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類為牠們準備的新家,你看到的,是迎合想像的夢幻城堡,還是衝擊現實的殘酷監獄?
企劃|林采昱 編輯|蘇于寬 設計|蔣蓉
本篇由怪咖系列【獸刑】贊助製作
首位受刑犯,是救援自動物園的紅毛猩猩佛斯特,過去十餘年待在只有一扇窗的地下室,無人清掃,環境難耐。
佛斯特,是經由非法走私,被迫與家人分離、飄洋過海而來。
而那些動物園、水族館的珍稀野生動物,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臺灣展演動物來源】
野外捕捉
早期在繁殖技術尚不成熟時,展演動物來源多是野外捕捉,形成商業買賣供應鏈。
現今,野外捕捉、進口買賣的門檻有較過去提高。(*如: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24 條規範-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之輸入或輸出,以產地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住民因生存所需獵捕者為限。)
國外交換
國際間展演場所,常進行動物交換與買賣,盼以異國珍獸吸引大眾。然而,打造適合牠們的環境與照養方式,也考驗著對動物的理解度。
自行繁殖
展演場所可依據野保法第31條規範,申請繁殖已合法引入的野生動物。然而,亦有動團提出其觀察到繁殖管理失當的亂象。
救援收容
隨著動保意識抬頭,現在也有少數動物園,協助收容來自救援的野生動物。期待讓動物展演帶來教育功能,而非只是娛樂。
不論野生動物從哪裡來,牠們最後還能夠順利回家、回到最初的生活嗎?
長期被圈養的野生動物,每天逃不了環境影響,其實,就像被宣告了無期徒刑一樣。
【展演動物常見問題】
失去野外生存能力
習慣有人餵食、與人接觸,抑或是出生於展演場所的繁殖野生動物,恐不再具備於外界生存的能力,難以回到野外。
管理不當導致傷亡
當大眾關注動物困境,常源於傷亡慘劇。最為人所知的,即為 2014 年天馬牧場的河馬「阿河」由運送貨車摔落致死。後續催生《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的修訂。
長期圈養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是指動物重複出現單一動作(如:搖頭晃腦、來回踱步等),是由心理所致的問題行為。
常見成因有:對環境感到壓力或無聊,因離群而感覺孤立。
紀錄片中的棕熊鮭魚,曾被馬戲團棄置於鐵籠裡的狹小空間,從此之後,鮭魚便無法控制地搖頭晃腦、長期不停。
刻板行為,是牠們停不下的痛
圈養野生動物之所以常出現刻板行為,是因為人造空間無法滿足原生棲地所具備的條件。
被圈養,是牠們難逃的惡夢
當動物需長期、甚至是一輩子待在同一個環境,使圈養成為刻板行為的搖籃。
為改善動物狀況,一些場所試圖將動物福利觀念導入圈養管理,進行環境豐富化(如:提供有變化的食物、適度的感官刺激等)但皆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刻板行為。
台北市立動物園亦曾引用國外追蹤研究,提出:「動物有 10%-20% 的刻板行為,都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
動物不正常表現的刻板行為,在展演場所,反而被視為一種妥協下的正常。
仔細回想,除了紀錄片中的棕熊鮭魚,你是不是也曾見過其他動物出現刻板行為?
- 踱步徘徊
- 不斷繞圈
- 搖頭晃腦
- 過度理毛
- 啃咬欄杆
被觀看,是牠們生來的魔咒
除了圈養的結果影響動物,展演為目的的配種,也造成非自然物種出現——
紀錄片中的獅虎阿彪,就是商業噱頭的產物。
2010 年,現已歇業的世界蛇王教育農場,讓非洲公獅與母孟加拉虎跨種交配,生出三隻基因缺陷的獅虎,最後僅一隻(阿彪)僥倖存活,卻也從此過上不幸的一生。
先天缺乏能控制生長的基因,阿彪的體態會一直長大,然而, 牠的 S 型脊椎和無法彎曲的左後腳,日漸無法負荷其重量。遭受壓迫的關節,連簡單的行走也變得吃力。
阿彪今年邁入 13 歲,這些年來蹣跚的每一步,提醒著我們:別再為了一時驚奇,創造動物的一生悲劇。
即使綜觀國內展演場所,沒有再出現非自然基因配種的動物,「不當繁殖」,仍是潛在問題。
現合法的展演場所,有主管機關核准即可自行繁殖動物,然而,若沒有完善規劃,即便是以「保育」之名,動物的誕生也有隨之而來的新問題。
*註:現今許多動物園會參與「域外保育」計畫,意即在動物原棲地外進行復育與保種,此保育方式常施行於野生動物棲地已受開發破壞、難以生存,或是數量極度瀕危的動物,需降低成長環境的不定性、加強研究保育。
【人工繁殖需考量面向】
基因問題
除了非自然跨種交配,相同物種的近親交配,也容易產生先天畸形、帶有疾病的後代。
1987 年台北市立動物園曾引入瀕危的蒙古野馬,因數量少,只能透過近親繁殖復育,然卻也發現後代因此有基因衰退、環境適應力降低等問題,故現已終止復育計畫。
動物福利
當圈養環境不佳,或繁殖行為違反動物意願時,便不適合強迫繁殖。去年(2022)11月,英國諾斯利野生動物園即曾在施行歐洲育種計劃的過程中,發生西伯利亞公虎將母虎當場咬死的慘劇。
而走出人造空間,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不只存在看得見的地方⋯⋯
紀錄片中的獼猴波特,因不幸踩中獸鋏而慘遭截肢。
當人類進入自然棲地,伴隨而來的破壞,野生動物常避之唯恐不及。
- 開發:棲地破碎、路殺頻傳
- 狩獵:斷肢死亡、野動買賣
- 毒害:中毒喪命、棲地污染
但即便沒有到野外,生活圈無意識的不當行為,也恐傷害到野生動物。
最常見是不當餵養,造成流浪貓狗族群持續壯大,野生動物被攻擊消息頻傳。
食用不當取得的動物製品,如魚翅,也將間接成為血染大海的幫凶。
- 餵養:浪浪危害、傳染疾病
- 食用:不當獵捕、破壞生態
針對不同環境的人為迫害,如何緩解危機、如何有效管理,牽動著野生動物存亡命運。
面對生態危機,加強保育意識與作為,是現今人類活動急需重視的方向。
【人類活動管理討論】
減少開發路殺
因開發導致棲地破碎化,影響最大是淺山生態系動物,如一級保育類石虎。然而,開路已成定局,如何解決現有路殺問題,需持續關注。(看更多:《窩窩路殺專題》)
管理不當狩獵
《野生動物保育法》已禁止設置網具、陷阱、獸鋏等獵具,然實際控管難,近年最震驚為黑熊 711 屢次誤觸陷阱、終遭射殺的憾事。
了解農業毒害
農田裡的農藥、老鼠藥、重金屬,常造成野鳥中毒死亡,台灣猛禽研究會曾拍攝《老鷹想飛》電影,揭示黑鳶中毒議題。
管理餵養
「餵養」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進行的行為,只要有食物,流浪動物聞香而來。然而,餵養行為的美意,反倒成為野生動物傷亡戰場、共通傳染病的溫床。(看更多:《窩窩餵養管理專題》)
降低不當食用
台灣是捕鯊大國,雖《漁業法》規定禁捕保育類鯊魚、禁用「割鰭棄身」不人道方式取得魚翅,然而海上執法難,非法捕撈仍橫行。身為消費者,我們能做的是減少食用相關製品,減少需求,才能降低即便違法也想達成的供給。
回到生活中,也許你能看得到的野生動物,背後都藏著一段過去的黑暗故事,從此逃不出受人類掌控的一生。
《獸刑》紀錄片,被視為金馬導演楊力州最殘酷的作品,奇幻地轉換動物視角,將複雜的動物展演議題,以純粹深刻的拍攝手法呈現。
觀影過後,務必再問自己一次,你上次走進的展演場所,是城堡還是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