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蕩犬管理是臺灣多年未解的難題之一,2017年零撲殺政策實施後,各地公私立收容所陸續爆滿,遊蕩犬與民眾衝突日漸增加。不斷有民眾因犬隻追逐攻擊,導致車禍、摔傷、撕咬傷,甚至死亡,卻找不到飼主負責。遊蕩犬問題長年未解,使民眾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意外發生時也得不到合理賠償。
為了保障民眾生命安全,減少遊蕩犬隻威脅。農業部在2019年推出「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加強管理遊蕩犬問題熱區。在零撲殺政策下,精進管理措施將遊蕩犬分成家犬、無主犬,以犬隻源頭減量及減少衝突為目標進行加強管理。
然而,臺灣飼主責任觀念尚未完全落實,加上犬隻取得太過容易,使得最基本的寵物登記率、絕育率,至2021年仍未達七成。全國家犬共123.5萬隻,換算下來有37.5萬隻家犬無法管理,這些犬隻無論放養、走失或是非法繁殖,幾乎無法向失職飼主追究責。
在收容所空間不足的情況下,遊蕩犬會在執行絕育手術之後回放,繼續在外遊蕩。TNR(捕捉、絕育、放回)雖然能減緩犬隻出生的速度,卻無法立即減少遊蕩犬數量,也不會改變犬隻追車咬人的習性,無法立即緩解人犬衝突危機。
另外,還有一群介於家犬和無主犬之間,有人固定提供食物卻沒有飼主的犬隻。這些受人餵養的犬隻因為食物長期群聚在特定區域,進而出現領域性,使得人犬衝突、犬獸衝突越演越烈。
「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針對遊蕩犬熱點執行「家犬完成寵物登記、絕育與管理」、「無主犬貫徹捕捉、絕育、回置或移除問題犬」及「疏導餵養者」等三大重點工作,至今近5年,農業部投注經費從每年6000萬,提高至每年9000萬,熱區內的遊蕩犬數量是否下降?犬隻絕育、登記是否落實?民眾安全能否不再受到遊蕩犬威脅?
窩窩為此特別製作專題,透過一般民眾和動保工作者的觀察,深入探究近年來遊蕩犬管理工作的進展,期望促進更廣泛的討論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