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慎過度繁殖!美國男子求安置836隻虎皮鸚鵡

    說好60隻,送來卻是836隻!美國底特律動物福利組織(Detroit Animal Welfare Group)接獲一名男子求助,表示有60至80隻虎皮鸚鵡需安置,想不到12月23號收到7個籠子,裡面擠滿了497隻鸚鵡!而這只是第一批,27日又送來339隻,共836隻。該組織表示:「飼主非常不負責任!」

    《底特律自由新聞報》(Detroit Free Press)報導,飼主的兒子發現爸爸在房間裡養了上百隻鸚鵡,趕快通報安置需求。該救援組織負責人朗伯蒂(Kelley LaBonty )形容接獲鸚鵡狀況:「牠們全擠在箱子裡一動也不動,看起來非常緊迫。」朗伯蒂說,上個月有人捐贈了四大袋虎皮鸚鵡的飼料,當時我們不確定會不會用到這麼多,但還是收下了,結果現在救援這麼多虎皮鸚鵡,我想這是天註定要救的。

    飼主兒子向朗伯蒂表示,爸爸當初沒有想繁殖這麼多,但到最後卻失控,越生越多,每個月約要花費1,200美元(約3.3萬台幣)照養。 

    經過救援組織評估觀察,有些鸚鵡看起來是健康的,但部分有腳和眼睛的問題,有些幼雛仍需人工餵食,目前有志工支援照顧。但因牠們來自非常不健康的環境,待獸醫檢查健康狀況沒問題後才會開放認養。 

    虎皮鸚鵡也是臺灣常見的小型寵物鳥,平均壽命約7年,個性活潑好動,喜和人類或同伴相處,牠們一年四季皆可繁殖,一窩可產4~8顆蛋,繁殖能力強,飼養前務必做好功課,或諮詢寵物鳥專家飼養方式。




  • 野柳海洋世界繁殖海豚遭抗議 海保署諾不再核准

    圖片來源:動團聯合記者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7月17日,多個動保團體前往新北市野柳海洋世界抗議,指控業者多次未經核准私自繁殖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並隱匿幼豚出生事實,不僅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亦背離國內鯨豚展演逐步轉型與退場的政策共識。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亞洲善待動物組織等團體聯合訴求*1野柳海洋世界應公開承諾停止繁殖海豚,海洋保育署與新北市政府亦應不再核准任何圈養鯨豚的繁殖計畫

    *註一:此次聯合聲明的團體包含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好好愛牠協會、關懷生命協會、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此外,動保團體強調,野柳海洋世界的圈養環境未達動物福利標準,展演活動更構成對鯨豚的剝削,要求業者儘速為目前飼養中的10隻海豚改善環境,若無法改善,則要求政府應立即沒入海豚個體,評估、著手規劃台灣四周海域任何可能作為中繼飼養的庇護空間,並積極謹慎地評估野放的可能性。

    抗議行動中,動團喊出:「野柳違法累犯,不是保育是剝削,不是教育是虐待,禁止海豚繁殖,停止傷害生命。」的口號,並呼籲社會大眾拒看海豚表演,同時促請教育機構、旅行社與票務平台停止將野柳海洋世界作為教育參訪地點或下架相關行程與門票,共同進行抵制。

    動團批為科研繁殖太牽強 指野柳海洋世界圈養環境不佳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議題研究主任林岱瑾率先指出,2024年初,動保團體、專家與業者在海洋委員會主導的會議中達成共識,決議台灣應逐步終止人工圈養鯨豚。會後,海洋保育署成立「海洋保育類鯨豚展演轉型輔導小組」,用意是針對當時全台僅存的14隻圈養海豚,提供環境與動物福利改善建議,並協助業者推動轉型。

    「很遺憾的是,野柳違反這個要配合逐步退場的共識,持續繁殖小海豚。林岱瑾表示,目前全台僅剩野柳海洋世界與花蓮遠雄海洋公園仍飼養海豚,遠雄已表態停止繁殖並確實遵循承諾,野柳海洋世界卻漠視會議共識,且試圖欺瞞轉型輔導小組中的動保團體,動團代表直至2025年6月前往野柳現勘時,才發現現場竟有10隻海豚,與官方公布的9隻數據不符。

    參與轉型輔導小組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回顧,野柳海洋世界於2015年即曾在未申請繁殖、未經核准的情況下私自繁殖3隻幼豚,其中1隻不滿月便夭折。由於所有鯨豚皆屬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任意繁殖或公開展示,當時新北市曾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對每隻幼豚開罰5萬元,總計15萬元。

    姜怡如批評,這樣的處罰對業者根本不痛不癢,無法遏止違法行為,且因台灣目前無適當場域可沒入、收容海豚,非法繁殖的海豚最終仍由業者持續飼養,形同「就地合法」

    而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繁殖保育類野生動物須以「教育或學術研究」為目的,提報計畫供主管機關審查。姜怡如表示,近年野柳海洋世界確實曾以科學研究為名提出申請,並獲海保署核准為期兩年的繁殖計畫,期間誕生兩隻幼豚,一隻於出生後一個月內死亡,另一隻在約一歲大時夭折。

    2024年7月,又有一隻幼豚在野柳海洋世界出生,海保署認定繁殖許可已逾期,依法裁罰新台幣1萬元,姜怡如痛批:「這個套路好像真的蠻管用的,繁殖出保育類動物,只要付1萬塊錢就能繼續飼養。」她並揭露,野柳海洋世界將目前新生幼豚、其母親及另一隻雌性海豚圈養於展區後方一座僅約三輛巴士大小的水池中,已長達一年,該場域狹小且缺乏遮蔭,嚴重危害動物福利

    20250722 01

    20250722 02姜怡如指出,野柳海洋世界將兩大一小海豚共三隻海豚,飼養在僅約三輛巴士大小的水池已達一年,且缺乏遮蔽,嚴重危害動物福利。圖片來源:動團聯合記者會。


    共同參與轉型輔導小組的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強調,海豚具有高度認知能力,長期處於狹小且單調的環境,難以獲得足夠豐富的感官刺激。而根據野柳海洋世界歷年紀錄,6隻幼豚有3隻早夭,死亡達50%,遠高於野外幼豚不到15%的自然死亡率,她認為繁殖計畫缺乏最基本的動物福利保障。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倡議專員林婷憶亦質疑,野柳海洋世界雖曾於2022年發表一篇紀錄母子海豚聲音頻譜的研究,但此類主題在野外研究中早已累積許多資料,並且圈養環境可能限制鯨豚展現自然行為與天性,該研究報告對海洋保育恐怕缺乏實質助益

    林婷憶指出,全球僅約5%的鯨豚研究在圈養設施中進行,且大多聚焦於飼養管理與健康監測。隨著科技進步,如水下聲學、無人機與衛星標示等非侵入性方法已廣泛應用於野外鯨豚研究,使圈養與繁殖鯨豚作為研究方式的必要性大幅降低。她直言:

    以研究之名進行繁殖,既無科學意義,更缺乏保育正當性。

    除了要求主管機關停止核發繁殖計畫、業者停止繁殖小海豚,林婷憶也進一步呼籲:「希望台灣政府還有海保署審慎評估,看台灣附近的海域是否可以建造庇護所,因為(野柳海洋世界)現有的水池對海豚來說真的太狹小了,真的是個折磨!」

    海保署承諾不再核發繁殖許可 黑潮提醒移地安置需審慎規劃

    針對動保團體提出的訴求,海洋保育署回應,野柳海洋世界近期所執行的繁殖計畫,係由財團法人私立海洋動物園教育基金會*2於2020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1條提出,旨在觀察並記錄圈養環境中印太瓶鼻海豚的聲波互動、繁殖與伴養等生理與生態行為。該計畫經新北市政府初審後送交海洋委員會審核,獲准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執行,期間基金會曾申請展延,海委會同意將計畫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註2:財團法人私立海洋動物園教育基金會國於2006年創立,董事長自創立至今皆為廖昭名,廖昭名亦為經營野柳海洋世界的中規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海保署表示,於2024年8月27日接獲新北市政府通報,獲知野柳海洋世界有一隻新生印太瓶鼻海豚幼豚,經查該隻幼豚是於7月27日出生,雖母豚受孕時間落在計畫核准期間內,但幼豚出生時計畫已屆期,且基金會未完成展延程序,因此海保署於2024年11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對其裁罰,未來也將不再核發海豚繁殖計畫的許可給該基金會。

    針對海豚的現況,海保署指出,根據最新健康監測報告,母豚活動力與採食情況正常,正持續照顧幼豚;而幼豚則處於哺乳期,已開始嘗試咬食餌料。

    此外,海保署表示,轉型輔導小組成立後曾實地訪查野柳海洋世界圈養環境,指出其展示空間有限,不宜再進行繁殖,基於鯨豚福祉及場域空間之考量,海保署重申,將不再核發繁殖許可,並善盡嚴格督導之責,目前已委託專業團隊執行「圈養鯨豚動物身心行為評估工具建置與應用」及「114-115年國內圈養海洋哺乳類動物福利評估」等計畫,預計作為未來要求改善展示條件及提升動物福利的依據。

    野柳海洋世界發言人廖俊維則強調,繁殖海豚的行為有經過合法申請並獲核准*3,園區也正由馬戲團式表演朝向生態解說教育轉型,此外,園區內的海豚個體皆為長期圈養,或原本即出生於圈養環境中,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

    若將牠們野放到海裡,等於讓牠們去送死。

    *註3:財團法人私立海洋動物園教育基金會已於2024年12月針對裁罰提出訴願,但訴願決定書目前尚未公開。

    廖俊維補充,園方每月投入大量經費用於動物照護,並設有專業獸醫團隊,也會支援北海岸鯨豚與海龜的擱淺救援。而根據中央社報導,野柳海洋世界每月在薪資、餌料、設施維護與水電上的基本開銷,初估約需新台幣300萬元。

    同樣參與「鯨豚展演轉型輔導小組」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則向窩窩記者證實,野柳海洋世界目前圈養環境的硬體空間確實難以提供良好的動物福利,期待日後能有所改善;但在輔導過程中,也看見飼育員的努力與投入

    而針對將野柳海洋世界中的海豚野放或於台灣周邊海域設置中繼庇護區的構想,林東良提醒,應依動物的年齡、健康狀況與圈養年資等條件審慎評估,並進行周全規劃再作為選項。他說明,年長或長期圈養的個體,轉移過程可能面臨高度風險,野放前更須經過充分訓練,確保其具備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此外,野外的海豚多以家族為單位生活,社交關係的需求在移置過程中亦不容忽視。

    海洋哺乳動物的野放或者是移地安置,不適合直接用同伴動物的狀況去設想。

    林東良強調,期望社會大眾能理解「符合鯨豚動物福利的替代方案」牽涉眾多變數,需要審慎規劃,比如台灣地處颱風頻繁區域,若在四周海域建設鯨豚庇護所,其實面臨潛在風險:「野生鯨豚能夠感知氣候變化,可以在颱風來時往較安全的海域避難,但若被限制在固定空間,反而可能更危險。」

    對此,動團聯合媒體聯絡人林婷憶坦言,考量野柳海洋世界的許多海豚個體是在圈養環境中誕生:「野放可能是沒辦法的。」她呼籲政府應積極謹慎地評估庇護所的可行性:「如果真的不行的話,至少希望不要再核准任何繁殖計畫了,野柳(海洋世界)也不應該再私下繁殖海豚。」並且要儘速改善園區內的海豚圈養環境。

    隨著海洋保育類動物展演逐漸走入歷史,如何提升台灣末代圈養海豚的動物福祉,陪伴牠們走完最後一哩路,成為當前關鍵課題。

     

  • 鬥牛犬種健康問題多,挪威裁定禁止繁殖

    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地方法院在1月31日裁定,為英國鬥牛犬、查理士王小獵犬進行育種,將違反挪威2021年修定的《動物福利法》,因為強調特徵的選擇育種已使這兩犬種的遺傳性健康問題盛行率偏高,出現一連串衰弱與醫療問題。

    本案除了地方法院法官審理外,也合議兩名獸醫師及遺傳學專家的專業意見,指出選擇育種對英國鬥牛犬而言,產生包含眼睛疾病、呼吸困難和皮膚褶皺易受感染等問題,在查理士王小獵犬上,則容易發生白內障、過敏與關節痛等的疾病,甚至兩犬種也容易患上心臟病。

    而發起本次訴訟的挪威動物保護協會(Dyrebeskyttelsen Norge, DN)指出,鬥牛犬因培育及繁殖所出現的人為健康問題自20世紀初就已被人所發現,此次判決早應立下了,狗有權被培育成健康的。呼籲大眾應注意在鬥牛犬中盛行的短吻犬阻塞性呼吸道症候群(BOAS),這是一種因狗狗頭顱過小、鼻腔到咽喉軟組織的肌肉量比例不均,導致出現呼吸異常、消化道等症狀,甚至會因此缺氧昏倒、睡眠呼吸中止。

    此消息一出後,澳大利亞獸醫師協會(Australian Veterinary Association, AVA)也在接受澳大利亞每日郵報(DAILY MAIL AUSTRALIA)訪問呼籲,應禁止部分嚴重受短頭顱、脊椎畸形影響的查理士王小獵犬、哈巴狗、波士頓梗犬、法國鬥牛犬和英國鬥牛犬等犬種被繁殖、飼養或展示。

    澳大利亞獸醫師協會指出,上述犬種常因短頭的特徵非常受民眾喜愛,甚至名列澳洲20個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但因選擇繁殖與後天飼養下,近年出現許多健康問題,像是呼吸、運動、體溫調節、睡眠、玩耍和進行其他正常行為能力的受損。

    協會發言人David Neck獸醫師指出,英國鬥牛犬的氣管發育不全等某些遺傳情況,根本無法透過後天醫療修復,呼籲在飼養這種短頭短吻犬種時,犬隻健康、動物福利應優於其他外相特徵,甚至不應再選擇性繁殖強化外相特徵,而應與考慮其他育種方式,以降低對品種的健康問題。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