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亭妤 編輯|陳信安 設計|黃品瑄
犬貓逐漸成為家中的孩子,不少民眾寵著「毛孩」,願意無條件付出、細心呵護,但回到鄉下、部落、祖父母家,一碗水、一碗飼料可能就是寵物能擁有的一切。
「法律是先進的,但是我們民間的概念、社會的轉變還跟不上法律的變動。」《動物保護法》規範了飼主責任:寵物登記、絕育、施打狂犬病疫苗、外出牽繩,卻成了具文。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檢討,台灣動保法規的推進是激進的,必須要給大眾更多時間跟上,
我們30年的立法是人家(歐美動保觀念先進國家)200年、兩三代人生活經驗做的改變。
家犬強制絕育推動滿十年了,「會結紮的,他就結紮了,那不願意結紮的,你可能只能再想說有什麼更大的誘因讓他願意,但是這個部分會比較困難。」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組長陳緯綸無奈的說著,部分台北市飼主說什麼就是不願意配合家犬絕育政策的現況。
而這樣的現象恐怕在全台各縣市仍是現在進行式。於是,我們看著各縣市繳出的成績單漂不漂亮,納悶著為什麼做不到強制、為什麼不開罰。台中市動物保護處處長林儒良卻向我們道出他所認為真正該追求的目標是提升飼主責任意識,這才是一勞永逸落實家犬絕育的方式,「希望民眾要養寵物,知道是飼主責任大概是做什麼事情、自己就去完成,不用政府再一次鞭策他、一直找他麻煩。」
那麼,隱藏在絕育數據之下,這十年來飼主責任意識提升了嗎?
飼主責任包含寵物登記、絕育、施打狂犬病疫苗以及外出陪同、不放養。圖|呂芷晴
「是你政府逼我的」雖催出絕育率,卻無助提升飼主責任意識
「我來這邊工作15年,民眾的心態都沒有變過,不會因為有補助而去做絕育。」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動物管理組聘用人員黃佩華說他辦理絕育補助業務已經做到心灰意冷,民眾並不會因為動保處提供公犬800元、母犬1500元的補助,就願意履行飼主義務,反而還會怨補助金額太少,「真的就是⋯⋯除非你養一隻狗,我送你飼料、我送你全部的絕育、我什麼都送你。」
黃佩華還在8月27日與窩窩記者訪談時透露,今年絕育補助申請情況特別冷清,就連台北市幾間收費較低的獸醫院也察覺今年絕育手術數量減少,「今年絕育補助發快五成而已,往年這個時候應該都有到七八成。」雖然一方面是台北市新登記家犬貓數量不斷減少,但另一方面不見提升的家犬絕育率不免讓人擔心飼主們的絕育意願是否已不比過往、動保處是否也無能為力。
絕育補助總是被詬病「無法提供誘因」,因為各縣市提供補助金額——公犬500到1000元不等、母犬1000到1800不等,對比前往獸醫院完成絕育,包含手術本身和術前檢查、術後照護等數千甚至破萬的花費,顯得杯水車薪。「我們後續會考量把它調到2000。」陳緯綸透露,北市動保處持續在討論絕育補助金額提升的可行性及預期效果,「但是即使調到2000,跟1萬塊還是有差距在。」
血液檢查、胸腔X光、氣體麻醉、電刀等術前評估與手術技術,都不斷疊加「做一次絕育」的費用。圖|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
絕育補助收效甚微也使得黃佩華改變了促進落實家犬絕育的策略,直接向飼主們表明違反《動物保護法》將罰款5萬元,請盡快完成家犬絕育,「以前簡訊都說記得有補助喔,現在是說要不然會罰錢。」
然而,就算絕育也免錢了,真的就能讓飼主的參與意願提升嗎?長期在台灣中部地區辦理偏鄉絕育活動的台灣動物保護協進會卻察覺,飼主雖然來做家犬貓絕育,但部分仍然不是自發性地完成飼主責任,而是迫於政府要求,並且將政府(委外)辦理絕育活動、提供免費絕育醫療服務視為理所當然,「是因為你要罰我、你要我來做,我才來這裡絕育。」
飼主攜帶寵物前往絕育活動現場。圖|窩窩
相較補助、提供資源,現階段最有效使飼主完成家犬絕育的手段還是公權力;而在飼主責任的意識還沒深植人心與被落實之前,針對都會區提供絕育補助、針對偏鄉(區)提供免費服務的效果總是力有未逮。加上寵物登記難以掌控全部飼養犬隻的家戶,逐一訪查也有一定的人力資源限制、公權力不足等問題,都讓絕育成效難以樂觀。
飼主們為什麼不願意讓家犬絕育?
「他們不願意帶出來的人,究竟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台中市夏洛克動物醫院獸醫陳威認為,必須正視不絕育的原因,是花費考量、是擔心麻醉風險、是覺得沒好處、還是其他因素,被釐清後才有辦法去討論如何突破當前困境。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副教授林旬龍將家犬不絕育的飼主分為三類,並分析落實絕育的必要性。一是飼主很在乎自家愛犬,擔心麻醉、手術等會對犬隻造成不舒適感;這類的飼主不太可能任其寵物在外遊蕩、進一步繁衍。二是飼主沒有專程時間、不願意花錢完成家犬絕育,三則是不希望犬隻附加的工作功能因此減損;這兩類的飼主在偏鄉放養犬隻的可能性較高,得要及時絕育,否則產生流浪狗的機會也較大。
針對沒有時間、不願花錢的飼主,不乏縣市祭出載送、免費絕育措施。圖|台灣動物保護協進會
事實上,地方動保單位並不是對家犬不絕育的原因一無所知,反而普遍了解飼主們的需求與顧慮,只是還沒有計劃出一蹴可幾的的解方,只能見招拆招、持續宣導。
陳緯綸說,台北市的遊蕩犬幾乎來自野外族群繁殖,飼主難以理解為什麼養在家中、外出牽繩的健康家犬得挨刀拿掉睪丸、卵巢和子宮,還得自行負擔台北市高昂的動物醫療費用。而雖然相較其他縣市,台北市也有更多經費資源進行大型動保教育、飼主責任宣導活動,但陳緯綸坦承,這些投資並沒有收到太明確的成效,因為台北市民的問題不是接觸不到資訊,而是「不願意配合」。
而面對如此情境,陳緯綸意識到,必須讓飼主了解到,替寵物做絕育手術對牠們是有益的,以犬隻的個體健康作為號召,賦予「絕育」義務新的意義。「就是去跟他們講,其實很多狗養到年紀大了、免疫力比較衰退的時候,母狗是有可能子宮蓄膿,有些公狗也會有一些腫瘤的問題吧。」
「等到牠十幾歲牠會很痛苦,因為子宮蓄膿整個皮都爛掉、臭掉,很可怕啦。為了小朋友(狗)健康,還是要去做(絕育)啦。」黃佩華補充道,即使他總是對飼主苦言相勸,但做不做絕育仍像是買不買保險一般的選擇;有的飼主總算聽了勸,狗開了刀、及時發現了子宮蓄膿,但同時仍有飼主堅持賭著家中犬隻不會生病,「沒有那麼衰啦!」
公犬未絕育有攝護腺腫、圍肛腺瘤等疾病風險,母犬未絕育則可能患有子宮蓄膿、惡性乳腺瘤。圖為3歲貴賓被檢查出子宮蓄膿,開刀摘除子宮;發炎的子宮佔了體重的15%。圖|曼哈頓動物醫院(台北市)
北市動保處對於如何突破飼主心防別無他法,陳緯綸將最後一絲絲的期待交給獸醫的勸說發揮作用,邀請動物醫院、獸醫師公會在執業時幫忙勸導絕育,「你是飼主,總是比較相信你的獸醫師所講的話吧。」
「在動物醫院,其實我們不會去跟主人說,你今天一定要結紮。」在台中市執業的獸醫師陳威說,獸醫師很難替政府、替動保法說明,為何要強制大家結紮,獸醫師能做的也僅是基於專業、在醫療層面強烈建議家犬進行結紮,以免日後腫瘤、子宮蓄膿的病情。
家犬強制絕育政策推行十年來,陳威觀察台中市都會區的飼主帶家犬做結紮的意願有提升,即使花費不小,仍有越來越多飼主在乎犬隻的健康與安全,「如果牠真的是寵物犬的那一種家犬,我覺得腫瘤是主人重視的事情。」
「但是偏鄉的就不一定會去重視這些風險。」陳威繼續說,「飼主的分歧非常地大⋯⋯。」
偏鄉除了根深柢固的「應讓犬隻自由奔跑」的放養觀念尚未消除以外,也有些民眾自始不認為自己是「飼主」,所謂「飼主責任」不應加諸在自己身上。這些民眾常是出於同情與不忍心,不驅趕出現在住家周圍的遊蕩犬,透過餵食讓牠們免於挨餓,但從來沒有承諾要成為牠們的飼主,沒有義務替犬隻結紮、登記或做更多的管理。
絕育現場中,也有拒施打晶片的民眾,認為僅是帶「浪浪」來絕育,並不認同其為飼主。圖|窩窩
然而,面對「我養的浪浪」,地方政府在近幾年開始透過家戶訪查做餵養者調查並「疏導餵養」,沒有強硬手段要求餵養者負起飼主責任。以苗栗縣為例,今年3鎮23里生態熱區清查餵養情況,餵養人數就達498人,但動防所人員、委辦動保團體卻僅是「勸說」餵養人停止餵養、或完成犬隻絕育等妥善的寵物管理,在面對餵養人不合作、拒絕承認有管領動物之實時,動防所也只能將這些犬隻當作無主犬捕捉、結紮與處置。
盼下個十年「教育宣導」促成改變,飼主責任完善家犬管理
不論都會區或是偏鄉地區,突破犬隻管理困境、增進家犬絕育是共同目標;而減少偏鄉餵養、放養犬隻的現象,不再衍伸更嚴峻的遊蕩犬問題,更是當務之急。然而,這一切的解方,卻是需要更長久的時間讓動保教育深耕偏鄉。
協進會分享,施打狂犬病疫苗的觀念經過多年來的宣導、巡迴注射活動,已經看見改變,部落民眾普遍明白防疫的重要性並會主動詢問疫苗施打事宜;但對於家犬絕育,協進會觀察,除非曾不堪犬隻繁殖困擾,否則當前的觀念仍然落後,民眾不太了解放養、未絕育為何成為眼中釘。
台灣動物保護協進會聽飼主分享,原本只是固定餵食徘徊在家門口的狗,讓牠不至於挨餓,沒想到牠消失一陣子後再出現,卻是鼓著大肚子來生產;後來母狗產後離世,留下的四隻小黑狗在滿六個月大時,被飼主帶來絕育。圖|台灣動物保護協進會
「飼主責任可能會是這樣的分布狀況,從北部一直一直往下降,一直降到南部去。」林荀龍說,正因當前北部、中部的遊蕩犬與社會關係相較南部地區更為緊張,犬與人、與野生動物密集接觸、衝突被正視,才逐漸喚醒民眾與地方政府單位對犬隻管理的意識並採取行動。
苗栗縣近年因石虎保育受到社會團體、中央單位關注,苗栗縣動防所所長張俊義說,苗栗因此能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優先處理生態熱區的遊蕩犬問題,在編制人力之外,也開始委派民間動保人力完成縝密的家戶訪查、餵養者調查與飼主責任宣導,「熱區清查並宣導家犬絕育工作,確實有明顯的效果。」
「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民眾解釋一下為什麼、可能會造成什麼情形。」林儒良表示,台中市動保處也戮力將原市區建立起的飼養觀念拓展至原縣區,校園、社區宣導不停歇,更每年入山駐點,就是希望著力再深一點、一再重複執行,能換來民眾的理解與積極參與,「以前若是十分的反對,現在也許就可能只剩下九分,那也是算進步了。」
能否讓民眾更積極參與絕育行動,也是追求絕育率以外的關鍵。
林儒良雖怨著「本性難移」,這十年在偏鄉的努力還是無法扭轉原生背景習慣的飼養模式、這一代人仍無法接受,但他仍願著「潛移默化」,這十年在偏鄉的努力將讓大家慢慢相互感染、下一代知道該怎麼做。
「下個十年,其實還是一樣、就是教育。」陳中興說。
第一個十年,農業部動保司補助地方政府補強偏鄉遊蕩犬族群管理,透過免費絕育活動、巡迴宣導,試著增進獸醫資源缺乏地區的家犬絕育觀念與飼主責任意識。陳中興認為,在下一個十年針對當前「屢勸導、少開罰」及「無法准駁免絕育申報」的困境做出執法指引與動保法的調整過後,考驗的正是長年動保教育下是否能迎來全體民眾飼主責任意識的轉變,「整體的概念要改變,必須要有時間去做一些演進。」
人、寵、空間、資源之間的互動關係,在下一個階段必須經歷變革,當每一位飼主都開始有意識地加入行動——寵登、絕育、不放養,寵登普及、資料完整、政府得以全面追蹤,才能共同實現動保法所期待的犬隻源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