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C2.0-BY-Hiyashi Haka
記者|呂芷晴 編輯|陳信安、蘇于寬
近期,綠色和平基金會以「山麻雀回家」作為主題發起志工與募款,強調透過復耕小米來支持山麻雀的棲地復育。然而,此舉引發保育人士的質疑,認為該計畫缺乏完整的科學依據,與實質保育成效。
山麻雀數量不到2000隻 瀕危現況與官方保育措施
山麻雀 (Passer cinnamomeus)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東亞地區,不過,臺灣地區山麻雀 (P. c. rutilans)族群,因受到棲地開發破壞、工程施作,加上外來種競爭、天然巢位資源不足、農藥使用等因素影響,數量稀少,全台數量不到2000隻。
此外,2024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也在嘉義山區推動「生態服務給付計畫」,以27件種植乾這、蔬菜、小米等友善農地並設置人工巢箱輔助,幫助山麻雀使用與繁殖。
同年,屏東分署為了解高屏地區山麻雀分布現況,也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於那瑪夏地區辦理「山麻雀保育工作坊」,邀請民眾了解並一同參與生態保育工作,未來,高雄也有望一同加入生態給付計畫的行列。
綠色和平為復耕小米與山麻雀募款 欲讓山麻雀回家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基金會於2023年起,希望透過屏東縣的小米復耕,改善山區農業環境,同時恢復山麻雀可能的棲地。
綠色和平基金會向窩窩記者說明:「綠色和平在國際間有一個原住民氣候行動,我們希望也能在台灣推動,因此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時,開啟了這個小米復耕計畫。在長期研究並向與部落族人了解時,有許多農民和我們提到當地的山麻雀。」
根據綠色和平基金會研究員的分析數據,他們發現屏東地區山麻雀數量減少和小米種植面積減少呈正相關,綠色和平基金會表示:「屏東縣曾是山麻雀活躍地區,但現在卻是減少程度最大的區域。」
因此,自去年(2024年)10月開始,綠色和平基金會以「找回山麻雀的家,從復育小米田」作為口號,並於今年起向大眾宣傳與募款。
他們指出,原住民族傳統農業逐漸式微,影響了包括山麻雀在內的生態系統,盼能將復甦原民小米文化的同時,保育山麻雀,兼顧文化與生態保護。
綠色和平基金會認為,山區小米田的減少,可能是山麻雀的棲地縮減和食物資源減少的原因之一,強調小米耕作與山麻雀保育之間的關聯,並向農業部提議擴大生態給付,盼將屏東縣也納入申請範疇。
綠色和平以找回瀕危山麻雀的家募款宣傳。圖片來源:窩窩
山麻雀募款電子報宣傳內容。圖片來源:窩窩
綠色和平倡議遭質疑 保育專家:屏東非山麻雀主要分布區
不過,有專家對此計畫提出擔憂,並擔心保育資源恐分散。生態工作者黃唯哲表示,綠色和平的倡議雖然闡述了大量理念,但缺乏完整的研究脈絡,除了種植小米以外沒有其他保育配套,因此實際的保育作用恐怕有限。
黃唯哲表示:「不是說復耕小米不好,但一個募款計畫若要以保育物種(山麻雀)為號召名義,大家會更期待見到計畫對該物種的保育作用,而非只是虛無縹緲的理念傳達。」
他指出,該計畫的焦點主要落在屏東地區,不過,該地區目前已非山麻雀主要分布區,且復耕小米的措施並沒有配合其他復育計畫。此外,他認為綠色和平建議林保署在「目前沒有山麻雀穩定族群的地區」推行生態給付,此舉恐怕欠缺說服力。
長期研究臺灣山麻雀族群的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蔡若詩助理教授也跟窩窩記者分享對山麻雀分佈區域的觀察:「我們在2017、2020、2024年持續針對全臺山麻雀的族群量進行調查,數量雖有緩慢成長,不過仍不到2000隻。而這三次的調查區域沒有包含屏東區域,是因為從過往其他研究顯示,屏東已經沒有穩定的族群。」
對於屏東山麻雀族群最後相關的消息,蔡若詩分享:「其實在2013到2014年,同樣積極投入山麻雀保育工作的邱滿星老師,也曾在屏東霧台鄉做過山麻雀的調查,當時就沒有山麻雀的穩定族群,兩年來都只觀察到兩隻山麻雀雄鳥求偶鳴叫,但沒有成功配對,因此後來邱老師也因此改轉專注在曾文水庫山麻雀的族群調查。此外,屏東分署委託高醫生物系陳昭杰老師團隊於2024年在霧台地區的調查,也沒有發現山麻雀的蹤跡。」
「不過,雖然沒有穩定族群,該地區仍有可能有零星個體存在,但需要更多的調查才能證實。」蔡若詩強調。
而對於保育資源的分散,綠色和平基金會回應:「除了募款,其實我們呼籲農業部投入更多資源於屏東的山麻雀,是希望一起補足資源,所以不會影響到研究的經費,也不會影響現有的保育資源。」
保育工作非僅是友善農業 更要長期監測與規劃營造
此外,專家們也強調,保育工作並不容易,除應深入調查與分析,與在地長期合作更至關重要。黃唯哲認為:「任何針對特定物種的保育行動都不只是『種植特定農作物』那麼簡單。更需要針對保育目標深入分析族群現況並釐清保育課題,才可以制定有效的保育規劃。計畫實施期間需要持續監測,確認保育行動是否發揮效益,或是需要進行調整,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物種保育行動。」
蔡若詩教授也分享看法:「能有團隊或當地居民願意守護一塊土地,當然是好的!不過也必須要說,透過小米復耕來吸引山麻雀回到棲地,這個策略的連結與實際效用可能有限。」對於綠色和平研究指出,小米種植與山麻雀數量呈正相關的部分,他認為仍待考證。
「雖然目前生態給付範疇中有包含種植小米,撒米糠及整地等傳統農耕措施行為也會發現山麻雀足跡,顯見山麻雀出沒確實與食物有關聯,但仍並非絕對的主因。」
由於山麻雀是次級洞巢鳥,需築巢在既有的孔洞內,並使用乾草編織出一個舒適的窩,在村落附近也觀察到山麻雀經常利用人工建物的孔隙築巢。
「不過野外天然的孔洞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我們會設置『人工巢箱』增加山麻雀的使用率與繁殖率。」蔡若詩分享,綠色和平的計畫並不是不好,但僅透過小米田復耕幫助山麻雀保育,連結與力度上較弱。
林保署與嘉義野鳥學會協力為山麻雀做人工巢箱。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那麼,目前綠色和平基金會對屏東小米田復耕與守護山麻雀,具體行動與未來的規劃有哪些呢?
綠色和平基金會進一步說明,針對山麻雀的守護行動,目前透過舉辦志工活動,結合e-bird至當地辨別山麻雀,增加民眾對物種的辨識與了解,此外,也正與專家了解與討論「生態監測」的可行性。
對於相關計畫是否有明確的募款金額目標,綠色和平基金會則回應未有募款上限的目標。
募款是否能幫助山麻雀?支持任何計劃先完整了解執行內容
然而,這一說法仍未能消除業界對於「是否真正幫助山麻雀保育」的疑慮。黃唯哲提醒,若以物種保育為名募款,應有更明確的科學依據與行動計畫,否則可能誤導大眾對於保育工作的理解,也難以將大眾力量聚焦在有效的保育工作與行動。
臺灣有許多以保育動物或受難動物為目標的相關計畫,而無論是保育計畫或是公益捐款,也呼籲民眾,在支持任何計畫時,可先仔細審視或是致電詢問該計畫的內容與執行方式,確保資源用於實質有效的保育行動,以真正幫助台灣珍貴的瀕危物種或是受難動物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