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怡君  編輯|朱翊瑄  設計|陳億瑞

白海豚與「已滅絕」白鱀豚——身處人類製造的相似險境

臺灣孤懸於汪洋之中,西海岸有一群粉色身影穿梭在近岸海域,巡遊範圍平均僅距岸3公里,不與他處白海豚交流,自成臺灣的特有亞種族群,牠們是僅棲息於臺灣的中華白海豚,名列全球現存最瀕危的鯨豚物種,與墨西哥北部一帶的加灣鼠海豚齊名,在人為影響劇烈之地,徘徊於極度瀕危的邊緣,與中國白鱀豚「應已滅絕」的處境相去不遠。

應已滅絕的白鱀豚

第三篇 02白鱀豚淇淇在長江被漁民捕獲,用來抓魚的大鐵鉤在牠頸部留下傷痕。從1980年到2002年,牠受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死後則被做成標本,成為物種走向滅絕的警示。|照片來源:Roland Seitre CC BY-SA 3.0 @ Wikipedia 

1980年代白鱀豚仍有約400隻,時隔27年,即被列入野外滅絕;2004年學界首次發表臺灣的白海豚紀錄,過了4年被IUCN評為極度瀕危,近6年來數量持續下探,難保不會步上白鱀豚的後塵,國際學者專家即建議將「禁用刺網」列為現在最優先行動註1,即刻防止白海豚數量減少。

臺灣的白海豚身處險境與白鱀豚相似,西海岸人為利用多元,近沿海漁業存在有上千年歷史,1960年代西部開始工業化,再到近年推動替代能源發展,天然氣擴港開發、離岸風機建設一案接著一案。白海豚受到人為開發利用海洋的衝擊,網具纏繞、船隻撞擊、棲地破碎化、水源及空氣污染、水下噪音等威脅環伺在側。

2020年海洋管理單位海洋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才劃設臺灣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對於漁業衝擊的因應仍待擬定和凝聚,擺在白海豚復育面前的難題,還有利益更為龐大的開發建設帶來棲地破壞、環境污染等,保育措施更加不定,白海豚所需援救仍遲遲未盼到。

第三篇 03臺灣的白海豚僅棲息在臺灣西部的近岸海域。|照片來源: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張恒嘉拍攝)

當開發落在白海豚棲地 環評卻難守得住 

臺灣的白海豚研究調查積累十多年,出自曾任臺灣大學生演所教授周蓮香主導的團隊之手,她有著「鯨豚媽媽」稱號,不僅包辦保育主管機關的研究調查計畫,同時也受僱於開發業者,多次接下與白海豚相關的環評生態調查。 

但當環評生態調查團隊不是透過公開方式遴選,而是由開發業者聘僱,聘雇合約未經公正第三方監督,直接由個人、學會、協會等名義簽署;並且受託單位除了進行生態調查,也常兼具顧問角色,提供業者工程開發的因應對策建言,在這當中缺少利益衝突的揭露程序,環評能否維持應有的客觀中立,長年受到挑戰

第三篇 04周蓮香作為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的業者方代表出席會議。|照片來源: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與白海豚相關的環評爭議案件莫過於國光石化一案,此案被列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在濁水溪河口北岸的濕地填海造陸,面積多達4000公頃;但該處也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開發將可能切斷白海豚洄游路徑,增加牠們的滅絕風險。當時萬人上街頭抗議,並有多個民間團體發起全民信託,藉由認股買地的行動保護環境、搶救白海豚。

周蓮香由業者委託調查,在環評審查專家會議上,提出減輕開發衝擊的對策——經由食物訓練白海豚繞道而行,然而,他亦坦言這是一個不知能否成功的方式,引發輿論,「訓練動物穿越一個不是說很寬的地方,如果說萬一不行的話,在關鍵的位置放置一個食物的誘導器⋯⋯海豚是可以學得會的,但是當然我在結論上也特別講,這個是實驗性質,全世界沒有人做過。」

此案受到大眾高度關注,最終2011年政府決議停建。然而,在歷年與白海豚相關案件裡,通過的案件多於撤銷,調查團隊受託於開發單位的環評設計不變,並且相關的調查研究鮮少發表在經過同儕審查的國內外科學期刊,甚至調查資料也未見公開發表供其他研究團隊檢驗,環評替白海豚、生態把關職責能否落實,難以得到驗證。

第三篇 05臺灣的白海豚短暫出水面,又沒入海裡。|照片來源: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張恒嘉拍攝) 

西海岸開發建設從未停歇,光是2000年前後十年的時間,西部海岸線就因建置漁港、設置發電廠、防洪工程和其他公共建設等,導致白海豚棲地約減少20%註1,還不包括早已完工的填海造陸臺中港、彰濱工業區、六輕工業區等大型建設。

在這之後,海保署盤點2018年到2025年之間,位處白海豚潛在出沒範圍的開發案件共29件,與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重疊即有6件。其中,臺中港外港區擴建一案要用做天然氣接收站,目前正處於環保署第二階段環評審查,對白海豚可能引起的負面影響受到關注。

按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對於重要棲息環境的規範,海保署有權對範圍內的開發建設進行審核許可,此機制何時落實還未知,但現存臺灣的白海豚在開發計畫範圍出沒註2,未來開工後,生活勢必受施工擾動;此外,專家學者也憂心,牠們算是高度洄游的物種,開發將使狹長的沿海棲地一分為二,阻斷兩側族群交流,讓數量稀少的牠們面對更大危機。

根據歷年調查目擊結果與公民科學目擊位置,皆可發現,臺中港外為白海豚活動及移動路徑頻繁的區域,依據臺中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的施工範圍,可能將截斷白海豚南北游走的路徑與生態廊道,除了加劇棲地破碎化,施工打樁噪音也將影響白海豚行為與聽力。

——摘自110年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研究計畫

第三篇 06根據海保署2021年研究調查成果,2018年到2025年位處於西海岸,鄰近或重疊白海豚棲地的開發建設共29件,離岸風機相關開發約佔一半,是西海岸近年的重點開發項目。|資料參考:110年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研究計畫。|資料整理、設計製圖:窩窩wuowuo

自從1994年政府頒布《環境影響評估法》過後,環評機制透過環評委員以學術專業,審查開發建設計畫,成為替生態把關的守門員,理應評估開發是否可行;但遇到國家重大政策時,卻常見政策推動在前,環評程序走在後,甚至像國光石化的情形一般,生態調查與評估遭質疑有失客觀,使得環評這關難守。

2012年到2021年走過環評程序的867個各類開發案中,第一階段審查結論就通過者將近8成,另外4%進入更嚴密的第二階段環評,被判定「不應開發」遭到駁回則僅有1.5%。開發與生態在環評擂台多次交鋒,常是業者提出迴避、縮減範圍方案,或是補償、減緩對策之後,以生態環境「不得不」的犧牲作結。

第三篇 07統計截至2021年4月,2012年到2021年間共867件一階環評案的審查結論中,多數皆通過。|資料參考:黃斐悅、廖英凱,2021。當壞科學滲進無辨是非的環境影響評估。2021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論文。|設計製圖:窩窩wuowuo 

身為海島國家,卻對鯨豚、海洋的探尋尚淺薄

相較於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1960年代陸續展開鯨豚生態研究,臺灣鯨豚研究資源少、起步晚,直至1996年才由學者專家共組的福爾摩沙尋鯨小組開始調查,在東部及南部海域盤點與紀錄鯨豚種類,周蓮香即為發起者之一。

西方國家較重視生態環境,透過長期海洋的生態基線調查,當生態保育遇到開發建設時,評估的依據是建立在長時間累積的科學論據上。臺灣生態觀念則迥異於此,比起詢問「海裡有什麼」,臺灣社會意識與政策方針常更偏向「調查這有什麼用」。

反觀臺灣,作為基礎的海洋生態及環境基線調查遲遲未啟動,直到2018年專責海洋事務的單位海委會成立,才陸續對多類別的海洋生態系展開物種調查。近3年內能源局推出離岸風機開發前後的監測調查,以及環保署預計未來要求業者提供環評調查的初始資料,臺灣對海洋生態才剛開啟較全面的認識,但對海洋的利用早已跑在前頭。 

第三篇 08 一隻白海豚游經臺中火力發電廠。|照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那些難以信守的承諾 當保育作為開發的配套⋯⋯

香港的白海豚首次基礎生態研究在1993年,早於臺灣十年,並於2000年提出白海豚護理計劃,擬定保育對策,規劃劃設生態保育的海岸公園。香港在現行保育白海豚的海岸公園內,做出限制船速、部分區域禁止商業捕魚等規範,似為白海豚保育的先鋒,但當保育行動落在開發之後,恐怕也仍以失敗作收。 

2018年串連中國廣東珠海、香港、澳門的港珠澳大橋開通,為目前全球跨海距離最長的公路。這項大型建設穿越香港的白海豚棲息環境,從2011年開始施工擾動長達8年,填海打造人工島、大橋橋墩阻絕洄游路線等,施工至今白海豚數量從88隻銳減至37隻,香港海域的目擊個體少掉約6成,香港棲地環境持續惡化

2018年通車後,大橋北側每年統計白海豚最多僅6隻,人工島所在的東北區域更已連續6年消聲匿跡,此區還有填海面積更大的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持續施工,就算2016年年底已劃設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作為補償措施,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白海豚出沒。

第三篇 09 儘管港珠澳大橋橋墩有間隙,但根據研究學者的說法,白海豚在附近徘徊過後,仍未通行而離開。|照片來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

第三篇 10 香港歷年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監測調查,將棲地分為大嶼山東北、西北、西、西南,港珠澳大橋從2011年開始施工建設,一直到2018年開通並到如今,影響大嶼山東北、西北的族群數量下降。|資料來源: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海洋哺乳類監測資料(2020-2021年度)。|數據統整、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此外,大小磨刀海岸公園限制航速,卻一度被港媒踢爆,短短9日內就有34起超速違規,但負責管理海岸公園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卻連同這些違規案件,已3年未曾在任何海岸公園檢控船隻超速違例,海岸公園對白海豚的保育措施若執法不力,也是形同虛設。

第三篇 11 香港因船隻撞擊、網具纏繞帶傷的白海豚不少。|照片來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 

臺灣西部海域在2035年前,將豎立千隻離岸風機,大規模的海域開發目前已有十多家國內外廠商投入,2016年政策環評訂立保育白海豚及生態的相關規範,像是監測方式及頻率、水下噪音標準等,但隨著實際開工,也已發生數起違反環評承諾開發的情況。台灣電力近期更提出環評變更,原本施工前要了解鯨豚生態,每季須做14天的水下聲學調查,但若海象不佳等狀況造成監測的儀器遺失,14天改為只做一天24小時,與原先承諾大不相同。

不論是香港或臺灣皆是以開發為前提,開發業者承諾「說好的」生態補償或減緩、迴避等措施,使得開發案審查時,影響的嚴重程度似乎減輕了,但若之後執行不如預期,生態卻也已承受難以逆轉的苦果。 

沒有積極保育 牠們終將被人類覆滅  

岸邊、海裡充斥人類活動的聲響,白海豚在海中緘默地游動,不論游去哪裡,那裡也是眾「人」之境。2000年代之初,白鱀豚成為第一個因人為衝擊滅絕的海豚,棲息於近岸的海豚與人為鄰,形同與危險共處一室,當落入極度瀕危的處境,若沒有下定保育的決心與行動,翻轉局勢看見奇蹟,那麼人們的建物建起時,牠們的住所可能也已成為失落之地。 

倘若人為威脅當前,保育對策仍舊姍姍來遲,生態保育依舊被放在人為利用、開發建設的順位後面;倘若白海豚被人類擊落的亡魂繼續積累,或許,離這些粉色身影在臺灣西海岸旁永久長眠的日子,也已不遠。  

極度瀕危的臺灣白海豚

第三篇 12 2022年1月21日臺南漁光島海灘,一隻白海豚死亡擱淺。|照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重新溫習白海豚:白海豚只差一「級」就滅絕,保育進程緩不濟急

 


  • 註1:Taylor, B.L., Araújo-Wang, C., Pei, K., Gerrodette, T., Rose, N.A., Bejder, L., Chan, H.-C., Chong, K., Nowacek, D., Schormans, E.K., Wang, J.Y., Winkler, R., Würsig, B. and Reeves, R.R. 2019. Recovery Plan for the Taiwanese White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Prepared at a workshop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Ontario, Canada, 28-31 August 2019. 33 pp.
  • 註2:劉威廷、黃彥婷、侯雯,2021。台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監測計畫成果報告書。110年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研究計畫。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