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澎湖西嶼大義宮圈養海龜歷史長達30餘年,最早可回溯至民國59年,當時《野生動物保育法》尚未立法,澎湖當地又有漁民捕獲海龜作為肉類食用的風氣,廟方耆老因不捨海龜被捕殺,才購入並飼養於廟內水池。多年下來,大義宮不但成為全台少數獲准飼養海龜的民間單位,也使不少海龜被送入大義宮地下室圈養及展示,除了成為澎湖一大觀光景點外,在地村民也將其視為信仰及心靈寄託。

然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卻曾指出,根據海委會的統計資料,從1997年至2017年已有9隻綠蠵龜、1隻玳瑁,共10隻大義宮飼養的海龜死亡。今年6、7月更相繼傳出2隻綠蠵龜及1隻玳瑁連續死亡,認為大義宮不僅以不符合動物習性的方式圈養,也未積極改善營養及健康照護等方式,涉嫌違反《動保法》及《野保法》。

此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亦曾表示,今年接連3隻海龜於2周內慘死,澎湖縣政府及海保署也是造成海龜不斷慘死的幫凶。藉此呼籲民眾應為海龜發聲,督促政府應沒入倖存海龜,甚至評估後續野放或安置到專業單位收容。

在社會關注的情況下,7月7日剩餘海龜已被移至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暫置;大義宮管理委員暨監事也於7月28日開會決議海龜去留,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海龜的成長受限及飼養條件已不能滿足,在多方考量下,宣布將剩餘的5隻海龜全數捐出,交由澎湖縣府做後續處理。 

海保署亦二度召開專家會議,認為5隻海龜應朝野放為目標。而這5隻海龜也在照養數月後,經獸醫師評估活動力、食慾及體態與健康狀況皆達野放標準,於今日下午5點在澎湖馬公市蒔裡沙灘順利野放,並由海保署裝置衛星標識器於龜背上,未來將進一步追蹤野放後海龜的適應狀況。

而被裝上衛星標識器的為雌性赤蠵龜與綠蠵龜,因國內不僅赤蠵龜裝置衛星發報器案例較少,而雌性綠蠵龜又較有機會上岸產卵,因此裝置衛星標識器,以利記錄研究牠們的移動路徑、水深及環境數據,甚至相關行為模式及棲息環境。

後續民眾則可透過公布在「iOcean海洋保育網」的海龜標放資訊,了解這些海龜的狀況!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