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篇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小草:兩次路殺的啟示
「我常說,小草都透過兩次的車禍跑出來『自救』了,如果我們還不替石虎做些什麼,那真的是犧牲了牠的自救。」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嘆道。
播放Play
阿樹篇(上)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阿樹之死(上)
阿樹是早期(2007年)遇上的石虎個體,兩次從獸鋏中生還,積極治療下免去截肢之苦,卻在第二次野放後一個月就遭到毒手⋯⋯
播放Play
阿樹篇(下)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
阿樹之死(下)
阿樹,死在養雞戶的附近,因為「偷吃雞」所造成的居民財產損失而產生的獵捕、下毒等行為,跟阿樹一樣受害的石虎數量可遠遠超過了我們熟悉的路殺⋯⋯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796

記者|羅奕儒       編輯|蘇于寬       設計|黃品瑄

 

模樣稚氣的小石虎,相當的可愛!(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提供)

 

 

小石虎的誕生——集利與集寶

 

石虎,臺灣最後的野生貓科動物。隨著淺山地區的大量開發,石虎族群數量快速減少,根據調查,目前僅剩的族群數量500隻左右,瀕危的族群數量,令保育研究單位擔憂若不加緊保育的腳步將來不及。

位於南投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內,小公是來自南投的失怙小石虎,被農民撿到後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在飼育員的照養下平安長大。阿姓則是來自南投國姓的母石虎,被獸鋏夾傷的牠,無法回到野外生活,便由特生中心接下收容的責任。

2012年,在「非原棲地的域外保育計畫」計劃下,特生中心研究人員針對圈養個體進行合籠配對繁殖,互動良好的小公與阿姓順利交配。2013年3月31日,兩隻小石虎順利誕生了,研究人員幫牠們取名為「集利」、「集寶」。

 

兩個月大的小石虎,搬到石虎媽媽阿姓的籠舍一起住!(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雖是同一胎,個性卻是大不同

 

隨著集寶和集利一天天長大,也從原本的籠舍搬到石虎媽媽阿姓的籠舍中,藉由曾在野外生存過的阿姓,教導兩隻小石虎學習爬樹、覓食、躲避敵人。

儘管因誤觸獸鋏受傷而截肢,多多少少影響了行動的能力,但阿姓仍是一隻很盡責的母親,牠會跳到樹上,教導小石虎在高處避敵;也會精準地示範如何捕捉獵物,確保小石虎能覓食、養活自己。

而隨著小石虎逐漸長大,個性也逐漸有了明顯差異。公石虎集利就像是過動兒一樣,好奇心強、精力旺盛,不只會和阿姓搶奪食物;再學會捕獵技巧後,更是躍躍欲試,小雞、小鼠甚至小鳥都難逃牠的利爪。母石虎集寶卻是相對害羞、文靜許多,不只活動力低上許多,對於獵食的興趣也相對沒這麼高,很多時候,總喜歡靜靜地躲在巢箱內休息。「公石虎通常會比較積極獵捕食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照養員林冠甫如此解釋。

逐漸長大的集寶和集利,看起來仍帶有一絲稚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為野放做準備,成長中每階段都大意不得

 

小石虎長的稚氣、可愛,但考量到未來希望能進行野放,照養人員可不敢大意。由人類飼養長大的動物,可能會出現過度親近、甚至依賴人類的狀況,但若帶著這樣的習性回到野外,不只容易遭人攻擊、捕捉,也無法展現牠在野外該有的習性與生態價值。因此,在照養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避免小石虎於人員接觸。 

甚至為了讓石虎在野放後不會主動接近人,特生中心會進行對人的「驚嚇訓練」,但野生動物急救站研究人員昀陵強調,嚇動物其實需要嚴謹評估。「如果沒有嚴謹評估的話,你嚇牠只會培養出一個 M屬性的動物。」也就是說,當牠習慣驚嚇後,反而可能對人更加沒有警覺。

負責野放訓練和評估的昀陵詳細地分享動物野放訓練的細節。

 

針對石虎在野外可能遇到的天敵:野狗和毒蛇,同樣也進行模擬訓練,確保牠們意識到這些動物是危險的,並且會主動逃離、躲避,但一樣也須經過警慎的評估才進行。「毒蛇訓練時使用的毒蛇我們有先刻意釋出牙齒上的毒液,旁邊也都準備著血清預備,畢竟還是可能發生意外。」野生動物急救站飼育員冠甫補充。

此外,野放訓練的項目還包含了躲藏、野外覓食、運動和環境適應等項目,由負責的人員安排訓練的進度和項目,同時進行評估、驗收,確認動物具備所有在野外生存能力。進行訓練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密集地與國內專家討論,決定適合野放的時間和地點。也特地飛到日本訪問從事西表山貓研究的伊澤雅子教授以及中西希博士,希望借鏡西表山貓保育成功的案例,找到石虎保育的出路。

 

野放前,集寶戴上發報器,並在單獨籠舍內由研究人員評估牠的活動能力!(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終於到了野放那日

 

2013年12月20日,集寶野放之日。 

11月20日,研究人員才剛完成公石虎集利的野放,並利用無線電密集追蹤牠的蹤跡,然而,第23天,無線電失去訊號,無法判斷是發報器故障、沒電,或是集利遭到路殺甚至捕捉。面對這樣的狀況,研究人員一度決定延後集寶的野放。考量到延後野放時間可能會錯過石虎在野外探索的最佳時期,集寶的野放還是如期進行。完成健康檢查和疾病篩檢後,植入晶片、戴上發報器、評估牠的活動能力,做好萬全的準備之後,研究人員推開了集寶籠舍的門,任由牠走出籠舍、邁開自由的步伐。 

野放之後,研究人員開始追蹤集寶的活動狀況,從早到晚,每隔一小時便必須透過無線電追蹤器掌握牠目前的移動方向,才能確實掌握牠的活動方向,不至於跟丟牠的蹤跡。同時間,也密切注意原先架設在附近的自動相機,看看是否有集寶出沒的蹤跡。 

野放後的第8天,自動相機拍攝到了集寶的畫面,但卻是令人驚訝、難過的畫面。集寶的左前肢出現跛腳的狀況,顯示腳掌應有受傷,身形也明顯地削瘦。保育人員擔心牠的狀況,在看見牠出沒的附近嘗試誘捕,卻沒有捕捉到。無線電追蹤的結果更顯示牠逐漸往南移動,甚至越過濁水溪。到了第17天,集寶的活動範圍又移動回集集附近,研究人員趕緊出動進行誘捕,才終於捉到牠。

經由獸醫師的診斷,集寶左前肢的傷勢應該是來自於捕鼠夾或網具纏繞,而也許因前腳受傷的關係影響到牠的覓食狀況,才會造成牠急遽削瘦,原來3.2公斤的體重瘦到只剩1.9公斤。同時,也發現牠的臀部有明顯的咬傷,經由基因鑑定發現竟是遭另一隻不明的石虎咬傷。

 

集寶被誘捕回後,受傷的左前肢與削瘦的身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野放失敗?註定無法回到野外的命運

 

集寶的傷勢雖然逐漸恢復,但獸醫師認為斷肢可能還是會影響牠在野外捕食與躲避天敵的能力,再加上在野外曾遭受其他隻石虎的攻擊,判斷不適合野放而必須收容,註定了集寶再也回不了野外的命運。

對於負責集寶野放訓練的照養員冠甫而言,集寶的野放絕對是相對遺憾、揪心的案例。「野放最基本的目標就是牠有辦法在野外覓食、存活,但是集寶的狀況是牠回來的時候,體重掉很多,應該掉了超過一半......」提起集寶,冠甫的語氣難掩自責。 

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集寶和集利的野放採取軟野放的方式,就是期待若牠不適應野外生活可以回到這裡。而集寶在受傷後確實有試圖回到特生中心附近,因此這樣的野放並不算是失敗。但對於冠甫而言,相較於集利,集寶在野外覓食的狀況確實不如預期,雖然無法判斷是不是和腳受傷有關係,但難免自責。

負責石虎日常照護的冠甫,也是當初負責集寶野放訓練的人員。

 

軟野放:在野放訓練時期就將動物飼養在預計野放的地點,讓牠逐漸熟悉周圍環境,並由此擴張出去。

硬野放:在其他地點收容、進行野放訓練,於野放當日才將動物帶到預計野放地點進行野放。



帶著傷肢的牠,成為宣傳石虎現況的教育大使

 

然而,回不了野外的集寶,又該去哪裡呢?待在特生中心的集寶,並不如小時候適應曾經的圈養環境,陸續出現不適應的狀況。經由研究人員和台北市立動物園的討論之後,決定讓集寶北上到動物園,擔任教育展示的個體。

「以石虎來說,過去我們其實沒有主動送到動物園的經驗,石虎本身屬於容易緊迫的動物,我們也擔心宣傳的太好會讓小石虎身價太高,造成更多野外捕捉的壓力。」

特生中心石虎研究人員林育秀如此說明。因為集寶確實出現不適應特生中心籠舍的狀況,加上牠曾經野放但受傷的經歷,研究人員希望牠的故事能帶給遊客對於石虎不同的想像,進而去思考石虎族群在野外面臨的威脅。

同時,為了確保集寶的新家能舒適、符合牠的天性,研究人員也特地要求動物園必須對於籠舍進行一些改造,例如透過窗貼阻斷觀眾視線,確認玻璃的隔音能阻隔遊客大部分的聲響;並評估動物園是否有足夠的心力在照養石虎。「我們並不特別排斥集寶作為教育展示的個體,但會想確認動物園做好準備了?」育秀這麼說。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