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去年走失的南安小熊終於回家了!
延伸閱讀:窩時事|南安小熊搭機抵達特生中心 執行為期一年野放返家計劃
在黃美秀老師與相關團隊護送下,小熊搭著空勤總隊黑鷹直升機抵達花蓮山區,並在預定的地點執行野放。而根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指出,小熊在野放隔天就已經離開野放地點1公里以上,深入山區,展開自己的生活了。(撒花~~~可喜可賀!)
然而,看似喜事一樁,卻傳出有媒體透過內政部接洽,搭上護送小熊回花蓮的直升機,同時全程拍攝「獨家畫面」(目前影片已下架)。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執行長發文指出,協會與所有媒體都達成共識不干擾小熊與野放行動,某電視台為了拍攝獨家畫面,不只排擠了照養團隊的登機名額,從該電視台的獨家畫面更明顯看到鐵桶孔眼中小熊「不安的神態」!
小熊是一隻要回到野外的熊,在野放訓練的後期,必須要實行「陌生人趨避訓練」,讓小熊學會「害怕人類」。對於長期照護牠的團隊人員而言,要讓長期花心力照護的動物討厭自己,心理絕不好受;但所有人都清楚:為了能讓小熊順利在野外活下去,這樣的訓練是「必須」。
當所有人都為了能讓小熊回家而努力,並且盼望著牠能自在生活於山林間,卻有媒體只為了播送獨家畫面提升收視率與點擊率,不只罔顧小熊的動物福利,更替所有閱聽眾上了錯誤的保育課。著實,令人非常遺憾......
關於小熊,其實我們可以思考更多:
回家後,小熊真的能從此自由自在地生存嗎?無人知曉。
學者過去野外調查的結果顯示,斷掌、斷肢的命運,不斷在台灣黑熊身上重演。1998年黃美秀老師與研究團隊首次針對台灣野外黑熊進行繫放研究,前後三年捕捉繫放的15隻熊中,半數以上非四肢完整。2016年,在南安部落被布農族耆老發現的母熊屍體上,左前掌完全消失、右前掌也有斷指,推測至少中陷阱兩次以上。
有鑒於誤觸陷阱的危險仍持續存在山林中,在這次小熊的野訓計畫中,也加入了「陷阱趨避訓練」,希望藉由這樣的訓練,讓小熊在野外能有經驗地避開陷阱,免於斷掌或斷肢的命運。「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有這項訓練,但這確實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 在小熊野放的記者會上,黃美秀老師如此坦言。沒能給小熊一片沒有陷阱的家園,只能盡力降低小熊誤觸陷阱的可能性。
除了陷阱,仍有更多「人為威脅」等待著小熊。
早期,黑熊因毛皮、食用需求遭受嚴峻的狩獵壓力,但直到近年,威脅仍然存在。甚至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已明確將台灣黑熊列入保育獵野生動物多年後,2010年還傳出嘉義泉元山莊遭媒體爆料販售熊掌宴 。
另一方面,當人類進入到山林遊憩時,留下的食物、垃圾,都可能吸引黑熊往人類活動的地方靠近,甚至習慣性徘徊在山屋、露營區覓食。不只干擾黑熊原本的習性,更容易造成人熊衝突的發生。2018年8月,就發生臺灣黑熊10天內進入向陽、嘉明湖山屋4次的事件,最終台東林管處決議緊急封山15天,並研擬後續因應、管理措施。
山林地區的開發、人類遊憩活動鄰近黑熊棲地、相關管理辦法未臻完備、因黑熊闖入雞舍造成農損而放置陷阱,甚至於民眾「覺得黑熊會吃人」的刻板印象,都與「人熊衝突」的發生密切相關。而反映出的事實是:黑熊生存於這片山林間,其實並不容易。
成功野放小熊,並激起許多民眾對於黑熊保育的關注,可以說是保育的一大進展;但並不會因為野放了小熊,臺灣黑熊就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真正的保育行動,除了需要大眾的關注與持續支持,更需要許多面向多管齊下、長期而有計劃的推動。
國民小熊回家了,帶著大家的祝福。
只希望大家記得,我們曾經有這麼一隻小熊。他是臺灣黑熊,他屬於臺灣。牠回家後的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牠需要自己覓食、自己生活,同時,要保護自己。
在臺灣的山林中,其實,還有許多的熊。(目前推估,臺灣黑熊的數量約為300-500隻)不是每隻黑熊都像小熊一樣擁有名字,被大家關注與惦記。但每一隻熊,都一樣努力地,在臺灣的山林中生存著。
而我們,願意打造一片原始、友善的棲地,留下這些臺灣黑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