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12月9日、10日辦理「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首日議程聚焦台灣黑熊、山麻雀和石虎的保育成果,揭示三種保育類動物的物種現況,以及近年相關保育工作的執行方式與成效。

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自1989年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量曾推估僅存300-500隻。近年觀察到適合台灣黑熊的潛在分布區域區域逐漸擴大,自動相機監測也顯示族群相對豐度呈增加趨勢。

黑熊潛在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外圍有不等程度的擴張,北臺灣雖有部分區域減少,但整體面積增加。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台灣黑熊族群回升,顯示近年加強棲地管理已初見成效,但也引發新的議題:在花蓮卓溪部落一帶,夏季黑熊會遷移至較低海拔的山村周邊,且多在日間出沒,與人類活動時間高度重疊,因黑熊對人類具備殺傷力,且可能造成農損,需妥善防範人熊衝突。在中北部大雪山地區,黑熊棲地鄰近山村與遊憩地點,林保署台中分署為此設置能防止野生動物取食的生態友善垃圾桶,避免黑熊翻撿垃圾,並在遊憩區域規劃黑熊AI預警系統,目前尚未有實際使用案例。

雖然族群量開始止跌,但台灣黑熊尚未脫離瀕危動物行列,探究2018年至今救傷的20隻台灣黑熊,誤中陷阱為救傷主因,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綦孟柔秘書長以年邁公熊「閽帝夫」為例,說明套索陷阱可能使組織壞死,傷情嚴重者需要截肢,「閽帝夫」透過清創手術及雷射治療刺激肉芽生長,在處置136天後野放,追蹤53天發現死亡,推測應為自然老死。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則從10隻救傷個體的追蹤成果發現,台灣黑熊雖然不會冬眠,但在冬季有降低活動量的傾向,成年雄性個體若是異域野放,以「711/953」和「達古阿里」兩隻個體為例,可能展現「返家行為」,並在試圖返家的過程中遭遇生存威脅,除了持續監測,他也呼籲考慮成年個體異域野放的適宜性,以成年個體有高度返家傾向的美洲黑熊而言,研究顯示55%異域野放的美洲黑熊活不過五個月。

為減緩獵具對台灣黑熊的傷害,目前已禁止使用獸鋏,同時林保署自2020年開始推廣以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取代傳統套索陷阱,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除了透過媒體及教育宣導黑熊保育的觀念,政府也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鼓勵部落居民參與棲地巡護與監測,促進人熊和諧共存。來自武陵社區發展協會的古建明理事長稱胸前有著白色V字的台灣黑熊為LV:「LV來了,給我們五萬塊獎勵!」他表示過去布農族有忌諱黑熊的傳統,但目前部落已轉變為積極響應黑熊保育。

政府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及改良式獵具,期許能帶來人熊共存。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現場民眾關心人熊相遇的因應之道,林保署保育管理組野生物保育科高雋科長強調目前臺灣沒有人被熊攻擊的紀錄案例,落實無痕山林並使用會製造聲響的熊鈴能避免遇到熊;而若真的相遇,保持冷靜正面對著熊緩慢後退是最佳應對之道,姜博仁則補充在熊主動接近的狀況下,防熊噴霧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也強調防狼噴霧的射程太短,無法做此用途。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推廣在山區遇到熊的正確因應方式與通報專線。 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高雋表示,過去的保育思維是將動物的棲地隔離、排除人類進入,近年有所轉變:「人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未來,黑熊保育仍須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族群監測、狩獵管理、人熊衝突預防、教育宣導與救援野放,確保台灣黑熊的永續生存,實現「有熊國度」、「人熊共存」的願景。


臺灣黑熊保育延伸資訊:
臺灣黑熊保育行動成果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完整版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願我們還來得及和解
遇到熊怎麼辦?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