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
ONEpage
豬跳車的運輸真相
臺灣每天約有600輛運豬車次,若乘以拍賣與屠宰的天數,每年最少有15萬車次,但為什麼豬會摔車?
記者說ep1
記者跟你說ep1
豬為何在國道跳車?
解密豬運輸的真相!
播放Play
記者說ep2
記者跟你說ep2
活體拍賣制度是什麼?
台灣豬的最後一哩路
播放Play
記者說ep3
記者跟你說ep3
屠體評級制度是什麼?
豬外銷的關鍵!
播放Play
影像敘事
ONEpage
肉豬的最後一哩路
但平安撐過運輸,直達拍賣市場的牠們,卻也得經歷一場「末日伸展秀」。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Intro Image

災區動物救援第一線——光復動物醫療站實地採訪

Intro Image

光復啟動犬貓義診 獸醫籲關注鉤端螺旋體風險

Intro Image

中國藝術家炸山引發爭議 臺灣國慶焰火恐威脅石虎

 
 

撰文  朱翊瑄 | 編輯  羅奕儒 | 設計 林昕慧

 

當時我就在部落裡到處詢問,你知道誰殺過熊嗎?

茂密的森林為臺灣黑熊的主要棲地,也是部分原住民族群的生活領域。黑熊媽媽黃美秀展開野外研究前針對黑熊狩獵與買賣問題,曾訪查高雄桃源鄉、花蓮卓溪鄉、還有臺東海端鄉等13個布農族部落。發現其實原住民是不獵熊的,後續研究結果也發現,臺灣原住民文化中普遍存在著獵熊禁忌。

那又是什麼原因讓黑熊總難倖免四肢殘缺?原住民的獵物多半為山羌、山羊等,但因為獵場與黑熊棲地重疊,加上陷阱沒有選擇性,前來覓食的黑熊便可能誤觸陷阱,造成劫後餘生的斷掌、甚至死亡。

 

誤捕問題造成的傷害固然嚴重,卻並非臺灣黑熊唯一的威脅。

 

臺灣黑熊的威脅從幾十年前人類大量開發以來便持續不斷,早期大規模的山區森林破壞、因應皮草貿易需求的商業狩獵早已讓黑熊數量急遽下降,從早期文獻紀錄中全島低至高海拔皆有分布的情況,到現今只能於中海拔偏遠山區發現密集的熊跡;目前推估臺灣黑熊僅存300-500隻,已面臨一隻都不能再少的瀕危狀況

黃美秀指出,根據現有資料顯示,熊目前最大得威脅確實是非法狩獵,但經濟市場的買賣誘因與棲息地破壞等威脅也不容小覷,又黑熊的活動範圍大,現有記錄最高可移動約五萬個足球場的面積,所需棲息地相當廣闊。

另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大型動物常被人們解讀為具有危險或不受歡迎的野獸。臺灣黑熊也不例外,誤解與迷思導致人們巧遇熊時會基於害怕主動獵殺、捕獲黑熊,但事實上臺灣目前從未有黑熊無緣故傷人的紀錄。

 

臺灣黑熊威脅排行榜

無論過去或現在,臺灣黑熊所遭遇的威脅都與「人」息息相關,研究學者更列出可能造成黑熊生存困境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出各類人為活動對於黑熊的影響,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威脅,排名又是如何吧!

 

臺灣黑熊於1989年被官方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而根據台灣黑熊保育行動綱領,相關研究學者曾替黑熊進行的滅絕風險評估,將各種自然或人為威脅納入分析後,發現野生黑熊族群量必須成長至2000隻,才有機會免除滅絕的危機。



臺灣黑熊,從何時開始變少的?

棲地破壞,森林消失殆盡

大規模的山坡地開墾、道路開發、經濟作物種植或觀光遊憩等,是讓黑熊棲地面積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從日治時期的文獻紀錄可發現,當時臺灣黑熊普遍分佈全島森林地區,從高到低海拔皆有蹤跡,現今黑熊分佈範圍約只佔全島的1/4,且多集中於中海拔偏遠山區,數量稀少,今非昔比。

 

黑熊圖

買熊?賣熊?吃熊?商業狩獵與買賣

日治時期皮草貿易興盛,政府向原住民大量收購野生動物皮草出口,雲豹、石虎、水獺與臺灣黑熊等皆為國際貿易商品之一,合法、大規模商業狩獵使得臺灣黑熊數量就此大幅減少。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限制動物毛皮的出口貿易,國內山產市場卻開始蓬勃發展,漢人因食補、藥材等需求向原住民收購熊掌、熊膽、熊肉、熊皮等無奇不有,當時全臺一年估計近二十隻臺灣黑熊被食用,狩獵壓力雖比日治時期漸緩但依然存在。

 

現況,臺灣黑熊的威脅有哪些?

人與熊不共戴天?誤解與迷思

多數人對臺灣黑熊了解甚少,甚至因口耳相傳或電影虛構情節等影響,普遍認為熊習性兇猛,是會主動追捕或是為了吃肉而攻擊人的猛獸,過去也時有所聞將負面事件指控為黑熊惹的禍。

如2011年花蓮清水山山難事件,登山客失蹤身亡,有人聽聞熊吼,便衍伸出遭熊攻擊傳聞,後卻證實為人的吶喊。另外也經常有農業局接獲農損事件,農民舉報黑熊出沒、損毀檳榔園、香蕉園等,後來由學者現場勘查爪痕與腳印,判斷是大型犬所為。不難看出人類對臺灣黑熊其實充滿了迷思、誤解與刻板印象。

被大型犬毀壞的檳榔樹,讓臺灣黑熊背上莫須有的罪名,當時被媒體稱為「檳榔熊」。(照片提供:黃美秀)
相關新聞|刨檳榔斷香蕉!園主:2.5米高爪痕 直覺是熊做的

 

臺灣黑熊屬於大型食肉目動物,的確有潛在危險性,但實際上黑熊超過80%已植物為主食、且生性膽小。研究資料更顯示,臺灣目前尚未有黑熊視人類為獵物、或無緣故攻擊人導致傷亡的案例,若巧遇多半黑熊會迴避人類,快速離開現場。

根據熊類學者的訪查資料,在有狩獵活動的山區,即使黑熊並非目標物種,當遇到熊時獵人們多半仍會因為恐懼、防衛而直接射殺;或是在地居民一旦聽聞有熊出沒,便會因害怕而擺放陷阱,皆讓黑熊的生存處境更加困難。黃美秀的部落訪查中,曾針對174隻黑熊被捕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其中62%為獵人與熊巧遇時,因害怕而以獵槍射殺;另外38%則為巡視陷阱時發現誤捕黑熊。

 

非法買賣:市場誘因依然存在

隨著野保法的設立,食用臺灣黑熊雖為違法行為,但部分山產市場依然存在,少數買賣也轉為私下交易,反而造成查緝困難。

相關新聞:台灣之恥 屠熊剁掌 殘忍台灣熊掌宴4萬元

 

劫後餘生的痕跡:狩獵活動

從野外捕捉繫放研究、自動相機、獵人訪談誤捕,或是被人發現的野生黑熊中,經常發現黑熊斷掌、斷趾的傷殘情況,包含已確定的28隻研究樣本中,54%臺灣黑熊有四肢殘缺的情形。對慣用腳掌支撐、行走與覓食的臺灣黑熊來說,斷肢斷趾將影響生存與繁殖的能力。

 

熊的複雜度、就是臺灣野生動物的複雜度

「熊的複雜度、就是臺灣野生動物的複雜度;若熊的問題能夠解決,幾乎所有野生動物的問題都能夠解決。」——黃美秀

臺灣黑熊是全島最大的食肉目動物,具有調控草食性動物能力,也間接影響植物豐富度與數量,具由上而下的調控作用。臺灣黑熊的族群數量與狀況是整個森林環境是否健康的關鍵指標,如果沒有臺灣黑熊,生態平衡也會隨之瓦解。

臺灣黑熊的活動範圍最高紀錄約550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玉山國家公園大,且無特定領域性,移動範圍依食物豐富度而定。即便有劃設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黑熊仍會往其他森林地區覓食移動,可能誤闖果園、農園等人為活動頻繁的山區靠近,大大增加誤觸陷阱、或遭人捕獲的機會,生存風險也隨之提高。

1998-2000年,黃美秀於玉山國家公園大分的野外研究捕捉了15隻臺灣黑熊,其中發現8隻皆四肢殘缺;圖中為其中一隻名為Lumaf的公熊,左前掌中間三指不見了,推估曾誤觸套索。(照片提供:黃美秀)

 

熊的活動範圍很大,你如果要保護黑熊,絕對不是一個花蓮縣、一個高雄縣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國家公園、一個保護區的事情,可是這些單位有沒有合作?」談到臺灣黑熊的保育經營管理,黃美秀感慨地說著,黑熊的威脅未曾停歇,但保育的腳步卻彷彿始終跟不上。

臺灣黑熊為生態系頂端的大型動物,其生存條件、所面臨的保育課題所涉及的領域相當複雜,黑熊的威脅無不圍繞著「人」,然而在致力黑熊保育的漫漫長路上,最令人備感無力的卻也是「人」。

現今普遍臺灣人少有親近自然的生活教育,與腳底下這塊土地的連結十分薄弱,更不用說關心遠在山邊的臺灣黑熊,黃美秀認為,在黑熊保育的推廣上,若能讓人們對這片山林多一分情感,似乎也才有機會讓人們與山裡的黑熊多靠近一些:「我沒有標準答案,講了老半天就是環境保育,哪怕是空氣、核能、瀕危物種都是一樣的。最關鍵的其實還是每一個人,只要你每個人發揮一點影響力、採取保育行動、自然就會翻轉,這是我很明確感受到的。」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執行長王嘯虎曾提到,保育如果離開土地將沒有意義,因為動物生存在環境裡。或許這就是保育黑熊真正的核心價值,臺灣黑熊在提醒著我們,每一口空氣、每一片寸土地都是人與動物們必須共存、共享的。

有熊國的願景,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

 


2015年,研究學者於大分所設置的自動相機拍到的珍貴野生臺灣黑熊(影片提供:黃美秀)

 

 

提起臺灣黑熊,你腦中浮現的是可愛的熊讚?還是動物園站立的波比?臺灣黑熊為全島最大、也是唯一的熊科動物,無論機場、捷運等隨處可見,代表臺灣精神與形象。然而人們卻總是遺忘,還有一群穿梭在山林之間、努力生存的野生黑熊們。1998年學者發現了野外黑熊斷肢斷趾的情況,二十年過去了,黑熊族群數量卻持續下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粗勇健壯的動物,難逃瀕臨絕種的命運?會不會有一天,臺灣黑熊就真的只剩吉祥物了呢?

窩窩用一整本的雜誌來介紹關於石虎與黑熊的繁榮過往到瀕危現況,也透過數十篇的網路報導來述說關於牠們的生存危機以及相關保育的行動,期盼透過閱讀建立正確的知識與觀念,誠摯邀請您訂閱雜誌或網路報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