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翊蕾    編輯|陳信安    設計、插畫|黃品瑄

Cushings disease 01

常被誤認為老化現象的庫欣氏症

「庫欣氏症」一詞或許甚少人聽過,但同時在路米動物醫院和綠洲動物醫院擔任內科獸醫師的陳虹吟表示,「庫欣氏症不算少,算是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每年約有0.1至0.2%的狗狗罹患庫欣氏症;而若是大型教學醫院內的統計,則患病比例可能高達1.46%。

庫欣氏症常發生在中老年的狗狗身上,症狀也與老化現象或高齡犬常見疾病類似,因此不易確診。若置之不理,此疾病還會殃及身體其它器官,引起多種併發症,故不可不慎!

 

庫欣氏症是內分泌失調

庫欣氏症(Cushing’s disease),又稱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症(hyperadrenocorticism),因腎上腺皮質分泌了過多「可體松」所導致,屬於一種內分泌疾病。

可體松(cortisol,又稱腎上腺皮質酮、醣質類固醇)是身體分泌的天然類固醇,可調節體內多種機能,例如促進升糖作用,使蛋白質分解和脂肪分解,在狗狗面對壓力或疾病時提供能量;可體松還有免疫抑制、抗發炎的功用,能幫助緩解疼痛。

Cushings disease 02

庫欣氏症分三種
 
  • 腦下垂體型(pituitary-dependent hyperadrenocorticism, PDH):罹患庫欣氏症的狗狗中,約有80至85%是因為腦下垂體出現腫瘤,導致ACTH分泌過多。
  • 腎上腺型(adrenal-dependent hyperadrenocorticism, ADH):約佔15至20%,由於腎上腺出現腫瘤,導致可體松過量分泌。
  • 醫源性:除上述兩種天然發生的情況,還有一種「醫源性」的庫欣氏症,肇因為狗狗長期服用類固醇類藥物,最後誘發庫欣氏症。

 在庫欣氏症的狗狗來說,其好發族群與風險因子有下述幾項:

Cushings disease 03

  • 年齡:雖然任何年齡的狗狗都有機會出現庫欣氏症,但以7至12歲的中老年狗狗最為常見
  • 品種:庫欣氏症的好發品種有約克夏、迷你貴賓犬、臘腸犬、波士頓㹴犬、拳師犬和巨型雪納瑞等。小型犬較容易罹患PDH,而ADH則較常出現在大型犬身上。
  • 性別:雖目前無明顯差異,但亦有研究顯示母犬較公犬容易罹患庫欣氏症。
  • 藥物:例如狗狗因皮膚問題或免疫疾病而長期服用或注射類固醇類藥物,也可能出現庫欣氏症。
  • 絕育:統計發現,絕育和狗狗罹患庫欣氏症的風險上升有相關。這或許牽涉到絕育狗狗體內的內分泌改變;但也有可能僅是因絕育犬隻的壽命通常較長、因而有更多機會發展出庫欣氏症。

狗狗在感到壓力時,體內的可體松分泌會增加,但陳虹吟解釋,「目前沒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導致狗狗罹患庫欣氏症的風險增加,不過壓力卻是影響診斷重要因素!」

例如狗狗若處於緊張狀態,會導致血液與尿液中可體松濃度升高、影響檢驗的準確性。對於已患病的狗狗而言,壓力也會干擾檢驗結果,無益於監控病況、維持病情穩定。

 

老狗食慾好也要警戒?

陳虹吟表示庫欣氏症通常進展緩慢,「早期確實不易發現,(飼主)可能只會覺得是一隻胖胖貪吃的狗;直到中後期外觀身形改變、或出現併發症,飼主才會帶狗狗前來就診。」

飼主常認為食慾好代表狗狗很健康、以為活動力下降是狗狗老化的正常現象、或將喝多尿多歸因為糖尿病或腎臟病,但其實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被飼主「自行合理化」的庫欣氏症警訊!

Cushings disease 04

若是腦下垂體型的庫欣氏症,腫瘤增大壓迫腦部,還會導致狗狗意識遲鈍、運動失調或出現無意義的踱步等行為。體內可體松長期過量分泌,也會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尿路結石或感染、肺臟栓塞、膽囊黏液性囊腫等併發症,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狗狗的性命,因此需要飼主多加留心!

 

需要飼主耐心配合多項檢驗

庫欣氏症牽扯到體內「看不到的」內分泌調控機制,難以直接從「外觀」確診,獸醫師除了根據臨床症狀推測、還需依靠多種檢驗進行確認,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Cushings disease 05

  • 問診:詢問飼主關於狗狗的用藥情況、有無食慾、或有無飲水和排尿量增加的狀況。
  • 理學檢查:觀察狗狗是否表現出臨床症狀如腹部下垂、脫毛等。
  • 血檢:庫欣氏症會造成血檢項目數值的改變,例如肝膽指數上升、淋巴球減少和血小板增加等。
  • 影像檢查:使用超音波檢查腎上腺是否有腫大或型態改變。或利用腦部核磁共振來確認腦下垂體是否有腫瘤。
  • 內分泌檢查:
    • UCCR(urine cortisol/creatinine ratio):收集狗狗連續兩天的「早上第一泡尿」進行檢驗。此檢驗的優點是簡單方便,僅須由飼主收集尿液後送至獸醫院即可完成,但缺點是無法僅靠此檢驗就確認狗狗罹患庫欣氏症,意即檢測結果正常代表狗狗沒有庫欣氏症;但若結果數值偏高,則不一定是庫欣氏症,也可能是因狗狗緊張或其他疾病所造成。
    • ACTH刺激試驗(ACTH stimulation test):測量狗狗對於外來ACTH的反應,需於注射藥物的前、後1小時分別進行採血並進行分析。適用於醫源性庫欣氏症的確診。
    • LDDST(low-dose 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低劑量類固醇抑制試驗):注射低劑量類固醇的藥物,並於注射前、以及注射後的4和8小時進行血檢。雖然費時久卻是較常用且較標準的檢驗方式。

用於確診庫欣氏症的檢驗項目繁多、需要獸醫師細心綜合評估。陳虹吟仔細說明了整個流程,「通常狗狗進來後,我會先詢問詳細的病史跟理學檢查,確定是不是有相關症狀。那會先做基礎的血檢,如果覺得牠像(庫欣氏症)之後呢?我就會再去做超音波檢查。最後再決定要不要做內分泌檢查,看要用UCCR、 LDDST還是ACTH刺激試驗。」

 

吃藥是為了改善狗狗的症狀

不同種類的庫欣氏症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 醫源性庫欣氏症:無需治療,只需慢慢停用類固醇類藥物,症狀即可改善。若藥物無法停用,便需尋找替代藥物,或密集回診、密切監控藥物功效和調整用量。
  • 腦下垂體型庫欣氏症(PDH):臺灣目前(2025年)主要是利用藥物維持狗狗體內可體松濃度的恆定。國外則有利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來處理腦下垂體腫瘤的治療方式,但手術成功率取決於醫療團隊的專業程度,且約有2至3成的復發機率。
  • 腎上腺型庫欣氏症(ADH):小於3公分的腎上腺腫瘤,首選治療方法是將其摘除。不過腎上腺鄰近血管,腫瘤若太大,手術風險也隨之升高,須審慎評估。此外若腫瘤已轉移,則不建議進行腎上腺切除。

庫欣氏症的治療目標是讓過量的可體松濃度恢復正常,但若用藥劑量過高,也可能反過來造成狗狗的可體松濃度低下,造成狗狗會嘔吐、腹瀉、精神食慾不佳。

陳虹吟強調,「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觀察牠的症狀,第一個就是看牠的(庫欣氏症)症狀有沒有改善,然後就是用藥下去之後,牠有沒有出現別的不好的症狀!

每隻狗狗對藥物的反應不同,狗狗確診開始服藥後,為了精確調整用藥劑量,每2週便需要回診、之後1個月一次,待穩定後回診間隔才會拉長為3個月。

藥像雙面刃,適量能治病、過量則致病
 
庫欣氏症的藥物可抑制身體不要分泌過多的可體松,因此過量時會造成可體松分泌過少,導致狗狗出現愛迪生氏症。
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為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情況,恰與庫欣氏症相反。常見因自身免疫疾病導致腎上腺皮質損傷、可體松或醛固酮分泌不足導致;也可能由過量的庫欣氏症藥物引發。會造成狗狗拉肚子、嘔吐、嗜睡、食慾不佳、脫水、低血壓,嚴重時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提早發現有助於治療

Cushings disease 06

避免使用類固醇類藥物可以有效預防醫源性庫欣氏症,但自然發生的庫欣氏症(PDH和ADH)是無法預防的。不過藉由密切觀察狗狗是否出現臨床症狀和定期至獸醫院健檢,有助於提早發現疾病,而早期確診則有助於之後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內分泌疾病不能只看表面

「比比已經治療皮膚病2個多月,但不見改善。經詢問才發現牠已經多渴多尿大概3個月了,所以我們替牠安排了內分泌檢查,結果確診庫欣氏症。」陳虹吟分享了許多久治不好的疾病案例,例如嚴重的皮膚病、或反覆的口腔感染,在確診庫欣氏症並控制好腎上腺亢進的問題後,這些感染和皮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Cushings disease 07圖說:比比在確診庫欣氏症並用藥3個月後,皮膚狀況也好轉許多。|圖片來源:陳虹吟提供。

庫欣氏症若不進行治療,狗狗體內長期過量的可體松會造成許多器官損害,導致嚴重的臨床症狀和併發症,不只影響健康,甚至會減短壽命。因此不要輕忽庫欣氏症,亦不要嫌棄檢驗繁瑣,在妥善治療下,多數的庫欣氏症狗狗都可以維持穩定的病情與良好的生活品質。

陳虹吟也向飼主呼籲,「除了定期回診,臨床症狀的觀察非常重要!飼主的觀察與回饋,是我們評估治療效果最穩定且可信的依據。希望飼主能與獸醫師密切配合,讓我們一起為狗狗爭取更長久、健康的陪伴時光。」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