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穿梭光影交界,
看見動物的眼睛。

Image

牠很遠,也很近,
動物與我們——共處同片天地

牠很遠,也很近,
動物與我們——共處同片天地

蕞爾小島之上,生命散落各地,在日夜間隙、河海交界、森林曠野,不同的邊界之間。但我們未曾駐足觀察,牠們如何在這島嶼度過每一天。

從一紙色彩堆疊的身影,
  期待看見那雙深邃的眼睛

儘管不容易親眼看到動物的存在,我們仍然能從野地裡的細節發現牠們生活的痕跡,從翻閱紙本到真實走進野地,跟隨著每月觀察的小小指引,也許有天能夠遇見。

Image

從一紙色彩堆疊的身影,
期待看見那雙深邃的眼睛

儘管不容易親眼看到動物的存在,我們仍然能從野地裡的細節發現牠們生活的痕跡,從翻閱紙本到真實走進野地,跟隨著每月觀察的小小指引,也許有天能夠遇見。

Image

走過一載,
流轉的野地風貌釀成筆下畫作

走過一載,
流轉的野地風貌釀成筆下畫作

走進山林、航行海上、探秘離島,窩窩挑選了十二種場景,繪製成月曆,穿梭晝夜交替、河海交界,每個月窩窩想帶著大家走進不同的野地,去認識動物以及牠的家園。

Image
Image

一幅野地場景承載著更多可能,挖掘更多隱藏的知識

一幅野地場景承載著更多可能,
挖掘更多隱藏的知識

Image

超過180隻臺灣原生動物

在動物可能出沒之處,與超過180隻的原生動物在原生植物構築的野地相見。

Image

貼合真實的棲地樣貌

12種不同的野地邊界,對應一年四季的真實場景,彷彿置身其中,走入動物之境。

Image

從搜尋身影到特徵辨識

用AR掃描動物身影,認識關於牠的知識。蒐集完成,還可獲得該月的月曆桌布。

Image

探索動物生活的痕跡

提示觀察的痕跡與辨識的線索,爪痕、排遺,體色或花紋,尋覓牠的蹤影。

Image

野地行前裝備清單

條列清單,開啟野地觀察的行前準備,在走進不同野地前,需要準備的行囊。

Image

特邀專家的鷹眼審定

特別邀請各領域專家審定,力求呈現野地真實樣貌,精準捕抓動物神韻與細節。

以動物為軸線,野地成為篇幅

Image
Image

十二種不同風貌的野地,充滿著豐富的生命,這些身影隨著時間流轉移動,月曆畫面呈現野地截然不同的晝夜風貌,在時間與載體的邊界,凝視動物與野地。

Slide 1
Slide 1
Slide 1
Slide 1

辨別位置與花色,
認識牠真實的樣貌

Image

辨別位置與花色,
  認識牠真實的樣貌

月曆中勾勒出野地中隱隱流動的四季,貼合著動物的生理時鐘,呈現出野地居民的日常。

五月蘭嶼月光海中的飛魚,六月的高山上的水鹿,八月小琉球珊瑚礁旁色彩繽紛的公牛多彩海麒麟。

縱橫時間、位置與體型顏色,在未知的世界裡面認出牠。

Image

五月蘭嶼月光海中的飛魚,八月小琉球珊瑚礁旁繽紛的公牛多彩海麒麟,學習在未知的世界裡面認出牠。

觀察痕跡,尋找線索

Image

觀察痕跡,尋找線索

一條灌叢中的獸徑公路,一棵樹幹上的爪痕,是動物生活的痕跡,由食繭或排遺,猜測牠們昨夜的晚餐。

在不同的月份,前往不同的野地,期待與動物相遇的一年。

一條灌叢中的獸徑公路,一棵樹幹上的爪痕,是動物生活的痕跡,由食繭或排遺,猜測牠們昨夜的晚餐。

Image

從細節,體驗月曆的美

Image

雪莎——水光

雪莎——水光

雪莎紙有雪的安靜,彷彿能停下時間的流動,像帶著生命的紋理,淺淺米色,讓成色內斂而豐富。

Image

柳杉——黃銅

柳杉——黃銅

臺灣國產材柳杉製作的木夾,春秋材堆疊出的木紋,由土地生長出的線條,為空間帶來自然的氣息。

Image

包裝——白墨

包裝——白墨

牛皮紙書型盒上壓印白墨,是踏進野地的足跡,準備走進觀察動物的一年。

Image

撕線——裱框

撕線——裱框

乾淨的撕線,讓撕去日期的月曆轉生成畫作,裱框掛於牆面,陪伴生活走過一月又一月。

Image

除了看見動物的模樣,  
還想認識更多

除了看見動物的模樣,
還想認識更多

從月曆畫面中的細節認識動物的形體外貌,關於牠的更多,都記錄在APP裡面。從認識動物開始,去了解動物面臨的課題和困境。

Image

從月曆畫面中的細節認識動物的形體外貌,關於牠的更多,都記錄在APP裡面。從認識動物開始,去了解動物面臨的課題和困境,唯有認識了牠是誰,才有可能和牠站在一起。

Image
Image

收集野地動物,    
解鎖12張棲地桌布

透過AR圖像掃描,認識動物正式名稱、學名,分類及生存現狀,從手繪插圖了解外貌特徵,附上關於動物的小知識,結合插畫與文字,拼湊出野地動物立體的樣貌。

收集野地動物,解鎖12張棲地桌布

透過AR圖像掃描,認識動物正式名稱、學名,分類及生存現狀,從手繪插圖了解外貌特徵,附上關於動物的小知識,結合插畫與文字,拼湊出野地動物立體的樣貌。

Image
一起背上行囊,走進野地,
太平洋上鯨豚盛夏、森林裡山獸的腳步、
離島過境鳥的遷徙之路,
以蝶的速度前進,以爬蟲的角度仰望,
想像與鳥一樣飛過天空。

想一起看見野地的轉變,
一起好好走過每個月盈和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和動物一起,
走進十二個棲地、
嗅聞十二種氣味、
穿梭十二種邊界,
走過一年。

走入更多日常的軌跡

Image

咫尺間的野地—邊界‧之間桌曆組

14.8*10.5cm,經典尺寸,是桌曆也是明信片,放入國產柳杉原木底座,讓插畫跟日期都能舒適地映入眼簾,成為桌上最美風景。

Image

木紋上的獸跡—動物腳印木頭印章組

一步一腳印,共五款動物足跡。橡皮選用軟硬適中的天然橡膠,印身採加拿大進口楓木加上三層水性噴漆,附收納盒比對動物身影,值得悉心收藏。

Image

穿梭邊界之間—棲地動物布幔

100*70cm,特別選用手感厚實的斜紋布料,擁有優越的防皺及防縮性,適用於居家裝飾佈置,隨貨附上二個金屬夾,方便吊掛使用。

Image

穿透光影交界—島嶼共居吊飾

3.3*8cm,光影穿透野地之間,從山林到汪洋折射出斑斕絢彩,那是島嶼多元物種的光譜,吊飾隨著光影與角度變化呈現不同色彩。

Image

野地圖鑑—原生動物貼紙

15*10.5cm,精選15隻別具特色的台灣原生動物,以手感舒適且不反光的模造紙印製而成,再以刀模切割讓每隻動物都能隨心使用。

特別感謝審定專家

Image

林大利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林大利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由於家裡經營漫畫店,從小學就在漫畫堆中長大。出門總是帶著書、會對著地圖發呆、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小鳥。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Image

白欽源 生態攝影師

白欽源
生態攝影師

追逐動物展現靈光瞬間的攝影師,喜歡從不同動物的感官去想像世界,接案工作者,範圍涵蓋攝影、生態調查、生態課程、解說員培訓、歷史文獻數位化。

協力(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瑞暘|花蓮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李宜龍|臺灣蜻蜓學會秘書長
李承錄|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李政霖|《台灣野鳥手繪圖鑑》繪者
游崇瑋|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

協力(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瑞暘|花蓮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李宜龍|臺灣蜻蜓學會秘書長
李承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李政霖|《台灣野鳥手繪圖鑑》繪者
游崇瑋|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

Image
Image

窩窩是一個長期關注動物議題的獨立媒體,2022年的島嶼共居,我們認識了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動物,2023年的一頁長大,親代與子代的辨識相認,一直到2024年的邊界之間月曆,窩窩想帶著大家走進野地,去認識動物的棲地,以拜訪者的角度,尊重動物的棲居之所,嘗試以動物的眼睛,去觀看牠們的家園。

常見問題

Q 請問什麼時候能收到【邊界.之間 — 野地動物觀察曆】?

我們預計在 12 月開始出貨,目標在聖誕節前夕讓大家收到。實際出貨排程與梯次將另於網站公告。

Copyright © 2023 wuowuo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