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一):臺灣黑熊族群回升 人熊衝突成保育新挑戰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12月9日、10日辦理「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首日議程聚焦台灣黑熊、山麻雀和石虎的保育成果,揭示三種保育類動物的物種現況,以及近年相關保育工作的執行方式與成效。

    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自1989年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量曾推估僅存300-500隻。近年觀察到適合台灣黑熊的潛在分布區域區域逐漸擴大,自動相機監測也顯示族群相對豐度呈增加趨勢。

    黑熊潛在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外圍有不等程度的擴張,北臺灣雖有部分區域減少,但整體面積增加。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台灣黑熊族群回升,顯示近年加強棲地管理已初見成效,但也引發新的議題:在花蓮卓溪部落一帶,夏季黑熊會遷移至較低海拔的山村周邊,且多在日間出沒,與人類活動時間高度重疊,因黑熊對人類具備殺傷力,且可能造成農損,需妥善防範人熊衝突。在中北部大雪山地區,黑熊棲地鄰近山村與遊憩地點,林保署台中分署為此設置能防止野生動物取食的生態友善垃圾桶,避免黑熊翻撿垃圾,並在遊憩區域規劃黑熊AI預警系統,目前尚未有實際使用案例。

    雖然族群量開始止跌,但台灣黑熊尚未脫離瀕危動物行列,探究2018年至今救傷的20隻台灣黑熊,誤中陷阱為救傷主因,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綦孟柔秘書長以年邁公熊「閽帝夫」為例,說明套索陷阱可能使組織壞死,傷情嚴重者需要截肢,「閽帝夫」透過清創手術及雷射治療刺激肉芽生長,在處置136天後野放,追蹤53天發現死亡,推測應為自然老死。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則從10隻救傷個體的追蹤成果發現,台灣黑熊雖然不會冬眠,但在冬季有降低活動量的傾向,成年雄性個體若是異域野放,以「711/953」和「達古阿里」兩隻個體為例,可能展現「返家行為」,並在試圖返家的過程中遭遇生存威脅,除了持續監測,他也呼籲考慮成年個體異域野放的適宜性,以成年個體有高度返家傾向的美洲黑熊而言,研究顯示55%異域野放的美洲黑熊活不過五個月。

    為減緩獵具對台灣黑熊的傷害,目前已禁止使用獸鋏,同時林保署自2020年開始推廣以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取代傳統套索陷阱,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口徑較小的改良式獵具能避免捕捉黑熊,同時有效防治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除了透過媒體及教育宣導黑熊保育的觀念,政府也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鼓勵部落居民參與棲地巡護與監測,促進人熊和諧共存。來自武陵社區發展協會的古建明理事長稱胸前有著白色V字的台灣黑熊為LV:「LV來了,給我們五萬塊獎勵!」他表示過去布農族有忌諱黑熊的傳統,但目前部落已轉變為積極響應黑熊保育。

    政府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及改良式獵具,期許能帶來人熊共存。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現場民眾關心人熊相遇的因應之道,林保署保育管理組野生物保育科高雋科長強調目前臺灣沒有人被熊攻擊的紀錄案例,落實無痕山林並使用會製造聲響的熊鈴能避免遇到熊;而若真的相遇,保持冷靜正面對著熊緩慢後退是最佳應對之道,姜博仁則補充在熊主動接近的狀況下,防熊噴霧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也強調防狼噴霧的射程太短,無法做此用途。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推廣在山區遇到熊的正確因應方式與通報專線。 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高雋表示,過去的保育思維是將動物的棲地隔離、排除人類進入,近年有所轉變:「人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未來,黑熊保育仍須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族群監測、狩獵管理、人熊衝突預防、教育宣導與救援野放,確保台灣黑熊的永續生存,實現「有熊國度」、「人熊共存」的願景。


    臺灣黑熊保育延伸資訊:
    臺灣黑熊保育行動成果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完整版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願我們還來得及和解
    遇到熊怎麼辦?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





  • 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三): 石虎棲地保衛戰 生態廊道與友善農業成挑戰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近年來,除了過去侷限的苗栗、台中和南投區域,自動相機監測也驚喜地在新竹、彰化和雲林穩定發現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的蹤跡,甚至嘉義、宜蘭也有零星紀錄,指向石虎族群可能正在擴張,但透過個體追蹤,發現石虎的傷亡比例高,仍深陷多種生存威脅。

    03 01台灣石虎面臨的六大生存威脅。資料來源:石虎保育協會

    為減緩路殺對石虎的威脅,生態廊道、動物友善護岸、圍網和野生動物視覺警示反光板等多種友善措施已陸續施作於路殺熱點路段,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針對苗栗縣內國道與省道周遭「石虎潛在通道」進行監測,發現生態廊道確實被石虎大量利用,有的涵洞一年內累積利用次數高達200次,平均不到2天就有一隻石虎通過,也觀察到母石虎育幼;有的通道則是在竣工一年之後才受到石虎青睞,但之後持續被利用。

    03 02以涵洞或高架作為生態廊道,或者將水泥兩面光護岸改善為動物可通行的友善護岸,都能讓石虎免於穿越馬路、遭受路殺風險。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姜博仁表示,道路開發使苗栗石虎的棲地破碎化,造成高路殺風險,也形成東西隔離勢態,可能讓族群遺傳多樣性降低而變得比較不健康,增加滅絕風險,未來將聚焦串連節點,促進族群交流。他根據監測與追蹤結果提出幾項保育建議:後龍溪溪床為石虎重要棲地,需妥善保護;部分生態廊道也被遊蕩犬貓頻繁利用,為石虎帶來威脅,應加強周遭遊蕩犬貓移除及禁餵;另外,溪流疏濬與水泥化設施均會阻礙石虎活動,應落實生態檢核並推行友善措施。

    03 03苗栗的石虎棲地受到多條主要幹道切割,不僅有路殺風險,更使族群形成東西隔離勢態。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03 04姜博仁表示未來將聚焦於串連節點,以利石虎移動,進行族群交流。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則在台中進行石虎生態調查,她指出台中東部有較大片的連續棲地,西部則主要沿溪流分布,包含大安溪、大甲溪與烏溪(含筏子溪)流域,除了保護現有棲地,也要提高串連度,目前著重在東勢地區石虎分佈斷口推廣友善農作。

    另外,針對流域環境的研究指出,溪流環境對於石虎個體棲息和族群交流極為重要,而且可能因為台中都市化程度高、可利用的腹地受限,使得石虎在流域的相對豐度自2019年開始有增加趨勢。然而,在流域的34個相機點位中,有88%同時記錄到遊蕩犬,76%同時記錄到遊蕩貓,顯示石虎賴以為生的流域棲地並不安全。

    03 05都市化程度高的台中,東部有較大片的連續棲地,西部則主要沿溪流分布,且較缺乏南北串連。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03 06 溪流環境對於石虎個體棲息和族群交流極為重要,但是石虎在台中賴以為生的流域棲地深受遊蕩犬貓侵擾,並不安全。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陳美汀也提及和窩窩合作的雞舍改善募資計畫,傳統的開放式雞舍無法隔絕石虎,當農戶飼養的雞隻遭獵捕而死亡就可能引發衝突,進而造成石虎中獸鋏或中毒等傷亡事件;該計畫協同志工深入在地,一起改建雞舍並後續追蹤,陳美汀表示:「這樣的保育行動其實是一個更好的模式,可以讓全民一起參與。」不僅直接改善石虎與在地民眾的關係,也讓石虎保育在苗栗地區逐漸生根。

    守護石虎棲地品質是重要保育行動,苗栗農業改良場(下稱農改場)積極推動友善農業,然而農民過去認為石虎是捕食家禽的害獸,且友善農作的成本較高,推動過程受到許多阻礙,經過農改場溝通,西湖現有13家有機友善農場申請石虎生態給付,拓展面積達26.8公頃,也真的觀測到石虎現蹤。

    農改場為農民提供如土壤診斷、田間診斷、草生栽培等技術支持,為農民節省成本並提升農產品質,其中,草生栽培指的是在田間栽種非作物的草本植物,不但在農業上能促進生物防治、幫助果樹生長,也讓淺山野生動物有棲息空間和食源。

    03 07草生栽培並非放任雜草生長,苗栗農改場的草生栽培試驗成果指出蠅翼草、心葉水薄荷、石莧和金腰箭舅為適宜草種。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除了技術,苗栗農改場農業推廣科盧美君科長表示:「他們(農民)要的是行銷。」期許未來透過ESG使友善農產品更被看見。

    有限責任南投縣蔬果生產合作社發起人田懷生也強調行銷的重要性,田懷生長期參與友善農作,現身說明極端氣候、物價通膨、零售通路品管趨近慣行標準(驗退嚴格)等農民面對的困境,他指出契作價格已經連續6年不變,帶來虧損隱憂;而友善農作難以擴大規模,也引發耕作設備無從租借等難題,未來期許友善農作可朝向「團體戰」模式行銷:「台中分署有柑橘,南投分署也有柑橘,新竹分署也有柑橘,但你的產物到底要怎麼樣集合?」並期待多方磨合,優化友善農業模式。

    03 08田懷生說明友善農作面對的困境,期許未來可朝向「團體戰」模式行銷,也期待多方利害關係人彼此磨合,優化友善農業的模式。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友善農作成本較高,且因過程中屏棄會傷害生物的藥劑,可能影響賣相,作為推廣石虎友善農產品的通路,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指出挑戰:「外面的慣行的香蕉非常便宜的時候,他走進家樂福發現:為什麼你的香蕉比外面貴?」她指出,自2021年起,家樂福已不再販售慣行農法種植的香蕉,「為什麼我們要推動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知道食物不是只有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有關係,而是跟整個環境永續有關係。」 

    此外,家樂福也透過捐贈石虎救傷專車、開設影響力概念店和舉辦文化藝術季,期待提升全民的認知,並舉例在地製麵廠在文化藝術季後主動投入研發,將石虎格外農產品製成麵條:「石虎也是我們的村民,我們要怎麼樣一起來守護?」

    03 09蘇小真表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與升陽農業共同捐贈石虎救傷專車的目的,是希望提升民眾對石虎的認知。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當石虎遭遇多種生存威脅,保育更有賴每個人的支持。蘇小真強調:「不要再依賴政府或企業,2300萬人一起做對決定,比政策更有力。」人人都可以從扮演更有責任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做起,一起支持石虎保育。

  • 2024瀕危動物研討會(二): 山麻雀復甦之路 棲地保護與威脅管理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由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蔡若詩助理教授領導的長期監測計畫顯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山麻雀(Passer montanus)的族群數量在近期逐步穩定上升,最新一期的全臺族群估計為1,800隻以上,對比曾被認為不到1,000隻的處境,成長量已近翻倍。

    蔡若詩指出山麻雀主要受到五種潛在威脅:繁殖巢位不足、工程開發影響、棲地及食源不足、基礎資訊不足和保育認知不足,並據此擬定山麻雀保育策略。

    02 01
    蔡若詩指出山麻雀族群主要受到五種潛在威脅,據此擬定山麻雀保育策略。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山麻雀主要分布於海拔 200-2,000m 的淺山鑲嵌地區,易受工程和開發等人類活動干擾,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將山麻雀納入友善環境生態資料庫的核心關注物種,透過圖資及其他資料的彙整,定位山麻雀的棲地及潛在棲地,給予較高的生態檢核分級,促進工程方與生態方進行完整的意見交流,並適時啟動民眾參與,落實迴避、縮小、減輕和補償等措施,例如避免在山麻雀繁殖季(4-7月)施工,或提供人工巢箱進行生態補償。

    02 02
    生態檢核依循生態議題敏感程度判定級別,1級是最高分級,也有最複雜的流程。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曾文水庫是山麻雀分佈區域內的大型人工水利設施,每年冬季曾文水庫枯水期,山麻雀都會聚集在庫底草生地覓食,且曾文水庫的蓄水與工程治理範圍與國土綠網中的曾文溪流域保育軸帶多有重疊,生態友善治理成為重要課題。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在此推動山麻雀保育,除了同樣依循生態檢核流程、避免繁殖季施工,更採取多種生態友善策略,包含利用土包袋取代混凝土建設具排水功效的生態草溝,恢復周邊草生地,為山麻雀提供自然棲地。

    02 03
    生態草溝的工法說明與實際案例。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02 04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在曾文水庫施行多種山麻雀生態友善策略。
    資料來源: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林保署嘉義分署則委託嘉義縣野鳥學會推行「嘉義縣山麻雀社區保育行動及宣導計畫」,以在地社區和學校為基礎進行教育宣導,並針對山麻雀的生存威脅研發保育策略,例如因應巢位不足設置人工巢箱,今(2024)年設置的118個巢箱使用率達42.4%,成功培育離巢幼鳥94隻;或者建置在土壤內拌入粗糠的「粗糠站」,為山麻雀提供繁殖期食源,在粗糠站也觀測到族群由2019年的81隻增長至2024年的92隻。 

    02 05
    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說明。 資料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FB

    現場有民眾提問設置「粗糠站」是否和不餵食野生動物衝突?主持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態系經營組林瑞興組長強調保育行動應以脈絡思辨不同手段的適用性,而林保署嘉義分署許玉青科長表示:「粗糠站」的起源來自於農民輪耕時,發現使用粗糠進行土壤改良會吸引鳥類;由於山麻雀需要的草生地多轉為依賴慣行農法的茶園,因應棲地改變,除了推動生態給付、栽植不灑農藥的小米與十字花科作物,也在繁殖季設置「粗糠站」為山麻雀補充能量。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秘書長表示「粗糠站」應可視為友善農法的一環。

    除了棲地受人類擾動消失或劣化,山麻雀亦受到外來入侵種白腰鵲鴝的威脅,嘉義地區目前也正嘗試針對白腰鵲鴝進行移除。未來,各單位將持續推動山麻雀保育,期待維持族群穩定,讓山麻雀在台灣野地自由飛翔。

     

  • 「山神」百步蛇臺東出沒,遭民眾「熱心」打殘!

    10月11日臺東鹿野鄉一群民眾開車時,看見路上有百步蛇,認為應「為民除害」,便立即通報消防隊,並找來捕蛇人。百步蛇雖已躲進草叢,仍遭捕蛇人以棍棒重擊,活捉進網袋帶離。

    現場有人勸說放蛇自行離開,但通報民眾堅持:「不行,牠會咬人,要抓起來。」馬路上的百步蛇原本一動也不動警戒著,後來緩慢地回到草叢,但仍被到場的捕蛇人以棍棒打擊帶走。目擊民眾指出,後到的消防人員目睹了捕捉、被帶離的過程,卻無制止,質疑消防員是否應接手野放百步蛇?或有保育類蛇被捕捉通報不夠完善的狀況? 

    記者10月15日去電臺東縣消防局關山大隊鹿野分隊,消防局表示:「民眾應該是抓去放生,畢竟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保安警察第七總隊刑事警察大隊10月16日表示,10月12日曾和目擊民眾聯繫,然而因未拍到捕捉畫面,以及取得捕蛇人的車牌,因此無法做後續追蹤開罰

  • 以為是懷孕 穿山甲肚中取出3.3cm釘子仍不幸身亡

    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近日野生動物急救站揭露了一起特殊的救傷個案,一隻腹部異常膨脹的穿山甲被送進急救站。由於牠挺著大肚子,原先救援人員以為這隻穿山甲懷孕了,但初步判斷後,發現牠為成年公穿山甲,因此排除此項可能。經進一步拍攝X光後,竟發現其胃內藏有一根鐵釘!

    事實上,這隻穿山甲一開始並非因為肚子膨脹而送至急救站。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急救站站長詹芳澤獸醫師向窩窩記者表示:「該穿山甲是今年(2024年)6月的救援通報案件,並經由民眾通報縣政府而送來的,當時的通報原因與犬隻攻擊有關。」

    根據救援資料,送至急救站時,這隻穿山甲並沒有任何犬咬的外傷或咬痕,推測可能是牠的出現遭到狗吠,因此吸引民眾注意並通報。詹芳澤表示:「當時被送進來時,牠有虛弱、腹部異常腫脹、脫水的現象。

    由於腹部異常腫脹,醫療人員在照射X光確認前,也事先推測大肚子的可能原因。「看到穿山甲如此詭異的腹脹情況,通常都會先排除腸胃阻塞的可能,因其進食方式特別,要吞入大型異物並阻塞腸胃道的機率應該很低。」此外,醫療團隊也一度推測恐為吃飽後引發胃扭轉。

    未料,經X光檢查後,該穿山甲仍不幸被發現其胃部有一根3.3公分的鐵釘異物。 

    20241025news 01該穿山甲胃部腫脹的X光畫面,畫面可看到胃部裡有一根細細長長的異物。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這起救傷案件揭示了野生動物面臨的環境威脅。急救站推測,這根鐵釘可能是穿山甲在尋找食物時誤吞入的。

    穿山甲誤食像釘子這樣的異物並不常見,因為牠們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詹芳澤也表示:「一般來說,因誤食異物被送進急救站的穿山甲案例不常發生,算是非常少見,且通常要拍X光後才會發現。」 

    牠是如何吞下這根釘子的?急救站推測並描述:「如果這根釘子是被埋在長滿白蟻的腐木中,那確實有可能隨著穿山甲伸長舌頭黏螞蟻時一起被黏著,一起拉進穿山甲嘴裡,連同螞蟻吞下。

    在開腹取出鐵釘的過程中,醫療人員發現其胃部充滿空氣,而這也是導致牠腹部異常腫大的原因之一。不過,由於鐵釘看似沒有造成腸道阻塞,胃部空氣的原因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可惜的是,這隻穿山甲在被送進急救站時已相當虛弱,後來在開腹取出鐵釘的過程中不幸死亡。

    20241025news 02開腹後發現,穿山甲肚子裡有一根3.3公分的槍釘,一旁還可看到還沒消化完的螞蟻。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穿山甲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其面臨的生存威脅,除了獸鋏、盜獵、棲地破碎化所導致的路殺外,還有犬隻攻擊。

    根據野生動物急救站2007至2018年資料統計,犬隻攻擊和獸鋏等陷阱是導致穿山甲傷病的主因,分別佔34%跟13%。如今的廢棄物誤食事件,再次強調人類行為對野生動物生存的深遠影響。

    急救站呼籲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與環境,像是接近山區時減速開車、不餵養遊蕩犬、控制家犬行動,以及妥善處理要丟棄的家具或木頭。這些舉動不僅有助於降低野生動物遭受威脅,也可以確保生態平衡。

    若民眾發現穿山甲受傷或有其他救援需求,可撥打1999通報當地縣市政府,亦可參考此網址聯繫各地救傷站(選擇「救傷單位-哺乳類野生動物(不含蝙蝠)」):https://reurl.cc/938O8Y。 

    20241025news 03發現穿山甲可依照此流程判定是否通報救傷站或聯繫相關單位。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 原民狩獵釋憲過後——司法面前、山海之間,原住民族是守護者還是局外人?

    7年前,高齡94歲的母親想吃山肉,Talum Suqluman(漢名王光祿)帶著獵槍入山林,獵到臺灣長鬃山羊及山羌,給母親享用。他是一名布農族獵人,他視為日常生活的舉動,在法律面前卻不然,被視為使用非法槍枝,獵捕時為保育類動物的長鬃山羊及山羌,遭到起訴,原審判刑3年半,創下原住民族因狩獵被判的最重刑期。

    今天(2021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宣布特赦免刑,但未免罪。對照月初大法官釋憲,與獵人們遭判刑息息相關的法律多屬合憲,這次個案式的特例,在司法未變之下,狩獵問題應仍爭議難解。

  • 搶救巴氏銀鮈!三河分署域外庇護800隻待回烏溪

    台灣特有種、瀕臨絕種保育類巴氏銀鮈受棲地破壞、氣候變遷影響甚劇,乾涸河段搶救到的45隻在庇護池繁殖至約800隻。

  • 改列一級保育類並推生態給付,願為瀕臨絕種赤腹游蛇續命

    背部棕黑,腹部及側身有著橘紅色皮膚黑色條紋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過去50年由於棲地破碎及消失,加上大眾普遍對蛇觀感不佳,族群量岌岌可危,自2008就被列為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去年(202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再評估時發現全臺恐僅剩不到500隻,而將其提升為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以投入更多保育資源。 

    赤腹游蛇雖然身體顏色較鮮豔,但其實並不具毒性,牠全長最長可達100公分,體型圓胖,屬於中型蛇類,現已非常稀少的牠,在民國60年代以前其實是臺灣常見的蛇,普遍棲息在西半部低海拔濕地、水田、池塘等淡水環境,但由於近年大量使用農藥,加上濕地、草澤等天然棲地因開發而消失。 

    20240408 01赤腹游蛇與白腹游蛇外型相似,但差異如其名,兩者腹部顏色不同。赤腹游蛇棲地通常在有水域的環境,活動時間白天晚上都有觀測紀錄,無毒,以蛙、蝌蚪、泥鰍及魚為食。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攝影:汪仁傑

    2009年,在林業保育署委託下,專家學者對全臺灣半水棲蛇類族群的分布進行為期4年的調查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已消失殆盡,只剩北部地區還有不到500尾的族群。

    有鑑於此,林業保育署於去年(2023年)召開保育諮詢委員會討論保育名錄修正議題時便決議將赤腹游蛇提升至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此外,林業保育署於去年11月15日開始推動「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提供生態給付給予農民友善耕作與保育誘因,盼能將赤腹游蛇族群量止血回升,同時保護農田濕地其他野生生物,維護生物多樣性。 

    若農民有符合計畫中的維護條件,像是農耕土地及埤塘不使用除草劑及中等毒性的水生物毒性農藥等、全期維持蓄水、岸堤營造為土堤或現地取材等條件,每年依據每公頃,最高可領3萬元。若評估該地適合作為野放場域,每配合野放一次更可加發1萬元。 

    其餘另有巡護監測等獎勵方式,像是成立巡守隊,每月執行保育及協助植被營造等工作,並繳交巡守報表者,每年核發最多6萬元獎勵金。 

    不過,此計畫目前僅有臺北市北投區湖田里及桃園市龍潭區適用,林業保育署呼籲民眾若有在其他地區看見赤腹游蛇的自然棲地,可通報林業保育署(02-23515441)屆時將會再進一步確認族群與棲地狀況,給予適當的保育方式,或甚至納入示範計畫內。

    20240408 0220240408 03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簡易圖文版,詳細計畫點此查閱。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 未許可就開發,珍稀白魚棲地將成中友百貨度假村(更新裁罰)

    中友百貨集團於南投埔里違法開發,居民、立委與環團憂,十年打造「白魚故鄉」恐付之一炬。

  • 民眾118熱心通報 金門擱淺海龜有望重返大海

    我被沖上岸了,請幫幫我

    9月5日(2020)下午,一隻海龜擱淺在金門縣烈嶼鄉的中墩海岸,民眾發現後打了118專線通報,海巡署獲知即派人前往救援,並同步報知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海巡署人員到場後以濕布覆蓋海龜,並灑水幫助其保持濕潤。待水試所人員抵達,初步檢查海龜無明顯外傷,便將海龜帶回水試所照顧及進行詳細檢查。

    經專家判定牠是一隻公的綠蠵龜,經過半個月的照顧,海龜體力有明顯恢復,並開始少量進食。水試所表示待其活動力及進食量達到野放標準,就可以重返大海。

  • 活化石三棘鱟台灣本島近滅絕,監院促積極保育

    瀕危物種三棘鱟若持續未被妥善保育,15年後將在我國絕跡。監察院促海保署、漁業署檢討改進。

  • 用LINE賣起來,64隻保育類動物遭盜獵販售

    今年六月臺南地檢署查到有民眾非法飼養領角鴞,循線追查發現案情不單純,一共查獲19種64隻的野生動物,且多是保育類!嫌犯還利用LINE作為銷貨管道,賺取不法所得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陳嫌二人可能被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新臺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這次查獲的動物有#射紋陸龜、#遊隼、#黑鳶、#蜂鷹、#領角鴞、#臺灣藍鵲、#鳳頭蒼鷹、#黃嘴角鴞、#八色鳥、#長冠八哥、#山麻雀、#鉛色水鶇、#臺灣畫眉、#八哥、#黃領帽亞馬遜鸚鵡、#黃頭亞馬遜鸚哥、#青背山雀、#赤腹山雀及#普通狨等。

  • 身上多達40處穿刺傷,黑眉錦蛇遭犬咬不治身亡

    經常出現在民宅而被稱作四大家蛇之一的黑眉錦蛇,由於長年民眾對蛇的觀感不佳而數量急遽減少,因而被列為3級保育類動物。近日,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也下簡稱野灣)接獲一條奄奄一息的黑眉錦蛇,全身多達40處的穿刺傷,傷口深及體腔,由於傷勢過重,三天後仍失去性命。

  • 關渡農田43隻鳥疑遭毒殺,保育類鳳頭蒼鷹也受害

    12月5日有民眾通報關渡農田出現40幾隻鳥屍,臺北市動保處現場調查發現麻雀41隻、鴿子1隻及保育類鳳頭蒼鷹1隻,共43隻鳥類遺體,以及疑為毒餌的麥粒。確切死因有待化驗確認,目前尚未排除農田噴灑藥劑導致野鳥誤食死亡的可能性。

    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12月8日表示:「有關單位應該積極輔導與協助農夫進行友善耕作,這不只在守護自然環境,更在守護臺北市民的生活健康。希望相關主管單位能正視農藥問題,加強宣導友善環境的耕作觀念。」

    關渡毒鳥照關渡農田發現集體死亡的鳥類,包含鳳頭蒼鷹、麻雀和鴿子,共43隻。圖片來源|台北市野鳥學會
  • 黃嘴角鴞幼鳥等救傷中死亡!疑與民眾餵食有關

    圖片來源|蘭陽綠野環境教育及保護協會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


    以促進宜蘭縣周邊居民對野生、人為飼養的動物福利觀念,及以研究與保育為目的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蘭陽綠野環境教育及保護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近日接獲一起民眾通報的黃嘴角鴞幼鳥救傷案件。

    該送交案件的民眾在路中央發現幼鳥,先協助移置其至路旁避免曝曬,但因一段時間後見幼鳥仍在原地,便餵食便當排骨,並向協會求助;原預計由協會協助轉交桃園鳥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未料黃嘴角鴞幼鳥卻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死亡。

    協會表示,該救傷個體已經長出初級飛羽,不過體型偏瘦,應為剛學飛的幼鳥。目前大體已移交桃園鳥會,將會進行解剖釐清死因是否為食用民眾提供的排骨便當所致,又或者掉落離巢時是否有外觀無法辨別的傷痕;桃園鳥會則表示因黃嘴角鴞為二級保育類野鳥,已將此例通報主管機關農業局。 

    黃嘴角鴞(Otus spilocephalus)為台灣特有亞種,被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普遍分布於全台淺山到中海拔山區,是較為常見的貓頭鷹,鳴叫聲為口哨般的「噓—噓—」,非常具有辨識度。每年春、夏兩季,是黃嘴角鴞與多數鳥類的繁殖季,此時常發生民眾於地面拾獲雛鳥或幼鳥(以下合稱小鳥)的事件。

    協會表示,本起事件中民眾不認得鳥種,故找到協會諮詢,因此才開始有溝通機會;在說明黃嘴角鴞為保育類,且協會可協助救傷後,民眾也同意由協會接手幼鳥。協會強調民眾是出於善心進行救助,盼社會勿苛責,更重要的是應從中學習和野生動物互動的正確觀念

    協會向窩窩記者強調:

    不論何種情況下,都不應該隨意餵食或接觸野生動物,飼養更是不建議。

    來歷不明的野生動物可能帶有寄生蟲或人畜共通疾病,對一般民眾有一定風險;且飼養野生動物所需的專業與資源,往往無法由一般民眾滿足。協會提醒,在對「人與動物間的羈絆」懷有憧憬的同時,也應避免做出傷害動物福利的舉動。 

    台灣猛禽研究會近日就分享了一起因民眾不當飼養而導致營養性骨病折的領角鴞幼鳥救傷案例,由於無治療可能,最終獸醫師在考量動物福利下採取人道處理。猛禽會也藉此案例公開呼籲:

    最能夠幫助傷病野生動物的方法是快點送牠到野生動物救傷機構,可以撥打「1959」動物救援專線來求助,千萬不要自己嘗試飼養,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猛禽小學堂】營養性骨病 領角鴞是國內最常見的貓頭鷹,近年在都會區已有穩定的繁殖現象,也因此牠們的雛幼鳥常因落巢或學飛階段被人發現。 雖然現在手機與網路的普及,能容易地查詢到野鳥救傷與如何送交救傷的相關資訊,不過還是有部分拾獲者會忍不住...

    台灣猛禽研究會 Raptor Research Group of Taiwan 發佈於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台灣猛禽研究會於貼文中強調,當雛鳥身處於發育階段,即使只有數日不適當的餵食,都可能引發營養性疾病 

     

    繁殖季時小鳥單獨出現在地面的機會相對較高,協會指出,除了部分受到工程、驚嚇等人為因素干擾,或外來種侵擾的個體確實需要救治,許多落單個體其實本身並無傷病,人為介入反而可能造成小鳥緊迫,甚至如本次事件,反害黃嘴角鴞幼鳥失去性命。

    對於鳥類來說,不論是尚未長齊羽毛的雛鳥,還是學習飛行中的幼鳥,能給予牠們最佳照料的對象便是親鳥;若不得已由人為介入,除了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之外,更有許多講究。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曾在社群平台強調:「救傷不僅是餵鳥,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野放。」顯示野鳥救傷的每個步驟都需依循專業。

    每年的春夏繁殖季節,各地救傷組織都會一再呼籲發現野生小鳥時應先觀察外觀,可搭配拍照紀錄,藉此評估是否真的有人為介入的必要,通常健康的小鳥大都是有親鳥在附近,民眾應以不過度干擾為原則,並視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協助小鳥返回到親鳥身邊。過去窩窩也曾整理不同的處置方式可供參考,但若現場狀況複雜、民眾無法自行判斷,則需儘速聯絡當地的救傷單位諮詢專業意見。

    而針對民眾遇到狀態異常的野生動物時的具體應對方式,桃園鳥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粉絲團指出:「野生動物在遇到意外時,第一時間最需要的是醫療上的資源,並非是餵食。」尤其是狀況較差的動物常缺乏反抗行為,容易讓民眾錯覺餵食是正確的處置方式,反而錯失治療時機,甚至造成二次傷害。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