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冷知識|穿山甲小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穿穿小秘密!讓我們一起更加認識牠:)
     
  • 又一石虎疑遭犬殺,尋獲處周圍共8處浪犬餵食點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研究團隊(以下簡稱阿虎團隊)於6月27日分享一隻野放後持續追蹤的石虎個體死亡訊息,同時也指出,推斷其生前受犬隻攻擊的可能性極高,呼籲民眾響應「愛無餵」,不餵食遊蕩犬貓及野生動物。

  • 台大白鼻心路倒馬路,解剖後驚見遍佈犬咬傷

    日前(6月24日)台灣大學校園內裡,有同學發現一隻死亡的白鼻心倒在槽化線上,由於外觀無明顯外傷,原以為是過路不慎遭到車輛撞擊、路殺死亡,但近日經解剖檢查發現,這隻白鼻心體內竟全身多處穿刺及撕裂傷,肋骨更斷了一根,死因為犬殺。

  • 恢復安樂死公共政策提案達標,尚待主管單位回覆

    台灣遊蕩犬貓問題嚴重,據2020年農委會畜牧處調查顯示,光是遊蕩犬隻就超過15萬隻,較107年之146,773隻微增6.19%。近年來,台灣野生動物遭到犬貓攻擊而被送至救傷中心的案例也急遽上升,舉凡像是保育類動物穿山甲、石虎、草鴞皆曾有過犬殺及攻擊相關案例。

    鑑於此,今年(2022年)7月10日,有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之連署,截至9月2日,附議該提案的民眾已超過5000人,附議也正式通過。 

    提案者認為,台灣因未明確規範與管理餵養流浪動物,為防止流浪動物問題日益嚴重,並保護特有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與機會,應正視隨意餵養所造成的問題,同時解決流浪犬貓生生不息的問題。 

    對於實施細節,提案者認為應禁止於山區餵養流浪動物,若犬貓被棄養、放養於此,經通報應送至收容所,待數日無人認養後將其安樂死。而任意餵養、棄養、放養犬貓等行為也應有處罰制度,像是罰款並禁止餵食、飼養寵物等措施,並同步檢舉與獎勵制度,鼓勵民眾檢舉。

    20220902配圖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野生動物遭犬貓攻擊致傷數量,在2014年後迅速攀升(圖片來源:林務局臉書粉專)。

     

    不少民眾對此提案附議響應,並提出自身看法與經驗。一位住在淺山地帶的住戶表示,他經常看見淺山保育類動物與流浪犬貓的競爭事件,流浪動物不只是破壞生態,更造成農損。也有人表示,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爆籠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犬貓動物福利,收容所外的餵養浪犬貓的行為也對人、野生動物造成層出不窮的問題,甚至因此增加浪犬貓繁殖機會。 

    不過,也有民眾表達反對的看法,認為流浪動物問題之所以仍非常嚴重,根本原因在於棄養與放養問題,應仍加強源頭管理及寵物買賣管理制度,並確實開罰,以杜絕棄養與放養,現階段並不贊成安樂死。 

    亦有民眾另行提案,來反對此公共政策提議,該提案者認爲,乾淨餵養流浪貓犬是人道精神,率爾禁止餵食更會造成爭議與執法上的困難。 

    目前,「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與規範餵養流浪貓犬」提案截至9月2日15:00已有約5030人附議,尚待主管機關於11月2日前回覆。

     

     

     

  • 獸鋏斷腿、犬啃斷尾,屏科大淚送穿山甲最後一程

    屏科大2月6日接獲保育類穿山甲,檢查發現兩條後腿被截斷並露出白骨,尾巴也斷了一大截。

  • 石虎犬殺面面觀|六大迷思解析

    關於石虎的生存威脅,最嚴峻的不是棲地開發嗎?而路殺導致石虎死亡的數量最多,又為什麼要刻意只提犬殺?

    犬隻造成的石虎威脅,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其事?犬隻與石虎,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

    其實,每一個導致石虎死亡的原因都是重要,且需要大眾通力解決;但比起大眾較為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過去犬隻攻擊這項威脅很可能遭低估,也與一般常見的迷思有關。

    這次,就一起來了解在研究人員眼中,為何這是一項不得不正視的威脅,並以此好好檢視與調整犬隻管理政策,藉以改善問題、取得人、石虎與犬隻最大的平衡!

  • 石虎遭犬殺困境依舊,保育人士訴求應有行動綱領

    圖片來源: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蘇于寬

     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因遊蕩犬貓所造成的生存困境,在近年逐漸受到討論。2024年6月25日,臺灣石虎保育協會舉辦「石虎棲地重要議題論壇」,邀集公部門、學者、研究員與倡議人士,聚焦台灣現行遊蕩犬貓管理政策,共商如何緩解遊蕩犬貓對石虎的威脅。

    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表示,石虎主要遭遇六大威脅,包含棲地減少破碎、棲地品質劣化、路殺、犬貓問題、干擾及獵殺,目前除犬貓問題外,皆已有相對具體的對應行動,例如推動友善農作改善棲地品質、透過雞舍改善計畫緩解人獸衝突進而降低非法獵捕等,但在犬貓方面,台灣社會至今仍缺乏具體作為。

    動保司談試辦計畫後續,野保團體期許實質回應困境

    自2017年零撲殺政策施行後,遊蕩犬貓的數量該如何管控?一直受到多方討論。2021年以降,各界意見領袖曾試圖就安樂死、餵養等面向交換意見,雖然最終皆因缺乏社會共識而未果,但也在討論過程中催生政府推出「改善遊蕩犬侵擾野生動物專案計畫(下稱試辦計畫)」。

    歷經動物保護團體針對此計畫上街抗議,以及野生動物保育團體發布聯合聲明堅守立場,呼籲主管機關重視科學專業後,試辦計畫終在2023年10月開始執行;而今年則整併到「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中,將持續進行。

    試辦計畫範圍依據石虎主要棲息區域劃設,核定經費推動家戶訪查,要求有主犬隻全數辦理寵物登記及絕育。動保司技正吳晉安說明,執行至今的家戶訪查覆蓋率為計畫區域的39.41%;無主犬隻則進行捕捉不回置,在過去9個月中清查到278隻遊蕩犬,捕捉收容229隻;也因應移置犬隻的方針,同步輔導苗栗縣與台南市增設收容場域。

    另外試辦計畫的管理策略也包含禁止誘捕外的餵食行為,執行方式為設置禁餵告示牌,但成效在此次論壇中並未具體揭露。

    動保司說明「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的做法主要參考ICAM(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的犬群人道管理(Humane Dog Population Management,下簡稱DPM),是系統性從源頭到末端收容的規劃,不止強調結紮。源頭方面包含三方向:劃設熱區,於區域內全面執行寵登和絕育;要求地方政府掌控熱區內的餵食者,與餵食者合作捕犬;最後以村里為單位,建立在地人脈監控犬隻,滾動移除問題犬。末端收容也有三方向:透過改建收容所擴增收容量;與民間團體合作,增加收容動物的出口;建立問題犬隻處理機制,檢討並落實人道處理判定原則。


    動保司說明參照DPM的「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之管理策略與執行情形。圖片來源:石虎棲地重要議題論壇

    對於動保司的成果說明,陳美汀認同家戶訪查和宣導飼主責任很重要,但認為試辦計畫不應將重點完全偏向有主放養犬,「以石虎為目標物種做的試辦計畫,關於野外(犬群減量)和禁餵的成果是什麼?」,也質疑本應規劃用來緩解整體遊蕩犬對石虎造成傷害的資源,卻被用在動保司的本責工作上,並沒有實質回應到石虎的困境,陳美汀指出:

    家訪這件事情,是很早以前就應該做的,我現在看起來是把試辦計畫、為了石虎的錢,拿去做你們原本就該做的事情上面。

    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創辦人劉偉蘋也在此次論壇中發言:「生態熱區移除(遊蕩犬貓)計畫的經費,不是為了遊蕩犬貓管理,是為了想辦法補償在遊蕩犬貓數量顯著下降之前對生態造成的傷害。」認為參照DPM的「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是面對所有流浪動物的措施,確實該執行,但是不應把試辦計畫歸入其中,因為目的不盡相同。

    開放式收容所難成解方,動保司望人道處理回歸科學討論

    遊蕩犬貓移置是生態熱區的執行重點項目,然而目前台灣遊蕩動物數量遠高於可收容量,各地收容所多有超收或接近滿載的狀況,難以承接移置個體。為回應此需求,2023年5月動保團體在抗議活動中,訴求動保單位應開辦開放式收容所。

    論壇中,劉偉蘋展示地方動保單位藉由試辦計畫所輔導建設的戶外收容場域照片,指出地方動保單位迫於民意壓力,使用公帑造出的開放式收容所卻完全不堪使用,也根本沒有條件提供完整的動物福利,並轉述當地動保團體之疑慮,認為狗在裡面可能會彼此打架受傷、傳染疾病,夏天也可能熱死。在現今許多收容所都努力追尋動物福利的同時,她不能理解為什麼以錯誤的樣板來走回頭路?並呼籲行政單位在回應民意時應考量方案的可行性。

    outdoor shelter試辦計畫所輔導建設的戶外收容場域現場照片。圖片來源: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吳晉安也認為當前的管理困境以收容所最為顯著,並表示:零撲殺後,動物進收容所會走入終養或送養,但目前多數收容個體社會化差或者老弱兇殘,很難提升認養率,或容易被退養,造成收容量能侷限、送養停滯,需投入更大量成本維持。

    中興大學助理教授林怡君也對現況提出警示,她指出:

    收容所應避免最高收容量,才能保障所內動物的福祉與服務人員的健康。

    對於如何改善?林怡君強調,雖然本國國情對人道處理觀感偏負面,但人道處理真的是保護動物福祉的防線,可以控制傳染病,也可以在動物福祉不佳時協助減輕痛苦,提出應透過建立標準流程、提供專屬施作空間,並為施行人員提供專業訓練和支持,讓人道處理制度化。

    雖然依據目前的〈動物保護法〉第12條,經獸醫師檢查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之動物,為解除動物傷病之痛苦,或防範其他緊急狀況,對人畜健康、公共安全、自由或財產有立即危險時,皆可合法對動物進行人道處理。但實際上,因外界的普遍負面印象,讓過半的公立收容所始終不敢實際進行評估或執行人道處理。

    吳晉安在說明「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時也表示,目前首要目標是希望公立收所能正確執行人道處理,預告今年將提出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明確收容動物人道處理條件,藉此促進動物福利和改善收容所困境,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強調:「我們比誰都希望收容能流動。」期許社會對人道處理的討論回歸科學。

    動保司認目前政策有效,學者籲落實禁餵抑制環境承載量

    吳晉安在會議中指出,於2018、2020、2022年執行的近三期全國遊蕩犬數量估計成果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認為農業部因應零撲殺政策規劃之配套,能有效控制遊蕩犬族群不繼續擴張。不過,陳中興也提到,雖然全國遊蕩犬總數持平,但每個地區可能有差別,在他的觀察中,六都的遊蕩犬數量下降,而農業縣市等其他區域,遊蕩犬數量有增加。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顏士清則提醒:全國遊蕩犬數量估計的解讀不應著重絕對數字,而是要參考整體變化趨勢,相對於1990年代末期垃圾不落地政策後產生的下降走勢,目前台灣的遊蕩犬數量處於自2010年代開始的緩步上升中

    顏士清以陽明山和壽山遊蕩犬族群調查結果為佐證,指出結紮只能降低出生率,無法撼動其他影響族群動態的因子,更難以達成未來不再有遊蕩犬的結局。呼籲中央政策應多管齊下,不可依賴單一方案,也提醒野外餵養對環境承載量具有重大影響,不但會提升出生率和遷入率,還會抑制死亡率和遷出率,進而使遊蕩犬族群量更加壯大。

    環境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指的是一地環境資源所能供給的最大族群量,顏士清說明

    承載量是可以被控制的。被誰控制?食物資源。只要不要一直餵養、一直提供食物資源,就可以把承載量壓低。

    顏士清強調,調控環境承載量才能真正影響遊蕩犬數量,而放任餵養只會使環境承載量居高不下。

    吳晉安回應農業部認同野生動物棲地不應有餵食遊蕩犬貓的行為,但在非國家公園等法定區域內,公部門能做的很有限。他無奈補充,找出不守規矩的餵食者需要的行政能量很高,以大安溪為例,餵食者會不斷調整時間避開公務人員巡查,認為不能只靠動保機關來應對現況,建議未來參考台北市屬地管理的原則,若餵食地點在公園就交由公園處管理,若為河川地則交由河川局管理。

    後續與會人士進一步提問是否由動保司出面推動跨部會合作?動保司則回應需要先標定處理區域。

    1試辦計畫所劃設生態熱區的管理策略也包含禁止誘捕外的餵食行為,執行方式為設置禁餵告示牌。 圖片來源:苗栗縣政府農業處

    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劉威廷表示,理解行政單位的無力感,但指出動保司宣稱禁餵是試辦計畫政策的一環,明顯和現實狀況並不相符。劉偉蘋則對動保司將「與餵養者合作捕犬」納入「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架構並不贊同,呼籲主管機關應跳脫仰賴餵食捕犬卻又助長環境承載量的惡性循環。

    另外,陳美汀則分享石虎保育協會在社區溝通時收到的反饋,指出多數社區居民其實不贊成餵食,望主管機關多考量民意。

    遊蕩犬貓問題何解?中央強調寵物登記、與會人士提解方建議

    未來如何調整遊蕩犬貓管理政策?動保司以其制定的犬群管理策略藍圖回應,強調遊蕩犬的來源是家戶,會以加強落實寵物登記管理為首要目標。至於野外犬隻的管理,吳晉安也期許地方政府執行,但坦言野外犬隻非常難掌控,連專門的餵食者都不見得能看見其餵食的遊蕩犬。

    陳中興則認為城鄉在動保觀念和執法人力的落差值得關注,他指出:「動保警察70%以上都是在六都。」然而放養等違反動保法的行為最盛行區域卻往往不是六都。為此,動保司有申請經費協助地方政府充實執法人力,不過,他也補充,中央補助只能治標,地方長期編列預算才能治本。

    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護署黃綉娟副組長也出席了本次論壇,並表示會持續透過長期監測調查的結果更新生態熱區區域。

    劉偉蘋則針對現今遊蕩犬貓議題提出解方,建議以年為期程單位,從源頭管理落實執行、安樂死執行正常化與生態熱區遊蕩犬貓清零三方向,列舉具體做法。

    0716 news 01資料來源:挺挺網絡社會企業、整理及繪圖:窩窩 

    不同於動保司強調寵物登記,劉偉蘋呼籲,至少在生態熱區內必須有效率地讓遊蕩犬隻大幅減少,搭配上飼主責任管理機制的建立與行政投入,才可能實質改善野生動物處境,並真正落實源頭管理。她也指出,近年動保政策著重TNR(捕捉、絕育、回置),但是被回置的動物無法獲得完整的動物福利,其實和飼主責任建立、推廣互相矛盾;同時,野性較強、難受誘捕的個體若代代繁衍,造成犬群越來越野化和強勢,是可預期的隱憂。

    而本次論壇彙集了中央與地方執行動物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業務的主管機關,並與學者、研究員、倡議人士互相交換意見。究竟現行「遊蕩犬管理措施精進計畫」是否有效緩解野生動物因犬貓遭受的生存壓力?

    關心石虎保育的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效果不彰,在石虎面臨的威脅中,犬貓問題依然是未解的困局。

    根據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資料顯示,2019至今年5月的野外追蹤石虎中以犬隻相關死因為最大宗,包含7隻犬攻擊死亡和2隻疑似犬攻擊死亡,由於野外追蹤能排除山林環境中石虎行蹤難以被記錄的觀察量偏差,此數據反應的警訊值得重視。

    由於石虎現況已岌岌可危,劉威廷與陳美汀皆於現場詢問動保司:是否有清晰的行動綱領應對遊蕩犬貓?並以石虎保育行動綱領為例,要求行動綱領內容應內包含短、中、長期具體時程規劃,同時,需列舉負責單位與成效評估方式以利落實。

    多方見解於論壇中呈現,遊蕩犬貓管理的下一步,能否即時阻止石虎的消亡,備受各界關注。

     犬貓下午場石虎棲地重要議題論壇——石虎遇上犬貓場與會出席者名單。圖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 經避犬訓練仍遭犬殺,石虎人工哺育野放後亡

    2023年9月18日,經野生動物急救站從一日齡開始人工哺育的公石虎「梅香」成功野放,雖在野放之前曾經過急救站犬趨避訓練2.0版的訓練,是第一隻經訓練聽到犬隻靠近,會躲回巢箱的公石虎。未料才剛過一個月,10月20日便收到梅香在清水溪河床的死亡訊號。

    牠身上除了屍體明顯有穿刺傷,現場也有看到犬隻出沒,死亡時間為10月19日。

    這個消息於12月7日傳出,讓人不勝唏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石虎研究團隊感嘆:「即使將犬趨避訓練提升到2.0,增加強度,仍無法改變石虎在野外被犬攻擊的命運。」 

    梅香生前經過野生動物急救站的2.0犬趨避訓練,這項訓練是結合「社團法人台灣偵搜犬協會」,以2至4隻的犬群進到石虎籠舍,透過指令控制犬群,觀察石虎是否有明顯趨避犬隻的行為。而梅香當時第一次雖無趨避,但有站高處威嚇與伸爪行為,到了第二、三次,就學會逃離並躲進巢箱。 

    除了這項訓練外,牠的身世也與犬有一點關係,梅香的媽媽「梅子」,曾於2021年5月22日因犬侵擾失親而被救援,野放後又再度因危害鳥舍於2022年8月23日被誘捕,誘捕後一日便誕下三隻小石虎,其中一隻就是梅香。 

    石虎研究團隊於12月7日於臉書記錄下梅香的故事,也感嘆提到:「以追蹤個體資料看來,野外犬群對於石虎的威脅真的非常大。」也呼籲不放養家犬貓、不餵養遊蕩犬貓、犬貓和野生動物都適得其所。 

    1 4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從2019年開始,每年石虎都有和犬隻有關的傷亡案例發生;截至2023年8月更累計到因犬隻攻擊而亡的石虎有21例、疑似犬隻攻擊死亡則為4例,另也有2例是犬隻干擾,導致3隻幼獸失親的救傷,這些皆遍佈於石虎現存的區位內。製圖:窩窩

     延伸閱讀專題:【低估的威脅.犬殺石虎

     

  • 綠獎推護生態卻間接鼓勵餵食遊蕩犬?得獎計畫遭質疑喊停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由聯華電子舉辦的「綠獎」,致力於支持生態保育及環保公益,總獎金高達400萬元,而其中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更是以環境與物種面臨的危機為目標,鼓勵相關生態保育、自然環境的維護等計畫推動與執行。 

    因野生動物近年受遊蕩犬隻侵擾,面臨直接遭攻擊、或受傳染性疾病等影響,成為野生動物的生存威脅之一。最顯著的案例如瀕臨絕種的石虎、草鴞,都曾因犬隻而傷亡。 

    然而,針對此議題,「台灣野生動物學會」以「降低無主狗群夜間生態衝擊的跨域合作計畫」投稿綠獎,目的希望改善此問題;但當綠獎宣布此計畫獲得獎助後,貼文留言處反引發多位野生動物與保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關心野生動物的民眾質疑! 

    多名人員表示,此計畫無論實驗設計或詮釋都多有漏洞,在僅唯二的樣本數難以有效解釋其效果,更恐間接鼓勵餵食遊蕩犬,擔心造成遊蕩犬聚集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等疑慮,認為與綠獎的初衷不符。

    20240725news 01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裴家騏進行主題發表。照片|綠獎提供

    餵食遊蕩犬活動範圍小於無餵養非首見發現,也不代表不會攻擊野生動物

    此計畫目標,宣稱是「協助針對減少遊蕩犬對野生動物衝擊」,並建立野生動物保育和動物保護兩個領域的跨域合作的折衷方案。計畫的監測犬隻是選定在已建立明確領域,且有愛爸愛媽餵食的狗群上,並且已絕育與定期注射疫苗的前提之下,進而去約束犬群的夜間活動,降低夜行性野生動物遭攻擊風險;同時,也搭配另一隻無民眾餵養的犬隻做監測對照。 

    根據計畫書指出,執行方式是透過GPS項圈定位追蹤兩隻遊蕩犬,並透過愛爸愛媽協助,晚上引導犬隻進入計畫中建立的開放式圍籬庇護區,供犬隻進食與休息,接著將拉長滯留時間並觀察進入庇護區的反應進行調查與調整。但此計劃僅研究晚間時期,白天時遊蕩犬可自由在戶外活動,並認為:「遊蕩犬群主要為日行性的活動模式,夜間活動範圍的約束雖然對其生活福祉的影響應該不大,但仍需要有所監測。」 

    據窩窩記者7月24日採訪該研究學者裴家騏表示:「遊蕩犬清零是一個目標,我也支持,但我個人認為要在10到15年短期內完全清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動保團體的支持。」但短期內如希望快速解決犬獸衝突的話,他則認為應從犬隻夜間管理著手,「從一開始我就以小樣本去執行,但因為綠獎經費有限,而這也僅是初步的計畫去驗證我的構想,去想有沒有必要再往前發展。」 

    後在綠獎的宣布貼文中,也進一步陳述本計畫的執行結果:比起無人照顧的遊蕩犬隻,有愛爸愛媽照養的遊蕩犬隻,無論是單獨還是群體,活動範圍範圍皆較小。「無人照顧的遊蕩犬,則可能為了生活的需求,必須去比較多的地點尋找資源,移動路徑也會相對增加,遭遇野生動物的機會也可能因此而增加。

    20240725news 03雖然遊蕩犬因餵食活動範圍變小,但林育秀也提醒就圖表來看諸多紅點被刻意縮小,該研究個體小黃與小虎的實際移動範圍其實不小。圖片經石虎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李璟泓劃設黃線,可見其區域內都屬犬隻出沒範圍。 

    對此,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於社群媒體發文表示不解:「其實這並不是新發現,顏士清老師在陽明山針對遊蕩犬的研究就已經呈現這結果,放養犬的活動範圍小於流浪犬。但是很多研究團隊都釋出資料證明石虎和犬共域程度達100%,難道可以解讀石虎喜歡狗嗎?」 

    近年水獺也常遭受遊蕩犬的侵擾,水獺學者袁守立博士針對此計畫結果發文抨擊:「該研究中比較餵養犬與流浪犬的活動範圍,發現餵養犬活動範圍較小,就大膽推估對野生動物影響較小。且範圍內都有記錄到其他野生動物,就大膽假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不大。」他認為這是非常偏頗且具有誤導性的結論。

    「那我也可以大膽假設該區域沒有餵養犬或流浪犬的時候,野生動物豐度至少是現狀的2倍,沒有證據想怎麼推論都可以。這個研究資料根本不能做上述結論,資料過度詮釋加上有目的性的誤導。」 

    對於相關質疑,裴家騏回應:「我們都知道台灣遊蕩犬有非常多的差異,針對苗栗還是要有苗栗的(研究跟)管理,如果有個研究經驗,可不可以複製到其他地方?若想知道就得去做double check,那麼小樣本就可以去了解。如果有更多研究,就可以比較放心做這件事。」

    他也強調:「有受照養的狗活動範圍比沒受照養的狗來得小,這樣的構思或許很多人知道,但總要去驗證並發表。大家好像認為我不承認遊蕩犬會傷害野生動物,遊蕩犬是會影響野生動物,這個我們都知道,不需要再證明了。

    研究僅調查2隻狗行蹤,對野生動物影響成果仍未知且遭質疑

    但對於研究結論,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李璟泓也發文進一步分析表示,兩隻被監測的犬隻回放地點的環境條件截然不同,「餵養犬小虎的資源豐富,活動力可以直達稜線。但是遊蕩犬小黃的活動力僅能在道路周邊。有沒有減少活動範圍一個樣本其實還看不出來。」李璟泓也質疑,僅就GPS座標要如何判斷出該狗有沒有跟野生動物產生衝突?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則說明該計畫在GPS追蹤小虎4個多月後,在確定其活動範圍後,於5月15日在其活動範圍內(SD01)和鄰近非活動範圍內(SD02),各架設了一台自動相機,監測當地的野生動物出沒資訊。 

    截至本報告撰寫日為止,只確定這兩處都有台灣低海拔常見的白鼻心、食蟹獴、麝香貓、穿山甲和遊蕩貓,SD01還記錄到赤腹松鼠、山羌和藍腹鷴;而SD02則多記錄到鼬獾和戴頸圈的家犬1隻。更多的資訊與量化分析、比較仍待後續監測才能了解。

    對於為何沒有做遊蕩犬行為分析,以及是否如實透過餵食控管降低犬隻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裴家騏也回應窩窩記者表示:「對於遊蕩犬的行為與獵捕,這是還需要研究的。」他也指出,在前期提案時,原本預期要做糞便分析來了解遊蕩犬的食性,「但因為野生動物不一定會被吃下去,糞便分析只是一個基本值,也是傳統的研究方法,也因為經費有限,後來就沒辦法做。」他也指出,目前成本及技術難以去進行追蹤,「我們沒辦法去追蹤每一次狩獵。是可以在動物身上帶一顆運動型攝影機,然後去紀錄每一次狩獵,但是這是非常昂貴的技術。」 

    20240725news 05雖然該計畫執行與數據解讀受到許多野生動物專家抨擊,但也有民眾或單位對於得獎結果後表示認同,間接支持餵食的遊蕩犬,可以減少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威脅。截圖取自:綠獎貼文留言區

    林育秀提醒:「目前這個計畫釋出的結果,有被引用成餵食是可以解決野生動物衝突的方法之一,甚至這些犬活動範圍小就不會影響野生動物,別忘了餵食導致更多的犬隻聚集、疾病傳播甚至提高生育率,茲事體大。」加上因此計畫的犬隻仍有自由活動時間,她也補充,並不是只有「犬群」才會造成野生動物威脅。

    「2022年石虎永哥的案例就是一隻放養犬導致牠的死亡。當時咬死永哥的犬隻就是放養犬,主人白天會拴住、晚上想要護衛避免蛇靠近住家因此會放養,當天清晨主人也聽到牠吠叫和追出去的聲音,他起床後永哥的屍體就被咬回放在家門口了。」林育秀簡短描述永哥的死亡。

    另一名野生動物研究員林宗以也分享一起山羌遭犬隻攻擊的案例道,「這案例事發點距離餵食點直線距離在150公尺以內,發生在天亮後約1小時。山羌被咬死後,後腿及屁股被扯食,遇到我犬隻僅在遠方觀看,但後來並未繼續食用,而是回到餵食點取食狗飼料。」他也從這起案例認為犬隻並不會因為人為餵食管理,就不進行狩獵行為。 

    20240725news 06山羌遭到2隻浪犬圍捕,後腿及屁股皆受傷。圖片來源:林宗以

    而對於此計畫結果,玉里高中生物科教師曾文宣留言分享:「有人照顧的遊蕩犬的活動範圍小於無人照顧的結論,也只是建立在小虎和小黃兩隻狗狗而已。該推論並沒有任何科學上站得穩腳步的地方。」 

    「野鳥撞玻璃回報」版主謝季恆也留言認為:「儘管得出的結果確實如此,但數據是中性的,詮釋則不是。各自(有人餵養的放養犬 / TNR的遊蕩犬)樣本數都只有1,姑且不論詮釋的正確與否,單論實驗設計,如此產出的結果就不存在有效的解釋力。」期盼綠獎三思避免頒發。

    對於樣本數過少,裴家騏表示:「小樣本一樣可以得到好的資料,但小樣本所得到的研究結果,不能擴大解釋,其實大樣本也不行。」 

    而對於餵食遊蕩犬,裴家騏認為因為愛心人士難透過資訊、教育宣導而降低餵食行為,但在解決遊蕩犬的議題上,確實是需要動保團體支持,因此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折衷方式。他表示要解決遊蕩犬問題,現在缺乏一個合作的切入點,「對話很重要,我們應該要在五年到十年內,透過動保系統提供的資訊逐年地降低這種(餵食)現象,當你每降低一個地方,你就比較有機會去清零,不過清零其實也需要配套措施、避免犬隻再進入。」 

    林宗以則於留言處分享另一個研究經驗說道,「我們在苗栗的一個案例,原本基地及其周遭充斥2-3群遊蕩犬隻,業主在我們建議下捕捉移置了約75-80%的犬隻(有進行個體辨識,得知移除比例),移置後3個月基地內相機記錄物種立刻增加藍腹鷴的出現紀錄,先前持續了2年的架設均未紀錄。而山羌、穿山甲、鼬獾的出現頻度都增加了。」除了頻度增加外,林宗以也分析記錄到的野生動物狀態,認為與犬隻移除前的狀態差異甚大。

    他也解釋,在犬隻活動範圍內記錄到野生動物並不能說明什麼,建議應同時比較移除50%、75%、100%遊蕩犬隻野生動物出現頻度的變化及野生動物犬殺或傷亡紀錄量,並與該計畫案的狀態做個比較,獲得這樣的結果後,再來說服大眾比較妥當。 

    綠獎惹議,眾多學者與民眾無法支持、要求三思 

    曾任綠獎青少年獎的評審黃一峯也表示,綠獎原是美事一樁,卻好心辦壞事:「無法接受為環境而設的獎,竟頒發給『研究』餵食流浪犬可以對於原生野生動物傷害變少。且是曾經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做出來的,深感不齒!」

    由於輿論熱度相當高,綠獎一度刪除聲明貼文,後又於7月21日重新聲明並表示:「該計畫因立意良善、勇於創新而獲青睞,主辦方除感謝評審的專業與付出外,也鼓勵各界提出不同觀點。」後續將會與獲獎單位討論執行,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綠獎最後也在7月24日發佈聲明,表示目前已暫緩此計畫的執行,也強調目前的資料僅為中階段性的觀察紀錄,非最終完整結論。未來也將邀集評審與此領域專家就計畫內容進行檢視。

  • 遊蕩犬入侵,野生動物回不了家:臺大犬殺白鼻心警世錄

    「用天線威嚇趕走三隻狗後,我摸著冰箱溫熱的屍體,真的很難想像這隻就是我們從小奶大的冰箱。」臺灣大學白鼻心研究員莊博鈞,26日在臉書上寫下校內野放的白鼻心「冰箱」遭犬隻咬死的經過,和他對冰箱的心疼和不捨。

    無獨有偶,今年3月在嘉義大學、6月在嘉義南華大學也發生了遊蕩犬殺害白鼻心事件,臺大去年(2022)也有2隻白鼻心遭犬殺。

    白鼻心適應力強,是校園、郊山、都市綠帶常見的野生動物,擅長在人類環境中求生存,卻躲不掉犬殺的陰影。

    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棲地重疊,狗與野生動物和平共存是不遠處的理想、還是天方夜譚?野放應該如何趨吉避凶?冰箱的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臺大野放白鼻心活不過7天——冰箱的故事

    2023年2月,臺大生命科學館內捉到一隻白鼻心幼獸。因為發現地點附近有冰箱,這隻白鼻心就被取名為「冰箱」。雖然取名的過程有點隨便,冰箱卻是在眾人的關愛下成長的。

    當時體重不到1公斤,還沒斷奶的冰箱,由校內執行白鼻心研究計畫的保育及演化生物學研究室成員和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把屎把尿地接力照顧。4個月過後,冰箱順利長成一隻漂亮健壯的白鼻心公獸,準備重回臺大,回歸校內白鼻心族群,繼續完成一隻白鼻心的使命——生存、繁衍使族群存續,使生態系更健全。

    野生的白鼻心即使斷奶,仍需要依賴母獸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學會在外攀樹、躲藏、覓食、遠離危險的求生本領。但冰箱沒有母獸,為了彌補冰箱與野外白鼻心的落差,研究員們一肩擔起教育責任,訓練牠爬樹、訓練牠認得可食果子,訓練牠把自己藏進建築物夾縫裡度過無聊的白天,學會在黑夜的掩護下行動。

    「野放不是籠子打開就好了。」這一點研究員比誰都了解。

    研究室主要負責照顧冰箱的三位研究員林品萱、莊博鈞、陳釤珉,在冰箱正式野放以前進行了一系列漸進訓練。以舊校舍研究室為起點,讓冰箱用自己的步調探索這個世界,從研究室慢慢拓展到爬滿綠藤的中非館,再爬上館外綠樹,認出樹上能吃的果子。在冰箱探索環境的期間,研究員仍會在冰箱熟悉的地點提供食物和庇護,讓冰箱有足夠的緩衝面對新的世界。

    台大白鼻心03野放後研究員持續追蹤冰箱的動態,了解野外白鼻心的生活樣態。圖片來源:莊博鈞

    第一次看見他自行爬上榕樹時,真的有一種為他驕傲的感覺

    看著冰箱漸漸成為獨當一面的白鼻心,莊博鈞在臉書上記錄內心的感動。為了追蹤冰箱野放後的生活,研究員為冰箱裝上發報項圈,不定時追蹤冰箱的情況。

    7月10日凌晨四點,冰箱正式野放的第7天,莊博鈞像平常一樣追蹤著冰箱的訊號,來到中非館前的草叢,映入眼簾的卻是校內號稱「地獄三頭犬」的3隻遊蕩犬,而冰箱卻像一塊落在遊蕩犬腳邊的抹布。屍體還溫熱著,腸子被拖出體外,一點也不像那個活潑貪吃的冰箱。

    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冰箱倉皇逃亡的身影,牠逃往中非館旁的樹林,3隻遊蕩犬隨後追上。幾秒後3隻遊蕩犬再度回到畫面裡,其中一隻嘴裡咬著冰箱,另外兩隻遊蕩犬追上後輪番拉扯冰箱的身軀。

    根據莊博鈞觀察,現場3隻遊蕩犬沒有護食行為,對地上一動也不動的冰箱,一點也不感興趣。這些遊蕩犬並非因為飢餓展開獵殺,「冰箱受到的殘酷對待,對這些犬隻來說只是消遣。

    犬隻狩獵天性

    26日莊博鈞在臉書上寫下與冰箱相遇的過程,以及發現冰箱慘死的悲痛心情。文章一出,立即引發熱烈的迴響。這次肇事3隻遊蕩犬,也成了討論的焦點。而研究員不禁困惑,在有專人管理遊蕩犬的臺大校園裡,一隻白鼻心想要安身立命居然這麼難?

    明知有狗,為什麼還放白鼻心回臺大

    被人類圈養的野生動物,等同在生態系中死去。終生被人類圈養的冰箱,將再也無法以一隻白鼻心的姿態,穿梭在屋簷雨遮和綠樹之間,爬上最喜歡的那顆樹,一邊享用稜果榕,一邊窺看樹下來往的人類。也無法遇見牠這一季的伴侶,將基因貢獻給下一隻新生白鼻心。

    除非冰箱學不會爬樹、覓食、不懂得躲藏、躲避,或是嚴重肢體殘缺,使牠無法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否則,對冰箱或是校園裡的白鼻心族群而言,將冰箱野放回到臺大校園,都是最好的選擇。

    既然已知校園內有遊蕩犬危機,何不選擇其他沒有遊蕩犬威脅,或是威脅相對較小的地點?

    台大白鼻心02研究員安排冰箱從中非館野放,附近的綠樹都是覓食和躲藏的地方。圖片來源:洪郁婷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也是白鼻心研究計畫的共同指導老師。他說明臺大校內是白鼻心棲地,白鼻心族群既然已在此繁衍,在臺大出生的冰箱,自然選擇釋回臺大原本的環境。如果需要進行移地野放,牽涉到的科學評估更加困難,而衍生的爭議也會更複雜。

    應該思考的是,理應受到人類管理控制的犬隻,為什麼會在校園遊蕩,持續威脅野生動物生存?

    而鄰近臺大的蟾蜍山雖然也有白鼻心族群,但是根據自動相機調查,蟾蜍山出沒的遊蕩犬數量不少於臺大,也不像臺大有專人管理遊蕩犬。況且蟾蜍山和臺大的白鼻心族群各自獨立,把臺大的白鼻心送到蟾蜍山,會對蟾蜍山的白鼻心帶來壓力和干擾,蟾蜍山原本的白鼻心族群也不一定可接納外來的個體。

    更殘酷的現實是,全臺16萬隻遊蕩犬,因為不被都市接受,徘迴在校園、田野、河濱、近郊地帶甚至山區,與白鼻心棲息的低海拔環境幾乎完全重疊。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同樣為犬殺感到憂慮,他感嘆的說:

    基本上,臺灣「找不到」沒有狗的地方,且石虎的活動範圍極大,石虎所需不受犬隻威脅的棲地,我們給不起。

    冰箱不是第一隻野放後遭犬殺的野生動物。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也曾經救援並野放一隻被狗咬斷尾巴的穿山甲。裝上發報器三個月後觀察發現狀態良好,再隔三個月卻是白骨一具,按照鱗片跟發報器的毀損情況,研判死因也是犬隻攻擊。

    而特生中心歷時一年,辛苦拉拔長大的石虎秋哥,沒想到才野放2週就傳出噩耗,同樣受遊蕩犬攻擊而死。

    野放後兩週即遭犬殺的石虎「秋哥」。圖片來源:林育秀

    而臺大白鼻心研究員想不到的是,在有專人管理遊盪犬的校園,犬隻威脅相對小的環境裡,白鼻心要活下來還是如此不容易。

    臺大白鼻心研究團隊野放冰箱後,仍持續追蹤冰箱,觀察牠是否順利融入族群?可能遭遇哪些生存威脅?健康是否良好?冰箱回報的資料,不僅讓研究員安心,也能作為全臺的野生動物救傷、保育單位未來野放白鼻心的參考,持續精進野放流程。

    野放前做好訓練,冰箱就不會死了?

    面對校園裡的前科累累的遊蕩犬,讓冰箱早點認識天敵,是否就能避開被犬殺的命運?

    不同動物需要學會的求生本領不同,失親幼獸野放前,必須具備運動能力、躲藏能力、覓食能力、天敵辨識能力並且不親近人類。長達一個月的軟野放,研究員模擬自然環境,讓冰箱在安全的環境中學會野外求生本領。

    最後階段,研究員開放大門,讓冰箱自由進出籠舍,讓冰箱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環境,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獨立。

    為了提高石虎野放後的存活機率,特生中心在執行野放石虎之前,會將迴避犬隻加入野放訓練。然而,對於白鼻心而言,無論有無訓練,可能都難逃犬殺命運。

    根據臺大白鼻心研究團隊統計,離開安全的育幼環境之後,犬隻攻擊一直是白鼻心的傷亡的主要原因,即使經驗豐富成年白鼻心也不例外。意思是,即使冰箱受過犬隻趨避訓練,和成年個體一樣懂得要遠離犬隻,也躲不掉犬攻擊。

    「由監視器拍攝的影片顯示,大部分的攻擊只發生在短短的幾秒之內,就會造成白鼻心的重傷或死亡,而受到攻擊的個體幾乎無法存活。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遊蕩犬隻經常會將死亡的屍體帶離攻擊現場,所以推測實際上的死亡案例是遠被低估的。」林思民表示。

    趨避訓練亦有其風險,林思民說明「因為操作過程中的犬隻並沒有真正傷害動物,訓練後可能讓白鼻心發現狗沒有真正威脅,反而越做越不怕狗。必須要在動物行為訓練師的指導下進行。」

    至於,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野放研究?指導教授曾惠芸老師和林思民老師表示,臺灣所有的救傷單位都努力增加這些傷病野生動物野放後的存活率。但是個體釋放到山林之後,鮮少有人願意投注資源,進行後續的追蹤和評估。尤其像白鼻心這類並非瀕危的非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所進行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我們(若)知道什麼部分會成功,什麼部分會失敗,日後才知道我們哪些細節做對了,哪些細節做錯了。

    林思民強調「有知識做為背景,才知道要從什麼地方改進。」持續進行更多的研究,累積知識往前走,這才是研究人員對冰箱事件能提供最好的價值。

    台大白鼻心04無論白鼻心野外經驗多寡,犬隻攻擊都是白鼻心最大傷亡原因。圖片來源:林思民

    校內遊蕩犬惹事,莊博鈞:校方外包單位失職!

    在冰箱發生憾事之前,關心校園犬隻議題的同學就曾在5月10日臺大校長座談會中,提出「移除國立臺灣大學遊蕩犬隻請願」請願書,希望校方能妥善處理遊蕩犬隻攻擊師生、野生動物及造成財產損失的問題。短短3天便募集到700名師生聯署。當中有200多位教職員、學生表達對校內遊蕩犬感到困擾,無論是曾經被追吠,或是因為擔心被追吠而繞路。

    臺大校內遊蕩犬存在已久,校方也早有因應,自2007年起將校內遊蕩犬管理工作,以外包形式交給「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下稱相信動物協會)處理。記者致電臺大校方,校方表示不願針對白鼻心遭校內遊蕩犬殺害一事回應,僅強調遵守《動物保護法》及臺北市自治條例規定。

    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犬貓管理要點」規範,校內常出現之無主犬貓應予調查、造冊及建檔,並以TNvR(捕捉、絕育、疫苗、回置)方式處理。只有具潛在攻擊性、發生傷人事件、感染疫情的犬貓,會被適當隔離或通報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捕捉移置。 其中,潛在攻擊性,包括但不限於習慣性追逐人車、連續對人吠叫等。

    此次肇事的3隻犬隻都是TNvR犬隻,過去雖然都有追吠紀錄,但是因為未有傷人紀錄,所以任其在校內遊蕩,最終成了白鼻心殺手。臺大校方以每月4萬2千元委託相信動物協會管理校內遊蕩犬隻,莊博鈞質疑協會並未善盡管理責任,才導致冰箱發生憾事。

    但對此,相信動物協會則有不同看法。

    相信動物:TNvR有效,歷時13年校內遊蕩犬30隻變2隻

    27日相信動物針對白鼻心遭校內遊蕩犬殺害一事發表聲明。強調TNvR及精確捕捉方法,有效降低遊蕩犬數量,終將達成校內無遊蕩犬的目標,同時也盡力處理人犬衝突問題。

    台大白鼻心05冰箱事件之後,相信動協會移置動保處的遊蕩犬。圖片來源:相信動物

    相信動物說明校內遊蕩犬數量變化,從2007年的30隻,至2020年降低至10隻以下,到了2023年初則剩7隻左右。今年5月之後,陸續移除校內問題犬隻,包括帶頭咬死冰箱的犬隻在內,目前校內遊蕩犬大約剩下2至3隻。而相信動物在臺大周邊地區完成80%以上母犬絕育率,也使得校內新狗移入的數量變少了。

    然而,對照相信動物提出流浪犬處理量表,有44%犬隻是以送養方式移除。網友認為,校內遊蕩犬數量減少,並非單靠TNvR就能達成,搭配送養、收容等移除方式,才是犬隻數量有效下降的原因。

    對於白鼻心遭犬殺死亡,相信動物協會表達遺憾。執行長郭璇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表示,「只要遊蕩犬尚未歸零,就一定會有問題產生。」臺大經過十幾年執行TNvR,才讓校內遊蕩犬從十幾隻降為兩隻,讓野生動物如白鼻心,逐漸在校園內擴張族群。

    郭璇強調,相信動物的目標是終結流浪,與關心野生動物的學生目標並未衝突。

    台大白鼻心06相信動物協會處理遊蕩犬的方式,也包括移除後送養。圖片來源:相信動物協會

    校內遊蕩犬立刻終結,可能嗎?

    根據臺北市動物救援隊長林庭君接受窩窩記者採訪表示,學校對校內環境有自治權,除了現行的TNvR和精準捕捉,校方亦可主動捕捉遊蕩犬,交給動保處收容。不需等到實際發生衝突才請動保處協助移除。而目前臺大校方針對問題犬隻,也會主動精準捕捉。

    然而,校內犬隻移除工作並非一勞永逸,校園非封閉環境,無法阻止新的犬隻自校外移入。除了校內移除,同時也要減少校外犬隻數量,才能維持無遊蕩犬的校園環境。

    無論在近郊或都會校園,遊蕩犬都威脅著野生動物生存。冰箱的案例不只是白鼻心處境,更是全臺灣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害的縮影。

  • 遊蕩犬夜襲草鴞巢,親鳥無奈叼屍體離開傷心地(更新:農業部回覆)

    自動相機記錄到遊蕩犬圍攻草鴞巢,親鳥無助目睹巢中幼鳥被犬隻活活咬死。

  • 野放石虎三成遭犬殺,特生中心籲勿任意餵養

    林務局與特生中心聯手推廣友善石虎農產品,呼籲勿放養餵養,打造石虎安心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