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篇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小草:兩次路殺的啟示
「我常說,小草都透過兩次的車禍跑出來『自救』了,如果我們還不替石虎做些什麼,那真的是犧牲了牠的自救。」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嘆道。
播放Play
阿樹篇(上)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阿樹之死(上)
阿樹是早期(2007年)遇上的石虎個體,兩次從獸鋏中生還,積極治療下免去截肢之苦,卻在第二次野放後一個月就遭到毒手⋯⋯
播放Play
阿樹篇(下)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阿樹之死(下)
阿樹,死在養雞戶的附近,因為「偷吃雞」所造成的居民財產損失而產生的獵捕、下毒等行為,跟阿樹一樣受害的石虎數量可遠遠超過了我們熟悉的路殺⋯⋯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撰文|羅奕儒 編輯|蘇于寬 設計|黃品瑄

石虎,臺灣最後的貓科動物,卻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估近族群數量僅剩354-524隻,更在2008年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石虎面臨的生存困境包含了棲地持續減少、破壞;人為干擾、捕捉、下毒、獸鋏等。另外,自由活動的流浪犬貓,則是石虎面臨的其中一項威脅。

遊蕩犬貓活動的地區和棲息於淺山地區的野生動物相當重疊

 

一片棲地,要給石虎?還是給流浪動物?

以下內容為會員限定,您可以免費註冊會員就能立刻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很棒,也希望您能夠訂閱支持我們繼續製作更多報導。

登入 註冊 訂閱

石虎主要生活於淺山地區,以獵捕野鼠、野兔為主食,活動範圍涵蓋了次生林、長草地、農田、河床甚至人類聚落附近。石虎屬於非常能適應人為活動的物種,研究人員甚至發現,相較於較原始的森林,鄰近農田、聚落的地區因為有豐富的鼠類作為獵物,石虎反而更喜歡這樣的地區。

然而,這樣的環境,恰巧也是流浪動物頻繁出沒的地區。

臺灣並沒有所謂的野化犬貓,大部分的遊蕩犬貓(主要為流浪犬貓)仍以鄰近人類聚落的淺山、河濱做為棲地,甚至仰賴部分民眾的餵食維生。當這些犬貓頻繁地在這些地區活動,幾乎無可避免會干擾原本生存在此的野生動物。究竟石虎活動的範圍中,遊蕩貓隻數量有多少?

 

流浪動物頻繁出沒的事實

 

或許有人會提問,真的有證據顯示流浪動物對石虎的威脅嗎? 

事實上,多位學者及研究單位*所架設的自動相機在石虎出沒的地區,都拍攝到不少犬貓活動的蹤跡。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協理劉威廷就指出:

「貓羅溪北段架設的自動相機結果顯示,狗和貓的數量跟出現頻度是非常驚人的,對生活在那邊的石虎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包括野生動物急救站、台北市立動物園等救傷單位,過去都接觸不少遭流浪動物咬傷的動物,包括穿山甲、山羌、白鼻心等等。特生中心也曾接獲民眾通報,發現遭犬隻攻擊的石虎,顯示淺山地區的生態確實因犬貓活動而面臨威脅。

* 包含陳美汀博士、姜博仁博士、特生中心與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等。



「如果我們沒辦法處理流浪貓狗的問題,我們做的保育其實事倍功半。」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如此形容。




流浪動物的威脅,不只是競爭

 

整理製圖|窩窩



對於石虎而言,流浪動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陳美汀博士指出:「野狗是淺山地區最有可能傷害石虎的。」

在淺山地區,石虎屬於食物鏈頂層的掠食動物,除了遭受毒蛇攻擊外,在野外幾乎少有天敵,但犬隻屬於體型稍大的掠食動物,對於石虎就可能造成威脅。「很多養狗的人會說一般的狗抓不到石虎,我可以接受,但若是一群狗呢?或是如果牠少了一隻腳無法很靈活地爬樹,就可能遭遇危險。」

競爭,是另一個對於石虎的生存威脅。生存在野外的犬貓,除了人類餵食外,主要的食物來源便是野鼠、野兔、鳥類、兩棲爬蟲類等小型動物,而這正與石虎的食物來源不謀而合,當獵物有限的狀況下,就存在競爭關係。 

另外,陳美汀博士也指出,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實例,但流浪貓與石虎之間確實存在雜交的可能,這也是需要去考量的。




特生中心曾接獲民眾通報,於路旁發現遭流浪犬隻攻擊的石虎。

流浪狗捕捉石虎難道不是物競天擇嗎?
在野外,動物間的確存在掠食關係。然而,流浪動物並非野生動物,不該放任在野外干擾生態,更遑論捕食野生動物。

 

小病毒——最新發現的石虎威脅

 

小病毒感染,則是最近開始受到重視的問題。「臺灣過去從事野生動物疾病研究的人非常少,相較於棲地破壞、路殺或獸鋏可以明顯看到,疾病的傳染很難感受到,更難想像疾病與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屏科大野保所陳貞志助理教授點出過去沒有太多針對石虎疾病研究的主因。


屏科大野保所陳貞志助理教授針對野外石虎族群進行疾病的研究。



2015年,陳貞志老師的研究團隊開始進行野生石虎與疾病的研究,希望了解在野外石虎族群身上有沒有一些特定的傳染病頻繁發生,然後可能造成死亡。做完資料搜集後,開始針對貓科動物可能具高致病性或高致死率的病原進行篩檢,包含一般常見的寄生蟲,一些高致命性的傳染性疾病例如貓愛滋、貓白血病病毒、犬瘟熱病毒、貓小病毒、犬小病毒等。 

最初的篩檢,主要針對遭路殺後死亡的個體,檢驗結果出來後,驚訝地發現在17隻路殺個體的檢驗中,共有14隻個體食肉目動物小病毒(parvovirus)檢驗呈陽性,包含犬小病毒2A型、2B型、2C型,以及貓小病毒(俗稱泛白血球減少症病毒)。少數個體則是有發現犬瘟熱病毒;貓愛滋、貓白血病毒則沒有在石虎個體上發現。

 

 

資料提供|陳貞志助理教授  整理製圖|窩窩




高達82.4%的感染率,令研究團隊相當吃驚,也開始思索究竟是野外石虎感染小病毒的比例非常高?抑或小病毒和路殺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喝酒開車或是感冒、發燒,就容易發生車禍,野生動物的路殺是不是也是一樣的狀況?」為了找出路殺與疾病之間的關係,陳貞志與石虎研究者姜博仁、陳美汀合作,對於野外無線電追蹤的個體進行篩檢,在數量不多的9隻樣本中,僅有3隻個體小病毒篩檢呈現陽性,感染率遠低於路殺死亡個體。

3隻個體中的中的2隻無線電追蹤石虎,在確認牠感染小病毒後不久也發現死亡,雖然並非死於路殺,但解剖結果也出現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病變,其中1隻個體甚至前後經過三次追蹤採樣,前兩次的結果都呈顯小病毒陰性;第三次篩檢發現呈現陽性後,過了一個月後也失去蹤跡。這樣的結果顯示石虎感染小病毒後,就算未遭路殺,致死的風險仍然很高。

 

小病毒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可怕?

 

整理製圖|窩窩




小病毒感染是什麼樣的疾病呢?

食肉目動物小病毒(Parvovirus) 屬於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是一種自發性病毒。小病毒會寄生在全身的淋巴細胞或白血球,另外也會感染很多分裂旺盛的細胞,例如腸道。因此,感染小病毒的典型病兆包括腸道壞死,因此個體會出現嚴重下痢、削瘦的狀況。 

急性的下痢則可能造成酸中毒,體內嚴重的酸鹼不平衡將導致精神狀況差、反應很慢。「過去路殺個體有高比例感染了小病毒,就有可能是因為小病毒造成牠反應變差,因而容易被撞死。」陳貞志如此推論。 

而即便沒有被車撞,感染小病毒後的石虎,也會出現生理狀況,在活動、覓食、避敵上也會受到影響。過去未受到重視的小病毒,在無形之中劇烈威脅著石虎的存續。



小病毒的傳播,一定和流浪動物有關嗎?

 

「小病毒的傳染,主要透過糞便的接觸。」

動物感染小病毒後,會造成腸道細胞壞死,並且嚴重下痢,病毒就隨著下痢排出而充斥著糞便。而小病毒屬於DNA病毒,因此可以在糞便中存活一段時間,國外研究甚至發現可以留存達一個月的時間。

而食肉目動物屬於好奇心非常強烈的動物,石虎也是,因此會接近、嗅聞糞便,病毒就可能因此傳播。陳貞志指出,這是小病毒主要傳播的途徑,唾液或是血液的途徑傳播雖然也有可能,但是機率相對比較低。

為什麼主要傳染來源是犬貓呢?

目前在石虎身上發現的小病毒共有四種,分別2A型犬小病毒、2B型犬小病毒,2C型犬小病毒,以及貓小病毒。陳貞志老師的研究團隊將從石虎身上分離出的病毒和犬貓進行基因序列分析比對,便發現是一樣的病毒。

「我們用的序列其實是突變率比較高的序列,如果這個病毒是各自獨立在石虎和犬貓的族群當中的話,會看到序列突變的演化差異,但我們沒有發現差異,病毒是一模一樣的,這顯示出病毒不斷在犬、貓、石虎的族群中不斷地互相傳播、傳播。」陳貞志如此說明。

 

至於究竟是由犬貓傳染到石虎,還是石虎族群內互相傳染呢?陳貞志老師的研究團隊透過基因序列分析證實石虎身上的病毒和犬貓身上是同一型,同時,石虎族群密度相當低、族群的接觸機會也很低,一般不會認為有能力持續傳播病毒。「所以我們會把目光放在高密度的族群,而從臺灣目前的野外資料來看,自由活動的犬貓在郊區密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認為小病毒主要的飽毒宿主應該是犬或貓。

陳貞志老師的學生針對流浪犬貓進行小病毒的篩檢分析,透過和苗栗縣流浪動物收容之家合作,針對收容的犬貓進行篩檢,發現有高達90%的動物小病毒篩檢呈現陽性。這樣的結果,更加支持犬貓作為傳播小病毒飽毒宿主的假說。

 

每次的路殺,失去的都是一隻寶貴的生命(照片來源:高公局)

 

 

面對小病毒,我們只能束手無策?

 

針對疾病的管理,陳貞志助理教授強調:「我們要針對的不是被感染的族群,而是飽毒宿主的族群,這樣的管理才會有效。」目前,除了2C型犬小病毒的疫苗效果仍存在爭議外,其他小病毒都有疫苗能夠避免,若能克服疫苗施打的問題,則可能降低小病毒的傳播。然而,是否要放任遊蕩犬貓高密度地活動於石虎棲息的空間,或許也需深思。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流浪犬的管理的方式沒有辦法落實,除了政府沒有落實政策外,也和民眾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流浪犬貓的影響不只有在疾病管理上,對於環境、野生動物甚至人也會有影響。」

 

姜博仁博士則指出,路殺因為血淋淋的在眼前,所以容易受到媒體與大眾的重視,但其實路殺是「假議題」,重點是背後反映出的棲地破碎化、個體狀況等問題。舉例來說,過去討論石虎路殺時,道路的改善常被視為最優先的方式,甚至花一大筆錢蓋動物通道,或許真的有減少石虎穿越馬路的機會,但依然有許多石虎直接穿越馬路,然而,當所有人都認為動物通道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忽略其他重要的事。以小病毒和路殺石虎的狀況來看,若石虎是因為感染小病毒後身體虛弱才遭到路殺,那道路改善就只是治標的方式。

棲地的破碎化也是造成小病毒傳染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當淺山地區逐漸開發,流浪動物就可能隨著道路而進入過去不易接觸的地區,就增加了石虎與流浪動物接觸的機會。也是在討論野生動物疾病傳播時,不可略的角度。


 

後記: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有解嗎?

201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告「禁止餵食遊蕩動物」,認為餵食流浪動物的行為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生態,要求卻遭來不管流浪動物死活的批評,雙方各執一詞甚至引發爭論,而這並不是唯一一件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相互影響而起的衝突。 

2017年,公立收容所零撲殺政策上路後,「TNVR」和「精準捕捉」成了許多收容所紓解收容壓力的方式,卻也間接合理化犬貓在環境中的存續,就流浪動物的管理層面來看,或許是不得不的權宜之計,但對於野生動物的衝擊,卻演變成另外的問題。 

目前流浪動物的管理在中央政府的層級主要由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負責;野生動物的保育則由農委會林務局負責。林務局保育組夏榮生組長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主要針對野生動物進行規範保護,流浪動物則有動物保護法進行規範,在避免部會職掌衝突的前提下,目前只能透過兩部會努力溝通、協調來處理。」 

事實上,許多保育學者一直都有提出在野生動物出沒熱點全面移除遊蕩犬貓的想法,但一方面執行上確實有難度;另一方面,也遭受到關注流浪動物的民眾的反對,認為移除或禁止餵食的方式將危及遊蕩犬貓的動物福利。 

面對臺灣流浪犬貓數量龐大,執行的各項政策又遲遲未能落實或看見明顯成效,當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衝突頻頻發生,農委會動保科和林務局保育組兩個主管機關就應該積極面對並思考解決方式。同時,一般民眾或許也該意識到這樣的衝突,在關注遊蕩犬貓生存權益的同時,也需考量生活在外的牠們,究竟對整個生態以及野生動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滅絕以前,臺灣最後的貓科動物——石虎」窩窩報導訂閱募資計畫啟動。

這一次,窩窩從屏東、南投、苗栗再回到台北,走訪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台北市立動物園,試著全面性地了解到底石虎的現況為何?是如苗栗縣議員所說的多到惱人的開發絆腳石?還是研究資料所顯示的剩不到500的瀕危族群量?

而每一次的採訪、撰稿、設計、繪圖,都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成本,對於沒有雄厚財力的獨立媒體的確是不小的負擔。因此窩窩透過「訂閱式募資」的計畫,期待每位讀者的小額資助來維持我們的編採運營,能夠繼續替動物們發聲!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