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被狗攻擊致死的石虎永哥(圖片來源: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林冠甫攝影)
 
記者:陳信安、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設計: 顏吟竹

強壯的公石虎「永哥」,施展「縮骨功」穿過柵欄縫隙,一眨眼便成功入侵農民的雞舍,可惜事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團隊證實永哥因犬殺而亡,牠矯捷的身手已成絕響、不到500隻的瀕臨絕種石虎,也又再少了一隻。

事實上,石虎並不是「犬殺」唯一的受害者,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犬貓攻擊臺灣野生動物的個案在近10年來迅速攀升。 

為改善這樣的問題,農委會於2023年5月規劃區域性試辦專案計畫,表示將著手進行生態敏感熱區的犬隻移置等工作。但相關細節尚未出爐,動物保護團體已因此項計畫上街抗議提訴求;另一方面,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則發出聯合聲明及開放團體、個人連署,表達對農委試辦計畫的支持,提醒農委會應重視科學專業。

儘管農委會強調,將持續與不同立場的兩造雙方對話研商,卻也讓計畫增添許多變數。不少人擔憂,逐年增長的野生動物犬殺傷亡情形,又應如何在未有社會共識下完美落地與處置?

 

從一年10例到翻增5倍,學者:犬獸衝突日漸增加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流浪犬貓攻擊臺灣野生動物的個案在近10年來迅速攀升,2013、2014年因犬貓攻擊致傷的野生動物一年僅約10例,但到了2020年已超過50例。

犬殺 圖表01 全臺野生動物受犬貓攻擊數目逐年上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威脅。資料來源:林務局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推測,近年犬殺事件頻傳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根據農委會林務局的自動相機監測系統的追蹤,近年來除了石虎之外的陸域中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山羌、山羊、水鹿、野豬、鼬獾等,數量幾乎持平甚至上升。隨著野生度物數量增加,分布範圍持續擴散,被人看到的機會也跟著變高。

其次,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多數收容所想方設法降低犬貓入所量,遊蕩犬隻的數量也因此逐年上升。根據農委會的全國遊盪犬數量推估結果,2018年遊蕩犬數量為146,773隻,2020年上升到155,869隻,微幅增加6.19%,到了2023年更增加至159,697隻。 

當流浪狗和野生動物都同時變多,雙方在棲地重疊下出現的衝突就越來越多

 

犬殺配圖01 全臺野生動物受犬貓攻擊分布區域,也多座落在劃設的生物多樣性網格周遭。資料來源:林務局

 

第三,近年社群平台盛行,加上保育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會拍下犬隻攻擊野生動物的畫面並分享在網路上。在社群傳播之下,更多人注意到犬殺的事情。

但顏士清也解釋道,臺灣野生動物在演化的歷程,沒有遇過像狗這樣的掠食者。而狗是狼的後代,野生動物並沒有演化出比較能對抗狗的機制。因此當生態系中出現狗,臺灣的野生動物會處在相對弱勢的位置。 

他也憂心表示:「流浪狗是非常大的威脅。」

除了曾目擊犬隻攻擊受傷或死亡的白鼻心、麝香貓、鼬獾外。根據他在陽明山的研究觀察山羌、山豬、麝香貓、穿山甲、水鹿等中大型哺乳動物活動的時間,並比對狗活動的時間,發現犬隻也改變了台灣野生動物的活動模式。 

結果顯示,野生動物和狗出沒的時間,在春季重疊的比例最低。雖然不清楚確切原因,但顏士清推測,春季是野生動物繁殖育幼的季節,野生動物為了族群延續,不得不避開狗的威脅。但作息的改變可能使野生動物的內分泌失調,並錯失獵物的活動時段,提升覓食難度

 

犬殺配圖02 陽明山的流浪貓狗與中大型野生哺乳類動物(鼬獾、麝香貓、白鼻心、野兔、山羌、山豬、水鹿、台灣獼猴)活動時間紀錄(資料來源:顏士清提供)。

 

犬殺配圖03

顏士清的研究計算狗與陽明山野生哺乳類動物活動時間重疊的程度,發現在4到7月重疊的比例最低(資料來源:顏士清提供)。

 

犬殺成穿山甲創傷主因、石虎生存隱憂,更使山羌區域滅絕

而在近年逐年提高的犬貓攻擊臺灣野生動物的案件上,由屬穿山甲為地方救傷單位的常客。根據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孫敬閔在2019年的研究統計顯示,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2006至2017年收治的穿山甲個案,「捕獸鋏」是致傷主因,而犬隻攻擊的比例僅佔約20%,但當時研究中便強調狗的影響不容忽視,提醒穿山甲遭犬隻攻擊的問題。

來自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也顯示,被判定為「遭受犬隻攻擊」的穿山甲個案,在2010年後開始頻繁出現,自2015年後呈上升趨勢,甚至在2018至2020年間,「犬隻攻擊」超越了「陷阱」因素,成為該單位穿山甲的創傷主因。

 

犬殺 圖表02 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資料顯示,穿山甲遭犬隻攻擊受傷的佔比,2017年後從約30%上升到50%(資料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近年來,各救傷單位亦持續有穿山甲遭犬隻攻擊的消息。臺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主任賴燕雪指出,在動物園收治的受傷動物中,被狗攻擊的物種包括穿山甲、食蟹獴、山羌、白鼻心、珠頸斑鳩,「但以穿山甲數量最多」,特別在2018年後數量明顯增加。2017年以前,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一年約3、4隻,但在2018年後上升到超過7隻。2022年一度還沒過完,動物園就已收到16隻遭犬隻攻擊的穿山甲。

賴燕雪強調,流浪狗的攻擊對穿山甲的存續造成很大的威脅。尤其穿山甲在國際上已屬「瀕危」物種,如果臺灣再不積極保育,穿山甲的數量將越來越少。

新竹縣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獸醫師陳奕如則表示,在該單位收治的動物中,最常因犬隻攻擊致傷的是穿山甲,其次是山羌。雖然穿山甲在所有救傷動物中僅占約14%,但有七、八成的穿山甲都是遭受犬隻攻擊。

臺東縣的WildOne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以下簡稱野灣)保育員廖朝盛也指出,雖在所有救傷動物中,原因為「犬貓攻擊」的比例僅佔總數約一成,但受傷的物種卻集中在穿山甲與山羌上,對其威脅顯而易見。

「它(犬殺)一直不斷地發生。實際上威脅多嚴重,我們也不知道,但就穿山甲來說,確實已經變成主要的受傷原因了。」廖朝盛說道。

犬殺配圖04 2022年野灣曾救援一隻因犬隻攻擊而截去尾巴的穿山甲「流穿風」,醫治完將其野放後卻又疑似再遭犬隻攻擊致死。(圖片來源: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穿山甲生性敏感,一旦受傷就容易緊迫,多數受傷的穿山甲很難成功救治,即使順利痊癒,身體的缺損仍會影響其日後育幼、防禦外敵以及野外活動的能力。除了直接攻擊,孫敬閔2019年的研究指出,穿山甲可能為了避開狗而改變活動路線,從而穿越設有捕獸鋏的農田;而狗身上帶有各種病原體的蜱蟲,也會附著在穿山甲的鱗片下,導致疫病傳染。

由於穿山甲以螞蟻、白蟻為主食,在生態中扮演蟲害控制的角色;如果穿山甲滅絕,可能會影響整體生態系統的循環,讓一個地區的昆蟲過多,導致蟲害等問題衍生。 

而相較於行動緩慢、遇到危機僅會縮成一球防禦的穿山甲,石虎會爬樹且身手矯健,但特有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仍表示,

野外遊蕩犬對瀕臨絕種的石虎保育造成極大生態威脅。

現況石虎與遊蕩犬共域比例高達九成。像石虎賴以覓食、擴散與育幼的河床棲地,都有許多因民眾不當餵食導致犬隻聚集和繁殖的現象

從特生中心資料可知,綜觀近年石虎與犬隻的衝突,從2019年至今,已確認為犬殺石虎有20例,當中有6例為其追蹤野放的石虎個體;疑似犬攻擊有4例,因犬導致失親則有2例。特生主任楊嘉棟在友善石虎農作記者會中說明,從死傷石虎附近的監視器畫面,和石虎身上的咬痕,皆可以判斷為犬隻攻擊。

犬殺配圖05 研究團隊從石虎受犬攻擊資料中發現,苗栗最多起,每年約5例。圖片來源: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團隊

 

若再將犬殺與其他石虎救傷原因相比,2017至2022年間特生的野生動物急救站一共接收南投地區共23筆的車輛撞擊案例,但只有1隻是追蹤個體;而與此期間內,被犬隻攻擊致死的追蹤個體卻多達3隻,也讓研究人員擔憂,犬殺因在野外難以被發現,未被追蹤的野生石虎個體受犬隻攻擊的威脅可能嚴重被低估。

特生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補充,目前石虎的死亡率仍然偏高,若不妥善保育,100年後石虎滅絕風險高達98%。

目前石虎族群約在400至600隻,穿山甲約1萬隻,對比16萬隻遊蕩犬,石虎、穿山甲保育腳步刻不容緩。 

事實上,研究人員的憂心其來有自。2018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調查估計壽山約有800至1000隻遊蕩犬隻出沒,雖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即於2018年下半年展開高強度的犬隻絕育計畫,但根據2021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調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遊蕩犬與山羌族群狀況,研究卻指出,犬隻數量在統計上沒有明顯減少,但因犬隻造成的威脅,已使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的山羌相較2018年研究大減超過9成,面臨區域滅絕的可能。

立委邱志偉在2023年5月10日的立院質詢也針對此事提醒,農委會在整個零撲殺政策執行6年後,對相關的配套措施應立即做一些精進調整。

 

犬貓與野生動物共域:交叉傳染疾病,亦恐影響族群繁衍

除了直接攻擊,顏士清的研究也證實,野生動物和流浪狗之間存在疾病交叉傳染的問題。

他與臺灣大學獸醫學院副教授余品奐合作,檢驗陽明山的野生動物和流浪狗,在兩者身上都驗出一定比例的焦蟲病陽性反應和同一種類的硬蜱。焦蟲病是一種血液寄生蟲疾病,經由寄生在狗身上的硬蜱叮咬而傳染。檢驗結果證實陽明山的野生動物和流浪狗之間,存在焦蟲病跨物種交叉感染的風險。

犬貓傳染的焦蟲病、弓蟲病,會使野生動物的免疫力變差、活動力下降,影響整個族群的繁衍存續。焦蟲病會導致發燒、脫水、下痢、黃疸等症狀,甚至出現發育障礙。弓蟲病還可能增加懷孕動物流產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顏士清和余品奐的檢驗也發現,流浪犬貓有腸胃道寄生蟲與弓蟲感染的情形,很多野生動物亦感染上弓蟲病。由於弓蟲必須透過貓科動物才能繁殖,而陽明山沒有原生的貓科動物,因此野生動物身上的弓蟲病,應來自於流浪貓。 

野灣病理獸醫師陳彥涵指出,當病毒從一種物種成功跨越、來到新的物種體內存活並複製,常會引起明顯標的器官病變,造成不等程度的臨床症狀。如果被傳染的物種本身族群數量少、已經瀕危,將可能造成該物種的生存浩劫。

 

  犬殺配圖06

 顏士清和余品奐的檢驗顯示,陽明山野生動物和流浪犬貓有一定比例的焦蟲病陽性率(圖:顏士清提供)

 

2018年,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也發佈研究指出,犬貓身上常見的疾病會傳染給共域的石虎。他從17隻遭到路殺的石虎個體採檢,發現高達82.4%都感染食肉目動物小病毒(parvovirus),此種病毒會造成動物下痢、腹瀉,甚至腸道黏膜發炎壞死、抵抗力降低等症狀。而從石虎棲地中,檢測周遭的犬貓,也發現病毒株和石虎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因此他推測,

當石虎感染小病毒後,身體可能因此虛弱、行動緩慢,間接提高或造成路殺機率。

不僅如此,在幼年個體動物身上,小病毒造成的死亡率會更高,不能忽視其可能對石虎族群造成的潛在影響。

絕育效果有限,卻碰上人為餵食再壓縮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2020年起,長年關注流浪動物議題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以下簡稱台灣之心),試圖以「絕育」控制流浪犬貓的數量,來緩解與人類、環境的衝突。他們和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在石虎的密集活動區進行遊蕩犬隻的絕育計畫,並優先針對母犬做絕育,來減少繁殖數量。兩年下來,台灣之心在大安溪下游一帶絕育了77隻母犬、14隻公犬,並移除50隻流浪犬,母犬的絕育率達76.3%,公犬則為36.5%。

犬殺配圖07 台灣之心在苗栗大安溪一帶執行遊蕩犬隻大規模絕育的區域地圖(圖片來源:劉晉佑提供)。
 

台灣之心執行長劉晉佑坦言,雖然流浪狗與石虎之間的衝突,因科學調查限制無法描繪出完整的面貌,但狗和保育類動物的衝突確實存在。他認為以台灣目前的資源與社會條件,「絕育」是可以嘗試的策略。

對我們來說,『絕育』就是希望牠可以減量。數量越少、威脅越少。

當然,絕育並不完美,台灣之心也持續和專家討論各種方式,例如幫流浪犬隻打疫苗、磨牙等,希望降低浪犬對原生物種的威脅。 

至於絕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根據台灣之心近期對此區域的調查,現場人員主觀感受到,幾乎沒有再發現新生幼犬,狗群數量與密度也有減少。劉晉佑強調,由於絕育的計畫仍在進行,而且絕育規模還不夠大,加上影響族群變化的因素非常多,具體成效有待後續的完整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但對於絕育,臺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主任賴燕雪則持不同意見。她認為絕育只是預防流浪狗一直生,但狗的數量本身若沒有降低,攻擊台灣原生物種的問題就會持續發生。尤其2017年通過零撲殺政策後,流浪狗攻擊野生動物、特別是穿山甲的個案逐年增加。因此賴燕雪認為,零撲殺政策也應被重新檢視。 

我是希望如果可以不要,就不要絕育再放回去,因為狗不應該在野外存在,牠不是這個生態系應該有的生物。我們要提倡的是,既然要養牠(狗),就要愛牠一輩子,不要讓牠在外面流浪。」賴燕雪強調。

而顏士清也指出,人為餵食行為會讓犬隻數量及問題更嚴重。因為對台灣原生物種來說,狗是「外來的掠食者」、是人類馴化出來的物種,需要仰賴人為照護而生。但在野外持續餵食,反會使狗的數量超過一個生態系能承載的數量。

像現在陽明山硫磺谷一帶,幾乎沒有野生動物了。

顏士清的調查顯示,在狗群密度最高的龍鳳谷與硫磺谷遊憩區,餵食足跡也最多。除了狗飼料,餵食地還有便當盒、炒麵、白吐司等不適合狗的食物。

在這樣的環境,不僅狗的健康狀況不好,野生動物也沒有生存空間。

顏士清說,可能有民眾認為,餵飽流浪狗可以降低牠們的攻擊性。但即使餵飽了,狗仍然有「娛樂性的狩獵天性」,看到想動物就想追、想咬是狗的天性。「我們看到很多被攻擊致死的野生動物,其實(狗)都沒有真的把牠吃掉。所以牠(狗)不見得是為了吃而攻擊那些動物,甚至(為了獵食的)比例不高。」

 

顏士清強調,遊蕩犬隻和棲地破壞、環境污染等其他環境威脅一樣,都是亟需解決的環境問題,「每個威脅都很重要。我們不能說A最重要,B和C就丟著不管。這些通通都是威脅,狗的威脅也滿大的,每一個議題都要關注。

 

農委會規劃改善試辦專案,原擬禁餵養、移除遊蕩犬隻

面對犬隻帶來的野生動物傷亡及疫病威脅,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5月10日的立院質詢也首度表示具體解決做法:「第一個把野生動物受到影響區域全部找出來,熱區我們要求不得餵養犬貓,尤其是犬。違反相關規定,我們用廢清法方式來處理。第三個要去做移除。」 

而在前一日所舉辦的農委會和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召開的會議,與會中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長鄭祝菁也提出三大策略步驟:

  1. 劃定區域:由野生動物保育主責機關,依重點野生動物棲地劃設重點區域,並集中資源進行區域試辦。

  2. 試辦區域全面禁止餵養:將採〈廢棄物清理法〉及特定區域的國家公園或林管區所屬的自製法源,授權訂定禁止餵養的法規。並會進一步跟環保署、營建署及林管單位密切合作,加強相關法令的落實。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也表示,會針對特定區域列為執法重點,投入執法量能來做宣導。

  3. 成立專案進行犬隻移除管制:會透過與當地村里長、民間專業團體參與組成有效合作團隊,並將區域犬隻分為家戶犬、社區遊蕩犬及野犬三類。鄭祝菁於會議上表示,家犬會要求100%絕育登記,才回歸家戶做管理;社區遊蕩犬則會優先進行誘捕絕育,並針對有意認養的社區家戶發放獎勵金及後續追蹤機制。

    但若屬相對犬隻特性而不容易捕捉的野犬,則會找專業團隊進行捕捉,並回到收容系統中,亦不再做回置。江文全也表示,收容會配合現行公收機制跟民間協力機制,來做適當處理。部分犬隻符合所謂安樂死要件,亦會依法進行相關處置。 

針對此策略,鄭祝菁表示,推估執行的工作成本為2100萬左右,但若真的執行後所需處理的犬隻數量超過預期,也會繼續增加應投入的預算。而計畫,會採專案計畫,對外徵求專業團隊到各縣市執行,不會將計畫交由人力亦不足的地方縣市執行。具體成效評估,則會要求犬隻絕育需達到80%以上,且家犬做到100%絕育登記才回到家戶管理。

 

抗議計畫不公,動保團體集結凱道提6訴求,農委會急邀開會

但此消息一出,卻引發動保團體恐慌。像是計畫中,難度較高的野犬捕捉,因可能需委請林務局獵人協助移除,使動保人多將本次試辦計畫,視為「假移除真撲殺」。

5月30日,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動督盟)、台灣樹人會、台中市希望愛生命關懷協會、浪孩不孤單粉專等60多個動保團體,號召近500名動保人集結在凱達格蘭大道,除了抗議農委會此項區域遊蕩犬移除試辦計畫外,許多愛爸愛媽也擔心未來若擴及為全國禁止餵食後,遊蕩動物將無人照料,更不滿多年餵養抓紮的努力遭否定。

集會中,動保團體提「乾淨餵食反霸凌、要移置不要移除」等6項訴求,強調餵食是管理遊蕩動物的重要手段,堅決反對禁餵政策。此外,政府亦應落實犬口普查、寵物登記,嚴查家犬繁殖、棄養問題,從源頭管理遊蕩犬貓問題。

而針對野生動物議題,動督盟常務理事蕭安汝於集會中強調,動保人一樣關心野生動物保育、生物多樣性,且在本次動團致總統府陳情書中,也提到「不反對生態敏感區移置遊蕩動物」。不過蕭安汝提醒政府,捕獸鋏、氣候變遷、棲地開發等人為活動,才是野生動物真正的威脅主因,應受到同等重視。 

犬殺配圖08 5月30日下午,近500名動保人集結在凱道,抗議農委會6月即將實施的遊蕩犬移除試辦政策。

 

農委會隨即於6月6日急邀相關動保團體對談,並於會議中強調,試辦計畫會在特定區域執行,並非全國性政策。生態敏感熱區將請林務局再依科學基礎精準劃設,根據實務及行政量能規劃優先執行之區域。

不過會中動保團體對於犬隻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試辦計畫區域如何劃設及犬隻移置後如何處置看法相當多元。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顧問林雅哲就表示,石虎犬殺未必是流浪犬隻入侵石虎棲地,也可能是石虎族群增加,才會擴大分佈範圍到農村,進而被農家的狗咬傷。現場餵養人也強調,應區隔攻擊野生動物是獵犬、放養犬還是流浪犬,她認為野生動物受害大多是獵犬造成的,不應該一味把犬殺責任推到流浪犬身上。

而一位居住苗栗後龍的餵養人也提出疑慮,認為熱區範圍劃設並不精準。她表示從未在後龍見過犬傷、犬殺石虎,且自己從事餵養及抓紮已數十年,區域內犬隻也從100隻降至40隻,認為TNR是有效的,不應將後龍所有里都納入熱區。林雅哲也提到,熱區範圍太大加上政府行政量能不足,試辦計畫恐無法確實執行。 

對此,特生中心林育秀則回應,不管路殺或是犬殺,後龍石虎的死傷數字都較多。「大家可能覺得我們獅子大開口,可是以一個瀕危物種的角度,我們這樣的保護強度其實是非常弱的。」目前的建議試辦範圍,其實連100隻石虎都保護不下來。

台灣動物方舟協會執行長黃泰山反針對熱區內犬隻移置工作提出擔憂,認為家犬禁止放養後,可能變成籠養、鏈養等虐養問題,並表示試辦區內應劃設家犬放養區,以免發生虐養。而他也提到,熱區內無主遊蕩犬,則可就近設立具有圍籬的開放收容所並移置,不讓犬隻自由進出。

犬殺配圖09 根據5月30日動團提供的新聞資料(新聞稿附件一),其開放式收容所範本為羅馬尼亞的Open shelter,「設有簡單圍籬,在白天打開大門,在晚上透過吹哨將犬隻帶回並圍起來。」

 

林雅哲也提出另一種安置形式:在生態熱區外圍就近安置,讓犬隻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以灌叢、小樹林將犬隻圈養在固定範圍裡,讓原本的餵養人繼續進行餵養。

會議中黃泰山強調,要有效改善區域內石虎、穿山甲處境,除了落實試辦區域內家犬絕育、源頭減量外,也應全面禁止獵鋏、山豬吊等獵具。而相信動物協會、苗栗友善毛小孩協會,也都強調源頭管理重要性:「放養犬遊蕩犬都抓光,不管放養犬的繁殖,試辦計畫註定失敗。」

會議結尾,陳吉仲指示林務局及特生中心在2週內提出更精準的熱區範圍,承諾盡可能在示範區內找到合適的犬隻移置地點,並確保犬隻移置後福利比遊蕩時期更好。計劃執行也會和當地政府、團體、村里長合作,移置區域中遊蕩犬,落實家犬三合一(晶片登記、狂犬病疫苗、絕育)。

陳吉仲也表示,待初步籌備工作完成,將會邀集野保和動保同桌討論執行內容。

 

保育團體反提連署,籲農委會重視科學

而隨著農委會與動保團體開會後,至今仍尚未公布試辦專案細節。對此,野生動物保育相關團體表示,農委會試辦計畫對其的說明會議不斷被延期、內容至今也未明朗,感到相當擔憂。

為了讓試辦計畫能順利推展,6月12日由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臺灣蜻蜓學會等多個保育團體及生態學者共同發起「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聯合聲明,向農委會提出四大項建議和提醒,並開放團體與個人參與連署,截至15日上午,已有15290 位個人連署,226個團體參與連署。 

保育團體認為,計劃必須嚴守專業,包括區域劃定應根據生態研究調查資料、具體設定目標並量化評估、重視犬隻捕捉移置之動物福祉,並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諮詢協力。

其次,為了達成「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不再受到遊蕩犬侵擾」之長期目標,試辦計畫之成功經驗必須能夠複製擴大,相關之政策法規應該做完整檢討,不只是著眼於現況。接著是資源分配合理性,強調計畫經費必須用在計畫目標「確保區域內野生動物不受遊蕩犬侵擾。」至於區域內家犬絕育、晶片植入、移置收容等費用應若由政府負擔,亦不應佔據本計畫經費。 

最後,保育團體認為流浪動物管理政策的源頭管理必須根本檢討。政府應徹底改善源頭工作,而非末端收拾,導致整個國家社會必須無止盡的承擔,造成流浪犬貓與野生動物更大量的傷亡。 

此外,保育團體也在聲明中表達對該試辦計畫的肯定,強調移除工作對保護原生生態的重要性。由於人類與犬貓關係親近,移除時容易引發的高度社會關注甚至情緒不滿,都是可預期的。然而,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受到傷害的生命只會更多。

 

野、動保角力拉扯下,試辦計畫能否完美落地?

面對迫切解決的遊蕩犬隻管理問題,儘管農委會不斷聲明將持續邀集動保與野保團體溝通研商,且強調試辦專案原本即以精準劃設生態敏感熱區為原則,無改變政策方向要再縮小熱區。卻仍難使可行性方案順利出爐,並消弭動物保護及野生動物保育雙方團體間的衝突、對立。

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吳宗憲對此現象就為文表示,兩方的支持者,都非常具有高度理想性且願意為弱勢貢獻。但也正因長期的自我犧牲,會產生高度的相對剝奪感,因此更堅持於自己的理想當中,而使理念或倡議因而異常激烈,「因為雙方都會擔心己方的退讓並未伴隨著對手的退讓,反會使自己掉到更不利的情境。」 

他也憂心提到,雙方在試辦計畫中的政治互動,若持續堅持己見,不願退讓,政策恐將原地踏步,對生態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而當野生動物因此滅絕,則遊蕩動物亦恐難逃咎責惡名,最終遭致社會輿論的反撲,而必須採取比現今更極端手段處置。如此一來,野生動物與遊蕩動物都將落入雙輸局面。

而目前最難的困境,吳宗憲則認為:「是各方(包括政府、動保團體、野保團體,甚至於各團體內部)相互間缺乏網絡,因此不存在信任的基礎。」各方也常因誤解,產生網絡攻訐、社會動員的現象,進而更惡化彼此的不信任感。

要突破此僵局,吳宗憲建議,應該嘗試以程序性策略來建構信任,例如從小議題的處理及互動開始,也應聚焦於溝通政策執行的技術面議題上,避免抽象詞彙、理念的辯論等。同時,尋求具公正性及強制力的第三方來協調,再逐步形成制度或執行方案來引導雙方行為,並且應建立平台,將當中達成的協議做即時公開資訊,避免雙方各自的內部因誤解而使協議破局。 

現在農委會拋出的試辦計畫尚未落地,卻已引起眾多拉扯與討論,但面對危在旦夕的野生動物處境,又能因計畫得到多少救贖,都還需持續關注。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