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隻瓜頭鯨於台中集體擱淺 2隻經搶救重返大海

    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少見的瓜頭鯨集體於台中沙灘擱淺!10月8日16時30分,海保救援網(MARN)接獲海巡署第4巡防區的通報,在台中市大安區鷺鷥林沙灘發現4隻活體擱淺鯨豚,隨即與第4巡防區中港巡邏站、海保署保育站巡查員、台中市政府、中華鯨豚協會等救援團隊人員啟動救援機制。 

    當時,根據照片初步判斷擱淺的4隻鯨豚是小虎鯨(Feresa attenuata),不過後來救援團隊抵達救援現場並送至救傷站後,發現擱淺的物種其實並非小虎鯨,而是瓜頭鯨(Peponocephala electra。 

    其實,小虎鯨和瓜頭鯨的外型十分很相似,根據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兩種鯨豚的差異可由頭型、臉部來做大致區分,瓜頭鯨的頭型較尖,臉部有暗黑斑,也有白唇線,不過由於外觀極為相似,本次事件最終透過牙齒型態確認後,才確定為瓜頭鯨。根據資料,瓜頭鯨的牙齒數量通常較多,每排約20至26顆,而小虎鯨則少於15顆。

    20241011news 01本次擱淺的瓜頭鯨。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20241011news 02瓜頭鯨身體呈圓錐流線型,體表疤痕較少,全身深灰至黑色。臉部與背部有黑色暗斑,背鰭下方可見V型披肩。圖片來源:Cyril di Bisceglie

    根據中華鯨豚協會社群貼文內容,救援團隊抵達現場檢查外觀傷勢時,有2隻狀況體態良好且呼吸乾淨有力,環境警覺性也較高,且超音波顯示皮下脂肪厚度佳、超音波下肺臟無明顯損傷。 

    不過,另外2隻就較爲虛弱,一隻心跳微弱、下脂肪厚度薄,且皮下有癒合不良的病灶,而另一隻心跳則是更為微弱。 

    由於當時已是晚上,在深夜無法調度重機具協助的狀態下僅能以徒手搬運,於是救援團隊便根據現場判斷及救援經驗決議,先移動狀況較好的2隻瓜頭鯨,同時也讓醫療團隊持續評估另外2隻狀況較不好的鯨豚。 

    由於搬運完2隻狀況較好的瓜頭鯨,已是10月9日凌晨1時30分,但受到漲潮與地形的影響,剩餘待救援的其中一隻鯨豚已被潮水覆蓋,深夜相當漆黑、視線不良,再加上潮汐影響,強行救援可能有危及救援人員的安全風險,因此決議放棄。

    而另一隻則根據救援團隊的評估,因個體虛弱、消瘦且體表有癒合不良的病灶,在評估動物福利及其他救援考量下,判斷無救援機會,便現場執行人道處置。

    已救援的2隻瓜頭鯨,醫療團隊初步評估有野放的機會!但礙於10月9日海況不好,因此先緊急安置這2隻瓜頭鯨至基隆海之生鯨豚救傷站,等待海域風浪狀況達野放標準。 

    由於安置救援2隻活體鯨豚,需要多名志工及人力保定,10月8日深夜11時,中華鯨豚協會更緊急發文募集志工,盼有空的民眾能於10月9日凌晨2時抵達基隆八斗子海之生救援站待命協助。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這2隻鯨豚也於4時30分左右順利抵達救傷站! 

    在10月9日上午經醫療團隊進行血液檢查及氣孔噴片檢驗,以及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楊瑋誠教授團隊進行完整觸診、詳細超音波檢驗、浮力泳動能力測試與動物反應測試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表示,2隻瓜頭鯨體長分別為240及220公分,皆為雄性達成年體長之個體,動物體態、呼吸及心跳狀況尚可,並且體表沒有嚴重外傷。 

    協會醫療團隊發現一隻瓜頭鯨健康狀況較為穩定,但另一隻就不如原先想像中的健康,以生理狀態來說,較為穩定的瓜頭鯨有達野放標準,另一隻則是接近野放標準。 

    不過,救援團隊認為:「瓜頭鯨的野放評估不能只考慮生理狀態,也須納入動物的心理狀態共同評估!」而野外瓜頭鯨多半與夥伴一起行動,像是以臺灣東部海域為例,牠們經常以數十至兩百隻的群體為主!

    此外,中華鯨豚協會也形容現場安置狀況:「以本次案例為例,這兩隻動物不論如何帶游,牠們都會保持著較接近的距離,且一直會以哨叫音互相溝通。」如果拆散這兩隻瓜頭鯨,一隻先野放,另一隻長時間留置在人為復健池,可能會因緊迫而有健康狀態惡化的風險,或是因夥伴不在而有心理狀態失衡而影響生理狀況,最糟糕的情況更可能是兩隻動物都死亡。 

    因此,在救援團隊綜合評估、基於動物福祉考量,接近達野放標準的瓜頭鯨沒有持續留置人為復健池的理由,且不適合拆群野放,故決議2隻瓜頭鯨共同野放!在多名志工及救援團隊的緊急救援下,10月10日上午9點,救援團隊順利完成野放作業。 

     

    其實,瓜頭鯨過去擱淺的案例並不多,根據中華鯨豚協會表示:「查閱1994年至2023年以來共計2006件、2364隻的鯨豚擱淺紀錄中,僅有15件、23隻瓜頭鯨擱淺,顯示瓜頭鯨為臺灣少見之擱淺鯨豚物種。」而本次的集體擱淺案例,又更為少見。 

    民眾未來若有遇見擱淺鯨魚或魚類,請勿擅自推回海中,以免導致動物嗆水。海保署也再次呼籲,若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鯨豚或海龜,為了自身以及動物的安全,請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任意對動物進行處置。 

    遇到鯨豚擱淺,請撥打118海巡署專線通報,由專業團隊評估處理,並在通報時盡可能詳述周遭環境、地形、地標,以利海保救援網(MARN)專業團隊根據海況、天氣、地形狀況等進行評估,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

    平時,民眾亦可留意鯨豚救援相關協會或團體的粉絲專頁、參與志工,如:中華鯨豚協會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等。

  • 三隻糙齒海豚擱淺八里,號召志工加入救援行動

    0211資訊更新:

    經中華鯨豚協會醫療團隊血檢評估營養及感染狀況均符標準,唯緊迫指數偏高,與相關單位共同討論後於2月11日海象較佳狀況下,4點47分已完成野放作業,三隻海豚順利重返大海。

    影片來自:海巡署長室 Coast Guard

    9日上午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保署)的海保救援網(MARN)接獲通報,新北市八里海灘陸續發現三隻活體海豚擱淺,三隻體態都偏瘦,而其中一隻海豚有輕微外傷及疑似發炎的狀況,加上天候風浪不佳,相關單位討論後決議將海豚後送至基隆八斗子岸置中心照護。

    過程中除了海巡署人員、中華鯨豚協會與志工將海豚扶正、保濕、保溫外,新北市政府動保處也派車協助運送,並由基隆市政府提供照護場地,目前海豚已由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進行醫療,但也同步招募輪班志工,協助現場動物保定、維護與紀錄等工作。

    而本次擱淺的皆為雄性糙齒海豚,主要分佈於泛熱帶海域及溫帶海域,並活動於水深1000公尺以上的遠洋深海區,在台灣新竹至台中、花蓮海域皆有目擊紀錄;而在北海岸、西部與南部則多也有活體擱淺或迷航的案例發生,而若民眾有發現應儘早撥打海巡118專線,並提供詳細發現地點、時間與動物狀況,讓動物能在最短時間內獲救。

    志工召募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104641789632448/posts/4780831112013469/

     

  • 侏儒抹香鯨擱淺台東海灘 颱風天救援以人員安全為優先

    圖片來源:翻攝畫面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山陀兒颱風掀起狂浪的同時,有民眾在岸邊看到一隻正在掙扎的活體鯨豚!10月2日下午2點,有民眾於台東達仁南田公園下方海灘看到一隻鯨魚擱淺於海岸浪際,不斷被大浪拍打,並且當時仍有生命跡象。 

    由於颱風侵台,台東南迴地區風浪強勁,平均10級陣風並掀起5至6公尺的大浪,海保救援網(MARN)接獲民眾通報後,與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以及海巡第十巡防區、台東縣政府、海保第十工作站討論,決定先於10月2日下午5點進行預警性封閉。 

    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向窩窩記者說明:「由於救援任務以人員安全第一為優先,考量天氣狀況,相關人員第一時間無法前往現場找尋,因此只能先待隔日一早,在天氣與海況允許下,趁空擋到現地進行找尋。」

    今日(10月3日)上午,第一線救援團隊前往現場找尋鯨豚、確認狀況,結果發現一隻死亡的鯨豚,王浩文表示:「初步判斷為一隻成年雌性侏儒抹香鯨,體長約2.4公尺,外表並無明顯消瘦的狀況,整體是完整的,但身上有一處達摩鯊攻擊的傷口。」 

    由於目前風浪仍強勁,相關團隊經討論後,決定於10月3日下午,評估救援人員沒有安全威脅下,再進行救援行動。王浩文表示,若下午展開救援行動,將會在現場暫時掩埋或以帆布覆蓋,同時,也會觀察西部颱風影響的狀況,若情況允許,會再斟酌派員現地開挖帶回解剖。 

    颱風天救援動物要注意什麼呢?其實,鯨豚救援有SOP,是需要遵循準則的!根據《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作業手冊》中,救援過程主要有三大準則,(一)整個救援行動要確保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二)不要做無用的動作,只會延⻑動物的苦痛(三)救援工作不可以危害到野外族群的健康。 

    特別像是在強風大雨的颱風天,第一點的「救援人員的健康與安全」是最為優先以及重要的,且鯨豚救援往往離不開岸邊,潮汐、浪況的變化,都有可能對救援人員造成危害,如果颱風影響岸邊沙灘的狀況或質地,土質過於鬆軟、有太多尖銳的岩石也不適合搬運鯨豚,風沙也會影響作業。 

    不只是鯨豚救援,山陀兒颱風登陸期間,台灣野鳥緊急救助平台頻傳多起傷鳥救援通報,兩天超過14起!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提醒,颱風期間,如果民眾有發現受傷或是被颱風吹落的鳥隻,請先將鳥裝進紙箱,待風雨趨緩再進行後續處理。 

    20241003news 01颱風雨勢及風大,不少鳥類被民眾拾獲暫時安置。圖片截自:台灣野鳥緊急救助平台 
    20241003news 02拾獲傷鳥,可先按照此圖建議安置傷鳥並不餵食。圖片來源:台灣野鳥緊急救助平台 

    台北鳥會也提醒,颱風天發現傷鳥,請先將鳥帶回保溫,並放入有留孔通風的紙箱中,等風雨過後再送至救傷中心或各地的動物保護處等機關,若風雨時間較長,也可以先致電或私訊鳥會如何照顧傷鳥。 

    此外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也提醒:「各地風雨不一,沒有必要冒險,動物不一定要急著送出來,人員也不一定能夠外出營救,建議等風雨趨緩再處理,一切以安全為重。」 

    而民眾若有遇見擱淺鯨魚或魚類,也請勿擅自推回海中,否則恐導致動物嗆水,可撥打118海巡署專線通報,由專業團隊評估處理,通報時,請盡可能詳述周遭環境、地形、地標,以利救援團隊根據海況、天氣、地形狀況等評估再進行救援。 

    平時,民眾若遇野生動物受傷或死亡需要幫助,也可撥打1999通報當地縣市政府,並提供動物狀況及救傷地點,以便專業人員判定現場狀況與環境再進行前往,也勿輕易觸摸或靠近野生動物,以免動物緊迫或自身發生危險。

  • 去一百次海洋公園都比不上一次鯨豚志工所帶給你的撼動

    凌晨12點25分,踏入位於台南四草鹽田的活體鯨豚擱淺搶救站,那是在歷經好幾條無任何路燈的靜謐巷弄後一排毫不起眼的昏暗老屋。好在門口還掛著「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的招牌,否則真以為自己也迷航了。

  • 四草搶救站徵志工,協助小海豚早日回家!

    西子灣又見擱淺,花紋海豚僅1倖存

    10月3日凌晨,海巡人員接獲民眾報案稱:「於西子灣海水浴場發現有鯨豚擱淺」,立即協同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人員趕往現場救援。抵達現場後,發現2隻活體花紋海豚,隨即將其扶正並以濕布覆蓋等緊急處理,並交由研究中心人員送往臺南四草鯨豚搶救站治療。 

    經研究人員判定,2隻花紋海豚分別為206公分與199公分,應為幼年海豚,個體除了十分消瘦外,身上還有疑似遭到達摩鯊咬傷的餅乾狀咬痕。而個體較為瘦小的海豚在送至搶救站治療後的一個小時,持續呈現緊迫與暴衝,最終不幸離世。

     

    海豚想回家,救援志工缺人手!

    根據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表示,另一隻206公分長的花紋海豚目前雖可勉強保持自行漂浮,但可能因為擱淺時嗆到水,身體會稍傾一側,因此仍須志工在救援池內陪伴,或視情況加上毛巾保定。

    120534220 3395039410552639 2922495391941732169 n花紋海豚目前可勉強保持自行漂浮,但因身體傾一側,仍須志工在救援池內陪伴。圖|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

     同時血檢報告顯示,個體發炎、感染與營養不良,且同樣呈現虛弱與緊迫的狀態。不過,救援團隊已針對個體情況注射抗生素與補充離子,並透過汽霧治療,以求改善呼吸道症狀,加上目前願意主動進食,整體情況相較之前穩定。

    目前小海豚救援仍需志工,歡迎民眾加入救援行列,幫助倖存的小花紋海豚康復,沒有經驗的民眾也可以參與,協助池邊紀錄與其他機動性支援,望小海豚早日重返大海!

    120574211 3392240567499190 3035810115589067915 n志工與醫療團隊為海豚進行醫療。圖|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

     

    大開殺戒沒在怕,鯨豚鯊魚照咬不誤的達摩鯊

    達摩鯊是一種體型不足40厘米但卻兇猛無比的寄生性鯊魚,甚至可以說在海洋裡面,達摩鯊幾乎沒有天敵,無論是鯨豚,還是其他大型魚類,都有可能死在達摩鯊口中。且因為他們身型嬌小,在海中活動更是極為矯健,憑藉著牠們的短小精悍加上如同鋸齒般的利齒,可以迅速地在獵物身上留下一個不大,但卻很深的傷口。

    而當身形較為笨重的鯨豚與其他大型魚類在感覺到疼痛準備反擊的時候,達摩鯊便會利用自己吸盤般的嘴唇吸附在獵物身側而避開攻擊。這樣能以鯨豚為食的秘訣,就在於我咬的到你,但你卻抓不到我,就和人身上的跳蚤一樣。 

    1024x768 20201003000015 2花紋海豚身上的餅乾狀咬痕疑遭達摩鯊攻擊。圖|中央社記者王淑芬傳真

     

    花紋海豚是臺灣東海岸最容易見到的海豚,也是最容易辨識的鯨豚種類之一。牠們以烏賊與甲殼類為食,偶而捕食魚類,身體遍布與其他同種個體或獵物爭鬥時留下的白色刮痕是他們的主要特徵,而越年老的花紋海豚,身體上的刮痕就越多、體色越是花白,像是把一生的軌跡都刻印在體膚上一樣。

    23120160 1076391282463213 8926965252890121506 o花紋海豚母子。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根據《ETtoday寵物雲》訪問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花紋海豚多於東海岸活動,但這次不但出現在西海岸,還因身型瘦弱而遭達摩鯊攻擊,推斷有食物來源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但具體原因仍需後續病理分析才能下定論。

     

    牢記118!你也可以救救牠!

    臺灣四周環海,鯨豚擱淺時有所聞,根據海洋保育屬公開資料表示,光是今年第二季鯨豚通報擱淺數量就達70隻,為近5年最高,且死亡擱淺個體通報數量61隻,同樣也是近5年最高。 

    截圖 2020 10 07 下午3.08.412016年至2020年第二季鯨豚擱淺數量比較,結果顯示今年擱淺個體數量與死亡個體數量皆為近五年最高。圖|海洋保育屬109年第二季擱淺報告截圖

     

    民眾若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海洋生物,可撥打海巡「118」緊急報案專線,提供海巡人員詳細地點、時間以及動物狀況。再來,可依循中華鯨豚協會發布的「三要四不」活體擱淺緊急處理原則,在第一時間給予鯨豚協助。 

    • 三要:#要扶正、#要保濕、#要記錄呼吸心跳
    • 四不:#不要讓鯨豚風吹日曬、#不要站在離頭部和尾部太近的地方、#不要推拖拉扯鯨豚、#不要喧嘩

    但若對於救援步驟不了解,也請直接交由專業人員處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19095752 1474649399298340 4523850427271501629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49865 1474649532631660 5921348768509877880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50147 1474649612631652 2516334207813879445 o千萬不要往噴氣孔裡灌水啊!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50786 1474649479298332 8409547673210733507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50985 1474649599298320 120203970934478137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92821 1474649529298327 8183800125392273206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93099 1474649402631673 5143109251570524168 o
    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21994437 1474649469298333 449114886159510648 o圖|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

    參考資料:
  • 日夜救援56天,四草小虎鯨重返大海!

    「最令眾人動容的是,小虎鯨下海後漂浮在海上許久,所有志工懸著心等待牠下潛游走,沒想到在野放船準備返航時,小虎鯨開始加速,彷彿是不捨的追著野放船後不見蹤影,更有夥伴疑似目擊到兩個背鰭,驚呼同伴來接牠,在上午8點30分左右順利回到大海。」

  • 桃園小抹香鯨擱淺1死1傷,倖存母豚持續復健中

    10月22日下午4點,鄰近桃園永安漁港的笨港沙灘有2隻鯨豚擱淺,經確認後是生性隱密、容易緊張的小抹香鯨,且屬於母子對活體擱淺,但幼小抹香鯨已不幸死亡。

  • 糙齒海豚擱淺臺南,四草鯨豚救援站急募志工!

    今(13)日下午1點,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接獲通報,台南北門王爺港沙洲發現活體糙齒海豚擱淺,由海巡與中心志工以人力及四輪驅動車輛接力,將海豚從沙灘運至馬路旁,再以吊車將海豚送至四草鯨豚搶救站接受醫療照護。 

    救援海豚長度為230公分,體重107公斤。根據中心負責任王浩文表示,糙齒海豚體態不至於過瘦,但詳細健康狀況、性別尚待獸醫師做進一步檢查。由於糙齒海豚極度敏感、容易緊張,救援池周圍需保持低音量與輕聲動作,急需有經驗的志工協助保定工作。 

    擱淺鯨豚因為身體虛弱,難以在水中維持平衡容易嗆水,需要志工24小時輪班,每個時段需要4~6人,輪流進入水池中協助保定。目前搶救站急缺人力,凡年滿18歲、3週內無國外旅遊史、無身體不適者都能報名擔任志工。有意支援的民眾,可參考「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臉書專頁報名參加。 


    糙齒海豚救援志工排班表

    鯨豚志工須知

  • 罕見鯨魚遭割肉裝袋,經比對仍有部分肉塊缺失

    一隻在臺灣少有擱淺紀錄的銀杏齒中喙鯨,被發現時,身上已被劃上數刀,佈滿鮮血地躺在綠島鄉柴口岸際,經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接獲通報並由相關單位確認,這隻鯨魚可能遭人惡意切割,有肉塊被裝在飼料袋裡丟棄岸邊的,更有部分肉塊消失。生態教師曾文宣則提醒,除了擱淺後遭人宰殺外,也不能排除該鯨魚在海上即遭到獵捕獵殺的可能性。

    經救援團隊現場研判,在測量比對死亡個體與分離的肉塊後,發現仍有62*35*18cm的肉塊缺失,目前尚未找到嫌疑人,海保署也祭出最高額20萬元獎金呼籲民眾協助破案。

    根據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資料,銀杏齒中喙鯨在通常在臺灣西南、澎湖或東部海岸被發現,但擱淺紀錄並不多,海上的目擊紀錄也不多,是相對較罕見的鯨魚,可惜的是,這次被發現時,卻已遭割肉。 

    01在臺灣海域相當罕見的銀杏齒中喙鯨(圖片拍攝地非臺灣海域)。圖片來源:IinaturalistUK CC-BY-Stanley Chan
    156686487 3711247958971795 3451647392481101084 n銀杏齒中喙鯨也因左右下顎骨的中間,各具有一顆如銀杏葉形的牙齒,因而得名,只有雄性的牙齒骨骼才有露出的牙。圖片來源:Whales Forever 

    目前,此案已由海巡署與相關救援團隊採集骨骼、皮膚肌肉、胃內含物及心臟組織,帶回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進行病理分析,並做蒐證,海保署表示:「倘若查獲涉案人,將依涉嫌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移請地檢署偵辦。」

    此外,海保署也呼籲並譴責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依規定《野生動物保育法》18條,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保育類野生動物,違者可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而未來民眾若有發現相關情事,可以提供照片、影片或相關事證,向海保署、地方保育主管機關檢舉,或撥打海巡署「118」專線,以取締或舉發違法事件。若有成功破案將可獲得檢舉獎勵金,依照案件輕重,獎勵金約為2千元至20萬元。

  • 臍帶甚至還沒癒合!抹香鯨寶寶於七星潭擱淺

    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臍帶都還沒有癒合,就發生擱淺的悲劇。7月26日,花蓮七星潭海灘上,一隻擱淺鯨魚被民眾發現,當海巡署第九巡防區於清晨6點46分接獲通報後,隨即與花蓮縣政府、海洋保育署、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至擱淺現場,到了通報地點發現是一隻抹香鯨,而且還是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形容當時在海灘上看到的抹香鯨寶寶:「牠的尾鰭還沒有完整展開、背鰭也還沒有挺立,且腹部的臍帶也還未癒合,種種跡象都表示這是一隻新生不久還需要媽媽哺乳的抹香鯨寶寶。

    而花蓮縣政府農業處也指出,這隻抹香鯨體長僅有3.6公尺,體重約800公斤,體表甚至有鯨豚新生兒才有的胎摺特徵,經評估,這隻抹香鯨寶寶是還需要母乳的幼體。雖然抹香鯨寶寶體態正常,外觀也沒有特殊的傷口,但經過而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們初步觀察,有嗆水、臟器發炎或異常顏色。

    「牠的鯨脂厚度在 3~4 公分,屬於正常範圍中,但是仍有觀察到部分區域有脂肪漿液性萎縮,顯示牠還是有消耗身體儲存的能量,這也符合消化道中沒有奶等殘留跡象,顯示可能有數天未進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說明。 

    20240730news 04從圖片可見,抹香鯨寶寶的擱淺的臍帶還相當明顯。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240730news 03新生兒的胎摺特徵,以及未完整展開的尾鰭,從圖可見,尾鰭的末端邊緣還有一點點波浪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進一步解釋,尾鰭之所以未完整展開,是因為在媽媽肚子裡時蜷曲的狀態,因此出生後需要一些時間才會慢慢張開。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240730news 02舌頭邊邊還有明顯皺褶,是哺乳時期才有的蕾絲邊,目的是為了刺激媽媽的乳裂泌乳,亦可以包覆乳裂輔助喝奶,隨著逐漸長大,蕾絲邊就會慢慢消失。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雖然抹香鯨寶寶展現出呼吸淺且頻率快、會噴出沙子跟泡泡,當浪打上來時,還可以翻身跟動一下尾巴的樣態,但由於活動力明顯快速衰退,狀況越來越不佳。

    在海保救援網MARN團隊與專家的各方討論下,並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作業手冊》的鯨豚單獨擱淺之活體救援處置判定準則,根據手冊上的要點一一檢視,為的就是希望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是以對動物福利優先的角度進行救援,而不是增加動物的痛苦。

    在考量到凱米颱風剛離開海灘鬆軟、活體搬運困難,且無適合的收容場所,也無其他抹香鯨徘徊,且這隻抹香鯨是還在哺乳階段的幼鯨,最終團隊決定根據手冊的準則,進行人道處理。

    抹香鯨寶寶約在7月27日11點43分由團隊注射鎮靜劑及人道處理藥劑後,呼吸與心跳漸漸停止,最終判定12點46分死亡。也因為抹香鯨寶寶相當虛弱,這段離開的過程沒有其他反應。

    20240730news 06台灣鯨豚擱淺案例每年不時發生,根據2023年海保救援網的全年度擱淺報告,去年鯨豚擱淺共有158例。圖片來源:2023全年度擱淺報告
    20240730news 05抹香鯨擱淺案例並非第一次,鯨豚擱淺的種類也高達18種。圖片來源:2023全年度擱淺報告

    事後,牠被搬運至遠雄海洋公園解剖,釐清擱淺的原因以及檢驗是否有其他生理上的狀況;也可以再更深入臺灣周圍海域的鯨豚生態資料,更能透過DNA資料,進行族群比對。

    本次救援團隊約30人,主要分為樣本組及解剖組進行分工合作,目前保留下未來要研究或製作標本的部位,暫時冰存在花蓮。於近日因颱風侵擾,交通尙不便,待花蓮的交通狀況改善後,會再運送至有斷層掃描的獸醫院建檔,接著到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後續研究。

    20240730news 01雖然抹香鯨寶寶還只是幼體,但仍需要靠怪手來協助搬運,黑潮描述現場怪手的操作過程,司機大叔也溫柔且細心地將抹香鯨寶寶用擔架布包起來,並緩緩地吊掛起來移動,盡可能保護抹香鯨寶寶的完整,為的就是希望不要在這個過程中傷及了抹香鯨寶寶。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240730news 08抹香鯨寶寶樣本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冰存,未來將送至其他機構進一步研究。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對於此次難過的悲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表示

    動物生命的逝去雖然讓人感到無奈與心疼,但仍然能夠帶給我們很多的學習,而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回饋是在救援過程與後續研究、教育等應用時,給予牠尊重與尊嚴。

    由於每年鯨豚擱淺不時發生,花蓮縣農業處也呼籲,若民眾遇到擱淺情形,千萬不要擅自推回海中,否則恐導致動物嗆水,如發現擱淺鯨豚,請撥打118海巡署專線通報,由專業團隊評估處理,通報時,民眾可詳述周遭環境與地標,盡可能描述地形,以利救援團隊救援。

  • 開發區無涉鯨豚?資料造假? 台北港環評待五審

    2007年9月21日至23日,一共33隻熱帶斑海豚在臺北港集體入港並於港口周邊擱淺|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延伸閱讀:

    主席:應聚焦填海造陸 鯨豚協會:仍可能影響海域生態

    會議主席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江康鈺在曾鉦琮發言後指出:「今天的案子在談的是南碼頭區二期的填海造地部分,剛剛我們談到的有鯨豚活動的案子是在原來的南碼頭區,就是我們臺北港開發的區域。」他認為,本次開發範圍在臺北港既有港區內,曾鉦琮的意見較適用於「臺北港第二期工程(含臺北港外廓防波堤興建工程)」。

    江康鈺強調釐清區域的重要性:

    今天是針對二期工程範圍內的填海造地行為,如果把事情擴大到整個臺北港的開發的話,這就不是本開發案要討論的事情。

    曾鉦琮則在會議中間休息階段,再次強調他的發言皆根據本案環說書內容,並在會後向窩窩記者說明,本案確實壓縮了海洋生物可利用的自然棲地,且對於鯨豚、海龜等大範圍活動的海洋生物:「不能用人類定義的港內、港外來評斷對這些動物的影響。

    他在發言時強調,本案目前的環說書內沒有納入任何擱淺處理的對策,也沒有針對未來營運管理的防範措施

    我真的不希望臺北港跟早期的高雄港一樣,連續3年有總計21隻動物入港擱淺,希望有良好的制度減少這件事情發生。

    (延伸閱讀:見死不救?該怎麼救?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簿

    與會委員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退休副教授邱祈榮則指出:「現在(南碼頭)二期的開發,開發量體比一期的碼頭大得多。」建議開發單位應澄清開港後的累積效應提供自行監測的水域動物活動資料,與外部數據進行比對,包含是否曾有鯨豚迷航入港,也建議參考其他港口驅離鯨豚的有效措施

    開發單位對此回應,臺北港與基隆港皆曾出現鯨豚入港情況,而一旦發現鯨豚,會立即通知中華鯨豚協會、地方動保處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巡署與港警勤務中心也會派遣艦艇戒護,航管中心則提醒船隻避免干擾鯨豚。

    邱祈榮進一步強調,開發單位應具體論述本案工程的生態影響:

    我現在想知道,你(在本案中)多做了兩個防波堤後,對鯨豚的影響是什麼?牠進來(還)是不是容易出去?

    生態公司否認造假 鯨豚協會:資料庫網站已於2020關閉、亦未授權

    另一方面,江康鈺提醒開發單位應妥善說明資料來源、釐清造假疑慮,否則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若提出之文書,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記載者,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萬元罰金。

    提供該生態資料的弘益生態有限公司表示,他們是在2024年登錄TCSN鯨豚擱淺資料庫,截取2002-2014年資料說明臺北港附近鯨豚擱淺狀況,與中華鯨豚協會所述2019後不再更新資料並不衝突:「寫過論文的都知道,基於尊重作者,我們會在後面寫出它的Reference。」不滿因此遭誤解為造假:「如果說政府公開的資料叫做造假,我不知道政府的威信在哪裡。」

    江康鈺現場帶領與會人員檢視此段文字,確認如同弘益生態有限公司人員所述,但他也指出:「如果你是在2024年進入網頁參考資料,在最後一章的參考文件,應該註明進入(網站)參考的時間是幾月幾日並附上網址。」並表示目前的論述方式,容易使人誤解該公司提供的是2024年的TCSN資料。

    20250808 05江康鈺現場帶領與會人員檢視所述爭議文字段落。圖片來源:截圖自臺北港南碼頭區二期填海造地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然而,曾鉦琮強調,TCSN資料庫早於2020年停止營運:「網站根本進不去,他2024年怎麼參考?」會後,曾鉦琮亦向窩窩記者重申:「2020年之後,連我們(網站管理者)進入網址都會顯示『無法連上這個網站』*。」且該資料庫並非政府公開資訊,任何單位需要TCSN資料,皆應尋求資料擁有者中華鯨豚協會的正式授權。

    窩窩記者亦向弘益生態有限公司人員詢問是否有查詢或登錄資料庫的相關圖檔佐證,但該人員表示不便回應。

    *註:TCSN資料庫網址:http://tcsn.whale.org.tw/

    20250808 06窩窩記者嘗試進入TCSN資料庫首頁,確實顯示「無法連上這個網站」。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tcsn.whale.org.tw/
    20250808 07曾鉦琮於會議現場措辭嚴厲,直指環說書資料造假。圖片來源:陳怡潔。


    為什麼要在意科學資料的所有權?曾鉦琮說明,不同時期累積的科學資料,可能因記錄標準變化而有細節差異,因此正確引用與判讀這些資料,必須依賴專業判斷,甚至參考輔助資訊:「像這次這個案子,你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他們引用的資料是不正確的。」而不正確的科學資料便無法真實呈現海域生態:「那這樣的環評就缺乏意義了!」

    至於本案開發單位應如何改善環境評估報告書與工程規劃?邱祈榮向窩窩記者說明,開發單位應補充自行調查的真實資料:「一定要有調查的資料,才會知道工程對鯨豚的影響。」而在施工階段,也需注意路線與施作方式帶來的影響:「我們會盯這兩個部分。」

    海洋保育主管機關海洋保育署則表示,根據「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的鯨豚擱淺通報紀錄,臺北港南碼頭近岸海域(如八里、林口、淡水)曾發生多起鯨豚活體或死亡擱淺事件。

    為降低開發行為對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的潛在衝擊,海保署建議開發單位應於環評階段納入鯨豚、海龜等保育類物種的完整資源調查並參考《離岸風電生態調查方法指引》,以提升調查資料的科學性與一致性。同時,應評估填海工程、施工噪音、水質變化與照明等因素,對海洋生物行為與擱淺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

    而在施工階段,海保署指出開發單位應配置具資格的鯨豚觀察員進行現地監測,一旦發現鯨豚進入高噪音區,應立即啟動減噪或暫停作業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岸際巡查與擱淺監控,建立與地方政府及MARN成員間的即時通報與應變聯繫機制。

    後續營運期間,雖港區航行或貨櫃裝卸作業未涉及高噪音施工,但仍可能對鯨豚行為造成干擾,海保署提出應持續進行岸際觀察與通報紀錄,並視情況評估是否需調整船舶動線、限制夜間作業。

    本案最終決議再審,會議結論包含開發單位應「重新檢核環境影響評估書件有關基地現況環境之鯨豚擱淺引用資料合理性,應引用最新數據以確保評估之正確性,並就本次防波堤施作範圍對鯨豚活動影響,並提出相關保護措施。

    而回顧過往審查過程,二審會議結論亦包含「蒐集既有文獻或補充調查本區鯨豚及海龜資料,評估說明本計畫設置北外廓及南外廓防波堤對鯨豚、海龜等生態可能之影響,並研擬減輕及因應措施。」

    本案如何在開發的同時落實鯨豚保育,仍有待後續關注與監督。

  • 除了對藍鯨說「人類對不起你」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嗎?

    家人團聚的農曆春節,餐桌上豐盛的年夜飯難得的團圓時刻話題熱絡,長輩的祝福、子女的關心照顧,長久的文化累積讓除夕夜的記憶不同於過往三百多個夜晚。人們在乎氛圍,每一道年菜都有著「年年有餘」、「健康長壽」的喜氣與祈願,但這一切的氛圍似乎都與實際的海洋、自然環境無關。

    撰文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農曆春節「年獸」從大海上岸了

    大年初一(1/25)接近中午,收到訊息詢問我「是否在花蓮?是否有空到長濱現場支援?」隨即傳來兩張鯨豚擱淺的照片;由於臺灣沿海經常有鯨豚擱淺的消息,原本不以為意,在點開照片後態度完全翻轉。照片中的海巡人員對照到擱淺在海灘上的鯨豚,可以看出鯨豚體型的巨大是我不曾有過的救援經驗,還有明顯的喉腹摺(throat grooves),這是部分鬚鯨亞目具有的特徵之一,也是我在花蓮賞鯨船解說不曾見過的種類。

    花蓮常見的鯨豚多為小型齒鯨,運氣好偶爾能遇到大型鯨,如齒鯨亞目中的抹香鯨、虎鯨,或鬚鯨亞目中的大翅鯨、角島鯨(大村鯨)——這些在我支援鯨豚救援有限的經驗裡都還不曾遇過,當然也不希望是在海灘上遇見,但看著照片中擱淺靜止在海灘上的巨大身軀,心情是矛盾且複雜的。

    首先感受到的是興奮,期望前去「朝聖」,畢竟是過往少有的經驗,也許帶有一些獵奇,可隨即內心的警報響起,警醒著自己「興奮是應該有的心情嗎?」我沒有答案,只是默默的收拾好情緒,開始為明天(1/26)的救援工作準備,並祈禱著大潮別將鯨豚帶走。

    長眠的巨鯨卻使我們難眠

    大年初二依然是走春團聚的日子,可我們不在年節的時序裡走,而是往海邊去救援一隻再也無法回家團圓的巨鯨。從花蓮出發抵達長濱已近中午,搬運著沈重的器材卻壓抑不了迫不及待的心情,但越往現場靠近氣氛越是肅穆。海巡人員早已圍好警戒線,提醒著民眾這是保育類動物不可碰觸,而成大救援團隊的老師們正在將巨鯨的身軀截成兩段,否則這隻體長20公尺的巨鯨也沒有拖板車可以運送。

    鯨豚救援的現場,每個人都在與時間競賽——特別是在海浪可以觸及擱淺鯨豚的情況,退潮的時間若未充分把握,等到再次漲潮不僅風險增加工作難以持續,鯨豚更可能被海浪帶離海岸,功虧一簣。然而現場肅穆的氛圍不僅是因為與時間賽跑,我想另一項主要原因是來自巨鯨嘴部纏繞的綠色尼龍繩索。繩索上附著著耳條茗荷(藤壺的一種)建起的密集聚落,牠們還活著也許是渴望海水而微小的活動著,我仔細的記錄下牠們的樣子,也仔細地記錄著這條綠色繩索纏繞的部位,在右側上顎骨附近繩索將巨鯨的皮肉切開,之後的解剖更發現此區域骨骼碎裂嚴重,也許在生命結束前,因為這條繩索痛苦掙扎了好一陣子。

    02 1綠色繩索纏繞的部位,繩索將巨鯨的皮肉切開。

    當下思考的速度變得緩慢。在場沒有人具有被繩索纏繞、長時間飢餓的經驗,於是在看見了巨鯨的苦難後,卻無法想像他生命經歷的痛。若能詢問巨鯨痛苦的程度,10分是最痛苦,那麼答案會是10分?還是20分?內在有一種無法承接的愧疚,像是當天掉進雨鞋裡的小石礫,雖然知道傷不了自己,但不舒服的感覺如影隨形,總是在每一個步伐被疼痛提醒。

    然而速度很快的是救援,即便這隻巨鯨已經死亡。團隊決定先採集耳條茗荷的樣本,之後隨即將纏繞巨鯨的綠色繩索切斷,希望能有機會追蹤這條繩索原本的用途、可能的使用區域、纏繞的時間等。然而除了對事實的探究,卻讓我不禁想著「切斷繩索」這遲來的救援行動,希望仍能讓他感到解脫——但或許這樣想只是讓自己覺得「我好像對於愧疚做了些彌補」因而感到解脫。

    02 3團隊決定先將纏繞藍鯨嘴部的繩索切斷。

    最殘酷卻也最合適的環境學習與生命教育現場

    這隻來自大海的年獸,在春節期間新聞很快的傳開。救援人員正忙著測量巨鯨各部位數據資料、採集樣本等工作時,遊客也一群一群的接踵而至,有的在警戒線後觀察著採樣工作,也有一些直接跨越了警戒線走到巨鯨身邊,只為了與巨鯨近距離合照,甚至忍不住內心的好奇,冷不防的碰碰看鯨豚的皮膚摸起來什麼感覺。

    遊客靠近擱淺鯨豚的行為,除了可能影響救援工作外,更重要的是缺乏「自我防護」的意識與觀念。人與野生動物接觸多少存在風險,動物死亡後軀體快速的腐敗,看不見的病菌、微生物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也因此救援人員如何避免自己遭受感染,是在工作中最重要且第一優先考慮的事。

    好奇前來的人們,對鯨豚的認識並不多。出於好奇,就跟著其他人的腳步朝人多的地方聚集而來,有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在哪片海域,與鯨豚有過美好的相遇,也有人對眼前的巨鯨表示扼腕。在現場四處散落的鯨鬚板(baleen plates),有人說是輪胎、汽車零件,但其實是鬚鯨口腔內的濾食構造,在擱淺上岸的過程中脫落,隨著海浪散佈海岸;更多人對於種類好奇頻頻探問,有人覺得是抹香鯨,但抹香鯨是體型最大的齒鯨(Odontoceti),而現場的巨鯨就外觀已經可以確定是鬚鯨(Mysticeti)。

    只是忙於採樣、記錄的救援人員,無暇顧及遊客的好奇和誤解,但這樣的場合卻是最好的環境學習與生命教育機會——人們已經帶著好奇與動機來到現場,我們只需要適時的解說,讓遊客對鯨豚能有基礎的認識,以及可能導致鯨豚擱淺的原因,遭遇鯨豚擱淺時可以採取的行動等。只要有一些人能夠現場解說,就能讓這隻巨鯨的死亡不僅是後續對物種的研究有價值,更能在第一時間將鯨豚遭遇的威脅和保育的意義傳播於社會中。

    02 4散落在海岸上的鯨鬚板(baleen plates),是鬚鯨濾食的構造。
    02 5藍鯨上顎清楚可見的繩索勒痕。

    在獵奇與替全人類致歉之後

    一隻巨鯨在春節期間於長濱長眠,經後續DNA鑑定,確認這是一隻雄性少年藍鯨。初二(1/26)當晚,趁著夜幕將藍鯨運送至台南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進行解剖,1/28~29兩日的解剖過程發現這隻藍鯨的胃裡什麼也沒有;體表下的鯨脂(blubber)厚度也僅7~8公分,健康的大型鯨類至少會有20~30公分厚;而研究人員希望採取組織樣本鑑定,在薄薄的鯨脂之下卻難尋完整的肌肉;一隻健康的藍鯨至少有100噸重,至少是7輛大型遊覽車的重量,而這隻少年藍鯨僅重20噸左右。種種跡象推估纏繞嘴部的綠色繩索,很可能就是導致這隻少年藍鯨餓死的主因。

    如果沒有多想,一隻巨鯨擱淺死亡的新聞,也許很多人會單純的以為這是動物自然的死亡,不至於難過愧疚。然而當獵奇的情緒滿足後,是否能夠再仔細的看看這隻巨鯨用他的生命留下的訊息和線索,那條顯而易見的纏繞在藍鯨嘴部的繩索對一個生命造成的巨大影響。當我們願意承認錯誤並且道歉之後,更重要的是彌補,你可以透過以下建議方式,一起關注、參與,守護臺灣的海洋環境與生態。

    1. 查詢有關鯨豚保育的更多資訊,並追蹤這隻藍鯨標本後續研究與收藏的資訊,以及後續的教育推廣工作。
      (建議追蹤粉專:海保署成大鯨豚研究中心黑潮
    2. 開始關注海洋廢棄物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海保署自成立以來,每季都會更新鯨豚與海龜擱淺救援報告。
    3. 實踐綠色生活,在消費源頭即盡力落實減塑、減廢,並將廢棄物妥善處理。
    4. 關心更多動物保育相關議題,臺灣正遭受生存威脅的動物很多,如中華白海豚、石虎、臺灣黑熊、臺灣狐蝠、歐亞水獺、鱟等,都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守護。
    5. 主動參與環境政策會議,監督政府在環境保護、自然保育相關政策推動與落實。
    6. 加入守護環境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參與培訓成為教育推廣者,或成為捐款人支持環境組織達成以上行動。
      捐款給黑潮,海好有你罩!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在臺灣早期捕鯨的年代曾有過記錄,之後就再也沒有海上目擊、擱淺的消息——而這隻藍鯨永遠地被留在陸地上了。他的生命逝去,但他的身體卻能夠告訴我們很多訊息,除了物種的,更重要的是環境生態的。人們因為觀察、體驗與反思而獲得更深一層的意義,這是海洋給我們的提醒與禮物,讓當下海洋環境生態面臨的困境浮現於陸地。

    而事件不會真正的過去,當我們看見環境受的傷之後,只要我們不忽視、不遺忘,都可以依自己能力所及採取行動,盡力做到善後和預防,如同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捍衛人權的律師王赦所言:「解決傷害最好的方式是善後和預防。」那麼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在海上與他們平凡而自由的相遇。

    02 6賞鯨船於花蓮港外海幸運遇見的抹香鯨。
  • 離岸風場致露脊鼠海豚擱淺數增加,廠商承諾納環評

    力拼2025年離岸風電年發電量達215億度,近年政府與開發商積極投入離岸風場建設。但根據中華鯨豚協會近11年來數據,發現自2015年公布苗栗、彰化海域潛力風場後,海豚擱淺數量有上升的趨勢,主要受害物種是與白海豚同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露脊鼠海豚」。

    離岸風場減緩對白海豚的衝擊,露脊鼠海豚卻成最大受害者

    離岸風場的建設在環境評估作業(以下簡稱環評)中,為了減輕開發衝擊,過去皆以白海豚量身打造。中華鯨豚協會臉書貼文提到,不管是在打樁噪音上的控制、航行減速的範圍與要求,安排鯨豚觀察員出海作為第一線進行觀察等,皆是以減緩對白海豚的影響進行作業。 

    不過,根據中華鯨豚協會自2010年至2021年苗栗及彰化海域沿岸鯨豚擱淺的變化統計,在2015年能源局公佈36處潛力場址後,鯨豚擱淺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的趨勢!其中,協會指出:「我們認為『露脊鼠海豚』是離岸風場開發中,最主要的受害物種。」 

    配圖01露脊鼠海豚屬的海豚嘴巴彎彎的,牠們也被封為「微笑天使/隱士」,屬於體型較小、行為隱密害羞的鯨豚,由於無背鰭,海上觀察須在相當風平浪靜的時候,才偶爾能見到牠們的身影。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自風場場址公佈,露脊鼠海豚擱淺數量倍數成長

    離岸風場自2015年公布場址,並由經濟部及開發商向環保署提出環評,2018年開始實施區塊開發,但協會指出:「自2015年始,露脊鼠海豚的擱淺數量幾乎都是倍數增加,苗栗海域擱淺的露脊鼠海豚數量不僅成長133%,彰化海域區擱淺數量更比公告前成長600%!」 

    雖然工程期是從2018年後才開始,2019年首座離岸風場於苗栗海域完成,彰化風場更是從2020年起陸續啟動工程,不過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指出:

    「如果只看工程期開始後對鯨豚的影響,其實是不夠準確的!」 

    曾鉦琮詳細說明道,公布場址後因開發商會需要進行環評,而陸續前往場址探勘,過程中除了會有許多船隻在調查的航線來來回回,海上作業也會使用到大量器具,這些前期作業都有可能影響鯨豚。因此,協會才會以2015年為基準進行擱淺數量的比較。

    此外,曾鉦琮更提到:「露脊鼠海豚和白海豚在我國同是一級保育類動物,不過因環評只以白海豚為保護對象,所以受到最大影響的露脊鼠海豚,其實是被忽略的物種。」 

    舉例來說,依現行環評的要求,經濟部規定施工船隻在接近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時,需低速航行並避開白海豚,航道劃設也應避開敏感區,其餘地方才可恢復行駛速度。然而,露脊鼠海豚體型小又沒有背鰭,就算船上有鯨豚觀察員協助,海上觀察也十分不易,以目前環評制度下,可能就容易發生露脊鼠海豚遭船隻碰撞事故。

     

    配圖022015年後,根據中華鯨豚協會歷年來的鯨豚擱淺與救商統計,苗栗海域的露脊鼠海豚擱淺個體數量超過1倍。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配圖03彰化海域的露脊鼠海豚擱淺個體數量則更為驚人,成長了6倍。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爭取露脊鼠海豚保育納入環評,2家開發商點頭承諾!

    中華鯨豚協會自2022年6月起於各風場開發的環評審查會議中,不斷替露脊鼠海豚發聲,不過卻多次遭環評會議忽略。終在9月6、7日於「渢佑」及「環洋」開發商的環評審查會議中,受到環評委員的重視,環委也要求開發商將露脊鼠海豚納入評估審查! 

    「渢佑」離岸風場距離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僅3公里,也恐衝擊到露脊鼠海豚,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指出,首位要求開發商納入露脊鼠海豚保育的環委張學文,6號便於會議上要求開發商進一步評估打樁噪音、海纜工作船對此物種的衝擊,並提出減輕對策。而這也是首例納入露脊鼠海豚保育的離岸風場。 

    緊接著在隔日的「環洋」的環評審查會議中,環委孫振義也指出由於露脊鼠海豚無背鰭,在海面上難以觀察,要求開發單位可以透過儀器輔助調查。而「環洋」開發商雖認為實務上效果可能有限,但仍承諾會以熱影響儀輔助判別物種,以避開露脊鼠海豚。 

    儘管目前有兩家開發商承諾對露脊鼠海豚的保育,但因環評審查會通常由不同開發商與場域個別進行,因此露脊鼠海豚保育在離岸風機整體環評政策的改變與要求,是不溯既往的。不過曾鉦琮認為: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有了前例,未來會更有機會要求其他開發商跟進。」

    曾鉦琮也表示,由於露脊鼠海豚相比白海豚,體型更小、對環境的耐受度也更為敏感,將露脊鼠海豚納入環評,甚至作為旗艦物種,未來離岸風機的環評及開發上便會更為嚴謹,減輕對環境與生物的影響! 

    中華鯨豚協會表示,期待後續的的風場開發商能正視露脊鼠海豚已被傷害的問題,而協會也將持續監督離岸風場的開發,為鯨豚生存的生存權努力。

  • 高雄海豚擱淺1死1傷,鯨豚救援站急募志工支援

    1月3日下午5點,有漁民發現並通報海巡署高雄永安附近有2隻鯨豚擱淺,經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浩文確認後,2隻都是花紋海豚。其中一隻在岸上擱淺,被發現時已死亡;另一隻活體在離岸20-30公尺處被發現,由研究中心送至四草鯨豚搶救站醫療照護。 

    已救援海豚體長214公分,體重約為82公斤,為雄性青少年,身上發現多處傷口,體表有鯨蝨附著,氣孔深處有惡臭黏液。送至救援站時健康狀況不佳,但生命跡象穩定,初步已先灌食電解質,並清創傷口及上藥。 

    另隻死亡海豚體長205公分,為雌性青少年。已運至安南鯨豚中心進行解剖。王浩文表示其體型消瘦,寄生蟲情況嚴重,解剖後發現有嗆水、體內感染情況,顯示死前身體狀況已相當虛弱。

    傷病鯨豚因為身體虛弱,難以在水中維持平衡容易嗆水,需要志工24小時輪班,進入水池中協助保定。目前搶救站急缺人力,凡年滿18歲、3週內無國外旅遊史、無身體不適者都能報名擔任志工。有意支援的民眾,可參考「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臉書專頁報名參加。 


    01.05 資訊更新,海豚凌晨停止生命跡象,初步解剖顯示:

    呼吸系統部份:左右肺部淋巴結皆腫大,表面可見多發局部出血點/斑(左肺較嚴重),剖面可見多發局部乾酪樣膿瘍灶,伴隨局部廣泛性鬱血,多發局部肺氣腫。
    心血管部分:主動脈及肺動脈基部膨大,瓣膜呈輕微粗糙,右心擴張。
    胃內容物有少量魷魚嘴及沙子,第一胃黏膜呈瀰漫性糜爛至潰瘍,且有一處潰瘍灶,第二位局部廣泛性黏膜潮紅。
    肺臟感染嚴重伴隨全身淋巴結腫大,疑似個體有系統性感染,且腸胃道異常,並疑有心臟瓣膜異常導致個體虛弱、擱淺及嗆水,確切病理及死亡原因仍有待組織病理學確認。
    資料來源: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
  • 鯨豚擱淺數據落差大? 台北港開發環評四度決議再審

    2011年6月10日於臺北港迷航的瓜頭鯨|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8月1日,「臺北港南碼頭區二期填海造地開發計畫」進行第四次環境評估初審會議,中華鯨豚協會到場強調,臺北港周邊是全臺活體鯨豚與海龜擱淺率最高的海域,本案環說書卻使用失真且有偽造嫌疑的科學資料,淡化本案對鯨豚保育的影響評估。開發單位委託之弘益生態有限公司現場駁斥此說法,氣氛一度火爆,最終會議決議此案補正再審。

    該開發案由臺北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於2024年提出,預計利用北部地區營建剩餘土石方及再生粒料,在臺北港南碼頭區填海造陸,作為離岸風電能源產業開發基地,以及擴大臺北港海運快遞及海空聯運腹,並新建南北兩處外廓防波堤。

    20250808 01本次「臺北港南碼頭區二期填海造地開發計畫」預計填海造陸新增「南碼頭區二期用地」,並新建南北兩處外廓防波堤。圖片來源: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

    中華鯨豚協會指出,本案環說書不僅使用失真的科學資料,也缺乏規劃施工期間的影響評估與擱淺因應對策更沒有說明未來擴建的港區進入營運階段後,要如何減低鯨豚誤入港區的機率,呼籲環境部與環評委員暫勿通過本案,並要求開發單位須重新進行完整鯨豚、海龜調查及影響評估,而經環評委員會討論,本案要求開發單位於2025年11月30日前補正資料再審。

    鯨豚協會:臺北港為擱淺熱區 環說書相關內容卻錯誤百出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向窩窩記者說明,過往20年間,臺北港周邊擱淺動物中有近七成是活體「死亡個體不一定是在該地擱淺,可能是飄過來的,但活體擱淺就代表一定是當地發生的擱淺事件。」相對於同時間段全台灣17%的活體擱淺率,顯示臺北港為鯨豚擱淺事件熱區;並且此區域平均每2至3年就有一次鯨豚集體擱淺事件或母子對擱淺,也是鯨豚大量擱淺的好發熱區。

    曾鉦琮表示,中華鯨豚協會於二審會議即指出此海域為鯨豚擱淺熱區。當時本案並無鯨豚生態背景調查,也未進行相關擱淺資料蒐集分析,故於二審建議開發單位應補齊資料,並且應規劃水下施工噪音評估、鯨豚生態監測和港口避忌措施等事項,以減少對鯨豚生態的傷害。

    20250808 02中華鯨豚協會曾在二審會議提出書面建議,強調本案缺乏對鯨豚生態的影響評估與相關規劃。圖片來源: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


    然而,曾鉦琮指出,後續開發單位修訂的環說書,在鯨豚生態面的資訊嚴重失真。他說明,2002到2024年,在淡水-八里-林口海域一共有106隻鯨豚或海龜擱淺:

    這個海域有非常多活體鯨豚會利用!但在你們的表格裡面,在這20多年間只有52筆*(擱淺紀錄),跟真實數據落差49%。

    *註: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生態調查資料庫並非擱淺資料,52筆擱淺紀錄由MARN擱淺資料與TCSN鯨豚擱淺資料庫加總,且欠缺2015至2019年資料。

    他更指出,開發單位錯誤引用了中華鯨豚協會TCSN鯨豚擱淺資料庫的資訊,在圖表中描述,2002至2014年間共有6種物種、27筆擱淺紀錄,然而真實資料應該是有12種82隻個體擱淺,包含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與IUCN關注物種露脊鼠海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小虎鯨(Feresa attenuata)、短肢領航鯨(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等物種。

    20250808 03環說書中描述2002至2014年間,TCSN鯨豚擱淺資料庫中有27筆擱淺紀錄,但擁有該資料庫的中華鯨豚協會表示應有12種、82隻個體紀錄。圖片來源:截圖自臺北港南碼頭區二期填海造地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曾鉦琮進一步說明,TCSN鯨豚擱淺資料庫於2002年由林務局補助中華鯨豚協會設立,並由中華鯨豚協會維護和管理,為「半公開資料庫」,僅有鯨豚救援相關的研究單位和公部門具備會員資格、得以進入平台,且資料所有權歸屬於中華鯨豚協會,並未授權開發單位使用。

    因應海洋保育署成立,中華鯨豚鯨豚協會於2019年後,便沒有再發表任何TCSN資料,該資料庫也已經無法使用,曾鉦琮質疑開發單位公然造假:

    你們不知道從哪邊拿的資料,然後直接套用中華鯨豚協會的名字,掛在這個報告書上面,我不曉得這個會議還有要繼續開下去嗎?

    曾鉦琮還表示,環說書中不僅嚴重低估動物擱淺數量,也完全未提及每年平均3至4隻鯨豚迷航進入臺北港的事實,他強調鯨豚協會對開發行為是抱持友善開放的態度:「我們相信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是可以保護到動物,但我們沒辦法容忍開發商亂使用資料來推卸責任。

    開發單位則解釋,擱淺資料的數據落差可能來自對於範圍的不同認定:「我們絕對不可能無中生有。」

    除了呼籲環評委員會勿通過本案,曾鉦琮也要求開發單位應妥善規劃「減輕或避免不利環境影響之對策」。

    他闡述,海洋保育署曾提出審查意見,建議本案各階段之鯨豚、海龜等海洋生物相關生態調查規劃,參考《離岸風力發電開發計畫生態調查方法參考指引》內容辦理。開發單位則回覆會「遵照辦理」,並自述將於外廓堤及圍堤工程施工期間執行鯨豚及海龜之海上穿越線目視調查,預計3至8月每月 1 次、9 月至翌年2月每季1次,總計8次。

    但曾鉦琮引述該指引內容,指出每年衝擊區與對照區需各執行至少 20 航次穿越線調查,且應涵蓋四季,若冬季海象險峻,可調整為春、夏、秋三季進行,但應增加調查次數:「你們直接違反海保署的指引,但你們在環說書上承諾會遵照指引。」

    對此,窩窩記者查詢環說書,開發單位說明本案採用沉箱作業,與離岸風電的打樁工法不同,開發單位代表亦於現場回應鯨豚協會的質疑:「(本案)不是真的離岸風電,所以我們的(目視調查)次數也會做一些(調整)。」

    20250808 04

    海保署曾提出參照離岸風電生態調查方法指引進行海洋生態調查規劃的審查意見。圖片來源:截圖自臺北港南碼頭區二期填海造地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接續閱讀: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