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1黑熊又來了!把農舍當作巷口7-11?

    711又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流連人間,會使牠難以回到野外正常生活嗎?(圖片來源 野生動物急救站

  • 《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救動物,也是救我們自己。

    關於愛情、親情、友情,世間闡述得夠多了。但那對於動物的愛呢?很多人叫自己的寵物做寶貝,算是介乎親情和友情吧。那對於在城市中看似不會有互動、甚至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野生動物呢?,其實野生動物與我們之間,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遙遠。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IMG 6079 《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納國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睡成一片的豹。摘自書中刊頭。

    世界上各個角落,不少動物的生存處境都迫在眉睫。近期新加坡、越南分別有小5.26噸至25萬噸的穿山甲被走私的新聞,背後代表著超過4萬隻以上的穿山甲死亡;而在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被圈養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於2019.05.27日逝世,象徵著東方亞種地區性的滅絕了。在臺灣的黑熊、白海豚、石虎、歐亞水獺等都持續面臨著開發與棲息地破碎、路殺、獸鋏等大大小小的危機中。

    保育動物到底與我何干 物種滅絕後人類還剩什麼

    但話說回來,保護動物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的作者上田莉棋是這麼說的:「用現實勢利一點的角度來看,自然,其實一直默默地為我們提供免費的服務;愛動物,不只是因為牠們瀕危、不只是因為沒有了牠們會影響生態、不只是因為會影響經濟效益,而是我們身為自認地球主宰者的人類,有能力選擇去愛、去做更好的人、去保護動物。

    於是她前往非洲,自費成為當地野生動物保育機構志工,足跡踏遍納米比亞、南非巴路里自然保護區、馬拉威三國,深入非洲的保育現場,實際了解當地野生動物的生存困境與危機,卻發現大多數的滅絕距離,其實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遙遠,甚至當地的盜獵議題與野生動物狀況是與遠在亞洲這端的我們息息相關。

    從野生動物的出口供給數據來看,2016年,從非洲四十一個國家出口了超過一百萬隻相關活體動植物、逾一百萬隻相關動物皮毛及兩千噸的肉到亞洲;其中野生動物肉類更以中國、香港及越南為主。身處於亞洲的我們,就算沒吃過野生動物、沒買過獸皮象牙骨,也會因長相為亞洲人、加上外國人對於亞洲的刻板印象,而在非洲遭到當地的個別保育人員的質疑、不信任、調侃與嘲諷,無法獨善其身。

    上田莉棋更舉犀牛為例,實地走訪了犀牛盜獵最嚴重的南非巴路里的自然保護區,以她的見聞寫下了一線辛苦的犀牛保衛戰。

    日本、韓國、台灣在70至90年代,都曾經分別是犀牛角的消費者,但在教育和法令下,已不再對此有需求,當時的盜獵量也在一年平均十三隻。但2005年起,隨著越南和中國經濟起飛,犀牛盜獵的數量暴增⋯⋯

    雖然見證了許多保育措施,如棲地保育、打擊走私與嚴防盜獵,但再多的方法卻比不過亞洲買家不再購買、讓犀牛角需求消失。她也憂心地說道,現在全世界犀牛的數量,完全抵不過人類的需求。甚至曾有科學家推估,按照目前盜獵的情況,一個從五千萬年前就已經存活於地球的物種,恐怕在未來八到十年間都將面臨絕種

    IMG 6084 巡視與清除非法陷阱,避免動物受困。摘自《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195頁

     

    走私盜獵止不了 人獸衝突越演越烈

    除了走私議題,上田莉棋也在納米比亞的動物保育中心擔任志工,深入了解當地野生動物與在地農民的衝突狀況,試著以在地保育員的角度學習如何與獸和平共存。在納米比亞收容中心,不乏有花豹、獵豹、獅子、獰貓等大型貓科動物,絕大多數是因為誤闖當地農民的牧場、攻擊狩獵農民的牲畜財產,造成農民捕抓、獵殺,進而輾轉來到中心安養待野放。

    而中心除了收容,亦也進行研究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協調處理在地的人獸衝突。 

    在不少納國農民心中,只要看到牛隻牲畜死亡、或是被吃掉,就會聯想殺牛兇手是斑點鬣狗⋯⋯甚至曾有農民故意把摻了毒藥的南非劍羚屍體丟進保護區中,以為把斑點鬣狗毒死問題就解決了。殊不知殺死的不只是斑點鬣狗,還有一大堆動物,像禿鷹、胡狼,甚至獵豹、獅子也可能好奇去咬一點而被毒死。農民更不知道,斑點鬣狗是幫助他們的關鍵物種⋯⋯」————《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79頁。 

    斑點鬣狗被列為非洲五醜之一,甚至當地文化也將其視為邪惡象徵。雖然目前數量尚屬於無危狀態,但若農民持續將其視為害蟲,以不歡迎的態度面對,甚至毒害殘殺,整體族群狀況便容易受到影響。而事實上,斑點鬣狗的身體健壯,扮演食物鏈當中的掠食者,可協助捕食草食性與體弱病死的動物,而其糞便甚至可幫助其他動物添補鈣質,維繫生態平衡。而保育人員深知每種動物其實在大自然界中,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各司其職的發揮功能。

     

    IMG 6078 斑點鬣狗,看似為農民頭痛的物種,卻是扮演著生態系中重要的角色。摘自《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87頁。

     

    保育不該以道德勒索 必須確實解決當地衝突 獲取認同

     除了要讓在地住民了解保育的意義外,保育的重點其實也是要讓在地居民了解或找到能與自然生態、動物們相處共存的方式。當人因不了解而與野生動物產生的衝突矛盾便容易誕生,不論在世界各地何處,人獸之爭都真實的在上演著,而未平息。

    保育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告訴別人你不能怎樣怎樣做。保育是為當地人提供有效的方法。

    保育員告訴我。像農民因為不想野生羚羊和自己牧牛爭草或水,把羚羊都殺了、趕走了,區內的大貓自然要以牲畜為目標,這就是把食物鏈打亂的後果。」——《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42-43頁。

    提供當地人有效的解決方法,過往窩窩也曾與臺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執行了石虎保育募資計畫。主要眼見於每年因與苗栗在地雞舍衝突而喪命的石虎,恐怕比平均每年被發現因路殺死亡的個體數量還多。因此希望集資雞舍改造經費,阻止石虎進到雞舍吃雞,讓牠們回到野外覓食。

    在過程中,石虎保育協會的理事長陳美汀博士,亦曾說過類似的觀念:「對居民來說,他的財產損失是確實的,如果因為傷害石虎遭到懲罰,有些人可能會更討厭石虎,如果他私底下做一些傷害石虎的事,其實沒辦法阻止。我們做保育的人是不可能隨時隨地在這個地方保護到每一隻野生動物。」在保育上,要如何降低當地農民對於石虎的報復心理,甚至主動的阻隔石虎與農民的作物接觸便成了保育人的首要課題。


    陳美汀博士表示,台灣僅存最後五百隻的石虎,每年估計高達20-50隻因為雞舍衝突而死亡

    不論保育人士利用哪種方式來保護動物們,回過頭來仍需透過不斷的宣導、教育,讓在地居民認同,並願意自發與野生動物長期共存,那麼一直以來的人獸衝突才有平息的一天,人與動物才能真正長期和諧共存,並朝正向永續的方向前進。

     

    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呢?

    《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除了深入探討各物種的保育概況、與人的衝突利益拉扯,對於非法犀牛、大象等物種的非法走私議題也頗析深刻。然而最令人深刻的,是她在馬拉威實地考察與見聞,讓人不禁擔心,那是否為未來世界的縮影?

    當她的旅途來到了馬拉威,在飛機上俯瞰地面,綠意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貧脊的土黃色大地。而進入城市街道,卻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懾,到處充斥著垃圾與難聞的氣味。在歷經一段時間的城市觀察,上田莉棋是這麼作結的:

    環境、動物和人類,從來都是互相牽涉的關係。

    由於馬國為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地人急於糊口,有果實就摘取販賣;需要燒柴生火,便急忙伐木與開墾;有野生動物就抓來吃。 

    如此一來,樹林沒有了,動物失去棲息地,野生動物要不走到農村找食物,造成人和動物的衝突,要不就被殺被吃,要不就離開了;沒有昆蟲和動物讓疾病更容易傳播,也缺少了可播種、散播花粉的媒介。他們也會想辦法做些什麼來變賣,所以在路上會看到一堆人在挖泥做磚、敲打石頭;開窯燒磚又需要更多木柴。沒有樹木也讓天氣更熱,水蒸發得更快,旱季時情況更糟,造成土地沙漠化。」——《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224-225頁。 

    人需要生存, 會利用自然資源。但當缺乏保育生態意識、過度予取予求與開發,將很容易導致生態不可逆的災難,反而陷入了貧窮與資源匱乏的惡性循環當中,馬拉威的困境,或許也是我們未來真實世界的縮影。另一方面,馬拉威過往也因貧窮,導致對於非法走私貿易難以有強而有力的約束力。使得這貧窮、不起眼的國家,成為非法動物走私貿易的轉運中心,估計過去曾有合計百噸的野生動物走私品,來源正是馬拉威。

    不論身處在地球哪個角落,都需要一起關注,才能讓我們所愛的動物朋友們,無須再活在人類加害的恐懼下。其實,救動物,也是救我們自己。」作者在去完馬拉威後寫下的想法,雖然我們可能不一定有辦法到非洲保育現場,但閱讀與反思,學習如何與環境、動物共處,善待與找尋永續共存的方法,是我們不得不盡快惡補與面對的課題。 

    IMG 6082 貧脊、資源匱乏、髒亂⋯⋯馬國的困境。摘自《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219頁。

     

    IMG 6077 貧脊、資源匱乏、髒亂⋯⋯馬國的困境。摘自《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P.231頁。

     

    getImage

     

  • 《遇見山林裡的小動物》——從野地中隱藏的線索觀看動物的生活

    看似遙遠,實則近在咫尺的動物面對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星球的動物,有時會覺得遙遠,但有時又能察覺到牠們就在身邊,對於動物,還有許多未解的謎團等待被解開,在森林裡面,動物們是怎麼生活?牠們是如何面對生活裡面的各種大小事,找到食物生活下去、處理鄰里關係、爭奪地盤、交配求偶的呢?

  • 「為野生動物而走」首遊行破四千人,因犬貓危害告急的野生動物,映遊蕩動物管理的失能

    由多校大學就讀生態、保育相關科系學生組成的「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於10月29日下午在立法院濟南路舉行首屆「為野生動物而走」遊行,這也是台灣自1989年為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而發起遊行,睽違30多年後,再次以「野生動物」為主軸的遊行,更吸引了逾4千多人,包含各大野生動物保育、救傷及動物保護團體共同到場響應。

    發起行動的聯盟除了呼籲各界重視野生動物保育、共同面對遊蕩犬貓造成的威脅議題外,也向政府部門表達三大訴求,包含:落實源頭管理、採取科學及有效措施來減少遊蕩犬貓數量,並強化民眾保育及動物福利觀念。同時,也遞交陳情書予立委,喊話「期許下一個十年,不要再發生上個十年發生的這種雙重悲劇,犬貓在外面也過得不好,野生動物又受到威脅。」

  • 【動保捐款大搜查1】其他動物輪不到?每年五億捐款近八成給犬貓

    「生命皆平等」是個常被打破的真理,不平等更接近現實的常態,那動物之間平等嗎?窩窩取得53家動物保護及生態保育團體(以下簡稱動保團體)的財務資訊,年收入相加共6億3千多萬元。在這當中,捐款共5億7百多萬元,佔總收入來源78%,7成6都是捐給服務犬貓的團體,其他動物所需的資源卻是望塵莫及。

  • 【動保捐款大搜查5】懶人包|想幫動物?捐款教戰守則

    臺灣人愛心爆棚,一年捐款金額捐款總額可高達1,062億!近年來,隨著動保意識抬頭,動保議題捐款也嶄露頭角,民眾小額捐款躍升!然而,假募款、真詐騙的動保蟑螂卻也可能潛藏其中⋯⋯ 

    捐款前,到底要做好哪些功課,才能真正幫助到動物呢?

  • 【動保捐款大搜查7】調查研究解析|窩窩動手做指南 入動保叢林不踩雷!

    踏入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動保叢林,看到傷亡的動物想找箇中好手來相助,又要避開滿口騙術的雷包,各家團體隱身在地形複雜的叢林裡,不知該如何找到對的人⋯⋯這時,你需要一份叢林指南引路!

  • 【總編說】窩窩年度回顧&熱門報導排行榜(2022)

    撰文|蘇于寬  編輯|陳信安  設計|蔡孟成

    在戰火與疫情交織下,2022仍是相當不平穩的一年,動物們面臨的生存威脅也未減緩。從年初俄烏戰爭導致了相當多動物的傷亡,接連數個烏克蘭的動物園、私人收容所都遭到直接或間接地轟炸,滿目瘡痍,所幸邊境國家與動物組織紛紛展開救援行動。

    視野拉回國內,野生動物面臨的危機亦相當嚴峻,如幾經救傷後野放的大雪山公熊遭射殺,而石虎除了路殺未消停外,賴以為生的重要棲地更遭光電開發強行闖關通過;不只是遠在他鄉,近在咫尺的都會生態系也同樣遭逢生存考驗,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女王「黃恩萼」,是每年大小朋友期盼關注、準時收看的直播主,未料善飛的牠卻在馬路碰上橫禍飛來,遭撞後不治身亡,遺憾提早收播。

    年底熱議的議題有二,一是犬貓首次以外來入侵種的身份列入課綱,讓許多讀者首次意識到為人所疼愛的家寵若流浪野外,將會對原生物種造成相當嚴重的侵擾的事實。二是流浪動物安樂死與餵養管理與否的倡議連署,在歷經兩次協作會議後農委會於2023年初完成正式回應,維持現行政策不變,也引發民眾擔憂問題未解仍在原地踏步。

    動物的事件,似乎總是壞消息多過好消息,窩窩堅持走在報導的路上,期盼牠們因此被看見,讓命運有被改變的機會。

    像是最終獲得野放回歸大海的澎湖大義宮海龜們,或是經過救傷以及志工們24小時輪番保定的鯨豚們有機會重返海洋,抑或是抱卵母蟹持續獲得關注甚至達成修法目標等,都是集眾人之力且得來不易的成果。

    回首2022年,窩窩做了哪些報導,大家最為關注的議題又有哪些?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時事篇

    為了能提供更即時的動保新聞,讓讀者們都能獲得相對客觀與正確的資訊,窩窩編輯部以每週至少2篇的節奏報導國內外動物要聞,2022年累積共120篇,剛好是平均一個月10篇的產量。

    而兩年下來,大家最為關注的時事議題Top10如下:

    其中,流浪動物及寵物議題為最多人關注,從中途、業者到動保團體,動物用藥到安樂死與否相關議題均有上榜,顯示大眾關注的議題面向增廣。而野生動物議題也首度擠進Top3,但多數聚焦在動物死亡事件或異常行為。

    此外,沒有入榜但也值得關注的則有:伊隆馬斯克所投資的企業進行動物實驗有半數的猴子死亡、(實驗動物)、今年臺灣完成禁止格子籠飼養蛋鴨(經濟動物)、或是有超過五千人連署禁止將動物作為夜市的遊戲贈品(展演動物),這些事件不只關乎動物的權益或福利,也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為避免遺珠之憾,窩編也特別精選年度重要動保大事記,盡可能將各類動物議題都納入:
    總排行 動保大事紀

    社群篇

    而相較官網的文章瀏覽,社群的發布則有著不同的瀏覽結果。以窩窩的臉書粉絲專頁為例,我們同步彙整了觸及人數 Top10的報導,排名如下:

    不難發現,演算法的影響下,影片的流量明顯地較佳;此外,「犬殺事件」是社群讀者相當關注的議題,前10名中就囊括3名;而哪怕數千公里遠的動物狀況,像是戰火下的烏克蘭動物園、遭船撞後正在進行鯨生最後一趟迴游的大翅鯨也不約而同引起共鳴——顯示動物的議題是不分國界,讀者都會關心的。

    另外,特別提及Top3的窩語錄,是2022年窩窩開啟的新企劃,透過蒐錄動物相關的名言錦句為主,由編輯撰文心得為輔,並繪製主題插畫成單篇的作品,輕鬆易讀又帶點雞湯的形式頗受好評,但可惜在產能有限的狀況下於去年底慘遭腰斬,期待今年有機會能重啟啊!

    *只要在instagram搜尋hashtag:#窩語錄,就能看到每一篇囉!

    專題篇

    艱澀、爭議性高或結構複雜的議題,在社群上往往有著不同的立論跟觀點激辯交鋒,窩窩期盼透過深度的專題報導,將議題抽絲剝繭、釐清脈絡並讓利害關係人的多元立場呈現,盼讀者能深入淺出地認識議題全貌,而這也是窩窩每年耗費最多資源投入的重點項目。

    2022年共推出了兩個小專題分別是「白海豚」、「梅花鹿」,以及一個大專題深入探討「動物虐待定罪率」。

    而每個專題都須至少耗時3至6個月以上的時間製作,配合完整的插畫、設計、資訊圖表及動態規劃等;大專題更會挑戰以創新的報導形式來呈現,無非是希望在短影音充斥、片面資訊流竄、假消息甚囂塵上的當代,能走出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同時,也是替每篇動則五千或一萬字的深度報導另闢蹊徑。

    於是,窩窩自2020年開始用網頁技術、動畫、Opendata的串接、甚至是遊戲開發來說故事,如2020年餵養專題結合公民參與線上投票的一頁式動畫網頁「餵養,錯了嗎?」、2021年收容所專題的經營遊戲「心之所向」——讓玩家扮演收容所的獸醫師去面對每日艱困的抉擇,以及2021年耗時一整年製作的「動保團體捐款排行榜與搜尋器」,再到2022年虐待定罪率專題的解謎遊戲「虐待怪案」,不只引發熱烈迴響與討論,也陸續獲得新聞獎肯定。

    暮然回首,實體雜誌窩抱報停刊以後,我們仍走在替動物發聲的路上,步伐雖緩,但未曾停歇。

    除了獲得報導獎的肯定之外,讀者們的參與、回饋與心得分享更是我們繼續勇敢前行的動力。

     

    特別企劃篇

    近年疫情肆虐,從寵物、野生動物甚至經濟動物也因染疫而受害,因此窩窩開設特別企劃撰寫相關新聞報導與資訊,其中飼主該如何與寵物一起防疫篇也獲得去年top5的熱門關注,系列報導已累積11篇:  

    而因應2022年底縣市首長大選,窩窩也推出了動物政見特別企劃,將全台縣市首長所提出的動物政見彙整、分析,期待相較民生經濟議題更為弱勢的動物議題也能因此被重視,也提供選民作為投票的參考依據之一,獲得年度排行第四的佳績。  總排行 動物政見

     想做的事情還很多,但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只能一步步邁進,喜歡窩窩的報導或任何讓你有感的作品,都歡迎跟我們分享。還是希望窩窩多關注哪些議題?推出哪些形式?也都請留言讓我們知道。

    訂閱窩窩,或購買窩窩的商品都是對我們的支持。

    為動物發聲,我們繼續走下去,2023加油!
    總排行 感謝

  • 一個獺星的誕生?日本寵物水獺風潮下的真相

    打開電視或各種社群平台,你我總能看見許多被飼養、咖啡廳內呆萌的水獺影像;而Nana也是從中竄紅的獺星之一,牠是如何成為當代巨星?鎂光燈下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淚?除了高喊好可愛以外,你更應該多認識這些水獺背後的真相。

  • 不抓就沒事了?巨口鯊禁捕與否引兩派爭論!

    11月10日起漁業署公告,大白鯊、象鮫以及巨口鯊即日起禁止捕撈,海上作業的漁民若不慎誤捕,不論生死須立即放回海中,並在返港後主動向各地漁業主管單位通報。而看似邁步向前的保育政策,卻引發了不同歧見。 

  • 世界穿山甲日,布拉格報喜寶寶終於長胖了!

    臺北動物園去年贈與捷克的一對穿山甲,2月初成功產下小穿山甲,目前體重順利增加中

  • 全臺首次海洋動物棲地公告,媽祖魚的家在這!

    官方認證!苗栗、臺中、彰化、雲林沿岸海域,都是臺灣白海豚的! 

  • 動物冷知識|候鳥小秘密

    企劃|王翊蕾     編輯|蘇于寬     插畫|林展鐸

    海獺小秘密 1

    不要幫返家的候鳥留一盞燈

    全世界的「人造光」愈來愈多,從2012至2016年,有人造光的戶外區域每年增加2.2%,這些「不自然」的光會造成「光污染」(light pollution)——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光害」!

    光害會改變鳥類的行為,而候鳥又特別身受其害。候鳥在夜間遷徙時(尤其是有霧或飛行高度較低時),會受到人造光吸引而迷失方向,牠們可能會在光亮處盤旋,不只讓自己被捕食或撞到建築物的機會大增,最終還會因體力耗盡而無法抵達目的地。

    減少光汙染,我們人類可以做到的有:

    • 僅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照明設施。
    • 使用可視情況調控開關、亮度和顏色的照明設備。
    • 在能達到效果的前提下,使用最低亮度的照明。
    • 替照明設備調整方向並添加光罩,讓燈光僅照在所需照亮的地方。
    • 照明設備附近的表面(例如牆壁)選用深色或不反光的材質。
    • 選用無藍光、無紫外線的照明設備。

     

    海獺小秘密 2

    大學生也自嘆弗如的體力

    目前人類有觀察記錄到的鳥類最長飛行時間是11天又1小時,紀錄保持鳥是一隻由阿拉斯加飛往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斑尾鷸(Limosa lapponica),牠在沒有中途停留休息或覓食的情況下飛了1萬多公里,跨越整個太平洋!

     

    海獺小秘密 3

    白鸛有豪華的別墅

    歐洲白鸛(Ciconia ciconia)在冬季時會遷徙至熱帶非洲、印度等地,繁殖地則是在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鸛鳥喜愛開闊的濕地、稀樹草原、有淺水又不會太潮濕的地方,基本上和人類尋找「風水寶地」的眼光相似,加上鸛鳥並不懼怕人類(人們也將白鸛視為吉鳥),因此常可見到鸛鳥和人類比鄰而居,築巢在教堂屋頂、煙囪、塔樓或電線桿上。

    鸛鳥會重複使用同一個巢穴,每年春季,雄鸛鳥會率先回到繁殖地整頓巢穴,接著雌鸛鳥抵達並加入雄鸛鳥的行列。牠們年復一年的擴建和加蓋,結果便是直徑可達2公尺、深3公尺的「豪宅」,而許多小型鳥類(例如麻雀)甚至會在鸛鳥巢的側邊築巢,分租「套房」!

     

    海獺小秘密 4

    紅尾鴝和知更鳥沒有一起出現過!

    在沒有飛機、衛星、追蹤器等現代科技的古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候鳥」讓人們捉摸不透。為什麼鳥會隨季節變化?原因就只能任憑人們揣測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認為,冬天時紅尾鴝會變成知更鳥。畢竟,冬天時紅尾鴝會遷徙至較溫暖的非洲薩哈拉沙漠以南;而生活在北方的知更鳥則會在此時前來希臘過冬。由於這兩種鳥從來沒一起在希臘出現過,亞里斯多德的「推理」看起來是合情合理。

    除了「變身」,亞里斯多德也認為冬天時燕子會消失是因為牠們冬眠去了。

     

    海獺小秘密 5

    不會飛也能遷徙?

    企鵝不是鵝,不會飛,但遷徙的旅程也可以用腳來走。阿德利企鵝(Pygoscelis adeliae)是所有企鵝中遷徙距離最長的,牠們可以在冰上跋涉超過1萬公里!

    南極洲的「海岸線」(冰)會隨著季節變化,冬季時往外延伸、夏季時則向內消退,阿德利企鵝在冬季時會跟隨冰的「邊緣」移動,好出海覓食;並於夏季時回到繁殖地。

    p.s. 企鵝(不單指阿德利企鵝)的遷徙不是只能用走的,有時也可以用游的。

    p.p.s. 「企鵝」是一群不會飛的鳥類,屬於企鵝科(Spheniscidae);而「鵝」則是屬於「雁」家族的,幾乎所有雁屬(Anser)的鳥都會遷徙,許多甚至是飛行好手。(一般常見的家鵝則是經人類馴化的雁)

     

    海獺小秘密 6

    長途跋涉辛苦了

    除了氣候變遷和棲地消失,人類還常常在無意間讓候鳥死於非命。保護候鳥,我們可以:

    • 讓貓咪待在室內:貓咪是優秀的獵人,放養在室外的貓對候鳥是一大威脅!在美國,每年約有24億隻鳥死在貓掌之下。
    • 別讓狗狗在海邊遊蕩:狗狗會嚴重干擾在海邊休息的候鳥,縱使狗沒有獵殺候鳥,光是追逐造成的驚擾也可能讓候鳥無法好好養精蓄銳,以至於沒有體力完成旅程!
    • 裝飾玻璃:減少鳥類被窗殺的機率。據估計,每年有10億隻鳥因撞上建築物(窗戶)而喪命。
    • 避免使用殺蟲劑和農藥,讓環境維持著「自然」:讓候鳥有種子或蟲可吃、有地方可以棲息。
    • 關燈:候鳥在夜間遷徙時可能會因人造燈光而迷失方向。
    • 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據估計,每年約有77億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鳥類可能遭纏住或因誤食而死亡。

      

    海獺小秘密 7  

  • 動物冷知識|石虎小秘密

    企劃|王翊蕾     編輯|蘇于寬     插畫|林展鐸

    海獺小秘密 1

    石虎有很多親戚

    亞洲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廣泛地分布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過去科學家依照各地豹貓的型態外觀將其細分為12個亞種,而臺灣的石虎屬於中華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sis)這個亞種中。

    不過近年來根據基因研究的資料顯示,亞洲豹貓們應分屬於兩大支系、四個亞種,如此才能較好地反映出其身家歷史。例如臺灣石虎的基因序列就和生活在朝鮮半島、俄國遠東、日本等地的遠東豹貓較相近,而遠東豹貓支系則是在約十五萬年前(約是連結大陸的陸橋消失時)從大陸支細分家出來的。

    亞洲大陸上的大陸支系:

    • 孟加拉豹貓(P. b. bengalensis):分布於南亞、中國南部、海南島、中南半島。
    • 遠東豹貓(P. b. euptilurus):分布於中國滿州、俄國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對馬島、西表島、臺灣。 

    東南亞島嶼的桑達支系:

    • 爪哇豹貓(P. b. javanensis):分布於印尼爪哇島、峇里島。
    • 蘇門答臘豹貓(P. b. sumatranus):分布於菲律賓、婆羅洲、蘇門答臘、馬來半島。

     

    海獺小秘密 2

    石虎也吃草?

    石虎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偶爾也會吃草。科學家認為石虎吃草可能是為了幫助消化、排出寄生蟲、或是幫身體補充必需維生素或礦物質等原因。

    石虎的消化系統無法消化植物,石虎若有「吃草」,從糞便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端倪!其它地區關於亞洲豹貓(臺灣石虎是亞洲豹貓的其中一個亞種)的研究顯示,有一定機會(11至79%)可以在野生豹貓的糞便中發現植物。

     

    海獺小秘密 3

    不怕水的貓?

    石虎是運動健將,行動靈活敏捷,不只會爬樹,還會游泳!科學家就曾發現「石虎」(豹貓)會游泳到活動範圍附近的小島上;而石虎雖然主要以齧齒類為食,但魚和鳥也在身手矯健的石虎的菜單上!

    不只游泳和抓魚,石虎也會利用河道移動、在河灘地休息、甚或進行繁殖和育幼。只要環境隱密、能抵禦惡劣的天氣、可避開捕食者、少有人類打擾,石虎的「勢力範圍」並不僅限於森林,牠們有時也會選擇河邊植被茂密處做為休憩地點,但會避開視野開闊的河床地。

     

    海獺小秘密 4

    需要捕鼠大隊?有請石虎出馬!

    石虎是會遊走於各個不同棲地的「邊界物種」,由於石虎會選擇合適的棲地類型來分別進行覓食、休息和育幼,因此喜歡可同時擁有樹林、草地、沼澤等不同環境的「邊界」地區。石虎和其他野生動物相比較不怕人類的干擾,而農業活動常會吸引齧齒類聚集,因此淺山地區的農田、果園、水渠、加上附近的森林,恰巧就成了石虎的最佳生存環境,常有石虎出沒,只是石虎行蹤隱密,不常被人類發現而已。

    科學家就發現,婆羅洲的「石虎」(豹貓)會前往油棕種植園捕食老鼠,再回到森林睡覺。蘇門答臘島也有豹貓會從森林前往咖啡園捕鼠。

     

    海獺小秘密 5

    當一隻石虎好困難

    石虎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與人類的活動範圍多有重疊,因此也必須面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考驗」。石虎所面臨的威脅包括:

    • 棲地被破壞:人類對土地的開墾建設、人類活動製造的污染,造成石虎可生存的環境消失或棲地變零碎。
    • 路殺:例如去年(2022年)全臺就有高達31件的路殺石虎案例!
    • 流浪犬貓:出沒在淺山區棄養或放養的犬貓,可能會和石虎競爭資源、傳播疾病,甚至有石虎因遭浪犬攻擊而死亡!
    • 人為獵捕與毒殺:部分農民為保護飼養的禽畜而獵殺石虎。
    • 非法圈養、繁殖以及販賣:因淺山的便利性,較常有不肖商人進入盜獵。

     

    海獺小秘密 6

    石虎不該圈養!

    要讓石虎存活的重點在於保育牠野外的棲地家園,野外才是牠最好的家!讓石虎與生態共存共榮!

    石虎雖然體型和家貓相似,但所需的活動空間卻遠遠大於一般住家。母石虎的活動範圍約為2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大小,而公石虎更是需要5至6平方公里的活動範圍!且石虎屬於保育類動物,私養石虎是違法行為!愛石虎,就該讓牠在野外自在地生活。

    石虎需要充足的食物和合適的棲地才能生存,有石虎活動,代表該區的生態系統相當健全,環境良好、植物(生產者)欣欣向榮、兔鼠蟲鳥等(初級消費者)不虞匱乏、石虎(高級消費者)才會穿梭其中。而石虎的存在,也幫助維持整個食物網的平衡。

    保護石虎,等於是保護整個淺山的生態環境(反之亦然)!

     

    海獺小秘密 6

    石虎 vs. 遊蕩犬

    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統計,自2019年開始,每年都有和犬隻相關的石虎傷亡案例,截至2023年8月,因犬隻攻擊而死亡的石虎案例已累積了21例。雖然不及124例的路殺案例(2019年累計至2023年8月),但相比路殺發生於民眾常行經的道路,遭犬殺的石虎可能隱沒於荒煙漫草之中難以被發現,因此石虎遭犬殺的情形可能遠比目前能觀察到的情況還要嚴重!

    石虎常獨來獨往,遇到比自己體型大、又成群結隊的遊蕩犬隻,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有人固定提供食物的地區,犬隻更容易逗留並形成群體,且許多遭犬殺的石虎屍體皆是完整的,顯示犬隻並非將石虎作為食物,僅是當作獵物玩耍。而犬隻對石虎的危害除了直接攻擊,還有傳播疾病和競爭山林中的資源等。

    據農委會統計,全臺有超過10萬隻的遊蕩犬,若不著手改變現況,對族群數量僅存約500隻的石虎而言,可說是前途堪憂啊!

     

    海獺小秘密 7  

  • 動物園也要防疫!全美首例海獺接種Covid-19疫苗

    美國加州蒙特利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日前為8隻海獺接種動物用Covid-19疫苗,是全美第一個完成海獺接種計劃的水族館。目前美國農業部統計已有294例動物確診Covid-19,美國動物園皆紛紛開始為動物施打疫苗,保護牠們的健康。(主圖說明:為預防新冠肺炎侵害,加州蒙特利水族館為館內海獺施打動物用疫苗。圖片來源:Monterey Bay Aquarium twitter

    撰稿|陳信安    責編|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最後更新日:2020.11.08)

  • 十年死八隻,動團抗議再引進長頸鹿,六福村提告反擊(更新:禁止輸入)

    3月22日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鳥語獸躍等多家動保團體聯合召開「10年死8隻!反對六福村再引進長頸鹿送死」記者會,提出六福村長頸鹿頻頻早逝、圈養環境不符合動物福利等多項缺失,呼籲政府駁回六福村欲從墨西哥動物園引進3隻長頸鹿之申請。 

    4月6日六福村則發布聲明,奪斥動團提到的多項指控均為不實,不僅誤導民眾且嚴重影響社會及主管機關對六福村的觀感,並以誹謗為由提告! 

    被告後,4月7日動團再次聚集於六福村抗議表示堅決反對,呼籲管理野生動物輸出入的林務局應公開本案的審查名單並「審查透明」。而相關專案小組亦已於同日至六福村現場勘查引入長頸鹿一案。 

    記者|呂芷晴 採訪報導

    10年內死8隻,動團提出多項不當飼養案例

    根據動團所掌握的六福村長頸鹿死亡相關紀錄,六福村園內飼養的長頸鹿不僅在10年內陸續死亡,且死亡年紀多低於10歲,遠不及野生長頸鹿死亡平均年齡27歲,目前園區內也僅剩一隻長頸鹿。 

    除此之外,3月22日記者會中,動團更直指六福村有場地設計不良,導致其中兩隻長頸鹿跌倒死亡;園區有近親繁殖長頸鹿,導致小長頸鹿有早產死亡;其中一隻長頸鹿死亡後經解剖,有發現塑膠袋在體內,表示是工作人員未善盡遊客亂餵動物的監督責任;並指出六福村環境有捻轉胃蟲寄生蟲問題,使長頸鹿生病後,久病不能痊癒。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表示:「業者若仍未改善其環境、人為因素問題,急於引進3隻長頸鹿來替補明星動物的空缺,恐造成更多悲劇。」

    截圖 2022 04 07 下午7.38.53動團將3月22日記者會內容製成懶人包,呼籲政府應終止六福村長頸鹿引入計畫。圖片來源|動物平權促進會

    六福村駁斥並提告:無近親繁殖、長頸鹿體內無塑膠袋

    對於動團3月22日於記者會的控訴,六福村隔日亦發出第一次聲明稿,反駁三點動團提出的指控。第一點強調治療團隊已縝密控制捻轉胃蟲問題,表示布丁妹長頸鹿非控訴所說的因捻轉胃蟲死亡。對此,動團亦再次回覆,他們未曾提到布丁妹死因是捻轉胃蟲症,而是因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引發腸毒血症導致的死亡。 

    六福村第二點聲明則強調,其中兩隻長頸鹿,布丁妹與斑斑,並非動團所說的近親繁殖兄妹,而是不同父母所生,然而動團回應,2010年關西六福村曾於臉書自行提及布丁妹及斑斑是「一對兄妹」。六福村第三點聲明則強調長頸鹿體內無塑膠袋,對此動團則表示有錄音存證。 

    4月6日六福村二度發布聲明並向動團提告誹謗。事後,對於布丁妹與斑斑過去所指的兄妹含義與證據,以及長頸鹿死亡的相關證明與疑問,六福村皆回應:「因偵查不公開,也希望交由司法判斷,結果出爐後會再說明。」 

    截圖 2022 04 07 下午7.43.30六福村於3月23日提出反駁聲明,並於4月6日提吿。圖片來源|六福村

    農委會成立專案小組,遭動團批閉門審查缺乏透明

     去年(2021年),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亦有長頸鹿輸入計畫,原先已獲得許可,將一舉引入18隻長頸鹿,但當時許多國內外動保團體紛紛提出警訊與缺失,與六福村雷同的是,頑皮世界長頸鹿亦因疾病、環境等因素而有早逝問題,死亡年齡多不超過十歲,10年內從原本5隻到剩1隻。經過動團與業者長達一個月的溝通後,頑皮世界最後宣布終止輸入計畫。 

    本次六福村輸入長頸鹿案仍在申請階段中,目前,農委會林務局、畜牧處及外部專家已組成專案小組,將根據《陸域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第5點,針對個體來源合法性、是否危及野生族群以及圈養設施等考量進行審查。 

    4月7日林務局表示,專案小組已前往六福村進行現場勘查。最新進度中,審查委員對六福村提出問題與建議,分別為:醫療照護、飼養場所、飼養人員配置以及環境教育等四個面向,待六福村回覆資料後,將持續審查考量。然而由於農委會目前未公開審查委員名單,也遭動團批為閉門審查,至於當日的審查結果與公開方式,目前仍待最新公告。

    截圖 2022 04 08 上午11.20.384月7日動團於被告後仍聚集於六福村抗議,反對六福村長頸鹿進口、要求政府審查要透明負責。|鳥語獸躍 

    【2023.04.05 更新】

    截圖 2022 04 08 上午11.20.38

    動物福利不佳,農委會不同意六福村引進長頸鹿

    去年六福村申請長頸鹿引進一事,因為「醫療照護」、「飼養環境」以及「運輸要求」等項目,不符合野生動物福利要求,農委會做出不同意決定,禁止六福村進口長頸鹿。

    鳥語獸躍等動保團體3月30日發布新聞稿,摘要列出農委會審查結果,六福村動物福利問題主要如下:

    1. 未詳細說明死亡個體之醫療紀錄 。
    2. 未詳細說明長頸鹿繁殖、育幼計畫以及設備規劃。
    3. 六福莊場地飼養條件不佳未改善。
    4. 環境、氣候造成寄生蟲(捻轉胃蟲)無法根治,園區所提改善仍有疑慮。  
    5. 運輸條件及緊急應變未清楚說明及佐證。 

    記者向農委會林務局求證,林務局僅表示六福村申請輸入長頸鹿,專案審查小組認為六福村在動物運輸專業能力、飼養場所、寄生蟲等問題仍有疑慮或尚有改善空間,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及《陸域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第4點第3款規定,做出「不同意」決定。

    包括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鳥語獸躍等多家動團,去年遭到六福村依誹謗罪提告,案件目前尚在偵查中。動團律師李荃和表示,動團所指六福村動物福利問題,皆有事實依據,他認為六福村提告誹謗難以成立,最終可能以不起訴作結。

  • 南投警抓竊賊,意外救回落難穿山甲

    真是一隻幸運的穿山甲!南投竹山分局員警查緝竊盜案時,意外在竊賊家外救出一隻穿山甲!

  • 只想到自己的誘拍攝影師,灰伯勞首次來台遭嚴重干擾

    根據媒體報導,迷鳥灰伯勞在11月29日被發現是首度來到臺灣的嬌客,馬上吸引大批鳥友前往欣賞、拍照,而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盛情款待方式卻引發爭論;部分攝影者利用餌料、麵包蟲,誘引灰伯勞駐足覓食,此舉被其他鳥友批評是嚴重干擾野生動物行為,即俗稱的「誘拍」。

  • 哇!是阿嬤養的豬?侵佔陽明山國有地的餵養爭議

    11月16日一則影片流傳到生態社團引起討論。影片內容是一位女士拍下自己在陽明山餵野豬的畫面,然而國家公園內餵山豬不但危險,而且違法。

    首圖|陽明山阿嬤鄭秀琴在臉書高調分享野豬吃飼料的行為。圖片來源|鄭秀琴臉書
  • 國際瀕危野鳥「諾氏鷸」連八年造訪將軍濕地

    七股鹽場灘地聯合認養保育有成,吸引多種水鳥進駐,連續八年見國際瀕危野鳥「諾氏鷸」紀錄。

  • 墾丁梅花鹿族群過剩?林試所擬移除遭批不負責任

    9月30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及保育單位召開會議,復育有成的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因野生族群過多,造成環境失衡、人鹿共存危機,規劃將對高密度的族群進行移除,擬研發副產品。動保團體認為,撲殺是不負責任的解決方式。

  • 專題預告|給動物的捐款,透明嗎?

    捐款給動物前,我們對團體的了解夠多嗎?

    近年,有越來越多民眾願意捐款,幫助動物們提升動物福利,改善困境。根據公益責信協會2020年統計,全臺不分議題捐款總額高達1,062億元,動物保護議題則登上捐贈議題排行第五名,成為熱門捐款主題!

  • 小石虎被民眾撿,送回原處等不到媽!將人為照養

    現在正值野生動物的繁殖季節,大幅增加民眾發現幼鳥及幼獸出沒的機會。日前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在上週末接獲民眾通報案例,指出於自家的田邊發現2隻小石虎,且已帶回家安置,希望後續由縣府處理。

    農業處人員到場後,也目睹小石虎們在農田裡的草叢堆竹簍中相互依偎著,經獸醫師檢傷後,小石虎的健康狀況良好,於是也將牠們盡快送回原處,希望由石虎媽媽帶回。

    苗栗縣農業處的自然生態保育科長張葦在接受他媒採訪表示,有派員留守附近待命,「希望小石虎可以用叫聲,來呼喚母石虎回來找牠,大概放了2個晚上,都沒有監測到母石虎回來的動靜。」最後,小石虎並沒有成功喚回母親,而是被送往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安置照顧,等到未來牠們可以獨立生活後,才會再放回野外。

    農業處提醒,有時發現小石虎的蹤跡,但不見石虎媽媽,很有可能只是剛好牠暫時離開去覓食,過一陣子就會回來。建議民眾若發現時,應先判斷現場環境是否有立即性的危險,像是在馬路邊、附近有無犬隻等;同時,也應先遠距離觀察,避免觸碰小石虎而留下味道。

    去年也曾在5月時發生一週內3隻小石虎落單的情況,顯示出繁殖季節時類似問題皆層出不窮。苗栗縣政府農業處也呼籲,發現野生動物幼獸,請不要急著移動牠!大多數情況多為媽媽暫時離開現場,並不需要人為介入,讓野生動物幼獸能回到母親身邊最好。

  • 恢復安樂死公共政策提案達標,尚待主管單位回覆

    台灣遊蕩犬貓問題嚴重,據2020年農委會畜牧處調查顯示,光是遊蕩犬隻就超過15萬隻,較107年之146,773隻微增6.19%。近年來,台灣野生動物遭到犬貓攻擊而被送至救傷中心的案例也急遽上升,舉凡像是保育類動物穿山甲、石虎、草鴞皆曾有過犬殺及攻擊相關案例。

    鑑於此,今年(2022年)7月10日,有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之連署,截至9月2日,附議該提案的民眾已超過5000人,附議也正式通過。 

    提案者認為,台灣因未明確規範與管理餵養流浪動物,為防止流浪動物問題日益嚴重,並保護特有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與機會,應正視隨意餵養所造成的問題,同時解決流浪犬貓生生不息的問題。 

    對於實施細節,提案者認為應禁止於山區餵養流浪動物,若犬貓被棄養、放養於此,經通報應送至收容所,待數日無人認養後將其安樂死。而任意餵養、棄養、放養犬貓等行為也應有處罰制度,像是罰款並禁止餵食、飼養寵物等措施,並同步檢舉與獎勵制度,鼓勵民眾檢舉。

    20220902配圖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野生動物遭犬貓攻擊致傷數量,在2014年後迅速攀升(圖片來源:林務局臉書粉專)。

     

    不少民眾對此提案附議響應,並提出自身看法與經驗。一位住在淺山地帶的住戶表示,他經常看見淺山保育類動物與流浪犬貓的競爭事件,流浪動物不只是破壞生態,更造成農損。也有人表示,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爆籠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犬貓動物福利,收容所外的餵養浪犬貓的行為也對人、野生動物造成層出不窮的問題,甚至因此增加浪犬貓繁殖機會。 

    不過,也有民眾表達反對的看法,認為流浪動物問題之所以仍非常嚴重,根本原因在於棄養與放養問題,應仍加強源頭管理及寵物買賣管理制度,並確實開罰,以杜絕棄養與放養,現階段並不贊成安樂死。 

    亦有民眾另行提案,來反對此公共政策提議,該提案者認爲,乾淨餵養流浪貓犬是人道精神,率爾禁止餵食更會造成爭議與執法上的困難。 

    目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截至9月2日15:00已有約5030人附議,尚待主管機關於11月2日前回覆。

     

     

     

  • 救傷站穿山甲將斷糧 竹縣發起蟻窩募集行動!

    2022.06.10 更新|縣府發佈貼文表示目前已衣食無缺,感謝民眾熱情響應。

    新竹縣野生動物救傷站目前有2隻重傷穿山甲住院救治中,但因每天都要吃掉2顆大蟻窩,加上近日園區內僅尋獲小型蟻窩,不適合採摘,救傷站即將面臨「斷糧」危機。新竹縣政府農業處指出,請鄉親「順手尋蟻窩、救救穿山甲」,若發現有直徑25公分以上的舉尾蟻窩時,先不要摘除,趕緊通報農業處評估處置。

    5d3924cc 702b 49f4 b75c cce20fd4cf1b 農業處指出,今年4月至今已接到逾10起穿山甲救傷通報,大多為遭野狗咬傷,其中有1隻因為尾巴被完全咬斷、1隻遭咬傷造成多處鱗片脫落,傷勢嚴重而需要在本縣野生動物救傷站住院治療2周以上。 圖|新竹縣政府農業處

     

    不過穿山甲喜食的螞蟻,「原料」非常難以取得,加上住院中的2隻穿山甲為成體,每隻一天都需要吃掉1整顆蟻窩,用量龐大,雖然救傷站每天都會派人在園區內找尋大小合適的蟻窩,但近期都只找到小型蟻窩,並不適合採摘,導致救傷站的蟻窩存量告急,即將斷糧,因此得趕緊公開徵求鄉親「協助供餐」。

    農業處說,民眾如果在容易抵達的地點,發現直徑達25公分以上的「舉尾蟻窩」時,先不要出手,可以趕緊傳訊息通報《新竹縣政府農業處》臉書粉絲專頁,縣府或救傷站會派人前往評估。 

    c28c1401 9eb8 4857 8afd 0d8193314517 農業處解釋,徵求舉尾蟻主要是因築巢在樹上,好找尋、方便取得也容易保存,但舉尾蟻也是生態的重要一環,所以請民眾切勿自行採摘,僅需協助通報位置即可,縣府會派人評估後再視需求採摘,確保鄰近樹上仍有其他小型蟻窩,不會過度影響當地螞蟻族群。不過穿山甲只吃舉尾蟻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救傷站會盡速救治傷口,待復原後讓穿山甲們回歸山林。  圖|新竹縣政府農業處

    農業處指出,穿山甲為《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之第二級保育類動物,是體表布滿鱗片、善挖掘、喜食蟻的哺乳類動物,生活在臺灣各地淺山區域,活躍於人為輕度擾動區域,如近山村落及農墾區,但因和人類活動區域大幅重疊且被訛傳具有藥效,加上因被犬隻攻擊、棲地受破壞及遭人為捕捉等多重因素,數量變得稀少。

    每年除了領角鴞以外,最常被通報救傷的保育類動物就是穿山甲,但不是因為穿山甲數量很多,而是穿山甲和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且活動速度緩慢,若受驚嚇會原地蜷曲,而不是快速逃竄,所以常被野狗咬傷最外圍的尾巴、背部,或者遭人違法獵捕。民眾如果發現活動力正常且無外傷的穿山甲,切勿干擾或帶回家,但如果有新鮮外傷或活動力不佳的情況,請盡快通報縣府前往救援。

  • 是嚇到僵硬還是溫馴親人?野生動物救治,不是童話故事

    11月11日,臺東有一隻受傷的懷孕母山羌,被發現時完全沒有野生動物怕生和躁動不安的狀態。第一時間各家媒體報導時以「充滿靈性、親人、公主抱」等擬人寫法來描述山羌與人類的互動,彷彿人與山羌彼此心靈互通⋯⋯

  • 武漢肺炎下的犀牛角入藥風波,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仍猖獗

    隨著中國武漢肺癌的疫情肆虐,中國衛健委發表了武漢肺炎治療方針的藥品清單,其中包括成分含「水牛角」的安宮牛黃丸;然而近期卻有業者在網路上販售含有「犀牛角」成分的安宮牛黃丸,並誆稱犀牛角和其他野生動物製品可治療武漢肺炎,想藉此賺得疫情財。

  • 民眾放任家犬追咬山羌,苗縣府:已違法將開罰

    日前有民眾在Youtube上傳家犬狩獵山羌的影片,接獲通報的苗栗縣府表示已違法將開罰。

  • 水鹿大便有塑膠!?塑害入侵嘉明湖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於10月31日表示,臺東嘉明湖是臺灣水鹿、黑熊、山羌等野生動物賴以維生的水源地,卻在湖水中、水鹿的糞便中均檢驗出微塑膠,顯示塑害已入侵高山棲地,呼籲政府應正視塑膠污染擴散情形。

    撰稿|陳信安    責編|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

  • 沒能在山林過中秋,三度中陷阱落難的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屬於亞洲黑熊的一種,為台灣特有亞種,因胸前有白色新月型的斑紋,又稱「月熊」,英文為「Moon Bear」。然而,Moon Bear卻似乎沒有受到月亮的眷顧,前日才驚傳新竹山區的山老鼠獵捕吃熊事件、今年四月發現台東有母熊誤觸陷阱,昨日又有挑選在中秋佳節落難果園的月熊⋯⋯

  • 澳洲野火十億動物之殤,重生之路遙遙

    2020年1月15日,一場大雨緩解了自2019年9月以來蔓延澳洲東部數月的森林大林,政府、消防隊與救援團體得以更深入火災現場進行救援。大雨過後,攤在陽光底下的卻是,數十億的動物死亡、瀕危物種的生存威脅以及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


    十億野生動物死亡,逾百種受威脅物種受影響

    近日澳洲聯邦政府公佈了火災過後初步的統計資料,雖因火勢尚未完全撲滅,但目前已知有331種物種包含植物、哺乳類、鳥類、兩棲類與昆蟲棲地皆受到影響;最影響嚴重是其中有49種的受威脅的動、植物80%的生活領域受到火災破壞,甚至有學者專家表示,一些受影響的物種,可能面臨滅絕危機

    「在這場大火中,沒有人是贏家。」

    查爾斯達爾文大學教授沃納斯基(John Woinarski)表示「此次野火規模太大,許多物種都可能在火災時立即死亡。」大火可能會造成澳洲生態系統性大規模的破壞影響,並「很有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滅絕,但這一切都得要等待夏天野火季過去,才有可能精確的作出調查統計。 

    澳洲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因其本身古老的大陸板塊,又因地理環境豐富,加上四面環海長期孤立的條件,使得澳洲成為各式野生動植物的樂園,擁有超過300種的原生物種。然而雪梨大學迪克曼教授(Chris Dickman)卻預估,在這場大火中「約有十億動物死亡,其中還不包括青蛙和無脊椎動物。」迪克曼認為這不只是澳洲損失,更是全球的損失。

    IAG0039 NRMA TheHub Koala 1650x720px v1 圖片來源|The Hub
    83778252 10158116421177262 2905197891414917120 o 受到動保團體救援無尾熊燙傷四肢仍纏著繃帶休息|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在這些受到火災影響的動物中——澳洲特有的無尾熊一直是最受到關注的物種之一。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大約有12%的無尾熊受到影響,其中這還不包括同樣是這次火災範圍的維多利亞洲。迪克曼估計,大約有8000頭的無尾熊死於這次的森林大火,佔了當地無尾熊數量的三分之一,雖然不至於導致無尾熊的滅絕,但卻對整個生態系、食物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延伸閱讀:窩週報第30期|澳洲最大森林野火 超過30%無尾熊恐葬身火窟

     

    燎原野火是如何被點燃的?

    回顧這一切的源頭,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場森林大火?答案雖然是自然現象,但不可忽視地極端氣候也助長了澳洲野火的頻率與規模。每年澳洲夏季(11月到2月)期間,氣候炎熱乾燥,高溫和野火都不算少見。但根據澳洲政府公布的氣候變遷報告顯示往年冬季降雨水分蒸發,能有效減緩熱能使土地降溫,但澳洲已連續三年冬季降雨不足,甚至不到過往每月降雨量約100至300毫米的一半,長期乾旱,使得野火發生機率大幅提升。 

    另外,又加上印度洋正偶極發生,印度洋西側海面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得在印度洋東側海面溫度下降,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會出現乾旱,增加火災風險。同時,南極振盪目前處於負相期,結合了平流層增溫,將熱空氣送往澳洲南部。一切的因素相加,皆加劇這次澳洲野火遠超出過去猛烈的火勢。

    世界氣候組織(WMO)發言人納利斯(Clare Nullis)表示,許多地區火災高危險天數的增加,與火災好發季節長度以及氣候變遷、溫度上升有著直接相關性。澳洲氣候環境非營利組Climate Council也說談到森林野火狀況,會比過往更加危險。

     

    一場「及時雨」變成「即死雨」的惡夢

    大火蔓延四個月後,終於迎來及時雨的解救,緩解了火勢,卻也帶來新的威脅。一條流經新南威爾斯州的麥克利河(Macleay River)水面上漂流的死魚,綿延了70公里,雪梨大學史賓賽教授(Ricky Spencer)解釋大雨後會將大火造成的灰燼與沈積物衝入河流中,造成河流污染、含氧量下降。因雨水會將灰燼帶到水中使得營養鹽增加,藻類與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藻華」使得水域優養化,水中含氧量大幅下降,導致魚類缺氧大量死亡。當地居民,甚至自備水泵安裝在河邊,希望能增加水中氧氣,拯救一些魚兒的性命。

    11872380 3x2 700x467 麥克利河上漂浮著大量死魚|ABC

    除了魚類之外,鴨嘴獸也同樣在是水域受害者名單內。鴨嘴獸們因為野火失去了棲地周圍的遮蔭植物,間接導致水溫上升而無法承受。坎培拉大學淡水生態學家羅斯.湯普森(Ross Thompson)補充:面對水溫上升,鴨嘴獸唯一應對方式,就是躲進巢穴,等待溫度冷卻,導致過去旱季有許多鴨嘴獸呆坐在巢穴死亡。 

    「情況變得很像是牠們正在被凌遲處死。」湯普森表示,2019年是120年以來澳洲經歷最乾、最熱的一年,許多在乾季受到重創的動物們尚未復原,又遭遇到如此大區域的大火「我們肯定會失去一些物種。」

     

    借住地穴驚險生還,家不見了還回得去嗎?

    而在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澳洲野火新聞中,最令人興奮、溫暖的消息,大概非「袋熊」這位無心「英熊」莫屬。袋熊是澳洲特有種,有著短短的腿和發達的肌肉,牠們會用牙齒和爪子來挖鑿地洞築城巢穴,在地洞之間還有著複雜的隧道互相連通,以躲避掠食者。平均一隻袋熊會擁有14個不同洞穴,範圍達到172公頃,相當於6.6座大安森林公園。

    53747499 296250981056804 2368956162059010048 o 袋熊|Wombat Rescue

    這些坐擁地下豪宅的袋熊會不斷於轉換巢穴休息,那些暫時沒有主人的住所,便成了火災時許多小動物的防空洞。相較於地面,地表下平均溫度波動,不會大於1°C,而地面上的日夜溫度差就有可能到達24°C,土壤具有良好的隔熱性,使得在火災時候,成為了許多動物絕佳的避難所。

    但是,這些在火災中活下來的動物們,只是通過這場生態災難的第一道難關。接下來牠們需要面對的是失去家園也失去食物的生存考驗。新南爾斯州環境與能源部長基恩(Matt Kean)表示提供食物是新州政府協助瀕危物種生存的關鍵方式之一。因此在一週內緊急空投超過2200公斤的胡蘿蔔和番薯給失去食物來源的草食動物們。

    EOB6ZcWUYAIQ9xc 澳洲短耳岩袋鼠正在政府空投的「緊急糧食」|Matt Kean twitter

    然而,雪梨野生動物救援組織創始人里德(Joan Reid)卻認為:「如果沒有食物跟水,只是釋放東西是沒有用的。」她表示不只是植物再生的問題,而是整個生態系統需要時間恢復,大地需要雨水,蝙蝠和負鼠需要新鮮的葉子、花朵,甚至蜥蜴需要昆蟲,這些都需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恢復。

     

    劫後餘生,如何重生?

     

    「具指標性、充滿魅力的物種提高大眾對環境破壞的認識非常重要,但失去其他對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生物也是重大損失。」

     

    迪克曼教授說,這些不被注意的生物可能在生態上扮演重要的位置。例如昆蟲是森林裡許多動物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牠們負責授粉或播種,還會分解有機物鬆動表土。若拿綠木蜂舉例,大火燒毀蜜蜂用來築巢的班克木,得花上30年,樹木才能夠再生長到適合築巢的大小。 

    生態系統的重建可能會花上數個月或是好幾年的時間,這些野生動物才有可能恢復過往生活,這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就連時至今日(2020/02/03)澳洲野火仍在新南威爾斯州持續延燒,澳洲首都坎培拉也遭遇到嚴重的火勢威脅,並於一月底發佈了72小時的緊急狀態,呼籲附近居民提高警覺。

    面對危險大火,人類也許能離開家園前往避難,但野生動物們卻直接面臨家園被毀壞,卻無計可施的境地。對此,澳洲聯邦政府目前已經出資5000萬澳幣(約10億台幣)金額投入「野生動物與棲息地復原計畫」包括野生動植物的援救、治療,植物播種復原,以及受到森林大火影響區域生態的緊急干預,例如:控制野生掠食者數量、其餘動物棲息地保護措施等。

    而對於一般民眾,當地許多野生動物救援組織、基金會,正大量招募志願者、醫療人力希望盡可能救援更多受災動物。在台灣的我們,雖無法親身投入救援行動,仍可透過捐款給當地NGO、動物救援團體,或甚至是固定認養無尾熊,來幫助動物們救援醫療以及澳洲生態復原。

    這些極端氣候造成的生態浩劫,並非只對大自然、動物造成傷害,人類同樣在無情的大火中失去家園和生命;也並非澳洲一國的問題,澳洲火災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蔓延至紐西蘭。這場難以撲滅的大火,正提醒著共同生活在這塊地球上的人們,應該更加重視氣候變遷對自然與生命的危害。

    捐款救援管道:

    澳洲消防局|捐款給仍在火場前線與大火搏鬥的消防人員,支援救災工作,感謝他們不分日夜的救助所有生命。

     

    協助野生動物|捐款救助澳洲動保團體投入野生動物的救援、醫療、照護,讓受傷、無家可歸的動物們能獲得妥善的安置。

  • 犬咬野生動物真實發生!民眾意外目睹狗狠咬山羌

    一位民眾2月12日於新北市烏來區的桶後林道上,意外目睹一隻黑狗正在攻擊野生動物,經該民眾形容,黑狗身材精壯,咬住山羌後便左右撕扯,山羌當時僅能無助哀嚎,難以逃出黑狗的嘴裡。

    影片近日開始被網友瘋傳,畫面中,黑狗狠咬山羌的背部部位,並咬著狂甩,山羌則無力反抗,僅能在原地無助掙扎。黑狗身戴紅色項圈,儘管無法得知是放養家犬還是流浪犬,然而,這仍讓犬咬野生動物的案例又記上一筆。

    許多網友也紛紛分享怒斥:「家貓家犬勿再放養!勿再餵養!」

    民眾描述,當時他正獨自進行馬拉松訓練,經過時看見山羌被黑狗咬著,便先以手機錄影下來,再持棍棒驅趕黑狗。原先黑狗仍緊咬不放,民眾便更大聲喝斥並敲擊地面,黑狗才終於鬆口,並退至後方草叢。

    民眾表示,原先他想聯繫附近的孝義派出所,然而當地無訊號,因此無法通報。隨後剛好有導覽員帶團經過,導覽員便先將山羌帶走,並承諾會盡量協助送往治療,然而當再次遇到該導覽員,導覽員則表示該山羌已死亡,會再妥善處理山羌屍體。

    民眾若遇野生動物受傷或死亡需要幫助,可撥打1999通報當地縣市政府,並提供動物狀況及救傷地點,以便專業人員判定及前往,也勿輕易觸摸或靠近野生動物,以免動物緊迫或自身發生危險。

  • 狒狒逃亡事件簿——失靈的野生動物管理專業

    一隻東非狒狒,自3月10日開始現身桃園市逃竄,彷彿從天而降般,至今從何而來仍令人費解(*29日晚間六福村發布聲明確認該狒狒為園方所有)。就在全民追狒狒、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之際,3月27日其終遭到桃園市農業局圍捕,未料,狒狒在被麻醉槍藥劑麻倒前,就先遭到獵槍打中,捕捉後沒多久旋即不幸身亡。28日上午,該狒狒已送至北市動物園釐清死亡原因,警方也正追查持槍獵人開槍原因與授權來源。

    記者|呂芷晴、徐子晴、洪郁婷、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圖表、插畫|黃品瑄、顏吟竹

    逃亡18日,東非狒狒桃園市四區趴趴走

    東非狒狒突然蹦出來,早在3月10日於桃園平鎮區興隆路一處工廠就被發現行蹤。起初,牠於平鎮區頻頻現蹤,後轉往至楊梅、龍潭區冒險,並於24日於新屋區出沒,後又返回楊梅區,甚至於台鐵富岡基地廠內現身,最終在27日遭到捕捉。而這些時間裡,網路上不斷有狒狒打卡踩點照片露出,足跡遍及桃園市四個行政區。 

    狒狒01遊蕩的東非狒狒。圖片來源:我是中壢人
    狒狒02截至3月22日,東非狒狒於平鎮區頻頻現蹤。圖片來源:平鎮區鎮興里長黃志杰

    狒狒逃亡18日路徑圖。

     

    對於為何要圍捕狒狒,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長張仕緯指出,狒狒為雜食性野生動物,在非洲原始棲地可能會捕食鳥類、小型哺乳類動物甚至羚羊,有一定的危險性,也恐對小孩有安全威脅,因此不能讓牠四處跑,必須捕捉並送到飼養環境。 

    而圍捕行動從3月18日經平鎮區的里民通報,到聯絡六福村獸醫開始圍捕,皆遲遲未有成果。 

    參與初期狒狒圍捕行動的平鎮區鎮興里長黃志杰於臉書表示:「狒狒實在太聰明了,這幾天每天看樹、看田、進入叢林,兩次發現兩次都讓牠給跑掉,即使在多人也無法圍捕牠!」不過,在桃園遊蕩的這18天,牠僅採食水果、蔬菜,並未傷害任何人。

    而圍捕行動為何如此困難,林務局則解釋,由於狒狒是靈長類,除了較為聰明,也因喜歡在地面奔跑,而非像猴子愛爬樹,奔跑特性容易拉開行動範圍,再加上速度快,又喜歡躲藏在涵洞內,種種特性皆提高了圍捕難度。 

    而從狒狒的逃亡過程與食物來源來看,張仕緯也分析:「牠會至菜園摘萵苣、高麗菜食用,顯示牠對人類食用的蔬菜不陌生,應該平常就被餵食這些蔬菜。」推測該狒狒過去應是長期人類飼養,才會如此不害怕人類的公共設施及建築。 

    狒狒03狒狒逃脫事件一出,林務局也於臉書公告應對狒狒應「四不一放」!圖片來源: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除了里民結合六福村獸醫捉狒,桃園市政府農業局也於3月23日接獲民眾通報,攜帶麻醉槍開始捕捉狒狒,並於3月26日組成「抓狒戰情室」,為了找出狒狒蹤跡,甚至出動空拍機、高科技熱顯像儀來抓狒狒。

     

    圍捕行動成功?狒狒旋即傷重不治

    在經歷了18天的桃園漫遊後,27日狒狒被拍攝出沒在台鐵富岡機廠,因該地已鄰近新竹縣,桃園縣農業局表示在接獲消息後隨即通報了新竹縣政府需要注意。 

    新竹縣農業處針對這次可能需要圍捕東非狒狒的行動,成立了緊急處理應變小組,有接獲桃園市通知,說明狒狒可能將轉進新竹縣,圍捕狒狒的責任歸咎是屬地原則,但最終這隻狒狒沒有越過縣界,進入新竹縣的轄區,故一切都由桃園農業局負責。

    後有媒體消息傳出,桃園農業局從富岡機廠外圍持續縮小範圍圍捕,狒狒移動至富岡國中附近,過程中闖入民宅,因此將狒狒困於民宅中,對外宣稱使用麻醉槍順利將狒狒抓捕,由於狒狒身上有傷,將先就近送往六福村做治療,後再送往臺北市立動物園。

    本以為狒狒大遊行事件就此落幕,怎料後續竟爆出狒狒因不明槍傷死亡的消息。 

    對此事件,桃園市農業局局長陳冠義對外發表聲明,表示農業局負責使用麻醉槍來捕捉的操作人員於27日15點25分到達民宅現場時,已有另一組非農業局的人員在場。當時狒狒已倒臥在地,因光線昏暗,人員接近狒狒時並未發現槍傷,是將狒狒轉移至載送車時才發現有血跡,當下緊急轉送六福村動物園救治,後才發現是槍擊擊中左胸,狒狒傷重不治。  

    狒狒04人員捕捉狒狒當下,並未發現受傷情形。圖片來源:桃園市農業局 

    此事實除了與最初傳出的於民宅中射擊麻醉槍順利抓捕狒狒的消息截然不同,也充滿重重疑點,若農業局到場時狒狒早已倒地,又為何會對已經無力動彈的狒狒發射麻醉槍?在將狒狒麻醉後為何未立即觀察動物的情況,而是跟在網子裡的狒狒合影?麻醉槍究竟射出了幾發?有幾發射中了動物?

    28日台北市立動物園對狒狒進行檢傷,發現左胸處及右背處有明顯可見傷口,右側臀部則有一擦傷。目前遺體將送到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一步釐清死因。畜衛所已邀獸醫法醫及人類法醫專家共同參與,預計29日上午進行解剖。 

    狒狒05正由臺北市立動物園執行狒狒屍體的斷層掃描。圖片來源:林務局

    死亡現場如何還原?各方說法差距甚遠

    東非狒狒的結局,令許多人錯愕及不平,流浪逃亡的牠並未傷害任何人,又為何死於槍口下? 

    將事件回顧至27日的下午3點,新聞畫面中桃市農業局專委盧紀燁以網袋拎著狒狒,走出紅磚平房。宣告連日來的追補行動終告段落,在場眾人如釋重負的露出微笑,並與「麻醉中」的狒狒合照留影。但到了當天傍晚5點左右,狒狒不治死亡消息傳出,合照中的笑容成了最大的諷刺。更令人費解的是,第一時間居然無人發現狒狒受到槍傷,延誤了送醫救治的時間。 

    狒狒06合照成為事後民眾無法諒解的導火線。圖片來源:我是中壢人 

    儘管負責主導圍捕行動的桃園市農業局火速強調強調人員配戴槍枝皆為麻醉槍,不清楚狒狒身上槍傷是何人造成,表明已向警方報案,將請求協助調查射殺狒狒的槍枝來源;但同日晚上,現場開槍的林姓獵人到案說明,反表示自己是在現場人員的指示下,才開槍射傷狒狒。

    新竹縣政府則召開記者會自清,並未委託林姓獵人進行圍捕,也公布LINE群組對話,強調僅向獵人諮詢捕捉方式,討論「能否在獸醫陪同下使用麻醉槍,以及麻醉槍可能的使用方式」。 

    林姓獵人則再聲明表示,起初是接到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廖先生電話連繫,才會到現場協助圍捕。當場也向現場桃園市農業處、六福村獸醫表明身份為與公部門配合的外來種移除獵人,身上亦佩戴槍枝為具殺傷力的自製獵槍。而整起事發經過,獵人描述,是在將狒狒趕至民宅時,而人員在確認狒狒麻醉跡象時,因其吼叫及掙脫的狀況,現場人員才下令其開槍,原先以為其為桃園市農業局的人員,直到至警局作筆錄時才確認下令人員為六福村獸醫師。 

    林姓獵人強調,圍捕現場自己是與桃園市農業局一起行動,該局也完全知情其存在,但對於狒狒之死他也深感遺憾,「實在是因為收到指令,且當時現場人員眾多,狒狒受到圍捕性情凶猛,我也擔心獸醫、現場人員和圍觀民眾受傷,才在一旁獸醫要求下擊發獵槍。

    然而,桃園市農業局轄下的動物保護處長王得吉在說明現場表示,捕過程中狒狒逃進民宅,室內空間幽暗,管制人員準備要拿手電筒時遇到獵人,獵人剛好有手電筒就自行去找狒狒並射擊。「那當下我們同仁,所有的人並不知道這一支槍是真槍實彈的槍」。王得吉強調,獵人開槍前未告知農業局、也未向農業局示意,第一時間都以為狒狒倒地是麻醉槍所致。農業局也重申,桃園從未邀請其協助搜捕,也沒授權、示意獵人射擊。 

    六福村更發表聲明否認獵人指控,表示員工在現場聽到槍聲後才進入狒狒躲藏區域,強調無指示獵人開槍一事,並將對獵人提出法律告訴。 

    狒狒07眾說紛紜的開槍授權,將待檢調釐清。圖片設計:窩窩

     

    由於說法眾說紛紜,桃園市警察局楊梅分局長張仁傑表示,目前確認開槍擊斃狒狒為林姓獵人,其已坦承用槍,所使用獵槍係經合法申請。不過林姓獵人究竟受到哪個單位委託參與圍捕,尚待警方深入追查,全案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偵辦,並已請桃園地檢署檢察官指揮偵辦。

    而射殺保育類動物則涉及刑罰,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41條,最重可處5年有期徒刑,併科罰金100萬元。

    在眾多爭議的情況下,桃園農業局長陳冠義向市長張善政自請處分,因拍照惹怒民眾的農業局專門委員盧紀燁也請辭獲准。而目前,監察院委員趙永清、浦忠成、紀惠容更表示將申請自動調查,釐清各環節處理的權責機關為何、有無依相關規定及程序處理或需加強之處。

    狒狒之死的源頭:來源不明*,動團:政府長年失職

    回顧整起事件,一隻保育類的狒狒不知從何而來,在欲捕捉安置的過程中,卻又死於圍捕行動下,皆凸顯了動物來源與管理、執行野生動物捕捉,甚至是相關單位溝通與分工的問題重重。

    從3月10號開始,狒狒被民眾目擊在桃園市平鎮區遊蕩,起初一度無法確認是哪種保育類狒狒,專家判別也從東非狒狒到豚尾狒狒,直至目擊資料越多,才鑑定為東非狒狒;28日,臺北市立動物園也針對死亡個體外觀判斷,確認這隻屬實為雌性的東非狒狒。 

    但這隻東非狒狒的來源,卻仍不可考,由於其身上無掃出晶片,且距離該動物出現地點最近的民營動物園六福村也否認是從園內逃出,至今(29日)狒狒所屬的飼主或單位還無法確認。

    雖然六福村矢口否認,但根據野保法第31條,持有類似如東非狒狒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都應向地方主管機關登記備查,根據據林務局於2022年提供立委「全國登記飼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數量」資料顯示,截自該年12月,全臺僅有臺北市及新竹縣2處合法飼養登記東非狒狒15隻、新竹縣也登記150隻不分種類的狒狒,及有9隻阿拉伯狒狒分別登記在新竹縣及高雄市。

    而這個資料卻與近期的盤點數據相差甚遠,桃園市政府先在3月23日表示,轄內有人登記合法飼養狒狒,但這筆資料並無出現在林務局2022年的資料中;而24日,六福村及地方主管機關也緊急盤點園內狒狒狀況,六福村自述2022年向政府相關單位呈報的數量是155隻東非狒狒和8隻阿拉伯狒狒,但實際清點結果,東非狒狒卻多了一隻。 

    狒狒08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應建立個體辨識方式,並在飼養登記紀錄中加註,確認每一隻保育類動物物種、數量等資訊,避免不法情事。資料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圖片設計:窩窩 

    對於此結果,六福村表示實際數量會因動物的生老病死等因素而有所消長,導致和呈報數字有差異,但認為清點結果並沒有太大落差。而新竹縣府當時亦表示,場域限制的關係,清點準確數量有其難度,但檢查園區飼養場域及防護設施,並沒發現可能逃逸的漏洞,後續仍會請園方加強園區動物的飼養管理工作。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則表示,

    顯然主管機關及園方連最基本的保育類動物飼養繁殖數量,都掌握不清楚。

    質疑若無法確實掌握飼養數量及種類,要如何確保動物是否有短少,以及是否有無法掌控的黑數可能被走私或進入繁殖買賣地下市場?此外,現行動物園在合法持有保育類動物後,只要經主管機關同意後就能進行動物的繁殖,但若沒有提出繁殖管理計畫、確實填報動物管理表及查核,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指出很有可能因無計畫的繁殖,造成園內動物密度過高、動物福利惡劣,甚至導致近親繁殖,痛批政府長年失職,嚴重危害動物福利。 

    而曾就讀動物園保育生物學專業的走近動物園版主,針對數量落差問題也認為:

    多一隻的狀況不應該等清點才發現,其實是暴露自己對於族群管理沒有任何掌握!

    理想上,根據國外動物園經驗,針對狒狒等靈長且群居的動物,應要透過觀察個體並分群,搭配空間操作,使管理人員能執行個體辨識或喚回等工作,進一步掌控族群數量及狀況。但現實能否如實管理,會牽涉到動物園的空間大小、人力資源,甚至是專業規劃等,並沒有那麼容易,是各動物園應謹慎應對的課題。 

    此外,走近動物園也提到,台灣不論公私立動物園都可能會發生因動物籠舍年久失修,而動物逸失的狀況,從此次事件中,也應該省思:「園方會不會沒有意識到動物跑出來?如果之後是其他物種呢?有沒有辦法確保能處置?」包含如何創立對內的處理流程,以及對外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流程,都應妥善討論與建制。 

    事實上,狒狒名列臺灣保育類名錄,若為民眾私養逃逸,或為園區飼養管理不當導致脫逃且未通報,都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7條第1項規定,瀕臨絕種及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於飼養繁殖不得逸失,也能依51條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但目前其來源不明的情況,需要透過親緣鑑定,預計需耗時半年一隻隻配對DNA才能查出來歷。 

    *29日晚間六福村發布聲明表示:27日六福村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獸醫師在協助救治過程,發現結紮傷口特徵與園區狒狒特徵吻合,回報園區主管並啟動調查機制,期間因獸醫協助警方偵辦無法即時聯繫,釐清後,判斷脫逃狒狒應為本園所有。 

    狒狒10六福村於29日晚間發布聲明稿坦言該狒狒出自園區

    牠從哪裡出現?屬於哪種動物?又應由誰處理?

    而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外,若這隻狒狒確認是由人為引進而逃逸自野外,因明確有人管領及飼養時,可能就適用《動物保護法》的規範,也應回到動保法上追究其飼主責任及非法槍殺動物的責任。 

    然而,臺北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張惠東就針對這樣狒狒的身份問題重疊表達擔憂,一來是《野生動物保育法》上的「野生動物」及《動物保護法》上的「動物」一詞在法律定義上容易混淆「野生動物」及「動物」的分際,再者也會導致各單位自行解讀法律適用性問題,甚至難以釐清執法單位間的權責業務。

    以本次狒狒事件來說,主責現場指揮為桃園市農業局底下的動物保護處處長,但現場出現如救援分工混亂、授權開槍與否疑雲、人員與捕捉的狒狒合照等情況,張惠東指出,

    這暴露出一個問題,人員不具備野生動物處理經驗,而主管機關也不在乎野生動物處理的專業,凸顯自然保育機關組織及管轄上的混亂。

    狒狒並非第一起有法律身份認定問題及單位管轄混亂的案例,過去也發生在臺灣獼猴身上,當原生的臺灣獼猴被民眾捕捉、飼養,中央主管機關的做法卻是將「人為飼養的臺灣獼猴」轉以適用《動物保護法》,而後也衍生要由哪個單位管理、查緝,甚至救傷等複雜爭議。 

    狒狒10狒狒死後,桃園市農業局帶隊向其送行。圖片來源:我是中壢人 

    狒狒事件又不幸地暴露一樣的問題。」張惠東直言,由於動物保護處業務多為掌管管理貓狗、寵物、家畜及經濟動物,但若依照桃園市農業局分工,主掌野生動植物生態保育工作,甚至緊急救護捕蜂捉蛇等業務,應歸類於林務科,卻變成行政端自行變執行機關。而現場分工的混亂,兩縣市及動物園各式說法混雜情況,都反應了現行部分野生動物在救援上常面臨的問題:

    從中央組織架構亂到地方職責分類,哪些單位、哪些組織要做什麼雜亂無章,且組織管轄權責不明,再加上人員不夠、預算不足,最後野生動物處理成互踢皮球的行為,屢見不鮮。

    張惠東強調,「一開始就輕忽或當成趣味新聞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是對於野生動物專業以及救傷的忽視與不尊重。」大眾應該藉狒狒之死,重頭檢視現行主管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育的單位,不僅缺乏統籌與監督單位,且機關自身又面臨位階低、預算少與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應思考檢視單位組織架構是否應重頭改造,甚至法律適用性的問題。 

    悲劇作結的狒狒圍捕行動,被消失的野生動物處理專業

    而回到這隻狒狒身上,因為其身份仍屬保育類野生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7條第2項規定,如有逸失時,所有人或占有人應自行或報請當地主管機關協助圍捕。而依照現行分工,中央主管機關林務局負責野生動物保育政策的制訂與執行、經費爭取及野生動物的保育級別評估分類等作業;實際第一線執行工作,依據《地方制度法》規定,則是地方縣市權責,並在地方自治前提下執行。 

    中央交由地方自治,但不同縣市的組織規劃不一致,有些野生動物處置歸類於農業處,但也有歸類於林務單位或動保單位底下,但同樣的都沒有建立一套符合動物福利的野生動物救援機制。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就痛批:「狒狒在外17天,政府完全沒有橫向整合,召集國內動物行為、獸醫等專業人員擬訂計畫並演練;沒有行政部門主管整個行動⋯⋯戲謔的心態與不專業的處理讓人痛心疾首。」地方政府多頭馬車處理的結果,不僅事情管理紛亂、處理無章,最糟的是造成動物福利損失。 

    野灣野生動物動物保育協會則以臺東黑熊救傷經驗分享,野生動物從發現到執行救援,包含執行現場周圍的人員及情況管控,或救援過程中的訊息、溝通聯繫管道的暢通與分工,甚至事前沙盤推演,例如動物逃脫方向、動物逃脫方向、誰負責保定、由誰檢查動物身體狀況等操作,都需要事先找尋主責單位統籌,並做好計劃安排或溝通。

    狒狒11捕捉麻醉臺東崁頂黑熊前,進行沙盤推演討論。圖片來源: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野生動物獸醫師棊孟柔也從過往野生動物救傷經驗中強調,

    一切以動物安全為最先考量,再來是人員安全,而人員一定要盡可能減少,每個人的出現都代表一個變動性,要讓人員減少到動物醒的時候,可以面對最少人。

    讓動物面對最少人,也包含諮詢的傳遞,如何建立統一的資訊專線,由民眾提供資訊,而主管機關進一步執行確認點位、安排人力或定點停留,甚至思考應如何引誘,都會勝過消息的瘋傳。棊孟柔指出,當大眾發現狒狒時,出於獵奇心理可能會想靠近,「沒辦法預期動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造成緊迫,進而攻擊人。」 

    本次狒狒是死於捕捉的過程中,但事實上從麻醉誘捕時機與準則,也都涉及眾多專業。舉例來說,要在麻醉前思考將動物引導至哪種環境才能確保其在藥效發作前的安全,再者,確認要施打時,也應觀察動物在眼前的狀態,進而評估麻醉藥品的挑選、劑量,確保藥劑副作用不會傷及動物生命。而動物真的被麻醉以後,也應及時從遠距離開始測試反應,進階才能靠近記錄生理狀態、心跳呼吸,甚至有無出現嘔吐,避免嘔吐導致的窒息。 

    但棊孟柔也坦言,現況台灣,會操作這方面野生動物專業的人很少,主因在於地方政府承辦人力不足,也缺乏專責的獸醫師處理。從專業角度來看,人力是項隱憂,也會導致不一定地方在處理時能完全符合相關專業。「從以前到現在發生的案件,像是台東小雨燕事件或此次,其實目前(野生動物救傷)也都還很有問題。」 

    許多地方政府並不經常處理第一線野生動物的情況,可能需要仰賴與其他動物園機構或收容救傷單位合作,但要怎麼配合、由誰主導工作執行或如何各司其職,就此次案例來說都還有努力空間。

    狒狒11狒狒RIP|圖:窩窩

  • 用LINE賣起來,64隻保育類動物遭盜獵販售

    今年六月臺南地檢署查到有民眾非法飼養領角鴞,循線追查發現案情不單純,一共查獲19種64隻的野生動物,且多是保育類!嫌犯還利用LINE作為銷貨管道,賺取不法所得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陳嫌二人可能被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新臺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這次查獲的動物有#射紋陸龜、#遊隼、#黑鳶、#蜂鷹、#領角鴞、#臺灣藍鵲、#鳳頭蒼鷹、#黃嘴角鴞、#八色鳥、#長冠八哥、#山麻雀、#鉛色水鶇、#臺灣畫眉、#八哥、#黃領帽亞馬遜鸚鵡、#黃頭亞馬遜鸚哥、#青背山雀、#赤腹山雀及#普通狨等。

  • 當與猴長大的女孩,成為一位母親——林美吟專訪

    如果你跟著猴子去爬山,將會見到一位活力十足與笑聲爽朗的女性,他是林美吟,創立了全台灣唯一推廣人猴共存的協會。多數人以為他是接手獼猴爸爸林金福的志業,其實,父女倡議理念截然不同,林美吟早已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主圖:胡雲鵬拍攝

    撰稿|朱翊瑄     照片提供|林美吟
  • 當花豹入侵民宅——印度人豹衝突如何解?

    花豹看不懂「請勿離開國家公園」告示牌

    生活在印度孟買「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花豹,日子無法過的太清幽。不僅被人口稠密的城市包圍,國家公園每年還會湧入數百萬名遊客。貧民窟也聚集在國家公園與城市之間的緩衝區,花豹很容易就會走進人類的地盤。 [1]

    除非是去做一隻聰明的用路豹,最好還能看得懂『請勿離開國家公園』的告示牌(沒有這種東西),不然人豹衝突是難以避免的。

     
    撰文|大貓讚       責編|蘇于寬     圖表設計|顏吟竹

  • 知,然後行──《The Call:對抗滅絕的動物園與他的戰略》讀後感(上)

    Nola,世界上倒數第四隻北白犀,儘管San Diego Zoo Global (SDZG)費盡畢生氣力來嘗試挽回,並不甘於向過程中意識到的「深刻地來不及」低頭,Nola還是走了,於2015年的11月22日在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由長久照顧她的保育員親手安樂死,享年41歲。 (圖|Jeff Keeton @Wikimedia

  • 窩窩發表【2022 島嶼共居 x 動物日曆】盼和島嶼上的動物們,共度美好的一年。

    以深度報導、圖文設計,為動物做點事。是窩窩團隊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窩窩近年轉型為動物新聞獨立媒體,仍不斷透過保育募資、動物繪本及動物桌遊等各種方式,將動物議題推到大眾面前。

    新推出的 2022《島嶼共居.動物日曆》是窩窩集結設計與文字的經驗,寫下365個動物與人類共居在這座島嶼的故事,讓人們重新認識「共居島嶼」的動物鄰居。

  • 管理餵養與遊蕩犬貓安樂死再開會,與會人憂無進展

    去(2021)年6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曾有超過5000人附議的「禁止餵養流浪動物」與「反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於同年10月召開會議,也在事前舉行焦點座談會,但最終仍因缺乏明確共識與決策,激辯三小時未果。

    事後,農委會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回應,禁止餵養與否未具共識,實務上可行性低。 現行政府處理遊蕩犬問題,仍會以密集絕育工作、減量以達控制遊蕩犬隻族群為目標。若涉及生態敏感區,則與林務機關、國家公園管理機關合作進行遊蕩犬族群控制工作。

    而今(2022)年7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再有民眾提案「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以及主張「反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也皆在9月獲得5000人附議達標。

    由於輿論、立場觀點等陷入兩極,雖11月11日曾召開過第一次提案會議,但卻也發生讓與會提案「恢復流浪犬貓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犬貓」方表示:該會議不僅多只邀請動物保護團體列席,缺乏生態保育學者、專家角色與觀點,加上會議途中有線上音訊不佳、關閉線上會議留言功能等問題,因而質疑官方立場偏頗,要求舉行二次會議。

    農委會於12月28日再舉辦實體協作會議,除了邀請2案之提案人到場說明提案外,也邀請關係團體的代表進行對話與溝通,並提供線上直播,讓關心議題的民眾與會,但會後並未留存影片。

  • 終結495天的圈養,大雪山公熊7-11回歸山林,不出一個月卻遇害

    5月10日訊息更新:

    根據林務局發佈之消息指出,5月6日起711大公熊失去衛星接收訊號,工作團隊隔日啟動搜索,因地形崎嶇,5月9日始於衛星訊號最後出現地點附近,距南投仁愛鄉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黑熊遺體遭到掩埋,今(10)日開挖取出後,發現屍體雖完整,但未見原本所配戴之發報器頸圈,初步檢視外觀發現頭部及胸部有明顯外傷,林務局已將黑熊遺體後送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解剖以確定死因,亦已報請警政署保七總隊偵辦。

  • 被誤解的動物6——QA包|外來種流言終結者

    外來種都是不好的嗎?貓狗算不算是外來種?外來入侵種不算適者生存嗎⋯⋯終結流言,外來入侵種才不是你想的那樣!

  • 被迫搬到巢箱,大量小雨燕失親,臺東教育處:會檢討(更新:野灣結案說明)

    日前臺東縣政府進行縣立體育館的整修,正好碰上小雨燕築巢於此。小雨燕繁殖季約在3-9月,於該場館屋簷下築巢產下多子,但為了趕緊動工,縣政府蓋了16個木製巢箱,原想將小雨燕雛鳥們遷移暫居,沒想到卻令大量小雨燕雛鳥與父母失散!

  • 見死不救?該怎麼救?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簿

    整個春季,臺灣西南沿海紛紛傳出小虎鯨擱淺事件,幸運的被救援人員推回海裡、不幸的陸續被發現陳屍在高雄港中、台南將軍沙灘、嘉義布袋沙洲⋯⋯至六月已累積23隻小虎鯨死亡。 

  • 遊蕩犬夜襲草鴞巢,親鳥無奈叼屍體離開傷心地(更新:保育團體聲明)

    自動相機記錄到遊蕩犬圍攻草鴞巢,親鳥無助目睹巢中幼鳥被犬隻活活咬死。

  • 野生動物中鏢,美加白尾鹿染Omicron病毒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野生動物白尾鹿體內有新冠病毒抗體,代表過去曾感染新冠病毒,更從中發現,部分白尾鹿所染疫的為Omicron病毒。

  • 野生動物還能等多久?適得其所展揭外來貓狗入侵危機

    遊蕩犬貓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日益嚴重,動物保護推廣組織「挺挺動物應援團」,和動物保健藥廠百靈佳殷格翰聯合主辦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攜手生態保育單位與學者,並且特別邀請知名生態插畫家「玉子日記」、公仔創作者「斑馬與狗工作室」及羊毛氈創作者「Crazy Animal Woolfelt」,透過專業數據、插畫故事與影片,讓民眾了解流浪貓狗對野生動物的危害。

    撰稿|林利庭     編輯| 蘇于寬

      4920525177170792360.2aa64d3cae5f814603423a25b02e4064.23082713

    犬貓非野生動物,回歸家庭才是牠的適得其所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首站來到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展出,策展人劉偉蘋,每次導覽都會以「犬貓是野生動物嗎?」作為開頭,因為她認為很多時候民眾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沒有想過。像是採訪當天,就有個孩子認為,狗是野生動物,但貓不是,因為家中有養。

    按照農委會統計,全台灣目前有約16萬隻遊蕩犬,但被人類馴化成家犬的同伴動物長期在外遊蕩,除了容易生病,也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調查發現,近幾年救傷的穿山甲中,被浪犬咬傷的比例高達五成。 

    IMG 7746  

    劉偉蘋表示,很多人會認為這叫「野動衝突」——顧犬貓就必須犧牲野生動物,顧野生動物就必須犧牲犬貓——但她認為這反而體現的是,維護犬貓在野外生活並非正確的動物管理政策。因此,把這次展名取作《適得其所》,呼籲大眾思考「犬貓作為同伴動物就應該要回歸家庭,而野生動物就是要回歸去討論,如何保護好牠們的棲地,並減少人為侵擾」。 

    遊蕩犬貓生存不易,更侵害野生動物

    4920525177170792360.8c366e4d7cc38732f8e87ef4fbc7efd3.23082713  

    根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顏士清助教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與獸醫師的合作調查發現,在外流浪的犬隻生活健康狀況並不佳,幾乎所有遊蕩犬都有程度不一的血檢值異常,也有大約一到兩成患有皮膚病,甚至斷腳,他表示:

    「可見流浪狗的動物福利是不存在的」。 

    劉偉蘋也補充,既然遊蕩犬不是野生動物,那也就說明,「台灣每一隻沒有動物福利的犬貓,都是人類的失責」。而目前許多案例也已證實,遊蕩犬出沒會對野生動物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危害。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提供的數據指出,2020年八月到2023年五月期間,一共接收到65件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案件,雖然只佔總體案件的5.56%,但其實能夠被民眾發現,或通報送至醫院的案例原本就屬少數。這也僅是靠近台東池上、台灣東部地區的救傷數據。再者,救傷後成功野放的比例只佔五分之一,其中死亡率高達將近八成(79%),包含救援前就死亡,或是得進行安樂死的個案

    IMG 7734

    顏士清在高雄壽山的研究調查也發現,在2018到2022短短幾年間,山羌的數量已下降超過九成,面臨區域性滅絕的危機,「我們只能說跟四、五年前比,山羌的數量已經少很多了,呈顯很明顯的下降趨勢」。 

    目前壽山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基本上快要滅絕,只剩下山羌、白鼻心、猴子跟鼬獾,他認為如果山羌消失,生態系將持續崩潰,「雖然不是立即性的結果,但整個生態系就是越來越脆弱,慢慢惡化」。而如果壽山作為自然保護區的情形都已經如此嚴重,那其他地方的危害可想而知,像是苗栗的石虎、東部的穿山甲,桃園、宜蘭、花蓮等河口沙灘的小燕鷗,案例不計其數。 

    除了犬隻,貓咪在外遊蕩,對野生動物也有危害,從展覽上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的數據可以看見,對象包含五色鳥、東亞蝙蝠、台灣夜鷹和領角鴞等。顏士清表示,由於貓咪習性不同,比較不會攻擊大型動物,但對嚙齒類、鳥類或蜥蜴來說,就是致命的獵食者,只不過目前國內針對貓的研究比較少,數據並不足。然而根據國外的研究,在澳洲每年估計有3.7億隻鳥類遭到家貓和野貓獵殺註一,代表每天就有超過100萬隻鳥因此喪生;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更高達24億隻註二

    顏士清更進一步指出,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的危害不是只有攻擊而已,還會有騷擾,好比說家門口有流氓在徘徊,雖然沒有攻擊,但會心生恐懼。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會影響動物的覓食、育幼及健康狀況。更直接的影響還有傳染病問題,

    「犬瘟熱、小病毒,甚至是狂犬病,這些疾病的影響,即使不攻擊,仍然會讓野生動物死亡」。

    犬貓在外不該是種日常,應以TNSA取代TNR 

    PXL 20230808 060652736

    但這樣的問題要如何處理?目前我國管理遊蕩犬的主要手段為TNR(捕捉、絕育、回置),但劉偉蘋認為,不該讓犬貓在外生活變成一種日常,因此當中的「回置」以後,犬隻在外流浪的時間應該盡量減少,並且以TNSA(捕捉、絕育、收容、認養)取代TNR。

    顏士清說明,TNR要成功,絕育比例必須拉到很高,而且還要長期維持,只要有人棄養、或是幾隻沒有結紮的新犬移入就會前功盡棄,「這個成功的時間是用十年在算,所以要讓一個地方維持超過十年沒有任何新犬隻貓加入,基本上是超級、超級困難」。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又搭配餵食,TNR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一個地區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就會成為遊蕩犬貓聚集的熱區,並且提高動物的存活率與生育率,「所以基本上餵食跟TNR兩件事情是互相衝突的,那再來就是生態學中講的環境承載量,犬貓屬於高級掠食者,數量過多導致低層的野生動物完全受不了」。 

    劉偉蘋強調,並不是餵飽了犬貓一餐,牠們的處境就會改善,還有傳染病、路殺等威脅,所以最終的目標應該是讓同伴動物回歸有人照顧的狀態,因此呼籲大眾思考眼前的動物愛心,對環境的整體衝擊。「你會覺得不餵食牠很殘忍,但是餵食就不殘忍嗎?他們在外面過還是很痛苦,我們讓這個狀況持續存在,對我來說才叫殘忍。六年來三次農委會公告(遊蕩犬數量)沒有下降,可是這六年來,我們花多少民間跟公部門的錢投入TNR,效果在哪裡?」。 

    綠鬣蜥和海蟾蜍都在流浪,外來種移除卻雙重標準

    那結紮不應該繼續做嗎?劉偉蘋不這麼認為,她表示不論是放養犬,或是遊蕩犬的結紮都應該努力做,,但同時還要搭配禁止餵食,並且推動收容所安樂死的執行正常化,多管齊下才能讓環境的承載,沒有這麼痛苦。 

    目前社會對犬貓安樂死議題有較多的排斥,但劉偉蘋強調並非是仇視流浪犬貓,只是透過展覽邀請民眾思辨,既然犬貓和綠鬣蜥、海蟾蜍同樣作為外溢到環境中的外來入侵種,對環境造成了危害,人類就有責任去解決。「綠鬣蜥和海蟾蜍都在流浪,但基本上就是直接移除,我們對犬貓有比較多情感,但沒有人喊過不要移除綠鬣蜥,而且還要餵牠」。 

    不過劉偉蘋也提出,安樂死在執行上必須制定出一套標準,不能讓責任全落在獸醫師身上,也期望社會大眾能支持行政機關,讓他們有勇氣和空間去發揮專業。 

    重塑收容所形象,推動安樂死正常化執行

    至於認養也應該持續推動,但首先必須逐步改善全國動物收容所的形象,讓它成為教育與觀光的場域。以台中后里動物之家為例,透過提升參觀量去帶動動物認養,「他們認養貓咪的數量有增加,狗的數量我不確定,可是我覺得台灣現在真的有在進步」。

    台灣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動物收容所幾乎可以說是淪為終養機構,專門照顧大量年老、生病、癱瘓,甚至是有攻擊前科的犬隻,但劉偉蘋認為,這樣只會讓收容所變得越來越不友善,民眾無法在收容所領養到合適的犬貓,便會去購買,開啟惡性循環。

    不過除了推動收容所恢復「中途之家」的功能,同時還要提升米克斯的形象,讓牠們能獲得和品種犬貓同等的待遇。劉偉蘋疾呼,「十六萬隻沒有主人犬貓的權利,飼主責任跟誰要?認養一隻米克斯,不只幫助一隻犬貓,還能幫助野生動物,同時幫助收容所的空間活化」。 

    不論是狗、貓咪、綠鬣蜥還是浣熊,飼養後不棄養,在外流浪的也回歸有人照顧的狀態,才是對牠們,對野生動物,以及對人類與環境都好的方式,願所有生命適得其所。

    註一:《生物保護》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在澳洲有多少鳥被貓殺害,2017年(How many birds are killed by cats in Australia?)
    註二:《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放養貓對美國野生動物的影響,2013年(The impac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s on wild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4920525177170792360.cb288d8c4facf2851cbf504e3f538530.23082713  

    • 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前進台中 !
    • 展覽日期:2023年10月4日至17日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17:00 (國定假日不開放)
    • 展覽地點:台中市政府文心樓一樓大廳

     

  • 闖果園鬧學校 貪吃獼猴趕了又來 驅猴人心好累

    雲林縣林內鄉淵明國中日前有猴群闖入校內,以往猴群一見到人類就會閃躲,這次卻大膽圍堵學生還企圖搶走早餐,連學校警衛要放炮驅趕也遭猴群包圍。幸好最後成功驅散猴群,過程中沒有人猴受傷。

  • 非法「綁架」麻雀?——鳥都不想遇到的鳥事!

    「嘰嘰喳喳——」麻雀常出沒在都市的綠地、路邊,危機也隨伺在側⋯⋯11月初,下雨泥濘的一座新北五股公園,一名胡姓男子偷架設踏網拍籠的抓鳥陷阱,打算「綁架」麻雀,未料當場行蹤敗露,被動保處人員逮個正著!麻雀離開棲地示意圖。|圖:cyrusbao@iNaturalist/CC BY-NC 4.0

  • 養獼猴當寵物發社群獲百億流量!動團:是種虐待

    由20多個國際動物保護團體所組成的「反對社群媒體虐待動物聯盟Social Media Animal Cruelty Coalition(以下簡稱SMACC)」於9月18日發布一份報告指出,從2021年9月至今年3月,一共從社群平台上紀錄了1226件獼猴被民眾飼養的影片內容,總瀏覽量超過120億。

    但這些內容中,有60%是寵物猴受到肢體傷害,而SMACC也統計多達37種的虐待樣態,呼籲民眾不要觀看、檢舉此類影片,也希望社群平台應限制類似貼文。

  • 餵養,讓山林成為生存戰場?——獼猴觀察者林裕傑

    「我一衝進去那些狗就跑了,抱起被咬得不支倒地的山羌,拼命地往山下衝、想要求救,等我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滿身是血⋯⋯」

    這是林裕傑第一次親身經驗犬獸衝突,卻也不是最後一次。

     

    撰稿|朱翊瑄       編輯|蘇于寬       攝影|莉莉周       設計|陳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