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
ONEpage
豬跳車的運輸真相
臺灣每天約有600輛運豬車次,若乘以拍賣與屠宰的天數,每年最少有15萬車次,但為什麼豬會摔車?
記者說ep1
記者跟你說ep1
豬為何在國道跳車?
解密豬運輸的真相!
播放Play
記者說ep2
記者跟你說ep2
活體拍賣制度是什麼?
台灣豬的最後一哩路
播放Play
記者說ep3
記者跟你說ep3
屠體評級制度是什麼?
豬外銷的關鍵!
播放Play
影像敘事
ONEpage
肉豬的最後一哩路
但平安撐過運輸,直達拍賣市場的牠們,卻也得經歷一場「末日伸展秀」。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光復救災 隨隊獸醫守護搜救犬與災區犬隻

Intro Image

200人農業部抗議禁餵遊蕩犬 要求承諾不修法

Intro Image

中國藝術家炸山引發爭議 臺灣國慶焰火恐威脅石虎

 
 

 

 窩窩前陣子發了一篇關於軟殼蟹的貼文—一位朋友吃著香酥軟殼蟹時,腦海中忽地迸出了這個簡單卻又一時答不上來的問題:

 

「我現在吃的軟殼蟹,是怎麼來的?」

 

憑著事情沒搞懂晚上睡不著的精神,窩窩編輯部開始了追尋軟殼蟹生命之旅的過程,訪問大學念水產養殖系的朋友、聯繫曾經撰寫軟殼蟹報導的記者、國內外養殖協會和網站四處尋求資訊—追尋至今,整理出一些說法供大家參考。不過,資料量老實說並不若期待的多,如果有讀者有相關經驗,也歡迎大家指正或補充資訊。

 

搞懂身家背景——誰是軟殼蟹?

 

並沒有一種螃蟹叫「軟殼蟹」。軟殼蟹是指剛蛻殼不久、身軀尚未硬化的螃蟹,較常見的蟹種有藍蟹、花蟹及梭子蟹等海水蟹,在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十分風行,吃的時候不用剝殼,多用酥炸方式料理,廣受各地食客歡迎。

 

盤中軟殼蟹有些來自漁民出海捕撈,有些來自養殖業者的飼養箱。目前全人工飼養的海水蟹養殖技術還在發展階段,因此許多業者是出海捕撈螃蟹回來,養在個別箱裡待其蛻殼。不過,軟殼蟹能保持外殼柔軟,是因為剛蛻完殼的螃蟹馬上被帶離海水,才能防止外殼迅速硬化。要抓準蛻殼時機點並不容易,有時也有螃蟹已長成沒有要繼續蛻殼的情況。有些業者便想出一種辦法—折斷螃蟹部份手腳,使其面臨生存威脅而被迫換殼長腳,方便統一管理、收成。

 

 

kepiting soka trobos

(圖片來源:Epicurina

 

 

多少螃蟹被折腳換殼?

 

有網友質疑,折斷手腳的飼養方式是子虛烏有,報導誇大不實。

 

關於折斷手腳飼養方式的媒體報導,臺灣最早是由現任天下雜誌的呂國禎先生,2007年任商業周刊時所作的採訪報導。窩窩與呂國禎先生聯繫,得知他當時採訪對象為印尼台商會長陳來旺、峇里島台商會長鄧文瑞,在東南亞親眼所見受訪所得,他參觀鄧文瑞先生的養殖場,其主要採購與養殖基地在印尼,當地也是主要軟殼蟹供應地,因而得知折腳的「兩腳蟹」飼養方式,並透過陳來旺先生得知,印尼加里曼丹有一處「兩腳」軟殼蟹養殖場面積逾1,000 公頃,專門供應台灣食客。(2007情況)

 

除了東南亞台商養殖業者的敘述,軟殼蟹折腳情況亦可從部分當地報導中看出端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有一篇軟殼蟹養殖業文章,圖片中可見被折腳的兩腳蟹;印尼美食料理網站Epicurina曾有對軟殼蟹飼養方式質疑的報導;另外,在一支業者提供的軟殼蟹介紹影片中,6:19-6:28秒時,亦可見許多手腳消失的兩腳蟹。

 

 

640x409.2009.07.01.I623SW03

(圖片來源:星洲日報報導)

 

螃蟹折斷手腳之後,面臨生存危機,便會全力進食,以蛻殼長出新手腳,所以我們在盤中所見的酥炸軟殼蟹,或許仍是保持肢腳的。然而,透過部分業者敘述及報導資料,可知折斷肢腳的飼養方式在東南亞地區確實存在,只是並沒有數據讓我們知道,這樣的飼養方式佔全部東南亞軟殼蟹養殖業的比例。

 

 

斷腳還活得下去嗎?臺灣有這樣的養殖方法嗎? 

 

斷了肢腳的螃蟹活得下去嗎?答案是可以。斷肢會長回來,不過需要時間,同時也需要攝取更多食物來長回肢腳,年紀越大的螃蟹所需時間越久。斷肢可能會影響螃蟹打架、攝食時的優勢,蝦蟹是殘食率高的生物—處於虛弱狀態的個體,容易被同伴分食掉。不過,軟殼蟹的飼養不同—較多養在個別飼養箱裡,確保食物來源充足並且相對安全。畢竟是頗具經濟價值的螃蟹,任其自相殘殺只是徒增經濟損失而已。

 

而臺灣有折腳的養殖方法嗎?窩窩目前缺乏臺灣業者的採訪與資料,並不知道這樣的養殖方式是否存在於臺灣,或是此種養殖方式所占全體比例。一名作水產養殖的朋友表示,這樣的方法可行,不過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又是另一回事。各國國情和飲食習慣不同,有時也反應到畜養手法的差異上。臺灣吃蟹強調保持全形,且折腳再生需要投注更多食物讓螃蟹成長,或許還不如投藥集體換殼來得有效益。

 

 

4326994812 5b68655dc5 b

flicker_Sue Cantan

 

牠們會不會痛? 

 

或許有些人皺起眉:斷其手腳,螃蟹會不會很痛?這可是個大哉問:子非螃蟹,焉知螃蟹有無痛覺?

 

不是螃蟹的我們,很難想像這些神經構造不同於我們的動物,究竟如何感受外來刺激,又能感受到什麼程度。蝦蟹對環境刺激的的感知能力,大部分建立在條件反射的生存本能上,很難論斷他們到底能否感受「痛覺」或「痛苦」;畢竟我們人類感受痛覺的方式是經過腦袋,而腦袋還賦予我們許多能力—思考、情緒、頓悟、學習—而蝦蟹的構造與我們不同。但是我們可以知道,身為生物,蝦蟹具有大部分生物與生俱來、想活下去的本能,面臨外界刺激或危急時,為了保護自己生存,會有不同的求生反應。

 

有些神經和生物科學家,試圖透過實驗設計的方式證明:蝦蟹等甲殼類動物不只具有單純神經系統反射性的「痛覺」,還有些許記憶能力,進而成為痛苦感受的來源(有興趣看相關研究,請見文末補充連結)。此類研究現在仍在初步階段,或許之後會有更多的研究結果供我們參考。

 

不過也有些人說:說真的,就算這些螃蟹被斷手腳,又怎麼樣呢?我們本來就是為了吃而抓、而養牠們的。這些螃蟹的存在,最終就是為了要進入人類的五臟廟。

 

 

 

2121642920 733d58721e b

flicker_Natasha Wheatland
  
 

價格和好吃之外的其他 

 

關於怎麼養、怎麼吃動物的討論,本質上是道德、哲學以及經濟的問題,第五期《窩抱報》裡用了很大篇幅,試圖提供吃動物和現代養殖產業的更多討論觀點。而在這部份,窩們有自己的立場—以動物福利的原則實踐「吃」這件事。

 

現代的飲食與食品業已與早年農耕生活自給自足的模式大不相同。現代資本社會,大規模生產才能攤提成本,每個環節用最省成本的方式養殖,才能提供便宜大量的肉、奶、蛋、魚給嗷嗷待哺、甚至過度消費的市場。動物被當作無機的「商品」,重要的是統一管理、確保品質產量,作為「生命」部份的追求則已被剝奪殆盡。

 

而飼養與生產的畫面都被擦得乾乾淨淨—在超市裡,一包包的魚肉蝦蟹全無原本面貌的痕跡;來到我們桌前的時候,肉蛋魚奶呈現的是料理過後準備被食用的樣子。少有人真的回過頭去想想—這顆蘿蔔糕上的蛋是怎麼產的?這條盤中的魚是哪裡來的?

 

窩們的立場是,飼養過程中,希望生產業者能夠使用盡量減少動物痛苦的手段;在購買的過程中,消費者追求的不只是便宜,還能想一想食物的來源。

 

蝦蟹魚類值不值得被人道方式飼育對待,日前仍較無討論,窩們期待能有更多資訊和觀點投入這一主題中,激盪出更多想法。相較之下,肉、奶、蛋等產品的動物福利討論較為完備,台灣已有少數符合動物福利飼養的畜牧業者及蛋雞業者默默耕耘。願大家在能力許可範圍內,支持友善環境和動物的生產者。這樣的風潮若興,將鼓勵業者揭露生產資訊,並採用善待動物及環境的飼育方式。

 

吃亦有道,窩們相信,作為生命值得尊重的生存之道。人如是,螃蟹亦如是吧。

 

 

 

《補充閱讀》蝦蟹的痛覺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原文刊登於「The Scientist」網站上

泛科學關於無脊椎動物痛覺之文章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