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篇
海洋廢棄物專題
你必須知道的海洋廢棄物
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自1980年代開始紀錄海岸的變遷,而後三十餘年從攝影機的眼紀錄了遭破壞殆盡的海洋,他說「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我們必須好好去守護牠。」
播放Play
海龜篇
海洋廢棄物專題
海龜救傷中心的生與殤
「被救傷回到中心的海龜,在第一次的排泄中,通常會排出非常非常多,不屬於海洋中的人造物。」海龜救傷中心的李宗賢獸醫師說道。
播放Play
海巡篇
海洋廢棄物專題
打撈港口垃圾的海巡役男
日一復一日的打撈著,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念頭:不想要海邊垃圾這麼多。即使知道,今天撈完,明天浪一打來,新的垃圾又飄會進來,但是仍然抱持著能做多少,就是多少的想法,獨自辛勤著持續打撈、分類,然後等著垃圾車前來載走。
播放Play
鬼頭刀篇
海洋廢棄物專題
那些鬼頭刀裡的垃圾們
我們吃魚,卻不知道魚吃了什麼!」窩編走訪了宜蘭的漁獲處理廠,師傅説三天兩頭就能從魚的肚子裡挖出垃圾,是哪些垃圾呢?又垃圾怎麼被吃進去的呢?請看影片。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857

撰文|梁亦白   責編|羅奕儒   設計|陳舒珊

  

海龜最後的樂園?

 

在過去,台灣的東、北與南部沙岸都曾有海龜上岸產卵的紀錄,但曾經的海龜天堂已經消失,產卵場已經被防波堤、港口或海水浴場所取代,僅剩澎湖、蘭嶼與小琉球地區每年有零星的紀錄。

位於台灣西部的小琉球,珊瑚礁岩蘊含豐富生態,成為渾然天成的海龜覓食場,尤其以海藻為主食的綠蠵龜,粗估有超過百隻的留在此地覓食,站在岸上就能看見海龜抬頭換氣的光景,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想要一親芳澤。 

但小琉球並非海龜沒有煩惱的天堂。蘇淮長時間在海中觀察海龜族群,一直都可以看到海龜排放出一些小細碎的垃圾,看著海龜身上纏繞著塑膠繩索或魚線。最悲劇最接近的一次,是曾觀察到海龜的肛門拖黏著一個半透名的不明物,趨前伸手抓住後,竟順勢從海龜的肛門裡拉出了一長條塑膠袋,連帶的是許多的塑膠碎片滑出,讓人不敢想像,如果一直都沒有人幫忙把垃圾拉出來,這隻海龜的命運將會如何呢?而在大海深處,又有多少隻受垃圾所苦的海龜?

大海上不會製造垃圾,皆來自人類社會,尤其當暴雨過後,更多從台灣本島漂流過來的塑膠垃圾,讓海岸線被迫穿上了讓人皺眉的垃圾圍裙。

「其實台灣每個海岸都是這樣,遠遠看照片很漂亮,走進看就是很多垃圾。」像小琉球這樣以發展觀光為主的小島,每日都乘載了大量遊客,「我都覺得擁擠了,我想水底的生物們應該也這麼想。」蘇淮這麼感嘆著。小小的島嶼,概括承受了消費所製造的廢氣、廢油、廢水與垃圾,生存緊繫這塊土地的生物也無法逃離,隨著小島的命息墜落。

 

島人海洋工作室 由蘇淮與芃瑜所創立島人海洋工作室,將自己投入小琉球的綠海之中,蹲點並追蹤,持續觀察海龜,促成「海龜點點名」線上社群,號招人權將有幸相遇的海龜資訊記錄在社團中,反而在缺乏數據的海龜研究之中,意外促成了台灣海龜族群可貴的的資料,心中惦念著熟悉海龜的動向也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

 

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 芃瑜與蘇淮

 

失去奇蹟的海龜

 

海龜是少數見證了恐龍進化與滅絕的古老物種,在自然淘汰與天敵伺服之下,只有百分之一的存活率,可以說每一隻成年海龜,都是集結了一系列闖關成功的生命奇蹟。現今的海龜種類共有七種,而台灣周遭海域就能看見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革龜等五種,在面臨人為干擾與棲地破壞的狀況下,全部成為了需積極保育的瀕危物種。

 

另外兩種不在台灣出沒的海龜,分別為出沒在墨西哥與北美海岸的肯普氏龜,以及只出現在澳洲的平背龜。

 

母龜每一次上岸產卵可生下100顆左右如乒乓球大小的蛋,這一百位子孫將面對一場激烈的淘汰賽,只有八成的蛋能成功孵化,小海龜在沙灘上循著光源,陽光與月光將帶領他們爬向大海,這期間就容易成為蜥蜴、螃蟹與海鳥口中飧,成功衝入海中的小海龜拼命地向前游向遠洋,在汪汪大洋中的海草床下尋找浮游生物覓食並躲避天敵,能走到此階段的小海龜又淘汰了一半的個體。 

接下來近十年的時光,如果他們能順利躲過虎視眈眈的鯊魚、鯨豚、肉食魚類與海鳥等天敵,他們將成長為堅實龜殼的保護的強壯個體,已經少有能夠傷害他們海洋生物了,能度過到此關卡的海龜已經從百隻減少到僅剩20隻左右。又得再等個十年左右才成為性成熟的個體執行傳宗接代的任務。一隻成熟海龜的育成已是一連串的考驗,再加上現代沿岸開發、佈下天羅地網的捕獵行為與漁業活動,海龜族群數量不斷的下降,海龜賴以生存的海洋現在充斥著垃圾與污染物質,海龜日日活在一個處處碰壁的生存難關裡。  

 

海洋垃圾的第一線受害者

 

根據最新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研究,全世界高達九成的海龜都誤食了海洋垃圾,在擱淺的海龜身體裡,發現了大量的人類廢棄物。就像許多大型魚類一樣,海龜是伺機性的捕食者,看見疑似食物的目標物就容易一口吞入,自然容易誤食垃圾。另外,海洋廢棄物常見於海水匯流聚集處,而那也常是海龜覓食之地,當海洋中充滿垃圾時,海龜很容易將包括塑膠袋、線繩、碎布、玻璃與金屬等人造物吃下肚子。而一旦垃圾下肚後,海龜食道特有的倒鉤結構本來能防止食物從流出胃外,現在卻造成海龜即便身體不適也難將食物吐出。 

而進入海龜肚裡的垃圾,幸運的話也許能被消化或排出,但無法消化的垃圾稀釋了海龜的功能消化,尖銳的垃圾可能割傷腸道,甚至引起敗血症等病症。身體不適連帶失去進食慾望的海龜,體力不支只能隨浪漂流,對抗不了多變且強勁的沿岸海流,最後撞上礁岩、擱淺或死於其他併發症。

海藻容易附著在線繩類與垃圾之上,成為一種陷阱吸引海龜前來取食,除了誤食,海流波動,垃圾就這麼纏繞上了海龜的身體,受困而失去自由的海龜無法進食、無法躲避天敵也無法上岸換氣,遂漸漸走向殘酷的死亡。 

2016年12月,海龜「跳跳」誤入位於宜蘭梗枋的定置漁網裡,由海洋大學的海龜實驗室代為救援與收容,期間每天排放出大量的垃圾,包含塑膠繩、保麗龍、塑膠袋、塑膠碎片、發泡材質等各色垃圾殘體。

 

 

 

 

救起每一隻名為希望的海龜

 

屏東海生館與海洋大學海龜實驗室,分別承接了台灣南部與北部的海龜救援任務,2017年截至10月為止,便接獲了115隻海龜通報,不管是活體帶回來救援還是屍體解剖,九成以上都在海龜肚裡發現了垃圾。在救援的海龜中,擱淺且已死亡的海龜佔了多數,但只要帶回收容治療的海龜,有半數能成功野放釋回大海之中,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收容團隊努力守住這些珍貴的遺族。

 

海洋大學的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可說是台灣唯一以海龜學術研究為主的團隊,由程一駿教授帶領之下,建立了北台灣海龜救援與通報系統,救援回來的海龜先交由台大動物醫院進行醫療救治,再由實驗室與貢寮海洋資源復育園區進行收容安置,待海龜復原後進行野放。

 

 

資料來源:海生館李宗賢獸醫師

 

海巡單位接獲通報至現場查看,活體進行緊急救治,屍體則就地解剖判斷調查死因。

 

龜於海中受垃圾纏繞後身體虛弱或死亡後在海上漂流,時常被海流沖刷上岸。


收容單位除了對海龜進行治療照護,適時進行野放前置訓練。

 

部分野放個體會裝設發報器追蹤,作為海龜保育的調查資料。

 

過去民眾在岸邊看到受傷或死亡的海龜,並沒有通報的習慣。程一駿教授表示,被漁網誤捕的海龜有許多已有病纏身,或在受困過程中遭水嗆傷意識虛弱,但漁民不瞭解習性或是因捕捉到保育類動物而擔心有相關罰則,不敢通報直接將海龜放回海裡,反而導致海龜死亡。在國外,漁民的主管機關會進行海龜誤捕的教育與宣導,台灣這方面尚不健全。近年台灣的海龜通報數量已比過去增長許多,海生館李宗賢獸醫師表示:「單從通報數量來看無法判斷受傷的海龜是不是真的變多了,但多少能反應出民眾通報的觀念有提升。」

 

《人民小筆記》 發現受傷擱淺的海龜 :海岸巡防署 118 北臺灣海龜救傷中心:0978-952145 南臺灣地區海生館收容中心:08-8855001#5052

 

海龜保育需要多方配合

 

海龜的活動範圍很廣,在海中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海域,各國海龜保育法規參差不齊,執行效果也各異,海龜持續暴露在被捕捉的危險之下。海龜實驗室曾經救援擱淺成年雌性綠蠵龜「卡卡」,粗估年紀為50歲,世界僅存的成熟海龜,在實驗室悉心照護下,好不容易成功野放,卻在日本跟琉球群島之間發報器突然斷訊,判斷應是被獵捕抓走,令海龜研究人員感到不少挫折。

而在台灣,澎湖望安的沙灘上規劃為全台灣一的海龜保護區,去年卻傳出本島居民宰殺海龜買賣並食用的事件,顯示觀念並沒有被建立起來。相較之下東岸蘭嶼的海龜族群數近年有增加的趨勢,其中觀察到有大量新出現的海龜,顯示出健康的族群。程一駿教授判斷,可能是因為蘭嶼的居民沒有吃龜的傳統,附近黑朝通往日本方向的沿途有國際潛水景點與保護區因此沒有漁業活動,讓即便沒有劃設保護區的蘭嶼得到很好的族群發展。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