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野外棲地誰的家──犬殺頻傳,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下的生態與公衛危機

    遊蕩犬在野外數量增加,從北部的陽明山、中部的石虎棲地,到高雄的壽山,穿山甲、石虎、山羌等台灣原生野生動物,都傳出遭遊蕩犬攻擊的案例。陽明山上的野生動物甚至為躲避貓狗攻擊改變日常作息,壽山的山羌更是銳減9成,出現區域滅絕可能。 

    遊蕩犬對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在這5年開始獲得重視,但儘管研究人員用各項數據、影片、照片,證實遊蕩犬的威脅,上從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對遊蕩犬管理還是束手無策。 

    研究人員擔心,除了生態浩劫,人畜共通的「狂犬病」病毒長期流通在台灣野生動物身上,若放任其和遊蕩犬衝突,屆時狂犬病若傳到犬隻身上,甚至出現變異,受影響的將不只是動物,人類也難逃一劫。 

     

    logo記者|林慧貞    核稿|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    設計|黃禹禛 

    對林裕傑來說,壽山是他和兒子大自然的啟蒙。有一次他帶著小學三、四年級的兒子爬壽山,遇到一隻迷途的小山羌,繞著他們的腳,小小的山羌身上斑點未褪,就像卡通裡的小鹿斑比,可愛極了,兒子興奮得大叫。他們流連在壽山一起觀察山羌、獼猴,走遍壽山各個角落,兒子甚至立志長大後要研究生物。 

    過了7、8年後的現在,林裕傑兒子已讀高二,而壽山的山羌愈來愈少、遊蕩犬愈來愈多。偶爾發現山羌時,甚至只剩冰冷的屍體。 

    當野生動物遇上遊蕩犬貓

    1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裡一隻小獼猴遭遊蕩犬咬傷,犬齒穿透小猴皮膚傷及肌肉,造成內外出血,母猴不知小猴已經死亡,仍努力幫牠清理傷口。(攝影/林裕傑) 

     

    壽山山羌10年少9成,面臨「區域滅絕」危機

    根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簡稱壽管處)委託的調查,壽山地區的山羌相較10年前,大減超過9成,其中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量下滑的主因。 

    林裕傑住在高雄鳳山,喜好大自然的他,每週都往高雄市近郊的壽山跑,騎上半小時機車也不嫌累。一開始他觀察到民眾餵食獼猴,造成獼猴過度親近人類,便開始當起志工宣導禁止餵食;但6年前的一起意外,讓他將目光放到遊蕩犬: 

    「看到5、6隻狗在圍攻一隻山羌,我衝進狗群、抱著山羌就往山下跑,送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轉送動物園治療途中卻回天乏術。」 

    事隔多年,他依然清楚記得那些血腥的畫面、山羌淒厲的叫聲,下山後他發現許多人盯著他看,才驚覺自己渾身是血──山羌被遊蕩狗從背後攻擊,屁股已經血肉模糊,染上了他的衣服。這樣的場景在往後幾年不斷上演,林裕傑手機裡被遊蕩犬攻擊的山羌、獼猴照片愈來愈多。 

    2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裡的山羌,遭遊蕩犬攻擊致死,數量急遽下滑,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攝影/林裕傑) 

    壽管處曾在2021年委託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在壽山地區每500公尺就設置一台自動相機,共設65台,調查遊蕩犬與山羌族群現況。2014和2018年中山大學用同一方法調查的數據發現,2014年山羌是壽山出現指數(又稱OI值)註一最高的動物,2018年微幅下滑;而狗的OI值,在2014~2018年間大幅攀升。 

    2018年起壽管處開始對犬隻做高強度的TNVR註二後,在2021和2022年的調查中,遊蕩犬相對OI值卻沒有明顯減少,山羌的OI值則大減92.6%,相較2018年的研究,現在剩不到1成,推估數量僅剩50~63隻。 

    • 註一:生態研究常以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 OI),評估動物族群狀況,也就是在1,000小時內,拍到多少張該種動物的照片,公式為有效照片數/相機工作時數×1,000。
    • 註二: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ion)、原地回置(Return)。

    09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犬隻出現指數上升山羌急劇下滑

    「我們看到數字也很訝異,多方交叉驗證,壽管處在2013~2022年有41件山羌遭狗攻擊通報案件,但2020~2022年總共只有3件,」顏士清表示,這顯示山羌的數量的確大幅下滑,也有許多每天到壽山的在地人,不約而同地指出山羌變少了。

    雖然還無法直接驗證原因,但以現行資料來看,遊蕩犬的空間分布或活動時間,都和壽山的野生哺乳類動物明顯重疊。狗的OI值在2014和2018年變高,2022年些微下滑,「這就是一種獵物跟掠食者的波段關係,兩者的指數會有一點點時間差,」顏士清解釋,獵物很多時,掠食者也會因為吃得飽而數量變多;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掠食者太多,獵物變少,掠食者跟著變少,推估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量下滑的主因。 

    根據自動相機分析推估,目前壽山約有411~444隻狗;若是由研究人員徒步或騎車記錄,分析出來的犬隻高達419~806隻。若進一步細看壽管處的犬隻攻擊傷亡通報,2013~2016年間,山羌通報案件合計13件,但2017年零撲殺政策註三上路後,通報數量單年就來到新高11件,2018年也有11件,隨著山羌族群數量下滑,2019年後通報量才銳減。顏士清在研究報告中建議,遊蕩犬對野生動物造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山羌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必須加速對犬隻數量的控制,除了搭配高強度的犬隻絕育政策,更應積極移除當地犬隻,「若還要再等待多年,野生動物族群很可能再也無法恢復。」

    • 註三:指201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2017年生效之《動物保護法》部分修正案,刪除了第12條條文中,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12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者,不受「對動物不得任意宰殺」之限制。

    4

    陽明山小型原生哺乳動物,為避開犬貓改變作息

    遊蕩犬不僅造成野生動物傷亡,也影響到牠們的作息。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與中興大學的多位學者,2012~2017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架設自動相機,並在2019年將此長達6年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顏士清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團隊比對9種台灣原生哺乳類動物(水鹿、山豬、山羌、穿山甲、麝香貓、白鼻心、鼬獾、台灣獼猴、台灣野兔),與遊蕩貓、犬的活動時間,發現在4~7月時,部分動物和遊蕩犬活動重疊時間明顯下降,而這時間正好就是野生動物繁殖季節,不過水鹿、山豬等體型較大的動物就沒受到影響。這是台灣首度有人以長期的科學化研究,證實遊蕩犬貓對原生哺乳類動物的影響。 

    顏士清推測,或許體型較小的動物們,需利用這種暫時性的迴避策略,降低幼獸被捕食的可能;但根據國外研究,野生動物改變作息,可能導致牠們錯開原先適合取食的時間,進而可能內分泌失調、長期饑餓,甚至因為和其他個體距離過遠,降低繁殖機率。 

    犬隻攻擊已成穿山甲最大威脅

    5特生中心統計,2018年後,大約每兩隻救傷的穿山甲,就有一隻是受到犬隻攻擊。圖為救傷治癒後,在特生中心內受訓等待野放的穿山甲。(攝影/余志偉)

    綜觀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的野生動物遭犬隻攻擊案例,2014年之前,每年大約僅有10隻出頭,但之後卻一路攀升,到2020年已超過40隻,被攻擊最嚴重的就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穿山甲。

    《報導者》在2019年曾撰寫穿山甲保育議題,造訪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時,獸醫師正在餵食一隻出生僅45天的小穿山甲,牠的母親就是遭遊蕩犬咬傷,拚命生下孩子後卻不幸死亡。當時急救站留置的7隻穿山甲中,有5隻都是被犬隻攻擊,研究員詹芳澤憂慮地說,犬隻攻擊已經取代獸鋏成為穿山甲最大威脅。 

    特生中心分析1993~2022年穿山甲被送到急救站的原因,受「犬隻攻擊」的隻數在2018年後大幅成長,連續5年每年都有20隻左右,是過去的3倍,超越長期占據榜首的「陷阱」。在2018年後,大約每兩隻救傷的穿山甲,就有一隻是受到犬隻攻擊;而一隻穿山甲遭犬隻攻擊後,療程動輒2個月以上,消耗的救傷人力與資源非常龐大,甚至出現野放後,再度因為狗咬被通報入院的悲慘案例。 

    種種跡象都顯示,2017年推動零撲殺政策後,遊蕩犬隻對穿山甲造成巨大影響。穿山甲生活在台灣的中低海拔淺山地帶,幾乎和遊蕩犬分布地區重疊,遇到危險時會蜷曲成團,原地不動,以身上堅硬的鱗片保護自己,但遇到擁有利齒、成群結隊的遊蕩犬們卻莫可奈何。許多進入特生中心的穿山甲都被咬斷了尾巴,鱗片底下柔軟的身體布滿一個個被利齒啃咬的小洞。

    6

    穿山甲的命運,反映了台灣中低海拔生態普遍面臨的遊蕩犬隻威脅。自從2013年在鼬獾身上驗出本土絕跡50年的狂犬病毒後,農委會林務局從2015年起,在鼬獾主要棲息的中低海拔廣設自動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族群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翁國精,2020年曾受林務局委託,分析全台183個長期監測樣點註四,發現在其中142個樣點都拍到狗的蹤影,比例高達77.6%,且從2017年後顯著上升,正好是零撲殺政策上路第一年。 

    狗在中低海拔與許多小型哺乳類動物如石虎、穿山甲「共域」的情形相當普遍,其中瀕臨絕種的石虎甚至達到100%,也就是每個拍到石虎的自動相機也都會拍到狗,不過石虎和狗的OI值並未有顯著相關。穿山甲與狗的共域也不遑多讓,達到85%,而且穿山甲的OI值與狗明顯成反比,狗愈豐富的地方,穿山甲愈少。研究團隊特別提醒,石虎和穿山甲與遊蕩犬衝突必須特別注意。 

    林裕傑觀察,遊蕩犬除了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還會爭奪資源,例如壽山較缺水,附近的台泥蓄水池是少數水源處,吸引許多遊蕩犬,甚至餵食者也會去那邊裝水給貓狗喝,無形中也與山羌和其他野生動物競爭水源。

    • 註四: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137台,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46台。

    零撲殺、收容量能不足,生態敏感區也難「清零」

    7位於屏東的台灣愛狗人協會,協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結紮、安置遊蕩犬,但自家收容所已經滿滿都是狗,不時還要承接非法繁殖場救援出的小狗,能安置遊蕩犬的空間有限。(攝影/楊子磊) 

    遊蕩犬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已不是新鮮事,隨著社群平台發達,野生山羌、石虎,甚至鳥類遭受犬隻攻擊的畫面才終於呈現在民眾眼前,也讓過去隱身在山林中,長期不受關注的遊蕩犬生態問題浮上檯面,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育人士的對立亦愈趨嚴重。

    不過在去年(2022)12月28日農委會主辦的遊蕩犬隻管理策略會議中,動保和野保人士雖然依舊在餵養遊蕩犬隻、恢復撲殺等問題上針鋒相對,但對於移除生態敏感區的遊蕩犬,卻難得達到共識。 

    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TNVR成了農委會和全台地方政府的重點政策,然而顏士清曾調查,壽山地區犬隻結紮率雖高達85%,但若要族群消亡,仍得花上17年,而且每年需維持85%高強度絕育率,且只要每年有50隻個體移入就會失敗;不過若加入移除安置策略,假設每年持續新移入100隻個體,但也移除100隻,同時維持85%絕育率,8年後就可成功控制族群,每年僅需持續移除新移入個體。顏士清說: 

    「TNVR是不得不的方法,但不能是唯一方法,要搭配移除,否則野生動物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許多專家學者,甚至動保團體都建議,可以針對生態較敏感的區域優先移除遊蕩犬,例如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等,壽管處過去委託動保團體結紮遊蕩犬後,通常仍放回壽山,但近年由於山羌數量銳減,加上顏士清的研究,去年壽管處找上經營民間收容所的動保團體「社團法人台灣愛狗人協會」,要求他們結紮後安置收容遊蕩犬,不要再放回原地。 

    「但一年安置不到百隻,就算一年安置40隻好了,要10多年才能完全移除,」壽管處副處長洪啟源相當無奈,歸根究柢是收容量能不夠。他表示,零撲殺政策上路後,收容空間不夠,像高雄市動保處就不收壽山送過去的狗了,千拜託萬拜託,收容所就是沒位置。協助壽管處的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也同樣無奈,狗園裡已經滿滿都是狗,有時還要支援緊急收容受虐動物的案件,量能實在有限。

    台灣山區型的國家公園都位在高山,壽山是台灣國家公園體系中,第一個以淺山為定位的地方,當初設立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為了保護淺山生物,但諷刺的是,壽山山腳下就有好幾處空地、停車場,長期聚集遊蕩犬,壽管處一移除轄區內遊蕩犬,迅速又有其他狗補上位置,承辦人員形容「就像持續注水的水缸,不斷舀水,水卻不會變少」,已尋求市府動保處合作,希望區外也能做好結紮、收容,避免源頭不斷增生,但動保處受限人力和收容位置不足,態度並不積極。

    國家公園體系的壽山尚且如此,其他完全在保護傘之外的淺山地區,保育狀況自然更差。例如僅少數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一帶的石虎,主要棲地不隸屬任何保護區,僅能依靠地方政府,用一般行政程序管理遊蕩犬,但地方政府不積極,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事件仍頻傳。顏士清認為,對於已經劃定為特殊保護的區域,可以用更強的法條管理,但許多淺山地區就得仰賴保育類動物如石虎和穿山甲,作為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註五,保護棲息環境,也保護其他物種。

    林務局曾在2014年企圖在苗栗劃設近3萬公頃石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牽涉許多私有地,當地居民擔憂影響未來開發,強烈反對,至今仍未劃設,未來預計將保護範圍先限縮到國有林約6,000公頃以下。2020年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也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在石虎出沒區執行母犬絕育計畫,不過結紮後仍以回置為主,並未收容。 

    這也是目前保育政策遇到最大的難題,即便劃設了保護區、針對特定物種執行遊蕩犬管理措施,最後仍卡在收容量能不足。經常參與地方政府、國家公園、林務局會議的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祕書長何宗勳認為,要打破這個死胡同,必須精準設定優先順序,例如生態熱點優先清查當地遊蕩犬數量,設定移除2,000隻狗,就要制定2,000隻狗的收容計畫,盤點公立與民間收容所量能,政府機關工作犬需求,加強民眾認養計畫,例如廣設領養站、里辦、校慶認養等等。 

    不過這些都需要跨部會、中央和地方合作,何宗勳認為,現在從地方到中央政府本位主義都太重,導致移除成效不彰,像是農委會內部就沒有整合好畜牧處和林務局:林務局呼籲在生態敏感區不要餵食、回置犬隻,但畜牧處補助地方政府貓犬結紮後,卻沒有依照當地生態、遊蕩犬身體狀況,制定回置的指標或SOP,地方政府仍將結紮好的狗放回生態敏感區。

    • 註五:指能夠吸引大眾關注的物種,其號召力不只能吸引公眾關注其保育狀況,並且能連帶保護其他較不受重視的物種。

    法規工具有限,野保、動保衝突難解

    8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認為,地方政府動保人力有限,人犬衝突就處理不完了,面對動保和野保衝突,保育機關應協力合作。(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實際訪問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她不斷強調要給地方政府彈性,讓地方考慮自己的區域特性,判斷適合的回置地點。對於犬隻和野生動物衝突,她則認為應該要回歸《野生動物保育法》(簡稱《野保法》): 

    「野生動物發生問題,應該是當地主管機關、當地林管處要說出來、制定策略,《野保法》明文規定他們要保育瀕危動物。」 

    她無奈地說,地方政府和保育機關也要協力合作,不能都只寄望動保處來抓狗,動保處光處理人犬衝突,人力就有限了。 

    去年7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有民眾連署提出「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但是反對方也隨即連署「反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農委會在今年(2023)1月15日回應,仍維持一貫態度,認為野生動物衝突應回歸林務局主管的《野保法》,特別指出《野保法》14條規定,「逸失或生存於野外之非台灣地區原產動物,如有影響國內動植物棲息環境之虞者,得由主管機關逕為必要之處置。」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表示,林務局在2022年10月,已將野生動物受遊蕩犬貓影響救傷的點位,提供給動保單位,也協調苗栗縣政府及台中市政府,在石虎出沒熱區捕捉遊蕩犬隻、絕育和移除,並和嘉義縣政府合作,在阿里山捕捉和絕育遊蕩犬貓,另外也通知做犬隻結紮的動保團體、地方政府,不要將狗野放到山區、保護區、河灘地。 

    然而從實務面來看,野保單位手上的法規工具相當有限,羅尤娟表示:

    野保相關法規沒有辦法處置犬貓,「犬貓一旦被抓起來就要回到《動物保護法》規定」,野保單位只能協調動保單位捕捉犬貓,後續的收容仍需要動保單位處理,「我們使不上太多力氣。」

     

    跨越邊界的病毒,遊蕩犬的下一個隱憂

    9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擔憂,野生動物身上有狂犬病毒,遊蕩犬咬傷野生動物,若狂犬病毒變異,傳到狗身上,再到人就不遠了。(攝影/楊子磊)

    行政機關有屬地之分,但遊蕩犬可不認縣市、保護區的界線,當人類還在用法律、區域理清權責時,看不到的病毒正在悄悄跨越邊界。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2018年發布一篇報告,指出貓、狗身上的疾病會傳染給石虎。他檢測17隻遭路殺的石虎,發現高達82.4%都感染食肉目動物小病毒(parvovirus),進一步檢測石虎棲地周遭的貓狗,發現30隻遊蕩犬貓中,29隻都帶有小病毒,且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和石虎完全相同。 

    這項驚人的發現,讓陳貞志意識到原來石虎遭路殺不僅是意外,這些罹病石虎都有腸道黏膜發炎壞死、淋巴球降低等小病毒典型症狀,追蹤沒被路殺的石虎感染小病毒比例僅33%,顯示小病毒可能讓石虎身體虛弱、行動緩慢,間接造成路殺。陳貞志進一步解釋,小病毒在石虎幼獸的死亡率更高,但小石虎通常在隱密的窩裡死去,不易發現,小病毒對石虎族群造成的影響可能比目前研究還要廣。 

    陳貞志也追蹤石虎棲地附近的遊蕩犬,發現遷出和遷入的速度之快,「這個月調查看到的狗,下個月又不同了。」研究團隊曾經想找沒有遊蕩犬隻出沒的地方做石虎調查,卻發現苗栗找不到沒有狗的地方。雖然收容位置不夠,但他認為,石虎棲地仍應列為犬隻優先移除區,甚至為當地犬貓打小病毒疫苗: 

    「發現病毒威脅就要先行動,科學研究來不及了,對保育類動物,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除了流通在動物身上的病毒,野生動物學者們內心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憂:狂犬病毒。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哺乳類動物如貓狗、鼬獾、白鼻心等等都是宿主,發病後可能會攻擊其他動物,人類9成以上都是透過犬隻傳染,若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將近100%。台灣在1951年曾有238起民眾感染狂犬病的紀錄,病毒在1961年絕跡,2013年卻在鼬獾身上檢出。 

    農委會自2013年開始定期監測狂犬病疫情狀況,目前僅2013年一例被鼬獾咬傷的幼犬檢出,其餘5,766例犬隻皆未檢出,但10年來鼬獾陽性比例達33%,而根據翁國精教授的研究,犬隻和鼬獾共域的比例高達77%,特生中心在2020年的數據也顯示,因為被犬隻攻擊而進到救傷中心的動物中,有6%是鼬獾。獸醫出身的陳貞志直言:「我非常非常擔心。」全世界狂犬病傳染途徑大多從狗到野生動物,再傳回到狗身上,台灣現在限定在鼬獾,還可以防禦,但如果病毒變異,傳到狗之後,再到人身上就不遠了。 

    顏士清也同樣擔心,「狂犬病未來傳到狗,我不意外。」雖然是生態學者,但他對於以保護生態的訴求改善遊蕩犬隻問題,卻沒有信心,他認為大部分政府單位和民眾,對生態都沒那麼重視,和自身相關才能引起注意,如果要切入這議題,還是得從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著手,才可能成功。

     

  • 又一石虎疑遭犬殺,尋獲處周圍共8處浪犬餵食點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研究團隊(以下簡稱阿虎團隊)於6月27日分享一隻野放後持續追蹤的石虎個體死亡訊息,同時也指出,推斷其生前受犬隻攻擊的可能性極高,呼籲民眾響應「愛無餵」,不餵食遊蕩犬貓及野生動物。

  • 又見斷尾穿!犬隻攻擊年年攀升,5隻暴增到22隻

    9月7日(2020)野生動物急救站在臉書粉絲團分享救治穿山甲的事件,有民眾在山區發現該穿山甲在道路被兩隻犬隻圍攻,趕緊從犬隻口下搶救並送到急救站。

  • 多次遭犬隻騷擾,草鴞繁殖季的重大威脅畫面曝光

    8月15日、16日林務局接連兩天舉辦【2022瀕危動物保育行動研討會】,透過不同主題及物種,來向大眾分享瀕危野生動物的族群調查、監測、保育行動等成果。15日下午,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的洪孝宇博士在【青青河邊草:為草鴞保留一片荒草地】主題中,除了分析目前監測草鴞棲架的成果外,亦分享相關繁殖記錄觀察,讓大眾能更了解當前草鴞的繁殖狀況,以及共同可以努力的保育方向。

  • 慟!頻繁走跳雞舍的大頭石虎永哥,不敵犬咬致死

    7月6日晚間,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研究團隊(以下簡稱阿虎團隊)在社群平台發佈貼文表示,追蹤1年5個月又3天的公石虎永哥,於同日傳出死亡的衛星訊號。阿虎團隊經定位點來到掩埋處後了解,發現是民眾放養的狗在前一日清晨將永哥咬回,而主人將已死亡的牠就地掩埋。

    阿虎團隊將永哥屍體挖出並帶回檢視後,則確認永哥死因為犬咬造成。

    永哥生前為頻繁活動於南投縣中寮地區的健康公石虎,甚至也是阿虎團隊過去追蹤有固定領域的石虎個體中,活動範圍最大的個體,超過20平方公里!

    而永哥會被研究人員發現並追蹤,則是源自於當地友善石虎巡守隊的通報!據了解,永哥在2020年12月9日曾闖進一名養雞戶家中獵捕母鵝,隨後隔年的1月12日,阿虎團隊在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盛宮巡守隊通報下,前往誘捕後裝上發報器再進行野放及後續追蹤。

    在2021年上半年的追蹤則可見識到,頭好壯壯的永哥還多造訪了多間周圍的雞舍,一樣又藉機抓捕了其飼養的鵝來吃。其頻繁走跳於各雞舍的程度,也讓阿虎團隊戲稱牠為「雞農仲介」。

     

    01從2020年12月開始被發現捕捉家禽的永哥,在短短4個月中走跳了4間雞舍。(藍點為足跡)圖片來源:擷取自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影片
    02正在雞舍外駐足的永哥。圖片來源:擷取自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影片


    阿虎團隊當時亦表示,只要雞舍有一點漏洞,石虎或是其他動物就可能鑽進去,因此團隊必須扮演「抓漏師傅」角色,從中做好補強,防堵石虎不再入侵雞舍,而能回歸山林食性,覓食鼠類與其他野生小動物。而如此雞舍危害的即時通報處理,團隊即時協助並野放追蹤,是公部門與在地社區緊密合作的典範,也是保育在地化的展現。

    然而,此次永哥卻死於犬口下,也讓阿虎團隊表示:「石虎想好好活著真的很難,狗的問題真的無解嗎?」呼籲零安樂死政策及寵物管理仍應檢討,也希望民眾不要放養、餵養野外的流浪動物及野生動物。 

  • 民眾放任家犬追咬山羌,苗縣府:已違法將開罰

    日前有民眾在Youtube上傳家犬狩獵山羌的影片,接獲通報的苗栗縣府表示已違法將開罰。

  • 熱區試辦啟動在即,保育團體批:計畫未公開透明

    近年來遊蕩犬隻數量持續攀升,也衍生社會安全、生態等問題。24日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多個野生動物保育團體也於立法院召開「遊蕩動物衝突危機」記者會;與會中團體再三指出遊蕩犬對民眾、野生動物及生態造成的問題外,也提出認為減量的解方。

    同時,針對農業部動保司即將進行的「於特定生態熱區試辦特定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改善專案」計畫,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則提到目前計畫內容完全不公開,批主管單位不應閉門造車,也表達了多項呼籲。

  • 犬咬野生動物真實發生!民眾意外目睹狗狠咬山羌

    一位民眾2月12日於新北市烏來區的桶後林道上,意外目睹一隻黑狗正在攻擊野生動物,經該民眾形容,黑狗身材精壯,咬住山羌後便左右撕扯,山羌當時僅能無助哀嚎,難以逃出黑狗的嘴裡。

    影片近日開始被網友瘋傳,畫面中,黑狗狠咬山羌的背部部位,並咬著狂甩,山羌則無力反抗,僅能在原地無助掙扎。黑狗身戴紅色項圈,儘管無法得知是放養家犬還是流浪犬,然而,這仍讓犬咬野生動物的案例又記上一筆。

    許多網友也紛紛分享怒斥:「家貓家犬勿再放養!勿再餵養!」

    民眾描述,當時他正獨自進行馬拉松訓練,經過時看見山羌被黑狗咬著,便先以手機錄影下來,再持棍棒驅趕黑狗。原先黑狗仍緊咬不放,民眾便更大聲喝斥並敲擊地面,黑狗才終於鬆口,並退至後方草叢。

    民眾表示,原先他想聯繫附近的孝義派出所,然而當地無訊號,因此無法通報。隨後剛好有導覽員帶團經過,導覽員便先將山羌帶走,並承諾會盡量協助送往治療,然而當再次遇到該導覽員,導覽員則表示該山羌已死亡,會再妥善處理山羌屍體。

    民眾若遇野生動物受傷或死亡需要幫助,可撥打1999通報當地縣市政府,並提供動物狀況及救傷地點,以便專業人員判定及前往,也勿輕易觸摸或靠近野生動物,以免動物緊迫或自身發生危險。

  • 石虎犬殺面面觀|六大迷思解析

    關於石虎的生存威脅,最嚴峻的不是棲地開發嗎?而路殺導致石虎死亡的數量最多,又為什麼要刻意只提犬殺?

    犬隻造成的石虎威脅,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其事?犬隻與石虎,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

    其實,每一個導致石虎死亡的原因都是重要,且需要大眾通力解決;但比起大眾較為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過去犬隻攻擊這項威脅很可能遭低估,也與一般常見的迷思有關。

    這次,就一起來了解在研究人員眼中,為何這是一項不得不正視的威脅,並以此好好檢視與調整犬隻管理政策,藉以改善問題、取得人、石虎與犬隻最大的平衡!

  • 野生動物還能等多久?適得其所展揭外來貓狗入侵危機

    遊蕩犬貓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日益嚴重,動物保護推廣組織「挺挺動物應援團」,和動物保健藥廠百靈佳殷格翰聯合主辦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攜手生態保育單位與學者,並且特別邀請知名生態插畫家「玉子日記」、公仔創作者「斑馬與狗工作室」及羊毛氈創作者「Crazy Animal Woolfelt」,透過專業數據、插畫故事與影片,讓民眾了解流浪貓狗對野生動物的危害。

    撰稿|林利庭     編輯| 蘇于寬

      4920525177170792360.2aa64d3cae5f814603423a25b02e4064.23082713

    犬貓非野生動物,回歸家庭才是牠的適得其所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首站來到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展出,策展人劉偉蘋,每次導覽都會以「犬貓是野生動物嗎?」作為開頭,因為她認為很多時候民眾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沒有想過。像是採訪當天,就有個孩子認為,狗是野生動物,但貓不是,因為家中有養。

    按照農委會統計,全台灣目前有約16萬隻遊蕩犬,但被人類馴化成家犬的同伴動物長期在外遊蕩,除了容易生病,也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調查發現,近幾年救傷的穿山甲中,被浪犬咬傷的比例高達五成。 

    IMG 7746  

    劉偉蘋表示,很多人會認為這叫「野動衝突」——顧犬貓就必須犧牲野生動物,顧野生動物就必須犧牲犬貓——但她認為這反而體現的是,維護犬貓在野外生活並非正確的動物管理政策。因此,把這次展名取作《適得其所》,呼籲大眾思考「犬貓作為同伴動物就應該要回歸家庭,而野生動物就是要回歸去討論,如何保護好牠們的棲地,並減少人為侵擾」。 

    遊蕩犬貓生存不易,更侵害野生動物

    4920525177170792360.8c366e4d7cc38732f8e87ef4fbc7efd3.23082713  

    根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顏士清助教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與獸醫師的合作調查發現,在外流浪的犬隻生活健康狀況並不佳,幾乎所有遊蕩犬都有程度不一的血檢值異常,也有大約一到兩成患有皮膚病,甚至斷腳,他表示:

    「可見流浪狗的動物福利是不存在的」。 

    劉偉蘋也補充,既然遊蕩犬不是野生動物,那也就說明,「台灣每一隻沒有動物福利的犬貓,都是人類的失責」。而目前許多案例也已證實,遊蕩犬出沒會對野生動物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危害。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提供的數據指出,2020年八月到2023年五月期間,一共接收到65件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案件,雖然只佔總體案件的5.56%,但其實能夠被民眾發現,或通報送至醫院的案例原本就屬少數。這也僅是靠近台東池上、台灣東部地區的救傷數據。再者,救傷後成功野放的比例只佔五分之一,其中死亡率高達將近八成(79%),包含救援前就死亡,或是得進行安樂死的個案

    IMG 7734

    顏士清在高雄壽山的研究調查也發現,在2018到2022短短幾年間,山羌的數量已下降超過九成,面臨區域性滅絕的危機,「我們只能說跟四、五年前比,山羌的數量已經少很多了,呈顯很明顯的下降趨勢」。 

    目前壽山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快要滅絕,只剩下山羌、白鼻心、猴子跟鼬獾,他認為如果山羌消失,生態系將持續崩潰,「雖然不是立即性的結果,但整個生態系就是越來越脆弱,慢慢惡化」。而如果壽山作為自然保護區的情形都已經如此嚴重,那其他地方的危害可想而知,像是苗栗的石虎、東部的穿山甲,桃園、宜蘭、花蓮等河口沙灘的小燕鷗,案例不計其數。 

    除了犬隻,貓咪在外遊蕩,對野生動物也有危害,從展覽上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的數據可以看見,對象包含五色鳥、東亞蝙蝠、台灣夜鷹和領角鴞等。顏士清表示,由於貓咪習性不同,比較不會攻擊大型動物,但對嚙齒類、鳥類或蜥蜴來說,就是致命的獵食者,只不過目前國內針對貓的研究比較少,數據並不足。然而根據國外的研究,在澳洲每年估計有3.7億隻鳥類遭到家貓和野貓獵殺註一,代表每天就有超過100萬隻鳥因此喪生;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更高達24億隻註二

    顏士清更進一步指出,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的危害不是只有攻擊而已,還會有騷擾,好比說家門口有流氓在徘徊,雖然沒有攻擊,但會心生恐懼。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會影響動物的覓食、育幼及健康狀況。更直接的影響還有傳染病問題,

    「犬瘟熱、小病毒,甚至是狂犬病,這些疾病的影響,即使不攻擊,仍然會讓野生動物死亡」。

    犬貓在外不該是種日常,應以TNSA取代TNR 

    PXL 20230808 060652736

    但這樣的問題要如何處理?目前我國管理遊蕩犬的主要手段為TNR(捕捉、絕育、回置),但劉偉蘋認為,不該讓犬貓在外生活變成一種日常,因此當中的「回置」以後,犬隻在外流浪的時間應該盡量減少,並且以TNSA(捕捉、絕育、收容、認養)取代TNR。

    顏士清說明,TNR要成功,絕育比例必須拉到很高,而且還要長期維持,只要有人棄養、或是幾隻沒有結紮的新犬移入就會前功盡棄,「這個成功的時間是用十年在算,所以要讓一個地方維持超過十年沒有任何新犬隻貓加入,基本上是超級、超級困難」。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又搭配餵食,TNR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一個地區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就會成為遊蕩犬貓聚集的熱區,並且提高動物的存活率與生育率,「所以基本上餵食跟TNR兩件事情是互相衝突的,那再來就是生態學中講的環境承載量,犬貓屬於高級掠食者,數量過多導致低層的野生動物完全受不了」。 

    劉偉蘋強調,並不是餵飽了犬貓一餐,牠們的處境就會改善,還有傳染病、路殺等威脅,所以最終的目標應該是讓同伴動物回歸有人照顧的狀態,因此呼籲大眾思考眼前的動物愛心,對環境的整體衝擊。「你會覺得不餵食牠很殘忍,但是餵食就不殘忍嗎?他們在外面過還是很痛苦,我們讓這個狀況持續存在,對我來說才叫殘忍。六年來三次農委會公告(遊蕩犬數量)沒有下降,可是這六年來,我們花多少民間跟公部門的錢投入TNR,效果在哪裡?」。 

    綠鬣蜥和海蟾蜍都在流浪,外來種移除卻雙重標準

    那結紮不應該繼續做嗎?劉偉蘋不這麼認為,她表示不論是放養犬,或是遊蕩犬的結紮都應該努力做,,但同時還要搭配禁止餵食,並且推動收容所安樂死的執行正常化,多管齊下才能讓環境的承載,沒有這麼痛苦。 

    目前社會對犬貓安樂死議題有較多的排斥,但劉偉蘋強調並非是仇視流浪犬貓,只是透過展覽邀請民眾思辨,既然犬貓和綠鬣蜥、海蟾蜍同樣作為外溢到環境中的外來入侵種,對環境造成了危害,人類就有責任去解決。「綠鬣蜥和海蟾蜍都在流浪,但基本上就是直接移除,我們對犬貓有比較多情感,但沒有人喊過不要移除綠鬣蜥,而且還要餵牠」。 

    不過劉偉蘋也提出,安樂死在執行上必須制定出一套標準,不能讓責任全落在獸醫師身上,也期望社會大眾能支持行政機關,讓他們有勇氣和空間去發揮專業。 

    重塑收容所形象,推動安樂死正常化執行

    至於認養也應該持續推動,但首先必須逐步改善全國動物收容所的形象,讓它成為教育與觀光的場域。以台中后里動物之家為例,透過提升參觀量去帶動動物認養,「他們認養貓咪的數量有增加,狗的數量我不確定,可是我覺得台灣現在真的有在進步」。

    台灣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動物收容所幾乎可以說是淪為終養機構,專門照顧大量年老、生病、癱瘓,甚至是有攻擊前科的犬隻,但劉偉蘋認為,這樣只會讓收容所變得越來越不友善,民眾無法在收容所領養到合適的犬貓,便會去購買,開啟惡性循環。

    不過除了推動收容所恢復「中途之家」的功能,同時還要提升米克斯的形象,讓牠們能獲得和品種犬貓同等的待遇。劉偉蘋疾呼,「十六萬隻沒有主人犬貓的權利,飼主責任跟誰要?認養一隻米克斯,不只幫助一隻犬貓,還能幫助野生動物,同時幫助收容所的空間活化」。 

    不論是狗、貓咪、綠鬣蜥還是浣熊,飼養後不棄養,在外流浪的也回歸有人照顧的狀態,才是對牠們,對野生動物,以及對人類與環境都好的方式,願所有生命適得其所。

    註一:《生物保護》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在澳洲有多少鳥被貓殺害,2017年(How many birds are killed by cats in Australia?)
    註二:《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放養貓對美國野生動物的影響,2013年(The impac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s on wild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4920525177170792360.cb288d8c4facf2851cbf504e3f538530.23082713  

    •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前進台中 !
    • 展覽日期:2023年10月4日至17日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17:00 (國定假日不開放)
    • 展覽地點:台中市政府文心樓一樓大廳

     

  • 餵養,讓山林成為生存戰場?——獼猴觀察者林裕傑

    「我一衝進去那些狗就跑了,抱起被咬得不支倒地的山羌,拼命地往山下衝、想要求救,等我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滿身是血⋯⋯」

    這是林裕傑第一次親身經驗犬獸衝突,卻也不是最後一次。

     

    撰稿|朱翊瑄       編輯|蘇于寬       攝影|莉莉周       設計|陳億瑞

  • (上篇)那些石虎之死:被低估的威脅

    「那講起來當然很殘忍,很多人都說:『你們是踩在石虎的屍體上做保育,明知野外有狗卻還野放石虎!』,真的很現實是那些有名字的個體被犧牲了、野放後就被犬攻擊致死,但我們也因此體悟到問題的急迫性。」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所內野放追蹤的個體有15隻死亡,其中因犬隻攻擊而亡的個體就達8隻之多,讓林育秀等石虎研究員相當擔心,此項威脅在過去很可能遭低估。

    而石虎是台灣等級最高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僅468至669隻,除了過去廣為大眾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的生存威脅外,從2019年以來,每年因犬隻而亡或失親的石虎消息,也逐漸開始浮上檯面被紀錄。但目前全臺仍有將近17萬的遊蕩犬隻在外,就棲息與自由穿梭在石虎僅存的棲地當中,若不加速因應,恐讓這項衝突與威脅持續發生。

  • (下篇)下隻石虎殞落前,犬虎衝突如何解

    隨著遊蕩犬隻在野外的數量增加,近年野生動物遭犬隻攻擊案例層出不窮,許多研究人員也都透過數據、自動相機及個體捕捉追蹤來間接證實遊蕩犬對生態的影響。農業部為此於今年5月祭出「試辦專案計畫」,宣告將以石虎作為標的,選擇特定生態熱區進行遊蕩犬隻管制措施。

    然而計畫尚未上路,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育人士卻已在如何處置犬隻、餵養與否等問題上各持己見,並分別透過抗陳、網路連署等方式表達立場。儘管共識不足,農業部仍堅定表示計畫2023年底前一定會執行。但是否能順利化解衝突?或淪為應付、安撫群眾的表面功夫?

  • (中篇)石虎犧牲的背後,錯綜複雜的遊蕩犬減量

    伴隨一隻隻的追蹤石虎死於犬口下,也令研究人員深深感受到自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因配套不足所凸顯的紮趕不上生、執法難以落實,甚至回置與餵養等亂象衝擊;但對於一線努力在進行犬隻絕育,想協助減緩犬隻帶來生態衝擊的團體而言,實務上卻也有束手無策的難題。

    而該如何斬破像迴圈般的複雜問題?研究人員、動保團體則直言,除了重新檢視目前處理遊蕩犬隻的政策手段外,更重要的是重視源頭、多管齊下,否則將仍是人、犬及野生動物三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