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王翊蕾 插畫|林展鐸 責編|蘇于寬
台灣目前有獸醫學系的幾間學校裡,在專業訓練課程中,大多著重在伴侶動物、經濟動物和其他養殖物種,少有以台灣野外原生物種為主軸的專業訓練。
獸醫系學生如果對野生動物有興趣,除了要努力完成系內的課程,也要更積極主動向外尋求學習的機會。
包含鳥類、爬蟲類、哺乳類,小至麻雀、蝙蝠,大至水鹿、黑熊,都可能是野動獸醫師的病患,有些單位連海洋裡的鯨豚、海龜都要能處理。
而診療台上出現從沒遇過的物種,更是常有的事。
當然,每個獸醫師都還是會有個人較擅長的物種或醫療項目,因此團隊合作、跨領域交流就非常重要。
野生動物的救援案件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有時是深山野地,有時是懸崖峭壁,因此醫療救援團隊必須有基本的體能和對野外環境的認識。
有些緊急的案件,甚至必須在克難的環境中完成初步檢診或必要手術,相當仰賴獸醫師的專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野動獸醫師的特權,就是能藉著醫療的機會,近距離接觸到許多在野外難得一見的動物。
然而,有距離才有美感,當某些野生動物出現在診療台上時,那魔性體臭讓人聞過一次就不會忘記。
有獸醫師曾經這樣形容穿山甲的味道:「獨穿一幟,衝鼻滿點。」
許多在野生動物領域的工作者,都會染上走路不看路的毛病,總是在看動物留下的大便、足跡或屍體,尤其動物屍體上有許多能透過解剖、病理研究獲得的未知訊息,對好奇心強的野動獸醫師來說,屍體簡直是寶藏等級的教科書啊。
以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為例,每年救傷的案件中,大約僅三成至四成的動物能順利康復並野放,多數傷病動物並無法幸運存活。
在醫療現場中,儘管獸醫師已經盡了全力,野生動物的狀況依然很難預料,有的前一天病況看似穩定好轉,隔一天卻突然急轉直下;有的則是喪失重要的野外謀生能力,面臨安樂死的抉擇。
對野動獸醫師而言,動物能野放是幸運的,而死亡才是日常。面對生命的來來去去,野動獸醫師要有適當的心理建設和支持系統,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