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宜龍     責任編輯|蘇于寬

陽管處也在事件發生後更積極調查與管理整個陽明山區的野化水牛,因此近年若有前往擎天崗及其周邊區域旅遊,不難發現當地架設了木柵欄與避牛樁及告示牌等設施,將遊客與牛群做出隔絕,避免再度發生意外。

陽明山牛群的源起

談到陽明山的水牛來源,應該先由整個臺灣的移民史談起。臺灣的水牛引入,最早記載於17世紀,先民從華南沿海引入亞洲水牛,主要的目的為農業開墾等用途。由此可知,不論是水牛或者是黃牛,在臺灣皆是受人馴化的動物,亦屬於外來種其中臺灣的水牛屬於沼澤型的水牛,而受到長期在地的馴養,也適應了臺灣高溫多濕的氣候,更被畜試所登入為臺灣水牛品種。 

而陽明山的牛群放牧,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尤其當時的擎天崗被紀錄是草原地景、地勢平坦,十分適合放牧,於是鄰近區域的農戶在農閒時就把牛隻帶到陽明山區托人寄養。在1916年的報告中曾經記錄,陽明山當時有一些專門放牧的居民,協助將山下農戶的牛隻帶上山寄養,除了帶牛隻吃草飲水之外,這些牧牛人也提供棚舍給牛隻,每個私營牧場的數量約在數十至上百頭,在當時的臺灣具有不小的放牧規模,且除了擎天崗外,大屯山、七星山一帶亦有的操作。

日治時期「大嶺峠牧場」的設置用來管理放牧動物,此時期陽明山區共分為三大牧場:

  • 以擎天崗一帶為第一牧場
  • 鹿崛坪為第二牧場
  • 第三牧場位於風櫃嘴一帶

牛隻的數量在全盛時期記錄約達1700多頭牛,而除了水牛之外,其他寄養過的還有黃牛、神戶牛、馬、羊等等。 

二戰後,牧場的經營曾經中斷至1952年才恢復,並且更名為陽明山牧場。當時還有運作的為第一、第三牧場,並於1967年交由臺北市農會經營。但在1960年代後,由於農業轉型機械化,水牛的地位逐漸被取代,導致寄養的數量開始減少,直至2003年農會停止寄養服務。

而現存的野化水牛則是在放牧過程中逃逸的水牛後代,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被認為對於國家公園進行生態保育的業務可能造成困擾,但卻又是維繫擎天崗草原地景及畜牧文化的重要角色。

根據近年陽管處的調查,殘存下來的牛隻皆屬於無主的野化水牛,目前活耀的區域大略可以分為三區,分別於擎天崗約有38隻、磺嘴山近28隻、石梯嶺約16隻,共約82隻左右。

2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野化水牛的分布概況(截自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野化偶蹄類動物調查及經營管理探討)

 

野化水牛帶來的生態干擾與人牛衝突

牛來到台灣最初的目的,當然是協助開墾及運輸,在農業轉型為機械化前,牛群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也因此牛隻成為了早年台灣人民生活的好夥伴。但在長達百年的放牧過程,不小心逃逸的牛在野外建立族群,也引起陽管處的注意,在近代進行的一些調查報告就有提及牛隻帶來的影響。 

其中1995年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以「牛群對磺嘴山生態的影響」進行調查。當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評估野放梅花鹿的操作,也順便評估野化水牛在當地的狀況,給予擎天崗一帶管理上的建議,並在當時提到:

牛隻的活動對於生態系似乎扮演著干擾者的腳色,在控制草原生態的演替上,卻有一定的貢獻。

尤其以擎天崗的景觀變遷來看,牛群對於人文、遊憩、解說及防止五節芒擴張等有正面價值;但牛隻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域卻也有差異,例如在鄰近的黃嘴山則造成土壤裸露,遇到降雨有侵蝕與流失現象。 

另外2017年「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野化偶蹄類動物調查及經營管理探討」及2018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擎天崗地區野化水牛族群調查」的報告,當中雖然都提到野化水牛的性情溫馴,但還是有部分個體具有野性,發情期與育幼階段也個體也比較敏感,為了避免發生衝突,因此建議須要強化管理方式,例如架設圍籬、避牛樁等,並且建立通報機制處理問題牛隻,將具有危險性的個體移除。另外,報告中除了提到遊客與牛的大小衝突之外,過往還記錄有獵人狩獵、遊客帶狗跟牛接觸的問題,以及牛隻騷擾鄰近區域農民作物的問題。 

雖然2017年的報告中提到牛隻對森林環境的影響不大,但過去在2001年「磺嘴山生態保護區植物相調查」中則提到由於牛群在磺嘴山翠翠谷沼澤環境的踩踏、啃食,導致了水質優養化的現象,嚴重影響稀有植物的生存——其中翠翠谷更是「大吳風草」的唯二棲地。除此之外,牛群的踩踏跟啃食也影響保護區內植被的演替,若無法排除水牛的影響,則須要長期監測草地與濕地的植物社會演替情形。

3 水牛喜歡在沼澤中進行泥浴的行為,影響植被結構與水質。

 

牛牛該去或留 有賴陽管處積極作為

根據水牛來源的脈絡與前人的研究資訊,我們可以知道水牛在陽明山的身分屬於外來種,而這樣大型的外來種哺乳動物在臺灣沒有天敵,因此人類必須積極介入牠們的生活,監測數量變化及活動範圍的趨勢,避免牛群未來造成更多的影響而無力挽回。

當然,除了針對牛群的管理,陽管處在牛群出沒的幾個區域,也架設柵欄、避牛樁將人牛隔離,並設立解說牌,讓遊客瞭解正確與牛應對的方式,避免發生衝突。然而未來圈養區域內牛隻的動物福利問題,亦是陽管處要面臨的一大考驗。

4 陽管處新設置的解說牌,提醒遊客不能靠近、逗弄牛群外,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

 

面對人、獸與環境間的衝突,除了教育宣導及隔絕遊客與牛,近期傳出陽管處正在規劃民眾領養水牛,但卻引起軒然大波。有些民眾以「先來後到!」、「水牛不留在這裡,要去哪?」、「該被管制的是人類吧!?」等等論述反對陽管處對牛群管理,但卻忽略了牛群的由來及影響,亦忽視操作上的細節及策略。 

若要陽管處不要作為,並把野化水牛當作野生動物放任不管,恐怕只是繼續增加風險及隱憂。

 

5 頂山石梯嶺沿途設置避牛樁,提供遊客與牛隻發生衝突時,能夠藉此設施避開牛隻的攻擊。

 

參考資料:

1995。李培芬。牛隻活動對磺嘴山生態之影響。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 2001。王震哲。陽明山國家公園磺嘴山生態保護區植物相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臺北。
2017。賴玉菁。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野化偶蹄類動物調查及經營管理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
2018。李一泓。擎天崗地區野化水牛族群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 

[powr-poll id="fb7903bc_1601872700335"]

大家怎麼看?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