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林采昱 插畫|林展鐸 責編|蘇于寬
頭足綱動物顧名思義就是「腳長在頭上」的無脊椎軟體動物。人們熟知的烏賊、章魚和魷魚等,都是頭足綱的動物!
不只人類愛吃、海洋中許多大型魚類和鯨豚都會捕食頭足綱動物,而頭足動物本身也是捕食者,因此頭足動物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臺灣位在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周圍海岸有岩岸、沙岸、礁岸,東、西海岸有淺海也有深海。海洋環境多樣,也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臺灣擁有的頭足類動物種類,就佔了全球已知種的一成!
不過仍有許多頭足動物還如同外星人般神秘,尚未被確認族群種類、正式命名,但牠們卻已面臨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和汙染等威脅,恐怕還來不及「正名」,就先永遠消失了。
現生的頭足綱又可細分為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與新鞘亞綱(Neocoleoidea),鸚鵡螺亞綱的代表物種就是鸚鵡螺;而新蛸亞綱的動物沒有外殼,常見烏賊、章魚和魷魚等都屬於新鞘亞綱。
而當左腦休息時,其控制的右眼會閉上,留下張開的左眼。
仔細觀察鸚鵡螺、烏賊和魷魚等動物,就會發現牠們的觸手(腳)都長在頭的附近,不過烏賊和魷魚只有10隻手(章魚8隻)、鸚鵡螺卻有超過90隻觸手。而相比鸚鵡螺有著大大的外殼,章魚和烏賊們在演化過程中,將厚重的外殼逐漸轉變為內骨骼,讓牠們的行動可以更加迅速敏捷。
骨板(內殼)位於烏賊體背,是烏賊體內的硬組織,其上的輪紋可做為烏賊生長的紀錄,輪紋愈多圈代表烏賊的年紀愈大。而輪紋生長則受進食、海水溫度和酸鹼度影響,例如水溫較暖和時,輪紋較寬。
烏賊的瞳孔在光線明亮時會呈現「W」的形狀(黑暗中則擴張成圓形),科學家猜測W形的瞳孔可能有助於烏賊進行偽裝(因為圓圓的眼睛太明顯了);或是讓烏賊(藉由瞳孔調控進入眼中的光線)能在光照不均勻的海洋環境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烏賊總共有10隻「手」,8隻較短的腕(arm)和2隻長長的觸手(tentacle),觸手和腕除了長度不同,還有觸手只有在末端有吸盤。烏賊會伸出觸手捕捉獵物,平時則將觸手縮回「收納袋」中。
烏賊能夠進行完美地偽裝,牠們會先觀察周圍環境,接著在幾秒內迅速改變顏色和姿勢,最後「就地消失」。
烏賊可調控全身數百萬個色素細胞(藉由控制皮膚上色素囊周圍的肌肉,若肌肉收縮,色素囊就會被拉成大片的色塊),展現出不同的體色。科學家研究觀察後,發現烏賊有三種基本套色,分別是均勻型(uniformed)、雜色型(mottled)和塊裂型(disruptive)。
因此烏賊消失的方式,並不是變成和背景一模一樣,而僅是巧妙地把自己「混」進自然環境中。
除了變色,科學家也觀察到,烏賊還會靈活地運用牠們的手,烏賊會根據看到的環境背景,決定要擺出舉手投降或往前伸手等動作,讓自己和背景更顯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