲殺等問題上針鋒相對,但對於移除生態敏感區的遊蕩犬,卻難得達到共識。 

    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TNVR成了農委會和全台地方政府的重點政策,然而顏士清曾調查,壽山地區犬隻結紮率雖高達85%,但若要族群消亡,仍得花上17年,而且每年需維持85%高強度絕育率,且只要每年有50隻個體移入就會失敗;不過若加入移除安置策略,假設每年持續新移入100隻個體,但也移除100隻,同時維持85%絕育率,8年後就可成功控制族群,每年僅需持續移除新移入個體。顏士清說: 

    「TNVR是不得不的方法,但不能是唯一方法,要搭配移除,否則野生動物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許多專家學者,甚至動保團體都建議,可以針對生態較敏感的區域優先移除遊蕩犬,例如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等,壽管處過去委託動保團體結紮遊蕩犬後,通常仍放回壽山,但近年由於山羌數量銳減,加上顏士清的研究,去年壽管處找上經營民間收容所的動保團體「社團法人台灣愛狗人協會」,要求他們結紮後安置收容遊蕩犬,不要再放回原地。 

    「但一年安置不到百隻,就算一年安置40隻好了,要10多年才能完全移除,」壽管處副處長洪啟源相當無奈,歸根究柢是收容量能不夠。他表示,零撲殺政策上路後,收容空間不夠,像高雄市動保處就不收壽山送過去的狗了,千拜託萬拜託,收容所就是沒位置。協助壽管處的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也同樣無奈,狗園裡已經滿滿都是狗,有時還要支援緊急收容受虐動物的案件,量能實在有限。

    台灣山區型的國家公園都位在高山,壽山是台灣國家公園體系中,第一個以淺山為定位的地方,當初設立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為了保護淺山生物,但諷刺的是,壽山山腳下就有好幾處空地、停車場,長期聚集遊蕩犬,壽管處一移除轄區內遊蕩犬,迅速又有其他狗補上位置,承辦人員形容「就像持續注水的水缸,不斷舀水,水卻不會變少」,已尋求市府動保處合作,希望區外也能做好結紮、收容,避免源頭不斷增生,但動保處受限人力和收容位置不足,態度並不積極。

    國家公園體系的壽山尚且如此,其他完全在保護傘之外的淺山地區,保育狀況自然更差。例如僅少數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一帶的石虎,主要棲地不隸屬任何保護區,僅能依靠地方政府,用一般行政程序管理遊蕩犬,但地方政府不積極,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事件仍頻傳。顏士清認為,對於已經劃定為特殊保護的區域,可以用更強的法條管理,但許多淺山地區就得仰賴保育類動物如石虎和穿山甲,作為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註五,保護棲息環境,也保護其他物種。

    林務局曾在2014年企圖在苗栗劃設近3萬公頃石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牽涉許多私有地,當地居民擔憂影響未來開發,強烈反對,至今仍未劃設,未來預計將保護範圍先限縮到國有林約6,000公頃以下。2020年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也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在石虎出沒區執行母犬絕育計畫,不過結紮後仍以回置為主,並未收容。 

    這也是目前保育政策遇到最大的難題,即便劃設了保護區、針對特定物種執行遊蕩犬管理措施,最後仍卡在收容量能不足。經常參與地方政府、國家公園、林務局會議的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祕書長何宗勳認為,要打破這個死胡同,必須精準設定優先順序,例如生態熱點優先清查當地遊蕩犬數量,設定移除2,000隻狗,就要制定2,000隻狗的收容計畫,盤點公立與民間收容所量能,政府機關工作犬需求,加強民眾認養計畫,例如廣設領養站、里辦、校慶認養等等。 

    不過這些都需要跨部會、中央和地方合作,何宗勳認為,現在從地方到中央政府本位主義都太重,導致移除成效不彰,像是農委會內部就沒有整合好畜牧處和林務局:林務局呼籲在生態敏感區不要餵食、回置犬隻,但畜牧處補助地方政府貓犬結紮後,卻沒有依照當地生態、遊蕩犬身體狀況,制定回置的指標或SOP,地方政府仍將結紮好的狗放回生態敏感區。

    • 註五:指能夠吸引大眾關注的物種,其號召力不只能吸引公眾關注其保育狀況,並且能連帶保護其他較不受重視的物種。

    法規工具有限,野保、動保衝突難解

    8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認為,地方政府動保人力有限,人犬衝突就處理不完了,面對動保和野保衝突,保育機關應協力合作。(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實際訪問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她不斷強調要給地方政府彈性,讓地方考慮自己的區域特性,判斷適合的回置地點。對於犬隻和野生動物衝突,她則認為應該要回歸《野生動物保育法》(簡稱《野保法》): 

    「野生動物發生問題,應該是當地主管機關、當地林管處要說出來、制定策略,《野保法》明文規定他們要保育瀕危動物。」 

    她無奈地說,地方政府和保育機關也要協力合作,不能都只寄望動保處來抓狗,動保處光處理人犬衝突,人力就有限了。 

    去年7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有民眾連署提出「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但是反對方也隨即連署「反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農委會在今年(2023)1月15日回應,仍維持一貫態度,認為野生動物衝突應回歸林務局主管的《野保法》,特別指出《野保法》14條規定,「逸失或生存於野外之非台灣地區原產動物,如有影響國內動植物棲息環境之虞者,得由主管機關逕為必要之處置。」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表示,林務局在2022年10月,已將野生動物受遊蕩犬貓影響救傷的點位,提供給動保單位,也協調苗栗縣政府及台中市政府,在石虎出沒熱區捕捉遊蕩犬隻、絕育和移除,並和嘉義縣政府合作,在阿里山捕捉和絕育遊蕩犬貓,另外也通知做犬隻結紮的動保團體、地方政府,不要將狗野放到山區、保護區、河灘地。 

    然而從實務面來看,野保單位手上的法規工具相當有限,羅尤娟表示:

    野保相關法規沒有辦法處置犬貓,「犬貓一旦被抓起來就要回到《動物保護法》規定」,野保單位只能協調動保單位捕捉犬貓,後續的收容仍需要動保單位處理,「我們使不上太多力氣。」

     

    跨越邊界的病毒,遊蕩犬的下一個隱憂

    9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擔憂,野生動物身上有狂犬病毒,遊蕩犬咬傷野生動物,若狂犬病毒變異,傳到狗身上,再到人就不遠了。(攝影/楊子磊)

    行政機關有屬地之分,但遊蕩犬可不認縣市、保護區的界線,當人類還在用法律、區域理清權責時,看不到的病毒正在悄悄跨越邊界。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2018年發布一篇報告,指出貓、狗身上的疾病會傳染給石虎。他檢測17隻遭路殺的石虎,發現高達82.4%都感染食肉目動物小病毒(parvovirus),進一步檢測石虎棲地周遭的貓狗,發現30隻遊蕩犬貓中,29隻都帶有小病毒,且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和石虎完全相同。 

    這項驚人的發現,讓陳貞志意識到原來石虎遭路殺不僅是意外,這些罹病石虎都有腸道黏膜發炎壞死、淋巴球降低等小病毒典型症狀,追蹤沒被路殺的石虎感染小病毒比例僅33%,顯示小病毒可能讓石虎身體虛弱、行動緩慢,間接造成路殺。陳貞志進一步解釋,小病毒在石虎幼獸的死亡率更高,但小石虎通常在隱密的窩裡死去,不易發現,小病毒對石虎族群造成的影響可能比目前研究還要廣。 

    陳貞志也追蹤石虎棲地附近的遊蕩犬,發現遷出和遷入的速度之快,「這個月調查看到的狗,下個月又不同了。」研究團隊曾經想找沒有遊蕩犬隻出沒的地方做石虎調查,卻發現苗栗找不到沒有狗的地方。雖然收容位置不夠,但他認為,石虎棲地仍應列為犬隻優先移除區,甚至為當地犬貓打小病毒疫苗: 

    「發現病毒威脅就要先行動,科學研究來不及了,對保育類動物,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除了流通在動物身上的病毒,野生動物學者們內心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憂:狂犬病毒。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哺乳類動物如貓狗、鼬獾、白鼻心等等都是宿主,發病後可能會攻擊其他動物,人類9成以上都是透過犬隻傳染,若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將近100%。台灣在1951年曾有238起民眾感染狂犬病的紀錄,病毒在1961年絕跡,2013年卻在鼬獾身上檢出。 

    農委會自2013年開始定期監測狂犬病疫情狀況,目前僅2013年一例被鼬獾咬傷的幼犬檢出,其餘5,766例犬隻皆未檢出,但10年來鼬獾陽性比例達33%,而根據翁國精教授的研究,犬隻和鼬獾共域的比例高達77%,特生中心在2020年的數據也顯示,因為被犬隻攻擊而進到救傷中心的動物中,有6%是鼬獾。獸醫出身的陳貞志直言:「我非常非常擔心。」全世界狂犬病傳染途徑大多從狗到野生動物,再傳回到狗身上,台灣現在限定在鼬獾,還可以防禦,但如果病毒變異,傳到狗之後,再到人身上就不遠了。 

    顏士清也同樣擔心,「狂犬病未來傳到狗,我不意外。」雖然是生態學者,但他對於以保護生態的訴求改善遊蕩犬隻問題,卻沒有信心,他認為大部分政府單位和民眾,對生態都沒那麼重視,和自身相關才能引起注意,如果要切入這議題,還是得從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著手,才可能成功。

     

  • 二、5年近萬收容動物流向民間機構,是公私協力還是公私無力的困境轉包?

    2022年8月,桃園觀音的「寶媽米克斯領養庇護所」因不當飼養問題引發社會關注,更有民眾曾在鄰近區域目擊犬隻遊蕩、「狗吃狗」情形,進一步追查更發現,狗場周圍草地遍佈上百具犬隻骸骨,其中掃出15張的寵物晶片,皆登記在狗場負責人李孟寶名下。

    在地方政府動保處稽查勘驗下,李孟寶名下桃園、新北兩個狗場犬隻皆被揭露有瘦弱、皮膚病、傳染性疾病,不僅環境管理失能,更涉不當飼養造成犬隻嚴重營養不良、合併感染重傷死亡。

    這不是第一起震驚社會的「民間狗場不當飼養、虐待動物案」遭披露,但在當前缺乏明確的民間收容單位的監督管理機制,而公立收容所又因收容量能不足、全國遊蕩犬數仍多的因素,越來越多犬隻依然被送到這塊至今仍缺乏管制的灰色地帶⋯⋯

    logo記者|陳信安    核稿|蘇于寬、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攝影|楊子磊   設計|黃禹禛

    過去至今,公立收容所飽和的宣洩管道

    在寒流與大雨夾擊的週六日,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志工們正抓緊時間,忙著架設圍籬及網片,雖然氣溫低,但利用零星不會滲雨的區域,讓狗狗們每週一次短暫放風,是他們最心急迫切的事⋯⋯

    在食物誘導、體態觀察下,志工們發現一隻初從李孟寶狗場沒入的犬隻,腿上出現血漬及傷口,正尋求獸醫師協助施打消炎止痛針,至於另一隻腿腳姿勢異常的狗,志工們也一併記錄有拍攝X光檢查的需求。

    志工C說,在公立收容所收容滿載的情況下,這些突然入所的犬隻,只能打散在尚有空位的籠舍中,但其實就像從煉獄被轉移到另一個沒有品質的住所,「來源、個性不同的犬隻併在一籠,就容易打架受傷,這一直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IMG 9293從滿是營養不良而皮包骨、傳染性疾病蔓延的民間狗場轉往公立收容所的黃犬,卻不幸在爆滿的公立收容所中再度受傷濺血。(攝影/陳信安)

    志工Z看著這隻受傷的狗說道:

    我覺得私人狗場真的就是個未爆彈,李孟寶案只是冰山一角。

    對Z來說,在缺乏規範與監督的情況下,將狗送往民間狗場註一並不是好的選項,其動物福利問題始終未能獲得解決。

    然而,這套做法卻已行之有年。

    • 註一:所謂「民間狗場」在官方文件中正式名稱為「大量飼養戶」,是指登記在飼養人名下犬貓已達20隻以上。

    公立收容所滿載中,民間狗場列冊家數5年增43家

    2015年,隨著《動物保護法》三讀通過廢止撲殺條款,雖預告於2017全面實施,但各地第一線人員為了「零安樂死」提前準備,在當時人力資源及配套措施未到位之下,開始將動物送往民間狗場消化,轉嫁犬隻「長期終養與數量超收」壓力。與此同時,也有民眾擔心動物可能在此期間遭到安樂死,進而持續向公立收容所大量認養。

    S 16482325 1024x768犬隻在公立收容所及民間狗場中轉送,是從未消停的現象。圖為過去私人狗園被迫拆遷,部分犬隻將被移轉至其他狗場的情形。圖片來源:劉盈如

    農委會曾統計2014年至2015年4月的認養情形,雖當時全台收容所認養率平均達八成,但民間狗場、動保團體大量認養的比例卻在當中佔了近兩成,意即有超過1萬隻以上的犬隻並非由一般民眾認養,其中嘉義縣、澎湖縣、雲林縣的動物是被民間狗場認養比例皆超過50%以上。

    而2017年一份針對嘉義縣因運送犬貓至民間狗場不當,導致46隻狗當場悶死的事件調查報告也指出,在2014至2016年4月之間,該縣收容所轉運超過3400隻犬貓至私人狗場,是自身收容所收容量的22.6倍。

    時至今日,雖公立收容所已發展出相應的配套措施,但動物被送往民間狗場的現象卻未消停。

    民間狗場認養收容動物趨勢回升近年隨著議題熱度的下降,民眾個人認養的比例下降許多,連帶將動物交由民間團體認養的趨勢又逐漸回增。

    目前公立收容所多採精準捕捉,僅讓「通報有問題」動物進收容體系,其餘犬隻則以TNR方式回置,藉以掌控入所數量。但也衍生出另個難題——動物入所以殘疾、具行為狀況居多,導致送養困難、收容時間拉長(延伸閱讀:收容所篇)。

    此外,全國遊蕩犬隻數量持續增加,而全台公立收容所合計最多只能收容8064隻犬隻,收容量也只占2020年全國遊蕩犬隻調查總數15萬多隻的5%。(延伸閱讀:遊蕩犬篇

    20230201 TL 007一籠多犬、收容飽和,是許多公立收容所在零撲殺後的實況,圖為台北市動物之家。

    面對野外龐大的遊蕩犬族群,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指出,「很多里長里民只要施壓,或找民意代表,即便收容空間已達最高,你很難不收。」從2018年至2022年,仍有近1萬隻的收容動物被民間狗場或動保團體認養,平均每年1700餘隻,其中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排名前三名。

    20182022年送往民間狗場與動保團體的動物隻數縣市排行將動物送往民間數最多的為高雄,一共3295隻,而第二名臺南則為1397隻,其餘上榜縣市數量則落在200至600多隻不等。

    除了每年仍有1700多隻的犬貓是由民間狗場、大量飼養戶或動保團體認養外,相較於2016年農委會列冊全國民間狗場為145家、飼養動物總數約2萬7千多隻,到了2021年,列冊已成長到188家,飼養數更來到3萬5千多隻。

    「農委會有指示地方政府,認養公立收容所犬貓一定數量以上,都算大量飼養戶註二,在寵登系統上會有特別標示。除此之外,地方還能從民眾檢舉、動保案件知道狗場的存在。」對於政府造冊數字由來,姜怡如解釋道。但她也表示,還有未列冊在內的黑數存在。許多狗場可能是由個人自行救援、飼養起家,不見得有向公家單位領養動物,或對飼養的動物進行寵物登記,也可能因為不對外募集資源、飼養於私人環境,而相對低調不為人知⋯⋯

    • 註二:指名下超過20隻動物者 

    送往民間然後呢?難被知曉的犬隻餘生

    20221129 TL 015目前民間狗場的環境、動物福利與人力照護等狀況並無明確法條規範,再加上狗場多位於私人土地上,地方稽查人員訪視並不容易。圖為屏東台灣愛狗人協會照料的高齡犬。(攝影/楊子磊)

    相較公立收容所需依循《公立動物收容處所管理規則》規範,民眾能透過公開參觀日或全國動物收容資訊網查詢狗貓動態,但目前民間狗場並沒有明確的環境、動物福利與人力照護等法條規範,只能就《動物保護法》中有關一般飼主責任的法條,由地方政府進行稽查。即便稽查也只是針對造冊內的民間狗場,至於造冊外的黑數就完全無人知曉了。

    位於私人土地的民間狗場,進出訪視並不容易,加上動輒飼養規模與數量眾多,地方政府又因缺乏執法人力與監督管理機制,民間狗場的資訊透明與否,只能仰賴主事者的經營方式。

    但一隻狗的壽命多則長達數十年,對於民間領出公立收容所犬隻後續的追蹤狀況與照顧品質,志工C無奈地說,

    官方會說:『每年都會去清點一次』,可是結果不會告訴我們。收容所送出哪幾隻?最後是死亡結案?還是狀況如何?我們都不會知道。

    她曾試著主動追蹤一隻被送往中南部某民間狗場的三腳黑狗,卻像大海撈針,根本杳無音信,「那時候剛送去沒多久,我們曾表明我們是收容所的志工,想找一隻三腳黑狗,但民間狗場已經想不起來、找不到了⋯⋯」內心雖有許多的憂心,卻只能祈禱動物餘生無恙。

    長期關注動保的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吳宗憲,曾依經營者的「動機」與「能力」,將狗場分為四類;但其中只有一類民間狗場是兼具管理能力與良善動機,能在專業組織建構下永續發展,例如合法成立協會團體,透過對外勸募獲得所需資源,甚至救助更多遊蕩動物,其餘則可能衍生不同問題。

    以缺乏管理能力的「獨立愛心人士」來說,姜怡如想起協會曾接獲通報的案件,「他就是一個人,照顧好多狗貓,可是觀念又覺得有吃有喝就OK了⋯⋯所以環境非常髒亂,動物都是長期關籠,飼養方式很有問題。」許多人出於不捨而收容流浪動物,但累積下來對照護人力及飼養成本卻是沈重負擔,如果又碰上經營者本身缺乏評估能力、不具備動物福利專業觀念,抑或不願意尋求協助,顯然易見將是動物的生活品質及動物福利低下。

    姜怡如無奈地說,通常這類型狗場建置相對封閉,更遑論輔導監督,除非民眾通報抑或經營者因年事過高而無法照養出現問題,否則很難得知。

    惡質狗場非特例,民眾愛心捐款流向難把握

    長期救援、偵辦動保案件的新竹市浪愛傳遞貓狗tnvr協會理事長邵柏虎也提到另種情形:

    有些為了資源他只能去救援,因為在救的時候會有民眾捐款,他就能拿去幫助狗園,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數量是往上的。

    一旦超收,還要多面對複數犬群收容時的競爭與衝突,嚴重的可能導致狗互咬致死。

    當不具備任何監督控管機制,再碰上動機不良善的狗場經營者,結果造成藉機斂財、不當飼養至死亡的悲劇,李孟寶案正是這個荒謬現象的代表。

    301158618 2364982913653910 6324294933114466478 n李孟寶狗場中的死亡犬隻,在動保處勘驗後發現,牠們的消化道內沒有食物,骨頭脆弱,牙根鬆脫,已有一大段時間持續嚴重營養不良,甚至久未進食。圖片來源:高晨鈞

    「除了瘦到皮包骨,有狗死掉以外,真的是全場都患梨鞭註三,到現在還在投藥,那個環境真的很糟糕!」提起李孟寶案的首次稽查,高晨鈞仍憤恨不平,他是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的救援組長,接手照養這些因案件而被依法沒入的新北狗場犬隻們。事發前,李孟寶積極收容幼犬、舉辦送養會同時收取認養費,也承接民眾付費委託送養或犬隻收容,但未量力而為,且送養速度趕不及與疏於照顧的情況下,很多犬隻因此長期營養不良或死亡。

    李孟寶這類型狗場,邵柏虎也說並非特例,甚至見過不少。「有些人故意一直維持著很可憐的狀態,來募集資源。甚至有些狗場會有特別比較紅的犬隻,可能有疤啊,但他是真的愛狗嗎?」除了利用動物獲取捐款外,也不乏狗場會建立多個園區,一個對外給民眾參觀藉以博取信任及捐款,但不對外開放的飼養狀況卻可能很糟糕。

    • 註三:指梨形鞭毛蟲。若犬貓感染梨形鞭毛蟲,可能出現下痢症狀,並影響消化功能。生活環境衛生較差的動物,有較高風險被感染。

    2021年窩窩調查百家立案的動保團體,發現全台總計125間合法立案的動物保護團體,有53個團體單年收入總計約6.3億元,而這在125間當中,有超過5成的動保團體是投入在中途送養或長期收容上。而根據公益責信協會曾發布民眾捐款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民眾捐款推估有1062億,其中動保在所有16項捐款議題中排名第五,有一成捐款人會捐給動保團體。

    對於這樣的現象,姜怡如也提醒,「救援收容這個動作其實是最容易的,而民眾一看到就會捐款,但是卻比較少人去關心後續,我想後續照養、永續資源經營這部分才是最困難的。」應持續走訪與關心,才能盡可能避免愛心被濫用。

    邵柏虎則認為,利用動物不當斂財等亂象總歸是政府動保單位對狀況掌握不完全、缺乏監管機制,希望動保單位的主管機關農委會重視問題,妥善評估與制定統一標準,並投入資源處理。 

    動物數量動輒上百,地方政府強制沒入恐無處收容

    20221217 TL 023李孟寶案爆發初期,桃園市動保處曾因擔心大量犬隻沒入會造成園區其他犬貓染疫風險,因此先採現地治療、分區飼養等方式。圖為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志工引導犬隻至戶外放風。(攝影/楊子磊)

    但事實上,即便已經察覺有異,地方動保機關也有執法上的困難。「我們第一天進去就已經發現屍體,而且多隻皮膚病、皮包骨,已經達到沒入的條件!但為什麼一開始不敢做?這些公部門不敢沒入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收容中心有限。」自嘲不會有人像他一樣傻,決定承接李孟寶案新北園區後續照養的高晨鈞說,因其及協會決定協助後續送養及照護後,新北市動保處才無後顧之憂果斷執法,開第一槍全數沒入新店園區的犬隻。

    「我的想法是,你選擇要去踢爆民間狗場,應該要把整個後續對策想好才能做,只是把問題丟出來,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高晨鈞強調,揭露問題最簡單,但後續接踵而來的是稽查沒入、收容送養等一連串的工作,在已經捉襟見肘的人力資源與收容空間下,要如何維持當中的動物福利、解決執法上會碰到的障礙才是根本,「不然在這個情況下,公部門收回來,空間滿了再拜託其他民間狗場收容,就是無限循環,沒辦法解決問題。」

    針對李孟寶事件,桃園市動保處長王得吉坦承,受限於人力、防疫及收容空間等因素考量,在處理過程中,跟大眾期待有落差,事件後也做了深刻的檢討。但他也說明日常數量掌控的困難:「李孟寶事件比較特殊,因為她全臺送養狗,收的狗與合作對象遍及全台,不是只有桃園,流動率很高。」

    動保法沒有規定說飼主不能飼養幾隻以上的動物,如果沒有違法,純粹飼養,我沒有法規能去介入管理,如果他今天不主動跟我配合,我還真的管不了。

    王得吉接續說明,大眾普遍希望官方主動出擊,但執法層面來看,卻沒有太多的法條工具。且現況未能被掌握的狗場或大量飼養戶,若不是有民眾陳情或證據,大多可能連官方都不知道在哪裡。

    目前民間狗場不論大量飼養來自公立收容所或自行救援的動物,這些經營者的身份雖也屬一般飼主,但往往會因收容量大、缺乏資源等因素,可能未必會落實飼主責任,包含辦理寵物登記、絕育等。而地方政府人力也吃緊,在進行稽查時,可能並不會逐一掃描晶片、清點犬隻來源與數量,再加上犬隻會隨著各式原因流動,而狗場又位於私人土地,進出訪視都需經營者或其土地所有人同意,地方政府很難及時掌控飼養數量與狀況,更遑論裁處。

    再者,強硬處理,亦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有些大量飼養戶不一定每隻都有晶片耶!如果強制植入,他說:『好啊這狗我們全部讓牠放掉』,一兩百隻你要怎麼解決?」日常除了關心、訪視能漸進執行外,王得吉認為,許多民間狗場也是默默協助收容各縣市在外的遊蕩犬隻,不應強硬抹煞他們在此塊的角色,未來若要立法納管民間狗場,還是應由中央想出解方。 

    地目變更曠日廢時、公私部門資源皆有限,狗場納管困難重重

    20221129 TL 045在沒有禁止私人狗場,且申請「合法」過程困難重重之下,全台至今沒有一家狗場通過設置許可。圖為位於屏東的台灣愛狗人協會犬舍。(攝影/楊子磊)

    台灣現行法規雖未禁止民眾設置私人狗場或強制必須轉型合法,但若民眾要依循《動物保護法》第14條及地方政府相關的「民間動物收容處所設置許可」自治條例來申請合法化,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監察委員田秋堇就提到:「牽涉用地的地目問題,這沒辦法解決。」適合作為收容所用地的環境,大多可能為農牧用地、林業用地或偏遠的山坡地等,但在土地編定類別下,這些土地大多並不能用來作為收容所使用。即便有單位想依照農委會的「非都市土地變更作專案輔導畜牧事業設施計畫審查作業要」將土地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但申請變更不僅需花費龐大開銷,且曠日廢時,對許多民間狗場來說,無疑為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在沒有禁止私人狗場,且申請「合法」過程困難重重,於是乎,全台至今沒有一家通過設置許可。

    過去為了解決各地民間狗場不合法、資訊不透明、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農委會雖曾成立專家小組,向這些狗場進行能力培育,甚至提供土地代書與輔導等申辦補助,希望漸進幫助用地合法、管理合乎專業,但計劃在運行幾年後卻因參與度、溝通成效不如預期而終止。

    相較於輔導或關心,許多狗場多更期望實質的資金挹注。高晨鈞表示,曾協助地方進行稽查,

    我們會問狗場希望動保處能幫什麼?他們反應的問題我沒辦法回答,真的。動保處最多幫物資、絕育、打預防針,但他們要的是硬體能夠改變,說穿了就是要錢。

    在公立收容所自身資源也不足以支應民間的情況下,有時,民間未必會領情輔導措施,甚至是拒絕配合。再者,民間狗場難以管理也牽涉到另項台灣動保的老問題:遊蕩動物數量過多、寵物登記未落實,執法人力又過少。(延伸閱讀:解方篇

    而台灣動物緊急救援推廣協會長期投入民間狗貓園的糧食捐助、園區修繕等工作,協會成員倪京台觀察,民間不想讓公部門介入,也與自身條件息息相關,「有些狗園真的弱勢到環境不好,若公部門一版一眼照著法條要其限期改善、不然開罰,會認為給幫助遠遠不如帶來的麻煩,不太願意去接受大眾的檢視。」

    面對民間狗場的問題,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接受採訪時強調,

    我們對於公立收容所要把狗送出去的時候,我們在系統上面會去做提醒。這個人身分證字號輸進去,如果他名下已經有四隻以上的狗,地方就一定要去評估適不適合把狗送給這個人。

    除了送養前的資格評估,地方政府也應每半年就去查訪一次民間狗場,判斷其經營狀況是否有超出負荷,若出現風險及危機時,則應跟經營者妥善溝通減量,而非等到爆出不當飼養才介入處理。「他們一定要去評估這個場能不能接(收容所的狗),如果不評估,最後(不當飼養案件)出現還是他要收拾。」

    未來該如何更有效管理,鄭祝菁則表示目前仍在基礎的研究調查階段,「地方政府會給我們一些調查狀況,我們會依照現場的樣態決定到底哪一類可能是風險最高的,應該先去處理。因為量能真的有限,一定要知道要處理的對象是誰,去設計適合的制度,才不會瞎子摸象。」這套眾多團體從零撲殺政策上路前至今呼籲的管理辦法,預計今年底完成研究調查,但未來如何藉此基礎制訂法規,甚至能否順利修訂與落實執行,仍是一片未知。

    等不及緩慢的政策,民間狗場的下一步?

    「不是說所有的民間狗場都很糟糕,我是覺得民間狗場的人這麼發心要照顧狗,如果國家適時地給予資源介入,或在法律制度上協助,會使得動物福利提高非常多。」田秋堇認為,現今公立收容所爆量、需與民間狗場合作大量收容的前提下,但因各民間狗場人力、財力、物資及募款能力都不同,導致收容品質落差問題,還是非常仰賴資源輔導,或制定相關查核及評鑑辦法,並藉由公布結果來影響其勸募能力,督促其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動物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進一步指出,過程應該分成四步:宣導、輔導、評鑑,再到移除。從宣導經營收容所應有的規範及配置開始,並引入資源輔導後,再進入評鑑,若收容品質評鑑結果不佳,要求限期改善未果,才進行沒入或移除。然是否能如此順利運行,他也強調,當前龐大的遊蕩犬隻數量問題要優先處理,「不然公立收容所都快要垮掉了,還去處理民間,哪有人力。」

    當政策推動緩慢,又碰上種種現實困境,作為全台唯一承包公立收容所管理,且同時經營民間收容所的台灣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反直言:關鍵也在收容者自身。

    其實必須自己先意識到我有能力做什麼?也許我這個地方只能養10隻狗,就應該只養10隻,不要變成20隻,一點動物福祉都沒有!我覺得自己要夠理性,不能只有感性而已。

    相較於愛心與不捨,經營者必須學會「斷捨離」,審慎評估能力、學會拒絕以外,也要嘗試找尋資源,「必須拉進什麼樣的人力去做更有效果的事情,就會有團隊慢慢組成,可以做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

    20221129 TL 059顏杏娟強調收容所應是中途角色,而最大目標是不要終養,將所有犬隻送入家庭,才是她心目中成功的救援。(攝影/楊子磊)

    倪京台則表示,許多有問題的民間收容單位,其主事者可能是散盡家財來收容照護犬貓,才逐漸走向弱勢,「這時候你罰他罵他都沒用啊!所以如果政府沒有資源,其他民間就要介入輔導幫助,像我們就在幫忙環境優化、物資提供。」認為在這個過渡時期,若動物福利提升是首要任務的話,則應透過資源的協助使其改善情況,「像我們目前幫助大概180至190幾間貓狗園,有些個案透過曝光後接受到很多資源,就不再弱勢了。」

    投身動物保護數十年的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前秘書長劉盈如,在走訪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民間狗場後,體悟要走出悲情的收容之殤局面,「民眾的改變、動物福利觀念的提升,是有辦法幫助一些私人收容所提升品質的。」過去撲殺政策時期,普遍民眾因同情、害怕血腥殘忍而盲目捐款,但這幾年隨著議題推進,有越多民眾開始探討這類議題、自發走入收容所,「大家比較願意走進來看之後,捐款捐物也會想慎重一點,會想要去瞭解一下有沒有被善用,甚至值不值得繼續長期贊助。」當民眾素質提高之後,相對經營妥當的狗場就會被凸顯出來,而不公開、隱蔽的民間狗場則會因資源減少而更拉出差異。

    為了讓撲殺時期的犬隻活下來,多是民間狗場成立的第一步。但隨著政策的轉變,而一件件民間狗場的悲劇迫在眉睫中,如何使惻隱之心變成永續經營、讓動物好好活著是公私不得不思考的下一步,因為「公私協力」的典範與「公私無力」困境,往往僅有一線之隔。

  • 你捐款、他發財,生生不息的動保斂財術

    文|李宜龍

    1.  需要幾位合夥人分別創立不同業務

    2. 開設相關NGO

    3. 開寵物用品業

    4. 開立獸醫院

    5. 放養、餵養遊蕩動物

    6. 一個好的寫手

    上述條件有些須要具備資格認證,所以副本開啟前,請先準備好各個職業的夥伴,若能找到一個寫手,寫一些動之以情的文章更棒。下面就讓我來細細解說可以如何操作:

  • 別腦補了!貓報的不是恩,牠們就是天生的獵人啊!

    #但飼主也請別合理化放任家貓去追咬野生動物的疏縱行為

     #至於貓將獵物帶回家則是教育小貓如何獵捕與進食的行為

     
    撰文|蘇于寬

    如果有加入寵物社團,會發現「貓的報恩」也是名列前茅的熱門關鍵字,幾乎每一陣子就可看到這類貼文上榜,舉凡鳥類、鼠類、蛇類以及各種昆蟲,常有不少貓奴們往往將貓的狩獵天性腦補成報恩的行為,而津津樂道。

  • 動保不該一言堂,獸醫師看動保諮詢委員會組成的偏頗|翁浚岳

    如今在新一屆的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委員會名單出現絕對壓倒性的聲音,正式排除了專業的臨床獸醫師的代表,也少了寵物同業商業公會的代表,完全由官方、法界、和學界及動保團體所組成。對於未來三年的動物保護政策再也沒有任何臨床獸醫師的專業意見。

  • 動物媒體發起募資計畫,盼用報導持續說牠們的故事

    做一篇報導要多久?如果是用翻攝的行車記錄器及聳動標題製成,那麼可能只需要花半小時;但如果要多方採訪、追蹤並剖析石虎瀕危的議題報導,那即便三五小時,甚至用三五天來釐清脈絡進行撰寫,可能都不一定夠。

  • 台灣動保警察何時成立?動團召開記者會呼籲儘早設置

    挺動保警察記者會現場。|圖片來源:TaiwanSPCA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動物保護立法運動聯盟」(動法盟)於1月6日(2021)舉辦挺動保警察記者會,邀請各專家、相關團體和政黨人士出席表達意見,希望政府能盡早設置專業的動保警察。

  • 四、15萬隻遊蕩犬清零可能嗎?每年上億經費做結紮,被遺忘的源頭管理

    全台遊蕩犬高達15萬隻,農委會在2020年曾宣示,預計12年後街頭遊蕩犬清零,但近兩年看不到下降趨勢。遊蕩犬與民眾、野生動物衝突層出不窮,不論是動保團體或野生動物學者都有共識,寵物登記與結紮絕育的源頭管理是問題根本。 

    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農委會每年花9,000多萬元,補助各縣市政府犬隻結紮,遊蕩犬數量卻不減反增,還因此排擠源頭管理的費用。2022年監察院發布報告指出,目前犬隻寵物登記率約88%,但抽檢稽查未登記開罰率卻不到千分之一,協助地方政府犬隻絕育的動保團體更統計,絕育的6,510隻犬隻僅5.3%有寵物登記。後頭拚命結紮、擠出收容位置,前頭犬隻卻仍拚命生、飼主拚命送,在源頭管理政策失靈的情況下,每年億元結紮經費猶如丟進深不見底的坑。

    logo記者|林慧貞    核稿|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攝影|楊子磊    設計|黃禹禛 

    小客車緩緩駛進死巷子,盡頭是一間古樸的紅磚老屋,車還沒停下來,狗吠聲已經此起彼落,一隻狗激動地搖尾巴繞圈圈。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簡稱相信動物協會)的志工敲了兩、三下門,幾乎要放棄離開時,主人才勉強出來應答。 

    工作人員用平緩的語氣慢慢說道:「我們是跟桃園市政府合作,可以免費做母狗結紮。」狗主人卻沒好氣回應:「你們來幹嘛?我這裡沒有其他狗了啦,這隻是公狗。」說罷就把門關上,拒絕再對話。然而工作人員繞到房子後面,卻看到有兩、三隻狗被關在比自己身軀僅大一、兩倍的鐵籠,伴隨已經乾掉的排泄物,其中還有乳頭垂下,明顯沒結紮的母狗。

    寵物登記率88%?與現況脫節的官方數據

    1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的工作人員於楊梅進行狗況調查,若找得到飼主、徵得同意,會將狗帶回結紮再送還給飼主。(攝影/楊子磊)

    這樣的場景對相信動物協會的志工早已是日常,「不開門、生氣大吼、明明是母狗卻硬說是公狗,甚至還有人辯稱,不結紮是神明指示。」志工無奈搖搖頭,飼主不幫狗結紮的理由百百種,這些不結紮的狗大多只用簡單的鐵鍊,拴在自家庭院,飼主甚至三不五時會讓狗出去溜達;許多飼主直到發現狗懷孕,才訝異狗竟在外面交配過了,一生就是7、8隻,飼主無力負擔,只好到處分送給親朋好友,甚至丟棄在外──想當然爾,這些狗不會被結紮,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相信動物協會自2016年起,陸續承包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的遊蕩犬隻結紮工作。他們會先用GPS畫出路線,募集志工,分小組挨家挨戶拜訪;過程中只能聽音辨位,不論是一個車輪寬的鄉間小路,或是沒有門牌的廢棄三合院、機具林立的工業區,只要聽到狗叫聲都不能放過。 

    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表示,工廠區是遊蕩犬出沒的重鎮,因為工人時常會餵養遊蕩犬,台北人常去的陽明山也是熱區,同樣因為有固定民眾餵養,「狗大部分還是依附著人提供食物。」相信動物協會統計2018~2021年北北基家訪結果發現,街頭上的遊蕩犬中,約50%是放養犬,其次才是在街頭出生長大的野犬(30%),至於棄犬/走失犬只占11%左右,顛覆一般人對遊蕩犬為野犬的認知。 

    郭璇解釋,放養犬指有人飼養,但可以自由行動的犬隻,通常都未經絕育。許多人照三餐餵狗,狗也會固定跑去他們家裡吃東西,但他們卻不認為自己是飼主,這些人餵養的狗都算是放養犬;另外還包括被鍊住、籠養,但仍可以在空地活動者也是,這些狗只要沒結紮,一發情,附近的公狗就會跑來交配。 

    2015年零撲殺政策修法時,《動物保護法》(簡稱《動保法》)第22條也一併修正,明定飼主除特殊狀況,有責任要幫狗結紮,否則可罰5萬~25萬元,《動保法》更是在1998年立法之初,就規定寵物必須登記、植入晶片,然而這些街頭遊蕩犬製造大戶,大多沒有寵物登記,公部門連狗在哪裡都不知道,遑論稽查是否絕育。

    農委會常以台灣寵物登記率高而自豪,監察院2022年調查時,農委會也指出,到2021年底,台灣犬隻寵物登記率為87.74%,然而監察院實際訪談地方政府和學者,卻重重打臉農委會。專家學者透露,一年在全台辦了80場絕育活動,「結紮量一年約有6、7,000隻,都是有飼主放養的犬貓,這些全部都是沒有登記及打晶片的。」寵物登記其實一直都沒有徹底執行。 

    這樣的現象和相信動物協會這幾年調查成果不謀而合。2018~2021年,經過他們絕育的6,510隻有主犬中,僅5.3%有寵物登記,雖然有些飼主願意為狗絕育,但其中高達38.8%的飼主拒絕寵物登記。 

    許多人以為街頭結紮重點對象是野狗,「但有主人的狗比沒主人的狗急,」郭璇解釋,因為無主的狗存活率相較沒那麼高,而且通常會死守自己地盤,不容易搬家,但有人飼養的狗一旦沒結紮,生了一窩狗,飼主全台到處送,擴散速度超快:

    「明明上次已經幫民眾家裡的狗都結紮完了,二次訪查時卻發現多了一隻小狗,他們才說是親戚回鄉順便送的。」 

    民代施壓、人手又不足,寵物登記、絕育規範強制力低落

    2寵物登記在民代施壓下,地方政府往往難以開罰,現行88%的高登記率和現況脫節。圖爲楊梅一戶人家飼養於農田邊的大型犬。(攝影/楊子磊)

    寵物登記是公部門管理的基石,許多國家更規定飼主必須上課、考取證照才能飼養寵物。我國《動保法》1998年立法之初雖然就規定飼養寵物必須登記,但勸導期長達20年,必須是飼主經勸導、拒不改善才能開罰,直到2018年6月13日修法,才拿掉勸導期,未登記即可直接開罰3,000~15,000元。

    然而長久以來忽視寵物登記問題,導致公部門仍習慣「以和為貴」,只勸導不開罰,讓飼主更肆無忌憚。監察院調查報告就寫道,對比家犬未登記率約12%來看,全國應有18萬隻家犬未辦理登記,全國在2018年稽查了7萬7,621起寵物登記,但僅裁罰41件,比率低至萬分之5,也就是每查萬件才罰5件,2019年更只有萬分之2.6,2020年是萬分之7。監察委員田秋堇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稽查裁罰率這麼低,根本沒能達成督促的效益,農委會太消極,應加強開罰避免法令徒具虛文。 

     

    寵物登記不到位,結紮制度也有漏洞。《動保法》規定,只要有繁殖需求、宗教考量、年紀太大或太小,民眾都可以申請犬隻「免絕育申報」。一位收容所資深志工就指出,現實生活中的免絕育申報條件寬鬆,飼主只要說因宗教信仰、犬隻有傷病不適合結紮,即可合法免結紮,地方政府難以查核。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2年全國稽查3,786隻有登記的家犬,其中有626隻申請免絕育,比例約16.5%,2021年比例則高達26.6%。

    曾協助地方政府調查犬隻的民間團體也無奈地說,經常有飼主拒絕寵物登記、為狗結紮,勸說多次仍無效,不得已只好請出地方官員陪同,但是到了現場,官員卻只是一直安撫民眾,仍不開單,搞得他們兩面不是人,「這樣要你公權力去幹嘛?」 

    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對此也感到無奈,她表示,地方政府只要一罰,民代就來了,地方壓力大,而且稽查人手不足,目前全國各縣市的動保機關只有197名人力,能做的有限。至於寵物登記不確實的情況如何改善,鄭祝菁僅不斷強調,地方人力就是不夠,農委會也沒辦法。 

    對於中央和地方頻喊人力不足,郭璇以這幾年家訪的經驗給予建議,大部分地方政府只是宣導有犬隻絕育補助,很多民眾其實有意願,但可能沒錢、沒時間、沒那麼積極,如果能讓結紮門檻降低,找到這些飼主,留下聯絡資訊,由市府安排結紮資源,難度就會低很多,「主動出擊很重要,有滿多民眾是需要被主動找到的,對公部門來說這只是執行本來就要做的公權力,是CP值很高的事情。」 

    農委會每年支出上億結紮,如何擴及全台卻是一大難題

    3相信動物協會的獸醫正在為母犬進行卵巢摘除的結紮手術。 他們協助北北基桃政府大規模的母狗絕育政策,然而其它地方政府如何跟上腳步卻是一大難題。(攝影/楊子磊)

    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農委會這幾年將政策重點擺在犬隻結紮絕育,每年支出的結紮費用約一億,地方政府也將結紮視為萬靈丹。然而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至少要達到母犬80%以上絕育率,且要長期維持,才能發揮控制犬隻族群的效果。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曾研究高雄壽山地區的遊蕩犬問題,調查發現,壽山地區犬隻絕育率雖高達85%,但若要族群消亡,仍得花上17年,而且每年需維持85%高強度絕育率,只要每年有50隻個體移入就會失敗。(延伸閱讀:生態篇) 

    狗的活動範圍不分山區與平地、縣市與鄉鎮,顏士清調查壽山地區的狗,一天就可移動2.165公里,更不用說經過人為送養的長距離移動,因此絕育政策要成功,各縣市必須點點串連,編織成網。然而目前多數縣市仍停留在單點式的絕育,由民眾通報捕犬、捉完後結紮收容或是放養,或者補助民眾帶狗結紮,像北北基桃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委託調查與地毯式搜索結紮的單位並不多。

    2016年在北北基地毯式絕育之前,郭璇與就讀台大獸醫系時的夥伴,在台北市捕捉犬隻、結紮、回放(Trap、Neuter、Return,簡稱TNR),每年做800隻,卻發現遊蕩犬數量並沒有明顯下滑。2015年,她和國外的動保團體交流,發現國外看重的是母犬絕育率,且區域內的絕育率必須提升到8成以上才有效。回國後她成立相信動物協會,以全面家訪、鎖定母犬結紮為目標。郭璇表示,在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的積極配合下,基隆市絕育率提升到8成以上,小狗隻數明顯減少,目前每年回訪新結紮的母犬不到10隻。 

    在北北基累積數年經驗後,桃園市也找上門,但發現跨縣市是另一項難題。今年相信動物協會計劃在新竹市執行家訪和絕育,預計在當地成立醫療中心,郭璇坦言,跨出大台北地區後,經費、人力都是問題,要找到適當的醫療場所,又要培養家訪人才,對協會是一大考驗,目前也沒有量能再協助其他縣市。 

    然而對於野生動物學者而言,絕育不能是單一方法,必須搭配其他手段。顏士清指出,根據其他國家研究,若在執行高強度TNR期間,有僅占1%數量的犬隻移入,或者5%的遊蕩動物無法成功抓紮,則TNR無論怎麼推行都不會有效果,因此台灣在做結紮政策時,必須不斷追蹤、維持高絕育率,否則犬隻成長會以指數倍增,一不小心就功虧一簣。 

    桃園市收容所資深志工、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前理事長劉盈如長期關注第一線收容所情形,她觀察,「TNR已變成各縣市收容所飽和的藉口」,因為收容所收容量已經飽和,所以每當遇到遊蕩犬問題收容所都說收不下,要結紮後回放;原本應該要多管齊下,卻因怕寵物登記、絕育等政策遭民眾反彈,只仰賴TNR解決遊蕩犬問題,忽略源頭管理。 

    不容忽視卻難管理的餵養亂象

    4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許多地方都可見到餵養者留下的滿地雞骨,以及瀰漫在空氣中的惡臭。(攝影/楊子磊)

    許多專家學者和關心遊蕩犬問題的民間團體都認為,農委會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例如從源頭解決餵養就是一大問題。

    去年(2022)11月底,高雄仍有31度高溫,傍晚5點多,壽山一排排榕樹大道旁,一位穿著白色吊䘥註一、背著背包,帶著一隻小白狗的老年人,偏離步道遁入樹林中。待他離開後,長期在壽山觀察生態的林裕傑帶我們沿著餵養者的足跡,發現地上滿是遊蕩犬吃剩的雞骨頭,空氣中瀰漫酸臭味。林裕傑提醒我們往地上看,赫然發現這裡的土都烏黑又寸草不生:

    「那是餵食廚餘的油脂,流到地上,連樹木基部都黑黑的。」

    這股酸臭味,讓登山客也感到憤概,激動地在餵食區的人工鐵皮旁漆上「人不做,做畜生」咒罵,但仍無法遏止餵食者。 

    壽山宛如遊蕩犬的吃到飽天堂,跟著林裕傑走一圈,光是食器、水盆就不下50個,甚至放置了釣魚保冰桶、飼料袋,儼然就是固定式的中央廚房。從山下到山上,餵養民眾屢勸不聽,甚至發展出合作機制。我們在壽山遇見當地有名、專餵雞頭給狗吃的餵養者,他親口證實,有些人會固定贊助骨頭,甚至有一位長期餵養者因年紀漸大無法上山,也轉以贊助方式請他協助餵養。 

    • 註一:tiàu-kah,台灣閩南語,指背心。
    5餵養者明目張膽地將儲水桶和保存雞骨的冰桶,直接放置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四顆榕」一帶區域,然而自然公園人員沒有司法警察權,對餵養只能開立勸導單,難以遏止亂象。(攝影/楊子磊) 

    顏士清表示,許多人認為把狗餵飽了,狗就不會獵殺野生動物,但其實不然,狗的食物充足,身體健康,更會繁殖,也提高存活率,對野生動物威脅更大。林裕傑親眼看過壽山的遊蕩犬攻擊山羌、獼猴,發現牠們不一定是為了溫飽,有時只是為了滿足狩獵本能而追咬動物,而且他觀察壽山這10年來餵養者變多了,的確吸引更多狗過來。

    對於餵養問題,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認為應由野保機關出面,《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規定,可以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禁止事項,《國家公園法》也早已規定禁止餵養,可罰3,000元,於法有據的情況下主管機關應該更加積極。然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坦承,雖掌握了餵養者名單,但國家公園人員沒有司法警察權,只能開立勸導單,而且民眾若不願提供資料也沒辦法開單,需會同警察,但考量人力不足,且許多民眾餵養範圍並不在轄區內,壽管處鞭長莫及。 

    林務局則針對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管理措施,但目前普遍仍難以管理餵食。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表示,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若是餵食汙染到環境就可開罰,單純餵食行為則要回歸到各個區的保育計畫,目前全台只有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保育計畫,明確規定禁止餵養貓狗、不得任意野放或引進生物,台北市野雁保護區的保育計畫則是明定不得任意野放或引進犬貓。 

    羅尤娟表示,林務局每年都會跟地方政府和林管處討論保育計畫,提醒可增加禁止事項。另外,目前正在修訂的《森林法》,預計在第56-3條新增在「自然保護區」註二餵養犬貓可罰1,000~60,000元之規定,修法版本目前已送到行政院;不過其他淺山區域、以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主要是管制環境開發,目前沒有法條可限制餵養,還是要跟地方政府、動保單位協調管理。

    • 註二:目前台灣共有6處自然保護區,分別為雪霸、甲仙四德化石、十八羅漢山、海岸山脈台灣蘇鐵、關山台灣海棗、大武台灣油杉,面積共約2萬公頃。

    農委會預計2032年遊蕩犬清零,卻提不出檢核時間點

    6 郭璇(中)認為,零撲殺政策需有更多配套措施,但讓政府齒輪動起來,不再只有撲殺遊蕩犬一途,是這個政策很重要的影響。(攝影/楊子磊)

    政策處處卡關,農委會消極的態度,讓許多關心生態的民眾十分憤慨。近年恢復安樂死註三的聲浪不斷,去年7月超過5,000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提案恢復安樂死,不過鄭祝菁表示,當初修法零撲殺時,農委會強烈反對,但民意代表提案後,在輿論下通過修法,現在要恢復撲殺已不太可能,「農委會只是執行法令的機關,法就是這麼訂,我們只能遵守。」在人力、經費都不足情況下,現階段仍以犬隻結紮為重點政策。 

    修法零撲殺時,郭璇心裡也覺得不妥,擔心配套措施還沒到位,但後來她發現,修法後政府機關的齒輪終於動起來,「以前撲殺機制存在,會讓公部門高枕無憂。」過去地方政府沒人要理他們提出的TNR建議,只要有民眾抱怨,就把狗抓進去收容所,12天一到合法安樂死,「是一條很順的工作鏈」,修法後公部門才開始思考其他方法。雖然現在遊蕩犬造成許多問題,但郭璇認為事實擺在眼前,「沒有人能夠收容那麼多狗」,結紮是目前最可行之道。 

    雖然齒輪轉動了,但農委會的思考方式仍十分單一,只是把策略從撲殺轉移到結紮,欠缺短、中、長期目標,以及達成目標需要的各項規畫。鄭祝菁受訪時表示,農委會在2020年曾訂下目標,預計12年後街頭不要有遊蕩犬。但要如何檢視現行政策效果、檢核時間點落在何時,農委會卻說不清楚。

    鄭祝菁僅回應,農委會2年做一次全國遊蕩犬隻調查,2022年的調查已結束,正在分析,原訂今年第一季公布,不過至截稿為止,農委會尚未公布最新數據。鄭祝菁表示,目前還沒看到犬隻增減的趨勢,若目前的結紮政策有效,犬隻應慢慢自然凋零,數量在某個時間點後會快速下降,等看到趨勢後再來談政策是否要調整,「先去做落地註四的事情,會比訂目標還要實際。」 

    劉盈如愛狗也養狗,但長期在第一線收容,她深知現行政策需要檢討,並未完全反對恢復撲殺:

    「之前撲殺被反彈是因政府只有撲殺,沒有源頭管理和其他措施,但如果能提出計畫,努力控制源頭,撲殺作為配套措施,或許就能夠被接受。」 

    從不當的源頭管理、收容所量能不足,到末端的野生動物衝突、結紮、餵養爭議,都凸顯出政府的本位主義與政策失靈,動保與野保難以溝通,更讓這個議題無法往前。 

    長期關注動保議題、主持多場遊蕩犬隻會議的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認為,資源永遠不可能讓大家心滿意足,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農委會人力經費有限,或許可以定期召開野保和動保專案會報,橫向聯繫共同處理生態衝突;地方人力有限,中央可以定出原則性指標,讓地方因地制宜,加強行政效率。他強調,這個議題牽涉到道德難題,「政府和民眾必須理解,這不是一刀切的問題,必須漸進往中間調整。」

    • 註三:2015年《動物保護法》修法是禁止撲殺「經通知或公告逾12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的動物,至於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等動物,在經過收容所獸醫評估後仍可執行。民眾提案「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指的應是恢復收容動物撲殺制度。
    • 註四:指接地氣。
  • 農委會1959動保專線,即時救援受虐動物

    救援動物更即時!「你救我救」1959動保專線啟用,一通電話直達各縣市動保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