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挺挺動物應援團

記者|呂芷晴、劉亭妤、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野生動物的保育知識不能等!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在去年舉辦「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展覽後,今年再度攜手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等17個生態暨野生動物保育單位進駐雜學校教育展,透過策展「保育領路 願生命適得其所」,向民眾推廣野生動物保育、生物多樣性等觀念。

去年,「適得其所」展覽,呈現野生動物及遊蕩犬貓的「野動衝突」,強調遊蕩犬貓應回到家庭,還給野生動物安全的家、注重保育觀念,願動物都適得其所。

今年「適得其所」也在此次雜學校教育展中重現,展示區透過紀實影片、科學圖表、插圖設計及藝術展品等媒材,傳遞遊蕩犬貓缺乏動物福祉的困境,以及野生動物受到遊蕩犬貓侵擾的現實情況;希望持續帶領民眾認識外來入侵種與原生種含義,並思考生態系統中不同角色的生物該如何各自適得其所。

而此次教育展的主軸為「保育領路 願生命適得其所」,邀集頂尖大學研究室、保育學會、救傷團隊等共17個組織,可說全面展示台灣官方到民間在陸域、水域到空域的野生動物、生態及環境保育行動與成果。

保育單位也紛紛藉由標本模型、展示板、互動遊戲等,讓民眾認識台灣的保育、救傷現況,並提出面對氣候變遷、都市擴張、外來種入侵等環境議題等的政策建議、環境教育等多方面向。 

071902由於鳥類無法消化骨骼、喙、爪、牙齒、昆蟲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設置攤位介紹,猛禽會用吐出「食繭」的方式來排出這些東西,而非排便。圖片來源:窩窩攝
071903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與翰林相信教育攜手製作桌遊,向學校學員推廣野生動物保育觀念以及遇到傷病野生動物該怎麼辦。圖片來源:窩窩攝
071904 「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設置攤位介紹鳥類窗殺危機,並透過死傷標本宣導與推廣其嚴重性。圖片來源:窩窩攝

本次教育展的首日19號,除了專家、學者之外,副總統蕭美琴也到場,由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陪同聆聽策展人劉偉蘋分享野生動物與伴侶動物未能適得其所的困境。此外,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司長江文全、立法委員洪申翰、張雅琳及台北市議員簡舒培也皆出席記者會並發言,支持活動理念。

071905副總統蕭美琴與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聆聽「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展示區。圖片來源: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記者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與來賓,從各自的研究領域、觀察角度,道出對野生動物的關懷以及保育隱憂。

簡舒培說,她是從紀錄片《老鷹想飛》與野生動物議題結緣;但她檢視北市資源分配卻發現,分給野生動物的預算僅有十分之一,其餘都投入在犬貓。洪申翰則認為,現在全國都還欠缺處理遊蕩犬貓的資源,並直指「有法但卻無落實執法」的窘境,放讓遊蕩犬與人、與社區、與動物的衝突越演越烈。洪申翰於現場再次向動保司喊話,應先從生態熱區等效小範圍開始強力執法、要求飼主責任、移置遊蕩犬貓。

當時的我從來沒思考過,犬貓其實不是野生動物,是人類馴化的伴侶動物,而我們放任牠們大量的遊蕩在外。

策展人劉偉蘋也表示,過去她曾參與零撲殺遊行活動,相信零安樂是值得追求的目標、是可憐無家犬貓的救贖,卻沒想到反而導致走上錯誤的政策道路,「流浪犬貓從伴侶動物淪落到生態殺手。」

她也於致詞中談到,台灣人普遍對動物具憐憫之心,但較缺乏生態知識,常以直覺、反射性或基於道德倫理的作為應對,卻成為錯誤的對待方式。舉例來說,「犬貓就是世界百大入侵種,嚴重傷害生物多樣性以及永續性。」但民眾一邊希望犬貓不要遊蕩在外,但又不希望牠們被抓進收容所,反產生矛盾。

對此,劉偉蘋總結,對動物的善良必須搭配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及生態保育學的專業知識,才能發揮幫助他者的力量,而不是讓動物陷入更大的危機。

江文全則致詞道,現階段民眾對於野生動物保育觀念參差不齊,因此,如何加強行銷跟宣導、如何跳脫同溫層的對話,會是關鍵。


【保育領路 願生命適得其所】
日期:2024年7月19日-21日
地點:台北花博爭豔館_2024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 B23挺挺專區


更多現場展覽照片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Thumbnail 1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