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花豹正經過「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旁邊郊區的小巷子。由於許多住宅湧入,緩衝區已失去作用,人豹衝突時有所聞。Image Credit Alan


十幾年前孟買所屬的邦政府(馬哈拉施特拉邦)曾試著把離開森林的花豹一個個的打包送回去。但是由於花豹在被打包的過程中頻繁的接觸到人類,因而降低對人的戒心,增加對人的敵意。

花豹回到森林以後,反而跑去附近的村莊攻擊人。讓平均每年數量只有個位數的花豹攻擊事件,竄升到平均每年二十幾起。於是打包計畫就取消了,花豹攻擊事件再次恢復到每年只有個位數或者是零的水準。 [1] [2]



1攻擊數量統計 2001-2003年實行花豹移置計畫(Leopard Translocation Programs)後,導致2002-2004年的花豹攻擊事件竄升到平均每年發生28起。 [3]而1997-1998年則是由於許多建築擋住了生態廊道,切斷花豹前往其他棲息地的通路,成年後只好進入公園或社區綠地去建立地盤。 [4] 

Image Credit Mumbaikers for Sanjay Gandhi National Park [3], Janine Ko, B.A. in History and Ethnicity & Race Studies, Columbia College. 窩窩製圖

 

媒體別當豬隊友,保育花豹需要你

 

合併 「四歲小女孩慘遭花豹肢解,頭驢和腳已被吃下肚」[13],「中年婦人被分屍且已腐爛,花豹為首要嫌疑」[14]。用這樣驚悚的描述,是在寫哪部都市傳說? Source: Times of India.

 

媒體習慣將花豹攻擊事件寫得像都市傳說,加深民眾對花豹的恐懼與誤解,間接造成很多花豹被報復攻擊。而住在國家公園內的原住民,由於很熟悉花豹的習性,能夠與花豹和平共處,卻沒機會上新聞版面。

明明一年只有個位數的花豹攻擊事件,卻顯得比一年數千起的人類暴力犯罪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因為有數千起人類暴力犯罪事件,就對孟買人無差別攻擊吧?

因此國家公園開設媒體工作坊,開始教育記者有關花豹的相關資訊,並提供諮詢管道。幾年過後,許多花豹攻擊事件的報導不再那麼聳動誇張。而是著重報導人類的過度擴張,壓縮到花豹的棲息地,以及花豹的習性和探討發生原因等等。也有記者會在報導之前先諮詢保育學家和國家公園的意見,讓媒體成為保育的神隊友。 [5]



4 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開設的媒體工作坊。 Image Credit Mumbai Press Club

 

媽!我遇到花豹了!


花豹通常會遠離又大又直的成年人。幼兒以及蹲坐著的成年人,遠遠看體型就跟獵物很像,較容易被花豹當作目標,最好不要落單。在花豹出現的區域走路太過安靜也容易被當成獵物,請交談、歌唱或撥放音樂,擺出吵雜的人類本色。而主動攻擊、追趕或包圍花豹的人類,也會刺激花豹做出反擊。

因此不要表現的像個獵物,也不要去攻擊挑釁,人家花豹根本懶的理你! [6]



5 花豹:「來找碴的?能吃嗎?都不是!那我去睡了,81~」 Image Credit Sergey Yeliseev

 

沒想到花豹竟能控制浪犬數量

過去印度許多用來治療牛的抗消炎藥(Diclofenac),長期累積在牛的身體裡面。造成吃了牛屍體的印度禿鷲腎衰竭,甚至死亡,導致禿鷲數量大幅減少。少了食腐者幫忙清除貧民窟中數百噸的垃圾和腐肉,流浪犬數量因而暴增,於是吸引花豹離開國家公園前去捕食。

但是跟孟買其他貧民窟相比,有花豹捕食的「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周邊的貧民窟,流浪犬的密度相對低很多,也減少貧民被狗咬而感染狂犬病的機率。沒想到「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三十幾隻花豹,間接造福了周邊貧民窟裡三十幾萬人。 [1]

2 2流浪狗密度 有花豹捕食的「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周邊的貧民窟,流浪犬的密度相對低很多。Data Source Alexander R Braczkowski. [1] 窩窩製表

順帶一提,狂犬病病毒主要透過咬傷傳播,被染病動物抓傷或咬傷都可能感染。在「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也曾發現疑似感染狂犬病而死亡的花豹寶寶。不過,狂犬病較少發生在大貓身上,狗、貓鼬和胡狼的案例較多。參考辛巴威1992~2003年的統計,狂犬病發生在胡狼有一千多起、獅子一起、花豹兩起。或許要歸功於大貓懂得避免不必要的戰鬥,以及快狠準的打獵技巧?

孟買浪犬組織有持續在為當地九萬多條流浪犬注射狂犬疫苗,也能間接為人類和花豹提供幫助。[1] [7] [8] [9] 

 

劃設緩衝區,讓人跟花豹都有路可退

野生動物不會知道走到森林的盡頭需要立即止步,但是離開森林後看到喧囂擾攘的人類世界只會想掉頭回去。

因此每座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外圍都應該保留一塊範圍用做緩衝區,作為野生世界與人類世界的過渡帶。野生動物走出森林不會立馬走進人類世界,人類也不會一出門就踏入野生動物的家。

仰賴天然資源的當地居民更不用冒著危險進入森林,而是可以直接在緩衝區有限度的撿拾木材、收集樹脂、狩獵非保育類動物、放牧等等。但是不能放牧野生動物的主食。假如在老虎保護區外圍放著一窩窩香噴噴的豬隻,老虎怎能不離開森林來捧場一下?

在緩衝區從事的任何活動都不能危害到保育類動植物,更不能引誘野生動物出來。因此在緩衝區居住是絕對禁止的行為!人類聚落會讓緩衝區形同虛設,而飼養寵物或家畜的住家根本就是定點餵食站(原住民部落是個例外,需要特別規劃並且由圍欄保護)。 [10] [11]

「你們不要這樣,我想踢球啊!」──《少林足球》名言。

3保護區規劃 如果緩衝區可以規劃兩層也很好,內層用做研究、教育與觀光,外層讓當地居民有限度的利用天然資源。 [11] 窩窩製表

 

當棲地被消失——從來就不是花豹的問題

居住在緩衝區,就像是站在火車月台邊,半個腳掌都踩空了,還想指望不被進站的火車掃到?其實人豹衝突的重點從來就不是花豹有什麼問題,而是人類社會到底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人類要不斷開發與野生動物爭地?為什麼貧民會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居住在緩衝區簡陋的棚屋內? 

假如貧民可以被安置在人類社區安全的建築物裡,緩衝區不再有腐食、垃圾、流浪犬。外面既沒肉吃、人類又吵,花豹自然沒有誘因想離開森林。

另外,非洲的奈洛比國家公園也是被城市包圍,緩衝區聚集著貧民窟,但是當地花豹只會偷吃家畜,並不會攻擊人,花豹移置計畫也比較順利。可能是跟國家公園管理、民眾面對野生動物的習慣、社會對待貧民的態度等等有關。例如當遇上野生動物時,奈洛比人習慣打電話通報,印度人許多會選擇丟石頭。 [12]

人類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人豹才有機會共存。讓緩衝區發揮過渡帶的作用,讓生態廊道暢通,遇上花豹請不要攻擊、追趕或包圍,放手讓牠離開「Let it go」!

 

參考資料

  1. Alexander R Braczkowski, et al., “Leopards provide public health benefits in Mumbai, India.,” 2018.

  2. Vidya Athreya, et al., “Translocation as a Tool for Mitigating Conflict with Leopards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 of India.,” 2010.

  3. Vidya Athreya, Vidya Venkatesh, “Mumbaikers for Sanjay Gandhi National Park(2011-2012),” 2013.

  4. Clive Grylls, “Man-Eaters of Mumbai.,” 2006.

  5. Ryan S Hathaway, et al., “From fear to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leopard incidences after media awareness workshops in Mumbai, India.,” 2017.

  6. Athreya, V.R. & Belsare, A.V., “Human – leopard conflict management guidelines. Kaati Trust, Pune. India.,” 2007.

  7. Vidya Athreya, “Is Relocation a Viable Management Option for Unwanted Animals? – The Case of the Leopard in India.,” 2006.

  8. Davies Pfukenyi,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wildlife rabies in Zimbabwe.,” 2008.

  9. G. C. Bishop, “RABIES Guide for the Medical, Veterinary and Allied Professions.,” 2010.

  10. John R. Mackinnon, et al., “Managing Protected Areas in the Tropics,” 1986.

  11. Karl Van Orsdol, “Buffer zone agroforestry in tropical forest regions,” 1987.

  12. Frédéric Landy, et. al., “Why Did Leopards Kill Humans in Mumbai but not in Nairobi? Wildlife Management in and Around Urban National Parks: The Quest for Naturbanity.,” 2018.

  13. Times of India, “4-yr-old girl killed by leopard,” 2005.

  14. Times of India, “Mauled body found, leopard prime suspect,” 2004.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大貓讚
作者: 大貓讚
小的讀過幾年書,塵世中一個迷途大貓迷。讓我們一同被大貓淹沒吧!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igCatZan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