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往北擴散?苗縣首次檢出鼬獾狂犬病陽性3例!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日前為了釐清國內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也循例在疫情交界處主動進行小型食肉目野生動物的捕捉、監測計畫,但今年(2023)1月間在苗栗縣卓蘭鎮、泰安鄉捉到5隻鼬獾,皆於圈養期間死亡,其中的3隻在事後送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更發現確診感染狂犬病。

    此3例不僅是苗栗縣內首次檢出的鼬獾狂犬病陽性案例外,也是大安溪以北地區的首例。因從2013年開始展開的狂犬病疫情監測,過去案例多是發生在台中以南的山區野生動物上,此次新發現,也令人擔心是否病毒已越過大安溪往北擴張。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狂犬病毒會引起人的急性腦脊髓炎,對哺乳類動物則可能出現麻痺、遲緩或出現神經質具攻擊性的行為。

  • 台大研究證實遊蕩犬衝擊生態 表面共存實則壓迫

    圖片來源:陳怡潔
    實習記者|綦家萱    編輯|蘇于寬

    遊蕩犬問題長年困擾臺灣,牠們不僅對民眾安全構成威脅,也對野生動物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近期,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生何欣澄發表於《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的研究《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Impacts of free-roaming dogs on spatiotemporal niches of native carnivores in Taiwan)揭露了遊蕩犬對生態的顯著衝擊。

    (左)全台478個自動相機的分布,這些相機用來記錄動物的活動頻率(RAI)與棲地使用情況(佔據模型) (右)54個用於核心密度估算的相機位置(以不同顏色區分),這些數據用來分析動物的活動熱點與分布模式。圖片來源:擷取自《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

    透過全台1270個自動相機監測四種臺灣原生食肉性動物:白鼻心(Paguma larvata)、鼬獾 (Melogale moschat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食蟹獴(Herpestes urva),發現遊蕩犬不僅競爭資源,還影響牠們的活動模式與生存環境。 

    研究結果證實大尺度下 犬隻對鼬獾與食蟹獴造成顯著衝擊

    此研究使用相對活躍程度(RAI)、佔據模型及核心密度估算來分析數據,結果發現遊蕩犬與鼬獾食蟹獴的相對活躍程度(RAI)顯著負相關,鼬獾因犬隻的壓力而迴避並改變棲息地,活躍及豐富度也受到影響。

    除了活動範圍受限,遊蕩犬可能透過競爭壓迫鼬獾的生存空間,甚至傳播疾病,如犬瘟熱犬小病毒等,進一步威脅其族群存續,是此次研究受影響最嚴重的物種。

    而談到食蟹獴,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生何欣澄向窩窩記者說明,「使用佔據模型時我發現食蟹獴與狗高度共域,這樣會被解讀為偏好共存或不受影響,但加入比較直觀的RAI模型後,才發現食蟹獴其實是有受到顯著的衝擊」,她解釋但因為該物種高度依賴特定棲地環境,即靠近淡水環境的森林,所以看似與狗共存,然活動頻率及豐富度實則受到嚴重影響,僅因依賴棲地環境而無法避開。

     「牠不是喜歡狗,而是躲不掉。」何欣澄說。

    何欣澄起初使用佔據模型調查發現,鼬獾(左)在空間上顯著迴避遊蕩犬,而食蟹獴(右)則與之高度共域。圖片來源:何欣澄提供(動物圖樣由莊棨州繪製)
    何欣澄後來加入相對活躍程度(RAI)調查發現,遊蕩犬與鼬獾(上)、食蟹獴(下)的RAI均呈顯著負相關。圖片來源:何欣澄提供(動物圖樣由莊棨州繪製)

    而她認為,大尺度的研究目前較難分析遊蕩犬對白鼻心與麝香貓的影響。

    她表示白鼻心近年來開始出現在都市,而犬隻在都市也很多,所以若以全台灣尺度調查白鼻心,將難以觀察到牠跟狗的空間分化,「也就沒有辦法調查有無迴避的狀況,不過犬殺仍然是都市白鼻心的主要死因註一

    而麝香貓是這四種食肉目動物中,保育等級最高的,由於相關資料非常少、分佈也非常破碎化,且高度集中於陽明山地區,較難以大尺度研究分析,此外何欣澄認為如果聚焦在陽明山的話,2019年的文獻註二也已指出麝香貓在繁殖季會特別迴避狗,所以這也是遊蕩犬對麝香貓負面影響的證明。

    註一:《Breeding records, urban habitat, and threats to the masked palm civet in Taiwan》
    註二:《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ve mammals and free-roaming dogs in a protected area surrounded by a metropolis》

    全臺首篇大尺度研究 盼替生態保育貢獻

    何欣澄在受訪時回憶,2018年開始接觸遊蕩犬議題時,台灣並沒有任何在地的相關研究,「當時我能找到的文獻全部來自國外。」直到2019年,國內才出現第一篇相關研究,讓她確信這個議題值得投入。

    「我想做這方面的研究,為台灣的生態保育提供更多貢獻。」

     聊到為何選擇這四種臺灣原生食肉性動物,她說:「我認為相較於研究食物鏈下層的,研究上層的更能讓大眾知道,其實狗對台灣生態的影響已經非常嚴重,而且當這些動物受影響,又會再透過下行效應再去影響食物鏈下層的物種。」

    下行效應(top-down effect)指的是食物鏈中高階掠食者的變化會影響較低階的物種。例如,鼬獾和白鼻心等中型食肉動物若因犬隻的競爭而減少,原本受其控制的獵物(如昆蟲、爬行類或小型哺乳動物)可能會大量增加,這將會導致某些物種過度繁殖,影響植物生長,進而改變當地的生態平衡。

    因此,遊蕩犬影響的不只是特定物種,而是整個生態網絡,透過下行效應導致一連串連鎖反應,改變台灣的生態系統。

    然而,要在台灣進行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台灣的生態研究資金本來就很有限,更困難的是社會上對遊蕩犬管理的高度爭議。」過去動保團體曾主張犬隻應與野生動物「共存」,但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共存」其實是是不得不的「共域(Sympatric)」而非「共存(Co-existence)」,是野生動物被迫適應與壓迫的結果

    此外,資料分析也是一大挑戰,超過一千臺自動相機捕捉,經過數據篩選後,總共使用73,292份影像資料(33,433 個鼬獾、25,760 個白鼻心、10,712 個食蟹獴和 387 個麝香貓紀錄。),「我收集來自不同單位的資料,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一樣,所以後端處理時需要寫大量程式來整理、運算數據,這對程式能力是一大考驗。」何欣澄說。

    TNR真的有效嗎?研究生直指台灣遊蕩犬政策與科學脫節

    何欣澄特別提到,台灣目前的遊蕩犬管理政策與科學研究結果背道而馳。「在多數外來種入侵的管理上,政府通常依據科學建議制定政策,唯獨在遊蕩犬貓議題上,政策卻是以社會輿論為主,而非科學依據。

    目前全台推行的捕捉-絕育-回置(TNR, Trap-Neuter-Return)政策,自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長期被視為控制遊蕩犬數量的主要手段,但何欣澄強調:「TNR的效益非常有限,沒有國家僅依賴TNR就成功控制過犬隻族群。」她進一步解釋:「TNR不會減少狗的數量,反而可能因為狗被持續餵養,使環境承載量提升,導致更多狗存活並繁殖。」

    「國際上有效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移除為主、TNR為輔』,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是這麼大的範圍內全部都使用TNR。」

    而她也希望民眾了解:「移除這個詞是中性的,只是讓遊蕩犬貓在野外消失,可是這個消失,可以是消失到民眾的家,或是消失到收容所,或是當然安樂死也是一種方式。」

    「我們並沒有仇視遊蕩犬貓。」

    從個體到族群,全台需要新的犬貓管理思維

    何欣澄提醒,不要僅從個體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應該用族群的視角來看待遊蕩犬貓的問題。「當我們餵養一隻遊蕩犬,短期內這隻狗確實獲得幫助,但長遠來看,這會使更多狗聚集,影響更大範圍的生態環境,這種短期的善意行為,可能會導致長期的生態災難。」

    「這些民眾看似好像在為一隻狗好、為一個個體的福利著想,可是實際上會間接導致更多的狗出生,並且在這邊受苦,不論犬貓都是。」

    她最後呼籲:「如果我們無法立即移除遊蕩犬,那至少要停止餵養、放養,減少牠們對生態的破壞。」期許未來政府能推動更科學化的犬貓管理政策,讓台灣的野生動物得以真正永續生存,而非被迫適應「看似和平的共存」。

    這項研究不僅是台灣首度針對遊蕩犬對野生動物影響的大規模調查研究,透過數據揭示犬隻對臺灣食肉性動物的生存壓力,提出實際的科學證據,說明當前管理政策的問題,提醒大眾重新審視遊蕩犬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 廢水池成死亡陷阱,生態人籲為動物留逃生坡道

    廢棄果園蓄水池出現大量動物屍體,生態愛好者籲山區蓄水池、水道應設置逃生坡道。

  • 枋山狂犬病陽性鼬獾傷人 全台累計90起同類案例

    圖片來源:屏東縣動物防疫所。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3月17日,屏東縣枋山鄉傳出民眾遭狂犬病陽性鼬獾咬傷,該鼬獾為枋山地區第2起狂犬病陽性案例,亦是今(2025)年度屏東縣第3起。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下稱防檢署)於本(3)月13日曾發布新聞稿,稱首次在枋山鄉檢出狂犬病陽性案例,當時無人員受傷,但顯示狂犬病疫區擴大;3月17日,有民眾於枋山鄉被鼬獾咬傷,屏東縣動物防疫所獲報前往,將鼬獾送交獸醫研究所檢驗後,確認為感染狂犬病的個體。

    屏東縣動物防疫所人員向窩窩記者說明,受傷民眾在第一時間即前往醫療機構,於傷口週邊進行免疫球蛋白環狀注射,也有施打狂犬病疫苗;他指出:

    狂犬病可怕的地方是,發病之後死亡率高達99%;但如果(被咬之後)在發病之前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通常是不會走到那一步。

    而通常有傷人行為的鼬獾送驗後,主管單位可在24小時內得到檢驗結果,並向民眾說明,目前受傷民眾已了解情況,接下來會陸續完成總計4劑的狂犬病疫苗施打。

    檢視累積的病例資訊,屏東縣動物防疫所人員認為在每年8月之前,比較容易發現感染狂犬病的鼬獾:「鼬獾繁殖季的時候,會有比較多的狂犬病(陽性)案例。」

    為因應疫情,屏東縣政府預計在3月31日,於枋山鄉舉辦免費疫苗注射巡迴場次,並呼籲飼主攜帶家中犬貓前往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寵物感染,降低人畜互動風險。

    目前屏東縣有13個鄉鎮為狂犬病陽性區*,其中7個鄉鎮曾有民眾遭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抓傷或咬傷,陽性區域集中在恆春半島,屏東縣動物防疫所呼籲該區域民眾提高警覺,減少接觸或餵養野生動物、遊蕩犬貓而防檢署則統計,自2013年至今,全台已累計約90起確診狂犬病之鼬獾抓咬傷人的事件,不過目前都沒有人因此感染狂犬病。

    *屏東縣狂犬病陽性鄉鎮(截至2025/3/26):恆春、高樹、內埔、枋寮、三地門、霧台、瑪家、泰武、春日、獅子、牡丹、車城、枋山

    自2013年10月起,防檢署長期進行狂犬病監測,至2025年3月12日止,共檢測野生動物、犬、貓及蝙蝠有15,576件,其中陽性案例計有鼬獾982例、白鼻心10例、黃喉貂1例、遭鼬獾咬傷後隔離觀察之幼犬1例及臭鼩1例,共計995例,確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物種為鼬獾。

    防檢署呼籲,若民眾觀察到動物有狂躁或企圖咬人的異常行為,應儘速通知當地動物防疫機關,或撥打防檢署狂犬病通報專線0800-761-590(請留意,我救您),切勿靠近,但可協助注意動物行蹤,以利防疫人員到場後處理。

    而若發現死亡的野生動物,也應通報地方野生動物主管機關或者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若有動物傳染病疑慮,便須採集檢體送驗。

    20250326 01發現傷病或死亡之野生動物通報流程及送檢地點。圖片來源: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防檢署也指出,防範狂犬病須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要每年帶家中犬貓及人工飼養食肉目動物施打狂犬病疫苗若未配合規定讓家中飼養的動物施打疫苗者可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而當民眾不慎遭野生動物或遊蕩犬貓抓咬傷時,不應輕忽,建議先以肥皂及大量清水充分沖洗傷口,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就醫,並通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

    狂犬病自2013年復現以來,因其極高的致死率備受國人關注。防堵疫情擴散,不僅仰賴政府的監測與防疫措施,更需要全民配合,共同守護公共安全。

  • 玉山鼬獾確診狂犬病,民眾上山須留意!勿攜帶寵物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玉管處)12月22日在臉書貼文,11月18日工作人員巡視塔塔加園區時,在路邊發現一隻死亡的鼬獾。經過篩檢,該鼬獾狂犬病檢測為陽性反應。玉管處提醒民眾,園內部分地區仍為潛在狂犬病疫區,入園請勿接觸野生動物、勿攜帶寵物。

  • 防狂犬病懸賞鼬獾屍體?獸醫憂:恐遭惡意打死、捕捉或毒殺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指出,自2023年11月至今年7月底,花蓮縣已檢驗出11例狂犬病鼬獾陽性檢體,更有民眾遭到發病鼬獾咬傷的狀況。防疫所為了防範狂犬病及推廣防疫警覺,邀請民眾一同參與:若民眾遇「死亡鼬獾」,可就近送至公所,每隻可領取500元獎勵金,每次上限1000元。 

    不過,這樣的防疫活動卻也讓獸醫師及民眾擔心,會不會有民眾傷及無辜鼬獾,以惡意打死、捕捉、毒殺、犬殺等方式,利用屍體去換錢? 

    防疫所向窩窩記者表示:「近年有發現狂犬病在花蓮有往北擴散的狀況,在新竹似乎也有,加上擔心民眾對於狂犬病防疫意識下降,因此才推出這個計畫,初衷僅是希望能更加提升全民對狂犬病的防範意識。」強調絕無提倡或鼓勵民眾傷害鼬獾。 

    防疫所指出,近日除了有民眾在爬山時,看到疑似發病的鼬獾而通報,亦有民眾被主動闖入家裡鼬獾咬傷,最後這隻鼬獾也呈狂犬病陽性。防疫所也再三強調:「我們可以理解民眾的擔憂,但是還是必須強調,初衷僅是希望可以提升花蓮民眾對狂犬病的防疫警覺,也希望透過檢體,更有效地監控狂犬病的傳播及進行更多的疾病研究。」

    而對於有感民眾防疫警覺下降,防疫所則說明,民眾被主動闖入家裡的鼬獾咬傷時,當時雖為了自保而把牠打死,但卻並未立即就醫。「夜行性的鼬獾突然在白天闖進去咬傷人類的小腿,甚至發出咔咔咔怪聲,這其實就是一個明顯的徵兆!而民眾卻沒有馬上就醫。」後來經過政府敦促,才成功讓家人帶去就醫。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可以感染所有哺乳類動物,是高風險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可以透過被感染動物的唾液因抓咬傷而進入人體,潛伏期達1至3個月。若不採取醫療措施,致死率幾乎為100%。

    而民眾擔憂鼬獾是否會因人類為了領錢而遭盜獵,防疫所回應:「如果有民眾惡意盜獵、打死鼬獾等等,收到檢體多少也會再確認,若不符合則不會頒發獎金。」並表示目前僅是試辦計畫,會視情況去做調整。 

    此外,亦有民眾指出新聞稿居然未提醒拾獲死亡的鼬獾屍體應該如何撿拾與防護。防疫所呼籲,民眾若遇死亡鼬獾,可戴手套或透過其他工具將死亡鼬獾裝入袋子,並就近送至在地鄉(鎮、巿)公所,目前已將耗材發送至各公所,收到檢體後會由公所送至中央單位做檢驗。

    防疫所也強調,並非要民眾為了領取死亡鼬獾獎勵金,而刻意靠近活體鼬獾,「如果有遇到尚未死亡的鼬獾,無論有無發病的可能,都不要接觸與觸摸,以保護自身安全。」

  • 鼬獾白天上前追咬狗,獸醫:疑染上狂犬病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日前接獲一起通報,嘉義縣梅山鄉出現一隻鼬獾追咬著體型較大的家犬,起初民眾以為是狗與鼬獾互相追捕,事後覺得不對勁,便拍下追咬過程並通報,而該鼬獾事後也逃到草叢裡消失。嘉義家畜所長林珮如表示:「家畜所獸醫推測,這隻鼬獾很可能已染上狂犬病!」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