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窩窩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9月16日,農業部舉辦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強化飼主責任管理,餵食者同管領人應依動保法承擔飼主責任」意見蒐集會議。該會議由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司長江文全親自主持,並邀集提案民眾、關注議題的團體與人士、專家學者,以及中央與地方相關主管機關代表與會。
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強化飼主責任管理,餵食者同管領人應依動保法承擔飼主責任公共提案於7月30日通過官方門檻附議門檻成案。圖片來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提案人「炸蝦」說明,根據《動物保護法》第12條,在特定情況下可依法執行安樂死,亦已訂定嚴謹的審核機制,但因社會輿論長期污名化「安樂死」,主管機關亦未能正面承擔責任,基於動物福利的人道安樂死始終難以落實,導致部分動物面臨永久收容、收容所常態性超載,大量遊蕩犬貓必須在結紮後回置街頭。
炸蝦強調:
不去想未來是否能活得好、活得正常?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讓牠們善終?是不是有機會回到家庭?這些現實都不去考慮的話,絕對稱不上是動物福利。
農業部推「人道處理標準作業流程」近一年 江文全:現行政策非零安樂
事實上,農業部曾於2024年10月8日召集各地方政府,舉行「研商訂定『公立動物收容處所人道處理標準作業流程共通性原則』會議」,提供「動物人道處理評估表」範本供各縣市參考,亦要求各縣市需制定所轄收容處所的人道處理評估流程,務必審慎評估並落實,保障收容動物的福利。
節錄自嘉義縣「動物人道處理評估表」(左:疾病問題適用、右:行為問題適用)。經窩窩記者查證,該表格內容完全依循農業部範本,未有增減。圖片來源: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江文全表示:
在獸醫教育裡面,就是要有動物福祉,其實就只有一個原則:『把動物照顧好』,如果沒有辦法照顧好、影響生活品質,就應該要讓牠早日解脫一些痛苦。
他強調現行法規並沒有排除安樂死,亦不贊同部分地方政府過度標榜零安樂:「以我們的角度,覺得那是不合理的啦!」
動物保護司技正吳晉安則說明,目前的人道處理標準作業流程規定,審核必須由「人道處理評估小組」進行,該小組成員至少3人,且須有2人以上簽署方可執行,其中必須包含1名獸醫師或動物照護人員。評估標準則主要包括三類情況:動物處於難以緩解的痛苦狀態且治癒可能性極低;已無法自行進食、飲水或排泄;或出現其他緊急狀況,嚴重影響人畜健康與公共安全。
針對目前的「動物人道處理評估表」,曾任台東縣動物防疫所公務獸醫師的劉正吉認為,除了關注動物福利,也應強化對第一線工作人員的保障。以台東為例,曾有收容所人員被犬隻咬掉半個大拇指、嚴重受傷,也讓本就短缺的人力更雪上加霜:「我會覺得動物和人都應該被尊重,有時候太尊重動物卻忽略了尊重人的時候,那只會讓收容所裡面的工作同仁非常灰心。」
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人員則對「動物人道處理評估表」增列年老、認養潛力低下等評估項目表示認同:「殘廢、疾病、傷重跟傳染病,我們就很快(會評估),但年老的動物,我們也逐漸開始遇到。」也分享若所內志工等民眾對人道作業有不同看法,雙方會嘗試討論是否有其他解決方案,至今並未受到強力阻礙:「很幸運的是,我們志工不干涉人道作業。」
2024年全國人道安樂落實率不足1% 民間輿論為主因 與會者籲回歸獸醫專業
另一方面,根據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2024年全國公立收容所執行人道處理的比率不足1%、7縣市全年度依法人道處理隻數為0隻。提案策畫暨協作會議統籌人瑭芯提出質疑:「農業部都說現行的法規有安樂,可是真的落實了嗎?」她強調,基層動保人員在執行業務時常遭民眾刁難甚至輿論霸凌,尤其依法安樂死時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我要追究你們(農業部),為什麼無法保護公務獸醫執行公務?」
江文全則在會後向媒體表示,目前公立收容所執行人道處理的比例仍低,主要是部分社會人士對動物人道安樂死仍存疑慮,許多獸醫師的執行意願也不高,多數收容所都採取盡量醫、盡量救的策略,落實人道安樂死有待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2024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情形統計表。資料來源: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
劉正吉指出,自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民眾與公部門的衝突不斷,中央政府應主動加強宣導「落實寵物登記與人道處理機制」,避免地方民意代表介入,讓地方單位能更安心追蹤與裁罰。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人員則分享自身經驗表示,公務人員若在依法執行公務時遭遇不合理對待,可以善用法律捍衛權益,鼓勵同仁不要自責:「我們今天做對的事情,為什麼要覺得心理壓力很大?」社團法人台灣行政法學會總幹事張錕盛亦提醒,可視情況運用《刑法》第五章妨害公務罪或者《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5條等法規,來保障基層動保人員的權利。
對此,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獸醫師建議,中央應積極協助地方收容所面臨的困境,強化對第一線獸醫師的支持,不僅要提供動物倫理與人道安樂相關法規的教育訓練,亦應建立主動的心理輔導機制,協助減輕獸醫師的壓力。
同時,安樂死應由專業獸醫師依照中央訂定的評估量表執行,不應讓非獸醫人士介入,相關動保計畫的教材內容也應避免傳遞與專業背離的訊息。中央還需要協助地方收容所規劃前後場動線,區隔民眾、志工與正式員工的活動範圍;當獸醫師執行安樂死時,非相關人員不得進入,以進一步保障獸醫師的人身安全。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亦建議,動保司應訂定罰則來因應干擾人道安樂死的行為,在制度上給予第一線工作人員更多支持,並讓收容所有機會正常運轉。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獸醫師綦孟柔則呼籲中央進一步明確制定安樂死的判定條件,讓地方單位能遵循較客觀、量化的標準,而非仰賴主觀判斷;她以臨床獸醫界常使用的「5H2M」量表為例向窩窩記者舉例:「分數要超過35分才是有生活品質的。」而目前的「動物人道處理評估表」雖有羅列評估項目,卻未說明達到何種程度建議執行,可能造成第一線人員在實務操作或溝通時面臨困難。
「5H2M」量表於2011年修訂後,納入國際獸醫疼痛管理協會(IVAPM)安寧與臨終照護指引,成為臨床獸醫判斷是否執行人道安樂的常用評估工具。圖片來源:caringpathways。
收容所爆量頻傳、訴求減量措施 部分與會者憂人道安樂恐成工具
此次會議中,與會各方皆對於應依循獸醫師專業落實人道安樂死表示認同。不過,面對當前全台多個收容所爆量的現實情況,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表示:
(人道安樂)不應主動用來當減少收容動物數量工具,否則將使安樂死行為遭到汙名化。
相信動物執行長郭璇亦表示,對於無法醫治的收容犬隻,執行安樂死是必要且合理的作法,但她認為這類個案數量有限,並不足以扭轉收容所犬隻的流量:「不應該跟提案後面兩句話(強化飼主責任管理,餵食者同管領人應依動保法承擔飼主責任)一起討論。」
與會的高雄市動物保護處人員坦言,目前收容量已超出負荷,收容犬隻不僅動物福利堪憂,也容易互相攻擊或傳染疾病。除了期望中央協助逐步完善法規,以利地方落實人道安樂死,高雄動保處也提出疑問:「在這個時間點,收容所都已經滿了,我們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提議應考慮制定更明確的減量措施。
劉正吉則呼籲中央應明確指示:若遊蕩犬貓經強制捕捉並公告認領後,仍無人認養或領回,是否應納入人道處理範疇?
齁斑科技社會企業創辦人劉晉佑則指出,2024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所內死亡動物隻數為1,876隻:「會在所內死亡,那可能是(這些收容動物)在生理條件與動物福利方面是比較低落的。」他建議各方可由此處著手研究安樂死的界定範圍,取得共識後,再討論如何對收容過久的動物進行評估和處理。
瑭芯則重申會議主題,強調此次公共提案並未要求撲殺收容所內所有動物,而是聚焦於要求主管機關保障在地公務獸醫師依法執行人道安樂死業務,以提供基層動保人員更多支持。
農業部表示,針對此次公共提案,將綜整各方意見,並於2025年9月30日前發布正式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