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鹿是___?】上篇:梅花鹿是復育傳奇,還是生態危機?

    曾經野外絕跡的臺灣梅花鹿,復育後重回墾丁,卻成為當地聞風色變的身影?

    野生梅花鹿這個神話般的假說,在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開始進行復育並野放後,成為臺灣首次野生動物「再引入註一」的復育實例。然而,人類和梅花鹿卻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啃食生態地景,吃光農民生計,昔日遍佈全臺的梅花鹿,如今卻在現代環境中迷路。

  • 【梅花鹿是___?】下篇:梅花鹿是逃逸的家畜,還是野生動物?

    復育梅花鹿在野外成功適應與繁衍後,「重新建立野外族群」的目的達成,然而當族群數量不斷上升,但僅存的棲地已不堪負荷,為了生存,牠們便奔向其他食源充足之處。

    除了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生態衝擊,墾丁國家公園以外的週遭農墾地,也難逃梅花鹿的大快朵頤。

  • 回應放任貓狗遊蕩 動保司:現無全面禁餵規劃

    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長期關注遊蕩犬貓生態衝擊的民間團體,昨(10)日與立法委員張雅琳共同召開「正視生態浩劫,反對動保司放任貓狗遊蕩」記者會,要求政府立即檢討遊蕩犬管理政策,訴求全面禁止餵養,遊蕩犬貓捕捉後不再回置。

    張雅琳表示,近期高雄永安犬隻攻擊致人死亡事件,以及馬頭山梅花鹿遭犬群圍攻的畫面,都使社會大眾感到憂心。交通部統計更顯示,每年約有3,000起交通事故與動物撞擊相關,各地也不斷傳出犬群攻擊雞舍、造成家禽死亡的案例,顯示全台大量遊蕩犬已成為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的嚴重威脅,呼籲農業部必須提出明確可行的政策,並研議修法,才能兼顧動物福祉與人類安全。

    動保司:禁餵納管擬從保護區著手  現無全面禁餵規劃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動保行政科科長鄭祝菁強調,生態熱區已於2023年度開始推動家犬絕育、不放養,無主犬移置且不回置,仍需時間才能看到成效。針對禁止不當餵養,她表示農業部正在評估其納管之可行性,可能考慮援引《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透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保育計畫公告禁止,利用行政手段達成法律效力。

    雖不排除將相關規定納入動保法,但鄭祝菁指出此舉將耗費更多時間,動保司則於同日兩次發出聲明,強調目前已報送行政院之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無納管不當餵養流浪犬之相關條文。

    20250911 04農業部動物保護司粉絲專頁於9月11日兩次聲明現無全面禁餵規劃。圖片來源:我挺動保 來逗陣


    不過,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對公告的涵蓋範圍提出質疑:

    到底哪裡是保護區?

    黃惠敏向窩窩記者說明,馬頭山並非依《野保法》劃設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卻是生態熱點,許多國土綠網涵蓋的區域亦是如此。

    她也擔憂遊蕩犬族群數量多以家戶訪查或道路抽樣推估,恐遭低估:「你們盤點的都是所謂的『人可到的地方』,但多數遊蕩犬都在淺山環境裡。」鄭祝菁則回應將進一步精進遊蕩犬推估調查,納入淺山跟濱海區,以其掌握更精確的犬隻數量來推動科學化管理,並承諾張雅琳委員在一個月內提供書面規劃。

    現行動保政策非零安樂 鄭祝菁:將督導地方收容所落實人道安樂

    鄭祝菁亦主動表示,盼藉此次場合與地方政府首長及動保主管機關溝通:

    現行的動保法真的不是零安樂。

    她指出,對具有攻擊性或遭受痛苦、疾病的動物,仍可依《動物保護法》第12條採取人道處理:我們很遺憾,有的縣市政府在這一部分的法令沒有落實到位。」並表示動保司今年將盤點全國各縣市收容管理現況,將加強督導人道安樂措施的落實程度。

    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獸醫師提問地方執行不力的原因,鄭祝菁回應,主要是人力有限以及部分地方首長的政治理念造成顧慮。她指出,部分收容所志工對安樂死可能抱有個人情感,使地方政府在操作時常遭遇阻力、難以落實,今年的評鑑工作即旨在改善這方面

    而窩窩記者向資深地方動保人員了解情況,該員表示,地方單位確實常受輿論壓力影響,包括被惡意網路公審為「劊子手」、面臨法律追責,或因須處理與回應民意而佔用執行其他動保業務的時間。

    而即便近年地方單位已經盡量落實人道安樂,但同時要救援動物與判定人道安樂,情況很複雜

    民眾通報我們去救狗,我們也好不容易救回來,那即便符合安樂標準,也會再觀望,否則民眾通常會很難以接受。

    蕭舜庭強調,地方動保機關需要資源與支持,而非督導壓力;呼籲農業部應協助排除地方困境。張雅琳則表示,將持續追蹤動保司政策規劃,關注是否提供地方獸醫師更多實質協助,而非僅停留在宣導層面。

    TNR成效難抑制犬群增加 餵食者角色為主要爭議

    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各地方動保機關管制遊蕩犬的手段主要以TNR(捕捉-結紮-回置)為主,民間團體亦對此發出批評。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計算,在食物來源穩定的狀態下,一隻未絕育的母犬一年生育可達3次,而餵養亦能提高幼犬存活率,因此,「有被餵養的遊蕩母犬」一年估計可為族群增加10至20隻新生個體

    以目前的TNVR量能,捕捉與結紮速度遠追不上出生速度,且回置犬隻仍可能持續對環境與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她強調,唯有禁止餵養、停止回置,才是對社會成本而言最經濟也最有效的做法。

    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亦指出,TNR因餵食無法有效抑制族群,TNSA(捕捉-結紮-收容-領養)又受零安樂聲浪影響難以推動,導致動保與保育陷入雙輸局面。她呼籲政府積極加強社會溝通,協助國人建立正確認知,並落實「抓紮絕育搭配禁餵食」、「收容送養搭配人道安樂」。

    然而,根據動保司現行「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計畫」,源頭管理手段包含劃設熱區,於區域內全面執行寵登和絕育;同時要求地方政府掌控熱區內的餵食者,與餵食者合作捕犬

    20250911 05動保司「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之管理策略與執行情形。圖片來源:石虎棲地重要議題論壇

    鄭祝菁向窩窩記者說明,高強度結紮的成效需要現地人員維持:「餵食者的樣態很多樣,我們現在想把餵食者變成政府的協作者,因為有的時候光是抓狗就是很大的瓶頸,如果沒有這些餵食者的協助,根本連狗在哪裡都不知道。」

    民間團體期許全面禁餵、抑制犬群數量增加,動保司則盼將餵食者轉化為政策的協力者,共同參與捕犬工作。同時,於7月30日成案的公共政策提案建議,將餵食者視同管領人,依《動物保護法》要求承擔飼主責任,動保司表示,相關研商會議將於9月底前召開,會中將針對該訴求進行研析及可行性評估。

  • 埔心牧場虐兔又打鹿全被錄 網友呼籲應重罰

    圖片來源:民眾爆料畫面 愛兔協會提供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桃園埔心牧場於11月2日遭民眾爆料,駐場獸醫師不僅用錯誤的方式且粗魯地抓兔,剪指甲時,更直接踩住兔腳固定在地上,見兔子緊張逃脫,還作勢毆打並以工具敲打其頭部,這一對待兔子的方式全被監視器錄下。由於有影片佐證,眾多網友抨擊該獸醫師的不當行為,呼籲應嚴厲處分!

    民眾的爆料影片可見,該男子不僅以錯誤的方式抓兔子、粗魯地抓取耳朵且並無固定臀部,更疑似因為要將兔子移至另一個空間,而用腳連踢兩下,把兔子踢進另一間房間。

    台灣愛兔協會表示:「影片中為虐待動物的直接證據,清晰可見該男子欺負小動物的行為非常惡劣,光是短短幾個影片就記錄到許多不當對待動物的事實。」像是包含強硬把兔子從籠子揪出來、踩踏兔子的腳、把兔子踢走、以工具敲打再扔進兔籠等行為。

    兔子被腳用力踢。影片來源:民眾爆料畫面 愛兔協會提供

     

    兔子被踩在地上剪指甲時,更被用指甲剪敲頭。影片來源:民眾爆料畫面 愛兔協會提供

     

    遭踩踏後的兔子受傷骨折。影片來源:民眾爆料畫面 愛兔協會提供

    而桃園市動物保護處於11月3日也要求埔心牧場的兔子館暫時關閉,並派員前往調查,同時也將確認34隻兔子的健康狀況與安危。桃園動保處向窩窩記者表示:「目前目測兩隻當事兔無外傷,但已經進一步做X光及超音波驗傷,還在等待結果出爐。」

    然而,由於監視器影片時間為今年(2024年)9月10日錄下,至今已逾一個月半,也令人擔憂若為時已久恐難以驗出傷勢,此外,愛兔協會也擔憂無法確認受傷的當事兔,假設當事兔早已死亡,或是改以另外兩隻健康兔子進行檢查,就有可能無法重罰、釐清當事兔傷勢,動物福利難以保障。

    對此動保處回應:「假設檢查後傷勢不大,我們仍認為獸醫的態度以及行為,明顯對動物太輕蔑,且兔子性格溫馴對人無攻擊與危險性,實在沒必要這樣對待兔子或是摻入個人情緒,這件事仍應該罰!

    動保處也表示,無論結果為何,仍會依照《動物保護法》第6條: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進行裁處,但同時仍以驗傷結果為佐去斟酌裁罰狀況。根據《動保法》30條,故意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而未達動物肢體嚴重殘缺或死亡,處1萬5千元至7萬5千元罰鍰。

    而對於埔心牧場的人員管理疏失是否可開罰,以及獸醫師是否有失職應吊銷執照?動保處回應:「這部分仍需等待兩隻當事兔的檢驗結果出爐,同時,這兩天也會根據《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進行討論與釐清。」因此,是否會依《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開罰,目前仍無結論,此外,也將依《獸醫師法》第6條*之規定,對該名獸醫師展開調查。

    《獸醫師法》第6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執業執照;已領者,撤銷或廢止之:一、經撤銷獸醫師證書。二、經廢止獸醫師執業執照,未滿一年。三、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四、有客觀事實認不能執行業務,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邀請相關專科醫師、獸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前項第三款或第四款原因消失後,仍得依前條第一項規定申請執業執照。
    20241105news 01亦有其他爆料民眾分享截圖指出埔心農場早已知悉獸醫師行為,過去已有把兔子指甲剪流血過。圖片來源:民眾爆料畫面 愛兔協會提供

    埔心牧場11月2日也發布聲明表示對於照養不當責無旁貸,內部將對該獸醫師予以嚴厲處分。不過埔心牧場後來又再表示:「該獸醫師已自請離職,但對於主管的部分將記過懲戒,未來將要求獸醫師與保育員在執勤時兩兩一組,確保動物受到良好的照顧。」

    不少網友對此影片畫面感到震驚與難過,紛紛呼籲政府不應縱容獸醫師以及業者,應嚴厲裁罰並加強稽查,維護農場的動物福利,此外,亦有網友表示業者早已知悉獸醫師不當照護行為,並認為獸醫離職後,仍應調查該獸醫師是否仍適任,以免未來持續傷害動物,也應更嚴格要求埔心牧場。

    此外,根據《ENews新聞網》報導,11月4日又有民眾爆料2023年一位員工拿著錘子打梅花鹿!從民眾提供的影片可見,該員工先是小心翼翼靠近梅花鹿,看到梅花鹿靠近右迅速往後退,接著竟拿錘子用力敲打梅花鹿的頭三下,直到梅花鹿痛苦地倒地後才停手。

    而此段畫面流出,也令許多民眾在埔心牧場的社群貼文留言對於虐待動物行為的氣憤,表達對埔心牧場的失望,認為內部工作人員以及主管照養動物有疑慮。亦有不少民眾呼籲應該抵制虐待動物的牧場。

    對於員工打梅花鹿的事件,以及去年至今年這段時間有無梅花鹿傷亡?埔心農場向窩窩記者回應:「該員工去年因違反公司其他守則已予以免職,關於梅花鹿事件的資料,我們已經把全部資料轉給動保處,後續會再積極配合動保處調查與處理。」對於梅花鹿傷亡問題並未回應,而11月5日早上,桃園動保處也已與埔心牧場聯繫並同步調查梅花鹿事件中。

    愛兔協會表示,對比工作人員虐待動物的行為,該展演場所仍被評鑑為「良」級,相當諷刺,呼籲主管機關桃園市動物保護處應針對虐待動物的事實重罰,並且應對該牧場的展演評鑑調等降級、加強工作從業人員的管理,若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則應撤除展演執照。

  • 墾丁梅花鹿族群過剩?林試所擬移除遭批不負責任

    9月30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及保育單位召開會議,復育有成的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因野生族群過多,造成環境失衡、人鹿共存危機,規劃將對高密度的族群進行移除,擬研發副產品。動保團體認為,撲殺是不負責任的解決方式。

  • 梅花鹿死而復生? 中市府:已移送地檢署偵辦

    梅花鹿誤闖台中市民宅,通報後委外廠商稱該鹿在捕捉過程死亡,結案時卻又說該鹿已野放。

  • 澎湖動物大出走!梅花鹿1死2失蹤,孔雀還在逃

    睽違30多年,澎湖再度有了自己的動物園「童樂園」,12月20日由澎湖縣長賴峰偉、澎湖縣議會議長劉陳昭玲共同揭牌開幕。童樂園由澎湖縣政府斥資500萬興建,佔地約4公頃,兼具環境教育與收容救護受傷野生動物之功能。 

    童樂園內目前有藍孔雀、黑山羊與梅花鹿,未來預計再引入鴛鴦、陸龜等動物,豐富園區生物多樣化。但開幕當天,梅花鹿園區卻空蕩蕩。

    開幕前夕園內3隻梅花鹿通通脫逃,19日白天其中1隻梅花鹿趁工作人員不注意撞開柵門逃走,當日夜間剩下2隻疑似被野犬吠聲驚嚇,頂開圍籬鐵柵門脫逃。隔日清晨在園區附近發現其中1隻梅花鹿屍體,疑似遭浪犬攻擊而死,另外2隻仍行蹤不明。

    農漁局生態保育科長高秀銖表示,目前已委請當地派出所及縣民協尋梅花鹿,並特別加強巡視梅花鹿可能出沒的水源區域。

    然而,梅花鹿們並非童樂園走失動物首例,今年4月27日金門縣政府贈與童樂園6隻孔雀,有2隻母孔雀在抵達澎湖當天就趁檢驗人員不注意時脫逃,其中1隻已在12月7日被民眾尋獲,另1隻仍尚未尋獲。 

    縣府表示,將再尋求專家改善飼養方式。民眾若發現逃逸的孔雀或梅花鹿,可撥打1999縣民服務專線通報澎湖縣府相關人員。

  • 狩獵梅花鹿未違法? 族群爆量、地下獵殺浮現

    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屏東滿州鄉一名民眾日前在住家附近,發現一隻死亡的年輕公梅花鹿,被裝入黑色塑膠袋棄置於道路邊坡下,脖子處有明顯的彈孔痕跡,應為人類獵殺所致。

    民眾指出,現場散落許多鹿骨,先前經過時也曾聞到濃烈屍臭味,顯然此處多次被用來棄置動物屍體。現場骨骸多缺乏頭骨,極有可能是獵人取走製作成標本販售,剩餘軀體便隨意丟棄;而他發現的小公鹿僅有單側鹿角,疑因缺乏市場價值整隻遭棄置。

    該民眾進一步說明,早在約八年前,他就曾在恆春溪邊發現頭部消失的鹿屍。根據他的長期觀察,市面上穩定供給「賣相好」的梅花鹿頭骨標本,可能也側面佐證長期存在人類獵殺行爲:「如果是用撿的,雖然也有機會撿到很完整的鹿頭,但量不會這麼大。」他稱,狩獵梅花鹿在當地已是「公開的秘密」。

    20250527 02在發現疑遭射殺小公鹿屍體的位置,散落許多缺乏頭部的鹿骨,民眾也稱先前經過時就曾聞到濃烈屍臭味,顯然此處多次被用來棄置動物屍體。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是否違法尚待釐清 梅花鹿法律地位為家畜

    針對此次案件,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副隊長江欣宙表示,案件正在調查中,雖然山區調查與蒐證難度高,警方仍會全力辦理。

    江欣宙亦分享,今年1月,第八大隊經歷數月蒐證,偵破一起梅花鹿盜獵案件,現場查獲梅花鹿鹿茸、土製獵槍兩把及其他相關證物,並將四名嫌犯拘提到案,該案現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動物保護法》及《國家公園法》移送屏東地檢署,作案動機與刑責仍待法院審理、裁量。

    窩窩記者進一步查詢資訊,釐清梅花鹿目前並非保育類動物;且《野生動物保育法》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說明,墾丁的梅花鹿目前被界定為「家畜」,不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

    延伸閱讀:【梅花鹿是___?】上篇:梅花鹿是復育傳奇,還是生態危機?

    此次滿洲鹿屍事件,狩獵發生地點以及獵人的槍械來源,為構成違法行為的要件,目前其實尚無定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指出:

    若狩獵者為具備合法持槍資格的原住民獵人,且狩獵地點位於國家公園範圍之外,那是沒什麼問題的。

    復育成功無天敵 生態承載量早超標

    回顧墾丁梅花鹿群的由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墾管處)成立後,開始復育1969年即野外滅絕的台灣梅花鹿,陸續在社頂、九棚、滿州、恆春等地野放共233隻個體,成功重建族群,然而,卻也因為缺乏天敵,數量逐漸失控

    自2011年起,當地陸續傳出梅花鹿啃食黑豆、火龍果等作物的農損案例,全台唯一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也出現高密度的梅花鹿族群,森林的生長與演替受到大量鹿群啃食苗木及樹皮、踐踏地表與磨角等行為干擾,為當地生態帶來負面衝擊。

    而由於林地與道路交界處視野限制,加上梅花鹿常因覓食或遭遊蕩犬追逐而突然穿越馬路,鹿衝車禍的風險也隨之產生。墾管處統計,自2020年至2024年9月底,因鹿衝引發的交通事故共計25件,且由於相關財損理賠壓力過大,2024年已無業者願意承保,後續的鹿衝事故將依《國家賠償法》程序辦理。

    根據窩窩過往報導,恆春地區的梅花鹿生態承載量約為1500隻,但該區梅花鹿數量在2024年以前即超過2000隻,最新估計的族群數量更是已達3600隻,遠超當地生態系統可負荷的承載量!

    延伸閱讀:墾丁梅花鹿爆量憂擴散?學者提圍網、口服疫苗絕育

    開放狩獵? 墾管處:有效但有難處 監察院:有推動空間

    墾管處人員向窩窩記者坦言,目前梅花鹿族群增長未有趨緩勢態,分布範圍也正向外擴張。他說明,墾管處目前以口服疫苗和針劑的方式對梅花鹿進行節育,同時積極將族群引入社頂復育區進行人工管理,盼藉此緩和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受到的衝擊。

    而民眾的農損問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訂定「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致農業損失補助作業要點」,開放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的民眾申請補助,用於架設圍網等防護措施,避免農損情事再次發生。

    不過,針對墾丁梅花鹿族群的經營管理,監察院於今年初曾公布一份調查報告,內容揭露監察委員實地赴墾丁國家公園履勘期間,多數與會單位皆認為,現行圍網、圍籬等防護措施僅能提供短期、小範圍的抑制效果,難以根本解決鹿群過度繁殖的問題,建議墾管處應採取更積極的族群控制策略。

    墾管處人員回應,包括日本奈良地區在內,國際經驗顯示,有規劃的狩獵是管理鹿科動物最有效率的方式;但他強調,受限於現行《國家公園法》規範,及社會大眾普遍對狩獵行為存有負面觀感,目前應不可能在台推行。

    然而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亦說明,雖然《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禁止狩獵動物,但該法條立法依據有敘明:「但為經營上需要增減魚類或鳥獸生息數量或焚燬草木,且由國家公園管理處執行者,則屬例外。」顯示以獵捕為族群管理手段,仍具推動空間

    對此,墾管處重申,評估開放狩獵梅花鹿要考量輿情,短期內恐怕並不可行,還要更長期的規劃與社會溝通。

    滿州鄉鹿屍事件中,通報的民眾強調,他認同在科學評估確認梅花鹿族群數量過剩的前提下,可考慮以有管理、有限度的方式開放狩獵:

    有網友建議政府將狩獵納管、收取合理費用,用以保育墾丁生態及管理梅花鹿族群,我很贊同啊!

    另一方面,他譴責此次狩獵者不應將獵物棄置如垃圾,呼籲狩獵時應該有節制、有意識地取用天然資源,以負責任和尊重生命的態度發揚獵人精神。

    墾丁梅花鹿族群仍在擴張,對環境與社會造成衝擊,在地社群似乎已經悄然發展出「檯面下」的應對之道。未來,主管機關如何加強鹿群的經營管理,落實保育精神,值得各界持續關注。

  • 生態公安雙危機 民團聯合籲禁餵、勿回置遊蕩犬

    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長期關注遊蕩犬貓生態衝擊的民間團體,昨(10)日與立法委員張雅琳共同召開「正視生態浩劫,反對動保司放任貓狗遊蕩」記者會,喊出「全面禁止餵養、抑制數量增加」及「捕捉後不再回置、遊蕩犬貓清零」的口號,要求政府立即檢討遊蕩犬管理政策,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動保行政科科長鄭祝菁亦到場與會。

    一級保育類動物持續受害 遊蕩動物攻擊野生動物事件逐年增加

    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指出,近日梅花鹿遭犬群圍攻的畫面反映台灣的生態危機,她呼籲政府在生態熱點區嚴禁棄養與餵養,且捕捉後不得回置,才能防止遊蕩犬貓成為使原生野生動物消失的「環境殺手」。

    台南社大則在龍崎牛埔自然保留區進行生態調查時發現,當地遊蕩犬出現頻繁,而被記錄到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穿山甲,近一半尾巴皆不完整,顯示牠們受犬隻威脅甚鉅。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陳泰豪指出,穿山甲是遭犬隻攻擊數量最多的野生哺乳動物:「我們一直在做救傷,但(犬隻)源頭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管制?」

    20250911 01穿山甲棲息的洞穴出口有遊蕩犬徘徊。圖片來源: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


    研究穿山甲逾15年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補充,穿山甲尾巴受傷多半因犬隻啃咬所致。根據全台主要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資料統整,過去十年,超過一半的穿山甲傷勢與犬攻擊有關,且案例逐年增加,從2016年的7件,到2020年後每年平均接近50件。

    20250911 02穿山甲的尾巴因遭犬隻攻擊而受傷,出現缺損或不完整的情況。圖片來源:孫敬閔。
    20250911 03根據全台主要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資料統整,過去十年,超過一半的穿山甲傷勢與犬攻擊有關,且案例逐年增加。圖片來源:孫敬閔。


    孫敬閔強調,犬隻攻擊穿山甲的事件幾乎遍布全台淺山地區。即使受傷的穿山甲經救傷後野放,一年後存活率僅有約11.5%且主因通常是因為牠們再次遇到了遊蕩犬攻擊,顯示缺乏安全且適合的野放環境是主要保育困境。他並指出,雌性穿山甲在繁殖育幼期間,會利用尾巴背負幼獸,若尾巴受損,恐無法成功養育後代

    不只有穿山甲,窩窩過去亦曾多次報導遊蕩犬對瀕危的石虎與草鴞造成嚴重威脅。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指出各地的河川高灘地是草鴞最重要的繁殖地點,但民眾餵食造成犬隻聚集的情形非常普遍,迫切需要有效對策,以避免數量稀少的草鴞加速滅絕。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野調組組長曾建閔則說,協會曾多次與林保署及動保司研議解決方案,但無論是石虎生態熱區的犬隻移除或禁止餵食,都缺乏有效策略、成效有限,他呼籲動保司應積極履行主管機關責任。

    而根據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提供的數據,過去五年間,遊蕩動物攻擊野生動物的死亡率高達八成,受害物種超過24種,案例數量亦呈上升趨勢。同時,遊蕩犬族群數量持續增加,以臺東197縣道為例,野灣調查發現,每個月都能辨識出新的遊蕩犬,而全台灣還有無數淺山郊區正面臨同樣處境。

    餵食群聚恐散播疾病、危人身安全 民團聯合呼籲政府禁餵養、不回置

    另一方面,遊蕩犬貓帶來的「隱形疾病風險」不容忽視。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獸醫師指出,許多遭犬隻攻擊致死的野生動物,檢驗後都發現體內帶有疾病,顯示遊蕩犬貓在野外活動時,可能與野生動物間交叉感染。人類的餵食行為造成動物群聚,更恐加速病原傳播,不僅增加弓蟲、鉤端螺旋體等人畜共通傳染病風險,狂犬病更是重大隱憂。

    馬頭山周邊的旗山區三協里里長劉文寶則表示,當地犬群因餵養而聚集,部分居民因此發生車禍或者被攻擊受傷,甚至有時候餵食行為會在私人土地進行,除造成髒亂,更讓人犬距離進一步縮短,居民現在出行都需要結伴自保:

    (台語)今天野狗是咬到梅花鹿,下次咬到小孩怎麼辦?

    呼籲主管機關杜絕棄養、餵養,並對因此造成人員或動物受害的行為人予以重罰。

    台南龍崎周邊社區亦是如此,陳泰豪向窩窩記者指出,從在地訪談發現外來人士餵養盛行,不少居民曾因犬隻追擊受傷,或者所飼養的家禽遭到攻擊,蒙受生計損失,雖然過往三年,台南動保處已在該地捕捉49隻遊蕩犬,但仍未能解決地方困擾。

    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理事長李宗宸則指出,現行政策長期縱容將遊蕩犬貓「回放」與「餵食」,但每當成群的遊蕩犬造成野生動物死亡,或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時,公共討論的焦點卻可能被轉向檢視基層社區是否「放養盛行」或「結紮不力」,忽略了郊區社區人口結構高齡化、里長無執法權與資源不足等現實困境。

    李宗宸呼籲,政府應以生態保育為優先,建立系統性、可執行且有效的政策,避免將問題推向基層,才能為犬貓創造能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環境,也保育生態。他也指出,近期傳出政府計畫由林業與自然保育署盤點包含國有林在內的土地,用以興建收容所,此舉形同進一步壓縮野生動物生存空間,令人憂心。

    對此,林保署回應,目前已依動保司所提需求,先行盤點中南部各縣市土地,以經管無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之農牧用地及財政部國產署經管之毗鄰土地為優先考量,提供動保司統籌規劃

  • 窩動保週報_第021期 921二十年 向英雄搜救犬致敬

    照片中的狗狗為美國911遭恐攻後進入雙子星大樓的搜救犬Riley,已於2010.02.26離世。照片由美國海軍攝影記者Preston Keres所攝,並以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 CC0 釋出。

  • 酒後騎車撞梅花鹿,墾丁發生首起人鹿雙亡車禍

    墾丁國家公園日前發生機車騎士疑似酒駕撞上梅花鹿,成為當地首起人鹿雙亡的車禍事件。

  • 馬頭山梅花鹿遭十犬圍攻致死 源頭責任無共識

    圖片來源: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8月29日,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在社群平台發布影片畫面中約10隻遊蕩犬正圍攻一頭雄性梅花鹿,即使雄鹿逃入水中仍遭撕咬,不斷掙扎並發出哀鳴;8月31日,該協會再度更新消息,證實這頭梅花鹿最終已傷重死亡

    協會指出,事發地點位於馬頭山附近,擔憂遊蕩犬恐傷及過路行人,並轉述居民表示犬群會有追人行為,迫使他們更改運動路線,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問題,避免憾事發生。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下稱動督盟)於8月30日發布回應以「誰讓事件惡化」為題,強調在地社群的責任,更點名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稱其明知問題根源,兩年來雖爭取政府資源、舉辦多場活動,卻未積極推動在地家犬全面絕育:「若只是持續張貼驚悚影片,卻不真正落實執行,那麼真正的野生動物殺手,不是流浪狗,而是你們。」

    動督盟表示,馬頭山附近共有四個村里,其中的旗山區三協里,是全國首個推動「家戶動物調查」的村里。該調查於2023年1月至7月間進行,共完成982戶中的773戶,並獲里長劉文寶大力協助;劉文寶亦因此獲動督盟評選為2022年「友善動物村里長獎」得主。

    根據動督盟於2023年7月18日公布的調查報告,三協里共有111戶(14%)飼養動物,所飼養的犬隻總計為164隻,但僅39隻具寵登晶片(24%),其餘125隻(76%)無晶片;結紮70隻(43%),未結紮94隻(57%)。動督盟指出,當地犬隻的晶片登記率與結紮率普遍偏低,貓隻亦呈現相同現象,此外,十個調查地點都有餵食者,其中「武鹿巷」甚至餵鮮食,餵食者一半來自外地,初步勸導無效。

    動督盟總結,這份報告是當地近年最新的家戶調查,結果顯示遊蕩犬結紮率僅約五成,而家犬未結紮率接近六成,兩者皆是潛在遊蕩犬來源,更可能有外地棄養事件,強調「源頭處理」應是當務之急

    動督盟秘書長何宗勳向窩窩記者強調,與過去其他曾進行家戶動物調查的村里相比,三協里的結紮與寵登率最低。透過調查,動督盟協助當地社區釐清問題根源,並建議立即行動,整合馬頭山周邊的旗山三協里、內門內南里、瑞山里及田寮鹿埔里四個里,共同管制遊蕩犬。具體作法包括杜絕放養,並透過公私協力捕捉後,將社會性高的犬隻回置,生態敏感區的個體則予以移置。他遺憾指出:「兩年的時間,他們沒有好好處理問題。」

    至於餵養行為,何宗勳直言:

    違規的話,可以依照《廢棄物清理法》辦理!

    也表示部分餵養者亦是當地居民足見地方管理的重要性。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則發出聲明,強調過去向政府申請的計畫,內容以社區林業與國土綠網地質公園推廣為主,所辦理的各項活動也以此為核心,協會從未申請任何動物保護業務相關計畫,與遊蕩犬管理的相關行動皆為義務協助。

    黃惠敏向窩窩記者表示,當時動督盟投入「家戶動物調查」,協會發動「志工」無償協助,近年該會志工與在地社區積極宣導居民不要放養,並持續勸導餵養者,甚至有人投入誘捕犬隻的行列,也積極配合高雄市動物保護處下鄉絕育等措施。

    雖然沒有數據能反映當下的結紮率與放養情況,黃惠敏強調,地方並未將遊蕩犬置之不理,亦曾多次救援誤觸陷阱的犬隻,但她提出疑問:

    連具備公權力的公部門都沒辦法杜絕放養,怎麼會要社區來負責這件事?

    黃惠敏指出,目前問題的核心在於餵養衍生的群聚現象,對在地的人員與動物造成干擾與威脅:「這是今年第三起梅花鹿遭受攻擊的案例。」並表示亦有民眾因遭追逐而發生交通事故。

    馬頭山協會曾在社群平台公布一段住宅監視器畫面,黃惠敏說明,影片中騎機車的女士便是外來餵食者,經多次溝通仍未能勸導;若要依法檢舉,也並非易事:「舉證必須拍下現行犯行為,我要每天都去那邊記錄嗎?」

    此外,黃惠敏亦向窩窩記者表示,何宗勳曾建議就地設立收容園區安置在地遊蕩犬,她對此深表反對,認為就地收容涉及重大責任:「建立這樣的設施,你要不要(先)進行環境評估?一旦設立,可能不是1年、2年,有可能一輩子它就是在那裡了,怎麼管理?做過這樣的評估嗎?」

    根據黃惠敏的說法,這是馬頭山協會與動督盟的重大分歧,她呼籲動督盟應提出成功達成遊蕩犬減量的實際行動案例,而非口頭建議。

    何宗勳則回應,取締餵養等行為雖需要成本,但仍屬必要,他期望黃惠敏不只提出問題,更要實際投入解決:「一個能長期阻擋事業廢棄物的團體,怎麼就對幾十隻遊蕩犬束手無策?」

    針對收容園區的討論,何宗勳證實曾提出建議,但也說明這只是不得已的作法,更須尊重在地意願。他指出,若能積極推動捕捉與絕育,再依條件回置或移置,其實無須設置園區,僅需與高雄市動保處合作即可。而若設置園區,管理上則可引導餵養者參與,並透過多元認養,逐步讓犬隻進入家庭,園區僅作為中轉站使用。

    他也強調,目前包括新北市小城里在內的至少6個村里,經由村長或里長帶頭推動,已成功減少遊蕩犬數量,甚至達到清零效果

    高雄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段奇漢表示,事發後已派員前往馬頭山地區捕捉遊蕩犬,每次約8至9人,配備誘捕籠與吹箭,但因現場地形複雜、樹林遮蔽密集,整隊執勤人員至今都未能看到任何犬隻。近日僅在園區外圍成功誘捕1隻遊蕩犬,目前仍無法掌握在地遊蕩犬群狀況。

    黃惠敏強調,認同應加強源頭管理,避免犬貓遭排斥,同時兼顧在地動物與居民權益。但她也呼籲,社會大眾應將遊蕩犬貓視為全國性的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議題,從上而下分別針對有主、無主遊蕩犬規劃可行措施,而非仰賴地方自主:「源頭管理怎麼會變成社區的責任呢?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