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犬塞一籠互咬、死亡犬隻遭丟海棄屍?小琉球浪犬運送過程成謎

    每隔一段時間,小琉球浪浪便會因當地無收容所,而被跨海送至屏東縣收容所安置。日前,小琉球暫時留置所內的9隻浪犬需移置屏東縣收容所,但移置過程中,9隻狗狗卻被擠在同一個籠子,導致互咬而傷痕累累,其中更有一隻狗狗死亡,案發2週仍無詳細運送過程。

  • IKEA餐廳拒用格子籠雞蛋 2021年解放雞媽媽

    你也喜歡到IKEA用餐嗎?被家具店耽誤的餐飲業者IKEA,最近宣布停止採用「格子籠雞蛋」。2021年底前,全台6家及香港4家IKEA餐廳將全面改用非籠飼雞蛋,以後,到IKEA用餐也是一種友善蛋雞的行動。

  • Xpark專題預告|城市裡,人造海洋的降臨

    「Xpark代表著與地球平行的另一個世界。」

    官方介紹的第一句話,將這間全臺首見的都會型水族館,覆上了蘊藏驚奇的神秘面紗。
     
    2020年八月Xpark開幕,現場每日近萬人潮湧入,更曾一票難求,是被譽為全臺最美、最具娛樂感的水族館。半年後,動保團體公布館內動物受傷、行為異常等調查影像,卻撕下了人造海洋的美好想像。
     
    2019年《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上路後,為全臺第三間拿到合法動物展演許可的Xpark,引入日本水族館的經營方針,卻也掀起動物照顧、展缸設計的動保之爭,不只是館內動物狀況,動物展演法規、審查標準、公權力的執行,也都再次受到檢視。
     
    怎麼樣的水族館,才能符合動物需要環境?
    怎麼樣的環境,才能保障展演動物的福利?
    而身為觀眾的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去年十月窩編第一次踏進了Xpark,展缸跟人的距離很近,但是對於裡面動物的處境,走馬看花無法看清,於是,開始發展成為一個乘風破浪的專題。
    請教了涵蓋動物學、博物館學、獸醫學、動物飼育等專業的各域專家,採訪了Xpark管理方、飼育員與獸醫,從前場走到後場,過程如同水面下潛,越潛越深,越探越廣,深入這片似海非海的平行世界裡,而不同觀點在此交叉聚集。
     
    你看不到的Xpark,在專題中,直導核心、多方解密,原來在不靠海的都市,也會有大浪來襲⋯⋯

     

    專題即將上線,搶先訂閱報導

    https://wuo.pros.is/3cml4v

    訂閱窩窩,是對我們最直接的支持。
    讓替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能夠繼續營運。
  • 【他來逛動物園04】來一場動物園哲學思辨——專訪哲學家朱家安

    如果不是玄鳳鸚鵡阿樂多,朱家安可能就無法體會鸚鵡是如何和人類撒嬌,帶給人類陪伴,「我喜歡玄鳳,因為牠沈得住氣」在看書的時候,阿樂多喜歡停在朱家安的肩膀或膝蓋上。朱家安曾在文章中寫到:

    「不了解動物,就不能了解自己能和動物一起做哪些有趣的事,這對人來說會是生命遺憾。」

     

    撰稿|鄭雅淳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億瑞

  • 【專題預告】外來入侵種來了,無知的惡也蔓延了

    “ Man is the cruel-est animal. ” ——Friedrich Nietzsche

    「人類就是最殘酷的動物。」哲學家尼采一句話,彷彿映照出外來種移除議題中,人性最醜惡的一面。
  • 一、當中途之家變成終養站,直擊12夜終結後的公立收容所真相

    自2017年2月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至今已施行6年。動物收容所不再能用倒數12天後撲殺的方式快速消化入所犬隻,有些犬貓就此長期滯留在所內上千天。

    動物出不去,影響收容空間週轉率,為了避免收容空間爆籠,各縣市紛紛調整犬貓入所條件,優先捕捉以具追車、咬人、攻擊等問題動物,或需急難救助的傷病動物為主。這卻造成另一項惡性循環,推廣送養更加不易,人員要耗費更大力氣維護動物福利、預防其死亡率上升⋯⋯。

    記者|陳信安      核稿|方德琳、蘇于寬     責任編輯|黃鈺婷   攝影|楊子磊      設計|黃禹禛

    下午2點,正值收容所的開放時間,民眾佇足在貓咪認養櫥窗外,正在貓群中尋覓「有緣貓」,工作人員則忙進忙出,穿梭在不同的籠舍與食膳藥劑調配室中⋯⋯與此同時,一道身影靜靜佇立在辦公櫃臺內的一處空地,和周遭喧擾形成強烈對比。

    牠是momo,一隻入所1000多天的大型黃白色米克斯。做為台北市動物之家內的資深學姊,momo不僅時常代表出所參加競賽,每逢認養推廣等活動,也化身成最上鏡狗模,留下許多討喜作品。如此友善親人的牠,多年前曾被成功送養一次,不久後遭退養,自此再也沒被認養⋯⋯。 

    目前牠已經高齡14歲,所內獸醫師華心惠坦言:

    是老奶奶了,出去機率就很低。我們也常說認養送保險啊,可是對民眾來講,不足以讓他願意承接這種7歲以上的老狗,畢竟醫療費是一筆。

    momo還不是動物之家裡待最久的狗狗,華心惠說,所內最元老級的犬隻現在已待了近10年。

    20230201 TL 021米克斯momo已經住進台北市動物之家1,000多天,親人的牠如今高齡14歲,已難再有機會出所。(攝影/楊子磊)

     

    零撲殺後:從12天到1000天的效應

    2015年,立法院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法三讀,廢止撲殺條款,並預告於2017全面實施;與此同時,不乏縣市已經提早落實動物「零撲殺」的目標,並透過積極送養、替犬隻找尋各種可能的出所管道。但就現實層面而言,不是每隻動物都能順利送養,這些入所動物除了被送領養、自然死亡外,也就再沒有其他出所方式。 

    面對久居的老同事們,華心惠無奈地說,「好認養的、受歡迎的,一直出去,我每年有很多狗出去,但這些難認養的,每一個月、每一年這樣累積下來,我量一定是多的(指愈來愈無法被認養的狗)。」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獸醫師李宥明提到,零撲殺後現行收容所的普遍問題:

    停止撲殺作為,動物收容、滯留時間會拉長,必然會面臨動物逐漸老年化。老年動物需要更多收容資源,且民眾認養意願普遍低落。 

    依據監察院調查2020年3月底時,全國收容所的犬隻平均停留飼養天數就來到21.3天,較零撲殺上路前(12天)拉長近一倍。

    隨著時間過去,平均停留飼養天數還在急遽拉長。華心惠今年(2023)年初受訪時提到,目前台北市的犬隻停留飼養天數竟已達1182天,桃園市動保處也提供資料顯示,近一年桃園平均飼養天數則為112天。

    送不出去的老犬隻,讓量能有限的收容所面臨超額收容的龐大壓力,也大大降低收容所原本作為中途運轉的功能。 

    以台北市動物之家為例,截至2023年3月,犬貓飼養量已超過1,000隻(合理容量應為450隻),犬隻超收率則達166%。類似台北市動物之家的情形,恐怕會愈來愈常見。農委會的統計顯示,相較於2018年全台收容所平均犬隻容留比才7成,且僅4縣市超額收容,到了2023年,全台收容所平均容留比已高達近9成,其中包含台北市動物之家在內,一共有8個收容所超額收容。
     

    公立收容所籠位有多滿

    去年(2022),監察院也針對地方政府執行動物收容,及零撲殺政策推動等問題深入調查,報告中指出,「公立收容所應是以中途或中介收容為主,致力提高動物領養媒合,以加速周轉率。並非以長期安養為目的。」然而,現實層面要加速周轉率卻有其困難。

    為避免有限籠位的收容所爆量,零撲殺後也改變了動物入所樣態,從早期無條件捕捉,到現在轉變為精準捕捉,只有被通報會追車、咬人等具行為問題,或需急難救助,例如重病傷殘的犬隻才會被送進收容所,但這些本就屬於不容易送養的犬隻。收容壓力也會使得野外龐大遊蕩動物數量,更難以持續且有效被消化,或遲遲無法入所獲得被送養的機會。

    空間有限難收容,只好絕育回置?

    20230206 TL 0032018年開始,各縣市為了降低入所量,皆對遊蕩動物採取絕育後回置措施。圖為苗栗縣生態保育教育中心內收容的犬隻。(攝影/楊子磊)

    2020年,農委會調查,推估全國遊蕩犬數為155869隻,比零撲殺剛執行一年的2018增加了9096隻。雖近年公立收容所透過修建來擴充籠位,從零撲殺前4936隻的收容量,至今增加至8064隻,但這僅只占野外遊蕩犬貓族群的5%。

    顯而易見,零撲殺後收容量只進不出,我們也是需要找到另外的配套措施,絕育回置也是那時為了因應這個政策才推行的。

    苗栗縣動物保護防疫所動物收容課長王逸寰,甫結束一場因民眾再度通報抗議犬隻出現住家附近的會勘,無奈說著成為夾心餅乾的現狀:沒有收容空間不得不執行絕育後回置註一犬貓,但執行了未必符合民眾希望移除犬貓的需求,面對民怨壓力還得耗費更多時間溝通、找尋一個平衡。 

    2018年開始, 全國各縣市為了降低入所量,也因應野外龐大動物數,皆採取絕育後回置,截至2022年12月,這五年全國一共已回置近8萬隻犬貓。

    • 註一:指TNVR,Trap(捕捉)、Neuter(絕育)、Vaccination(施打疫苗)與Return(原地回置)。

    截圖_2023-04-18_下午6.50.22.png

    苗栗縣動物保護防疫所長張俊義委婉指出,「一定會有很多人討厭狗貓,看到就是要把牠打死毒死,所以沒辦法原址回置的話,回置地點就會稍微避開人潮跟住家的地方。可是犬隻還是會自由遷徙,因為會找吃的,所以有時候又會被通報,我們只好把牠抓回來,再放更遠的地方去。」目前農委會未對絕育回置制定詳細的程序規範,因此將動物絕育後放置離原處更遠之處,甚至異處放置的現象就時有所聞。 

    見識無數起因異地野放衍生動物福利傷害的案例,新竹市浪愛傳遞貓狗tnvr協會理事長邵柏虎多次表達不滿:「因為狗地域性很強,突然陌生狗來,那一定是被追咬,甚至會被驅趕。但那邊可能固定有食物,所以陌生狗就可能想趁狗群不注意的時候去進食,或在附近遊蕩。」

    資源的競爭外,動物對於區域的不熟悉,也會變成一起起真實的路殺、公共安全事故。 

    曾有民眾陳情監察院,控訴一起新竹縣動保機關在執行絕育回置的失職:在寒流之際將麻醉未清醒的犬隻丟至陌生環境,導致有犬隻因此失溫凍死,或因麻醉意識不清遭車輛撞死。 雖然事後監察院調查未發現有上述情形,但卻發現更多其他現況執行亂象:

    屢屢發生如未絕育剪耳、未植入晶片、重複捕捉、未考慮天候狀況、人員於麻醉犬貓未清醒時即離開及回置於人煙罕至之山區等具爭議之措施。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回置山區。監察委員田秋堇憂心地說,為了避免人犬衝突的異地回置,卻反而成為生態危機,許多放置無人荒野山區的犬貓仍會展現天性,四處覓食與狩獵,對該地小型野生動物造成獵殺現象:

    調查報告裡請到了學者專家,很多都告訴我們,他們看到犬殺問題非常地嚴重。

    (延伸閱讀:生態衝突篇

    監察院因此建議,農委會應制定回置的嚴格規定。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長鄭祝菁則認為,「我們很怕的是訂了很多規矩,反造成基層執行、處理這件事完全失去彈性,他會更容易被質疑,或是更容易被投訴,而且這件事它充滿變因。」回置牽涉到不同個案有不同現場區域條件、犬隻狀況等,她認為應由地方政府因地並多方衡量再決定。

    執行絕育回置是為了避免收容所爆量,且看似彈性的因地制宜則是方便地方人員在操作上能衡量各方壓力,但仍不免顧此失彼、衍生出其他問題。若沒有從根源徹底斷絕龐大遊蕩動物數量成因,或進行大規模絕育達成族群控制及減量,類似的難題仍會反覆上演。

    無法拒絕的收容壓力,轉嫁成工作人員的照護重擔

    為了掌控收容所有限籠位,絕育回置政策外,各縣市現在也希望僅讓「通報有問題」的動物進入收容體系,但除了通報外,實務上還有拾獲送交、動物救援、不擬續養,以及依法沒入等眾多犬貓來源管道,現實層面各縣市也總會因應不同民情,遇到各種不得不收容的情形。 

    舉例來說,台北市因位處都會區、可能民眾動保意識較高,急難救助需求成了最大宗的收容壓力來源。華心惠提到:

    台北市算高強度做絕育,所以外面幼犬很少。但路上狗會不會老?會不會病?會。動保處可以公告:『從現在開始不再救援』嗎?不行。

    到了其他縣市,卻可能是不同的樣態。張俊義則分享到,在苗栗有相當高的比例收容原因來自民眾拾獲送交,「有一些飼主有可能是自家繁殖的,然後他覺得生太多沒有辦法處理,就謊稱是撿到的,我們還是一樣會收。」在每週新進入所的2至30隻犬隻中,就有機會出現一整窩的奶幼犬,但若拒絕收容,任由民眾處置反可能在外群聚越生越多。

    20230206 TL 005苗栗縣生態保育教育中心內收容的幼犬。苗栗每週新進入所的2至30隻犬隻中,就有機會出現整窩的奶幼犬,張俊義認為有些可能來自自家繁殖。(攝影/楊子磊)

    不僅如此,精準捕捉有時也難以確實執行。邵柏虎感嘆,民意壓力是目前公立收容所數量控管上的一大難題,有時便會迫於此而捕捉收容非標的犬隻。 

    台灣人的惡習就是不行就找立委、找議員,一句話一樣抓進去,哪來的精準捕捉?進去想辦法硬塞籠,可能一籠數量就真的過多。

    民眾以為狗被抓進去就一勞永逸,事實上並非如此。邵柏虎解釋:「還是會有其他的動物移入來填補環境的空缺,且若新進的貓狗沒結紮,發情更會引起其他區域更多遊蕩動物來。」他解釋,正因動物會自由遷徙,才需透過絕育回置的方式,讓動物能透過地域性來維持數量平衡。若只是一昧捕捉,不僅動物捉不完、收容所有爆籠壓力,同時也會加重照護壓力。 

    作為10多年收容所資深志工的L及Z就表示,正因收容壓力從未停止,很多時候當籠舍有空位時便不得不盡快將新進動物填補進去,甚至是硬喬出空位而增加收容量,但這樣卻可能會造成收容動物福利受損。一來是工作人員有時不能即時清楚掌握每一隻動物的特性,又無法做到籠位安置後續長期的測試與觀察,於是可能產生犬貓保護食物等資源而摩擦打鬥、階級爭奪,以及緊迫焦慮等問題。且若動物數量過多,受傷、傳染性疾病爆發的風險也會提高。

    高密度飼養環境,不僅會導致動物收容照護品質降低,而醫療需求提高或死亡率增加,連帶影響外在對於收容所的觀感,或加劇人員工作壓力。L強調,如果光在處理問題、維持生命上就花費大量時間處理,這些動物也不會有好的樣子,就很難送養,收容壓力再負面影響回人身上。 

    狗管理困難的話,其實你人的流動率就高,因為這工作太累了,又有一些風險,就不會有人要待,你的專業就留不住,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20230317 TL 037在高密度飼養環境下,維持動物照護品質,成為工作人員的沉重負擔。(攝影/楊子磊)

    L接續舉例,曾碰過一隻狗因在收容所時動物福利不佳,被領養時護食嚴重,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而遭認養人退養,「可能退回來一次兩次之後,就再也沒有人問,我覺得那當初的一兩次機會都是很珍貴的⋯⋯」一旦錯失了回歸家庭的機會,就只能在鐵籠中度過餘生。

    只有中繼能力的現行收容所資源,難撐住長期滯留的牠

    零撲殺政策啟動前,台灣防止虐待協會(TSPCA)就曾提出警示,一定要提升所內的醫療資源,因為很多犬貓長時間滯留在收容所勢必會逐漸衰老。但時至今日,TSPCA執行長姜怡如卻無奈說道: 

    我們是覺得甚至應該逐年都要提升,醫療設備資源、醫療專業人力,才能照顧這些老病殘,但是大部分收容所仍沒有這方面的資源。

    雖然,農委會在過去八年(2014~2021年)總計投入了15億3千多萬補助地方政府用於收容所設施的修繕或改善,但攸關犬貓照養的醫療器具、藥品針劑、中途代養等資源,多取決於地方政府自身。舉例來說,為了因應老病殘犬隻照護,華心惠提及,今年台北市動物之家編列65萬預算,將用來添置麻醉機、生化儀,投入在合作後送動物醫院治療的經費也從180萬成長到今年322萬。但這樣的資源,對部分財政資源不足的縣市而言,卻是望塵莫及。

    張俊義就提到,對老犬貓來說,收容所似乎註定是他們的終養站,但資源有限的收容所,其實只有中繼能力: 

    以苗栗縣動物收容所來說,後送動物醫院醫療每年是10至20萬,有些人說為什麼你不去救那隻狗、那隻貓?但牠可能需要進階治療,那你一年的經費要全去救那一隻,還是要取捨救更多?」

    目前,苗栗縣收容所只能處置如基本血液寄生蟲、皮膚病檢查,以及一般內科、傷科或絕育手術,所內並沒有超音波、X光、核磁共振等先進設備,若送至坊間動物醫院執行,一次檢查動輒是2千至上萬元不等,若真的碰上需要進階醫療的案例,還得評估如何止損,使全年度的後送治療經費能最大化運用。 

    不僅經費是問題,人員的照料負荷也會產生資源排擠。李宥明提到在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有隻待了2100天的黑犬,過去因曾在籠內與牠犬打鬥,之後雖換籠並醫療,卻又出現過度舔舐腳趾的行為問題,目前除了需每日處理傷口醫療,也需進行行為上的訓練。而照護此犬隻動輒需半小時的時間,加上日常庶務的處理,能再投注在其他犬隻的時間相對減少。 

    與一般家庭資源相差甚遠的收容所,更不是需要特定環境與人力照護的中老年或殘疾動物最好終老處。 

    桃園新屋收容所內,目前有一籠「老犬宿舍」,是由志工C及同伴挑選配對的特別籠。志工C表示: 

    我們目前希望牠們先不被年輕的狗打擾,因為牠們搶食物也搶不過,常常變成被攻擊的對象,其實暫時挑出來目前只是先保護牠們的安全,讓牠們不會被咬死,可是沒有辦法提供給牠們適合的環境。」

    為了方便清潔,許多收容所地面多是以水泥、磁磚或epoxy材質建造註二,但這三種材質都相對堅硬、沒有彈性可緩衝,對於腿腳與肌肉無力的老犬來說,常常會因此加劇關節負擔、站躺疼痛或摔倒,想增加止滑軟墊減少狗的負擔,反變成人員管理壓力而不可行,「放個墊子,如果大便卡住還要刷洗,會讓工作人員的工作更複雜。」環境的不可動,也讓志工幾乎只能就這樣看著這些犬隻默默流逝健康。 

    • 註二:水泥材質地相對止滑,但缺點孔隙大、容易吸附味道及滋生病菌;磁磚及expoxy則相對好清潔,但清潔遇水後的缺點是會使地面變得很滑,抓地力不足。

    頻繁前往收容所協助推廣認養活動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曾目睹令她印象深刻的場景:「看到老癱的狗被送進來,因為收容所現在就是能不執行安樂就不執行,所以就是收容。」曾有癱瘓犬照護經驗的她,深知收容所無法提供這樣資源,也體認到美其名的收容,反而更像是放著牠等死,「在收容所不可能有人無時關注牠,牠們真的是不舒服到死都有可能。」 

    面對爆量的收容所,要照顧的動物無限多,而每一隻動物又涉及不同程度的專業需求,但現實所內獸醫師的時間卻是固定且有限的情況下,就會成為另一種壓力,許多不適應的新進人員,也會因此打退堂鼓離職。對此,華心惠相當有感觸,近期因收容所人力流失太快,她從動保處內技正臨時調任成動物收容組代理組長,「每隻狗生理都會有變化,要去觀察牠吃東西吃得怎樣,當牠有狀況要趕快移出籠,這些工作看起來只是一份工作,但細節很多。」 

    然而,近年公職獸醫師就算有缺額也不一定能補齊人,一來薪資比不上業界與坊間,二來公立收容所工作量、壓力與業務也龐大。人難補、流動率又高,也使專業無法傳承,徒增在職人員的壓力。

    當過半收容所不再執行安樂死,該從何紓解收容與出所難題?

    20221217 TL 007雖然法規並未禁止收容所在必要情況下執行安樂死,但2018年以來,全國過半收容所已不再執行。圖為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的高齡犬舍。(攝影/楊子磊) 

    雖然終結12夜的撲殺,但目前收容所仍保留了人道安樂死的機制,目的是為了讓已失去生活品質、處於極端痛苦,或是嚴重威脅公共健康和安全的犬隻,能「善終」死去。然而,縱使有這樣的機制成立,且有眾多照護困境擺在眼前,但目前全台32間收容所,有超過半數(17間)自2018年後都不曾再執行。

    截圖_2023-04-18_下午6.51.14.png

    鄭祝菁坦言:「我們在2017年協助地方政府訂出人道處理的評估表,達到分數就可以執行,可是往往會面臨質疑。」雖然能在醫學上用客觀的方式衡量,但現實是人道與否涉及民意與各式的價值觀拉扯下,難有一個標準答案,「行政量能本就很多壓力在,還要花很多時間做這些溝通工作,而且不見得有效,當然他就會漸漸降低這樣的處理頻率。」
     

    2019年,桃園曾有一隻黑犬因後肢罹患腫瘤,而經由獸醫師專業評估可執行人道安樂,但卻仍有愛狗人士批評決定草率、剝奪犬隻救援機會,且違反「零安樂」的政策。在此事件後,李宥明也表示: 

    因零撲殺後現場的安樂死議題甚受甚受關注,公部門獸醫師執行多有顧忌。

    儘管對於許多獸醫師來說,適當執行安樂死在提升動物福利上是一門科學專業,但在民眾普遍對於公家單位的不信任與刻板印象,卻也成為現場最大的困境。 

    而台北市也曾經仔細討論一隻癱瘓犬隻案例,並順利通過評估機制,但在要人道執行前被志工搶先領養出所,「照顧這麼久,志工也會捨不得,我們評估下去的時候志工就帶走,其實我們不希望志工領養這種狗,因為志工的量能可以幫我照顧更多還有機會的狗。」華心惠說起當中困難,作為照顧動物的人,動物最後一程要怎麼走、能否安樂死每個人劃設的標準都不同,也夾雜許多情感在裡頭,

    彼此看法不同,我們認為這隻狗要安樂死,但能不能執行下去,有很多拉扯的力量。

    多方的感受及意見,影響著專業上的決策、影響動物的下半生,也影響著收容所的運轉。 

    劉偉蘋感嘆,「現在收容所空間的運用,因為我們的『愛』,我們覺得每一隻狗都要讓牠活到最後一秒,讓牠自然死亡,不管死亡的狀態是什麼。」不執行安樂死,未被認養的動物只能在所內自然死亡,而收容所資源有限,動物死前的動物福利品質如何,劉偉蘋眼底一片憂心,也闡明另個負面效應:籠位長期飼養同一批動物,仍流浪在外的犬貓便無法入所獲得一個被收容或認養的機會。 

    目前除了自然死亡,對於長期滯留、老病殘與行為問題的動物,第二解套方式是轉送往民間狗場。志工C感慨的表示,「這禮拜也有一隻腫瘤的被送去。」公立收容所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現實考量下,與民間合作是減緩了一些收容爆量的壓力,但並不是每個縣市都有財源能這麼做,再者未來這些動物將過得如何,也會成為另一項未解的隱憂,「現在這些狗沒有消失不見,要不是就在這收容所裡面,要在外面狗場,不然就是在路上被TNVR回去。」志工Z強調。

    清楚收容所各項困境事實的監察委員田秋堇反認為,當前針對流浪動物問題,就是後端收容再送養,但進出的比例過於懸殊,收容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政府及大眾應針對製造這些收容問題的源頭進行處理,像是家寵的晶片登記與絕育、繁殖買賣管理,或無主犬的清查與捕捉絕育等,才能讓問題不再惡化。 

     我希透過調查報告讓大眾知道,在末端收容所上一直投資人力經費是本末導致,系統性的源頭沒有管理的話,後面永遠會有收拾不完的流浪狗出來。

    「收容所的壓力追根究柢就是照顧動物的壓力,你希望這隻狗可以越來越好,可是實際上牠的走向不會像你想的這樣,像momo過去很有希望(送養)出去,可是牠(現在可能)永遠都出不去。」華心惠說,沒有了撲殺後,大眾會希望動物因此獲得重生機會,找到幸福的家庭、畢業出所,但那些勵志的老病殘認養故事著實是奇蹟般的少數。 

  • 一出生就被絞碎,基因編輯讓公蛋雞免出生受罪

    不下蛋的公蛋雞,只能被絞碎或悶死?以色列基因編輯技術,讓小公雞遠離殘酷。

  • 五大速食業者母雞友善評比,麥當勞拿零分墊底!

    10月19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為動社)舉辦記者會,對五大速食業者進行蛋雞動物福利評比, 第一名至最後一名依序為:SUBWAY、肯德基、漢堡王、摩斯漢堡、麥當勞。其中麥當勞位居產業龍頭,友善分數卻掛零。

     

    撰稿|呂芷晴     責編|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

  • 你捐款、他發財,生生不息的動保斂財術

    文|李宜龍

    1.  需要幾位合夥人分別創立不同業務

    2. 開設相關NGO

    3. 開寵物用品業

    4. 開立獸醫院

    5. 放養、餵養遊蕩動物

    6. 一個好的寫手

    上述條件有些須要具備資格認證,所以副本開啟前,請先準備好各個職業的夥伴,若能找到一個寫手,寫一些動之以情的文章更棒。下面就讓我來細細解說可以如何操作:

  • 兔年怎麼過,由我剪貼——養兔終極二選一

    兔子是常見的熱門寵物之一,然而,儘管看似離我們很近,但多年以來,我們對牠的瞭解,卻不一定年年增長!

    企劃|呂芷晴   編輯|陳信安   設計|黃品瑄

      01

    用照片紀錄剪貼屬於自己的兔年

    邦妮是一隻兔子,在兔子的世界裡,平均可以活5~12年,最長壽的紀錄更高達18歲!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兔子6個月即成年,也就是說,邦尼剛過18歲生日!

    而今年是每十二年一度的農曆兔年,也是屬於邦妮的年份!今年即將倒數,邦妮想透過照片的方式,好好記錄、回顧這一年的生活,並用剪貼簿的方式、紀錄美好兔年生活,作為自己的成年禮物與紀念!

    就讓我們跟著邦妮回顧她在每12年才有一次的專屬兔年,一起看看她記錄了哪些生活痕跡?又是如何剪貼,留下她最美好理想的居家風格?

     02

    全能住宅王二選一!兔兔閨房哪間好?

    兔年將盡,轉眼也累積了許多點點滴滴!但是要選出年度照片,必須選出一張最正確也最能代表生活的照片,才能完整呈現邦妮美好的一年。

    而能代表生活的首選,當然是居家風格啦,能一眼望穿居家的舒適感與品質。

    邦妮發現自己保留了兩張照片,一張照片像是正在開party,她與朋友兩兔擠在一間小小的陽台,看起來生活環境髒亂不堪,與屎尿共存,更糟的是,她的腳居然也受傷了。

    而另一張照片,則是她無意間記錄下來的風格,一隻單身兔兔,住在室內的乾淨舒適的籠子,籠子底盤更有舒適、分離式的地板,一旁不更有圍片打造專屬的跑跑空間,還有草球可以玩、電扇可以吹~

     03

    單身公寓就像王宮,安全又清幽!

    「生活是自己的!」雖然邦妮整年常和朋友兔擠在一起,但內在嚮往成為單身貴族的她,認為一兔一房舒服健康,才是她夢想家居生活!

    兔兔需要一個安穩的空間生活,因此必須為牠們準備籠子,但籠子並非是要永遠關注牠,而是給牠一個安心的空間休息,籠子大小與空間要足夠走動、站立與舒展筋骨!

    此外,籠子內的地板也需要為寬版狀而非鐵絲網,以免讓沒有肉球的兔兔,腳底發炎!寬版地板也需要有洞,才能讓排泄物掉下去,讓兔兔生活環境舒爽也好清潔!

    然而,許多養兔迷思會為了要讓兔子有伴、或認為一公一母剛剛好,而同時飼養兩隻以上的兔子,不僅有合籠、打架的問題,亦可能因此失控繁殖;而戶外、髒亂的環境亦不適合怕熱、愛啃的兔子。

     

     04

    兔以食為天,該吃什麼才健康

    邦妮一天有6~8小時都在進食,佔了一天的1/3!換算下來,飲食在她整個兔年中也佔了1/3的光陰,吃飯如此的重要,當然也要再剪貼簿佔個版面!

    但眼看一張照片,卻是她經常一起開party的兔子朋友在鐵籠裡啃著紅蘿蔔,地上佈滿碎片高麗菜,甚至沒水可喝,而這些兔子每隻更可見牙齒外露。

    另一張照片,則是她單身的兔朋友寄來的吃飯自拍照,背景是室內的乾淨舒適的環境,籠子內不僅有大量的牧草,還有充足的飼料與水!這張照片記錄下了她開心的吃草,嘴巴還左右左右動來動去的瞬間。

     05

    牧草才是主食!飼料也不能少

    邦妮認為,既然吃飯這麼重要,就更應該吃得健康、吃得對也吃得巧!

    許多人以為兔子就該吃紅蘿蔔,其實這是錯誤迷思!兔子的主食是牧草,每日需要大量進食足夠的草。簡易判斷至少與體型相當的草量,增加腸胃蠕動避免與磨牙,草之於兔子,就像白飯之於人一樣。天生要吃草的牠們,更可以每秒嚼120次吃長長的草,以利水平磨牙。

    而白飯要配其他蔬菜肉食,兔兔吃草也須要配飼料,才會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礦物質、纖維素及維生素以及營養添加物,維持身體健康。

    許多人會以為兔子就是只能吃紅蘿蔔,但其實兔子若要攝取蔬果,也不應作為主食、攝取過多。

    許多老一輩商人會以兔子喝水變大隻作為理由,而不予以供兔子水、以為牠們不用喝水但其實這樣是錯誤的。

     06

    看似一號表情,但其實我擅長肢體語言!

    常常看似一表正經的邦妮,其實開心起來肢體動作非常多,但卻很多人以為她臭臉,甚至有許多錯誤對待。

    邦妮希望可以用一張照片來展現她在這一年快樂的模樣!

    只見一張照片是邦妮遭到不正確的對待,被拉起耳朵移動位置,或是被抱的時候未將背部朝下,導致邦妮十分害怕⋯⋯甚至,她也被迫長期被關在狹小的籠內,不僅相當不安,也由於籠內其他兔子多,更因而有越來越多小寶寶生生不息。

    反之,另外一張照片則是邦妮又開心又跳地,衝來衝去的畫面,雖然同樣為一號表情,但似乎有活力的樣子⋯⋯

     07

    不是一號表情,開心不開心都恣意表現

    相較於自己的悲傷遭遇,邦妮只希望能記得那些快樂的來源與模樣。

    魔術師從帽子裡抓著兔耳朵的畫面深植人心,導致有許多人以為兔子就該這樣抓,或是捏著脖子抓,但這樣的抱法都是錯誤的。

    要怎麼樣才正確呢?

    新手抱兔兔,可以將兔兔前爪放在肩膀上,直立式地抱起來,並一首護著兔兔前肩,一首扶住屁股,以防兔子跳走逃開、發生危險。

    進階抱兔則可以將兔子肚子朝上、仰臥在手臂上,像是抱著嬰兒般抱住,避免牠跳開,但由於這個動物較為高難度且亦須與兔子慢慢培養默契與訓練,因此初次建議由兔子熟悉的人抱。

    雖然常常看起來面無表情,但其實要判別兔子開心也不難,像是快樂的時候會搖頭晃腦地跑跑,或是衝刺,這個行為也常被叫做「跳兔子舞」。

    不開心的話,則會以後腳用力跺腳,發出大聲響,一般來說,兔子在生氣、緊張、抗議、覺得討厭的時候會用後腳大力蹬地,好發在換籠舍、出現陌生兔等時候。

    此外,兔兔下巴有腺體,牠們也會蹭蹭下巴來標示物品、佔地盤,就像狗狗抬腳尿尿標記地盤般!

    牠們也需要適當的豐富化生活或是適度放風,而非整天被關住,否則一旦太無聊,便可能出現不停挖地、來回踱步、梳洗過度等異常或刻板行為。

     08

    要怎樣生活,先哪樣栽?

    常常有人誤會以為兔子生活其實很簡單,但其實每個細節都是需要認真經營,才可能獲取良好的生活品質!

    而邦妮也沒少用照片來好好紀錄自己日常的模樣,就發現勤勞與否的落差很大⋯⋯

    只見一張照片灰灰舊舊的,苦著臉的邦妮被好多寶寶兔包圍,不僅皮膚因為環境髒亂而得皮膚病、毛禿一塊一塊的,因為吃太多蔬菜水果紅蘿蔔,還頻頻拉肚子,還有一隻兔子被洗澡導致耳朵進水感染發炎。

    而另一張照片的邦妮則開心地打掃家裡,日曆上還圈著剃毛與剪指甲的美容日期,一旁更有獸醫院的名單掛在牆上,看起來對自己的兔生十分專注與講究!

     09

    生活品質,是兔生過得好不好的關鍵!

    看了照片的落差,邦妮更篤定要活得有生活品質,有許多細節要注意。

    例如,許多人認為養兔子會臭,其實兔子本身無味道,味道多與環境清潔、牧草味道等等有關,因此每天打掃是非常重要的!籠子使用乾濕分離的底盤也會有助於清潔。

    而兔子最適合的溫度為15-25℃,台灣夏天對牠們來說太熱,因此養在戶外是非常容易熱死或冷死,養在室內,也建議夏天為牠剃毛,牠們才舒服唷!

    和家犬家貓一樣,兔子平時也須定期剪指甲,指甲才不會過長而戳到肉或是斷掉受傷,走路才舒服。

    儘管牠們愛乾淨,但其實無須幫牠們洗澡,若腳底髒髒僅需毛巾擦拭清潔即可!

    兔子若生活環境髒亂,很容易得皮膚病,地板也不適合牠們的話,也很容易足底發炎,俗稱胼胝炎,因此維持良好與乾淨的生活環境,對牠們是非常重要的!若不幸生病,事先了解離家最近的獸醫院,或是列一張有看兔子的獸醫院名單,也是非常重要的!

     10

    好好記下兔年的美好時光,期許年年都是兔兔友善年

    每逢兔年,便是兔子棄養潮的巔峰年,根據台灣愛兔協會過去統計,上一次的兔年(2011年),協會收容量暴增了184%,今年截至5月,收容量也已逼近去年的數量。

    而這些皆源於對兔子的飼養知識不足、兔子可以領養代替購買的知識息息相關。

    邦妮也在剪貼簿寫下年度希望,希望大眾對於兔子能夠越來越了解,了解領養不棄養的真諦,讓台灣寵物兔的動物福利越來越好!


     ——本專題由農業部補助製作——
  • 共存是融入還是分隔?被割裂的體驗——壽山動物園試營運觀後感(下)

    一頭栽進動物園的世界已十年有餘,對於動物園行業展現的多樣性早就見怪不怪;從斥責到盛讚,涉及動物園不同面向的評論發表了數百篇,如今也持續關心行業最前線的一舉一動。 

    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會留下這樣的心得──「我看不懂」。

  • 出生入死只為救人!台灣NO.1狗英雄:搜救犬的養成解析

    當地牛翻身板塊錯動,熟悉的街道建物瞬間崩塌,人們從日常軌道被搖落,受困在傾倒的建物裡,祈禱援助比死神更快找到自己。 

  • 剝奪生命權的安樂死,真的可以嗎?六大爭議剖析

    自然的生死並沒有對錯,但是由人類決定寵物死亡,飼主究竟該如何思考?面對安樂死,有人提倡動物權,認為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權利,不可將之剝奪;有人則推崇動物福利,堅持一切動機應以減輕動物所承受的痛苦為主。 

  • 北市動物之家高死亡率8%。議員:密集飼養動物福利堪憂

    臺北市動物之家長期爆量問題嚴重,截至今年10月犬貓數量高達955隻,生活空間不足,一個籠子約擠了5~7隻狗,去年死亡率8%動物福利堪憂。

  • 實驗動物也有褓母?——專訪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林相汝飼育員

    你知道實驗動物在進入實驗程序之前,都有一群默默守護牠們的飼育員嗎?多數實驗動物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倒數生命,逐步走向死亡,面對一手拉拔長大的動物們,終將邁向生死關卡,飼育員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照顧牠們的?

  • 實驗動物懶人包:逃出絕命室 實驗動物小鼠篇

    你知道其實我們的一生離不開實驗動物嗎?從出生第一支B型肝炎疫苗、到感冒所吃藥品、受傷用的醫療用品等都仰賴無數實驗動物的犧牲,然而,對於這些為我們的健康而犧牲的英雄們,我們了解牠們嗎?

  • 實驗動物與牠們的產地(上): 你們過得好嗎?

    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實驗動物在日常中被犧牲,實驗動物們沈默地為著人類的生活福祉作出犧牲與貢獻。然而,究竟有哪些動物被使用於實驗?牠們又在哪些領域被犧牲?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有沒有受到保障?不得不承認,我們其實對實驗動物——十分陌生。

  • 實驗動物與牠們的產地(下):替代方案,準備好了嗎

    人類生活必須仰賴各式科技與醫療技術,而科技的進步,似乎都建立在實驗動物的犧牲上,兩者之間的道德拉扯,難以找到正確解答,但若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不執行動物實驗?是否所有問題都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邁向零實驗動物是否可行?

  • 擎天崗野化水牛殞命,反映主管機關長期漠視的荒唐

    圖為擎天崗的水牛,背景可以看到鐵絲圍籬以及圍籬內外的植被型態截然不同,圍籬架設的合理性也備受挑戰。照片來源|李宜龍。

    陽明山擎天崗的野化水牛在2020年12月發生大規模的死亡事件引起大眾關注,獸醫在釐清死因後發現導致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營養不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此炎上,遭到各方抨擊。

  • 新動物園運動,但是動物園沒有變新——壽山動物園試營運觀後感(上)

    一頭栽進動物園的世界已十年有餘,對於動物園行業展現的多樣性早就見怪不怪;從斥責到盛讚,涉及動物園不同面向的評論發表了數百篇,如今也持續關心行業最前線的一舉一動。

    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會留下這樣的心得──「我看不懂」。

  • 東京奧運馬術比賽意外拉傷,瑞士選手同意安樂送別愛馬

    8月1日東京奧運瑞士選手Robin Godel 的動物夥伴Jet Set 在馬術比賽跨越障礙時,韌帶意外斷裂,在獸醫師評估並徵得Jet Set的主人、Robin Godel同意後執行安樂死,享年14歲。

  • 梅花鹿死而復生? 中市府:已移送地檢署偵辦

    梅花鹿誤闖台中市民宅,通報後委外廠商稱該鹿在捕捉過程死亡,結案時卻又說該鹿已野放。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

    「雖然是動物園,但它在公園裡;雖然在公園裡,但它是動物園。」

    這句話,是我在這次遊覽之後,想送給新竹動物園的回禮,基於它目前展現出的姿態,以及我個人希冀在未來能看見的調整方向。「新竹動物園的改造是不是成功的?」,要討論這個問題,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你站在哪種角度來看?

  • 澳門賽馬將走入歷史,289隻賽馬何去何從仍不明

    創立於1989年的澳門賽馬會,近年由於賽馬在當地的熱度式微、馬迷高齡化,再加上博弈產業多元,該文化於當地逐漸乏人問津,營業至今虧損約97.8億,在經營困難的狀況下決定於今年4月起停辦,屆時289匹退役賽馬也將轉移至其他地方。

    賽馬是已存在好幾個世紀的馬術活動,除了是一項運動,也是現今一種合法的博弈活動,民眾於賽前會投注最先衝到終點線的馬匹。不過,在這樣的活動中,馬匹受傷、死亡,已經不是罕見的事,由於強度大,一次的跌倒失敗都可能骨折、慘摔斷腿,進而遭人道毀滅,去年香港更有馬匹在比賽過程中心臟病發死亡。這樣的活動,多年來存在著動物福利的隱憂與挑戰。 

    澳門政府在1月25日發出公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已授權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與澳門賽馬會簽署解約協議,4月停辦後,賽馬場地及設施將歸還政府,屆時除了570名員工將失業,289隻馬匹也擬送往中國作為馬術訓練等用途。

    但對於馬匹的下落,據香港動物報採訪內容,香港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麥志豪則認為,應該只有健康的馬匹會去中國作為馬術訓練用途,一部份馬匹恐仍將被人道毀滅,他認為:「最理想和最公道的做法是運回原居地頤養天年,但相信可能性很低,因為對馬主來講馬匹已經沒有利用價值。」除了馬術訓練一途,尚未有更透明或明確的規劃。

    而麥志豪也在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受訪指出,對比2018年澳門賽狗的廢除,當時民眾不僅關心狗狗的下落,更有人協助領養,本次賽馬的退役與廢除卻乏人問津,更指出本次澳門退役賽馬相當可憐:「到時候是要把馬運走,還是人道毀滅?不知道啊,都沒人講。這是很不文明的作法。香港賽馬起碼現在透明度還高一點,檯面上有機會知道馬匹的下場。」

    馬的壽命平均約25歲,不過賽馬通常在7~8歲因傷而退役,由於治療成本與難度高,且恐讓馬匹受更大的痛苦,通常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將其人道毀滅,也就是安樂死。而麥志豪也分享了香港處理退役賽馬的例子,指出許多賽馬在退役後除可能以人道毀滅,掩埋在垃圾堆填區,也可能送到國外做成罐頭。 

    儘管本次澳門賽馬的凋零,是因為文化的沒落而導致結束經營,並非以動物福利的角度而結束賽馬文化,但值得慶幸的是,澳門賽馬的結束也意味的未來澳門不會再有更多馬被作為博弈用途,而冒著生命危險賽馬了。馬匹的何去何從尚且不明,未來仍待追蹤更新。

  • 用LINE賣起來,64隻保育類動物遭盜獵販售

    今年六月臺南地檢署查到有民眾非法飼養領角鴞,循線追查發現案情不單純,一共查獲19種64隻的野生動物,且多是保育類!嫌犯還利用LINE作為銷貨管道,賺取不法所得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陳嫌二人可能被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新臺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這次查獲的動物有#射紋陸龜、#遊隼、#黑鳶、#蜂鷹、#領角鴞、#臺灣藍鵲、#鳳頭蒼鷹、#黃嘴角鴞、#八色鳥、#長冠八哥、#山麻雀、#鉛色水鶇、#臺灣畫眉、#八哥、#黃領帽亞馬遜鸚鵡、#黃頭亞馬遜鸚哥、#青背山雀、#赤腹山雀及#普通狨等。

  • 當動物議題被高高提起,動物政見美了誰?

    選舉時分,許多地方首長候選人總會在鎂光燈下,展現愛動物的那一面,例如在記者會中帶著動物亮相,高呼著友善動物、領養代替購買等,或社群平台上公布與犬貓的合照。然而,候選人真的關心動物嗎?他們提的動物政見,又聚焦在哪個面向?這些政見,究竟是為了動物,還是人類?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設計|顏吟竹 

    從選舉看見動物,動物政見為了誰?

    選舉將至,動物政見也在全台遍地開花,不少地方首長候選人紛紛高喊著政見,為動物發聲、謀福利,然而,這些動物政見之所以被提出,除了幕僚團隊的不同策略,也夾雜著許多因素。 

    對於為什麼候選人會提動物政見,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何宗勳秘書長觀察到幾個原因:「第一是後選人本身是愛護動物的人,第二可能是他的競選團隊重視此議題,再者候選人也會結合動保團體共同倡議,在特定動物節日一起把動物議題及政見推出去。」 

    而選舉造勢期間,候選人所到之處皆是鎂光燈焦點,這對動保團體來說是把動物議題推出去、讓更多人看到的好機會!今年,也有許多團體積極向候選人遊說,將動物議題放入政見裡。 

    東吳大學政治系陳方隅教授說明:「通常非營利組織在選舉期間,都會更大力宣傳,跟候選人做喊話、接觸,因為選舉前,民眾特別容易在意這些議題。而做社會倡議本身,很多時候無法直接影響到政見甚至政策,但透過選舉的曝光機會,更可以影響更多人對議題的關注!」

    而選舉時分,許多地方首長也經常在記者會現場或是社群媒體大頭貼上,換上抱著動物的照片,展現愛動物的形象,在相關討論上,前次選舉除了有候選人因抱貓方式錯誤而引起罵聲,本次選舉亦有候選人高喊領養代替購買時,引發民眾熱烈討論及關注,顯見動物議題在候選人的形象上,國人其實是相當在意。 

    動物政見,無論是對欲建立形象的候選人、為動物發聲的動保團體,甚至期待提升寵物福利的飼主來說,或許皆是美意;然而,若從動物福利的角度出發,這些政見會是直指問題核心,甚至是改善動物處境的解方嗎?

    就讓我們直搗今年動物相關政見,一步步揭祕。

     

    有提動物政見的縣市首長候選人,不到一半!

     

     

     

    今年(2022)選舉全台地方首長候選人共94人,截至11月23日為止,有提出動物政見的候選人共40位,包含六都16位候選人及其他24位非六都候選人,雖然提出動物政見的人數未過半,但以六都來看,比例已比2018年時來得多! 

    原因除了與動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關心動物議題外,也與近年來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有關;臺灣人飼養犬貓數量更於2021年首度超越15歲以下的幼兒人口,許多民眾也漸漸將陪伴的寵物,當作自己的家人。

    陳方隅教授也觀察道:「會在乎寵物的這些人,其實投入在寵物上的,不比一個小孩子還少,這也讓我發現關心寵物議題的民眾忠誠度其實很高,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因為動保議題特色很明確,有一群非常忠實、在乎的選民。」

    有養寵物的民眾,已經是不容小覷的一群人,甚至是不可忽略的「選票」。 

     

    綜觀全台,有提動物政見的候選人其實不只局限六都,但仍多落在台灣西部,由台北市6位居冠,次之苗栗縣5位。不過因各地候選人數量懸殊,一個縣市最多12位候選人,最少則僅有2位,統計結果上也隨之受到影響。 

     

    不過多位候選人提出,不代表動物政見就比較多!從各縣市的「動物政見數量」來看,由於台北市候選人高達12位,其中6位提出動物政見,再加上有動保黨推出許多政見的關係,故位居榜首!第二名則由桃園市奪下。

    今年提出動物政見的候選人數雖顯著成長,但不論是政見的數目多寡,或針對單一議題而相繼提出政見的人數很多,其實並不能代表其議題的廣度、深度,也難以確認其政見所影響範圍,陳方隅提醒。 

    所以若單看動物政見被提出的狀況,在僅是「有或無」的統計之下,其實並無法直接解讀政見影響範圍大小、進步與否!仍需透過議題類別、政見內容等面向進行解讀與分析,才能知道是否有助於動物處境的改變。

     

    寵物政見居冠,經濟及實驗動物卻為「動保的黑洞」!

     

    拆解動物政見所提及的動物類別會發現,今年在36位有提動物政見的候選人中,就有26位以寵物及飼主面向提出,次之則落在流浪動物的福利與政策。 

    那麼,為什麼寵物、流浪動物類別會特別多?說到寵物,民眾多會直接聯想到犬貓,也越來越多民眾將毛孩視如己出,亦非常關心犬貓議題,包含寵物的食衣住行、或是流浪動物議題,以民意狀況來推進,目前動物政見仍多反應、圍繞在犬貓上。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姜怡如執行長認為,寵物除了是大眾熟悉的議題以外,社群媒體及新聞報導也多對犬貓的討論度較高。此外,目前台灣多數的動保團體,也多以犬貓救援、收容為宗旨,應證了流浪動物相關議題是第二多人提出的動物政見類別。

    但對比寵物及流浪動物議題,展演、經濟、實驗動物卻乏人問津,何宗勳更直指,實驗動物跟經濟動物,由於都在實驗室及屠宰場裡,看不見動物的照護過程以及屠宰處境,難以監督,也讓此兩類動物成為「動保的黑洞」!

     

    寵物政見高達75條,對比野生動物13條政見,足足高出五倍之多,而此類別的政見其中18條與「興建、改善寵物公園」相關,其次「設立寵物友善空間」共有14條,亦與建設有關。

    「目前養寵物的人多且需求廣泛,要讓選民投給自己,多會提出對飼主有福利的政策,而通常這些政策也都比較花錢,稱為『給付行政』註一;相對來說,要去管制或解決問題『管制性政策』就會比較少,民眾也相對不願意買單。」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吳宗憲教授說明。 

    許多候選人提出「動保」政見,以宣示對動物保護、友善動物的決心,但這些政見是否符合「動物保護」的定義,實際上多不然。 

    今年動物政見多為興建寵物公園這類政見,但這是否為動保議題的當務之急,又有無符合「動保」含義,姜怡如認為:「寵物公園的議題其實很表面,對於提升動物福利的效果非常有限,且這類政見仍多以人的觀點出發。」 

    姜怡如舉例道,不管有無寵物公園,好的飼主仍應帶狗狗去散步,目前台灣許多不當飼養案件中看到的就是飼主將動物長期關籠、拴綁飼養,非常不人道,因此若是以較當務之急的問題出發,反而應從飼主責任教育著墨,才是更「治本」的方式,並且加強執法的效能,杜絕不當飼養。

    而寵物其實不只有犬貓,台灣常見寵物更有鼠兔魚等動物,隨著飼養型態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多民眾飼養兩爬類等其他動物,這些動物不管是飼養方式,甚至是動物福利也都需要被關心,然而就目前政見來看,包含許多候選人提及的友善動物,內容多獨厚犬貓。

    而何宗勳也表示:「我觀察現在大家所談的友善動物,其實就是友善寵物為主,比較少去琢磨在野生、經濟、實驗等其他動物,但友善的前提是,要以動物的需求來做思考,而不是以人類的角度來思考。」 

    此外,姜怡如也表示:「要提升動物保護,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動物福利以及目前最當務之急的問題有哪些。」

    文章 受訪者 01

     

    目前,寵物相關政見仍多以「補助、增加福利」為主,反觀「管理類」的政見僅佔3項:強化生命教育、飼主責任以及加強管理繁殖業者,欲解決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議題的政見少、提的人數也相對較少。 

    以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吳宗憲教授解釋道,在選舉中,老百姓通常是「理性的無知」,意思是民眾多會以理性自利的角度「被動」了解公共事務,而政治人物為了擄獲選民的心,所提的政見也就多以對民眾本身有利的政策出發,少有解決公共政策的政見。 

    也應證了目前整體的動物政見,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多是符合民眾的「需要」,而非解決「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的問題」。 

    流浪動物政見以領養、收容為主力!

     

    針對流浪動物議題,候選人首以「領養」為重,其次則著重在「收容」的面向,像是透過硬體設施的改善、增加動物保護單位的人力資源,改善公立收容所品質;抑或提供民間收容單位補助,或造冊合法化,並加強稽查、訪視,甚至針對劣質私人收容所加強輔導等。

    對此,姜怡如也認為,面臨爆籠、動物高齡化的現象,領養代替購買以及收容所的改善,在面對流浪動物議題及改善動物福利上,確實是非常重要且急迫的。 

    姜怡如分享:「很多公立收容所的硬體非常老舊,醫療與人力資源也不足,且未必符合動物福利,即使有些縣市興建收容所,但其實多並未達到國際標準,所以我覺得這是需要立即去改善的,特別是因應零撲殺政策。」此外,目前亦有許多民間收容所,其內部狀況亦可能比公立收容所來得差且不公開透明,各地方的管理制度亦缺乏。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對於流浪動物議題,多對TNVR的R(絕育後回放原地)有爭執,其衍生的衝突更涉及社會安全、動物保育、生態環境等面向,但就目前政見來看,候選人卻少有建樹。

    何宗勳認為,這些衝突因相對有其爭議性,選舉期間候選人都希望避免負面形象,因此不願意提出太困難或太仔細的解決辦法;再者,也可能是候選人對此流浪動物議題亦不夠瞭解,才未能提及。


    吳宗憲也分享:「提收容議題不管是正或反面,多不會有人反對,而改善、建設收容所本身又是花錢的政策,亦是『給付行政』的一種,容易吸引民眾。」反觀若提流浪動物解方,便容易在民眾之間裡發生衝突,也可能進而影響選情。

     

    保護牠的家,野生動物政見以棲地維護為主 

     

    在整體動物政見中,野生動物類別的政見雖入榜探花,但此議題對大眾來說,仍是相對是較遠的,也較少受到重視,也是台灣目前的現象之一。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秘書長感慨地表示:「我們對於自己生存的環境,其實並不是很了解,我們仍是著重在都會區、比較息息相關的動物裡,但如果以整個台灣的居住環境裡面來說,其實包括淺山、深山的自然環境,包括野生動物、植物生態,甚至環境議題,其實這些對我們來說,影響是更深遠的!」 

    綜觀今年選舉,野生動物相關政見多落在非六都的縣市,共有9位提出,反觀都會區僅有2人提出,原因也可能與地理環境、民眾認為野生動物的距離較遠,再加上本次的選舉為地方選舉,各縣市的政見皆需因地制宜等因素有關。 

    不過,不管是六都還是非六都,在野生動物相關政見中,候選人提出的都一致著重在「保護棲地及生態」或「發展生態園區」。 

    對此,陳美汀認為,棲地保護及發展生態園區的提倡固然十分重要,政見本身也是好的,但因政見內容多未詳細描述,難以了解其背後的精神與價值,因此無法得知這些政見是否對野生動物保育及生態保護真正有幫助,然而,這對於未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至關重要。

    以一處棲地發展成生態園區為例,儘管立意良善,不僅能保護野生動物的棲地,亦有機會建立社區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進而自然保護環境;然而,若是執行單位並不熟悉保護環境生態概念,加入太多硬體設施在生態園區裡,或是民眾的干擾過大,反而會變相破壞棲地,僅能由當地民眾後續持續監督是否有好的規劃及作為。

     

    文章 受訪者 02

    不過,以政見的形成的角度來說,陳方隅解釋:「由於政見是要告訴民眾說我們要做什麼,所以必須經過美化、簡化。」為了讓民眾聽得懂,通常政見並不會太詳盡的解釋,而對於政見是否真的可行,陳方隅也表示,有些政見確實寫得很認真,也有經過可行性的評估,但有些時候政見僅是宣示、定目標為主。

    從選舉策略來看,吳宗憲也認為,很多時候候選人提出政策的目的,像是提出生命教育、動保教育等等,可能只是為了塑造形象,因此並不會跟民眾細講其內容,這在為了吸引民眾的選舉策略下其實已足夠;然而若是要解決問題、制定政策,現行的政見內容如:動保教育應有的實際內容,細緻程度仍遠遠不夠。 

    實驗動物無人在乎,動物展演的動物福利仍低

     

    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其實廣至生活中會用到的「實驗動物」、吃到的「經濟動物」、甚至看到的「展演場裡的動物」,而這些動物也在《動物保護法》裡被定義、受保護,牠們的照護、屠宰、被利用的過程是否符合人道及動物福利,也值得我們近一步關注、改善!

    然而但今年談論到的人卻寥寥無幾,不只實驗動物無人提出,涉及到展演動物的相關政見也多著重在海生館、中大型動物園的興建,內容更無關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概念,僅有一位候選人提到「檢討動物園的飼養環境及設備。」 

    姜怡如認為,可能是因為經濟、實驗動物這類相關產業的透明度較低,動物實驗室、經濟動物畜牧場裡的動物真實處境與問題較難被揭發,因此關注此議題的門檻較高,較少團體在進行倡議。動物展演場所也是過去這幾年才比較受到更多團體與人民的關注,因此這次選舉就有候選人提出相關政見。
     

    儘管如此,有所突破的是,今年仍是有少數三位候選人提出經濟動物相關政見,像是推廣友善畜禽水產品、公部門與公立學校使用動物福利與環境友善食材,便有機會透過買賣促成好的循環;引導發展畜禽友善飼養,透過縣府輔導,加強動物福利的觀念。 

    文章 受訪者 03

    動物政見被輕輕放下,有提就足夠了嗎?

     

    寵物,因為跟人類的生活圈接近,我們會對寵物有深厚情感,與此同時,我們卻因此經常忽略,其他動物受到的痛苦是否更大,或未被照顧。 

    綜觀今年的動物政見,雖然政見數目明顯成長,但內容所提到的受眾對象,仍多限縮在寵物,且涵蓋的動物福利概念也偏低,許多動物相關的處境、動物福利等多未被提及。目前大多數動物政見的內容亦不夠詳細,難以光靠簡短的政見說明,了解候選人所提出精神與價值,或不易判斷是否有助於促進動物福利、野生動物保育及生態環境的提升。

    然而,陳方隅及吳宗憲皆表示,透過政見來去討論選舉,進而去做出選擇,在民主政治來說,其實是較為理想的,但以現況來說,陳方隅說明道:「政見百百種,要評估政見如何影響選民的抉擇是很難的,台灣民眾大多還是以『政黨』為主要意願,政黨幫大家篩選、做把關,有一種打包的概念。」 

    理想上,民眾都期待動物議題能透過政見走向政策,進而去改變動物的處境,但吳宗憲卻提醒:「選舉基本上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不是真正要去解決問題的管道。」 

    不過,儘管最後可能難以透過政見形成實際政策,但也不要灰心,吳宗憲認為平時動保團體的倡議,或是媒體報導的討論,亦可造成政治的壓力,進而改變政策,改善各種動物的處境。而這些,除了極需仰賴民眾的長期關注,或透過支持NGO來持續監督政府。越多民意關注動物政見及議題,也就越有助於為動物發聲,甚至影響下一次總統、立委大選。

    促使動物政見成為政策,不僅需要執政者的決心,更有賴民眾監督與關注。持續關注、討論動物議題、培養動物知識,都能在為動物發聲這條路上,貢獻一己之力。 

    *全台動物政見完整揭露,快來找你家鄉候選人提了什麼?【前往閱讀

     

  • 窩影評《獸刑》者與牠的獄卒們

    從兒童繪本到成人電影,我們似乎習以為常地讓動物開口說話,甚至跟人類建立友誼。而紀錄片《獸刑》成為一部讓人痛心的紀錄片,正是因為它從最開頭就打破了這個假象,使用變調的搖籃曲與黑化的夢幻城堡揭開序幕,要觀眾做好離開快樂園地的心理準備。

    動物正在因為人類而受苦,牠們離我們並不遙遠,牠們不只在螢幕裡,牠們在收容中心裡,有一群人類正在照顧著牠們,而這群人也因此無法離開這裡。

  • 窩週報_第029期 人猴衝突不斷 陽明山首次動用漆彈槍

    台灣獼猴與人類衝突不斷!猴子智商高,與人互動不論好壞,學習過後,習性就產生改變。陽明山約有500隻台灣獼猴,常有遊客餵食,造成獼猴產生「人=食物來源」的連結,與人類活動範圍越加重疊,衝突也跟著上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因此向鄰里配發漆彈槍「驅猴」,但未從根源著手的作法也引發討論。首圖|台灣獼猴吱吱黨

  • 臺大實驗白兔退休,自帶終身健檢盼一個溫暖的家

    台大特殊寵物及野生動物醫學研究室退休實驗兔開放認養,附帶免費結紮與健檢,盼早日尋得歸宿

  • 蛋荒中看見轉機,友善畜牧打造「碳中和」雞蛋

    未來動物福利不再只是道德要求,而是關係到畜牧產業發展、糧食安全的剛性需求。

    為促進動物福利,第二屆「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於3月29日在台北隆重展開,此論壇是由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共同主辦。立法委員蘇巧慧、農委會副主委杜文珍、荷蘭辦事處處長葛菈樂 (Gelare Nader) 皆出席論壇,參與這場重要盛會。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 被誤解的動物3——有成效的移除,外來入侵種犧牲才有意義

    這篇文章想讓你知道的是:移除行動也需要有沙盤推演?移除過程中可能讓動物受到最小傷害又同時兼顧移除效率嗎?一起來看看,台灣的移除任團隊正面臨哪些難題⋯⋯

  • 被誤解的動物5——懶人包|外來入侵種移除物語──取走生命,請溫柔以待

    外來種就該死?入侵種就該殺?你清楚「外來」和「入侵」的差別嗎?移除工作要犧牲動物生命,為什麼要移除?不移除又會如何?而移除工作使生命離世,如何才能使動物安穩善終?人道處理如何進行?

    其實,並非所有外來種都需要被移除,移除工作重點在於有效的控制傷害,而非殺了多少動物。別再被媒體上的血腥畫面蓋台洗腦,不要輕易受污名化言論起舞,還沒了解牠,請先別急著恨牠。

     撰稿|洪郁婷    編輯|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  

    懶人包 01

    外來者,就非死不可?

    「外來種」 和「外來入侵種」經常被混為一談。

    「外來種」指透過人類進入非原生地區之生物。人類引入外來種有許多原因,包括農業、貿易、觀賞娛樂、科學研究等;也有無意間帶入,如進口動植物時意外帶入其他生物的情形。「外來入侵種」則是指上述的外來種,可能因逃逸、人為棄養、刻意放生等原因進入到野外,並成功在非原生地區建立族群,與當地生物產生生存競爭、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為了減少生態傷害,必須對外來入侵種加以管理、控制,而「移除」則是管理的方式之一。外來入侵種陸生動物如沙氏變色蜥、埃及聖䴉、綠鬣蜥、斑腿樹蛙、綠水龍等,即在2017年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列為主要移除的對象,由林務局負責管理。

     


    懶人包 02

    外來入侵種可能帶來哪些威脅?

    根據Pimentel等人2005年的研究估計,外來入侵種所造成的環境與社會經濟損失,每年可高達全球經濟的5%,即至少1.4兆美元。哥倫比亞一座私人動物園引入的4隻河馬,在1993年動物園主人過世後,擴散到野外。直至2020年,數量已達90-120隻。這些外來入侵種河馬,對當地本土的海牛、水獺、凱門鱷造成生存壓力,河馬的糞便也使湖泊中的細菌與藻類大量增加,改變了當地的水質。

    世界各地皆有類似紀錄,當外來入侵動物的習性原生動物相仿,或是其環境適合生存,又沒有其他天敵可以牽制時,便可能威脅原生動物的生存。因此,「移除」是為減緩外來入侵種帶來的衝擊和危害,更是為了保護生態系中的其他生物。

    常見的5種外來入侵種的危害:

    1. 掠食原生種
      1940年褐樹蛇引入關島後,捕食當地鳥類,導致11種原生鳥類至少有9種消失,其中5種特有種已經滅絕。
    2. 資源競爭
      臺灣布氏樹蛙繁殖用的水域,被外來種斑腿樹蛙占據,族群數量因而減少。
    3. 疾病傳染
      流浪狗將犬瘟熱傳染給鼬獾等野生動物。
    4. 基因汙染
      臺灣西部之白頭翁被放生至東部,與臺灣特有種烏頭翁雜交,基因汙染可能使特有種消失。
    5. 改變生態
      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的野豬,其掘根行為造成美國大煙山國家公園造成土壤侵蝕加速、增加河流淤積,連帶改變當地生態。

    懶人包 03

    外來入侵種不該受虐待

    拯救生態的「移除」工作,怎麼成為「虐殺動物」的藉口? 以綠鬣蜥為例,2013年起地方政府開始執行移除工作,民間也陸續出現自發性的移除行動。生態學者徐偉傑亦曾發文指出部分民間自行移除,實際上卻是以綠鬣蜥為靶,試射強力彈弓、試槍、試魚叉,是戲謔、踐踏生命尊嚴,並有違法疑慮。

    網路影音平台、電視媒體上,經常可見動物被五花大綁、排列在地上有如「落網的通緝犯」;動物中箭掙扎的虐待畫面,搭配了「惡棍、惡龍」等負面文字。

    媒體傳播片段資訊,地方政府獎勵民眾捕捉卻無制定規範,加上民眾缺乏對外來入侵種的認識,在去脈絡的理解下,人們將生態災難歸罪於外來入侵種,忽略自己才是物種入侵的起因。「虐待、虐殺」動物成了英勇的「屠龍英雄」,成了以移除之名虐待動物的亂象。

    2021年3月動物社會研究會也發起記者會,要求主管機關林務局出面管理移除亂象。此事件甚至引起知名國際媒體《衛報》的關注。

    *參考資料:兩棲爬蟲萬事屋|為什麼外來種移除不能讓一般人做的原因之一

    懶人包 04

    移除不當,反而危害更大

    移除工作需要專家學者調查評估,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擬定策略,才能達到控制效果。沒有計畫的捕殺行為,可能驚擾動物,加速擴散,或是辨識錯誤害了本土物種,而使入侵問題更嚴重。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指出,移除必須有計劃,以高雄為例,綠鬣蜥數量雖然少了很多,但是分布範圍卻變大,就是因為移除計畫忽略了新擴散的點。

    常見的無效移除還有,為了追求捕獲數字,只移除群聚在孵化地,存活率僅5%的幼蜥;但其實具繁殖能力的成蜥才是捕捉重點,是控制整體族群數量的關鍵。行動前必須考量動物族群分布範圍、繁殖速度等。

    未經計畫的無效移除,無法壓低外來入侵種數量,只是浪費資源,讓動物白白犧牲。若使用殺傷性武器執行移除工作,必須要經過主管機關許可與訓練,確保使用者具備操作技術,以免造成動物更多的痛苦或是波及人身及財產的損害。

    而當生態系中有多個外來種,或是外來入侵種已入侵一段時間,成為當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每一個移除行動皆可能牽動整個生態系,需要更精密的規劃。


    懶人包 05

    管理外來入侵種,方法不只一種

    管理外來入侵種,不同階段有不同做法,而且也不只靠「移除」。根據GISP《外來入侵種法制架構發展手冊》,持續監測,等待適合的時機或有可行的新技術時才採取行動。「什麼都不做」有時候也是一種策略。

    各種入侵階段的管理措施

    預防,勝於治療
    禁止黑名單生物進口、落實邊境檢疫。加上平時環境偵測,及早發現外來物種,及早反應。

    行動,趁早根除
    2007年入侵武陵地區的中國藍鵲,因為及早處理,僅移除9隻鳥、6顆蛋就完成移除任務。

    圍堵,防止擴散
    林務局保育組羅尤娟組長受訪時表示,政府已委託屏科大調查全臺綠鬣蜥分布範圍。移除時將依據綠鬣蜥分布範圍,採取圍堵計畫,從外圍開始移除,再慢慢縮小範圍。

    共存,設法保護原生種
    楊懿如說明,目前農墾地帶幾乎都被斑腿樹蛙佔據,此階段的移除重點不在除光斑腿樹蛙,而是壓低斑腿樹蛙數量,以保護退至次生林裡的原生種布氏樹蛙。


    懶人包 06

    移除捕捉應兼顧動物福利

    陳添喜強調,在執行移除工作時,基本上不使用會讓動物受傷、活動力下降的方法。目前移除團隊捕捉綠鬣蜥主要使用長竿套索與陷阱籠,但是否符合動物福利,主要取決於使用方式。

    例如使用陷阱籠必須頻繁巡視,一旦捕獲綠鬣蜥立即回收。讓動物久困籠內,使其飢餓、缺水、曝曬至死,同樣不符合最小痛苦的人道原則。

    不同的動物、環境,適用不同的移除方式與工具,但維護「動物福利」的原則是不變的。


    懶人包 07

    願生命安息,讓外來入侵種善終

    安樂死大致可分化學藥劑和物理方法,並依照動物特性、大小、疼痛感受度、數量,此外還有成本和操作安全性,選擇適用的方式。

    根據美國獸醫學會(AVMA)的《動物安樂死指南(AVMA Guidelines for the Euthanasia of Animals:2020 Edition*)》,不同物種、不同條件,提供各種較為符合動物福利的安樂死建議。例如埃及聖䴉、斑腿樹蛙、綠鬣蜥三個物種因生理結構、體型大小差異,適用的方式皆不同。

    埃及聖䴉
    除了射殺以外,臺灣也曾嘗試過以生殖干擾的方式阻止鳥蛋孵化。例如在鳥蛋上塗油、戳洞等,但效果不佳。 移除方式曾有多種嘗試,如網具捕捉、陷阱捕捉等,但由於埃及聖䴉容易緊張掙扎而受傷,最後採用使其迅速死亡的射殺方式。

    斑腿樹蛙
    楊懿如指出,臺灣目前作法以人工一隻一隻捕抓斑腿樹蛙,再帶回實驗室人道處理。由於斑腿樹蛙是小型外溫動物,可以麻醉後置於-20°C冷凍環境使其迅速死亡,為目前研究痛苦較小的方式。

    綠鬣蜥
    綠鬣蜥雖然是外溫動物,但不適用冷凍方式。有些說法認為體型較大的變溫動物,冷凍結冰時血液會產生冰晶,使其疼痛。陳添喜表示,其實是因為大型變溫動物具有抗凍機制,-20°C仍無法凍死綠鬣蜥。目前國內外人道處理綠鬣蜥,多以迅速破壞腦部為主。例如畜牧業常用的擊昏槍或是腦脊髓穿刺法。


    懶人包 08

    抱持歉意,盡力讓牠安穩離世

    外來入侵種動物的人道處理,通常由政府委託的移除人員一併執行。其承受的不只是野外工作的風險,還有奪去動物生命帶來的龐大情緒壓力。

    移除工作是一場全民的生命教育,讓人們認知移除的意義,並認真對待被犧牲的動物。

    楊懿如在帶領斑腿樹蛙移除工作時,也曾遇到一看到外來種就義憤填膺的人。楊懿如會向他們解釋,外來入侵種需要被移除,其實是人類錯誤造成的。牠們也是生命,也要珍惜,盡量不要讓牠們受苦。

    屏科大陳添喜副教授曾經赴日交流巴西龜的人道處理方式,為了避免終止動物生命的對兒童及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日本主辦單位會避免兒童及青少年旁聽。日本移除團隊也在會在移除完成後,帶領參加民眾舉辦慰靈祭。看似告慰動物之靈,實則也安撫人心。

    汪仁傑受臺東林管處委託執行綠鬣蜥移除工作,也會向參與的民眾解說移除外來入侵種的來龍去脈,說明這些動物其實是人為帶來的,那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引導民眾思考。

    移除的意義在於修復錯誤,而非殺戮。對犧牲的生命抱持尊重與歉意,讓動物安穩離世,阻止錯誤再次發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懶人包 09

    記取教訓,預防悲劇重演

    預防是在所有外來入侵種管理措施中,是最有效、最節省成本、對生態環境衝擊最小的方法。

    外來入侵種預防工作,早在物種原生地就該起步,以免生物隨著人類腳步四處擴散。比方在出口前以燻蒸法、放射線、熱處理等方式消毒貨櫃,以防生物隨貨櫃入侵其他地區。各地防疫、檢疫單位也會建立生物黑名單,禁止名單上的高入侵風險生物輸入。

    一般寵物棄養或繁殖場棄養動物,是外來種入侵的主因之一。主管單位應確實掌握外來野生動物進口與流通販售資訊,有效管制以降低物種入侵風險,並宣導正確的飼養觀念。身為一般民眾,我們應當不隨意放生、不棄養寵物;配合檢疫,不攜帶蔬果、肉類等違禁品入境;發現疑似外來物種,立刻撥打1999通報地方政府。或是積極成為民間生態保育組織志工,培養外來種預警能力,成為好的環境監測者。

    一同預防外來種入侵,阻止悲劇重演。

     


     

  • 解密Xpark(上)——是社教場域、網美聖地還是動物囚牢?

    2014年,牧場河馬阿河在運送過程摔下了車,這一摔,墜失了命,跌入社會的眼睛。民眾沈痛、動團斥責、政府檢討,那些從前被遺落在法律保障範圍外的展演動物,一夕受到龐大關注。 在展演動物法規不斷修正的同時,一間來自日本的水族館搭上了桃園高鐵產業專區的BOT案,正規劃上路。    

    2020年八月,都會型水族館Xpark在桃園青埔盛大開幕,是日本橫濱八景島團隊第一間海外分館,也是目前全臺唯一一間不靠海的水族館。據鏡傳媒報導,這項由國泰金控第三代接班人蔡宗翰的休閒嗜好衍生的投資合作,一年可望帶來160-200萬人流,單年營收預估將達到臺幣6.4億元。

    記者|林采昱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黃品瑄

     

    紮根臺灣的藍圖

    來到臺灣經營水族館,我覺得學到很多。」Xpark董事長藤井忠光談到在臺灣成立水族館之難,即便在日本已有經營四間水族館的經驗,首次踏足海外,才發現臺灣動物展演的法律比日本嚴謹的多。

    臺灣歷經《動物保護法》修正,如今新成立的動物展演場所皆需取得動物展演許可始得開業,且需為社會教育機構、休閒農場、觀光遊樂業之一,才具申請資格。因此,Xpark選擇以「社會教育機構」的定位出發,「在日本,水族館並不一定要同時是社教機構。」藤井忠光道出在動物展示設定上的兩國差異。另外,因應法律的規範,Xpark在動物表演上與日本水族館的展演形式有所不同,以不強迫、不定時為原則,呈現動物與飼育員的自然互動。

    從籌備、政府審核、取得許可到正式開幕,Xpark花費三年的時間造出一座擁有珍稀物種的人工海洋,盼日後在城市經濟中領航。

    XPARK01篇 臺灣展演動物法律之演進 2014年阿河事件後,政府逐步改善展演動物的法律保障

     

    XPARK01篇 首次輸入物種 Xpark展示物種約80%來自日本,其中部分為臺灣從未進口過的「首次輸入物種」,審查程序更嚴密。水母輸入前即召開三次專家會議,耗時超過一年。

     

    XPARK01篇 與眾同樂 Xpark《與眾同樂》的表演,以不強迫與不定時的形式將飼育員與動物的互動呈現,內容為例行的行為觀察。

     

    XPARK01篇 人工海水 水體承載著水生動物的生命。位居內陸的Xpark使用的海水為全臺首見的人工海水。

     

    海水自己調 不從大海撈

     

    「水族館跟動物園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水』這個因素在裡面,任何一個東西我們都要考慮到水。」談到水族館的建立,Xpark飼育部協理張哲維強調關鍵為「水」。

    我們是城市型水族館,基本上有一個很大的劣勢,就是海水取得上是困難的。

    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上環境水質考量,Xpark選用了全臺首見的完全循環系統,也就是用進口海鹽調配出特定比例的人工海水,供應館內展缸及後場用水。 

    然而,人工海水的成本相當昂貴,無法每天大規模換水,因此Xpark打造地下四層樓的LSS維生系統(Life Support System),透過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的三道過濾程序,將水質淨化過後調控成不同溫度配送至不同展缸,以魚類優先、海獸其次的順序,進行水資源的再利用,每日替換3%新的人工海水。除了成本因素,Xpark飼育部環境展示組副主任林宣佑也提到在人工海水適應上,生物的耐受度是一個考量。「每一批的鹽還是會有些微誤差,而魚體的脆弱度高,可能都會因為一些誤差受到干擾、要重新去適應水質,因此沒辦法一次就換新的水。

    而新引入的物種,需經歷一段1至1.5小時的「對水」過程,讓生物適應新的環境與水質。因為使用人工海水,對水時間也需比一般海水長,使用較慢速的滴水模式,使其身體慢慢適應鹽度差異,於後場適應無恙後再移至前場展示。

    XPARK01篇 更新海水 因海獸類排泄量大,換水率較高,因此每日換新的海水優先給魚類使用。
     
    XPARK01篇 海水完全循環系統 Xpark海水循環系統流程圖|窩窩整理繪製
     

    天然海水好?還是人工海水優?

     

    其實人造海水、完全循環系統是對生物比較好的,因為它的穩定性比較高。」負責Xpark維生系統工程施作的博成科技總經理提到,「但它也是很昂貴的系統,維護成本也貴很多。」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助理教授蔡明安(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表示,一般抽取天然海水會因為海象、氣象等原因使品質比較不穩定,人工海水相較下來穩定度較佳,也較不會有引入外來疾病的風險;但人工海水的換水率與微量元素則成了隱憂與挑戰,蔡明安點出了人工海水潛在的限制:「通常自然海水取得比較容易,水源比較充足,以海生館來說,正常狀況下是一直換水,只有在天候不好的時候換水率會調低、或先不換水。

    海水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微量元素,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人工海水可以取代天然海水。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邵奕達則認為,雖然天然海水有一定的風險,但只要前置處理完善,不至於會造成生物本身的問題,反倒是人工海水,必須透過經驗、知識、關鍵技術的配合,「對於很多軟體動物來說,用人工海水來養非常困難,可能要經過很長時間地嘗試,然後要去做不同微量元素的添加。而且,對某些生物合適的配方,不一定能應用在別的生物上。

    林宣佑副主任表示,Xpark雖不會依照物種差異在海水中添加額外的微量元素,但會依照物種的生活史去做鹽度的控制,例如水母在水螅體時期需要較高鹽度的環境,而鱟在產卵時期需要的鹽度較低。

    XPARK01篇 調整人工海水鹽度 依照物種不同成長階段,將人工海水調整成適合的鹽度。圖為Xpark後場飼育水母的水螅體過程。

     

    XPARK01篇 XPARK最大水缸 Xpark最大展缸——福爾摩沙大水槽的海水處理,第一步的過濾即需要八個大型臥式沙缸。

     

    XPARK01篇 人工海水與天然海水比較 人工海水與天然海水比較圖|窩窩整理繪製

     

    你來了、認識了,然後反思?

     

    關於水族館的定位與功能,Xpark主張娛樂與教育相輔相成,視「欣賞的動機」為教育的第一步。「教育不是強迫性的,遊客不需要以教育為目的而來,而是透過娛樂體驗開始接觸與重視這些海洋生物。」張哲維協理主張,沒有必要花很大文字篇幅在解說牌上,而是應先營造出一個富有美感、吸引力的遊憩場所,讓遊客在拍照、停留過程中,引起一些共鳴、關心或討論,進而導入教育。

     「我們也會擔心過度去強調娛樂的元素,把人當作中心,但被展示的動物處境卻沒有被大家看見的話,這對台灣動保來說,就是一大退步。」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研究員陳庭毓在多次逛館後有感而發,認為雖然娛樂不一定跟動物福利完全對立,但Xpark在過小空間飼養過多動物,在飼養管理上明顯有所缺失。

    開幕初期陸續有民眾回報動物受傷情形,質疑Xpark未妥善照顧動物,館方因此發表聲明回應,強調部分個體受傷、適應不良是自然現象,也藉機傳達水母習性的知識。張哲維協理表示:

    當討論度增加,不管是好的、壞的,這就是一個教育的契機!

     

    XPARK01篇 運用互動科技 運用互動科技,Xpark期待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圖為虛實互動區的消滅海廢遊戲。
     
     
    tspca sh Taiwan SPCA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認為Xpark漠視動物習性、罔顧動物福利|截自FB貼文

     

    在成為全台第三間擁有動物展演執照的單位後,Xpark持續接受政府與民眾的檢視。2020年十月因動保爭議,被查訪頻率高,平均每十天就有一個政府單位前來,其中包括動保處、海管處,及海委會。張哲維協理表示,在法律規範上的所有審查都盡力配合。 
     

    半年後,動物展演審查的成效如何?2021年2月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鳥語獸躍共同召開記者會,發佈為期半年對Xpark的調查結果,公布動物受傷、行為異常影片,呼籲政府全面檢討動物展演許可的審查制度,制定明確標準,並在執行面加以落實。

    建立一間都會型水族館,從海洋來到內陸,從藍圖走進現實,考驗持續如同活水,源源不絕。人工海水同時締造了穩定與限制,複製了一片海,很多嘗試也才正要開帆⋯⋯ 


    眾多的動物v.s.無數的眼睛,動物如何在Xpark生存下去?展缸背後有什麼秘密?

    繼續看下一篇:解密Xpark(中)——人的觀賞慾望跟展演動物的福利有可能取得平衡嗎?

  • 解密Xpark(下)——魟魚受傷怎麼辦?水族館動物們的照養難題

    水族館飼育,並不像小時候魚缸裡養魚,只要掌握少數容易飼養的魚隻,池內狀況皆眼底所及;相反的,當空間變大,物種變多,人對池內動物的了解限度與掌握程度,成為華麗展缸背後錯綜複雜的課題。

    撰稿|林采昱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黃品瑄

    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雖然對圈養動物都有一定的福利法案,很可惜的一部分,也是技術上的困難,就是沒辦法用像養陸生動物同樣的標準,去做水生動物的標準規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邵奕達副教授一語點出水族館體系的核心問題:

    「水」是海洋動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卻也成了圈養管理上的阻礙。

      50746324782 f5fcef9f65 k Xpark在4500坪的空間內飼養約420種物種,超過48,000個生物。

    海底世界,誰能明瞭?

    水中生物多樣 管理不易

    在較大的水體裡,為了滿足動物的社會行為與展現生物多樣性,多種生物族群會混養在同一水缸,然而,這也造成管理上的難處。館方難以隨時掌握每一隻動物的動態,且無法以特定的飼養規範去照顧不同種類的動物,而當其中一隻動物受傷或生病時,也不容易將牠移出展缸。 

    動物園或牧場可以有很大的後場,動物如果受傷、不舒服,我可以隨時把他遷到後場去做休養或醫療,但是對於水族館來說,這一點會非常的困難,因為任何一次的移動,對水生動物來講都是很大的創傷。」邵亦達副教授舉例說明,「在空氣裡面我們可以移動一隻馬,不管用牽的或什麼辦法。但是魚呢?你一定要把牠抓出水面。沒有辦法在一個大洋池裡面把一隻鯊魚移到旁邊的休養缸,這是做不到的事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助理教授蔡明安亦提到,「有些生病的魚隻,如果為了醫療目的而去捕捉牠,對牠來講那種緊迫造成的風險可能會高於或加重牠原本的病情。」不過,將患有傳染病的魚隻留在缸內,也可能有疾病擴散之風險,需再加強預防性投藥。 

    水下研究寡少 了解不深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文中曾提到,「國際間針對圈養「陸生」動物福利的研究與討論,尤其關於如何照顧動物的生理需求、健康的理論及實務已相對成熟,但在眾多動物(包含水生、陸生)飼養管理指南中,僅有約 16% 論及動物的心理福利,可見相當匱乏。」至於魚類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的相關研究,更寥寥無幾。 

    通常刻板行為比較容易發生在比較高認知的動物,像鯨豚或是一些陸生動物,魚類來講,比較少是從心理方面去做探討。

    除了魚類以外,蔡明安獸醫師提到Xpark裡眾多的水母,也是在獸醫研究領域匱乏的一群,「水母或許可以歸類在觀賞魚下,可是市場還沒有很大,所以目前並沒有獸醫去針對水母去做一些研究。」邵亦達副教授指出,「國內外水母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分類跟生態,真的去做生理研究的人不多,那真的去做病理研究的人,恐怕更少。目前要追蹤這些動物的狀況,只能看牠這個形態是不是完好。」 

    相較於陸生動物,有關水生動物的研究之少,使人對這些動物的認識像是隔了層水般模糊。

     

    池底世界,設法打造

    當面對不甚熟悉的水生動物,搭配起首次使用的人工海水,Xpark建立一套觀察、討論、嘗試的程序,希望以實務上的個體觀察與經驗交流,彌補現有水生動物飼育規範與研究上的不足。

    水族館人才養成 從做中學

    「日本的水族館有100多間,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幾乎每個地方都會有水族館,也有專門的學校在做動物飼育訓練。」Xpark張哲維協理話鋒一轉,「但是,台灣卻只有幾間水族館而已。講白一點,臺灣沒有這樣的產業。」他認為在產業成熟度與飼育、醫療人才上,臺灣相對不足。外加Xpark許多展示物種為首次輸入,對臺灣飼育員與獸醫師而言也是首次接觸,因此Xpark在人才培訓上,將第一批員工皆先送往日本學習,亦有一些日本飼育人員來臺進行飼育教學。

    Xpark飼育組分為三個部門:動物展示、環境展示,以及醫療。動物展示組負責照料陸生動物、海洋哺乳類、鳥類,環境展示組負責其餘物種,醫療組則為兩位臺籍獸醫師與一位日籍獸醫顧問。在每日例會上,各組進行動物行為觀察的回報,遇到特殊狀況,即由組長帶領組員一同討論、詢問日方相關經驗,經由集思廣益與嘗試的過程找出解方。

    經驗累積除了與日本交流外,臺灣社教機構間的串連,也是Xpark動物照顧與醫療的一個依循管道,例如高齡企鵝輸血的成功案例,即為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現場經驗傳授。

     

    XPARK03篇 01 Xpark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協力替貧血的高齡企鵝輸血。|照片來源:Xpark

     

    將餌料量化 精準上菜

    由於處於內陸,不容易像其他臨海的水族館可以就近向漁民購買下雜魚料,Xpark選擇購入品質經過挑選、便於冷藏運送的食用級漁獲作為餌料,飼育部環境展示組副主任林宣佑打趣說道,「當時還有人以為我們是開火鍋店,因為那些魚也是餐廳會叫的貨!」而對於兩種不同來源的差異,他認為各有千秋。「下雜魚料就像家裡煮的總匯大雜湯一樣,多樣化是他們的優勢;而我們的優勢在於品質控管的穩定,營養師依據營養價值規範,安排每天攝取的餌料種類與數量。

     
    XPARK03篇 02 量測食物量、準備餌料的過程。

     

    在人工海水低換水率的環境中,良好水質的維持更為重要,「精準」因此成為飼育環節一個核心價值。「對水質有要求,在使用上我們就不用去換掉太多的水。如果是海邊的水族館只要一直抽海水進來換就好,但如果我們一直換海水,基本上那個都是錢。」Xpark水母飼育組組長王笠提到,水母每天餵食的豐年蝦濃度與數量皆有量化,「餵食量多,水可能容易髒,必須抓水母剛好吃完的量,然後每天餵完之後檢查他們有沒有吃夠。」

    XPARK03篇 03 水母飼育員以滴管餵食固定數量與濃度的豐年蝦餌料。

     

    XPARK03篇 04 企鵝飼育員餵食企鵝。Xpark的企鵝來臺後因原先食用的竹莢魚取得不易,改餵食在地的柳葉魚。|照片來源:Xpark

     

    以個體差異 追蹤健康 

    每日餵食過程中,飼育員不只有給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觀察與紀錄每隻動物的狀況。以企鵝為例,飼育員以企鵝手上顏色不同的束帶辨別,並紀錄各企鵝每次進食量,清理環境時觀察大便型態,發現食慾不佳、排泄物不正常、活動模式改變等疑似病徵時,再向獸醫回報,由獸醫進行診斷與醫療。 

    除了生理健康外,在行為方面,因過去並沒有很多關於企鵝刻板行為的研究,因此難以做出明確「刻板行為」的定義。但透過館內企鵝行為觀察的紀錄,在飼育員熟悉每一隻企鵝的習性後,可以自行定義出較明確的「Xpark企鵝異常行為」,以此標準做初步判斷。 

    而Xpark的企鵝時常擠向玻璃的舉動,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解讀為是因為展示空間過小,加上藏匿區域不足,導致企鵝產生焦慮的行為表現。另外,對於館內其他的動物異常行為,TSPCA研究員陳庭毓指出:

    僅使用展缸半個區域、以相同路徑與姿勢來回游動長達十分鐘的海豹,是明顯的刻板案例。 

    Xpark獸醫顧問竹中良太則認為企鵝游向玻璃是出自於對人群與其他企鵝的好奇,海豹亦展現了各式的游泳姿勢。

    目前Xpark內沒有動物出現刻板行為。

    他也表示,動物來到Xpark還不到一年,所以需持續觀察牠們的行為。

     

    XPARK03篇 05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認為Xpark企鵝長期擠向玻璃為焦慮的表現,是圈養鳥類常見的異常行為。

     

    XPARK03篇 06 Xpark表示觀察企鵝在每日閉館後即不再游向玻璃,判斷其行為可能出自對人群的好奇,非異常行為。

     

    XPARK03篇 07 Xpark的海獸類健康檢查頻率每月一次。圖為海獅正在進行採血的醫療訓練。|照片來源:Xpark

     

    XPARK03篇 08 動團實地調查指出Xpark缺乏管理應變能力,在多次通報動物受傷後仍不見館方處理,導致魟魚受傷處遭其他小魚啃食長達10小時。|照片來源: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鳥語獸躍聯合記者會

     

    動物飼育非易事,照顧好每一個生命,挑戰巨大,責任重大,過程中耗費的成本也龐大。而這些海洋生物,活在一個人工控制的穩定環境裡,成為的是都市叢林中的活教科書、人們口中的全新話題,還是僅止於是陪襯美照的3D背景?

      tspca 動團提四大訴求呼籲政府立即改善展演動物處境|截自Taiwan SPCA 粉絲專頁

     

    遊客多雙眼睛  加入監督

    為了展示豐富的海洋生態,水族館將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搬上檯面,但管理人員對每一種動物的需求、健康狀態的掌握度,在龐大水體中實難以面面俱到。

    很多物種的一些習性行為,其實我們都不太了解,因為物種太多了。

    蔡明安助理教授以過去自身在海生館的實務經驗,認為很多時候無法單就行為直接判斷是動物異常,除了一些較具特徵性行為(如魚隻迴旋運動、魚隻浮頭等),「有些行為可以去懷疑異常,可是實際上要藉由一些檢查才能確定,有些行為也要看是不是長期發生,然後另外搭配他的攝食情形、外觀病變、飼養管理與環境是否改變等,綜合這些面向去做判斷。」 

    儘管無法直接由特定行為得出動物異常的結論,但行為的改變可以作為一個警訊。蔡明安說,「一般民眾在只能直接從展缸觀看生物的狀況下,有個比較簡單觀察的方式是,在同一個物種的群體裡,其中一兩隻外觀與行為跟其他的比較不一樣,或許牠的行為可能就有問題。」 

    在覺得不對勁的時候去做反應,就是一種全民參與。邵奕達副教授盼遊客從養成關注異常行為的習慣開始,培養關心動物的意識。「有時候可能是動物的正常行為,這也是一個教育的契機;有時候是真的動物異常,你提醒館方,館方也會去多加注意這一塊,這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XPARK03篇 09 水族館物種繁多,難免會有動物受傷卻沒被覺察。遊客可擔任除了飼育員與獸醫外的第三雙眼睛,一同觀察。

     

    XPARK03篇 10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曾彙整出六種魚類常見刻板行為,並在長期觀察Xpark後,發現許多小魚皆有出現其中行為。

     

    XPARK03篇 11 水族館動物異常判斷三面向|窩窩繪製

     

    水族館的未來:未來的水族館

    Xpark以新型態水族館之姿強勢來襲,新穎吸睛,臺灣其他水族館也相繼在設備與體驗上展開革命。海生館推出企鵝飼育照護體驗活動,希望強化實體互動達到教育目的,且先行於2019年首度推出全虛擬的體驗館,遠雄海洋公園亦於同年增設虛實結合的場館,以互動藝術作為打卡亮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也正準備著在今年添置智能互動設備,跟上這波沉浸式體驗風潮。 

    現今水族館浪潮又起,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觀察這20年來的變與不變:「民眾對水族館的期待是有改變,但不變的是,大部分的人去看東西的時候,還是希望看到活的,我了解這樣的需求,但我們可以往更愛惜生命的方向走。

    過去人類徜徉於對驚奇的嚮往,使海中生物從此再看不見海洋。隨著《黑鯨》與《海象海象不要哭》等紀錄片揭露海洋展演悲劇,反圈養的倡議在世界各地相繼興起,

    “No tank is big enough”、“Empty the tank”
    今日已然成為耳熟能詳的動保呼籲。

    當社會逐步往更重視動物的方向邁進,動物圈養越來越備受爭議;當海底的珍奇得以由科技呈現,虛擬的成像如實境般真實,或許水族館的未來亮點將不再是遠道重洋的珍稀動物,而是近在眼前的珍貴體驗。

    blackfish poster《黑鯨》記錄了虎鯨Tilikum在海洋世界經歷多年圈養,終致精神崩潰的殺人事件。其後海洋世界所在地加州已立法禁止虎鯨圈養。

     

    walrus and the whistle blower 《海象海象不要哭》記錄前海洋世界員工菲爾成為揭露水族館內部的吹哨者,訴求釋放圈養動物的抗爭過程。

     

    To go or not to go? That is a question.

    Xpark腹地不大,帶來的影響卻如滄海大浪。水族館浪潮,向都會地區注入了新鮮的娛樂體驗,卻也迎來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動保挑戰,展演動物的處境與法規因此再次被檢視與討論。


     返回閱讀:

  • 解密Xpark(中)——人的觀賞慾望跟展演動物的福利有可能取得平衡嗎?

    日劇裡粉紅泡泡的約會劇情,常搭配著水族館的湛藍場景,在畫面裡沈靜美麗。然而,踏入現實世界的Xpark,正反意見沸騰,各式輿論紛紛。 

  • 解放蛋鴨!禁止格子籠養蛋鴨今年正式施行

    去年12月30日農委會正式公告修正「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其中「家禽畜牧場主要設施興建基準表」中規定,蛋鴨舍不得以巴達利籠飼養(巴達利籠即為格子籠),農委會於2月13日宣布今年起正式實施,違規業者限期1至2個月改善,否則將廢止飼養許可。

    臺灣鴨蛋年產量高達4億顆,每年為臺灣締造18億產值,其中農委會研發的改良種「褐色菜鴨」是最會產蛋的品系,又被稱作國寶鴨。

    畜牧處家畜生產科表示,新制將針對新申請許可證的蛋鴨場進行規範。現有蛋鴨場除非縣市政府前往稽查,否則不朔既往。目前全台約有373間蛋鴨場,約仍有18間為格子籠養鴨。

    鴨子天性愛水,也一輩子離不開水,牠們的腳趾有蹼,讓牠們天生就擅長游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僅A4大小的格子籠擠了2至3隻蛋鴨,不止環境擁擠、無法接觸水源,更傷害牠們的蹼。而本次修正是提升台灣經濟動物福利的重要里程碑,可改善200多萬隻蛋鴨動物福利!呼籲消費者用行動支持,勿購買格子籠養蛋鴨品牌。

    查詢格子籠鴨蛋品牌可參考:https://www.east.org.tw/action/8429 

  • 訓狗學才藝?水管抽打、呼巴掌,卻查無虐待事實

    新竹縣飼主以水管抽打虐狗,卻因無外傷未構成虐待。民團怒:動保法沒在保護動物 

  • 農委會啟動寵物管理科,欲落實寵物管理及福利提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4月3日舉辦「寵物管理科動起來」啟動儀式,宣告寵物管理專責單位正式成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吉仲、總統蔡英文皆出席成立典禮,蔡英文在典禮致詞時表示:「寵物管理科的成立,是我們落實寵物管理,提升動物福利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在動物保護及寵物管理上,權責更加分明。」

  • 連署通過!五千人附議全面禁止動物作為遊戲贈品

    別再讓動物作為遊戲贈品!多年以來,台灣各地夜市、市集仍有攤販以活體動物作為遊戲獎勵,鼠、兔、魚、鳥類皆被當作獎品選擇。然而這些動物所面臨的,不只是現場環境不符合動物福利,遊戲過程涉及虐待、後續帶回飼養的心態不正確等,亦皆是傷害動物的隱憂!

  • 限地餓死牛?陽管處獲免罰、北市動保處擬再上訴

    2020年陽明山水牛大量死亡,陽管處被北市動保處裁罰,臺北地方法院日前判撤銷處分。

  • 鬥牛犬種健康問題多,挪威裁定禁止繁殖

    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地方法院在1月31日裁定,為英國鬥牛犬、查理士王小獵犬進行育種,將違反挪威2021年修定的《動物福利法》,因為強調特徵的選擇育種已使這兩犬種的遺傳性健康問題盛行率偏高,出現一連串衰弱與醫療問題。

    本案除了地方法院法官審理外,也合議兩名獸醫師及遺傳學專家的專業意見,指出選擇育種對英國鬥牛犬而言,產生包含眼睛疾病、呼吸困難和皮膚褶皺易受感染等問題,在查理士王小獵犬上,則容易發生白內障、過敏與關節痛等的疾病,甚至兩犬種也容易患上心臟病。

    而發起本次訴訟的挪威動物保護協會(Dyrebeskyttelsen Norge, DN)指出,鬥牛犬因培育及繁殖所出現的人為健康問題自20世紀初就已被人所發現,此次判決早應立下了,狗有權被培育成健康的。呼籲大眾應注意在鬥牛犬中盛行的短吻犬阻塞性呼吸道症候群(BOAS),這是一種因狗狗頭顱過小、鼻腔到咽喉軟組織的肌肉量比例不均,導致出現呼吸異常、消化道等症狀,甚至會因此缺氧昏倒、睡眠呼吸中止。

    此消息一出後,澳大利亞獸醫師協會(Australian Veterinary Association, AVA)也在接受澳大利亞每日郵報(DAILY MAIL AUSTRALIA)訪問呼籲,應禁止部分嚴重受短頭顱、脊椎畸形影響的查理士王小獵犬、哈巴狗、波士頓梗犬、法國鬥牛犬和英國鬥牛犬等犬種被繁殖、飼養或展示。

    澳大利亞獸醫師協會指出,上述犬種常因短頭的特徵非常受民眾喜愛,甚至名列澳洲20個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但因選擇繁殖與後天飼養下,近年出現許多健康問題,像是呼吸、運動、體溫調節、睡眠、玩耍和進行其他正常行為能力的受損。

    協會發言人David Neck獸醫師指出,英國鬥牛犬的氣管發育不全等某些遺傳情況,根本無法透過後天醫療修復,呼籲在飼養這種短頭短吻犬種時,犬隻健康、動物福利應優於其他外相特徵,甚至不應再選擇性繁殖強化外相特徵,而應與考慮其他育種方式,以降低對品種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