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臺灣博物館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宜蘭一位林姓漁民,於9月21日出外捕魚時,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罕見的「龍宮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又俗稱龍宮貝,直徑約20公分、高15公分。當時林姓漁民表示正在等買家收購,引發許多網友討論,並擔憂珍貴的海洋生物無法順利回歸大自然。 

後來,陸續有五位買家喊價,其中最高出價16萬,最終林姓漁民以12萬元售出,並依買家要求於24日放回原海域。此次的龍宮貝事件,也引發網友熱議底拖漁網使用的合法性,並擔憂價格的討論與收購,恐會誘發未來類似事件走入黑市、再次發生。

這個罕見的龍宮貝是什麼呢,為何讓漁民不放手直到被收購?這類生物其實是一種活化石,活化石是歷經多次物種滅絶事件後至今仍存活的生物種類,因其身體構造及外貌仍與其遠古的祖先相似而相當珍貴,通常人們會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生物,並確認活體生物與遠古化石同一物種。

根據臺灣博物館介紹,龍宮貝分布於日本、台灣、印尼沿岸,通常棲息於深海,殼的外觀相當美麗,斑紋猶如紅色的火焰,而口蓋是圓形且多旋型,殼寬約可約達25公分!現生種翁戎螺保留了原始的兩對鰓和兩對腎臟的原始的身體結構,因此可作「活化石」,在貝類演化上有重要意義,不過,發現牠的同時,其實也是凸顯底拖漁網的破壞。

20240927news 01臺灣博物館說明,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並可追溯至寒武紀(約5.41億年前)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圖片來源:臺灣博物館

底拖漁網是漁業一種捕撈的方式,漁民會將這種漁網沉至海底拖行,以捕撈漁獲,不過,如此的捕獲方式也經常誤捕非目標物種,像是海鳥、海龜等等,本次的主角龍宮貝也都無一倖免。 

由於這種漁網對海洋生物相當具破壞性,因此不少國家也逐步踏上淘汰底拖漁網的方向,像是澳洲、加拿大、巴西、馬來西亞皆設置「禁底拖網區」,帛琉則是全面禁止,目前臺灣也是有限度禁止*。 

*《拖網漁船禁漁區位置及有關限制事宜》
漁業人經營拖網漁業及漁業從業人從事拖網漁業作業,應遵守下列禁漁區位置及有關限制事宜規定:
(一) 禁止拖網漁船於距岸三浬內拖曳網具作業或投網、揚網。
(二) 禁止總噸位五十以上拖網漁船於距岸十二浬內拖曳網具作業或投網、揚網。
(三) 禁止拖網漁船攜帶或使用滾輪式漁具出港作業。滾輪式漁具,指拖網網具於沉子綱附加直徑二十五公分以上之捲框(滾輪、滾筒)。

 

20240927news 02底拖網漁海裡拖行捕撈的方式,經常誤捕其他生物。圖片來源:推特

本次捕獲到的林姓漁民向中央社表示,該龍宮貝是他於龜山島外海進行底拖漁網作業時捕獲到的,作業深度約在120公尺至200公尺海底,那麼,在目前臺灣有限度的禁止底拖漁網下,他使用底拖網補到龍宮貝是違法的嗎?答案是不一定。

儘管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表示已檢舉該漁民使用底拖漁網,希望檢調徹查,然而一位民眾分享:「根據頭城區漁會資料,大溪漁港作業的底拖網漁船大多是排水量不超過50噸的CT-3漁船,如果林姓漁民所言為真,是在龜山島周遭水域進行底拖網漁業,只要離岸超過3浬(約5.6公里),那還真不違法。」而從宜蘭烏石港到龜山島的直線距離約10公里,據漁業署及宜蘭縣政府說明,該漁船屬於小型漁船並無超過50噸,再加上航行距離,本次的底拖網使用並未違法。

此外,由於在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的各類野生動物名錄,龍宮貝也未在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因此捕捉、持有或是販賣,其實也未觸法。

其實,本次事件也非龍宮貝第一次被捕獲,據林姓漁民所述,過去應有多次捕獲經驗:「20多年來,他在龜山島外海也曾捕撈到龍宮貝,但都較小顆,直徑不到10公分,過去多半都以新台幣3萬元至8萬元出售。」

澎湖時報,2020年澎湖漁民亦曾捕獲龍宮貝,但與本次事件結局不同,該龍宮貝一度被送往澎湖水產試驗所代養,沒想到幾日後卻仍死亡。

時任水試所研究員助理王敏儒於該報表示,判斷龍宮貝是否死亡是看水質:「龍宮貝死亡會開始有組織液流出導致水質變混濁。」澎湖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謝恆毅也說:「龍宮貝因為罕見,掌握不到牠的生活使和族群分布,難以經濟品種飼養牠。」但也有學者認為因壓力差的影響,該貝恐在捕撈時早已死亡。

而這次龍宮貝林姓漁民捕獲時,當時臺灣博物館也盼請不要私藏,讓牠回歸自然,不過當時林姓漁民卻回應:「龍宮貝有價值且非保育類,不可能讓牠回歸自然,只要價格合理他就賣。」更強調不會捐出,因出海1趟至少要6、7小時。 

因此,本次龍宮貝被待價而沽、以販售的方式變賣珍貴的海洋生物,也讓民眾擔憂販售行情價格高、甚至破十萬,未來是否恐走入黑市、以炒作價格的方式販售,讓漁民趨之若鶩的想捕捉牠,如此,恐使已經相當罕見的活化石面臨生態危機。

對於龍宮貝被捕撈,臺灣博物館也呼籲,為維持生物多樣性與族群保育,若捕獲到龍宮貝建議請不要私藏,以免造成牠傷亡、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並請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牠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