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2025年3月,連續發生多起台灣黑熊救傷事件,除了3月38日於台中烏石坑的救援案例,其餘皆發生於台灣東部。東台灣是否開始頻繁遇到黑熊?引發社會關注。

花東三月累計6起黑熊救傷事件 2熊為主動捕捉

細數3月間發生的台灣黑熊救傷事件,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下稱花蓮分署)於3月9日的新聞稿中指出,去(2024)年野放追蹤的「達古阿里」離開山中度冬點後,往玉里鎮源城里附近森林移動,並在夜間入侵果園、學校等,由於多次驅離未果,且透過自動相機觀察到牠疑似受傷,花蓮分署啟動捕捉程序,於3月10日成功誘捕,送往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治療。

3月27日,花蓮分署再接獲民眾通報,於卓溪鄉太平成功救援一隻受困陷阱的母成熊。由於民眾稱附近有另一隻體型較小的黑熊,花蓮分署後續也在現場設置氣味站、誘捕籠,並搭配自動相機監測,3月28日證實小黑熊行蹤,並於3月30日誘捕成功。雖然小黑熊並未受傷,但因為體型偏瘦,同樣需要先行照養,進行野放訓練後再擇時野放。

20250407 01落單小黑熊於3月30日誘捕成功,身上無外傷,但體態偏瘦。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3月31日,同樣是去(2024)年野放追蹤的「阿里曼西肯」在卓溪石平地區受困森林中的陷阱。阿里曼西肯過去曾闖入多個雞舍,造成約莫400隻雞的農損,因此今年3月19日牠穿越電子圍籬後,為避免再次滋擾雞舍,花蓮分署便對其進行驅離。(延伸閱讀:400隻雞因黑熊入侵受損 林保署已捕捉並評估野放

但即便大規模出動67人次分上、下半夜兩組依據衛星定位訊號驅趕,仍未成功嚇阻阿里曼西肯,後續花蓮分署也嘗試誘捕,不過,最終阿里曼西肯是於民間陷阱被捕獲。

同一天,在台東縣延平鄉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的交界處,也發生兩隻黑熊受困陷阱的事件;由參與「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的桃源部落在巡護棲地時發現,並通報主管機關、救傷單位。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獸醫師到場後,發現兩隻黑熊均為左前肢受困,但僅受輕微外傷,經現場清創和評估後,讓兩隻熊在麻醉藥效消退後,原地甦醒、自行離去。

 

桃源部落巡守隊在巡護棲地時發現黑熊受困陷阱
20250407 022025年截至3月底台灣黑熊通報案件統計。圖片來源:截圖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黑熊族群擴張  通報、救傷增加成趨勢

作為台灣東部唯一的野生動物醫院,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後稱野灣)目前收治了6隻台灣黑熊,包含今(2025)年1月27日入侵養蜂場、受困於陷阱的年老母熊,還有3月陸續入院的達古阿里、卓溪鄉大熊、卓溪鄉小熊、阿里曼西肯,以及一隻由屏東科技大學委託進行野放評估的個體。

野灣表示,較早入院的年老母熊和達古阿里目前傷情皆穩定,持續觀察照養中;近期入院的卓溪鄉大熊和阿里曼西肯則都在4月1日完成第一次清創手術,後續再評估是否需要二次手術。而卓溪鄉小熊目前先單獨照養,待進一步的親緣鑑定,釐清和卓溪鄉大熊是否為親子關係。

事實上,野灣今年度截至4月初已參與7起黑熊救援,與2024年全年4起、2023年全年7起相比,可以觀察到黑熊救援案例激增。

除了救傷單位觀察到的趨勢,花蓮分署也表示,2021年起針對卓溪地區黑熊族群、活動範圍進行調查,發現黑熊族群有增加及擴散的趨勢。當山區居民與黑熊的距離靠近,也開始有更多通報事件,自2022年起總計有9起黑熊入侵工寮、雞舍或果園事件、7起黑熊受困陷阱事件及4起黑熊滋擾事件。

花蓮分署亦指出,卓溪、玉里的淺山地區已是黑熊頻繁活動區域,呼籲民眾將戶外的垃圾、廚餘、飼料、肥料或農藥妥善收納,若發現黑熊可立即通報24小時專線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下稱台東分署)則補充,通報或救傷案例增加,除了反應遇到黑熊的機會增加,也顯示民眾開始了解並願意配合通報機制。

重複出沒為天性 不野放則需長期收容

對於如「達古阿里」、「阿里曼西肯」等重複出沒在人類聚落周邊,甚至造成滋擾的個體,花蓮分署表示,兩隻熊在過去野放時都有裝設衛星發報頸圈,因此主管機關能夠即時掌握行蹤,並設法因應,而這兩隻個體的追蹤案例亦顯示到黑熊會回到熟悉的區域活動。

由於「阿里曼西肯」過去即曾有滋擾雞舍的行為,因此在前次野放前曾以巨大聲響為主、驅離槍予以疼痛感為輔,進行負面制約,希望使其不再靠近雞寮或雞群,未料不到半年,牠又再次回到原捕捉地附近。

未來是否再將其野放?花蓮分署表示將依據林保署訂定的「臺灣黑熊野放評估原則」執行評估,其中,個體對社區、部落的侵擾行為是否有影響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之虞,將是考量項目之一;若不再野放,則會尋覓安置機構長期收容,持續參與黑熊保育的教育與研究。

相比於花蓮,台東目前較少有黑熊重複出沒或造成嚴重農損的狀況,台東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林孟怡表示,以雞舍滋擾為例,台東分署除了補償農損或器材損失,也會與農民溝通暫時不要繼續養雞、避免提供食源:「如果不養一段期間,其實黑熊也就沒來了。」但她也坦言,這樣的處理方式較適合自用的養雞場。

人熊關係怎調適  林保署主推生態給付、改良式獵具

因應黑熊族群擴張,調節人熊關係成為重要的保育議題。過去窩窩曾報導,黑熊可能在夏季出現在較低海拔的山村周邊,且多在日間出沒,和人類活動時間重疊,應謹慎對待。(延伸閱讀: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一):臺灣黑熊族群回升 人熊衝突成保育新挑戰

在第一線應對多起人熊相遇事件的花蓮分署表示,透過同仁與專業團隊深入蹲點,了解居民遭遇黑熊之經驗與觀感,有助於防範衝突;也會引導居民協力架設自動相機,進行生態監測,若發現黑熊進入私人場域,不傷害立即通報,即可獲得自主通報給付獎勵金。

「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亦包含巡護監測給付,目前花蓮有9個、台東有12個在地組織組成巡守隊參與計畫,2024年「達古阿里」及今(2025)年桃源部落的兩隻黑熊,都是由巡守隊發現受困陷阱並進行通報其中,桃源部落的兩隻黑熊由於通報即時,傷情輕微、無需送入救傷單位。

針對套索陷阱的管理,林保署正積極推動不會誤捕黑熊的「改良式獵具」,以舊式獵具免費一對一換領,希望汰換口徑偏大的陷阱,截至2025年3月底,花蓮分署已換發1,169組改良式獵具。

花蓮分署強調,全面禁用「陷阱」非最佳解方;推動野生動物保育的同時,也須兼顧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保存及山區農民防治獸害的需求:

全面禁用(陷阱),反而可能導致有需求者使用更具傷害性的防治措施,例如放置毒餌。

同時,在全面禁用的法令下,當居民不慎誤捕非目標的瀕危物種時,恐因避免觸法進行滅證,反不利保育。

台東分署則提醒民眾確實落實無痕山林、用防熊桶儲存食物,同時盡量結伴活動或攜帶熊鈴,讓人熊各自安好。

面對黑熊族群回升與活動範圍擴大,頻繁的救傷事件反映出環境壓力與人熊關係的轉變。從監測、社區參與到獵具管理,要能避免衝突、實現人熊共存的願景,還需要不斷的調適與摸索。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