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天就發生鯨豚擱淺事件!元旦下午4點40分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接獲通報,一隻中華白海豚於金門縣馬山外的后嶼軍事管制區沙灘上擱淺,由陸軍后嶼守備隊及金馬澎海巡人員一同運回馬山海岸。
協會表示,該白海豚為成體雌性,體長約2.3公尺,發現時已死亡,為避免遺體遭到破壞,經評估決議先將白海豚埋起來待擇日解剖。
海洋保育署1月3日向窩窩記者說明,本次擱淺白海豚是中華白海豚,但不是臺灣特有亞種。雖然具體死亡原因尚待解剖結果,不過根據海保署報告,臺灣去年1月至9月累計98隻鯨豚擱淺死亡個體中,除了腐爛嚴重無法分析死因,其餘多因漁業誤捕或漁船撞擊而死。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近岸水深小於25公尺的海域及河口,幼年時期身體會有黑灰斑點,自青年時期開始,身體顏色會慢慢轉為粉紅色。值得關注的是,中華白海豚的臺灣亞種族群數量極低,根據海保署2020年白海豚監測報告,2020年目擊到的臺灣亞種白海豚個體僅約32隻!
民眾若發現擱淺或需救援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可通報縣市海洋保育主管機關,或撥打「118」海巡專線,由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專業團隊處理。
今天(6月8日)是向海洋致敬的一天,世界海洋日一早,眾多環團在滂沱大雨下至行政院陳情。2019年《海洋基本法》公告後,海洋委員會曾承諾兩年內完成海洋三法:《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
但兩年半過去,法案卻仍躺在行政院,不僅尚無草案,相關立法時程也遙遙無期。
臺灣海洋面臨巨大的生態危機,除漁獲量下降、海洋充斥著垃圾,生態保護區裡更仍見刺網,造成網具覆蓋在天然藻區,危害海洋生態,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在這樣的狀況下,海洋保育法卻仍走不出行政院大門,臺灣海洋的未來在哪裡?」,質疑海洋生態危機是否能夠解決。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也表示,海洋保育相關法律散落在野保法、漁業法等法律,然而這些法律各別管理與標的皆不同,在欠缺整合性管理之下,我們的海洋保育並無法明確落實,也舉例道台灣白海豚便是因為沒有整合性管理,導致白海豚雖已劃設重要棲地,但數量卻越來越少。
而一直以來,政府、海洋保育署不斷提倡國人認識海洋,以重視海洋環境與資源。荒野保護協會指出:「以海島國家為傲,親近、愛護海洋一直是政府所提倡的,但是守護海洋資源不應只是喊口號,更要以行動來解決問題!」
眾多環團於現場向行政院陳情,為了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應儘速制定海洋保育法等海洋三法,並提出規劃立法時程。對此,行政院包晃豪參議也出面回應表示:「環團的陳情皆有聽見,相關制定與時程,行政院會盡速來處理。」
2019年南臺灣的冬日陽光普照,農曆新年剛過,一具中華白海豚屍體暴露在彰化養蚵的海濱礫石灘,嘴上胎毛未脫、肚臍還未癒合,估計出生不到3天死亡,一雙短小的胸鰭原本應在海裡伸展徜徉,停留在陸地變為無用。
芬蘭動保組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於今年夏、秋季節再次調查芬蘭多家皮草繁殖場,發現目前仍有上百萬隻動物因皮草工業需求,被創造成「皮草機器」,被迫食用高脂肪食物,使其快速成長至「大尺碼」,而且終生囚禁不見天日。
今日(27日)立委陳椒華召開「慟!又一白海豚死亡!政策切勿再隔靴搔癢 任由海豚白白死去」記者會,1月21日一隻未成年死亡白海豚擱淺在臺南漁光島,海保署、鯨豚解剖學者、臺灣及香港保育團體為了這起憾事齊聚,共同討論死亡個體的解剖分析,以及推估僅存約50隻的臺灣白海豚極危處境和保育行動。
20年前學界正式紀錄——白海豚出沒於臺灣西部的河口淺水海域,小族群逕自在島國西側棲身,粉色身影在海上游動,狹長的沿海地帶是牠們唯一家園,漁業、工業、各式人為活動與開發卻環伺在側,2008年國際組織 IUCN註1評斷牠們的處境極度瀕危,數量也持續下探。儘管建議保育舉措提出多年,但實際執行卻寥寥可數,背後有著太多未解困局⋯⋯。
大橋建好後,原本有著生機的海域,連一隻海豚的形貌都難以尋見——2018年港珠澳大橋竣工,香港活躍於大橋北側水域的白海豚不再往復。儘管香港的白海豚保育走在臺灣前面,但人為開發當前,當地白海豚難以保全的擔憂日益趨升;臺灣西海岸沿海的白海豚同樣與人為鄰,面對漁業、各式人為活動頻仍,開發建設從未斷絕,保育對策更晚起步,臺灣僅存50隻的白海豚未來難測⋯⋯。
訂戶登入就能搶先閱讀尚未公開的報導,也能查閱您的訂閱付款紀錄。
Your e-mail is required to ensure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Website and its services and we make a commitment not to reveal it to third par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