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報導
ONEpage
情境式動畫報導
請跟著秋哥的第一視角,回到野放的那一天。
Ep1|秋哥故事
秋哥的故事 EP1
秋哥殞落的那天
初到救傷單位的牠虛弱、鬍子斷光,帶著楚楚可憐的樣態,由無數名人員把屎把尿地照顧,直到成長茁壯。相隔一年,牠在中秋節前夕被野放,但僅僅2週,牠卻被發現命喪於犬口下⋯⋯
播放Play
Ep2|犬殺迷思
犬殺迷思?EP2
六大犬殺迷思解析
明明路殺比較嚴重為何針對犬?死因這麼多為何推給狗?把狗餵飽以後就不會去追石虎了?常見疑問與迷思,都將在這篇由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娓娓道來。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記者|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莉卉

「那講起來當然很殘忍,很多人都說:『你們是踩在石虎的屍體上做保育,明知野外有狗卻還野放石虎!』,真的很現實是那些有名字的個體被犧牲了、野放後就被犬攻擊致死,但我們也因此體悟到問題的急迫性。」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所內野放追蹤的個體有15隻死亡,其中因犬隻攻擊而亡的個體就達8隻之多,讓林育秀等石虎研究員相當擔心,此項威脅在過去很可能遭低估。

而石虎是台灣等級最高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僅468至669隻,除了過去廣為大眾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的生存威脅外,從2019年以來,每年因犬隻而亡或失親的石虎消息,也逐漸開始浮上檯面被紀錄。但目前全臺仍有將近17萬的遊蕩犬隻在外,就棲息與自由穿梭在石虎僅存的棲地當中,若不加速因應,恐讓這項衝突與威脅持續發生。

 

重返自由以後遇到狗的石虎

2022年的9月中秋節,一隻石虎倒臥在濁水溪旁的步道,就像睡著般結束了牠的一生。石虎研究員替牠取名為「秋哥」,靈感來自於2022的前一年,當時年幼的牠與媽媽分離、身體狀況也不佳地在南投市千秋路被民眾拾獲,而那天也恰好是中秋節。

  1 1 初被救援的秋哥,以及一年後即將野放的牠。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之後,牠接受了該所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照養及訓練,為的是要讓牠可以具備覓食、躲藏、辨識天敵、運動,甚至遠離人類等生存能力。直到確認了牠能獨當一面,研究人員將牠就地於集集區內野放,期待牠能為此地密度較低的石虎族群增添新血。但只不過才第15天,卻等來牠死亡的噩耗。

1 2被民眾發現死亡的秋哥,當時毛髮仍濕漉漉的。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秋哥死亡的位置人車罕至,若不是那天剛好有名教師在一大清早前來散步,又恰好聽到貓叫聲而四處尋找動物,恐怕秋哥也沒有機會能在死亡後短時間內就被發現及通報。當時牠仍多處毛髮潮濕,遺體十分新鮮,撥開亦可見潮紅咬痕。研究人員進行病理檢查時,在牠表皮傷口的拭子檢驗出犬隻核酸外,也發現牠多處創傷、內臟嚴重出血,都是因遭到犬隻攻擊才導致死亡。 

1 3讓石虎有機會回到野外,是研究人員最大的目標。但卻也是從牠們野放後發生的非自然死亡原因,讓林育秀更加擔憂犬隻帶來的威脅。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牠其實被狗咬死應該是非常短時間內、幾個小時內而已,就是晚上到牠清晨活動那段時間。」林育秀研究員帶領著我們重返周圍樹叢繁盛的死亡現場,也無奈解釋道,此處位置緊鄰濁水溪河道,過去已知河道之於石虎具有移動、躲藏甚至覓食與繁殖等功能,是相當理想的棲地類型;推測秋哥是正在找尋、建立地盤時期,可能藉由河道移動才活動至此區。

但最讓她出乎意料的是,依照石虎善於爬樹的天性,秋哥應有機會能爬上周圍環繞的群樹躲避,但她幾近遺憾地說:

我們當然會更驚訝狗群的厲害,因為狗畢竟就是狼的後代,所以牠成群後對於獵物的攻擊性是真的很強。

就算事前已再三將秋哥躲避犬隻的訓練強度拉高,但對上犬隻的咬合力強、奔跑步距大,加上成群合作獵捕能力,天生習性是單打獨鬥的石虎仍處於劣勢。

事後,在當地河川管理處的協助下調閱監視器,得到的畫面也證實夜間會有犬群在此區域活動,就與秋哥的活動時間重疊。

不如路殺好發現,被低估的犬攻擊威脅

對於一個瀕危物種來說,每消亡一隻個體都是對族群存續的不利,但遺憾的是秋哥並不是犬齒下的唯一犧牲者。近年犬隻造成的傷亡次數頻繁,林育秀不免直言:

本來我們覺得石虎擴展得很好,可是這兩年我們沒有那麼樂觀了,藉由追蹤個體資料的累積,我們才發現犬攻擊可能是低估的。

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從2019年開始,每年石虎都有和犬隻有關的傷亡案例發生;截至2023年8月更累計到因犬隻攻擊而亡的石虎有21例、疑似犬隻攻擊死亡則為4例,另也有2例是犬隻干擾,導致3隻幼獸失親的救傷,這些皆遍佈於石虎現存的區位內。

1 4近五年每年都有石虎因犬隻攻擊而亡。資料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製表:窩窩

雖然相較於2019年累計至2023年8月的124起路殺案例,犬隻案例數量稱不上多,但林育秀仍認為這是項不得不重視的威脅。以犬隻相關案例來說,除了部分是由民眾發現並通報外,21例犬隻攻擊致死的石虎中,有7例為研究團隊追蹤的個體,占總數近33%;而疑似犬隻攻擊死亡的個體中,75%為追蹤個體。單以石虎研究團隊所追蹤的個體來看,過半的死亡原因都和犬有關。

1 5追蹤個體會透過發報器來分析石虎的移動、存活率,非追蹤則仰賴民眾自主通報。資料來源:生物性多樣研究所|製表:窩窩

林育秀解釋,路殺多發生於道路,算是民眾經常行經的區域,相對容易被民眾發現,偵測率也較高,且因石虎受民眾關注度高與積極通報,她推估就算非追蹤個體,近年石虎路殺情形應達8到9成的掌握度。

但犬隻相關的案例,她卻並沒有這麼的樂觀。她以一次追蹤疑似犬隻攻擊的個體過程分享,

我們找西湖哥的屍體非常辛苦,那整片都是比我們還高的長草區,我們用訊號聲去知道牠大概在哪個附近、穿長袖撥草鑽入,3個人找到牠至少花了1至2小時吧。

當時西湖哥的遺體已經腐敗嚴重,推測死亡已有一段時間。

1 6研究人員擔心,遭犬殺的石虎容易因棲地限制而默默死在野外。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1 7死於長草區的西湖哥。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這一定是要追蹤個體才有辦法知道,要不然像現在這種天氣,我認為兩週內在野外就是一具白骨了,甚至如果草再長下去,這隻屍骸就是不見的。

而類似的案件也不僅止於此,研究人員透過發報器訊號找回的個體,有的死亡在人煙稀少的樹叢、農地或果園周邊,更曾有個體是一度被民眾掩埋至土中,若不是因配戴發報器,能被發現或通報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林育秀強調,「犬隻(自然偵測)是我們掌握不到的,我們會很擔心,可能有更多野外被咬死的?會不會有更多幼獸?我們都不知道,就全部都是問號。」

另個從救傷資料中,值得留意的現象是,在所有石虎與犬隻相關的死亡案件中,公與母的性別比差異極大,絕大多數死亡個體都為公石虎,而母石虎個體存活率明顯高出許多,也意味並非在圈養體系出生、由人照養到大後野放就比較容易死亡。

1 8死亡的石虎以雄性為大宗。資料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製圖:窩窩

「這也是我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在有領域性的動物裡,其實雄性是比較勇敢、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以2023年開始結合社團法人台灣偵搜犬協會進行的石虎犬隻趨避訓練2.0版本中,林育秀觀察到,「公的是會跟狗對峙,甚至會哈氣、想要出爪,所以牠遇到狗的反應,在第一次的訓練就不像另外2隻母的,都是馬上躲起來、上樹。」面對狗的初次反應差異,與野外死亡性別比例結果不謀而合,也讓研究人員更希望,「石虎都很膽小就好了。」

1 92.0的石虎犬隻趨避訓練,結合聽得懂指令的偵搜犬進行。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面對這樣的結果,雖然母的似乎存活狀況還不錯,對於族群來說損失較小,但林育秀特別提醒,「如果公石虎都死亡,其實對這個族群也不健康,因為好的基因留不下來。」來不及成長茁壯至能為族群繁衍奉獻就夭折,不僅真正可以交配的個體數是比預期要來得低外,好基因也難以傳遞下去。

不只救傷數據資料,林育秀也指出,從大尺度來看,近年像是彰化、嘉義等地有零星石虎出沒痕跡,雖然整體可解釋為石虎積極繁衍、分佈區域拓展的現象;但若將尺度縮回部分樣區的監測狀況,以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附近棲地樣區舉例,長期的自動相機監測資料卻發現有一段時間未拍攝到石虎、棲地出現空缺的狀況,有局部區域石虎族群密度下降的隱憂趨勢。

1 10 哈氣威嚇、出爪攻擊,常是公石虎面臨威脅的反應。照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雖然無法直接確認密度下降的原因,但在已知過去全台灣的低海拔環境普遍有狗,且與石虎分佈區域高度重疊的情況下,加上近年不論是救傷、自動相機資料,及人員一線的觀察,都指出,「我們的石虎熱區,狗的數量持續在增加!」也讓林育秀重新審視,犬隻在數量及習性的優勢上所造成石虎的生存壓力,恐比以往評估來的高出許多。 

當自動相機拍滿了狗

而石虎與狗的分佈區域重疊度到底有多高?研究石虎十多年的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指出,將運用調查資料和環境圖層分析出的石虎適合棲地資料疊在地圖上,並將近年協會架設的自動相機中,有拍到石虎及犬隻的點位分別標記,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石虎出現的點都有犬隻,

也就是說拍到石虎出現的地點,有91%都有狗會去,只有9%的點是安全的。

換句話說,平地幾乎犬隻遍佈,沒有犬隻出現的相機位置只剩深山、竹林深處。

1 11 可見犬隻及石虎出現區域幾近重疊。圖片來源:陳美汀

不僅如此,以台中市東勢區長期架設的自動相機資料來看,陳美汀也著手透過拍到的犬隻照片,進一步計算犬隻的出現頻度,結果發現相較於前期的2016至2020年,後期2020年至2022年犬隻在野外出現的頻度大幅攀升,「表示狗的問題是變嚴重的。」

1 12出現頻度上升,意味犬隻可能數量更多、更容易被記錄。資料來源:陳美汀|製圖:窩窩

雖然自動相機僅能呈現趨勢,無法驗證犬隻變多的原因;但自從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苗栗縣動物保護防疫所長張俊義就說道,TNVR是各縣市因應收容所空間不足的主要犬隻族群管理配套措施,

一方面是因爲TNVR有回置(野外),所以在外面遊蕩的統計數量有增加。而且還是有一些狗抓不到、民眾不讓紮,實際上無法每隻都紮掉,就會有群聚繁殖。

而野外群聚繁殖的犬隻會流向何處?根據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也在近年進行台中及苗栗交界的大安溪一帶家戶訪查的結果就發現,民眾回報犬隻的來源將近一半是自己跑來或外面撿到。然而,雖然一部分的犬隻進入家庭,但並不代表這些飼主會主動替犬隻絕育、施打晶片跟進行寵物登記,協會專案管理張毅豪就表示,「我們在下鄉時送來的犬隻原來就有打過晶片的只有3到4%而已,然後這些都是沒有絕育過的狗,也就是說現在存在很大的一個黑數,政府是沒有辦法管得到這些狗的。」

沒有即時絕育,再加上鄉下地方許多人採取放養形式,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的秘書長戴雋哲也說道,「放養性的家犬跟既存的野犬牠們會融合成一個非常大的族群,甚至是不斷地擴大。」在犬隻的源頭管理政策已經失靈情況下,犬隻仍會在外一代又一代地生生不息,導致數量的上升。

但一個環境食物量在固定的前提下,能支撐的動物族群數量也有上限。然而,餵食、有固定食物來源的情況下,卻會打破這樣的常規。近年,研究人員發現在許多自動相機監測到犬隻出現頻度很高的區域,周圍都有許多人為餵食的痕跡,其中最嚴重的由為河濱、河道周圍。

1 13在石虎西湖哥死亡的濁水溪河道區域上,有需多民眾餵食的情形。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對此,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也有類似的觀察:「我們看到最多餵食點的都是河道,狗的族群量最高的也是河道。」他認為,相較於一般住家附近餵食,可能會引起周圍鄰居抗議,人群更稀少的河濱、河道,不僅空間寬闊,且不太容易遇到人或被抗議。

他也相當憂心表示,固定食物來源會使犬隻逗留、增加存活機率,使族群量增加,甚至讓犬隻形成群體,找尋更多生存空間;最糟的,犬隻吃飽了,也更有餘裕及體力展現天性。

陳貞志近年也和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合作,將他們執行絕育計畫當中的苗栗通霄、苑裡鎮三個里作為樣區,同步觀察自由活動犬隻的活動、存活率,結果發現,犬隻平常會待在有食物來源的餵食環境,但也會進入野生動物棲息的森林環境中活動。

牠們會成群結伴進入到野生動物棲地環境裡,反而沒有成群的個體活動範圍相較就比較小。基本上成群的、活動能力也比較強,有點像是狼群互助合作的獵殺行為,效率也比較高。

陳貞志強調,這些犬隻進到的環境,正是石虎重要的棲地之一,也導致石虎雖身為淺山生態系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卻不敵狗群的狀況。

1 14陳貞志研究團隊所偵測到的結伴活動犬隻。圖片來源:陳貞志研究室

就算未進入到森林環境,陳美汀說,河道對石虎的重要性也不亞於山區,兼具了移動的廊道功能及棲地功能,「還是有看到石虎育幼,那就表示這些地方也是可以提供石虎在這邊穩定生存的。所以河床的棲地不管是棲地或者是廊道,其實功能都是重要的。」

但面對河道逐漸增加的犬隻與餵食,她也坦言,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覺得河床地的流浪狗問題相較山區更可怕,因為山區還有樹,可是河床地沒有,石虎常常跑一跑沒有樹可以爬,牠其實沒有辦法躲避犬隻。

而她所追蹤的個體「安伯」,正是在大安溪河床邊遭犬攻擊而亡的石虎。

1 15安伯是一隻有些年紀的雄性石虎,經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研究追蹤長達217天,穩定生活在大安溪的牠,卻於2022年底遭犬隻攻擊致死。圖片來源:陳美汀

林育秀也以追蹤個體「西湖哥」死亡地點為例,牠所在的竹山濁水溪河道兩旁,追蹤時期發現有許多餵食痕跡,而附近恰有台鐵濁水溪橋補強工程進行生態監測,結果就發現自動相機記錄到的犬隻出現頻度值,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點位,「所以真的證實這邊的狗很多,推測和餵養行為有關。」

目前她所追蹤的石虎遭犬隻攻擊致死個體屍骸都完整的,這些犬隻只是將石虎當成獵物玩耍,而非食物。林育秀說道,

其實這些狗並不是因為飢餓而去獵捕石虎,只是娛樂性的獵捕。如果有人持續餵養提供無虞的食物,不僅讓犬群飽食、更具繁衍能力外,且讓犬隻體力更好,有更多的時間在野外成群打獵。

逃得過犬齒,仍難躲共域衍生的威脅

成為石虎鄰居的犬隻所帶來的衝突,也並非僅侷限攻擊而已。事實上對於具領域性的石虎來說,光是犬隻的出現,就有可能影響牠們利用棲地的頻度。

陳美汀從自動相機資料也發現,一旦原先有石虎出現的樣點記錄到犬隻出現後,下一次再記錄到石虎前往該樣點的時間間隔,會相比沒有犬隻出現的其他樣點來的長,意即石虎比較不會那麼頻繁利用該棲地,而選擇迴避。

「因為這個地方狗常常來,石虎為了躲避危險,當然就會比較不常來!確實貓狗的出現,對石虎是有影響的。」而在嘉義大學研究團隊於南投中寮的石虎熱區監測,也有類似的結果。

但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劉建男副教授在中寮的監測計畫書裡頭卻也提到,雖然石虎在犬隻出現後短期內會有迴避行為,但時間一久仍會在該樣點出現,推測若未來如果遊蕩犬隻的數量持續增加、犬隻在各樣點出現的頻度增加,石虎可能面臨無處可避的情況。

1 16從兩個不同地區研究可發現,犬隻出沒與否會影響石虎出現的時間長短。資料來源:陳美汀、劉建男。製圖:窩窩

陳貞志則表示,在他的樣區並未明確看到石虎對棲地利用的迴避,認為基本上因棲地的破碎化,石虎無法有太多選擇,反而石虎與犬隻會有棲地使用時間上的區別。「我們現在看到狗在山區裡面的活動,大多數都是在天亮的時間進到森林環境,那石虎就是晚上出來活動,早上就盡量躲在安全的地方。」但他從其他關於亞洲豹貓的研究中,並未看到有類似活動時間區隔。且僅管活動時間稍有區隔,但石虎仍可能在清晨、黃昏時遭遇犬隻、發生衝突。

1009431
1009432
 根據陳貞志研究,犬隻會成群結隊進入森林活動,對天性獨居的石虎相當不利。影像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陳美汀也接續提到,當犬隻出現在棲地,除了時間及空間的影響外,也會產生食物的競爭關係,「一個物種在這個地方的族群數量,很大的一個因素取決於牠的食物量。但貓跟狗事實上會搶奪石虎的獵物,那當然就是會影響到牠的生存,牠的數量就沒有辦法上得去。」以石虎主要捕食的小型哺乳類、鳥類等野生動物,也會被犬隻獵捕。

1 17犬隻掠食的鼠類、野兔,也都是石虎的食物資源之一。圖片來源:吳銘

而曾經在2018年發佈犬、貓身上的疾病會傳染給石虎這項驚人研究結果的陳貞志,至今對於犬隻會造成石虎疾病傳染問題仍相當無力。從他近年的研究中*註一,仍然在石虎的活體、屍體分別檢測出30.6%及59.2%的小病毒陽性率,而病毒的DNA序列分析結果仍顯示和自由活動犬貓的小病毒基因序列有高度相似性,這表示犬貓仍會透過在棲地排遺的方式傳播疾病。

其實看起來小病毒感染的比例其實不算高,但是很多的(追蹤)個體牠就消失了就不見了。

最令陳貞志擔憂的地方在於,小病毒有時不會直接導致動物死亡,而是成為長期慢性疾病,影響動物的行為或覓食能力。舉例來說可能因為慢性下痢問題,增加石虎熱量消耗,導致消瘦,影響個體存活率或繁殖育成率。

而上一次的研究結果*註二,也確認相較於未感染小病毒的個體,感染的石虎遭遇路殺的風險上升了25倍,同疑是疾病導致虛弱、身體反應速度變慢。

就算不是路殺,陳貞志也提到,有時發病、處於虛弱狀態的野生動物,也很可能將自己隱藏的更隱密,就這樣無聲死去;再加上其實小病毒在幼獸的死亡率更高,而小石虎通常會被母石虎藏得謹慎,這些不易發現的限制,也使我們現在很難得知究竟有多少石虎會因此死在野外。

陳貞志以一起追蹤個體案例強調,曾捕捉到牠時檢驗出小病毒,再將牠掛上發報器後放回,僅一週多的時間,卻收到了死亡訊號,「找出來是在一個洞穴當中,不過屍體的狀況已經很不好了。但還是做檢測,小病毒的濃度還是非常高,然後有很嚴重的低白血球血症,營養狀況很差,消瘦。」這起讓他認為應該是小病毒的直接或間接致死案例,不要低估疾病造成的威脅。

「以一個全台灣只有500隻數量的族群來說,牠的族群是危險的,所以任何一個對牠的威脅都很重要,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去解決。」陳美汀認為,雖然現在無法透過科學來排序哪一項威脅對於石虎是最嚴重的,但若已知遊蕩在外且數量持續增長的犬隻,會造成石虎各不同面向的生存威脅的情況下,就不得不正視問題,「對於石虎來說你只要幫牠減輕一點點生活上的壓力,牠就多一分可以活下來機會,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於瀕危物種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為什麼犬隻數量會增長至成為石虎的生存威脅?而面對瀕危的石虎與龐大犬隻的衝突該如何預防與解決,近年動保團體嘗試的全面絕育計畫、正在起步階段的「區域性試辦專案計畫」,是否能成為曙光?又面臨哪些困境?

Slide


  • 註一:陳貞志、陳婉真、徐于璇、林志祐,2022。苗栗農村的石虎共伴關係之建構-苗栗自由活動犬隻之行為、族群族群密度及病原對石虎族群之影響評估(子計畫一)。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 註二:陳貞志,2018。瘟疫與保育——石虎的健康危機。科學發展期刊547期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