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年後迎來第二例 讓動物的家成為環境信託

    圖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承襲愛生態的那片心,透過環境信託守護石虎的家、延續土地的生態價值!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於10月的「愛石虎日」25日,舉行「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成立記者會,分享台灣時隔13年來,第二例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啟動。

     「環境保護公益信託」是什麼?不只是國家公園及保護區,許多在你我家園附近的土地也潛藏許多野生動物與珍貴生態資源。過去有民眾或民間團體因此自發性認養濕地,或直接購地提倡友善農耕,但未來若遇售地或開發,便恐無法永久地保護土地。

    此時,透過民間力量以及法律契約簽訂守護土地,將土地規劃成民間保護區、交由專業組織經營管理的「環境保護公益信託」,就是很好的永續經營與保護淨土的方式!

    由民眾捐贈的環境信託 小小土地保護豐富物種

    本次環境信託的土地,位於南投縣中興新村的虎山附近,此案的土地由民眾委託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李璟泓維護與管理。

    匿名委託人表示:「當時購買這片土地的初衷,是想和愛犬遠離喧囂的居所,但經過一段時間,因為從未務農生活面臨挑戰,加上愛犬已年邁行動不便,不忍讓牠這麼辛苦,在不願意輕易出售土地下,選擇環境信託的方式,讓這片土地給擁有生態專業的個人或團體,延續土地價值與動物棲息地。」

    由於此片土地約200坪(約0.06公頃),李璟泓表示,3年前協會收到委託時,對於如此小的土地是否適合環境信託而存疑,不過後來在這裡架設自動相機後,不只發現有石虎,還有穿山甲、食蟹獴、水鹿等物種,「即便是小片土地,只要妥善保護,仍能發揮極大的生態價值!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執行長孫秀如也形容:「這個土地雖然小小的,但看到水池有這麼多生物在生活取用,其實蠻震撼的,讓我們知道,不要小看任何一塊土地的生命力,如果願意保護下來,它產生的效益是很大的。

    紅外線自動相機於此拍攝到石虎族群走跳。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食蟹獴使用土地裡的水池覓食。影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八色鳥也在水池邊棲息片刻。影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更有穿山甲經過!物種相當豐富。影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第二例環境信託 申請面臨重重挑戰

    自2003年發布《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以來,僅有2案環境信託,分別為2011年「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以及今年核可的「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

    新竹的「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為台灣第一起環境保護公益信託案例,該土地為1.3公頃,除透過環境信託保護山林谷地,後更將此作為環境教育基地。起初由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受託單位,後轉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並簽訂無時間限定之信託契約。

    環境部環境保護司簡任廖珮清表示:「本次的『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相當特別,是由私人土地捐贈並由專業單位經營管理,在國內算是非常先進的概念,我們希望可以從此例讓更多人學習與察覺,不動產可以在環境永續有更多呈現方式,而這也是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使命。

    自2021年起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歷經3年的努力終於成功申請核准,孫秀如也提到兩點目前環境信託申請上的困難:「礙於《農業發展條例》的限制,私法人不得承受耕地。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受託人是轉由個人,而不是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這也是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目前面臨的挑戰。」

    面對法規限制,孫秀如表示:「2021年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案子,一直想說怎麼去回應委託人這片心意。所幸在整個法規還未建置好所面臨的挑戰下,我們在裡面找出可以互相合作的方式,除了由個人受委託外,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也承諾會持續協助,並由我們進行監督。」

    而另外一項限制則是稅法的不公,孫秀如表示,根據稅務相關法規,像是《土地稅法》,土地增值稅、贈與稅等有提供信託業者稅務的優惠,然而,通常信託業者與個人土地財產有關,未含保育相關工作,又環境保育公益信託是一項很新的概念,因此,孫秀如也期盼未來在法規上能有個折衷的方式,讓公益信託的概念納入信託的稅務優惠條件之一。

    定期監測 為動物搭橋樑便利通過

    而對於該土地未來的維護與管理,李璟泓表示:「從自動照相機畫面,我們可以在該地看到豐富的物種。未來將會定期去整理當地的環境,並確保野生動物的使用,同時也會持續監測這裡的野生動物。」

    此外,由於基地附近有一處早期水保署做的水溝,當溪流通過於此時,水位落差會變高,影響動物通行,因此李璟泓也表示:「上個月我們有在這裡搭了一個橋,方便動物通過,目前已經有看到白鼻心或是老鼠使用。」 

    白鼻心使用竹橋的樣子。影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李璟泓提供

    用石虎紙雕推廣保育 也替棲地籌措經費

    記者會後,長期投入紙雕、復育紙雕藝術的洪新富,也帶領與會者也體驗製作「萌虎下山」的互動性紙雕,洪新富表示:「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各國展出紙雕,我不停構思該用什麼去介紹台灣,後來想到『石虎』這個台灣很重要的保護指標生物,便誤打誤撞一起投入環境保護公益信託,希望可以在推廣紙雕的同時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而這個可愛的「萌虎下山」的互動性紙雕立體作品,也將用於籌措「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管理經費,邀請民眾一起參與保護石虎的行動! 

    這款紙雕是可以走動的石虎紙雕,不僅能當擺飾,還能在斜坡上自動走下山,以及後腳站立!影片來源:窩窩
  • 台大研究證實遊蕩犬衝擊生態 表面共存實則壓迫

    圖片來源:陳怡潔
    實習記者|綦家萱    編輯|蘇于寬

    遊蕩犬問題長年困擾臺灣,牠們不僅對民眾安全構成威脅,也對野生動物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近期,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生何欣澄發表於《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的研究《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Impacts of free-roaming dogs on spatiotemporal niches of native carnivores in Taiwan)揭露了遊蕩犬對生態的顯著衝擊。

    (左)全台478個自動相機的分布,這些相機用來記錄動物的活動頻率(RAI)與棲地使用情況(佔據模型) (右)54個用於核心密度估算的相機位置(以不同顏色區分),這些數據用來分析動物的活動熱點與分布模式。圖片來源:擷取自《遊蕩犬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

    透過全台1270個自動相機監測四種臺灣原生食肉性動物:白鼻心(Paguma larvata)、鼬獾 (Melogale moschat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食蟹獴(Herpestes urva),發現遊蕩犬不僅競爭資源,還影響牠們的活動模式與生存環境。 

    研究結果證實大尺度下 犬隻對鼬獾與食蟹獴造成顯著衝擊

    此研究使用相對活躍程度(RAI)、佔據模型及核心密度估算來分析數據,結果發現遊蕩犬與鼬獾食蟹獴的相對活躍程度(RAI)顯著負相關,鼬獾因犬隻的壓力而迴避並改變棲息地,活躍及豐富度也受到影響。

    除了活動範圍受限,遊蕩犬可能透過競爭壓迫鼬獾的生存空間,甚至傳播疾病,如犬瘟熱犬小病毒等,進一步威脅其族群存續,是此次研究受影響最嚴重的物種。

    而談到食蟹獴,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生何欣澄向窩窩記者說明,「使用佔據模型時我發現食蟹獴與狗高度共域,這樣會被解讀為偏好共存或不受影響,但加入比較直觀的RAI模型後,才發現食蟹獴其實是有受到顯著的衝擊」,她解釋但因為該物種高度依賴特定棲地環境,即靠近淡水環境的森林,所以看似與狗共存,然活動頻率及豐富度實則受到嚴重影響,僅因依賴棲地環境而無法避開。

     「牠不是喜歡狗,而是躲不掉。」何欣澄說。

    何欣澄起初使用佔據模型調查發現,鼬獾(左)在空間上顯著迴避遊蕩犬,而食蟹獴(右)則與之高度共域。圖片來源:何欣澄提供(動物圖樣由莊棨州繪製)
    何欣澄後來加入相對活躍程度(RAI)調查發現,遊蕩犬與鼬獾(上)、食蟹獴(下)的RAI均呈顯著負相關。圖片來源:何欣澄提供(動物圖樣由莊棨州繪製)

    而她認為,大尺度的研究目前較難分析遊蕩犬對白鼻心與麝香貓的影響。

    她表示白鼻心近年來開始出現在都市,而犬隻在都市也很多,所以若以全台灣尺度調查白鼻心,將難以觀察到牠跟狗的空間分化,「也就沒有辦法調查有無迴避的狀況,不過犬殺仍然是都市白鼻心的主要死因註一

    而麝香貓是這四種食肉目動物中,保育等級最高的,由於相關資料非常少、分佈也非常破碎化,且高度集中於陽明山地區,較難以大尺度研究分析,此外何欣澄認為如果聚焦在陽明山的話,2019年的文獻註二也已指出麝香貓在繁殖季會特別迴避狗,所以這也是遊蕩犬對麝香貓負面影響的證明。

    註一:《Breeding records, urban habitat, and threats to the masked palm civet in Taiwan》
    註二:《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ve mammals and free-roaming dogs in a protected area surrounded by a metropolis》

    全臺首篇大尺度研究 盼替生態保育貢獻

    何欣澄在受訪時回憶,2018年開始接觸遊蕩犬議題時,台灣並沒有任何在地的相關研究,「當時我能找到的文獻全部來自國外。」直到2019年,國內才出現第一篇相關研究,讓她確信這個議題值得投入。

    「我想做這方面的研究,為台灣的生態保育提供更多貢獻。」

     聊到為何選擇這四種臺灣原生食肉性動物,她說:「我認為相較於研究食物鏈下層的,研究上層的更能讓大眾知道,其實狗對台灣生態的影響已經非常嚴重,而且當這些動物受影響,又會再透過下行效應再去影響食物鏈下層的物種。」

    下行效應(top-down effect)指的是食物鏈中高階掠食者的變化會影響較低階的物種。例如,鼬獾和白鼻心等中型食肉動物若因犬隻的競爭而減少,原本受其控制的獵物(如昆蟲、爬行類或小型哺乳動物)可能會大量增加,這將會導致某些物種過度繁殖,影響植物生長,進而改變當地的生態平衡。

    因此,遊蕩犬影響的不只是特定物種,而是整個生態網絡,透過下行效應導致一連串連鎖反應,改變台灣的生態系統。

    然而,要在台灣進行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台灣的生態研究資金本來就很有限,更困難的是社會上對遊蕩犬管理的高度爭議。」過去動保團體曾主張犬隻應與野生動物「共存」,但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共存」其實是是不得不的「共域(Sympatric)」而非「共存(Co-existence)」,是野生動物被迫適應與壓迫的結果

    此外,資料分析也是一大挑戰,超過一千臺自動相機捕捉,經過數據篩選後,總共使用73,292份影像資料(33,433 個鼬獾、25,760 個白鼻心、10,712 個食蟹獴和 387 個麝香貓紀錄。),「我收集來自不同單位的資料,每個單位的格式都不一樣,所以後端處理時需要寫大量程式來整理、運算數據,這對程式能力是一大考驗。」何欣澄說。

    TNR真的有效嗎?研究生直指台灣遊蕩犬政策與科學脫節

    何欣澄特別提到,台灣目前的遊蕩犬管理政策與科學研究結果背道而馳。「在多數外來種入侵的管理上,政府通常依據科學建議制定政策,唯獨在遊蕩犬貓議題上,政策卻是以社會輿論為主,而非科學依據。

    目前全台推行的捕捉-絕育-回置(TNR, Trap-Neuter-Return)政策,自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長期被視為控制遊蕩犬數量的主要手段,但何欣澄強調:「TNR的效益非常有限,沒有國家僅依賴TNR就成功控制過犬隻族群。」她進一步解釋:「TNR不會減少狗的數量,反而可能因為狗被持續餵養,使環境承載量提升,導致更多狗存活並繁殖。」

    「國際上有效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移除為主、TNR為輔』,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是這麼大的範圍內全部都使用TNR。」

    而她也希望民眾了解:「移除這個詞是中性的,只是讓遊蕩犬貓在野外消失,可是這個消失,可以是消失到民眾的家,或是消失到收容所,或是當然安樂死也是一種方式。」

    「我們並沒有仇視遊蕩犬貓。」

    從個體到族群,全台需要新的犬貓管理思維

    何欣澄提醒,不要僅從個體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應該用族群的視角來看待遊蕩犬貓的問題。「當我們餵養一隻遊蕩犬,短期內這隻狗確實獲得幫助,但長遠來看,這會使更多狗聚集,影響更大範圍的生態環境,這種短期的善意行為,可能會導致長期的生態災難。」

    「這些民眾看似好像在為一隻狗好、為一個個體的福利著想,可是實際上會間接導致更多的狗出生,並且在這邊受苦,不論犬貓都是。」

    她最後呼籲:「如果我們無法立即移除遊蕩犬,那至少要停止餵養、放養,減少牠們對生態的破壞。」期許未來政府能推動更科學化的犬貓管理政策,讓台灣的野生動物得以真正永續生存,而非被迫適應「看似和平的共存」。

    這項研究不僅是台灣首度針對遊蕩犬對野生動物影響的大規模調查研究,透過數據揭示犬隻對臺灣食肉性動物的生存壓力,提出實際的科學證據,說明當前管理政策的問題,提醒大眾重新審視遊蕩犬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 跨單位策展「保育我最行」 邀請民眾共同關注路殺議題

    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每年都有1,700萬隻以上的動物因車禍而死亡(簡稱路殺),路殺案例與議題逐漸受到民眾關注,民眾的用路日常,除了影響野生動物保育,同時也與交通安全息息相關!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在南投的集集鎮保育教育館,舉辦了「保育我最行,一起平安歸」特展。展覽不僅介紹了野生動物路殺的現況,還展示了各種減少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並且強調政府單位跨部門合作的必要及重要性,邀請民眾深入了解! 

    該展覽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部公路局、和泰汽車等國內公私部門共同舉辦。不僅整理野生動物路殺的現況、展示了各種減少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更讓民眾了解,如何從跨單位合作到生態廊道的誕生! 

    展覽亮點之一,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如何從研究人員和公民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投入野生動物路殺調查,並結合企業的導航地圖及APP應用,利用路殺資訊輔助,展示全台國道、省道、林道及其他一般道路的生態友善設施現況。 

    生多所副研究員,同時也是路殺社社長以及「保育我最行,一起平安歸」特展策展人林德恩也向窩窩記者介紹:「我們透過『臺灣動物百大路殺點資訊』資料,與一些道路app結合出『百大動物出沒熱點路段』,駕駛如果有下載並經過路段,app就會跳通知提醒!」

    這些道路app包含:「幸福公路APP」、「OmnieCUE道路情報達人APP」、「樂客導航王」及「Garmin導航」等。 

    而野生動物路殺問題不僅僅只是保育議題,更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林德恩表示:「路殺跟道路有關,而道路是每一個人、每天無時無刻在使用的基本、設施基礎設施」。

    林德恩強調,解決路殺問題,跨單位(包含民眾參與)是必要且重要的!「道路是為了人而設立,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去考慮每種動物的需求,所以要共同去解決,而解決問題光靠一個單位是做不到的,必須要跨單位合作,包含公民科學家,一起去共同努力!」 

      20241121news 01「保育我最行,一起平安歸」特展設計展區,供民眾了解什麼叫「生態廊道」。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而本次展覽也列舉實際的應用合作,像是墾丁知名的恆春半島「陸蟹廊道」,便是一個從公民科學家提供資訊到跨部門合作打造生態廊道的實際案例。該陸蟹廊道於台26線香蕉灣路段,這裡是台灣陸蟹最豐富的熱區之一,甚至記錄過62種陸蟹,佔全台95%的陸蟹物種。

    雖然該地區陸蟹豐富且多樣,然而,每當繁殖季,牠們要降海釋幼的時候,卻常常面臨路殺的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動物提供安全通道,避免牠們在過馬路時發生意外,自2017年開始,公路總局基於路殺研究資料,並與研究人員合作,在香蕉灣設置了「陸蟹廊道1.0」,幫助陸蟹順利穿越馬路。 

    到了2023年,更進一步推出了架高式的「陸蟹廊道2.0」,將底下空間放置36個箱涵及2個圓形管涵留給陸蟹作為通道,並刻意不清理落葉,增加陸蟹使用意願,讓50%的陸蟹能安全通過。 

    2024年,該廊道再度進化,將箱涵廊道口,鋪滿珊瑚礁咕咾石岩塊,透過咕咾石和漂流木強化了微棲地功能,雖然剛放上去一度看起來突兀,也讓用路人擔憂有交通安全問題,不過草長出來後便能更符合自然棲地樣貌,並增加陸蟹使用意願、串連海岸林與海邊的自然棲地,以增加生態廊道使用頻率,進而降低路殺。 

    20241121news 03陸蟹廊道3.0鋪上了咕咾石和漂流木,欲發揮微棲地功能,增加陸蟹使用,避免到道路上遭碾。圖片來源:徐富癸立法委員

     

    20241121news 05「保育我最行,一起平安歸」特展中,香蕉灣陸蟹廊道的展板介紹。圖片來源:公路局:公路人

    除了這個知名的陸蟹廊道案例,另還有「台28線馬頭山野生動物友善生態廊道」。位於高雄旗山的台28線馬頭山,擁有原始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野生動物,包括台灣水鹿、食蟹獴、穿山甲和白鼻心等保育動物。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物種,同時確保道路安全,生多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屏東科技大學、馬頭山自然人文學會以及公路局,也設計了許多生態保護措施。 

    藉由現地環境調查與專家建議,公路局在馬頭山一、二號橋下設置了圍籬,並經過改造橋下空間、進行坡面整理,引導野生動物通過安全通道,同時,也安裝了自動相機,記錄了多種野生動物,像是水鹿、穿山甲、食蟹獴、白鼻心的通行情況,為台灣的公路生態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20241121news 02馬頭山一、二號橋下的動物安全通道,從自動相機畫面顯示動物實際運用狀況。圖片來源:公路局:公路人
    20241121news 04「保育我最行,一起平安歸」特展中,馬頭山生態廊道的展板介紹。圖片來源:公路局:公路人

    這次的特展,不僅展示了陸蟹、石虎等台灣特有動物的保護現況、強調路殺議題的重要性,亦介紹了許多在不同道路上實施的生態改善措施。希望透過這樣的展覽,大家能更加關心野生動物的保護,推動台灣公路生態永續發展。

    展期從2024年11月1日到2026年8月30日,歡迎大家至南投集集鎮參觀、深入了解路殺議題!展覽地址: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一號,保育教育館地下室特展區。

  • 非法廢棄物危害破億卻萬元交保 馬頭山環團抗議

    圖片來源: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

    今(2025)年1月,環保團體發現生態豐富的高雄市馬頭山地區遭人非法棄置廢棄物。當地居民向司法機關檢舉後,由橋頭地檢署承辦此案。

    檢察官於2月20日拘提陳姓被告等7人到案,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有羈押之必要,遂向橋頭地方法院聲請羈押,法官裁定多位被告分別以新臺幣5至8萬元不等交保。

    此案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初估清運費用逾1億元,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在社群媒體痛批「危害破億,萬元交保?」,召集十數個環境、生態團體,於2月24日召開記者會,強烈譴責棄置廢棄物的行為,呼籲司法嚴辦嚴懲。

    生態熱點卻遭棄置廢棄物  重金屬超標、憂污染水源

    馬頭山位於高雄市內門、田寮與旗山交界處,是台灣低海拔地區的國土綠網生態熱點。根據自動相機監測發現,馬頭山地區的食蟹獴與穿山甲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高居全台第一,兩者皆是台灣保育類動物,食蟹獴更是溪流環境的指標生物。
    註: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亦稱OI值)是計算自動相機每1000小時所拍到的物種照片張數。OI值越高,代表該物種的相對豐富度越高。

    這裡還是臺灣水鹿、草鴞與黃鸝等保育類動物的棲息地,且有大量台灣特有種厚圓澤蟹的族群,突顯馬頭山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育價值。

    然而,位於淺山地區的馬頭山近年來面臨開發案、環境污染的威脅。自2018年起,「富駿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與「新農業循環園區開發案」相繼規劃在此設立,但因引發居民強烈反對而被擋下。另外,窩窩曾報導過「信鼎壹號光電開發案」,由於綠能選址位於活動斷層上,且需要剷除植被,恐破壞野生動物棲地,當地居民也多持反對意見。

    根據橋頭地方檢察署發布之新聞稿,不法集團於馬頭山棄置大量鋁渣、廢橡樛、廢塑膠、營建廢棄物混合物及其他不明廢棄物。除掩埋深度超過4公尺,回填廢棄物量約為2804.5立方公尺外,棄置範圍更鄰近湖泊、屬於水源區,還涵蓋國有地及綠能廠商土地。

    曾任高雄市議員的林于凱到現場勘查後表示:「偷倒地點位在市府土地上,旁邊就是『探索教育園區』,更嚴重的是,傾倒地點下方就是一個內陸湖,而更下方,就是阿公店水庫的引水箱涵。」指出本起案件恐有污染高雄水源的疑慮

    20250227 01廢棄物棄置地點下方緊鄰內陸湖泊麗湖,為當地重要灌溉水源之ㄧ;更下方則是阿公店水庫引水箱涵。圖片來源: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對現場進行隨機重金屬快篩檢測,結果顯示多項數值超標。例如,電線塑膠絞碎料的銅含量超出土壤管制標準31倍,甚至是原始土壤的311倍。當地居民也反映,開挖過程中瀰漫刺鼻臭味,擔心廢棄物中的有害物質影響健康。

    20250227 03

    20250227 04隨機重金屬快篩檢測顯示多項數值超標。圖片來源: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新聞稿。

    環團聯合記者會 籲政府追兇、防堵及復原環境

    2月24日,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聯合地球公民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分會等公民團體召開記者會,對於檢察官、警方、環保局及林業保育署等單位聯手偵辦此案的行動表示肯定;同時提出四項訴求,要求深入追查集團,查明來源追究責任、加強巡查與監控,防範違法傾倒、加重處罰力度,以達預防及嚇阻作用以及進行環境復原,確保水源安全並積極進行生態復育。

    旗山區三協里里長劉文寶強調,馬頭山不僅是生態熱點,更是重要水源地,絕不能遭受污染與破壞。他嚴正呼籲政府深入追查:

    偷埋廢棄物絕對不是區區幾個人可以完成,必定是整個不法集團的勾當,最關鍵的是揪出幕後主謀!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黃安調則說:「高雄是全台廢棄物最嚴重的城市。」他指出馬頭山的狀況並非個案,大坪頂也長期非法掩埋1,380萬噸的事業廢棄物,至今未能解決。他痛批政府消極應對,不僅無法防堵問題,還要全民買單清理,實在荒謬至極。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除呼籲應深入追查之外,也期望盡快將馬頭山劃為國家自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積極經營管理,以免環境再受破壞。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也表示,當地社區也對規劃為國家自然公園樂見其成。

    本案涉及非法棄置廢棄物,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之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檢察長張春暉並呼籲:載運廢棄物及提供土地堆置廢棄物皆為違法行為,籲請民眾切莫貪圖小利而涉犯重責。

    高雄市環保局稽查科人員表示,目前政府採取不定期道路攔檢來防範非法棄置廢棄物,若民眾發現可疑情況,可撥打1999或向當地檢察機關、環保局檢舉。稽查科人員也向窩窩記者分享,非法棄置廢棄物案件可能有哪些徵兆?首先是「不明人車出入」,多數涉及聯結車或大卡車運輸;其次是「地形地貌改變」,例如植被大量消失,或是突然出現人為的覆蓋物。

    至於案件後續發展,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人員表示,由於現場仍需保留證據,在未獲司法機關指示前,暫時無法進行環境復原,目前先以帆布覆蓋作為緊急處置。此外,針對法官的裁定,檢察官已考慮提出抗告,後續仍待司法機關審理。

    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則在社群媒體提醒,雨水可能將超標的各類汙染物沖刷進入河流、地下水等水體,呼籲主管機關在進入汛期前盡速完成環境復原,避免危害擴大。

    馬頭山居民與公民團體透過記者會,表達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關切,提出具體訴求,希望政府盡快復原環境,並從源頭防堵非法棄置廢棄物再次發生。然而,台灣的環保犯罪因「低風險、高報酬」而難以根除,檢警機關接受《報導者》採訪時亦曾指出,這類違法行為已呈組織化、集團化的趨勢。未來,如何避免馬頭山及其他山林區域遭受廢棄物污染,仍是政府與社會大眾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 餵麝香貓吃蘋果得萌照,林試所月曆誘拍知法犯法?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2022年月曆收錄山羌、白鼻心、食蟹獴、麝香貓等野生動物攝影作品。但有民眾指出,照片疑似是透過誘拍方式而得,並已向內政部警政署的保安警察第七總隊(以下簡稱保七)檢舉,本案已分案偵辦當中;而林試所則僅表示正在進行內部調查,目前不便多做回應。

    撰稿|陳信安       責編|洪郁婷       設計|陳億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