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曾終止的流浪動物之殤——圖解台灣動保現況2020版

    你曾巧遇浪浪嗎?你曾想過,牠們是從哪裡來的?在街頭的生活又面臨哪些問題?

    有一群人,為了解決流浪動物問題挺身而出、赴湯蹈火;卻也有些人假借動保行動悄然圖利、中飽私囊!

    為何流浪動物問題從未有終止的一天?而我們真有機會改變牠們的生活與命運嗎?

  • 動物冷知識|街貓小秘密

     
    企劃|張愷丰      插畫|林展鐸、黃品瑄      責編|陳信安

      04

    可能造成街貓數量成長的原因:

    1. 鄰近郊區不易誘捕,過去棄養、走失的族群自然成長
    2. 飼養人口數增加,棄養、走失的可能性也提升
    3. 餵食行為加速族群成長
    4. TCCP延長貓隻平均壽命
    5. 不肖團體的不當行為(為確保補助未協助降低無主貓)

     

     05

    相比於一年只有兩次發情期的狗勾,貓咪只要受到刺激就會排卵,所以理論上貓比狗更會生!臺北市引用美國人道協會的統計指出,具有繁殖力的母貓一年平均生3次,一次可生4到6隻小貓,若不做絕育控制,一隻母貓一年可能會生12至18隻小貓。

    而看似可愛的小貓們,其實也可能對人類、小動物造成不少困擾。比如因爭奪地盤噴尿、發情產生噪音,引起社區居民抱怨;獵捕小鳥、蜥蜴、青蛙,威脅自然生態等。

    因此,不少國家的政府開始想方設法管理貓咪的數量。臺灣目前則是以誘捕(Trap)、絕育(Neuter)、回置(Return)為主。透過將已絕育的貓放回原處,避免牠們繼續生育。

     

     01

    理論上,獸醫在絕育街貓時,會剪去牠們其中一耳的1/3平角當作記號,如此就可以提升辨識度,降低重複捕捉的機率喔!

    在絕育順序上,TNR以「先母後公」為原則。因為即使我們絕育一區所有的公貓,只要有母貓發情,依舊會吸引其他地方的公貓來交配。

    但只要先絕育這區所有的母貓,就可以減少牠們的生產力,若不幸有一隻「漏網之貓」,也僅會誕生一窩幼貓而已。

     

     02

    放眼全球,不同國家對街貓皆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澳洲則是採用撲殺策略!因為澳洲不少貓咪是人類難以馴服的野化種(feral cats),會四處獵捕小動物。為了保護原生動物,撲殺就成了必要之惡。

    像過去有研究顯示,澳洲每年有8億多隻小動物死於野貓口中,其中一半是澳洲原生種。因此,澳洲政府展開了滅貓大作戰,比如槍殺、放毒餌、陷阱等。

    但因為野貓行蹤莫測,人類很難捉摸;加上牠們對不會動的東西沒興趣,放了毒餌效果有限,甚至可能誤殺其他小動物。於是澳洲政府又建了一條44公里的防貓長城,保護袋食蟻獸、地面鸚鵡等瀕危物種。

    同時,為了防止家貓放養攻擊野生動物,2021年墨爾本地區也祭出規定,飼主需將家貓關在住家範圍中,違者最高將受到500美元以上的罰款。

     

     03

    中國則有業者開發雲端餵貓APP,卻引起不少爭議。

    業者在社區架設智能貓屋,裝上高畫質攝影機,讓網友可以花錢雲端餵食、監控街貓。同時也招募志工維持貓屋整潔,並進行TNR做絕育管理。

    這樣創新的APP,吸引不少愛貓人士下載,他們透過網路餵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但實際上有不少貓屋卻出現無人維護、貓糧堆積等衛生問題,甚至還吸引其他野生動物聚集,反而引起居民的抱怨。

     

     06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你可以看到街貓在清真寺、住家與街道間自由穿梭。

    傳說穆罕默德在敬拜時,因為怕吵醒躺在他袍子上的小貓,就用刀割斷了袖子,顯示伊斯蘭教對貓的重視與包容。除了宗教外,土耳其動物保護法的頒布,為這些街貓結紮、打預防針並原地放養,成了當地處置街貓的主要方針。民眾的包容與共存,讓街貓成為伊斯坦堡的觀光風景,甚至有民眾為街貓拍攝紀錄片《愛貓之城》。

    但鮮少被討論的伴隨代價是,貓咪自由背後的疾病感染危機、人們承受處處由貓留下的蹤跡與氣味,與人隨意放置食物和水的痕跡,以及分擔政府每年投注在遊蕩動物上的高額預算。

     

     06

    美國紐澤西州一間收容所,為了鼓勵民眾捐款協助浪貓絕育,在西洋情人節推出「幫前任結紮」的活動。

    捐款人只要捐出50美元,作為社區街貓的絕育費用,就可以用前任的姓名為浪浪取名。但這也造成街上出現許多Jeff、Ian這種菜市場名的街貓。

    收容所指出,因為不是每隻貓都能與人親近,也未必會被認養,若不做好TNR將導致貓隻生生不息,所以志工便透過這種創意的方式,呼籲大家參與TNR。

     

     06

    回到臺灣,對於街貓的政策管理,則是從撲殺走向TNR。

    在零撲殺政策上路前,街貓若被抓入收容所,到了一定時間就會被執行安樂死。

    但近年動保意識提升,遊蕩動物的議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2017年起,臺灣停止撲殺,改採用TNR管理街貓。但一隻街貓從誘捕、絕育到回置,均需耗費不少人力,因此就需要志工、獸醫師與地方動保處的共同支持。

    其中,臺北市更開闢先鋒,在既有的TNR上,強調街貓後續的領域護理,並稱之為TCCP(TaipeiCatCareProgramme)。

    TCCP多了為貓隻點除蚤藥、施打狂犬病疫苗等照護措施,並強調志工需落實「乾淨餵食」原則,培養人貓的信任關係以外,也兼顧社區的環境整潔。但也因為如此,TCCP更得仰賴志工、里民、獸醫們的眾志成城,以加強管理成效。

     

     7

  • 異地野放幼貓惹爭議,桃動保處改TNR標準

    桃園兩隻幼貓結紮後被送至原處9公里外回置,疑因被車撞身亡,動保處據此修改TNVR標準。

  • 科技執法助捉浪犬提高三成 嘉義動保課:勿倒廚餘或破壞圍籬

    圖片來源: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動物保護課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科技執法運用在捉浪犬!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近日與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陳靜茹教授團隊合作,以無人機偵測目標犬隻並記錄,再搭配巨型智慧捕犬圍籬,以及試辦區的里長們協同工作,捕犬效能提高3成,捕犬隊人員認為幫助有感。 

    近年嘉義縣布袋鎮漁人碼頭屢遭民眾通報遊蕩犬隻追車咬人,岑海里長翁億穎向窩窩記者表示:「我們這裡有一個觀光漁市場,從過去就有很多人會棄養小狗在這,導致這裡的狗越來越多,又常常有狗會追車,影響到民眾的安危。」 

    此外,根據嘉義縣政府資料,2023年布袋鎮通報犬隻追車咬人案件一共122件,其中因浪犬竄出導致交通事故之案件則共15件。經家畜疾病防治所派員訪查結果發現,除了里長提到的棄養,還因民眾餵養,使犬隻習慣在固定區域流浪,等待民眾餵食而聚集。 

    而為了捕捉當地遊蕩犬,翁億穎形容,過去經常要派3至4台車的捕犬隊的人員騎摩托車,一人用使用麻醉槍,兩人下車捕捉,除了成功率不一定百分百外,也勞師動眾。 

    2023年為了改善犬隻追車,當地也與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合作執行「布袋觀光區浪犬矯正專案」,幫浪犬配戴矯正器,在縣府與里長的合作下,追車咬人比例已降七成,僅剩原通報量之三成。

    然而,由於捕犬環境地形地貌複雜,許多浪犬多躲在於隱蔽的草叢、樹林,或是廣闊魚塭中,翁億穎及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動物保護課課長簡禎樂均向窩窩記者提到,為了積極捕捉犬隻,許多捕犬隊隊員仍經常因此受傷,或捕捉到一半,面臨找不到中麻醉劑竄逃犬隻的窘境。 

    為了更有效提升捕犬效能,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近日同樣以較爲空曠且浪犬多的岑海里作為試辦區, 與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陳靜茹教授團隊共同合作「提升遊蕩犬管制捕捉效能之技術研發」計畫,應用AIoT智慧聯網(AI+IoT)的技術,以無人機偵測問題犬隻並標記,結合與巨型智慧捕犬圍籬捕捉目標犬隻。

    陳靜茹助理教授表示:「之前在媒體上常常看到嘉義縣動保管制隊員因捕犬受傷,因此才想說發揮自身專業,與嘉畜所共同合作。」 

    科技如何幫助降低人員傷害與減少人力,並更有效找到目標犬隻呢?陳靜茹解釋:「當遊蕩犬被麻醉槍打到之後,有時候會暈眩或昏倒,在這段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用無人機來協助看牠有無掉入魚塭,或是其他危險的地方,或是說已經確定倒地了,地面捕犬人員再前往捕捉,這樣會減少人力,也會減少遊蕩犬受傷程度。」 

    20241018news01 01無人機具有標記及定位犬隻的功能。圖片來源: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動物保護課提供

    此外,為了減少誤捕,「巨型智慧捕犬圍籬」則結合紅外線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鏡頭所整合的觸發型感測器模組,透過平時使用ESP32-CAM拍照並透過LINE回傳現場照片,以判斷現場犬隻數量及狀況,並記錄有追車或是需要結紮的目標犬隻。 

    在目標犬隻進到圍籠,其通訊軟體就會提醒監測人員已有犬隻靠近,進而方便監測人員判斷和確認犬隻,並用手機遠端關籠,降低漏抓或誤抓之風險。此外,籠內監視器也可以更確認犬隻是否已經在內,也避免捕捉到後因未巡查,而令其在內等待以致曝曬、飢渴等風險。 

    20241018news01 02巨型圍籬的觸發型感測器模組。圖片來源: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動物保護課提供

     

    試辦幾週後,翁億穎表示:「這個方法對於一些比較難抓的狗幫助蠻大的!而且不只是減少捕犬人力,有些狗狗被人追得很緊張,用這個方式也會對牠們比較不會有傷害性,真的比較好抓狗!」簡禎樂也表示:「相較過去,搭配科技輔助捉捕犬,效能提高了3成!」 

    不過,在試驗期間,里長及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卻屢屢發現民眾在圍籬外惡意傾倒廚餘、故意破壞圍籬放狗,以及取下行為追車犬身上的矯正器,導致問題犬隻持續肇事等妨礙公務行為。

    針對此情況,翁億穎於社群貼文呼籲民眾:「各位鄉親我們正在努力抓追人的浪犬,請各位朋友不要再餵食浪犬,以及亂丟廚餘,避免造成浪犬聚集和環境髒亂。被拍到是會被罰款,若造成浪犬追人受傷,也需要負起責任。」 

    20241018news01 03因有民眾餵食造成影響捕捉犬隻工作,圍籬外也有貼告示提醒民眾勿餵食。圖片來源: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動物保護課提供 

    而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也呼籲民眾勿妨礙捕犬工作,以免妨礙公務,目前目前已掌握相關人員資料,後續將依法處置。根據《刑法》第138條,毀損公文書及公物之行為,像是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畜所也表示,未來將持續進行飼主家戶訪查,請民眾務必為家中毛孩完成寵物登記,做好狂犬病注射與絕育,違者可依《動物保護法》處新臺幣3000至1.5萬罰鍰,且不可縱容犬隻造成危害,否則違者最高開罰1.5萬。

  • 被誤解的動物3——有成效的移除,外來入侵種犧牲才有意義

    這篇文章想讓你知道的是:移除行動也需要有沙盤推演?移除過程中可能讓動物受到最小傷害又同時兼顧移除效率嗎?一起來看看,台灣的移除任團隊正面臨哪些難題⋯⋯

  • 阿里山人猴衝突困境:TNR會是其中解方嗎?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人猴衝突頻傳,為維護園區內遊客的安全,林業署嘉義分署實施了複合式的應對策略,其中包含將獼猴結紮後異地回放,此作法引起台灣獼猴共存協會的質疑,認為結紮對於降低獼猴衝突無益,應該更加強遊客的食物不露白宣導,杜絕獼猴搶食食物的機會才是根本解決方式。

  • 餵養之殤(上)——一個餵養各自表態,飽餐就能救浪浪?

    「咕……」腹部傳來叫聲,伴隨著陣陣作嘔與吐出黃綠液體,黃黃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這是牠不曉得第幾天沒有進食,而下垂乾扁的乳頭象徵著,牠還有孩子們嗷嗷待哺⋯⋯骨瘦如柴的牠們,只能在街頭掙扎、有一餐沒一餐地刻苦生存著。

    隨著零撲殺政策的施行後,以人道處理來減少浪犬的策略正式走入歷史,邁向捕捉、結紮、回置的TNR大時代。然而,全臺灣至少仍有14萬隻流浪犬隻在外,牠們依舊可能面臨與黃黃相同的處境。

    不論政策怎麼走,始終有一群站在第一線的愛心人士,對於這些流浪動物的命運心有不捨,扮演給予牠一餐活下去的關鍵角色。但在流浪動物衍生的諸多問題仍無法有效解決情況下,街頭餵養是救贖,還是可能帶來更多黑暗與陣痛呢?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 餵養之殤(下)——設條件、推入法、餵養管理可行嗎?

    「我就是看牠可憐,給牠一頓飯而已,為什麼要來管我?這是我的自由吧!」陳媽媽碎嘴念道,惋嘆世道淪亡,對棄養者與虐狗者放任無作為,卻對如她一般的餵養人士們百般刁難!

     

    「我們是協助你,合作才會雙贏啊!」黃阿姨則急聲呼籲,餵養人之於流浪動物問題的解決有無法代替的重要性,不論政府機關或大眾應放下成見與對立,傾聽她們的意見與觀察⋯⋯

    當餵養流浪動物與否面臨共識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總在「棄養人才是最大問題啊、你管我要不要餵狗幹嘛?要餵就帶回家餵啦!」等紛爭中輪迴,卻鮮少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才能試圖斬破如此迴圈。

    對於有些餵養人而言,餵食流浪動物是日常,一種生活的習慣與經驗,何需談管理或被管理?但也不乏有些餵養人體認到,除了愛動物外,也要顧念到周遭的人,開始對於自己的餵食行為做出退步與改善,卻仍不免陷入「社會太過苛責與不友善」的疲乏之中。

    在整體零撲殺的政策推行下,許多地方縣市政府則逐漸意識到,對於流浪動物的族群數量控制、人犬衝突與風險的改善,餵養行為佔了一個關鍵的要角,有它需要被管理的急迫與緣由;並試圖提出解決紛爭的折衷方案⋯⋯而當街邊餵養與屢見不鮮的衝突事件已成事實,有條件管理餵養,能終結餵養爭議嗎?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 餵養之殤(中)——餵養衝突遍地烽火,餵養人責無旁貸?

    「喜歡餵為什麼不帶回家養呢?何必假愛心、害人不淺!餵一餵就走了,垃圾就一堆!狗聚集在那邊,騎車經過多少會被追,很危險欸!」王伯伯氣憤地說著,餵養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寧靜社區

    「唉,牠也是個生命啊,也是要討生活啊對不對?大家都應該愛護生命,在餵的人也是很辛苦啊⋯⋯」陳阿姨持反對意見,認為鄰居們應對流浪動物與餵養人和善一些,大家互相包容。

    當流浪動物沒有固定餵養人餵食,牠們在街邊、城市角落、郊區河濱,甚至山區顛沛流離著,為了生存逐食物而走,被人們視而不見。一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就像找到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天堂,便容易群集、產生領域概念,逐漸形成龐大的群體。有些人認為這是美好的街邊風景、友善動物的象徵;有些人認為這是公安與疫病風險的產生源頭,避而不及

    於是給牠一餐,認同的人十分支持、反對的人則深惡痛絕,後續也可能引發各種問題。用路人被群聚的流浪動物追逐、攻擊時,家屬無奈泣訴希望導致動物群聚的餵食者出面負責;在地里民氣憤痛罵餵養導致環境髒亂、經濟與農作物的損失,甚至人身與健康安全遭威脅;餵養人心碎指責鄰里毒殺、虐待流浪動物,誓言要替牠們討回公道⋯⋯進而演變成鄰里與愛心人士之間的辱罵紛爭。

    在這一則則屢見不鮮的社會新聞報導事件中,你可曾想過,給動物一餐溫飽的美意,面臨了什麼樣的衝突困境呢?

     

    撰稿|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插畫|顏吟竹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