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篇
落難的臺灣黑熊專題
被收容的黑熊你們好嗎?
南安小熊來到了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執行為期一年的野放訓練計畫,而這裏正是專門收容落難臺灣黑熊的圈養中心,這些熊在這邊過得如何呢?
播放Play
專訪篇
落難的臺灣黑熊專題
黑熊媽媽黃美秀專訪
對於臺灣黑熊而言,最大的生存威脅是什麼?為什麼現在熊剩這麼少?禁止狩獵能夠解決問題嗎?還是積極地圈養繁殖呢?政府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才好?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撰文  朱翊瑄 | 編輯  羅奕儒 | 設計 林昕慧

第一隻熊
把握牠離我最近的當頭,
我將第二針戳入了牠的右邊臀部,牠立刻回頭朝我大吼一聲。
我瞬間和牠正面相望,相隔兩公尺,一雙如嬰兒般純真無辜的黝黑、圓滾滾眼珠子瞪著我。

《尋熊記》第五章——黃美秀

 

 其實當時我只是想完成博士論文而已,喔!還有在山裡追動物、做研究的浪漫想法。(笑)

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教授,誠實道出當年進行野外黑熊研究的初衷,當時還是博士班學生的她,並非對臺灣黑熊情有獨鍾,只因自身對山林與動物的熱愛,加上指導教授期許能對瀕絕的臺灣黑熊有所貢獻,誤打誤撞開始了黑熊捕捉繫放研究計畫,未料在野外的發現,讓她奮不顧身投入臺灣黑熊保育,不知不覺已近二十個年頭。

 

臺灣首例,捕熊研究正式展開

1998年,黃美秀帶著美國所學的技術回台,與幾位志工、布農族巡山員組成團隊,展開全臺首次的黑熊繫放研究。一行人士氣高昂,花費四天步行進入玉山深處的大分,架設好陷阱與熊餌後,卻整整等待兩週都槓龜,一隻熊也沒抓到。 

「臺灣黑熊真的很聰明!」黃美秀說道,牠們生性警戒,對人類敏感,當時就曾經發生陷阱上的餌被吃光,卻沒抓到熊的窘境。捉黑熊的陷阱與架設方式非常講究,動物的安全是優先考量。但被突破陷阱卻是黃美秀意料之外的事,同樣的情形還發生不只一次,可以見得臺灣黑熊普遍對於陷阱非常敏銳、甚至熟悉。

 

研究團隊架設的套索陷阱,動物的安全為優先考量,與一般獵人所放置的陷阱完全不同。(照片提供:黃美秀)

 

沒捉到熊,卻證實「特製熊餌」對臺灣黑熊的確有吸引力。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們用白米飯在抓熊」黃美秀笑著說,「熊餌配方中蜂蜜、豬肉與半生熟的米缺一不可。米飯是當時同行的原住民大哥們所提供的建議,因為部落的獵人時常會發現工寮*所囤積的白米被黑熊一掃而空,認為臺灣黑熊是很愛吃米的。」有熊上門光顧的跡象,讓團隊士氣大增,更是謹慎的巡查陷阱、清點裝備。萬事俱備,終於捕捉到臺灣第一隻野生黑熊。 *(山屋,原住民習慣稱為工寮)

 

1998年10月25日 第一隻熊Dilmu

那一天飄著小雨,在發現有熊中了陷阱後,研究團隊按照安排好的佈局,靜悄悄地靠近,兵分三路圍攻,人類緩緩逼近讓黑熊開始焦躁不安,時而大吼、攀到樹上,吹箭三番兩次都被牠甩掉,眼看就得撤退之際,最後一箭麻醉藥終於牢牢命中臀部,牠緩緩趴下,逐漸進入熟睡狀態。

 掌握麻醉時間,秤重、掛上發報器與全身檢查等樣樣不可少,研究團隊需在有限的時間搜集最多的資訊。牠是一隻母熊,從牙齒的狀況推斷有些年紀,有生殖過的跡象。然而,令人錯愕的是牠的左前掌的腳趾完全不見了,只剩下癒合的傷疤,右後腳第五趾的腳爪也不知去向。

 

全臺第一隻進行野外研究繫放所捕捉到的母熊,竟發現兩腳雙雙殘缺的慘況。(照片提供:黃美秀)

 

當熊倒下後,研究人員會先量體重確認麻醉劑量後,掌握在熊甦醒之前盡可能採集研究相關資訊,包含全身檢查、抽血、佩掛無線電發報器、植入晶片、打耳標等。

 

 當下非常的驚嚇,還帶點憤怒,覺得臺灣的熊實在有夠衰!

提起當時第一次發現臺灣黑熊斷掌的心情,黃美秀難掩心中的激動,發現斷掌完全不在預期之中,即便在行前部落訪查時,就曾聽聞獵人誤捕黑熊、或是黑熊誤觸陷阱後咬斷趾頭逃脫等說詞。但是當黑熊劫後餘生的模樣大辣辣的出現在你眼前時,那樣的震驚、酸楚仍是難以形容。

臺灣史上第一隻野外研究熊,取名Dilmu。牠並不是唯一四肢有缺殘的熊,三年的繫放研究間捕捉到的十五隻台灣黑熊,其中就有八隻四肢殘缺。即便臺灣黑熊如此聰明,對陷阱有高度的警覺性,在野外研究的結果中,卻仍可發現半數以上的熊斷手斷腳,可以想見陷阱的數量與傷害不容小覷。

 

2014至2015年,黃美秀進行第二波野外研究繫放時捕捉到十二隻黑熊,仍有五隻斷肢、斷趾的情況。圖為其中一隻取名為蜂蜜熊的大公熊,左掌缺一趾、右掌趾剩三趾。(照片提供:黃美秀)

 

捉熊的眉眉角腳,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

當研究人員要保育一個物種時,必須先了解動物的生態習性、棲地、族群等,累積足夠資訊才能有效地進行保育策略與管理。「動物捕捉繫放」即為最直接了解動物的方法:進入野外捕捉動物、以專業技術從動物身上蒐集資訊,包括年齡、身體形態等,並繫戴發報器追蹤熊隻動態、死亡率等,皆為其他研究方式無法獲得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野外動物捕捉繫放的基本步驟

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研究捕捉。野保法規定,基於保育或教育目的所進行保育類動物的相關利用都需事先向林務局申請,並且需載明計畫內容、捕捉物種、數量、方法、地區等,待核准後才可進行。

 

捉熊的地點位於偏遠的深山,裝備需充份齊全。陷阱餌料、麻醉與收集檢體器材等缺一不可,2014年黃美秀進行的第二波野外研究更攜帶血氧機與急救設備,以便監測熊隻生理狀況以緊急應變。

 

陷阱地點須挑選周遭無樹木、平整的空地,讓熊麻醉甦醒後可以安全離開,每個選擇都有其專業的考量。另外,為避免熊中陷阱的時間過長,研究者每天都必須巡視陷阱。

套索陷阱
腳套是陷阱必須綁在樹上,防止熊帶著陷阱逃脫。研究用套索皆經過國際標準認證,結構上有許多設計以防止熊受傷為優先,與一般套索不同。

鐵桶陷阱
使用鐵桶陷阱時會將餌料放置於桶內最深處,動物取餌時洞口鐵門會觸動落下,對動物與研究者來說較安全方便,但所需花費較高且攜帶不便,臺灣因地理環境限制多使用套索式陷阱。

 

捕捉到熊、評估完大約體重後,立刻啟動吹箭程序。吹箭過程通常由三到四人進行,全程安靜、快速,瞄準熊的臀部,團隊以暗號互相溝通,避免驚擾熊隻。順利吹箭後,由專業人員確定熊隻完全麻醉後才可靠近。

 

麻醉都有基本的風險,當確實替熊掛上發報器,並收集完研究資訊後,研究者會盡快給予甦醒劑,退至遠方隱蔽處偷看,確保黑熊無恙回到森林後才會離開,全程多於1到1.5小時內完成。

 

無線電或衛星發報器可密集追蹤黑熊移動軌跡,繫戴發報器頸圈時會盡量以對動物影響最小為原則,例如頸圈重量不可超過動物重量的5%,寬度以熊可正常活動,人的手指可自由穿過的最寬鬆為原則。



2014 來不及道別,向陽山屋的老朋友

2014年10月,登山客於向陽山屋旁發現一隻已無氣息的臺灣黑熊行躺著,臺東林管處確認後,立即與熊類專家黃美秀聯繫。大型食肉目動物通常有隱蔽天性,虛弱或瀕臨死亡時會找地方藏匿,這隻黑熊卻是直接曝屍在經常有人走動的山屋旁,相當不尋常。 

為釐清死因,隔日將屍體送至屏科大進行檢查,牠是一隻年老的公熊,骨瘦如柴、左前掌只剩兩個趾頭,解剖結果更是令現場獸醫師倍感心酸。牠的胸腔約撈出三公升的血,判定內出血為主要死因,另外有嚴重的關節炎及單側肋骨斷裂,推測應該遭遇過嚴重的外傷,而胃裡毫無任何食物。

更讓人震驚的是,老公熊的體內有晶片反應,才發現原來牠是黃美秀於2000年在玉山國家公園研究繫放的熊,當年取名Lon,還是一隻四肢健全,在樹林奔走的年輕公熊,十四年後,卻是這樣哀傷的死狀。 

2000年黃美秀教授野外研究繫放時,捕捉到年輕的Lon。

 

十四年前Lon身體健全,活力十足的模樣。

向陽山屋因常有遊客來去,留下食物或廚餘,吸引臺灣黑熊前來早已不是新聞,除了提高人熊衝突危機,野生動物長期以人類食物維生更可能影響其生存能力,擾亂生態平衡。去年年初林管處下達了封山令,關閉向陽山屋兩個月,為的就是讓臺灣黑熊徹底戒斷,不要再來山屋尋找免費的晚餐。 

2014年,臺東向陽山屋旁發現黑熊屍體。(照片來源:林務局)

 

黃美秀與Lon再次相遇,未料竟是見到死狀淒慘的牠,與當時健康的模樣完全不同。(照片來源:林務局)

 

於黑熊體內掃到的晶片與編號確認後,揭開Lon的真實身份。

 

我們無法確切得知Lon在這十五年間遭遇了什麼事件、導致最後以這樣殘弱不堪的狀態走向死亡。值得省思的是,我們的山林似乎無法提供臺灣黑熊安全與食物豐足的棲地,否則怎麼會讓一隻健康的臺灣黑熊誤中陷阱、傷痕累累、又飽受飢餓困境的死去?

十五年前沒有的殘缺狀況,如今左前掌只剩兩個趾頭。

 

 

2016 來自山裡的訊息,Lakulaku熊的悲劇

花蓮卓溪鄉,2016年秋天,一名正要上山工作的布農族耆老Vava發現拉庫拉庫溪河床有一團裹足不前的黑影,原以為是山豬,Vava的兒子以望遠鏡查看後竟是臺灣黑熊,緊急通知花蓮林管處,打撈上岸時才發現早已沒有氣息。

經過屏科大檢驗後,判斷牠是隻年輕的母熊、頭部有明顯外傷,顯示曾經受過強烈的撞擊,肺部並無積水現象,應是死後才掉落到溪中,被沖刷到溪床上。除此之外,最令人驚心動魄的,卻是牠兩處的舊傷,左前肢的腳掌不見蹤跡,右掌的第五趾已斷,推測生前的牠,應曾誤中兩次陷阱,造成無法回復的截肢傷口。 

被沖刷到拉庫拉庫溪床的熊屍,斷肢情況相當令人心疼。

 

在森林中,青壯年的母熊是野生臺灣黑熊族群中繁衍的重要命脈,渾厚的熊掌更是賴以維生的工具,沒了前掌的牠該如何爬樹、覓食或禦敵?連行動都有困難的牠,會不會是因為斷肢而失足、發生意外死亡呢?牠被命名為Lakulaku熊,悲劇性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身上的痕跡彷彿在控訴著山林中的生活充滿危機,而我們,是不是該正視這樣的訊息了?

除了左前肢斷掌,右前掌的第五趾也不見了。

 

正在進行解剖檢查

 

於屏科大獸醫院準備進行斷層掃描,做詳細的檢查。(照片提供:黃美秀)

 

Lakulaku熊的斷肢骨骼圖,左右前掌雙雙殘缺。(照片提供:林莉萱)

 

Lakulaku熊由花蓮林區管理處委外製成標本,並保留斷肢處,希望提醒大眾臺灣黑熊的困境。(照片提供:黃美秀)

導致臺灣黑熊瀕絕的原因不只是斷掌,但若斷掌持續發生卻可能讓黑熊直接走向滅絕。

 

親眼看到斷掌非常錯愕,然而更大的震撼是,當時進行研究捕捉的地點是部落推薦我去的,是一個據說連獵人們都不會去的地方,那就更不用提及人口密集的聚落。」黃美秀語重心長地說道。

提起當時進行野外捕捉研究前,於臺灣過去文獻紀錄中有熊的地區四處探勘,黃美秀前往拉拉山、出雲山保留區等各大山區徒步勘查、設置熊餌,卻從南至北遍尋不著黑熊的蹤跡,直到循著部落聽聞的說法,徒步四天深入偏遠的大分果然發現豐富的熊跡,也下定了在大分研究熊的決心,未料卻是驚見臺灣黑熊充滿人為傷害的不堪。

發現斷掌完全是一個意外,那我是個科學家就要想辦法解決呀!雖然牠沒有死給你看,但就是眼睜睜的劫後餘生,這個問題其實滿嚴重的,因為有一半以上。

無論是當年的論文結果、2014-2015年的第二波捕捉研究繫放、抑或是近年所聞熊出沒的案例,臺灣黑熊似乎總與斷肢、斷趾脫不了關係。臺灣首次野外研究繫放雖以悲劇收場,意外揭露了臺灣黑熊的生存困境,卻促使黃美秀二十多年來積極投入黑熊保育工作,無論是累積更多的研究資料或從教育推廣著手,期許自己能夠多了解黑熊一些,增加寶貴的科學資料,也讓多一些人了解臺灣黑熊的真實處境。  


 

提起臺灣黑熊,你腦中浮現的是可愛的熊讚?還是動物園站立的波比?臺灣黑熊為全島最大、也是唯一的熊科動物,無論機場、捷運等隨處可見,代表臺灣精神與形象。然而人們卻總是遺忘,還有一群穿梭在山林之間、努力生存的野生黑熊們。1998年學者發現了野外黑熊斷肢斷趾的情況,二十年過去了,黑熊族群數量卻持續下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粗勇健壯的動物,難逃瀕臨絕種的命運?會不會有一天,臺灣黑熊就真的只剩吉祥物了呢?

窩窩用一整本的雜誌來介紹關於石虎與黑熊的繁榮過往到瀕危現況,也透過數十篇的網路報導來述說關於牠們的生存危機以及相關保育的行動,期盼透過閱讀建立正確的知識與觀念,誠摯邀請您訂閱雜誌或網路報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