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徐富癸立法委員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後簡稱墾管處)及公路總局等單位今年將陸蟹廊道口鋪上咕咾石岩塊再改良,除更符合原始自然棲地,也串連人工廊道與海岸林,幫助陸蟹使用。墾管處副處長陳俊杉表示:「這對陸蟹來說是很好的自然素材,可以保護牠們的生命。」
公路總局也搶在6~8月的繁殖季前搶先開用,以降低路殺的可能、發揮生態保育的精神,然而這個陸蟹廊道4月才剛啟用,卻遭民眾形容猶如「蛙人天堂路」,擔心用路人摔車或發生危險。
香蕉灣是陸蟹的重要棲地,卻因台26線道路而將棲地一分為二,棲地破碎化加上陸蟹產卵的天性,洪輝祥指出,
這裡一年的路殺陸蟹至少3000隻,母蟹就佔了45%。
其實,這個陸蟹廊道並非無中生有,2022年5月26日,立委陳椒華、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等單位呼籲公路總局改善道路設計,以降低陸蟹路殺紀錄,2023年公路總局便投入超過7000萬在台26線39.5公里處2處路段,打造近1公里長、全國陸蟹通行的首座生態廊道,並於2023年6月28日啟用。
路面架高後並放上箱涵,防止陸蟹走到馬路上被路殺,並幫助通行至海邊。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陸蟹從海岸林到海邊的過程有時候需要經過馬路,就可能造成路殺。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棲地破碎化的情況下,陸蟹不得不走上道路面臨路殺風險。圖片來源:李政璋授權提供
當時公路局將路面架高,將底下空間放置36個箱涵及2個圓形管涵留給陸蟹作為通道,並刻意不清理落葉,增加陸蟹使用意願。負責本案監測計畫的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蔡鵑如也於表示:
我們觀察去年4月到10月的路殺狀況,與還沒有生態廊道的時期比,有了生態廊道之後,即使觀察期間有重疊到1個多月的施工時間,陸蟹路殺數量仍確實有顯著下降。
不過,陸蟹研究學者李政璋博士指出,路面加高後,廊道口跟旁邊水溝之間多了一個矩形或是梯型的草地,又因為水溝垂直面太高,會阻擋陸蟹從森林走到廊道口來,因此在經過公路局研擬,決定於同地點的箱涵廊道口,鋪滿珊瑚礁咕咾石岩塊,幫助陸蟹使用。
而對於使用咕咾石岩塊,蔡鵑如也說明:「現在放上去雖然看起來有些突兀,但使用咕咾石其實不是新的想法,而是香蕉灣那邊的海岸林原始棲地就有咕咾石,之後草長出來應該會更符合自然棲地樣貌。」由於生態廊道為人工建設,可能會影響陸蟹使用意願,珊瑚礁咕咾石岩塊的鋪上,再加上之後自然長出草,應有助於串連海岸林與海邊的自然棲地,做到仿自然的目的。
而李政璋也觀察:「39K附近的廊道有兩處的湧泉出水口,咕咾石岩塊放上後,由與石頭間有自然孔隙,前幾天確實有看到其中一端的那個珊瑚石底下,已經有泉水流入,更有蝦子跟青蛙,那時候是白天,而且還是乾季的狀態,等到降雨之後,珊瑚石底下就會變成濕地。」
不過,除了這段加高路面的護蟹廊道旁邊有設置護欄,台26線上38K路段還有110公尺無護欄路段,路邊同樣鋪設大量珊瑚礁咕咾石岩塊,這也引發民眾行車安全憂慮。4月16日經公路局、墾管處及立委徐富癸勘查,徐富癸表示:「為了確保人蟹均安,後續要如何調整到適合用路人、用陸蟹的共存方式,都還要再更努力,工程應該要跟自然、環境共存。」
墾管處提醒遊客:「相關路段應遵從速限,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民眾傷害。」而專家蔡鵑如及李政璋也皆表示,正常行車用路應不會造成影響,但仍須待觀察。公路局楓港工務段則允諾:「後續會有臨時性區隔及覆土植草,兼顧道路安全及生態保育,未來會再協同專家討論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