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育員專訪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林相汝飼育員
實驗動物也有褓母?
你對實驗動物的印象是什麼?一到十分,一分是最不殘忍,十分是最慘忍,你會給我們打幾分?
播放Play
豬博士專訪
豬博士畜牧場王耀宏專訪
豬博士
你對實驗動物的印象是什麼?一到十分,一分是最不殘忍,十分是最慘忍,你會給我們打幾分?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記者|鄭雅淳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億瑞

 

必要?非必要?實驗動物之惡 

 

面對實驗動物議題,始終圍繞著「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以及「實驗動物作為人類疾病模式預測的準確性低」兩項爭議,前者反應了動物實驗難以避免的道德問題,人類科技的進步是否該建立在動物的犧牲之上;而後者又衍生出實驗動物的犧牲是否真的能發揮其功效,促進科技、醫療的進步?

爭議一:實驗動物有動物福利嗎?

在上篇內容曾經介紹過實驗動物的3R準則——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在仍需要動物實驗的前提之下,實驗的過程中,須盡量避免動物緊迫、痛苦,但這樣的準則,卻仍可以不斷見到爭議動物實驗出現在報導中。

就在今年(2019),英國廢除活體解剖聯盟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CFI)就曾踢爆位於德國一間藥物與毒物實驗室以極度不人道的方式進行動物實驗,在CFI所提供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實驗動物們生活毫無動物福利可言,實驗犬籠舍地板上皆是未清潔的糞尿,甚至還有米格魯實驗後血流滿地留下乾涸的血痕;實驗猴以粗魯的方式從籠內移出被固定在實驗器材上強迫站立,操作過程中動物皆處於清醒狀況,甚至發出痛苦的尖叫。2018年紐約時報也曾經報導福斯車廠以實驗猴進行廢氣對健康影響的實驗,受到大眾批評。



設計 v1 配圖01

時至今日都可以看見,即使如德國必須遵守歐盟會員國高實驗動物福利的國家,仍發生如此殘忍的動物實驗,多少也能猜想世界各國有多少未符合實驗動物3R準則的實驗室存在。

退一步思考,即使所有實驗室對待動物都符合國際間要求高標準的規範,但無論實驗動物生活環境如何舒適,實驗過程中如何小心避免增加痛苦,實驗動物最終都難以避免走上死亡一途。

2018年台灣實驗動物死亡率為89%*,若不包含胚胎數,死亡率也達到67%,牠們有九成五(約828,126 隻動物)都是在實驗過後被安樂死。

*資料來源:農委會《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林相汝副組長提到,實驗動物本身即是為了實驗而產出,可能先天就帶有背景病變,若病發後:

必須比較直接說,當我們沒有辦法維持一些有疾病或特殊徵狀的動物,如果很明顯感覺到牠不舒服、牠痛,這個時候我們會執行安樂死,避免牠承受額外的痛苦。

此外,因應特定實驗的需求,該實驗最終需要犧牲動物、收取病理資料,進行實驗數據分析。若實驗本身沒有致死性,仍須考慮牠在實驗室待的年限與健康狀況等等是否能符合動物福祉的標準,皆可能為實驗動物需面臨安樂死的原因。


設計 v1 配圖02

 

近年動保團體開始呼籲實驗單位開放已達退休年限的犬隻予以大眾領養,然而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對於開放領養的態度則顯得較為保守,秦咸靜副主任解釋:「在機構內從做實驗到結束實驗,狗都處在有動物福祉的狀況下照顧牠,我今天如果沒有辦法確保牠的福祉,輕易送養,我到底是害了牠還是幫了牠?」秦咸靜認為領養制度其實需要搭配完整的配套,才能夠執行,台灣領養實驗犬風氣還未盛行,所以目前領養都先以身邊熟識的人為主,確保能定期追蹤領養狀況。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018年發布的退役實驗犬認養資訊

 

爭議二:實驗動物作為人類疾病模式預測準確率低?

美國國家科學院會議上就曾有研究發表指出「以動物進行藥物安全性檢測可能是無效的」在炎症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經由小鼠實驗發展出來的藥物,於近150個人類臨床試驗中失敗率為竟為100%。

美國藥物科學年會發言人甚至表示:「實驗動物模式的預測值低於50%,比擲銅板所提供的有效訊息還要低!」

凸顯出使用動物進行研究與預測,轉移到人體身上是否真的具有可靠性?若是動物模式研究放在人體上其實具有很大的落差,那為何我們仍不斷使用牠們進行科學研究?

台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回應,歐盟也曾經召開委員會討論過小鼠是否能為適當的人類疾病模式,結論則是雖然小鼠無法提供完整的疾病模式預測,但因為有許多無法被取代原因數量大、品系多、基因圖譜齊全、容易進行基因改造、生長週期短、成本低」等優勢,甚至可以依據實驗項目生產適合的實驗鼠,所以持續在實驗中被使用。

又或者如時常被作為藥物毒性、安全性檢測的米格魯,因為實驗歷史較長、血統純正、穩定性高,過去已經累積的資料齊全,仍是最常被培育成實驗犬的犬種。


設計 v1 配圖03

另一方面,若從藥物安全檢測必要性討論,秦咸靜將動物試驗檢測比喻成商品開發,在過程中失敗比例必定極高,動物測試只是篩檢過程,在數百萬物質當中,將不適合、有危害的物質刪除,可能只剩下五百個有機會成功。 

「動物實驗不是在於成功率是多少,而是應該去看,經過動物實驗到臨床實驗,有多少人類受試者因為安全性的問題死亡,我認為比例非常非常低,那動物實驗就已經達到它的功能。」

秦咸靜強調,不能因為這些數字,抹滅動物實驗對安全性把關的貢獻。

 

 

科技發展帶來的曙光——實驗動物替代方案

 

雖然動物實驗在於檢測與研究成果上有著相當的重要性,但由於實驗動物的高死亡率,我們能是否有更人道的檢測方式替代動物實驗?實驗動物3R原則*,首要即為——「替代(Replacement)」正是希望能夠使用非活體動物進行實驗,而目前國際間有多種不同新技術正在研發當中,有望在未來成為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案:

*3R: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詳見上篇


  設計 v1 配圖04

利用細胞株代替實驗動物,將抗體基因透過載體送入細胞株,使其產生重組抗體供人類收集應用。

過去豬瘟疫苗為「兔化豬瘟疫苗」意即將弱化豬瘟病毒打入兔子體內,待其產生抗體後犧牲實驗兔,摘取下脾臟與淋巴結做成疫苗。現利用細胞培養方式,已研發出「組織培養活毒疫苗」與「E2次單位疫苗」。

設計 v1 配圖05

搜集過去人類與小鼠的基因以及疾病研究,建立各種資料庫,將過去資料累積集合發展成虛擬人體以及虛擬小鼠的電腦模式。透過資料庫與電腦運算進行虛擬測試以減少許多動物實驗。

現階段多使用於人體解剖教學、模擬乘坐車輛衝擊碰撞測試,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收集自願參與受試者生理數據,建立成3D資料庫,模擬人體遭受碰撞時器官受損狀況。透過虛擬資料庫樣本的擴增,可納入多樣化因素如不同性別、身高、年齡等差距的對實驗預測結果的影響。 

設計 v1 配圖06

於晶片上創建最小的功能單位,並把重要的功能組織串在晶片上,建構循環功能,重現人體器官運作的微環境。將活體細胞嵌入擁有3D微流體並具有細胞培養環境的芯片,作為體外器官以觀察細胞在芯片內的運作。

國內外單位皆積極開發各類晶片器官的研究,如肺、肝、胃、心臟、腸等。另外,目前也已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時在晶片上模擬10種人體器官組織運作狀況,稱之為「微生理系統」(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

設計 v1 配圖06

取自皮膚細胞中未分化的幹細胞,培養出大腦類器官後,儲存於模擬胚胎組織的特殊凝膠之中,並模擬人類的大腦與體溫,發展出具有類神經元與其他腦組織結合體,用以了解人類大腦運作。 

過去人類大腦難以被觀察,而動物如小鼠大腦表面平滑,又與人腦充滿皺摺差異極大,迷你腦提供了人類腦部病變觀察與研究。透過迷你腦觀察,發現迷你腦受到茲卡病毒感染後,腦中部分神經元會死亡,而使受測試迷你腦萎縮,大小如同以小頭症病患的迷你腦,也驗證了茲卡病毒導致小頭症的推論。

 

 

替代方案,準備好上路了嗎?

 

上述各類替代方案皆是未來各國科技發展的重點,每三年一度的「世界生命科學動物利用與替代大會」也都會提出最新研究與應用。實驗動物替代方案的發展看似一面榮景,但是這些新科技距離全面取代動物實驗中間還有著漫漫長路,尤其是在技術、實務與法規層面上,都仍遇到阻礙。

阻礙一:技術發展尚未成熟到可取代動物實驗

 

上篇談過活體動物實驗大多數是使用於研究,包含基礎與各類應用研究上。此些研究大多先牽涉到疾病治療或醫療產品開發等技術,以確保進入臨床實驗的安全性。然而各類技術雖已有發展,卻仍未成熟到可以代替動物實驗。 

以晶片心臟為舉例,徐濟泰教授說明,晶片雖然可以模擬心臟細胞活動,也能夠模擬接受藥物後,細胞活動產生的變化,提供化學物質、電位的改變的測定。

「但是畢竟它還是一些盒子裡面有一些細胞,它沒有辦法變成一顆心臟。一個晶片不等於一個器官。」 

因此,替代方案的發展與取代,首先遇到的阻礙,是確認替代方案的「有效性」,需有機構通過科學上的驗證,同時也得經過學術間的認可才能夠更大量地被落實與運用,但目前台灣並無單位針對國內現有的替代方案進行驗證,只能參考國外的規範。

 

阻礙二:實務應用高成本

 

動物實驗所花費成本雖然高,但是現階段相較於替代方案,仍低廉很多。因此秦咸靜也認為這可能是替代方案不一定有人使用的原因:

「有時候很難推動替代方案是因為動物實驗收費非常低,所有的替代方案都比它貴的時候,就沒有人要換。」

以豬瘟疫苗來舉例,非動物實驗生產的E2次單位疫苗其實效果較好,但一劑為80元,且需施打兩劑;而經動物實驗的兔化豬瘟疫苗一劑僅需5元,只需施打一劑,因此多數豬農仍因經濟考量而選購後者。

 

阻礙三:現行法規多要求進行動物實驗

 

如依藥事法所制定的《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所規範,新藥上市申請所需附檢資料中第一項即是「非臨床與臨床的安全性、有效性測試」(即動物實驗),而後才能申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最後才能向衛福部申請上市。或者如現行《健康食品管理法》中規範具有保健功效的產品,皆須經過各類動物實驗測試確認其療效才能獲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

  設計 v1 配圖08

若需要推動替代方案的普及,首先面臨的挑戰便是法規的鬆綁,又或是以進步立法的角度來推行,如荷蘭政府於2016年便宣布將於2025年全面廢除動物實驗;然而動保科鄭祝菁科長對此有著不同看法:

「法律不應該做趨勢引導,趨勢引導是先驅性,那如果我們現行還沒走到這個階段,法律強硬規定下,只會造成現在正在運作的事物反而無法運作!」

技術成熟後再配合法治,相輔相成,倘若為了動物福利草率修改法律,也可能造成科技研究發展的阻礙。

 

零實驗動物的未來,還有多遠?

目前國際間其實皆致力發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如歐盟成立「歐洲替代方法確效中心」負責監管測試替代方案的開發和使用;美國亦有跨部會間的毒理計畫(Tox21 Program)開發新的方式快速檢驗製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危害、加拿大亦成立實驗動物替代中心希望能直接以人類疾病模式,而非動物模式進行疾病研究,皆足以證實替代方案發展開始受到重視的趨勢。

目前在台灣也有許多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成立3R中心,仿效英國整合政府跨部門資源並且與產業、學界合作促進實驗動物替代方案的推行。

「希望3R中心是一個國家級的跨部會的機構或是一個協調的機制。」

動團舉例,因實驗動物牽涉範圍廣大,以政府部門中農委會、衛福部、環保署與教育部皆與實驗動物相關。政府各部會間應優先整合,透過一跨部會的整合機制,確認各部會、法條間對實驗動物的規範。

但此一3R中心各界卻有著不同看法,豬博士動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耀宏博士坦言:

3R中心實際上會有很大的爭議性,我覺得還是要看它的定位和政府施政方向要什麼?

若成立3R中心他認為政府更需要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的選項,但這些建議也可能被看作圖利特定廠商,必須要非常謹慎。政府也應該更明確地訂定3R中心目標,解決部會之間疊床架屋的問題,同時扶植各界發展替代方案,提出使用替代方案的方向與建議。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秦咸靜副主任表示:「法規盤點各部會都在進行,科技技術其實也還沒成熟到可以運用。我們先把相關的機制做得更好,也許水到渠成,我們明年後年再來有3R中心,也不會落後(國外)很多。」秦咸靜認為3R中心是國際間的趨勢,但不必急於一時倉促推動,而是先將現有發展整合後,才能發揮其效果。

從現階段發展來看,要能達到全面達到零實驗動物的目標還很遙遠。

但是,站在人道關懷的角度,台灣必須因應國際潮流,將零實驗動物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目標,以政府作為領導成立跨部門的整合中心,推動科技發展協助取代動物實驗;協助、獎勵業界嘗試使用各類替代方案,以逐步取代動物實驗;同時,相關法規也需與時俱進,將現階段已有的替代方案選項納入實驗動物相關法條中。 

作為一般民眾,雖然無法直接參與科技進步或是法規的修改,但我們能做的其實比想像中更多更簡單。「持續關注實驗動物議題」其實是最積極、也最有效的參與方式,聲援各動保團體對實驗動物權益提升的連署發表自己的立場,並且持續督促政府進行轉型與改革,你我都能做到。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