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page
ONEpage
專題動態網站
請跟著記者的腳步,一步步揭開大絕育時代後的真實樣貌,十年來,家犬們都結紮了嗎?
Youtube
窩的立場
到Youtube 看記者聊專題
新節目已經上線!看窩窩主編與製作專題的記者對談採訪時的所見所聞吧!
播放Play
Podcast
Podcast
上班、通勤就用聽的!
絕育數十年,卻難鬆口「有成」?原因是什麼?請打開podcast頻道聽記者娓娓道來吧!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Intro Image

單月六起黑熊救傷 東台灣正摸索人熊共存之道

Intro Image

爆內情不符官方說法?議員指動物之家火警有疑點

Intro Image

守護環境也要守護生命 環團籲鳥繁殖季勿淨灘

 
 

 

 

關於《白熊計畫》

《白熊計劃》紀錄人類圈養白熊與其所在處的人造環境;「白熊」與「人為環境」此兩對立元素象徵了當代人與自然生態間的關係,亦試圖對觀者提出其所延伸的「動權」問題。

 

在眾多當代動物議題中,「展⽰動物」、動物園等圈養機構頗具爭議。兩百年來,圈養機構的核心價值已從國家威權展示與遊憩,演變為「教育、保育與研究」等三大宗旨。此外,許多動物展示空間也從單調的鐵籠,演化為模擬原始棲地的景觀動物園(landscape zoos)。然⽽,不少機構的規劃仍頗具爭議。

 

例如許多主打收養棲地遠在地球另⼀端的「異地動物」,或塑造受遊客歡迎的「明星動物」等,都可能衍生⼀系列足以威脅其成立宗旨的問題:圈養「異地動物」往往需要昂貴的溫控裝置,使碳足跡增長;「明星動物」常常得到較多的圈養預算,造成經費分配不均。更明顯的是,許多異地動物和明星動物常因圈養場域不符所需,導致適應不良。展⽰動物的福祉需仰賴準確的資源運用,包括園區面積劃分與妥善的財務規劃;然而諸多決策可輕易破壞這些巧妙的平衡。

 

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受圈養的北極熊正站在諸多動物圈養議題的輻輳點上:牠們既是「異地動物」,也是「明星動物」,更常常「適應不良」;這些超現實的白熊展示檯具體刻劃了當代動物圈養機構的模糊與矛盾。

 

《白熊計畫》並非探討白熊本身,而是沿用類型比對的概念,擷取單一物種作為喔個更大問題的切片,對觀者提出更易理解且更完整的問題,並冀望觸發更多的討論與省思。

 

(以上文字由攝影師提供)

 

2

歐洲區白熊圈養位置圖 (2014, 7月)photo credit

 

 

3

中國區白熊圈養位置圖 (2015, 6月)  photo credit:羅晟文

 

執行範圍:

2014年9月,《白熊計劃》完成第一期製作。本期計劃以歐洲區為主,執行實地記錄、訪查共計15個圈養機構(包含動物園、生態公園、保育園區、野生園區等),分別位於法國、蘇格蘭、荷蘭、比利時、德國、捷克共和國、奧地利、美國等地區。

2015年6月,《白熊計劃》第二期於中國區執行完成,共計9站:西安、武漢、南京、濟南、青島、北京、大連、長春、哈爾濱。

截至2014年七月為止,全球各地合計圈養291隻北極熊於144個公家或私人機構內。

照片故事

 

4

Highland Wildlife Park, Kincraig, Scotland (2014)  photo credit:羅晟文

 

在蘇格蘭北邊的動物園,也許因本身天氣酷寒,整個園區中不養異地動物,同時也很重視動物在被眷養狀態下的各種問題。也是執行的範圍中少數沒有人工的假佈景,最趨近天然的眷養環境,白熊的生長狀況也相對其他地區健康。

 

5

Wuppertal Zoo, Deutschland (2014)  photo credit:羅晟文

 

在德國的某間動物園,白熊的圈養場域是由水泥做的偽冰山所構成,甚至在水中放入假海豹。對於在動物園中出生成長的白熊而言,牠可能根本不知道何謂海豹,更何況是隻假的海豹,這樣的佈置充其量不過是為了滿足民眾的想像吧。

 

6

西安曲江海洋極地公園 (2015)  photo credit:羅晟文

 

西安的極地海洋公園內,以「揣摩黃土高原民眾對極地動物想像」為號召所建成的白熊生存環境,怎麼看似乎都顯得有些荒謬。

 

7

武汉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2015)  photo credit:羅晟文

 

武漢的極地海洋世界中,眷養的甚至不是白熊,而是白熊與棕熊的混種熊,頭部與一般白熊長的完全不同,所表現出的刻板行為也與一般白熊不同,但官方仍是掛上白熊的標示繼續展演著。

 

 

窩後記

若真有所謂動物界喜好排行,將白熊稱之為動物界的當紅明星絕對不為過。無論在野生動物保育或是動物園裡,白熊永遠是熱門話題,甚至在炎炎夏日打開空調之前,一些人會為了保護白熊的家而願意多忍耐酷熱一下。然而,這樣的「受歡迎」下,大家對於白熊的理解有多少,又有多少只純粹是我們對於牠們的想像。

 

還記得訪問過程中,問到為什麼選擇白熊作為主題時,羅晟文先生直言,選擇白熊作為對象,並不是因為白熊特別需要被關注——事實上有更多的瀕危物種更需要大家的關注。白熊的特殊性在於,其原生環境因為各種條件限制下通常無法被複製於任何一座動物園中,而其深植民眾心中的鮮明形象使得白熊的飼養環境和民眾心中想像不同時,非常能激起民眾對其的關注。

 

就像羅晟文先生所說,《白熊計畫》這個作品的出現,其實並無法讓任何一座動物園關閉;但白熊作為一種媒介,能夠讓大眾藉由白熊看見許多隱藏在背後,關於動物與環境的更多問題。當有天民眾走進景觀動物園時,會開始思考,不再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的時候,或許正是這個作品想要傳達的意義。

 

近年來,展演動物的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各國對於馬戲團等動物表演也開始有相關規範,但動物園作為一個標榜「教育、保育與研究」的地方,短時間內我們大概無法想像它的消失。事實上,也並非唯有動物園消失,才是對動物最好的方式,在許多國家有人開始重視到景觀動物園中動物與環境的關係,並著手設計以動物為本的動物園,丹麥目前規劃建造中的Zootopia就是個非常棒的例子。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