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一):臺灣黑熊族群回升 人熊衝突成保育新挑戰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12月9日、10日辦理「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首日議程聚焦台灣黑熊、山麻雀和石虎的保育成果,揭示三種保育類動物的物種現況,以及近年相關保育工作的執行方式與成效。

    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自1989年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量曾推估僅存300-500隻。近年觀察到適合台灣黑熊的潛在分布區域區域逐漸擴大,自動相機監測也顯示族群相對豐度呈增加趨勢。

    黑熊潛在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外圍有不等程度的擴張,北臺灣雖有部分區域減少,但整體面積增加。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台灣黑熊族群回升,顯示近年加強棲地管理已初見成效,但也引發新的議題:在花蓮卓溪部落一帶,夏季黑熊會遷移至較低海拔的山村周邊,且多在日間出沒,與人類活動時間高度重疊,因黑熊對人類具備殺傷力,且可能造成農損,需妥善防範人熊衝突。在中北部大雪山地區,黑熊棲地鄰近山村與遊憩地點,林保署台中分署為此設置能防止野生動物取食的生態友善垃圾桶,避免黑熊翻撿垃圾,並在遊憩區域規劃黑熊AI預警系統,目前尚未有實際使用案例。

    雖然族群量開始止跌,但台灣黑熊尚未脫離瀕危動物行列,探究2018年至今救傷的20隻台灣黑熊,誤中陷阱為救傷主因,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綦孟柔秘書長以年邁公熊「閽帝夫」為例,說明套索陷阱可能使組織壞死,傷情嚴重者需要截肢,「閽帝夫」透過清創手術及雷射治療刺激肉芽生長,在處置136天後野放,追蹤53天發現死亡,推測應為自然老死。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則從10隻救傷個體的追蹤成果發現,台灣黑熊雖然不會冬眠,但在冬季有降低活動量的傾向,成年雄性個體若是異域野放,以「711/953」和「達古阿里」兩隻個體為例,可能展現「返家行為」,並在試圖返家的過程中遭遇生存威脅,除了持續監測,他也呼籲考慮成年個體異域野放的適宜性,以成年個體有高度返家傾向的美洲黑熊而言,研究顯示55%異域野放的美洲黑熊活不過五個月。

    為減緩獵具對台灣黑熊的傷害,目前已禁止使用獸鋏,同時林保署自2020年開始推廣以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取代傳統套索陷阱,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除了透過媒體及教育宣導黑熊保育的觀念,政府也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鼓勵部落居民參與棲地巡護與監測,促進人熊和諧共存。來自武陵社區發展協會的古建明理事長稱胸前有著白色V字的台灣黑熊為LV:「LV來了,給我們五萬塊獎勵!」他表示過去布農族有忌諱黑熊的傳統,但目前部落已轉變為積極響應黑熊保育。

    政府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及改良式獵具,期許能帶來人熊共存。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現場民眾關心人熊相遇的因應之道,林保署保育管理組野生物保育科高雋科長強調目前臺灣沒有人被熊攻擊的紀錄案例,落實無痕山林並使用會製造聲響的熊鈴能避免遇到熊;而若真的相遇,保持冷靜正面對著熊緩慢後退是最佳應對之道,姜博仁則補充在熊主動接近的狀況下,防熊噴霧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也強調防狼噴霧的射程太短,無法做此用途。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推廣在山區遇到熊的正確因應方式與通報專線。 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高雋表示,過去的保育思維是將動物的棲地隔離、排除人類進入,近年有所轉變:「人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未來,黑熊保育仍須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族群監測、狩獵管理、人熊衝突預防、教育宣導與救援野放,確保台灣黑熊的永續生存,實現「有熊國度」、「人熊共存」的願景。


    臺灣黑熊保育延伸資訊:
    臺灣黑熊保育行動成果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完整版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願我們還來得及和解
    遇到熊怎麼辦?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





  • 400隻雞因黑熊入侵受損 林保署已捕捉並評估野放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雞舍內的雞一天天變少,原來是黑熊偷跑進去吃!自10月初開始,花蓮卓溪鄉近來發生多起養雞場遭入侵事件,導致當地雞農遭受嚴重損失,5處半開放型養雞場共計有400多隻雞遭受侵害!

    10月10日,陳姓雞農發現卓溪鄉石平海拔200至500公尺的雞舍內的雞逐漸減少,由於入侵處海拔不高、已接近平地,原先以為只是附近遊蕩犬入侵滋擾,直到發現疑似黑熊的腳印,推測可能為黑熊所為,才於10月22日盡快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通報。 

    接獲通報後,花蓮分署立即派員勘查,並於入侵路徑設置4台紅外線相機進行監測,發現一隻黑熊居然連續3日夜間入侵雞舍,確認偷雞怪盜不是遊蕩犬,而是黑熊! 

    為了維護雞農安全,花蓮分署立即提供熊鈴以及防熊噴霧,並與石平部落文化產業推廣協會巡守隊協力巡守、施放炮竹驅熊。 

    但驅熊過程中,花蓮分署發現該黑熊此處吃不成,便會繼續往下一間雞舍移動!花蓮分署署長黃群策表示:「10月22日當天驅趕後,黑熊就未再進入當日驅趕的第一戶雞舍,轉跑到第二戶雞舍,第二戶驅趕完後,牠又跑到第三、第四戶,連續共有五戶養雞戶有熊入侵的情形。」 

    20241113news 01黑熊出現在自動相機畫面。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0241113news 02雞舍旁有黑熊腳印!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台灣黑熊為一級保育類動物,要不傷害牠、友善驅熊,同時確保養雞戶的雞不再受經濟損失,降低人熊衝突,也成為棘手的難題。花蓮分署研判該黑熊恐再持續滋擾,決定增設20台紅外線相機掌握黑熊行蹤,並與專家現場勘察進一步擬定防熊、捕捉策略。 

    原先花蓮分署與專家擬定,以飼料誘捕的方式,先把黑熊捕捉起來降低雞隻損失,想不到黑熊完全不屑飼料,只想吃雞,捕捉行動一度受阻!「原於前4家養雞場設置4個餌料誘捕桶,但黑熊完全不為所動,仍選擇活雞大快朵頤。」 

    11月4日,在強颱康芮過境後,花蓮分署又接獲距離較遠的第5處雞舍也有黑熊蹤跡後,決定集中部署於該廠捕捉、加強捕捉方式。「除誘捕桶數量增加至8個以外,亦緊急製作可避免黑熊受傷的安全套索3具,於黑熊可能行經的路線埋設,搭配玉里工作站與石平部落文化產業推廣協會人員於前4家雞場驅趕、巡邏,終於於11月7日凌晨捕捉到了!」 

    捕捉到後,花蓮分署以及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立即至現場確認黑熊狀況,在野灣醫療團隊現場麻醉檢視後,確認這隻黑熊為125公斤的成年黑熊,且在安全套索的精準捕捉下無造成黑熊傷害! 

    目前,該黑熊已被送至台東池上野灣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進一步檢查與收容,後續將與專家研議是否野放,同時也會執行驅避訓練、裝設衛星定位頸圈,尋找適當的地點野放,讓黑熊回歸山林,同時防止黑熊與雞舍衝突再度發生。 

    20241113news 03巡守隊於清晨發現黑熊被捕捉到的第一畫面。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0241113news 04黑熊捕捉後的個體檢查環節,所幸安全無受傷。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0241113news 05主管機關感謝雞農通報,勿自行驅熊或是傷害他們,針對損失提供生態給付補償。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為何黑熊會走往淺山、闖入雞舍吃雞呢?難道是高山上的食物不足嗎?其實並沒有這麼絕對! 

    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向窩窩記者表示:「據我們目前對卓溪鄉那帶的了解,因為那塊是玉山國家公園連貫的一部分,也是黑熊的棲地,等於說無論高山或淺山,都是黑熊的活動範圍,而當活動範圍內有吸引物(雞隻),黑熊鼻子很靈敏,自然會被吸引過去。」 

    隨著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張晉豪也表示:

    野生動物活動範圍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如何與野生動物友善共存這塊土地,也是現今重要的課題之一!

    他建議,未來主管機關應可持續監測當地,看是否為黑熊經常出沒的地帶,若黑熊頻頻現蹤當地,應擴大推廣友善黑熊等相關措施,像是宣導生態給付、避免使用傳統獵具,移除吸引源或改以使用電圍網,對驅離黑熊都相當有效果,達到保育黑熊同時降低經濟損失。 

    「黑熊也害怕人類,若牠們於村落附近現蹤,多半僅會在周邊出沒,並不會真的直接出現在人類面前。」張晉豪也呼籲民眾無須過度害怕黑熊,學習認識牠、與牠共存更為重要! 

    自2022年起,由林保署所推動的友善生態服務給付已納入臺灣黑熊,針對雞農的經濟損失,花蓮分署將依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發放通報獎勵金及損失補償,並感謝雞農主動通報及配合防熊措施。此外,也呼籲職業型家禽養殖場應以圍籬加強防護養雞場,亦可改採電圍籬防護,政府將補助3/4設置費用! 

    花蓮分署也呼籲當地居民,山村聚落戶外垃圾廚餘或飼料應妥善收納,降低黑熊吸引源。若發現黑熊蹤跡,勿自行處理,請立即通報林保署或花蓮分署(0800-000930),政府將會迅速派員協助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並提供熊鈴和防熊噴霧,以維護居民和野生動物的安全。

  • 711黑熊又來了!把農舍當作巷口7-11?

    711又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流連人間,會使牠難以回到野外正常生活嗎?(圖片來源 野生動物急救站

  •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祝我們不再見面

    去年夏天,黃美秀再次見識台灣黑熊神秘的靈性。原本在山上教學的黃美秀,因為颱風靠近而提早結束課程下山,一下山便聽聞有隻走失小熊出沒,尚未歇腳就趕往小熊所在地。橘色塑膠桶內瑟縮的小熊轉著烏溜溜地眼珠子,這是黃美秀與小熊的第一次接觸。

  •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願我們還來得及和解

    撰文|劉亭妤   責任編輯|陳信安

    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

    台灣黑熊711/568是窩編認識的第一隻黑熊。那時窩編我還沒深入動物議題,而牠還叫作711,是隻屢次侵擾果園、翻工寮冰箱而上新聞的問題熊,所以牠的野放編號也被戲稱成便利商店7-11。後來,牠中了果園山豬吊,救傷收容照養一年又四個月後成為568,被祝福著異地野放後的生活「有順發」,卻在返家路上、破曉時分、三聲槍響下,生命戛然而止。

    「打死,丟到樹林裡面。」
    「丟遠一點。」

    568遺體2022年5月10日,林保署台中分署護管員葉飛、陳智剛、野聲研究員郭彥仁在武界山區溪溝內尋獲台灣黑熊711/568的屍體,沒找到衛星發報器項圈。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知道牠死亡的消息,對於曾多次觸碰到牠新聞消息的窩編,多也難以言語當下的震驚。當時在辦公室,更有看著牠新聞故事許久的同事難掩激動地在公司通訊軟體,留下句:「e04」。

    若是看著上述被檢警還原的作案對話,而將黑熊的死怪罪在開槍的獵人祖孫二人、教唆殺熊的叔叔是簡單的、痛快的,也符合常理與人性。尤其當時正勞師動眾地護送牠重回大雪山、牠的家,只有一個渺小的心願:「希望牠回到野外過得好。」儘管結局的導向終歸是大眾最不樂見的方向,但主管保育與山林的林保署卻沒有將問罪擺在第一順位,所有一路上追蹤著568的人們心情也是複雜的。

    本書作者蔡惠萍為這段心境下標「我們都是加害者」,並引用了野聲團隊姜博仁的自省:「他們當下會獵殺黑熊,我們可能也是促成這件事的一份子,他們(獵人)某方面也是受害者。」

    211780「糟了,武界周邊都是獵場,那裡陷阱很多。」568在野放後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翻越14道稜線,主動避開人類聚落、農田;最後,568的訊號在清晨五點多消失,有人聽見不尋常的清晨槍響。

    如果_____,568是不是能逃過死劫?

    發生在711/568的憾事不僅只是「人熊衝突」,也是「原漢衝突」、「官民衝突」未解的結果。只是一隻野生動物,用牠的熊生來警示我們這件事,不能被遺忘。

    「早期獵人的想法是,黑熊是政府在保護,如果夾到就滅口。」一名祖父以布農族狩獵文化傳承的方式帶著孫子打獵,卻因不諳法令而滅證,殺了中了山豬吊陷阱的黑熊。而以往,大眾在意的往往是:為什麼要打獵、放陷阱,甚至殘殺保育類野生動物?

    如果跳脫這樣二元對立的思考,走入法規與族群文化之間的矛盾,讓衝突能夠在槍響之前修復,568的熊生或許就還有下頁篇章。

    森林法與野保法猶如兩把利刀,徹底切斷原住民與山林的親密關係。族人與執法的林保署衝突不斷,原住民口中的「林先生」,指的不僅是林保署,更是邪惡的代名詞。

    從惡法到「現在我們知道可以馬上通報。」的這條路,該如何建成?本書透過568的故事隱隱的告訴我們。

    160林保署各分署與部落社區合作「黑熊巡守隊」、推廣換用「改良式山豬吊」,努力消除不信任的高牆,彼此同理、攜手友熊。

    恰好窩編前些陣子在製作關於「山豬吊禁不禁」難題的報導,包含林保署、野聲、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等保育工作者都向窩編說,非常擔心山豬吊全面禁用後會「地下化」,更不利保育。

    雖然理性上能夠理解,但從守護動物的角度,不免思索著是否只是鄉愿,禁用後的地下化使用和當前一年11隻黑熊遭誤捕的情形有差別嗎?而這本書的訪談內容,也給了另一種報導之外的思考途徑,並給予讀者們更有脈絡的詮釋。

    一個多元族群文化共處的國家,卻不考量既有族群、原民部落文化對於土地利用的概念以及自然資源索取的觀念,沿襲日本殖民精神的《森林法》以及大漢人主義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強行將山林國有化、走向禁獵時代。

    獵人原是部落的英雄,頓時成了盜竊國家財產的小偷、犯罪的狗熊,「殘忍」「野蠻」「落伍」汙名標籤撕不掉,現代社會不理解也沒機會理解,為何部落族人要吃野外食物。

    想像,如果有一天,原住民反過來規範漢人不准燒香拜拜,或是要事先申請,也不准迎媽祖,漢人會不會反抗?

    法律嚴厲剝奪狩獵權、打壓狩獵文化的結果是,讓原住民的狩獵活動轉為地下化、法律成為了具文;警民心知肚明,平常相安無事,需要業績時就把原住民違法打獵當成提款機。這樣的關係,是無助於動物處境的提升或保護。

    113獵人不只是向山林拿取獵物,更是管理山林的人。和土地關係親密的部落擔起資源利用與照顧的責任,比政府更用力保育棲地與生態。

    「我怪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快,沒有讓這些族人們知道,誤傷黑熊只要通報並協助救援就不會有罪。」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自責,國家沒能來得及和全台800多個部落一一化解對立關係,如果能早些與案發的武界部落重新建立起緊密的信任關係,合作狩獵自主管理計劃,就有機會解救受困山豬吊的568,牠的生命更不會結束於三聲槍響。 

    不恨了,和解才有下一步

    568的案子,三名被告被檢方依照違反野保法、刑法提起了公訴,也遭林保署台中分署請求民事賠償568的衛星發報器項圈。

    但比起嚴刑峻罰或賠償24萬多的財損,林華慶反而更希望促進黑熊保育宣導,竟邀請獵人祖孫兩人擔任黑熊保育志工,參與了包含《一隻台灣黑熊之死》紀錄片放映在內的宣導活動。不僅如此,案子審理結束後,林華慶也邀請三人一起送711/568回到大雪山長眠,「很抱歉!568回家吧!」「我們很抱歉,安息吧!謝謝568。」

    711568回家了711/568回家了。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林間一隅,成為牠最後的歸身之所。這是一片典型的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充滿了黑熊最愛的殼斗科樹木。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獵人也許會想跟黑熊和解,也會想跟林保署和解,若邀請他們一起到大雪山送568回家,也象徵三方和解。

    雖然邀請被告參加受害者的葬禮,站在人類文化思維裡幾近「在受害者身上灑鹽」,而林保署選這種近似於「修復式正義」的作法也不免引發爭議,被認為沒替黑熊討公道、還跟兇手和解?但林保署相信,只有和解才能共生、共好,「因為保育的關鍵是在這些山村部落。」

    窩編初次接觸山豬吊議題時,曾經想著——何不不再用陷阱了、不要再讓動物無辜死傷了,就可以解決動物處境了!但野灣救傷團隊卻告訴我,保育不只是動物的安危與存續,與動物生活共享生活空間的居民過得好不好,他們的處境、需求同樣必須重視。

    撕裂的傷口需要時間結痂、癒合,被山豬吊勒出的傷口是如此,族群間複雜的矛盾對立亦是。原諒、和解只是攜手保育的第一步,如何透過狩獵自主管理、生態服務給付等方式串起人、動物、環境的連結,是我們可以持續關注、給予支持的在地治理。

    568透過山神告訴巫師,受困陷阱當時,牠原本是背對獵人,雖然聽到有人靠近,但並不以為意,因為牠相信人類,知道人是友善的,最後被殺了,牠也覺得很訝異。


    「那牠還相信人類嗎?」這是我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568說牠依舊相信人類,沒有恨。」

    大雪山的殼斗科植物種子們陪568長眠。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的作者資深記者蔡惠萍深入黑熊711/568的死,用內斂的筆、持平的敘事,撐開介於「你的正義」與「我的正義」之間的灰色空間,讓讀者得以衡量出自己心中的那道天平:是使用山豬吊的錯嗎?是獵人的錯嗎?是野放的方式錯了嗎?

    在探究人與熊、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層疊交錯的問題,對錯、黑白之間,是否有更好的選擇?711/568沒能走完的返家路,不也是我們尚未完成的旅程?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章節預覽

    第一章|最常上新聞的黑熊
    第二章|熊熊來到人間
    第三章|你怎麼又來了
    第四章|五六八,你要去哪裡?
    第五章|打死,丟到樹林裡
    第六章|我們都是加害人
    第七章|鑰匙在哪裡?
    第八章|終於敢作夢了
    第九章|從懷璧其罪到守望者
    第十章|回眸後的深情
    第十一章|死了一隻熊後
    第十二章|獵人的眼淚
    第十三章|難以跨越的大山
    第十四章|你有恨嗎?

    211777

  • 又有黑熊中套索,右前肢腫脹脫臼已救援治療中

    12月26日午後2點半,臺中和平區梨山松茂林道旁林地內,疑似有一隻臺灣黑熊受困,經民眾通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梨山工作站後,森林護管員立即前往現場查看,經過2.5的小時的搜索,果真在森林中發現一隻動彈不得的黑熊,確認了黑熊受困的位置!

    由於受困地點遙遠,約在海拔高度約1,690公尺樹林內,在確認位置後出動第二批救援團隊,當成功再次抵達黑熊所在位置時,已經是晚上10點30分,而在經過救援與初步清創後,隔日早上7點,成功將黑熊安全送至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治療。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這隻黑熊體重約72公斤,是一隻已有生產經驗的成年母熊,牠的右前肢因為受困套索腫脹,且疑似有脫臼現象。」目前,該黑熊已由獸醫師照護觀察中。 

    其實,能解救到這隻黑熊已經算不幸中的大幸。今年6月,同樣在臺中和平區亦有一隻黑熊中套索陷阱,難過的是,該黑熊雖無受套索而有明顯外傷,但由於正值酷夏,又受套索限制行動而動彈不得,最後仍不幸死亡,經解剖後研判,死亡原因與脫水有關。 

    套索及獸鋏這類陷阱,其實對野生動物殺傷力極大,當動物誤觸,很容易在掙扎過程中受傷,甚至失血過多死亡,也可能因為被限制行動而無法覓食,導致渴死、餓死。如果強力掙脫,更可能發生終生殘疾或因傷口感染而死。

    目前,農業部雖依照《動物保護法》進一步禁止使用金屬套索(山豬吊),但在法條的第14-2條「不得製造、販賣、陳列或輸出入」的限制則僅限獸鋏,且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及21-1條也有條件允許使用,使得套索的流通及使用仍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傷亡。 

    在目前的法規規範仍難以撼動市售獵具的販售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呼籲:「若入山民眾有防治野生動物危害需求,或是有傳統狩獵需求,請至林業署換取改良式獵具。」改良式獵具的設計,能避免鋼索扭死纏繞,並限制直徑,降低束死的可能,減少誤捕黑熊等非目標動物的機會。 

    未來,民眾若有發現臺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受困,可聯絡各地林業保育署通報:https://www.forest.gov.tw/0000040

  • 單月六起黑熊救傷 東台灣正摸索人熊共存之道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2025年3月,連續發生多起台灣黑熊救傷事件,除了3月38日於台中烏石坑的救援案例,其餘皆發生於台灣東部。東台灣是否開始頻繁遇到黑熊?引發社會關注。

    花東三月累計6起黑熊救傷事件 2熊為主動捕捉

    細數3月間發生的台灣黑熊救傷事件,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下稱花蓮分署)於3月9日的新聞稿中指出,去(2024)年野放追蹤的「達古阿里」離開山中度冬點後,往玉里鎮源城里附近森林移動,並在夜間入侵果園、學校等,由於多次驅離未果,且透過自動相機觀察到牠疑似受傷,花蓮分署啟動捕捉程序,於3月10日成功誘捕,送往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治療。

    3月27日,花蓮分署再接獲民眾通報,於卓溪鄉太平成功救援一隻受困陷阱的母成熊。由於民眾稱附近有另一隻體型較小的黑熊,花蓮分署後續也在現場設置氣味站、誘捕籠,並搭配自動相機監測,3月28日證實小黑熊行蹤,並於3月30日誘捕成功。雖然小黑熊並未受傷,但因為體型偏瘦,同樣需要先行照養,進行野放訓練後再擇時野放。

    20250407 01落單小黑熊於3月30日誘捕成功,身上無外傷,但體態偏瘦。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3月31日,同樣是去(2024)年野放追蹤的「阿里曼西肯」在卓溪石平地區受困森林中的陷阱。阿里曼西肯過去曾闖入多個雞舍,造成約莫400隻雞的農損,因此今年3月19日牠穿越電子圍籬後,為避免再次滋擾雞舍,花蓮分署便對其進行驅離。(延伸閱讀:400隻雞因黑熊入侵受損 林保署已捕捉並評估野放

    但即便大規模出動67人次分上、下半夜兩組依據衛星定位訊號驅趕,仍未成功嚇阻阿里曼西肯,後續花蓮分署也嘗試誘捕,不過,最終阿里曼西肯是於民間陷阱被捕獲。

    同一天,在台東縣延平鄉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的交界處,也發生兩隻黑熊受困陷阱的事件;由參與「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的桃源部落在巡護棲地時發現,並通報主管機關、救傷單位。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獸醫師到場後,發現兩隻黑熊均為左前肢受困,但僅受輕微外傷,經現場清創和評估後,讓兩隻熊在麻醉藥效消退後,原地甦醒、自行離去。

     

    桃源部落巡守隊在巡護棲地時發現黑熊受困陷阱
    20250407 022025年截至3月底台灣黑熊通報案件統計。圖片來源:截圖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黑熊族群擴張  通報、救傷增加成趨勢

    作為台灣東部唯一的野生動物醫院,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後稱野灣)目前收治了6隻台灣黑熊,包含今(2025)年1月27日入侵養蜂場、受困於陷阱的年老母熊,還有3月陸續入院的達古阿里、卓溪鄉大熊、卓溪鄉小熊、阿里曼西肯,以及一隻由屏東科技大學委託進行野放評估的個體。

    野灣表示,較早入院的年老母熊和達古阿里目前傷情皆穩定,持續觀察照養中;近期入院的卓溪鄉大熊和阿里曼西肯則都在4月1日完成第一次清創手術,後續再評估是否需要二次手術。而卓溪鄉小熊目前先單獨照養,待進一步的親緣鑑定,釐清和卓溪鄉大熊是否為親子關係。

    事實上,野灣今年度截至4月初已參與7起黑熊救援,與2024年全年4起、2023年全年7起相比,可以觀察到黑熊救援案例激增。

    除了救傷單位觀察到的趨勢,花蓮分署也表示,2021年起針對卓溪地區黑熊族群、活動範圍進行調查,發現黑熊族群有增加及擴散的趨勢。當山區居民與黑熊的距離靠近,也開始有更多通報事件,自2022年起總計有9起黑熊入侵工寮、雞舍或果園事件、7起黑熊受困陷阱事件及4起黑熊滋擾事件。

    花蓮分署亦指出,卓溪、玉里的淺山地區已是黑熊頻繁活動區域,呼籲民眾將戶外的垃圾、廚餘、飼料、肥料或農藥妥善收納,若發現黑熊可立即通報24小時專線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下稱台東分署)則補充,通報或救傷案例增加,除了反應遇到黑熊的機會增加,也顯示民眾開始了解並願意配合通報機制。

    重複出沒為天性 不野放則需長期收容

    對於如「達古阿里」、「阿里曼西肯」等重複出沒在人類聚落周邊,甚至造成滋擾的個體,花蓮分署表示,兩隻熊在過去野放時都有裝設衛星發報頸圈,因此主管機關能夠即時掌握行蹤,並設法因應,而這兩隻個體的追蹤案例亦顯示到黑熊會回到熟悉的區域活動。

    由於「阿里曼西肯」過去即曾有滋擾雞舍的行為,因此在前次野放前曾以巨大聲響為主、驅離槍予以疼痛感為輔,進行負面制約,希望使其不再靠近雞寮或雞群,未料不到半年,牠又再次回到原捕捉地附近。

    未來是否再將其野放?花蓮分署表示將依據林保署訂定的「臺灣黑熊野放評估原則」執行評估,其中,個體對社區、部落的侵擾行為是否有影響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之虞,將是考量項目之一;若不再野放,則會尋覓安置機構長期收容,持續參與黑熊保育的教育與研究。

    相比於花蓮,台東目前較少有黑熊重複出沒或造成嚴重農損的狀況,台東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林孟怡表示,以雞舍滋擾為例,台東分署除了補償農損或器材損失,也會與農民溝通暫時不要繼續養雞、避免提供食源:「如果不養一段期間,其實黑熊也就沒來了。」但她也坦言,這樣的處理方式較適合自用的養雞場。

    人熊關係怎調適  林保署主推生態給付、改良式獵具

    因應黑熊族群擴張,調節人熊關係成為重要的保育議題。過去窩窩曾報導,黑熊可能在夏季出現在較低海拔的山村周邊,且多在日間出沒,和人類活動時間重疊,應謹慎對待。(延伸閱讀: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一):臺灣黑熊族群回升 人熊衝突成保育新挑戰

    在第一線應對多起人熊相遇事件的花蓮分署表示,透過同仁與專業團隊深入蹲點,了解居民遭遇黑熊之經驗與觀感,有助於防範衝突;也會引導居民協力架設自動相機,進行生態監測,若發現黑熊進入私人場域,不傷害立即通報,即可獲得自主通報給付獎勵金。

    「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亦包含巡護監測給付,目前花蓮有9個、台東有12個在地組織組成巡守隊參與計畫,2024年「達古阿里」及今(2025)年桃源部落的兩隻黑熊,都是由巡守隊發現受困陷阱並進行通報其中,桃源部落的兩隻黑熊由於通報即時,傷情輕微、無需送入救傷單位。

    針對套索陷阱的管理,林保署正積極推動不會誤捕黑熊的「改良式獵具」,以舊式獵具免費一對一換領,希望汰換口徑偏大的陷阱,截至2025年3月底,花蓮分署已換發1,169組改良式獵具。

    花蓮分署強調,全面禁用「陷阱」非最佳解方;推動野生動物保育的同時,也須兼顧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保存及山區農民防治獸害的需求:

    全面禁用(陷阱),反而可能導致有需求者使用更具傷害性的防治措施,例如放置毒餌。

    同時,在全面禁用的法令下,當居民不慎誤捕非目標的瀕危物種時,恐因避免觸法進行滅證,反不利保育。

    台東分署則提醒民眾確實落實無痕山林、用防熊桶儲存食物,同時盡量結伴活動或攜帶熊鈴,讓人熊各自安好。

    面對黑熊族群回升與活動範圍擴大,頻繁的救傷事件反映出環境壓力與人熊關係的轉變。從監測、社區參與到獵具管理,要能避免衝突、實現人熊共存的願景,還需要不斷的調適與摸索。

  • 套索陷阱悲劇重演!臺灣黑熊疑脫水而亡(更新:林務局回應)

    東勢林管處於臺中和平尋獲臺灣黑熊遺體,經查因受困套索而亡,推測與脫水有關。

  • 接連二受困陷阱黑熊傷癒,順利野放重返山林

    2023年的6、7月,在台東海瑞鄉及花蓮卓溪鄉,分別皆有台灣黑熊受困於陷阱套索中經通報救援,所幸及時救助醫療,11月13及14接連二日,二隻黑熊皆順利野放重返山林。

  • 長眠殼斗森林,黑熊Hundiv完成生命旅程

    112年11月野放的高齡黑熊Hundiv,傳發報器訊號異常,被發現長眠於原棲地殼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