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屏東滿州鄉一名民眾日前在住家附近,發現一隻死亡的年輕公梅花鹿,被裝入黑色塑膠袋棄置於道路邊坡下,脖子處有明顯的彈孔痕跡,應為人類獵殺所致。
民眾指出,現場散落許多鹿骨,先前經過時也曾聞到濃烈屍臭味,顯然此處多次被用來棄置動物屍體。現場骨骸多缺乏頭骨,極有可能是獵人取走製作成標本販售,剩餘軀體便隨意丟棄;而他發現的小公鹿僅有單側鹿角,疑因缺乏市場價值整隻遭棄置。
該民眾進一步說明,早在約八年前,他就曾在恆春溪邊發現頭部消失的鹿屍。根據他的長期觀察,市面上穩定供給「賣相好」的梅花鹿頭骨標本,可能也側面佐證長期存在人類獵殺行爲:「如果是用撿的,雖然也有機會撿到很完整的鹿頭,但量不會這麼大。」他稱,狩獵梅花鹿在當地已是「公開的秘密」。
在發現疑遭射殺小公鹿屍體的位置,散落許多缺乏頭部的鹿骨,民眾也稱先前經過時就曾聞到濃烈屍臭味,顯然此處多次被用來棄置動物屍體。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是否違法尚待釐清 梅花鹿法律地位為家畜
針對此次案件,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副隊長江欣宙表示,案件正在調查中,雖然山區調查與蒐證難度高,警方仍會全力辦理。
江欣宙亦分享,今年1月,第八大隊經歷數月蒐證,偵破一起梅花鹿盜獵案件,現場查獲梅花鹿鹿茸、土製獵槍兩把及其他相關證物,並將四名嫌犯拘提到案,該案現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動物保護法》及《國家公園法》移送屏東地檢署,作案動機與刑責仍待法院審理、裁量。
窩窩記者進一步查詢資訊,釐清梅花鹿目前並非保育類動物;且依據法規,「野生動物」指的是「在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動物」,經由人力再引入到野外的梅花鹿不符合該定義,目前被界定為「家畜」,不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
延伸閱讀:【梅花鹿是___?】上篇:梅花鹿是復育傳奇,還是生態危機?
此次滿洲鹿屍事件,狩獵發生地點以及獵人的槍械來源,為構成違法行為的要件,目前其實尚無定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指出:
若狩獵者為具備合法持槍資格的原住民獵人,且狩獵地點位於國家公園範圍之外,那是沒什麼問題的。
復育成功無天敵 生態承載量早超標
回顧墾丁梅花鹿群的由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墾管處)成立後,開始復育1969年即野外滅絕的台灣梅花鹿,陸續在社頂、九棚、滿州、恆春等地野放共233隻個體,成功重建族群,然而,卻也因為缺乏天敵,數量逐漸失控。
自2011年起,當地陸續傳出梅花鹿啃食黑豆、火龍果等作物的農損案例,全台唯一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也出現高密度的梅花鹿族群,森林的生長與演替受到大量鹿群啃食苗木及樹皮、踐踏地表與磨角等行為干擾,為當地生態帶來負面衝擊。
而由於林地與道路交界處視野限制,加上梅花鹿常因覓食或遭遊蕩犬追逐而突然穿越馬路,鹿衝車禍的風險也隨之產生。墾管處統計,自2020年至2024年9月底,因鹿衝引發的交通事故共計25件,且由於相關財損理賠壓力過大,2024年已無業者願意承保,後續的鹿衝事故將依《國家賠償法》程序辦理。
根據窩窩過往報導,恆春地區的梅花鹿生態承載量約為1500隻,但該區梅花鹿數量在2024年以前即超過2000隻,最新估計的族群數量更是已達3600隻,遠超當地生態系統可負荷的承載量!
開放狩獵? 墾管處:有效但有難處 監察院:有推動空間
墾管處人員向窩窩記者坦言,目前梅花鹿族群增長未有趨緩勢態,分布範圍也正向外擴張。他說明,墾管處目前以口服疫苗和針劑的方式對梅花鹿進行節育,同時積極將族群引入社頂復育區進行人工管理,盼藉此緩和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受到的衝擊。
而民眾的農損問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訂定「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致農業損失補助作業要點」,開放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的民眾申請補助,用於架設圍網等防護措施,避免農損情事再次發生。
不過,針對墾丁梅花鹿族群的經營管理,監察院於今年初曾公布一份調查報告,內容揭露監察委員實地赴墾丁國家公園履勘期間,多數與會單位皆認為,現行圍網、圍籬等防護措施僅能提供短期、小範圍的抑制效果,難以根本解決鹿群過度繁殖的問題,建議墾管處應採取更積極的族群控制策略。
墾管處人員回應,包括日本奈良地區在內,國際經驗顯示,有規劃的狩獵是管理鹿科動物最有效率的方式;但他強調,受限於現行《國家公園法》規範,及社會大眾普遍對狩獵行為存有負面觀感,目前應不可能在台推行。
然而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亦說明,雖然《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禁止狩獵動物,但該法條立法依據有敘明:「但為經營上需要增減魚類或鳥獸生息數量或焚燬草木,且由國家公園管理處執行者,則屬例外。」顯示以獵捕為族群管理手段,仍具推動空間。
對此,墾管處重申,評估開放狩獵梅花鹿要考量輿情,短期內恐怕並不可行,還要更長期的規劃與社會溝通。
滿州鄉鹿屍事件中,通報的民眾強調,他認同在科學評估確認梅花鹿族群數量過剩的前提下,可考慮以有管理、有限度的方式開放狩獵:
有網友建議政府將狩獵納管、收取合理費用,用以保育墾丁生態及管理梅花鹿族群,我很贊同啊!
另一方面,他譴責此次狩獵者不應將獵物棄置如垃圾,呼籲狩獵時應該有節制、有意識地取用天然資源,以負責任和尊重生命的態度發揚獵人精神。
墾丁梅花鹿族群仍在擴張,對環境與社會造成衝擊,在地社群似乎已經悄然發展出「檯面下」的應對之道。未來,主管機關如何加強鹿群的經營管理,落實保育精神,值得各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