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進行結紮手術|圖片來源:林業署嘉義分署
記者|徐子晴 編輯|蘇于寬 設計|蔡孟成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人猴衝突頻傳,為維護園區內遊客的安全,林業署嘉義分署實施了複合式的應對策略,其中包含將獼猴結紮後異地回放,此作法引起台灣獼猴共存協會的質疑,認為結紮對於降低獼猴衝突無益,應該更加強遊客的食物不露白宣導,杜絕獼猴搶食的機會才是根本解決方式。
阿里山的人猴衝突嚴重,複合式應對政策是什麼?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作為全台唯一一間24小時營業的森林育樂場所,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後稱林業署)表示,一年可累積國內外旅客達95萬人,在人流量非常大的園區,也是野生動物臺灣獼猴的活動區域。
林業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許玉青表示,自107年起至109年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嘉義縣國有林班地台灣獼猴空間分布與作物危害現況研究調查計畫」當時獼猴豐富度較低;自109-110年發現獼猴開始出現在園區食用櫻花、於遊客密集度高的地方翻找垃圾,並因為和遊客距離拉近,造成人猴衝突,爰開始採取「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獼猴活動分布調查與危害防治驅趕」計畫。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後稱嘉義分署)表示,從111年10月份開始進行獼猴的監測,至今112年10月已滿一年,總共收到21筆獼猴搶食、16筆獼猴威嚇的通報,其中更有民眾在與獼猴接觸的過程中受傷。
人猴的距離拉近,衝突事件三番兩次地發生,為了降低人猴的衝突事件,近期嘉義分署執行複合式的應對政策,從112年3月開始,組成了「驅猴大隊」每日派員於遊客動線巡邏,驅開猴群與人群保持距離。通過告示牌、園區廣播及巡邏人員宣導「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三大原則,同時搭配誘捕結紮、垃圾廚餘移除、問卷調查收集民意等方式,降低人猴衝突的可能。
其中誘捕結紮的獼猴TNR措施,是將猴群中成年的猴隻,結紮後異地放回,從今年9月份開始已經結紮了三隻獼猴,卻此舉卻引來的民間團體的關注。
台灣獼猴食用櫻花 |圖片來源: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將獼猴結紮進行數量控制,阿里山並非個案
許玉青說,阿里山的猴群有兩大群,一群是大約20隻的祝山猴群,另一群是沼平猴群大約40隻,目前觀察祝山的猴群是最常和民眾發生衝突的一群,為了控制已經有搶食行為的猴群數量,故對祝山獼猴實施TNR,將搶食行為嚴重的獼猴捕捉、結紮後異地回放,「希望這些搶食行為不要經由親代的教導,傳承給子代的小猴。」
而在執行結紮時也會進行法定傳染病的檢測如狂犬病、疱疹病毒及猴痘,目前結紮的三隻獼猴身上都沒有發現相關疾病,但仍呼籲民眾不可以掉以輕心,要跟野生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
將獼猴結紮進行族群控制,阿里山並非個案,在臺東的登仙橋生活的獼猴群,自103年起總共結紮了252隻,搭配地方政府處罰餵食,一直到112年,從原先50-60隻的數量,降低至20-30隻左右,且約略半數有結紮的記號;故林業署表示,「以登仙橋的案例來看,結紮對於猴群的數量控制上是有效的。」
結紮不能解決人猴衝突?獼猴協會認為約束遊客才是關鍵
對此,時任台灣獼猴推廣共存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表示,「獼猴和人的衝突是來自於人類食物的外露,結紮並不能夠改善人猴衝突」,她舉例在日本北海道的地獄谷,民眾觀賞獼猴泡溫泉,雖然和獼猴的距離很近,但卻未見衝突發生,是因為遊客有被規範不可意攜帶食物、禁止在獼猴旁飲食。
比起將野生動物結紮或是驅趕離開,約束遊客的行為才是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杜絕民眾身上的食物來源出發,獼猴不會對民眾搶食,也不會因為拍攝使用自拍棒等棒狀物,讓獼猴恐慌甚至是進行攻擊。
地獄谷野猿公苑的注意事項告示牌。從杜絕民眾身上的食物來源出發,獼猴不會對民眾搶食,也不會因為拍攝使用自拍棒等棒狀物,讓獼猴恐慌甚至是進行攻擊。官方單位也明訂了告示牌,列出了四點規則:
1.不餵食,不向猴子展示食物
2.不觸摸,也不靠得太近
3.不能攜帶自己的寵物
4.不可以使用自拍棒
|圖片來源:地獄谷野猿公苑官方臉書
林美吟也指出林業署委託山河海有限公司設計提供給民眾的問卷,內容皆是引導性的問題,比方:「是否可以接受園區內有臺灣獼猴出現 (原本沒有)」或是「是否可以接受臺灣獼猴取食園區內櫻花或植物」表示說,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移動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並且取用自然資源為什麼會需要民眾的同意?
林業署也回應,阿里山目前執行的防治計畫,誘捕及異地野放僅為各項防治措施之一,執行工作包含監測回報、巡查驅離、及宣導教育,並逐步更換遊樂區內垃圾桶,多管齊下的處理。
初步看來確實有效,惟猴群行為仍須長期監測並隨之調整因應策略。
和遊客距離很近的獼猴群示意圖|圖片來源: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臉書
想要與野生動物共存,觀光生態遊憩區該怎麼做?
許玉青表示阿里山是一個社區型的聚落,在獼猴來到此處之前,就有定居於此的居民、學校、廟宇等,加上因為觀光而來的攤販和遊客,食物的來源難以斷絕,且獼猴已有闖進民宅以及拿走供品等行為發生,更有闖進國小搶奪營養午餐的案例。
「我們一直在說要做環境教育、生態教育,但是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的處理方式卻是要把動物驅離移走,這讓我不能夠理解。」林美吟接受窩窩採訪時說,異地放回的做法,太魯閣也曾實施過*註,嘗試後認為對人猴衝突的減緩並無效果,現在在太魯閣改以推行「人猴共好」計畫。
「先去進行民宅的門窗加固,不要讓食物裸露,用防猴的垃圾桶處理食物廚餘等,以及讓用餐空間進到室內,就像太魯格天祥那邊的做法,在容易有獼猴衝突的地方,告知民眾說食物不露白,並規劃了室內的用餐空間,降低獼猴從民眾身上搶食的機會。」林美吟說,要跟野生動物共存,人類需要運用更多的智慧,避免衝突有發生的機會,並且也指出政府單位一直強調的「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三大原則,並不能教導民眾正確地面對並處理遭遇獼猴時的應對方式,如果猴隻主動靠近,應該如何應對?或是從肢體語言中去了解猴子的狀態,都是與台灣獼猴和平共存需要去學習的事情。
- 註:太魯閣於107-109年疫情前有實施獼猴的移地野放,但發現就算將有搶食行為的猴群移地,留在當地的猴群也會因為食物的吸引而開始有搶食的行為發生,天祥站主任的高佽認為獼猴的異地野放並不能解決人猴衝突的問題;作為一個自然保護園區,希望在保障民眾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兼顧野生動物。故在易發生人猴衝突的便利商店加強措施使用雙層門,並開放多個室內空間提供民眾飲食,降低在彌猴旁用餐,獼猴因食物而搶食的可能。
遇到獼猴跳到身上應該要如何應對處理?|影片來源: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youtube
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多方嘗試找解方
林業署表示,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全台唯一社區型森林遊樂區且24小時營運,當猴群影響住戶、商家、國小學童等在地民眾日常生活,並非僅為「食物不露白」如此簡單。除了需要滾動式調整複合式的防治方式,也將持續對於遊客進行宣導,甚至是召開社區說明會與在地居民溝通,要如何將食物廚餘妥善收拾,以減少獼猴接觸人類食物的機會,藉此減少人猴衝突事件發生。
對於獼猴後續的相關處理辦法,許玉青說,現階段除了這三隻已經結紮的獼猴,其實要抓到猴隻也並不是這麼容易,誘捕籠的作用對猴子來說並不太有效,並在今年的計畫結束之後,也將不會主動再提出提撥經費要進行結紮作業。
研究臺灣獼猴族群與行為生態的中山大學徐芝敏教授受訪時表示,「先不論捕捉程序的複雜,把獼猴抓離群體對獼猴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母猴,在脫離了原本的獼猴群之後幾乎很難存活,公猴如果在結紮後身體虛弱,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來源,也可能導致死亡。
徐芝敏說其實野生的獼猴是很怕人的,要降低人猴衝突,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做好民眾教育,讓獼猴沒有搶食成功的可能,就會喪失對人類的興趣,轉而去尋找自然裡的資源作為食物。
將獼猴TNR並異地移放的做法,在實際避免人猴衝突面向上,林美吟認為應該優先制定遊客規範及宣導教育,結紮生野生動物減少族群數量絕對不會是唯一的方式。此外,在一個有高達95萬人流的地方,要做到對每一位遊客宣導也有其難度,必須要透過員工的教育訓練、張貼標示、告示牌,教導民眾在面對獼猴時的正確行為與態度,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去進行,而要真正落實人猴共好的願景,也有賴民眾意識的提升,一切都尚在磨合觀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