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度差點滅絕 僅剩金門有的大鱗梅氏鯿復育近2萬隻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記者|呂芷晴     編輯|陳信安

    一度差點滅絕的台灣特有種魚類「大鱗梅氏鯿」,近年先行保種、人工復育,並於太武池放回80隻,沒想到2年後數量成功提升至18416隻! 

    大鱗梅氏鯿是一種初級淡水魚,體型約僅有15~20公分,偏好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緩水域溪流環境,在野外可見到其群聚覓食的習性。原本分布在台灣西部河川,但目前在台灣本島已絕跡,僅剩少量存活在金門水域,因此大鱗梅氏鯿的保育工作至為重要! 

    20240924news 01大鱗梅氏鯿體型小,僅有15~20公分,近年面臨棲地縮小、外來種入侵問題而越來越少。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過去幾年,大鱗梅氏鯿面臨乾旱、棲地變化快,僅剩的族群量寥寥無幾。金門縣縣府建設處農林科向窩窩記者進一步說明:「幾年前金門面臨『百年大旱』,許多水域都乾涸了,再加上自2018年起,金門引入大陸水庫的水,外來物種很容易就入侵,許多水域都有吳郭魚,大鱗梅氏鯿那麼小,一口就沒了!」

    2021年起在林保署計畫經費補助下,金門縣府委託金門「再生魚坊」團隊進行全島性金門淡水魚類及外來魚種調查。當時再生魚坊負責人陳光耀發現大鱗梅氏鳊族群量越來越少,僅有零星幾筆紀錄,即向農林科表示:「再不保種,大鱗梅氏鳊可能就沒了!」便與縣府攜手展開大鱗梅氏鳊復育計畫! 

    經過篩選後,農林科和再生魚坊決定以太武山的源頭水域「太武池」,同時也是大鱗梅氏鯿棲地的光前溪上游,作為保種基地。

    而陳光耀也說明,許多外來魚種因為不當的放生或是刻意引入,威脅原生魚種生存及原始自然生態環境,若要選擇其他水域,恢復上則需要發揮更大的心力來執行。 

    對於整治太武池以復育大鱗梅氏鳊的過程,農林科說明:「2021年我們上去將太武池進行棲地改善,將不必要的雜草以及一些外來魚種全部移除後,隔年颱風一來、有雨水將這裡補滿後,就放了80隻大鱗梅氏鳊在這做復育。」

    乾旱後,大鱗梅氏鯿在野外已相當稀少,那麼,這80隻又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些大鱗梅氏鯿是從再生魚坊來的。近年陳光耀投入金門珍貴物種復育工作,大鱗梅氏鯿因為保育類魚種,需要被關注;因此,這80隻便是先前陳光耀從金門光前溪搶救回來、人工復育而成。農林科更表示:「還好當時有搶救到那批,要不然現在可能已經都沒有了。」 

    兩年後,為了確認鱗梅氏鳊的復育狀況,研究單位再進行捕捉、繫放了解族群量,發現成果相當不錯!農林科表示:「歷經2年,推估族群量達18416尾,復育成果良好!

    在復育有成的狀況下,未來大鱗梅氏鯿還會再回到牠原本的棲地光前溪嗎?農林科回覆:「由於那裡有農民種高粱、小麥,會抽水灌溉,因此常常溪水會乾涸,如果放過去很有可能又會死掉。明年會再視太武池的復育情形,考慮放置別處或是光前溪下游,目前有去做下游的捕撈調查,仍待明年成果出爐,但狀況應該會還不錯!」期盼之後在豐沛雨量下,亦能將大鱗梅氏鯿補充至中下游區域。

    比起金門的「明星物種」水獺,同為保育類的「大鱗梅氏鯿」這類小魚較難以受到重視,但同樣面臨瀕危狀況的牠們,民眾可以如何去幫助、阻止滅絕呢?農林科表示:「近年民眾釣魚時,經常會釣到外來種協助政府捕捉,這其實是就是一種幫助牠的方式!」 

    農林科表示呼籲民眾,若有在金門看到外來魚種,可以協助捕撈、移除,以避免其持續威脅原生魚種生存,以及生態環境,同時也可以幫助大鱗梅氏鯿生存!

  • 今年第一例!白海豚元旦於金門擱淺死亡

    2022年第一天就發生鯨豚擱淺事件!元旦下午4點40分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接獲通報,一隻中華白海豚於金門縣馬山外的后嶼軍事管制區沙灘上擱淺,由陸軍后嶼守備隊及金馬澎海巡人員一同運回馬山海岸。

    協會表示,該白海豚為成體雌性,體長約2.3公尺,發現時已死亡,為避免遺體遭到破壞,經評估決議先將白海豚埋起來待擇日解剖。

    海洋保育署1月3日向窩窩記者說明,本次擱淺白海豚是中華白海豚,但不是臺灣特有亞種。雖然具體死亡原因尚待解剖結果,不過根據海保署報告,臺灣去年1月至9月累計98隻鯨豚擱淺死亡個體中,除了腐爛嚴重無法分析死因,其餘多因漁業誤捕或漁船撞擊而死。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近岸水深小於25公尺的海域及河口,幼年時期身體會有黑灰斑點,自青年時期開始,身體顏色會慢慢轉為粉紅色。值得關注的是,中華白海豚的臺灣亞種族群數量極低,根據海保署2020年白海豚監測報告,2020年目擊到的臺灣亞種白海豚個體僅約32隻!

    民眾若發現擱淺或需救援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可通報縣市海洋保育主管機關,或撥打「118」海巡專線,由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專業團隊處理。

  • 工程擾動逼水獺過馬路?金門水獺又少一隻(更新:補救措施)

    金門寧湖路日前發生水獺路殺,這已經是今年第2起水獺路殺事件,也是今年第3隻死亡水獺

  • 採訪側寫|水獺其實並不脆弱,袁守立陪打終局之戰

    金門——歐亞水獺在台灣最後的棲地,窩編追尋而至。艷陽高照的冬日,窩編第一趟車程即從極西開到極東,軍管背景遺留下來複雜難辨的道路,使我們行經無數個圓環,轉了一圈又一圈,選對或選錯路,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條條通往不同的方向,像是稍稍體會了水獺一踏錯路,踏上紛雜的陸路,可能淪為路殺亡魂的艱困處境。圖|袁守立在金門守護水獺。

  • 沿著牠的足跡,只為默默守護 ——在地水獺觀察員蔡永尚

    昔日聽聞水獺是不友善動物,童年時期的蔡永尚總對牠們有著不好的印象,直到親眼見到獺,才發現牠們其實是很可愛的動物。被水獺深深吸引的蔡永尚,經常漫步尋找水獺的足跡,也因此擁有許多觀察水獺、保護牠們的小故事。

  • 路邊燒草又燒田!瀕危金龜被燒成焦炭

    路旁被燒掉的草堆裡,趴著一具具焦黑的烏龜屍體,其中包括了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金龜。這是一起發生在金門的龜悲劇,人類以「整地」、「驅蟲」、「啊!不小心」等各種理由燎一片原,以為燒的是一些「無用的草」、「礙事的葉」,但卻讓生物們成了失家又喪命的亡魂。

  • 金門5.49億開發在即,棲地若消失恐重創水獺族群

    金門縣為了要提升水資源自給率,及解決金門金沙部分地區的淹水問題,將由中央補助斥資5.49億用以開發人工湖。但目前工程選制地卻為瀕臨絕種的歐亞水獺棲息熱區,也是許多鳥類重要棲息地;而工程在設計上亦有諸多疑慮,令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及在地議員、學者皆擔憂將衝擊檔地生態及民生安全。

  • 金門67隻野鳥中毒暴斃,今年同地第二起!

    金門縣於11月24日在金寧鄉沙崗一帶的農耕區發生大量野鳥暴斃事件,死亡個體以花嘴鴨50多隻為大宗,其餘還有綠頭鴨、紅冠水雞、白鶺鴒、小水鴨等總計67隻鳥類死亡⋯⋯

  • 金門・水獺失樂園(下):與獺們共存的未來

    「如果他(民眾)覺得水獺對他是加分,對環境、經濟都是有益的,民眾才會關注啊。」時任金門建設處農林科科長鐘立偉說著。水獺晝伏夜出,難以窺見其的習性,以至於許多人對牠仍陌生無感,甚至不曉得金門島嶼上有著如此重要的瀕危物種⋯⋯

  • 金門・水獺失樂園(中):大開發下,獺的居住正義

    「關鍵還是在棲地,如果棲地整治的好,我相信水獺可以留的更好。」時任金門建設處農林科科長鐘立偉說著,大多數人對於水獺的關心多停留在路殺事件;但更需要被注意的是,在金門這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島嶼上,過去曾經有水獺足跡的地方都已經沒有水獺了⋯⋯

  • 金門又傳毒鳥事件,赤頸鴨等150隻野鳥暴斃

    2022年1月10日有民眾發現金門沙崗一帶的農耕區有鳥類大量暴斃,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與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接獲通報前往處理。協會表示,清點現場一共有赤頸鴨84隻、花嘴鴨37隻、尖嘴鴨7隻、不明鳥類2隻、無法打撈的20隻個體,總估計約150隻左右的鳥類死亡。

    協會判斷,本次可能為毒殺事件,與去年兩起同樣疑似毒鳥事件不同地點,但都位於沙崗的農耕地帶。仍需等待進一步的毒物與解剖分析報告,藉以釐清與確認死因。加總沙崗三起鳥類暴斃事件,已超過200隻以上的鳥類死亡。

    協會也向窩窩記者說明,目前無法斷言幾起事件間是否有關聯。但農地才剛播種,作物還為秧苗的時期,農民可能會施灑農藥、穀物方式來防治鳥害。目前也已有和農糧署聯繫,未來若有農業相關農業宣導,也會再進一步討論、配合。 

    金門縣議員董森保也發文表示,議會日前也已凍結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的農發基金契約契作補助預算,等縣府修正相關農業契作條例內容後才解除,希望能以此督促縣府,並嚇阻毒殺等殘害生靈的行為再發生。

  • 金門水獺推估僅存150隻以下,族群尚不穩定

    去年(2023)為水獺死亡事件發生最多的一年,目前金門的水獺族群數量推估少於150隻。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