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遊蕩犬貓引發的人犬衝突及攻擊其他動物的事件頻繁登上媒體版面,社會各界檢討現行動保政策的聲浪持續升高,尤其在7月永安犬襲致人死亡事件後,主管機關與部分民意代表曾表態不排除推動「禁餵入法」。對此,動保人士黃泰山表達強烈反對,發起「抗議政府餓死流浪貓狗」行動,號召動保人士集結農業部抗議,儘管此前農業部及立法委員邱志偉皆已聲明現無相關修法規劃,活動仍如期舉行。
動保:禁餵將使TNVR失靈 野保議題應尋其他解方
9月26日當天,約有200名動保人士齊聚農業部,頭戴「餵食≠飼主」布條,高喊「禁止餵食,越禁越糟」、「動保有理,餵食無罪」等口號。黃泰山與多名與會者皆強調餵食是為協助政府推動絕育、解決遊蕩犬貓問題,並指出當前勢態嚴峻是政府未落實寵物登記與結紮所致,野生動物受害更非遊蕩犬貓之責,而與獵犬、山豬吊及外籍勞工等因素較為相關。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常務理事蕭安汝表示:
沒有餵食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TNVR。
她指出,相關數據已證實以TNVR控管遊蕩犬貓數量成效良好,應持續投資、擴大規模,同時應提供遊蕩犬貓食物充足的友善環境,避免產生衝突。她亦強調,動督盟主張生態敏感區應移置遊蕩動物,僅在非敏感區進行有條件餵食,同時反對餵食者應視同管領人負擔飼主責任。
共生聯盟發言人柯元傑分享推動全面禁止山豬吊的經驗,讚許現場民眾對於動物的愛並不區分物種。他認為救護與餵食動物是人性自然的行為,且犬貓與人類已有上萬年相互依存的歷史,不應以生物學上的外來種來定義:「這是一種變相的種族主義,是一種生態的法西斯!」強調禁餵不只違反人性,更違反犬貓依附人類的天性。
活動主持人河濱愛媽楊秀玲則強調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街頭不再有遊蕩犬,因此投入TNVR行動,痛批政府若修改政策將適得其反:「當我們在餵食的時候,你不要抓我,我還會抓結紮,然而當你要抓我的時候,我丟了就跑,也不用結紮。」另一位來自新北市的代表則主張,犬貓攻擊野生動物屬於自然規律,並建議政府以人工養殖方式保護石虎等野生動物。
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錯誤政策已引發生命傷亡 禁餵利大於弊
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則於同日回應,呼籲「勿讓缺乏理性的愛造成更多生命傷亡」,該聯盟理事長李宗宸向窩窩記者表示,科學數據、野生動物救傷人員一線觀察等多項資訊,皆清楚揭示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威脅,除了野生動物受害,遊蕩犬貓過量也造成交通事故與咬人事件頻傳。
聯盟指出,根據警政署及各縣市政府統計,每年因遊蕩動物引發的交通事故近三千件,死亡人數更接近十人;犬隻攻擊民眾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受害者涵蓋兒童、長者及一般居民,造成部分地區居民連日常外出都心懷恐懼,顯示政府未能盡到憲法保障人民生命權、身體權與行動自由的責任。聯盟更提醒,目前已有因遊蕩犬受害而獲准國賠的案例,顯示全民正在為錯誤政策買單。
針對部分動保團體提出「吃飽就不會攻擊人或野生動物」的說法,聯盟也回應指出這是「忽視動物習性」的錯誤論述。聯盟表示,近年已有多起石虎、穿山甲、山羌遭犬群攻擊致死卻無取食跡象的案例,足以佐證遊蕩犬即便在飽食狀態,仍會基於追逐或玩耍本能展開「娛樂性狩獵」,攻擊牲畜、野生動物甚至人類。
聯盟強調真正人道的遊蕩動物管理應是終止流浪狀態,而非讓牠們依賴餵養,這也是當前守護棲地與野生動物的唯一解方。而禁餵利大於弊,在許多遊蕩犬貓皆是於野外繁殖的現實下,有助避免族群不斷擴張,也能協助確立飼主責任,避免因「餵養」與「放養」、「棄養」之間界線模糊而難以執法,讓源頭管制更有效落實;更能減緩餵食引發的群聚現象,降低人犬衝突及跨物種疾病擴散風險。
江文全:《動保法》修法草案現無禁餵納管條文 抗議群眾要求承諾未來不修法
抗議行動中,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司長江文全亦親自現身回應,指出目前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的《動保法》修法草案,都沒有禁止餵食、餵食者負擔飼主責任等改變現況的條文,也聲明農業部不鼓勵餵食任何動物:「尤其是不當的餵食。我們要誠心地說,有些餵食真的造成了一些不同的利害人關係或者生態(問題),或者是大家認為有一些不恰當的狀況。」將針對此部分聽取各方意見,訂定配套規劃。
黃泰山表示他此次並未準備陳情書,只要求司長公開承諾不會修法禁止餵食,或者《動保法》在取得社會共識前不會修法。對此,江文全再三強調公共政策或立法程序須經過完整討論、廣納各方意見,最後表示:「能說明的,我已經說明完畢了。」便離開現場。
農業部則於稍晚發出新聞稿,指出遊蕩犬管理非單一措施即可解決,首要重點在於源頭管理,要求地方政府應持續推動寵物登記與絕育的執法與補助絕育計畫,結合民間與社區力量,建立長期有效的族群管理機制,而針對不當餵養行為是否納入《動物保護法》,農業部稱仍需研議並凝聚共識,目前將持續推動社區教育與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